本文共计10955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4分钟。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政治教学优化教学方法
一、适度调整重组,优化教材结构
思想政治必修课新教材主要按照生活逻辑,并辅之以学习心理逻辑和学科逻辑,分别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为主题,以相应的学科知识为支撑,结合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所遇到的问题,按照感受生活、理解生活、适应生活、反思生活、创新生活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建构的。这一教材建构方法较好地实现了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新教材特有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但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的逻辑结构不等于教学过程的逻辑程序。因为教材有普适性的特点,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每位学生的学和每位教师的教,有必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适度调整重组教材,从而优化教材结构。具体要做到:根据教与学的需要,在教材的基本框架内,对教材的逻辑结构、内容的前后程序作一定的调整重组,形成合理、清晰、流畅的教学结构,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教材的调整重组包括:某一框题内部内容的调整重组;同一课内不同框题内容的重新布局;相关内容归类合并或不同程度的重复。
二、促进意义建构,内化教材内容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已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积累了不少或直接或间接的知识经验。因此,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他们往往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推理和判断能力,通过“新旧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对新知的某种理解,建构意义。因此,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当然,教师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目标之间找到相互作用的方式,通过恰当的情境探究活动促成这种相互作用的发生。
设置情境探究活动应做到:一要按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用现实生活呈现问题、把理论观点融入鲜活的社会生活题材之中的思路设置有意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需要。二要考虑问题设置的思考价值,使其具有开放性、探究性,能引发学生思维,诱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问题的设置还应具有梯度性、启发性,能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循阶而上,不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这样的情境探究活动,能让师生围绕情境共同探索,相互交流、质疑,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建构意义,达成内化教材知识的目的。
三、挖掘德育功能,深化教材价值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和现代社会生活参与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以学生的公民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法律素质培养为根本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素质教育课,具有多学科知识兼容性、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统合性、德智共生性、思想性以及实践性等主要特征。可见,思想政治课既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任务,又肩负社会主义现代公民素质教育的责任,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内化,还必须挖掘教材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从而深化教材的价值。具体做到:一要落实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或只注重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挖掘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或脱离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为德育而德育。正确的做法是,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统领,以知识与能力为支撑,将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融为一体。二要找准教材知识与德育的结合点,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创设反映当代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三要突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法律素质的发展,鼓励学生围绕情境充分交流思想观点,沟通情感;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在体验中形成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影响道德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政治素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实现思想政治课育人的德育价值。
四、大胆整合知识,调整呈现方式。
专家在编写教材时,考虑更多的是知识体系的严谨、完整,他们并没有太多思考学生的实际情况。故此,在教学过程中,一线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风格,大胆地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整合教学内容。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价值量、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之间的关系既是难点,又是重点,怎样才能实现有效突破?我们教学工作者通过参与“一课两讲”的教研活动,更加印证了调整教学顺序,研究知识呈现方式的必要性。
授课的结果——学生掌握的情况相差较大。其中授课效率高的一位教师的知识呈现方式还是值得借鉴的。通过情景设计,推导出“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第二个情景:
第一步:介绍价值总量的概念:价值总量就是某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的总和,价值总量=商品的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
第二步:引导学生思考,填写表格空缺部分,并让学生根据图表的数据推导出五种关系:
笔者在课后与师生交流,得到一个共识:这种推理式呈现比起结论式呈现方式,更能满足学生探索新知识的需要,同时也更容易使学生掌握知识。
五、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思维习惯。
思想政治课属于逻辑性强的学科,可以分为隐形的生活逻辑和显性的理论体系。同时必须看到:教学难点是动态的,这就意味着学生如果对上一节课的难点没有理解,就可能阻碍他下一节课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把课与课的知识脉络构建起来,形成知识体系。“教”的最高境界就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自主构建知识体系,面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和众多的知识内容,快速内化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 生活化 教学策略 解决问题
一、课前设计生活化策略
(一)教学设计生活化,丰富教材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不只是在课堂发生,在生活中才是真正的教育。由此教师需要紧密联系学生,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寻找贴近学生兴趣与关心的话题,关注学生的情感动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课本知识,从生活中选取学习的关键素材。例如,学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师引导学生选取生活素材,展开“中华文化英雄”竞赛活动,设计“汉字听写”“知识必答”“快速抢答”三个环节的比赛,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课前准备生活化,理解知识
课前引导学生准备生活化的素材,了解生活中的相关信息,深入理解知识。例如,学习《市场配置资源》知识,学生从市场上收集关于本地重点产业的市场信息,针对重点问题进行研究,制作成研究报告。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价格、竞争、供求三个方面讨论,深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
(一)多媒体展示,激活生活体验
借助多媒体展示策略,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了解高中政治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在备课环节精心准备,结合政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选取与生活实际问题相关的材料,可以有视频、时政新闻、歌曲、小品等,作为理论知识分析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多感官刺激,激活学生思维,使得学生产生生活化体验。例如,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知识,教师播放歌曲《房价之上》,并展示《空中花园》的漫画,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际,了解国家的各种宏观调控策略,使得学生巩固了知识,实现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导探究新知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需要关注生活,将具体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把握社会生活趋势,将政治中的基本观点、原理融入到鲜活的生活题材与活动中,应用理论解决生活问题。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启发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实现高效教学。例如,学习《价格变动的影响》相关知识时,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深入到超市,分析价格变动对同一商品、同类商品、不同商品产生的影响。通过深入实践,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新时代的劳动者》,引导学生结合情景剧《毕业季的烦恼》,参与分析不同就业观的不足,并制定相关策略改进,以培养学生正确 的就业观以及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
(三)总结升华知识,落实服务生活
教学总结的目的是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使得学生思维方法科学化,强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引导学生做好总结,达到服务生活的目的。例如,学习《新时代的劳动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总结情景剧中小李的五个烦恼,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本小节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学习《民主决策:做出最佳的选择》相关知识时,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民主听证会,设定主题“校园使用手机的利与弊”,模拟家长、学校、老师以及教育专家展开辩证交流。之后,学生对各方观点进行总结,阐述配备手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弊大于利的理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由此结合高中政治理论学习,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展开民主决策,实现服务生活的目的。
三、课后拓展生活化策略
课后延伸与拓展是社会生活实践部分,理论学习必须服务于社会生活,才能体现出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著名教育家林崇德教授曾经表示,“素质教育的社会功能是社会实践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学会生存、生活与创造,学会适应、竞争与关心。”所以,引导学生展开课后实践拓展,是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生活化教学策略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外探索课程实践作业,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将自身置于社会实际生活中,在生活中体验、感受与反思,联系生活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提升学生理论分析与实践应用的能力。例如,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相关知识,教师设定主题为“中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影响”的课外调查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调查了解正确消费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感受文化影响》知识时,展开“校园文化营造”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结合自身校园实际,探讨出营造校园和谐文化氛围的方法。通过生活化的延伸策略,引导学生真实的感受政治知识,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总结
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学习理论,应用于生活的关键策略,通过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三个阶段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巩固高中政治知识,强化学生生活化应用体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实践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堂 激发 发挥 展示 主体性
一、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和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学习化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需要有激励,从而产生推动他们去学习的内部动力,达到学习的目的,进而才能运用知识去创新。而这种内部动力又产生于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化学知识的需要和愿望,才会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和愿望而产生推动自己去学习化学的内部动力,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反之,学生就只会按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程序机械地被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甚至有的不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发展的实际出发,并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与生活紧密相关且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事件中去学习化学知识,理解化学知识,运用化学知识。例如:分散系及其分类的教学,我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展示了一幅阳光透过茂密树林形成霞光万道美景的图片,让学生欣赏,问学生:“你想知道这令人陶醉的景色是怎样形成的吗?”接着又播放了一段剪录下来的广告:“雪中飞羽绒服,采用纳米面料精制而成,新面料,新品质,新享受。”问学生:“神奇的纳米材料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你可知道这神奇的纳米材料究竟是怎样的物质吗?与我们将要学习的知识和生活有何联系吗?”这时,学生感到学习化学知识能够解释生活中的实际热点问题,从而感到分散系及其分类的学习成为自身的需要。教学中,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造成学生认知冲突,使其内心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产生不足之感和探究之心,力求实现心理平衡。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不平衡——探究发现——解决问题——平衡”的学习中。当学生学习了胶体的性质后,我又设计这样的问题:胶体与溶液如何进行鉴别?胶体与溶液混在一起如何才能得到较纯的胶体呢?又激起了学生探究欲望,从而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始终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二、重视知识形成过程,尊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一般认为,知识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过程中,对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有的人只把它看作一个结果。这只是看到了知识的最终,而忽视了知识形成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体验。据此观点,教学时教师只要把知识的重点或结果告诉学生,让学生硬背死记或做反复的练习加以强化学生也能掌握。但这样的教学,不仅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牢固,不能灵活运用,还扼杀了学生诸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显然,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化学教学实际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探究、对比和总结,从而亲自发现化学知识所潜在的神奇奥秘,领会化学知识的真谛。例如:离子型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教学,如果我将其发生的条件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也能接受,但这样的教学没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没有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总结能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正确填写下表:
在学生做完实验填写完表格后,我问学生:“①、②、③都有现象,说明都发生了反应,从反应类型上看①、②、③有何共同点?”学生都回答是复分解反应。又问:“①、②、③三个反应的产物有何特点?”学生观察交流后,总结出三个反应的产物:①有沉淀;②有水;③既有水又有气体。我又追问:“④的溶液中如果阴阳离子进行交换结合能生成沉淀、水或气体吗?”学生回答不能生成。我让学生结合上面的分析总结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学生很快就得出了结论: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知识规律的最终,更用探索比较、总结的观点引导学生探求了知识规律的形成。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还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和探求知识的能力。这样学到的知识不仅牢固,更便于学生的灵活运用。实践证明: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利于掌握新知识,而且还获得了探索知识的方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开放课堂教学,注重学生说理,展示学生的主体性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建立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同样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引导教学模式时,问题情境的建立也能够有效地促进问题引导教学模式教学效率的提升,提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高中化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生活中的许多日常现象都与化学知识有关。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为切入点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教材必修一中《物质的分类》中胶体的性质这一知识点的讲解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现象构建问题情境,如“生活中,我们将淀粉溶解在热水中,然后加热煮沸,就熬成了汤,可以较长时间稳定地存在;而向豆浆里加入石膏,就变成了豆腐,是什么原因呢?黄河里的水奔腾不息,为什么泥水就不变清呢?在灯光下,有雾的夜晚,为何显得更加明亮。今天我们重点先来研究胶体的性质。”从而引入胶体性质的教学。
二、控制问题难度,合理设置引导问题
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引导教学模式时,引导性问题的设置是关键,如何选取难度合适,针对性较强的引导性问题是问题引导教学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许多教师在进行问题引导教学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经验,所设置的引导性问题要么过难要么过易,在教学过程中引导性问题并没有起到引导的作用,并没有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反而无形中为学生构建了一道障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非但没有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反而浪费了课堂时间,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引导教学模式时,一定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情况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去制定合适的引导性问题,问题的难度既不能够过难也不能够过易,最好要落在最近发展区。例如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教材中《硫酸、硝酸和盐酸》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引导性问题“硫酸、硝酸和盐酸是我们常说的三大强酸,它们在组成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相似的性质,又有那些不同的性质?”,通过引导性问题,引入新课程的教学。
三、以问题为中心,采取设疑解疑模式
问题导引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以问题为中心,教师在进行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做到以问题为中心,采取设疑解疑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的设置与解决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知识内容的学习。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的重难点设计相应的导引问题,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而言,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可以采用并列式或者是递进式的问题串,以问题串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但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高中化学成绩的长久提升。例如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教材必修一中《氯水》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以问题为中心,设置问题串如“新制氯水的成分是什么?氯水见光分解,氯水中什么物质可以分解放出氧气?为什么?当氯水放在强光下长时间放置时,氯水的颜色有什么变化?组成上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氯水这一章节的知识学习。
四、设置总结问题,巩固知识网络结构
许多学生在进行高中化学学习时都会认为高中化学知识点过于杂乱,对于高中化学知识点存在记不牢、记不住等现象。这些现象之所以会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缺乏知识归纳总结环节,总是按照教材顺序完成了教材中知识点的讲解后就结束了教学过程,并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缺少有效地课后反馈环节。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引教学模式时可以在每节课或者是每个章节的教学完成后设置一些总结性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引导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这样不但能够有效地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水平,还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例如教师在进行《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乙酸”的教学时,教师在进行完这一章节知识点的教学后,可以设置归纳总结性问题“乙酸的化学结构是怎样的?乙酸含有何种官能团?乙酸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乙酸的具有酸性,那么乙酸的酸性强弱如何?哪些反应和实验事实能够证明乙酸具有酸性?乙酸、亚硫酸、碳酸的酸性的相对强弱如何?什么叫做酯化反应?”,通过归纳总结问题巩固学生知识网络。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政治;高考;二轮;复习;方法高考备考通常有了一轮、二轮乃至三轮之说。一轮复习侧重于基础的夯实,原理的掌握,基本应试技巧运用。二轮复习则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之上,对一轮复习进行总结与深化,侧重将分类分块进行系统梳理,原理与知识结合性迁移,应试技巧的强化训练。教师如果能科学地对高考备考进程进行一个科学的界定,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可能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在此,我将自已在高考备考二轮中的一些探索性思考提出与同行商榷。
一、基础知识总合须系统
高考注重以现实生活中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注重对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在高考第二轮复习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去将第一轮复习中已储备的基础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图表化。
(1)采用知识专题作为二轮复习的知识总结整理依据,知识专题通常按教材模块的单元构建。如必修教材有四大模块,每个模块四个单元,就可构建16个专题。分别为:《经济生活》的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与经营、收入与分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生活》的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当代国际社会;《文化生活》的文化与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活与哲学》的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采用知识专题作为二轮复习知识总结整理依据,如果没有正确区分一、二轮复习的侧重点,就不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认为是一轮复习的简单机械的重复或仅是查漏补缺、知识巩固。教师要注意寻找贯穿知识的主线,如《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专题的主线为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使学生能够对单元知识有整体的把握。可采用学生自主梳理单元知识,师生共同构建单元知识结构图、针对性训练的方式开展专题复习,如《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的单元知识结构图示:
(2)采用考点专题作为二轮复习知识总结整理依据。当年考纲列出的考点是高考命题的直接依据。考点专题复习不能太多,应该合理设置高频考点和新增与变化的考点的专题复习。如《经济生活》中的国家宏观调控、《政治生活》中政府和政党、《文化生活》中的文化的作用、《哲学与生活》中的唯物论、矛盾观、价值观等是常考点,要重点给学生讲,不能因为曾经考过而轻视对其复习。
教师要列出考点清单,回顾并研究近几年高考对考点的考查情况和命题特点,研究考点。重视不变点,把握变化点,吃透新增点从而确定考点知识专题的复习内容。在复习中,教师要把考点知识尽可能多地分别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角度总结提升。把考点主干知识用框架结构的方法呈现出来,在课堂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把考点深化、细化,形成对考点知识的强化理解和记忆;依据考纲中的考试范围和内容及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精选练习题,让学生随堂检测以巩固对考点的理解。
二、组题训练须注意原理与实际知识结合迁移
原理与实际知识结合的这种题型,在高考命题中是普遍性的,因此在二轮复习中强化原理与实际知识结合性迁移是必须的。如2013年广东高考政治试题以党的十报告、的重要讲话、拉动文化消费等国内外本年度时政热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事件为素材进行考查,其中28、33题直接以党的十这类时政热点材料进行设问。从题目中不难发现,原理与实际知识的结合往往是与社会热点问题挂钩。因此在原理与实际知识结合性迁移中,实际知识的内涵不仅仅停留在教材,而应更多关注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
教师可以按照考试大纲所要求考查时间范围,对国内外时事进行的筛选,寻找发生在国内外的重大事件,找到最“热”,以国内为重;中央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点,即与所学知识有关的新提法新思路;发生在我们周边似乎是小事,却又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形成文字材料,让学生了解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和最新动态。教师围绕热点主线设置背景材料,选择不同的原理从多角度、多层次切入,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说明评价;如党的十召开是2013年国内的时政大事,教师首先要搜集相关材料,围绕关键信息(中国梦、美丽中国、廉政建设等)进行精选,设置背景材料,以问题化的形式,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思维点拨和命题示范和练习,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实现原理与实际知识结合性迁移,推动学生实现知识至能力的提升。
三、应试技巧应立足巧法牵引
高考试题突出从能力立意为主,要求学生提炼试题提供的材料(文字、图片、图表、数据等)的有效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整合,进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相关问题。而从历年高考改卷反馈信息看,学生审题能力、一些基本题型的解题思路方面均有所欠缺。如何在二轮复习中使学生尽快掌握及进一步提高应试技巧,是教师在二轮复习中煞费苦心的事。进行各类题型的解题训练作为二轮复习应试技巧的强化训练的重点。根据广东高考文综政治试题题型构成,进行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解题训练除强调练习的量之外,关键之点还是在于教师如何巧法牵引。
(1)选择题的“二排”断肢留主干法
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因此解题训练中必须帮助学生学会审清题意,识别信息。在复习课中,要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词,审清题干的主题思想,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判断该题的设问的要求和考查范围。
选择题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因此解题训练中还要教会学生采用“二排法”来判断题肢。一般先排除错肢,即根据关键词等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的知识判断题肢是否正确,把错肢排除;然后排除异肢,即把本身正确的题肢与题干的意思联系起来,看是否符合其要求,把与题意无内在联系的异肢排除;对于有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题肢的题目,则要选择最符合题意的题肢。
(2)主观题的“面”“点”“料”的审题解题法
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二轮复习中,应试技巧的上要教会学生从三个层面找关键词,寻找解题的主核。
从“面”层面寻找关键词,主要引导学生从题目考核的知识范围和方向面抓准关键词,如:2013年广东文综卷36题第1问“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中有关政党的知识,谈谈党为什么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找到关键词“政治生活”明确题目考核的范围、“党” 明确设问中的行为主体、“为什么要”明确设问的方向。
从点角度,审视关键词,引导学生从题目考核的知识点寻找关键词,如: 2013年广东文综卷37题第2问“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中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知识,分析消费新趋势对汽车行业的影响。”找到关键词“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知识”明确考核知识点是“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关键词“……对……的影响”呼应了考核知识点。
从“料”角度寻找关键词,分析材料包含的意思及其内在联系。如2013年广东文综卷37题第2问“材料二:当前,油价高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凸显,汽车消费者日趋理性,提倡环保消费和前瞻消费。这种新的消费观念催生出低油耗、低排放、一车多能的时尚新车型,并逐步引领汽车消费的新趋势。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中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知识,分析消费新趋势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找到关键词“消费新趋势”,再在材料中寻找到“消费观念催生……新车型”等关键词,就可以使材料与观点对接起来,用材料说明观点。
采用三种方法可以训练学生“会读”“会联”,会读即学生学会审题,抓准关键词,分析材料包含层次及其内在联系,题目设问的要求,实现材料与观点全面对接。会联学生在审题中发散式的思维拓展,联系和材料要求相关的所有理论知识,用观点统率材料,用材料说明观点,做到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思维层次清晰,方面准确,势必在答题中能做到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一轮看功夫,二轮看水平,三轮看士气。”政治备考二轮复习承上启下,既考验老师备考水平,也考验学生学习水平,因而在此阶段,如果教师方法得当,定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满意的复习效果。
上一篇:化学初三总结{甄选5篇}
下一篇:化妆课程总结{甄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