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勤工助学工作总结{2024年最新5篇}

文艺复兴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719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9分钟。

勤工助学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一帮一"

本月是一帮一实施的第二月,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周都安排了助学部的成员对各个系的一帮一实施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由于土木学院的“一帮一”教室经常会被各项活动占用,因此我们学生处和土木学院的负责人协商重新换教室并更改了时间,我们的检查任务也及时作了调整。另外,本月我们也注重了新人的锻炼,我们每次检查时都会带上一两个新人以帮助他们尽快了解工作的流程,以使我们的工作能够顺利地承接下去。其他情况是各系的出勤情况比较好,没有太多的缺席,我想这与各系负责人的认真负责是分不开的。

"爱心家教"

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四月份家教工作进行的还是相当顺利的,如在例会中,召集了全部成员,发放了反馈表,以及分配各自的任务,对工作中出现的情况进行讨论,每个人谈了一下各自教学时的情况,对于遇到的困难,开会期间就给于解决。

但我们也发现了其中的不足之处。如我们家教部内部个别成员的工作思想不够积极,组织纪律不够强等等,这也说明了我们的活动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接下来的五月里我们会不断的改进管理制度和活动方案,从而达到提高整个助学部的工作质量,规范各教员的活动.以达到扩大助学部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目的.

管理部

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我们勤工助学部各部门相互合作,全体成员一起出动,圆满的完成了校园交易节活动,反响良好。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获得了很多东西,最主要的还是我们加强了各部门的团结,凝聚了所有成员的力量。对外,也扩大了勤工助学部的影响,让更多的人了解勤工助学办公室,支持我们的工作,也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帮助了更多的同学。其中,有好几个来捐东西的同学都说他们曾经接受过勤工助学的帮助,现在有能力了都要为勤工助学部做点事情,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同学。

在月末,我们清理了爱心超市的物品,将衣物重新清洗,并且归类。

这个月我们收获巨大,五月我们翘首期待,我们有信心再即将来临的五月我们会做得更好。

宣传部

春天是个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情的季节。春天,有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我们勤工助学办公室也迎来了崭新的一页。

1:与各个部门合作,为首届校园交易节活动策划并制作宣传海报和传单,全方位宣传这次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2:协助学校其他部门积极布置本年度的颁奖晚会现场,为这次活动举办成功打好良好基础。

3:对其他部门本月的工作情况进行及时的汇总并及时发布到部门网站上。。

勤工助学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一、部门月份工作主题。创建部门工作月份主题的思想源泉是之前的在市场部工作非常出色但后来辞职的助理彭珈,她给我指出了部门工作毫无目标的问题,所以设置月份主题是让每一个部门员工每个阶段的工作都更有核心或者重点,时刻保持个人工作计划与部门工作中心的一致,提高员工工作目标感以及积极性。具体每个月份工作主题的实施内容纳入部门总结,在此就不多赘述了。个人觉得实施效果还是不错的,改变了之前部门工作的只忙于处理部门日常业务以致将员工拖累而忽视业务绩效、业务拓展方面工作开展混乱的局面。

二、家教教员培训讲座。或许家教讲座已经成为每一个市场人的骄傲了。本学期初,市场部面向全校举办了两场家教讲座,并在推广部的技术支持下建立起了“网上教员库”,家教讲座的举办进一步扩大了“勤助服务系统”的影响,但“万事开头难“,虽然我们已经尽可能地借鉴了华师勤助家教教员培训的优良经验,但由于部门人员短缺、宣传基础薄弱等因素,家教教员培训讲座的整套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当然,这也为我们日后集训开展家教讲座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以举办家教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员培训的设想最先出自小助理传南,这项工作得到了两位李老师的大力支持,初步实现了“部门家教工作中教员培训”的夙愿。以后家教教员培训会继续进行下去,而家教讲座形式也将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并得到更好的发展。本人最感欣慰的不仅仅是实现了部门的家教教员培训的夙愿,更多的是通过家教讲座的大量团队工作将部门人迅速地团结到了一起,自此后,部门人培养起了相互了解工作互相监督工作的良好团队习惯,作为部门的老一辈员工,一想到这就忍不住有点小小的激动。

三、本校外招生家教宣传。家教,似乎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部门工作的关键词。这其中有部分原因是在对外市场以及部门人员素质结构因素下,对外业务拓展工作进入了瓶颈状态。另外也是由于家教市场的略显“欣欣向荣”以及李老师的方针指导——立足发展校园周边家教,抓基础、做质量。所以才从教员培训以及建立“网上教员库”管理等基础措施着手做起。如果说“家教教员培训讲座”是当初个人竞选纲领的额外内容的话,那么家教外招生宣传工作就是个人一直的夙愿了。此项目是由传南主要负责由我协助跟进。中间就宣传海报的设计工作就反复地进行了多次的讨论以及修改,按传南的话说就是太长的时间辗转都快消磨了一个人最初的积极与耐性了,当然这是后话了,在实际工作中效率和质量还是不错的。在此不能忘记感谢一下推广部春枚的帮忙呵。这次的家教外招生宣传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临近期末外招生家教数量有明显的增加。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如教员供应结构有待调整,学期末教员时间紧迫因素需要纳入考虑范围。

四、另外的家教工作有:骞蓝负责的两次(学期初以及学期末暑假家教宣传)校园小区家教派单宣传、金杯负责的校外派单宣传以及与骞蓝一起完成暨大附小家长会家教摆点派单宣传等等。

五、部门整体发展的工作。着眼部门总体,部门制度方面:完成了由楚凡主要负责我协助的部门制度梳理工作;部门业务表格方面:嘉欣主要负责的“市场部业务表格一条龙”的表格整理工作;部门文化建设方面:两次与办公室其他兄弟部门举行篮球联谊活动、盖宇生日时市场部五代同堂的庆祝活动、市场部大扫除、主持办公室例会、部门聚餐等活动都促进了部门内部情感交流增加相互情感。在部门传承方面:进行三次面向全校或者小组的招聘,效果都不是太理想,除了部门门槛设置稍微高了一点外,前期宣传也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突破点。最后招聘进来的新助理是周洲,他前期工作表现比较积极,后期业务发展比较缓慢,所以这还有待进一步的引导了。

勤工助学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勤工助学;主要问题;思路和措施;完善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018—03

??

勤工助学,也称勤工俭学。不同的人对勤工助学概念的阐述也不尽相同。如戴贵芬认为,勤工助学是指高等学校从学生收费中拨出一定经费,而贫困学生通过在校内从事简单的管理工作或劳动,获得一定的报酬,以弥补生活费用的不足;刘文光认为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是指高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的具有组织性、计划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等特点的抚危助困活动;任凤珍更是将勤工助学的概念细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即是指“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在校内或校外参加的各种有偿实践活动”,狭义认为“高校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困难,完成学业,更好地成长成才,而组织的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在校内或校外参加的各种有偿实践活动”。而《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第一章第四条则对勤工助学的概念给出了更加准确的定义: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

可见勤工助学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勤工助学具有业余性的特点,学生在开展勤工助学工作时要坚持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进行;二是勤工助学工作是一种经济型活动,学生为他人提供体力或智力上的服务时,是以获得合法报酬为主要目的;三是勤工助学不仅可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丰富其社会实践活动;最后勤工助学具有非直接性给予的特点,弥补了在“奖、贷、助、补、减(捐)”等“输血”类助学活动的不足,日益成为当今高校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和社会实践平台的一项重要途径。?

一、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必要性?

据统计,在全国普通高校中,贫困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其困生人数约占在校生总数的5—10%,而农林高校中贫困生更是高达20—25%,其别困难的学生达10—15%。因此,勤工助学工作的发展与完善,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及和谐社会,具有独特的“助困育人”双重优势和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助困和育人双重功能?

高校贫困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不但可以获取一定的合法报酬以改善其学习和生活条件,而且劳动中自身价值的体现会使学生觉得自己是有用的、能干的和被社会重视的,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与深入,高校实行的“并轨制”及招生收费制度,贫困生问题逐渐成为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一个好的点子,一条好的信息,一个好的措施,一项好的制度,远比几百元、几千元捐款给贫困生的收益大。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同学们可以感受到赚钱的艰辛,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品德,正确认识社会、了解国情,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信念和奋发的学习精神,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增强大学生对家庭、社会和国家责任感的提高。?

(三)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拓展大学生的就业空间?

勤工助学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社会实践的平台,可以丰富学生第二课堂,让大学生们在实践中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记忆深刻,而且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有裨益。此外,参加勤工助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生活圈子,增加与企业接触的机会,有利于“近水楼台先得月”,进而拓宽学生的就业空间。?

二、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在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各高校的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勤工助学工作无论在规模、人数上,还是在深度上并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致使学生满意度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各方思想认识不一?

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健全的管理体制以及各方对勤工助学工作的正确认识。但目前勤工助学工作的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造成主管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调控和协调,致使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不到位,对国家政策的执行不到位,许多措施落实不到位,思想认识不到位。?

学生方面,有25.2%的贫困生缺乏自立自强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只把眼光盯在学校和社会的无私资助上;有18.7%的贫困生怕参加勤工助学工作会影响学习而拒绝参与;有19.4%的贫困生因自尊心过强,放不下大学生架子,对学校安排的勤工助学岗位不敢应聘;有5.8%的贫困生工作责任心不强,对自己承担的勤工助学工作不能很好完成,甚至有部分学生被辞退;还有部分贫困生因思想认识的不端正,在勤工助学中主要以赚钱为目的,以致出现了因勤工而逃学的负面影响,甚至出现非法传销、当小三、歌厅等现象。高校方面,没有正确认识到助学工作的任务不仅仅是解困,更在于育人,没有把其上升到教育人、培养人的层次上,没有把勤工助学与培养开拓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有机结合,使勤工助学无形间变成了单纯的“扶贫”性质,而忽视了勤工助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失去了勤工助学助困和育人的双重独特优势。社会方面,一些部门、团体和个人对高校勤工助学工作认识不足。到目前为止,除政府和高校外,只有少数企业和个人对高校的勤工助学给与了支持,且社会提供给学生的岗位也很少,学生难以获得更多的适合从事的工作岗位。有的单位只是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不给予正常的待遇。另外,随意克扣工资、工作条件恶劣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二)勤工助学基金来源渠道单一,基金总额不足?

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和学生学杂费,基金增值和社会捐赠微乎其微,来源渠道单一。根据教育部、财政部1999年6月的《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各高校每年必须从学费收入中划出10%用作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经费,并适当提高勤工助学补助标准。但各高校由于经费紧张,真正用于勤工助学的经费只占到学费总额的1%。而且,不少高校勤工助学基金无法真正到位,或者无法做到专款专用,远不能达到国家的相关规定。?

(三)勤工助学工作岗位少,报酬偏低?

从岗位数量上来看,在校内,有近80%以上的学生认为勤工助学岗位太少,渠道不畅,学校有能力安排的岗位不到申请学生总数的30%,而且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行,一个高校能提供给学生勤工助学的岗位变得十分有限,一般多集中于学校内部的图书馆、食堂、实验室、办公室、教室、宿舍等,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愿望和实际需求。在校外,由于下岗人员的增多,农民工的涌人,使廉价的社会劳动力随处可寻;或者需要能够长期工作的合同工或者需要平时上课时间去进行勤工助学的学生,而且他们还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感到怀疑,致使许多单位和部门不愿意接纳大学生勤工助学。这些因素导致了“僧多粥少”的现象发生,其必然结果是造成贫困生报酬偏低及不能按时发放,使学生积极性受挫。?

(四)勤工助学工作内容单一,岗位层次较低?

从目前高校开展勤工助学的实际情况看,勤工助学工作的层次较低,多停留在低层次的体力活和繁琐的整理工作上,如:家教、环境保洁、图书管理、餐厅服务、门卫值班、市场调查、超市促销、零工、模特、礼仪等,很难与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务实精神和成才需求相结合,很难有效的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而与学生专业发展结合紧密的知识型、智力型岗位不足,不利于促进大学生巩固专业知识、增强自身技能和提高综合素质。而调查发现,对学生最有吸引力的还是那些与本专业有关的科技型勤工助学工作。?

(五)勤工助学基地发展不完善,社会参与和支持的力度不够?

当前,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虽然得到了社会的逐步认可,但各高校勤工助学基地少,规模小,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还很不够。从目前情况看,社会给学生提供的主要是一些临时性岗位,固定基地的建设和固定岗位的提供还很不够,时常出现了学生的合法收益经常受损的现象。?

(六)勤工助学工作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涉世未深,缺乏法律知识容易上当受骗。同时,由于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不属于劳动关系,导致当前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很多学生不明白勤工是为了助学,不能合理妥善安排学习与工作的时间,导致学习成绩下滑。还有一些学生对勤工助学的认识有偏颇、行动上有偏差。错误的认为勤工助学就是为了赚钱,以至于“勤工助酒”、“勤工助烟”、“勤工助玩”、“勤商助学”等,甚至有极少数人违法乱纪,严重违背了参加勤工助学的初衷和效果。?

三、完善和发展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新思路?

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针对勤工助学工作存在的六个方面问题,笔者对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建议,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完善勤工助学管理体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各高校应建立、完善勤工助学管理体制,依照科学的制度进行规范和约束,使勤工助学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道路。同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为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学生方面,高校应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经常开展艰苦奋斗和自立自强教育,消除“等、靠、要”的念头;端正贫困生的价值取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先进典型,克服自卑心理,用乐观向上的态度学会自我调适;抓好在岗教育和培训,增强劳动观念;培养贫困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良好品格,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高校方面,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不能把勤工助学工作仅仅理解为一种单纯的劳动形式。要认识到勤工助学工作不仅仅是解决大学生经济困难的手段,更是我们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应从上至下充分认识到勤工与助学不是割裂的,而是有机的结合,要把勤工助学与培养开拓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相结合,真正发挥它的助困和育人双重功效。社会方面,应对勤工助学工作给予充分地重视,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目的和意义,从而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在企业、社会团体、民间机构和个人等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下,尽可能多地开拓勤工助学岗位,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受益。?

(二)拓宽勤工助学基金来源,确保基金安全稳定?

高校应借助政府的力量,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来拓宽勤工助学基金来源渠道,以确保基金安全稳定。如:通过政策引导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在高校设立勤工助学专项基金;规定企事业单位必须按一定的比例交纳高校勤工助学基金;通过高税收促使其纳税不如捐赠等措施。同时还应有所创新,实现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化,使基金产生滚动效益,确保勤工助学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三)大力拓宽勤工助学渠道,提高薪酬?

高校应坚持“校内挖掘、校外拓展”的工作方针,一方面要为勤工助学工作广开绿灯,主要抓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契机,大力挖掘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另一方面,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扩大勤工助学的空间,建立相对稳定和独立的勤工助学基地。同时,积极努力地尝试走勤工助学实体化路线,如建立校企合作企业,成立勤工助学服务公司,也鼓励学生到校外做兼职服务,既可以解决勤工助学岗位不足的问题,又可缓解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压力。勤工助学岗位的增加,在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必然导致贫困生报酬的明显提高。?

(四)丰富勤工助学工作内容,提升层次?

将勤工助学工作从劳务型向智力型转变是助学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发挥智能优势,不断丰富勤工助学工作内容,做到勤工助学工作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与科技活动相结合,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与所学专业相结合,与能力培养和成才相结合。同时,提升勤工助学工作的层次,逐渐从劳动服务型扩展到技术型、专业型、智能型、科技型、管理型、综合能力型,激发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热情,促进勤工助学持久、广泛地开展。?

(五)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与支持,加强勤工助学基地化建设?

高校和政府经费有限,很难满足更多的勤工助学者的需求。高校应加大勤工助学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团体、民间机构、企业和个人等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推进高校勤工助学基地化和产业化建设,以增强勤工助学工作的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六)加强对勤工助学工作的教育引导?

勤工助学服务机构要切实维护勤工助学学生的合法权益,学校要加强学生维权意识教育,增强自我防范和抵御风险能力。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处理好几层关系。一是妥善处理好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和正常学习的关系,强调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勤工助学的目的是促进而不是干扰学习和进步;二是要处理好受资助和讲奉献的关系,人穷志不短,防止学生“一切向钱看”的不良思想;三是处理好勤工助学与创业实践的关系,要在参加勤工助学基础上鼓励学生正确创业,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综上所述,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任重道远,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勤工助学工作将愈来愈得到政府、高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支持,对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要充分认识勤工助学工作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采取开放的心态,敢于探索新的发展思路,以促使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戴贵芬.探析和谐校园视野下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体系[J].世纪桥,2009,(19).?

[2]刘文光.加强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几点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

[3]任凤珍,蒋北辰.完善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思考[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1).?

[4]张磊.高校学生勤工助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0,(9).?

[5]韩萍.做好勤工助学工作发挥助困育人功能[J].现代经济信息,2009,(5).?

[6]刘小丽,宗娜,宋元元.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问题探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4).?

[7]胡勉强,邓树勇,胡勉裕.我校学生勤工助学的现状及助学模式优化的探讨[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1,(1).?

[8]邝兆明.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7).?

勤工助学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勤工助学 优化

【中图分类号】c9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2

勤工助学是高校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更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据统计,目前全国高校的贫困生已经突破300万人,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其中特困生人数大概160万,比例在5%-10%之间,有些甚至还达不到基本生活保障。面对高校的这一特殊群体,高校应该积极开拓勤工助学岗位,规范勤工助学管理,优化勤工助学体系建设,关爱贫困生的健康,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1 勤工助学工作的特点

“勤工助学”这一名词,最早是1984年由复旦大学科技咨询开发中心首先提出的:“勤工助学,致力于自立成才,将所从事的活动与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培养、自立素质提高及个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起来。wwW.lw881.com”通常所说的勤工助学又叫勤工俭学,是指高校学生在保证学习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付出,取得一定报酬,用以助学,同时提高综合素质,增长才干,其特点有:

1.1 业余性

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时间段主要是课余时间、节假日和寒暑假。在学习之余参与到勤工助学活动中,学生的主要职责是学习,通过老师的课堂教育、学生的自学,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但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吸收、掌握和实践。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参与勤工助学只能在学习之余,力所能及范围之内进行兼职,不能像上班一族每天连续的工作,否则就得不偿失。

1.2 有偿性

勤工助学是有偿劳动,是学生通过“勤工”达到“助学”的目的。学生利用自己业余的时间,依靠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自己辛勤劳动和良好的服务,自食其力,获得相应报酬,以缓解个人的经济生活压力。

1.3 资助性

目前高校的勤工助学岗位设立的原则是优先安排贫困生,优先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合理报酬,达到资助的目的,缓解他们的经济困难。

1.4 育人性

勤工助学不仅仅是有偿劳动,缓解学生的经济困难,而且还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实践能力、体验创业艰辛的舞台。通过勤工助学,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检验学习的效果,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克服贫困生依附性心理的产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使学生感受到通过自身的劳动实现自身的目标,为社会作贡献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2 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为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贫困生的日常生活困难,都相应建立了勤工助学基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以减轻贫困生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确保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但高校勤工助学也存在诸多的问题,阻碍了其健康、有序的发展。

2.1 资金来源单一,学生报酬低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专项用于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基金的主要来源是按照学费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的经费,而基金增值和社会援赠微乎其微,来源渠道单一,经费紧张,很难满足更多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需求。

教育部、团中央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意见》中规定:学生从事勤工助学活动,应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进行,原则上每周参加勤工助学的时间不超过8小时,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劳动的报酬原则上不低于8元每小时,如条件许可,应尽量争取同比稍高的标准。但实际上,很大一部分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每周勤工助学时间、报酬上远远超过和难以达到。

2.2 岗位数量有限,结构不合理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学校的教学资源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很多高校都启动了建设新校区的项目,由此造成了高校办学经费紧张,影响了勤工助学基金的提取,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岗位数量自然也就非常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而高校设立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主要有管理型岗位、劳务型岗位和技术型岗位,其中劳务型岗位占到75%-80%,大部分学生只能从事操作简单、技术含量低的体力劳动,将学生的勤工助学简单等同于“打工”,不能发挥大学生群体的智力优势。同时,考虑到学生参加校外勤工助学存在着安全、待遇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大多高校不赞同学生自行开展校外勤工助学活动。

2.3 激励竞争机制不健全,育人效果不明显

高校开展勤工助学的主要目的是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为贫困生的自我锻炼提供机会,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但目前,高校大多从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困难角度出发,对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并没有配套的奖励和考评制度,有少部分同学获得了勤工助学岗位后,工作不积极、不主动,没有创造性,敷衍性地完成岗位工作,缺乏必要的“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存在着认识的误区,学生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被动地参加勤工助学工作,仅仅为缓解经济压力而勤工助学,而忽视了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热情,创新工作思路,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

2.4 管理人员少,监管不到位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建设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原则上按在校生规模1:2500的比例,配备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但由于高校编制问题,绝大多数高校都无法满足,专职从事勤工助学管理工作的人员较少,任务繁重。各学院也没有相应的勤工助学专职管理人员,只能由辅导员兼管,而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繁杂,任务重,使得勤工助学工作多处于应付状态,造成对学生勤工助学的监督、管理不到位,很难使勤工助学高效、有序地开展。

3 优化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思考

根据高校在开展过程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高校要本着资助育人的宗旨,坚持(教育与指导相结合、服务与管理相结合、监督与协调相结合、奖优与罚劣相结合)的原则,优化勤工助学工作,进一步促进勤工助学工作的开展,发挥助学育人的功能。

3.1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对贫困生的教育、引导和培训

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为了让大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独立自主的生存能力和就业本领,使他们在创造自身价值的实践中锻炼能力,提高综合素质。鼓励和组织在校贫困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既可以使他们获取有效资助,又可达到育人的目的,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劳动观念、纪律性和责任感,可以把勤工助学这种有偿资助由“输血”变成“造血”。

勤工助学的主体是学生, 要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摒弃“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树立起自立自强的精神,在逆境中奋发成才,要引导他们正视贫富差距,转变观念,不要坐等资助,而是要变资助为自助。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培训,让他们了解岗位管理规定、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报酬等信息,熟悉岗位操作规程,提高他们适应勤工助学岗位的能力。

3.2 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建立勤工助学管理体系,加强对勤工助学的监管

在学生中建立一支勤工助学管理队伍,组成学生社团组织,由高校勤工助学专职人员负责管理,形成网络化管理体系,明确分工,细化工作目标和职责,由学生社团组织负责勤工助学的岗位设置、学生的招聘、上岗前培训、日常考核、监督和管理以及报酬发放等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这既能对高校勤工助学工作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保证勤工助学的质量,又能解决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专职管理人员不足的难题,缓解人员压力,同时还能为学生社团组织搭建舞台,锻炼他们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

3.3 开拓思路,拓宽渠道,积极推进勤工助学的基地化、产业化建设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勤工助学岗位需求也越来越大,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且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开拓的空间也越来越小,高校要开拓思路,拓宽资助渠道,走向社会,积极开展校外勤工助学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走向社会、锻炼自我、自立自强的机会。要积极整合资源,与校内后勤、产业以及校外信誉良好的用工单位开展长期合作,建立勤工助学基地,形成规模效应,使学生得到稳定岗位和收入。

高校要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着眼未来,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把勤工助学工作产业化, 经过运作使其滚动发展,不断增值,不断扩大勤工助学的空间,维持勤工助学的生命力。政府要通过优惠政策给高校勤工助学产业以宽松的发展空间,为学生提供培训和创业服务,把勤工助学产业做大做强。

3.4 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弹性学分管理模式,创造勤工助学宽松环境

弹性制学分模式就是在规定范围内(在本专业必修学分之内),不限地点,不限时间,修完总学分数,即可以取得学位,拿到毕业证。高校应建立和完善一套弹性学分制管理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方式和学籍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自立性,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课程、转校和转专业,允许休学期间在外地打工的贫困生可以保留学籍和学业成绩,就近就读,允许出现半工半读、读而后工、工而后读的现象,减少学习费用支出,让学生自食其力完成学业,为高校贫困生参加勤工助学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3.5 树立勤工助学优秀典型,建立激励竞争机制,转变助学育人理念

勤工助学的目的不单单是经济“解困”,更多的是育人功能。因此,要建立和完善激励竞争机制, 让学生在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实现自身价值,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社交能力, 培养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加强考核和监管,实行“优胜劣汰”,能上能下, 充分调动贫困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开展勤工助学评比活动,树立优秀典型,进行奖励,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发贫困生的工作热情,激励贫困生积极进取、踏实工作、自立自强,实现自我价值,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总之,勤工助学是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涉及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和促进贫困生成长成才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勤工助学工作必将日益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引导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复旦大学学生科技咨询开发中心成立3周年纪念文集.油印本pi.6.

[2] 王通武,穆楼涛.对建立与完善学分制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9).

勤工助学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勤工助学;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263-03

高校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生活和学习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和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如何构建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高校勤工助学体系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研究的课题。

一、高校勤工助学的发展与现状

勤工助学活动最早在中国是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而诞生的。“勤工俭学”的口号是在20世纪初期由李广安、张秀波等人总结多年经验最早提出,这一时期的勤工助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的诞生与爱国救亡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勤工助学活动在我国高校全面铺开则是为了配合高校收费制度改革而实施的。1993、1994年,国家教委、财政部分别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勤工助学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在普通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明确指出了高等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的重要性和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目的。这阶段的勤工助学的特点是从国家的层面要求高校要把勤工助学作为一项主要日常工作和深化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要求各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并对基金所占学费的比例也作了相应的要求。很大程度上讲这阶段的勤工助学更多承担的是“助困”的功能。

勤工助学活动现阶段已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载体。2004年8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将勤工助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随后,国家各部委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性法规,将勤工助学纳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规范了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并使其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阶段勤工助学的特点是进一步扩充了勤工助学的内涵,将解决大学生的生活困难问题与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使其兼具了“助困”与“育人”的两项功能。

目前,随着自立意识和广泛接触社会的要求日益强烈,自立成才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自身追求的方向。勤工助学活动也得到学生、学校和社会的较为普遍的认可,勤工助学“助困”与“育人”的理念也被人们广泛接受。通过参加勤工助学工作,很多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得到解决;勤俭节约的美德、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作风得到了培养;学生的第二课堂更加丰富多彩,知识面得到扩大;学生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提高得到提高;他们“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也得到加强。

二、高校勤工助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全面,未发挥勤工助学的全部功能

1995年前后,受到高校收费制度改革进一步全面推开及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出现了相当数量的贫困学生。这一现实状况,使高校管理者往往忽略勤工助学活动兴起的大背景与其发展的内因,仅仅简单地将勤工助学作为高校收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这就容易导致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把勤工助学放到应有的高度,即不能将勤工助学工作放到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层次上进行考虑,只是发挥其“助困”功能,而直接忽视其“育人”的功效,从而既导致实际工作不能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准确吻合,也未能把握住勤工助学工作的实质性内涵,使勤工助学工作出现瓶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

(二)勤工助学渠道单一,且基本停留于劳务型

2005年,团中央、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学校鼓励大学生从事家教、社区服务等校外勤工助学工作,为学生到校外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创造条件。但由于高校管理体制制约与思想认识不足,勤工助学岗位的社会化进程举步维艰,一方面高校现行的管理体制始终是将学生安全放在首位,而勤工助学社会化难免会对学生的管理,尤其是学生的安全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得高校对此热情度不高。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现行的学籍管理等制度影响,学生工作时间与社会提供的岗位的要求往往会产生一些矛盾,导致社会的参与和支持不够,学校也难以获得更多的适合大学生从事的工作岗位。

基于以上因素,目前各高校学生勤工助学的主要形式依旧是在校内从事低层次的劳卫、服务型岗位,如办公室值班、收发信件、图书馆书籍整理等;少数从事校外工作的同学也基本都是自己找或同学介绍,大多为临时性或一次性的工作。这些勤工助学的岗位基本不需要发挥专业特长或运用相关技术技能,很难与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和成长成才需要相结合,对学习专业知识促进不大。

(三)勤工助学的体制不够健全,管理也需要进一步规范

2007年,为规范管理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工作,促进勤工助学活动健康、有序开展,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为高校开展勤工助学提供了相关依据。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勤工助学还未形成健全的体制和规范的管理,勤工助学工作无章可循,缺少监督,失范失序。部分高校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少有高校设立专门的勤工助学服务机构,岗位供需信息不能及时对接,勤工助学不能得到有效发展。

在勤工助学的管理中,各高校基本都只是针对校内勤工助学者制定实施相关规定,而对于更需要监督与管理的校外勤工助学却往往无法顾及,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管理,使得一些雇佣者将大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受到不公正对待,上当受骗甚至受到人身伤害的现象屡见不鲜。

(四)对部分贫困生思想意识引导不足,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一方面,有的贫困生认为参加勤工助学会影响学习,是“勤工误学”,不愿意参加。部分学生将“勤工”和“助学”分开理解,盲目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耽误了专业学习;也有一部分学生自尊心过强,不敢正视贫困,也不愿意接受资助,看不起体力劳动型的岗位。

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学生勤工助学的主要形式依旧是在校内从事低层次的劳卫、服务型岗位,以致在勤工助学过程中,用工单位往往不会关注与重视这些勤工助学的学生,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而仅仅从事打扫卫生、端茶倒水、接送材料的工作也使他们失去存在的价值感,只将其作为赚钱的方式。

三、高校勤工助学新模式的构建

勤工助学对促进贫困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针对目前勤工助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高校要正确认识勤工助学的目的和意义,坚持“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宗旨,加强组织领导和规范管理,健康、有序地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使勤工助学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一)提高认识,真正将勤工助学提升到教育人、培养人的高度

勤工助学能使贫困家庭学生获得一定经济收入、缓解经济困难,是关心和服务贫困家庭学生的有效途径,但仅仅做好资助却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要求,只有将“助困”与“育人”功效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勤工助学的最大效果,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具体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与教育。

1.提高能力,将勤工助学中的“工”与“学”有机结合。“工”为大学生提供锻炼能力的机会,有效发挥成才的催化功能,加速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同时,在“工”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能力、理财能力、社交能力、社会适应和竞争发展能力等,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将“学”作为勤工助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2.健全人格,做到“物质”与“精神”扶贫并重。高校中仍有不少贫困学生因特殊的家庭环境、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紧张的学习生活,导致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所以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进行“心理解困”就尤为重要。在勤工助学中可以让学生融入集体,对自我重新进行定位,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同时在困难面前磨练自己的意志,克服性格上的缺陷,健全人格,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学以致用,将勤工助学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加速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高校贫困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将是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而勤工助学应当作为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发展,直接将个人的实践活动融入社会现实生活中,使其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实践工作服务,强化对专业知识的运用,促进知识结构趋向合理;同时,通过勤工助学活动使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知识层次获得升华,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做好适应性训练。

(二)转变观念,推进以勤工助学为主导的资助方式

目前国内高校对于贫困学生的资助主要是由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奖助学金、学费减免与勤工助学五个部分组成,与“贷”“补”“奖”“减”这四种直接给予经济补助的补血式助困措施不同,勤工助学是一种帮助贫困学生通过自身劳动获得经济报酬的造血式助困。

目前高校资助体系的主导方式仍是助学贷款与困难补助,其中困难补助属于无偿的赠予性资助,在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于贫困生的补助额度后,高校贫困学生每人每年基本都能无偿获得2500-4000元的困难补助,这些补助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贫困学生的经济压力,保证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但由于困难补助是一种无偿的资助,在其评发中难免产生“不要白不要”的错误想法,甚至出现以不诚信的方式骗取资助的行为,这对于学生的成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同时部分贫困学生认为获得困难补助是一种施舍而不愿意接受,这又导致部分困难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资助。

所以,我们要转变资助工作的观念,推进以勤工助学为主导,有偿与无偿相结合的资助方式。逐渐将困难补助并入到勤工助学体系中,将这一部分资金应用到勤工助学项目中,进一步扩大勤工助学的规模,增加助学岗位,提高岗位酬金。让所有贫困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应有的报酬,减轻和解除经济压力。这样首先可以进一步优化“困难补助”的功能,避免评发“困难补助”的副作用;其次,勤工助学作为一种有偿资助,既能在经济上提供资助,又能在精神上起到育人的作用;最后,投入勤工助学的资金进一步增加,不仅可以增加校内固定岗位,也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投入到勤工助学基地的建设中,解决更多的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

(三)拓宽思路,推动勤工助学的基地化和产业化建设,加强学生、学校与社会的交互联系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守株待兔”的勤工助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对于勤工助学岗位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拓宽思路,从等待市场需要变为主动向市场提供服务,“在校内挖潜力、在校外谋合作”,努力拓宽服务领域,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广泛开辟勤工助学岗位。

1.建立和拓展高校勤工助学基地。充分挖掘校内资源“潜力”,抓住后勤社会化改革契机,一方面在校内尽可能多设立适合学生承担的勤工助学岗位,更重要的是可以将校内一些服务类项目建设成为勤工助学基地,例如设立爱心超市、阳光洗衣房、电脑家电维修店、卫生服务队等各类实体性机构,指导他们管理与经营,这既能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又能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认同,推动勤工助学的可持续发展。

2.推动勤工助学与就业共同发展。勤工助学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经验总结到战略调整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结合推动勤工助学与就业共同发展:第一,将勤工助学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在勤工助学的前期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培训;在中期,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责任感、职业道德素质、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职业教育;在后期结合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获得的实践体会,进行个性化指导,查漏补缺,提出建议和帮助。第二,将勤工助学与创业相结合。在校内设立“勤工助学启动基金”鼓励并扶持贫困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小项目”的申请、策划以及执行。基金会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估,然后对于可操作性较高的项目进行扶持,包括提供启动资金以及相应的优惠政策,由贫困学生组成管理团队对项目进行管理。

3.加强与企业、政府的密切合作。高校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知识、科研、技术等优势,按照双向受益原则,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在企业内建立勤工助学基地、推荐学生或邀请企业在校内招聘学生在企业内进行勤工助学;政府可以作为高校与企业间沟通的桥梁,通过给予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企业参与高校勤工助学工作。

总之,勤工助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与支持。随着高校改革的逐步深入,工作必将日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加大对高校勤工助学的工作的投入,构建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高校勤工助学体系,对构建和谐校园、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教财[2007]7号)[Z].2007-06-26.

〔2〕张建锋.勤工助学是大学生自立成才的有效途径[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1):90-92.

〔3〕钱云光,马岚.高校开展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认识和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10):124-126.

〔4〕张陟遥.高校勤工助学的价值理念:以育人为本[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79-81.

〔5〕李国章,赵一鹏,黄东.论勤工助学在高校中的育人功能[J].教育与职业,2007(11):180-181.

〔6〕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6):49-50.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