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0849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4分钟。
初二上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知识 掌握 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108-01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智慧。”初中历史是一门融汇中外、贯通古今、内容丰富的学科。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历史就必须掌握历史知识,形成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古希腊埃斯库罗斯曾说:“记忆乃智慧之母。”准确掌握初中历史知识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但往往很多学生把掌握变成了死记、硬背,浪费了大量时间,记住的知识却很少,学习效率很低。要使学生高效、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眼、鼻、耳、口等各种器官作用,相互协作、互相配合,有力地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关联以及相关历史事物的理性认识,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下面就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以人教版部分历史知识为例,谈一谈掌握初中历史知识的技巧。
一 浓缩精简法
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是历史思维能力的结晶。要抓住构成知识的基本内容,选择能够着力说明问题实质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力求做到言简意赅,内容准确,要点齐全。浓缩精简法就是依据历史知识的主要内容,紧扣关键字词,把复杂、繁多的内容进行凝练、压缩和整理。
如“鸦片战争”一课教学中,“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浓缩精简成“割地、赔款、开商、关税”;再如,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我们掌握记忆时,可将其简化成“割三岛、赔两亿、设工厂、开口岸”。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便于记忆,同时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 口诀记忆法
初中历史知识融汇中外、贯通古今、内容丰富。如果将一些枯燥烦琐的历史知识编成口诀、歌诀、顺口溜等方式来记忆,记忆起来既生动有趣,又朗朗上口,不易忘记。
如“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小结时,可以利用歌诀结尾,“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第二霸主晋文公,城濮之战称英雄,‘退避三舍’诱楚军,大败楚军城濮中。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多战争,齐王军师名孙膑,围魏救赵战桂陵,前260战又起,秦赵之间战长平,赵括纸上来谈兵,四十六天粮草尽,赵军大败秦军胜,从此六国难抗衡。”再如,“鸦片战争”一课中,在课堂总结时,课件中展示“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鸦片牟暴利,鸦片输入中国后,中国贫弱更加剧。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长志气,销烟200多万斤,民族英雄后人记。”通过口诀法,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归纳成几句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解记忆的能力。
三 数字归纳记忆法
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年代,某某年发生某某历史事件,感到这些年代最难记。如果采用数字归纳法,将所需记忆的内容按照数字特征进行归纳,然后分门别类地记住所在年代的历史内容,就可以记活、记牢。
采用连续数字记忆:1916年,法国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法国巴黎和会召开;1920年,国际联盟建立;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采用间隔等差数字记忆:1911年武昌起义,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战争。又如,在“侵略与反抗”一单元学习中,发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可数字归纳为“五三二一”来记忆。即:四次重大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主要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两次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一条主线──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四 谐音记忆法
针对一些特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我们可以采用谐音记忆法,把某一历史知识的几个关键知识点通过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进行有机联系,以达到记忆的效果。
初二上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初中;历史教学;价值
前言
初中历史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科学的主要内容,对历史的学习、了解以及思考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思想深度,并进而对其他科目学习以及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在新课标要求下,历史教学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效果提升显著,探究其具体内容和方式可以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翻转课堂的概述
翻转课堂是指教学活动主体的翻转,是教育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改变了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占据主体的情况,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为提升。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将教学的基本内容以课件等电子资源的形式预先发放给学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重点知识有所了解,课堂上只需针对重难点向教师进行请教,并就思考所得和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即可,这种模式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明显的培养和提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提出、完善于美国,并很快在其他各国得到推广应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被我国引入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较之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模式的最突出优势是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考虑到初中历史课对思考能力的需求,应用翻转课堂模式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初中历史在历史教学中处于起步和衔接阶段,主要内容是将一些基本历史知识教授给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一定的思考方式和能力,由于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在课堂教学前提前得知的,可以更好的进行了解,并在了解的过程中自主思考,从而使思考能力得到提升。
2.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新课标的要求是改变现有教育中教师占据主体的情况,由于历史知识基本是固定的,这使初中历史教学应用翻转课堂模式、改变教学主体有了更大的实现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将内容告知给学生,当进入课堂环节后,讨论、交流和针对性的请教就成为了课堂的主要内容,传统的知识讲解已经在课下完成,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到明显提升,从而实现了教学活动主体的转变,针对性的教育也变成了可能。
3.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得到突显、应用
读史使人明智,无论何种学习时期,历史学习都可以使学习者的思想更具深度、头脑更明智,初中生处于思想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可以使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得到突出和应用[1]。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接触历史相关知识的时间更长、内容更为丰富,这可以直接影响其对历史的理解,只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正取的引导,保证方向的正确,学生的思想就可以更为完善,这是传统教学模式不具备的优势。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内容不够丰富
内容丰富性是初中历史教学应注意的首要问题,翻转课堂模式下同样如此,由于我国历史悠久,既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使资源的筛选更加困难,部分应用翻转课堂的初中历史教学活动,过度重视书本内容,使翻转课堂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比如在部分教学资源中的明史部分,由于现代社会有很多不够严谨的明史读物,教师一定要注意将详实的历史内容客观的教授给学生,这不仅体现在史实方面,更体现在严谨的治学态度方面,教师一味重视书本内容,忽略治学态度,这对于历史学习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2.横向纵向排布混乱
横向和纵向分开原则是指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学活动中应注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排布,即同代比较和纵向发展,由于中学生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有限,横向、纵向排布上出现问题可能造成学习的混乱。以军事历史教学为例,目前应用翻转课堂的部分历史教学活动中,往往将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同一地区历史内容相混合,如果学生对史实掌握较差,很可能无法充分掌握知识,引起学习的混乱,比如在唐代兵役制度中加入宋代兵役制度,又在唐代文化中加入西域文化和秦代文化,过于复杂、多样的知识对于初中学生学习来说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其无法掌握,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3.观点取向不够正确
历史学习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丰富的知识,二是客观的态度,翻转课堂模式下,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明显,教师进行课件制作时,观点的选取必须慎重。比如教师所选内容为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历史,就应注意对民族关系的态度,西晋灭亡后,北方地区出现了五个主要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个政权,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和汉族发生了多次激烈战争,造成了平民大量死亡,甚至出现了著名的“杀胡令”,部分翻转课堂课件中,存在过度强调汉族或者少少民族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而忽略另一方所受灾难的情况,由于初中生价值取向、世界观尚不完善,思想很容易受到影响,养成不客观的态度,这对于长期学习甚至成长均是十分不利的[2]。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分步应用
1.准备阶段的应用
准备阶段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即总体计划和具体教学,总体计划是指教师对历史教学的长期规划,具体教学的准备阶段是课件的制作。教师对历史教学的长期规划,该项工作与翻转课堂的联系在于教学整体的衔接性、手段的固定性等,通常来看,历史教学是采取按年代进行的办法,即以人类出现为开端的社会史,总体计划的制定也可以遵循这一原则,每次进行课堂教学前,均将所选内容以课件形式发给学生,教师应养成课件制作的习惯,并对相关工作快速适应。课件制作包括内容选取、排布以及制作技术。如前文所说教学内容的选取、排布遵循知识丰富性、横向纵向分开以及观点引导三个原则,在相关原则指导下,教师进行内容选取和排布时,可以更为从容。课件的制作技术是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该工作带有一定的技术性,教师应注意学习和掌握,制作中,使音频、视频和图像高度结合,同时教师所用的语言也需简练明确,避免不必要的赘述。一般来说,课件长度以10-20分钟为宜,学生的注意力则往往在5-15分钟时最为集中,知识重点安排在8-10分钟处较为妥当。课件制作时,教师要将教学重点进行必要突出,并在课件最后将重点、习题等罗列出来,以供学生把握和思考。
2.课堂阶段的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阶段的应用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实现,一是学生的分组讨论,二是师生的互动,三是教师的引导和总结。以师生的互动为例,假定该课时的主要内容为官渡之战,互动需要由教师引导,在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前,教师先设定讨论问题“官渡之战对曹操统一北方有多大的影响?”学生讨论后,教师选择每个小组的学生就讨论结果进行发言,并对其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进行肯定,由于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识储备有限,对于讨论结果乏善可陈的组别,教师也不应单纯的给予否定,可以选择其中的亮点进行鼓励,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需要注意的是,该环节可以不设标准答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开放的治学态度。鉴于课堂时长有限,讨论可能无法顾及到所有学生,如果学生的热情不减,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课外内容,指导学生进一步的学习。
3.结束阶段的应用
结束阶段的应用主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总结,二是在教学计划指导下引出下一阶段内容。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总结非常重要,由于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总结能力较弱,教师的总结是使其抓住教学重点的关键。比如文化历史教学,所选时代为商周时期,教学重点为青铜文化,教师应在结束阶段将青铜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比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将其文化内涵、制作过程、价值等进行简短介绍,便于学生抓住重点,更好的掌握知识[3]。下一阶段内容的引出,应遵循教学计划的整体安排,同时课堂内容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或者连接性,比如当前课堂重点是汉代军事史,下一课时的重点可以是三国军事史,在结束阶段通过基本的年代延续性使学生对下一课时内容有基本了解。连接性是指如果本课时内容为汉代军事史,下一课时可以选择教授汉代文化史,也即同时期不同模块知识的教学。引导方式为平行引导,比如以军服为例引起学生对于汉代织布文化的兴趣。教师也可以将课件提前做好、并在该阶段将资源发放给学生,使翻转课堂教学得以循环进行。结束阶段是翻转课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最后一步,是对阶段教学的总结,也是引导下一阶段的重要方式。
总结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变革,该模式使教学实现了主体的转变,对学生学习效果、思考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可以使教学效果获得提升,目前看来,注重翻转课堂模式下各个教学阶段的具体应用和总体教学计划的安排等可以使翻转课堂得到更好的应用,在下一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加以注意。
参考文献:
[1]龙丽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2]张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初二上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一、专题教学模式概述
专题教学模式,就是以某一个理论知识、考试题型或社会热点为中心而开展的专项教学方式。其主要特点为跨教材章节,以学生为本,是落实历史基础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将零散的知识归类、贯穿并融合,更加详细、系统地将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强化、巩固历史基础知识,便于形成良好的整体历史观,从而提高初中生的整体素质与能力。
专题教学模式利用概述、分析、归纳、讨论及比较的方式进行历史知识的重组,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回顾,从历史的角度思考社会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其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能力,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专题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专题的主线,进行专题要点的提炼和历史知识的深化;专题教学可实现历史与社会热点的密切练习,加强历史与政治等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社会现实、热点等的关注。
二、初中历史课堂中专题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从内容、方式上呈现专题教学
(1)专题内容的选择应具有多样性。教师应立足于教材,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比如,专题以人为中心,如武则天等;以事件为主题,如南京大屠杀等;以一个地区为专题,如等;以一系列事件为主题,如历史上成功的变法,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专题教学的独特视角。
(2)灵活呈现历史知识。初中历史教学中专题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是可以很灵活的,比如,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典型成语故事中的历史事件,以知识竞赛的方式列举历史上的第一个和第一次,也可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影视播放与欣赏,如《三国演义》等。将历史知识灵活地呈现于学生面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2.培养初中生历史学习的专题意识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看书方式。初中历史教师应引导学生按照课本编排的先后顺序了解基础史实,在单元标题的引领下进行内容的阅读,关注其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对整体框架实现把握,同时也要注意单元前后知识点的联系与比较等。
例如,教师可指导学生围绕“近代列强发动的几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为题名,将近代中国各个阶级人们的反抗斗争以及学习西方、探索救国富强之路的历程为核心,深入了解每一场战争及运动的前因后果,然后再对各个事件进行具体的比较。这样,学生会更容易对这个知识体系有清晰的认识和进一步的把握。
(2)善于总结并归纳历史问题。初中历史中专题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要求教师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保障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与考试说明的结合点等,对历史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出清晰的历史知识线索和逻辑条理。例如,以工业革命为专题,则应用列表归纳的方式将时间、事件原因、标志、重要发明、能源、技术领先国家、意义、影响及结论等实现清楚总结。
初中历史教师也可有效利用一些小的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改变孤立地看待历史问题的方式,增强其知识的迁移能力。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总结:古代史中,中国古代战争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中国历史上历代比较有作为的帝王、古代医圣、诗圣、画圣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与治世,台湾、、新疆自古就是中古领土的证明等;近代史中,20世纪中国的三次巨变与三位伟人,中日、中美关系变化,等等。
(3)引导学生对专题问题进行探析。专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整体、系统地了解某方面的历史知识,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感受与认知,达到以史为鉴的效果。所以,教师可在教学中适当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析。例如,在对我国古代一些重要迁都事件进行归纳的同时,教师可提出问题:“统治者迁都的目的是什么?是否相同?”对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教师可提出问题:“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走的弯路,你作何感想?对美苏、美日等大国关系的变化史实中,你认为这些国家关系变化的基准是什么?”等等。这样开放式的问题设置,有利于增强学生历史问题思考与探索的精神,提高其历史思考能力,将学生的历史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三、结语
初二上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手段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教育方法多样化成为了当今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特点。传统的历史课堂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弊端,许多教师都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这三个问题出发,以黑板作为基本载体,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而思维可视化则不同,它注重思维的跳跃,使抽象问题变得具体。因此,本文针对思维可视化技术的特点,对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
思维可视化;技术;初中历史教学;应用
近几年来,思维可视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是以“思维导图”为主,在学科思想综合策略模型的构建下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思维导图的作用是帮助初中生形成历史的相关体系,对学习中的重点以及难点进行整理和分析。
一、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概念和特点
(一)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概念。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涵盖范围非常广,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就是思维导图。从本质上来讲,思维导图的可视化方式体现在能够按照学习者的思维逻辑将各部分的历史知识联系到一起,并以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的效果。对于大部分的学习者而言,可视化思维导图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将零散的历史知识进行串联,帮助他们在短时间内将自己的思维过程表达出来,完成体系的构建[1]。
(二)思维可视化技术的特点。思维可视化技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使用图像。大多数教师都会利用画图的方式将历史知识中的重点以及难点表现出来,将其中一些零散知识进行归结。相对于传统的死记硬背方式,图像可视化更加有效,它比较容易在学习者的脑海中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第二,使用关键词。关键词的使用是思维可视化技术的关键部分。它要求教师将每一幅图片都进行归结,并用一个词或者是一串词语进行概述,使学生看到该图片就会想到相关的历史知识点。第三,使用色彩。单调的背景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而思维的可视化技术要求教师对同一体系的知识点用一种颜色进行总结,以颜色区分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2]。
二、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初中历史的应用
(一)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例如:在《和同为一家》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将知识点利用“导图”的形式体现出来。第一,制定逻辑思维模型,确立思维导图中的关键部分。思维可视化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第二,确立朝代,以唐朝作为教学的主要背景,罗列周边的少数民族。像西北突厥和西北吐蕃。第三,以总体结构作为出发点,对具体分支进行分析。第四,通过导图观察民族之间的关系,分析其中的主要交往方式。第五,学生要利用导图学会观察,围绕着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进行特点和原因分析。首先,教师要进行知识的导入。令学生回忆从前学过的历史知识,在远有秦汉时期的匈奴入侵,为了解决领土分割等问题,哪个皇帝以怎样的方式解决了这一矛盾。教师以总结的方式使学生们进入既定的情境模式。其次,教师利用少数民族的疆土分布图进行课堂内容展示,使他们了解到唐朝周边的主要民族,完成教学目的。通过图示学生们可以看出,在西边,主要有吐蕃少数民族。在北边,主要有东西突厥两个少数民族。教师利用多媒体制作出以唐朝为中心的土地占有情况,使学生们将知识点更加清晰的观察出来。接着,引导思维的变化。教师要为学生介绍各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包括经济发展、土地面积以及对唐朝的态度等等。从唐朝对突厥民族的经济、制度、文化制定的策略上来分析当时二者的关系。为了吸引学生的目光,教师可以对当时的民族特色进行简单的介绍。最后,令学生们通过思维可视化的方式得出:唐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是不断发展的,它主要致力于“牵制”与“共进”两个角度,使和同两字体现的更加明显[3]。
(二)利用思维可视化技术进行知识总结。利用思维可视化技术进行知识总结也是其教学先进性的体现。以《血腥的资本积累》为例,教师首先要进行知识导入,将资本积累的概念解释给学生,并且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令他们进行合作。第二,在每组成员中选出一位代表,令该名学生上台进行总结,将知识点用自己的理解以简图的形式表述出来,并在每一个图上设置关键词,将资本积累的过程以较为清晰的形象表现出来。第三,教师可以选取几个比较典型的简图进行讲解,以资本积累的时间作为主线,将主要的时间穿去,促进学生思维逻辑的形成。第四,教学结构评估。教师将几位同学的设计导图进行融合,形成一幅完整的可视化图像。以其中的任意一个时间为参照点,让学生们看着图片将具体的事件说出来,看哪组同学回答的准确率最高,并予以奖励。第五,在课后,教师要为学生们布置作业,通过“殖民统治是罪恶还是发展”这一命题进行讨论,用具体的例证来说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对知识进行巩固[4]。
结论
综上所述,思维可视化技术能够帮助初中生巩固历史知识,形成系统性的学习体系,扩展发散性思维,做到知识的总结和融汇贯通,为成绩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天凤.知识可视化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薛雷.影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5.
初二上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
一、形式上尽可能多样
?
某学科作业在形式上如果一成不变,时间长了就会让学生产生倦怠感。某历史老师在布置历史作业时候经常就是二道题,第一道将本节课历史史实相关知识点以填空题的形式概括出来,第二道将本节课历史事件相关知识点做出自己的评价。从布置作业的角度来讲,这样的形式对学生巩固知识,达到记忆是有一定的效果的,但是每一次作业都是这样的形式,学生只能机械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括,进行评述和思考,时间长了,学生心理上的倦怠感就会越来越强,对老师的作业形式会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作业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老师在布置作业时,作业形式要尽可能多样化,可以是总结类的知识汇总,也可以是反思类的事件概述与述评;既可以将横向的知识点进行概括,也可以就某一个历史现象进行深挖探究;既可以形成书面性的作业,也可以写成篇幅短小内容精悍的历史小论文。除此之外,还有诸如辩论会、故事会、办报纸、做调查、动手制作模型等等。总之,历史老师在设计作业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力度,尽可能让作业形式多样化一些,保证作业设计有效,学生做完之后达到作业布置的目的。
?
二、内容上尽可能有效
?
历史作业的设计重要的是让学生做完作业之后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记忆。因此,让学生如何完成历史作业,完成什么样的历史作业特别重要。每一节课都有教学重点、难点、相对应的考点,历史老师只有在熟悉教材与考纲的基础上,才能对所讲授的内容和相应的重难点、考点有效的联系起来。在布置作业时候,找准知识点和难点、重点、考点的衔接点,设计有效的作业。例如,“辛亥革命”这一节的重点、难点、考点就在于让学生牢牢地把握辛亥革命的重要历史意义,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熟记并能够有自己的理解,那么在设计学生作业时,这就是关键点。只要围绕这个关键点,通过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作业题,学生就会对这一知识点融会贯通,熟记于心。历史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师要全面地熟悉教材,对初中阶段各个年级的各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都应该烂熟于心,同时还要熟悉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对某一个知识点在教学大纲中的具体要求是怎么样的,在考试大纲中的具体标准是什么样的都要心知肚明。
?
三、方法上尽可能实用
?
初中历史作业的设计在方法上要尽可能实用,所谓实用主要是指学生通过某种类型的作业达到了作业设计的目的,对老师所要求的记忆、理解、分析、判断都能够达到老师的要求。那么,历史老师该如何让作业设计方法更实用呢?其一,最实用的方法往往是最直接的方法。例如要求识记类的历史史实和历史事件,无非是让学生进行背诵和记忆,但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了相关的知识记忆,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进行默写。学生能够默写出来,则证明学生对此类知识点的记忆是有效的,这类型的作业设计也是有效的,反之,则需要历史老师考虑再重新决心作业设计。其二,最实用的方法往往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例如要对某一章节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括,那么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候,可以考虑以小组单位,让学生四人或六人为一组,对某一章节的知识点画出知识脉络图,形成思维导图,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小组之间的展示,达到检查作业的目的。更关键的是通过这种非常实用的方法,让学生非常容易的接受了这种作业形式,而且还能够保证学生有效的完成作业,真正实现了“作业设计”的目的。其三,最实用的方法往往最能够激发学生的作业热情。根据中学生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我们在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可以采用分组或个人抢答、抽签等多种竞赛形式,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在竞赛结束后再对优胜的小组或个人进行奖励,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点。这种形式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有力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四、空间上尽可能拓宽
?
初中历史作业的设计,一方面需要达到巩固知识、强化技能的作用,在作业内容上必须紧扣教科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以求取得抓根固本的效果。巩固学生对基本历史事实、历史现象的识记和掌握,并能从启发思维的角度出发,使学生形成对基本史实的掌握。另一方面也需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的历史作业不应局限于课内,不应拘泥于课本,要尽可能地进行学科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从学习的角度讲,任何一个学科,其内部都是互相关联的,同时也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今历史、中外历史等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形成一体。历史与政治、地理、生物、数学、语文等科目之间关联无处不在,我们的作业设计,应该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找到不同学科的共同点,强化记忆,加深认识,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
总之,历史作业的设计需要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进行,不能脱离学生的需要。只要历史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看待作业,相信我们的作业设计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
上一篇:初二上学期语文总结{整合5篇}
下一篇:初二上册语文总结{集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