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经验总结{5篇}

琴心剑魄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7832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32分钟。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开题地点:福永中学三楼会议室

专家:廖苏珊、朱丽霞、石红梅、倪岗、徐春晓

参与人员:陈伟明、万应荣、廖海萍、方曼君、白婷、陈琼丽、王珍、梁雪、张云金、朱雁青、周丽、甘璐、邓梦倩、张燕丽、王琦、穆天船、王博、陈钰丹、吴文勇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

三、本项课题研究题为: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研究

(一)选题理论依据:1.英语阅读和写作是中考考查的范围,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也是学生终生受用的语言运用能力。近年的中考测试学生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题目分值逐年加大,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越来越得到英语教育者的广泛重视。2.《英语课程标准》对语言技能中的读、写等技能提出五个级别的不同目标要求。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语言技能目标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这些要求都可以在平时的对英语读写结合的训练中得以实现。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校在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中,注意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的各种资源,组织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研究正式适应并切实落实这一要求。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理论意义:本研究以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和Swain的语言输出理论以及任务型教学为理论依据,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教育学理论,教育实践理论,及新课改英语学科对师生的要求,本研究从如何阅读英语报刊以及中学生写作存在的困难谈起,探讨初中英文阅读教学和写作相结合的实证研究。

2.实践价值:1.丰富学生阅读素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素材具有内容新,语言鲜活,容量大,趣味性和实效性强,贴近中学生生活的特点,学生喜欢读且乐意读,通过阅读,吸取更多信息,积累更多好词好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写作提供经验和素材。2.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阅读与写作组成了书面表达中两个互逆的书面交际过程。通过阅读文章,学生从篇章中探索文章主题、结构和中心思想,从词语表达中学习组句表意的技巧,同时结合老师的指导,学生能灵活运用词汇、句型、语法、语篇知识,培养英语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写作能力。

(三)完成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

1.我校领导教科研意识强,愿意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准备。本课题组成员为长期从事初中英语教学的一线中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团队意识以及合作探究意识强,都有改善英语教学方法的强烈愿望。

2.进行细致的分工,全面落实课题研究各个环节的工作任务。

3.有良好的课题研究基础。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一直是大家关注的课题,综观国内外有关读写课题研究的专著与论文,各位专家、学者、实验人士等对读写课研究的成功经验很多,加之现今社会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我校的教学理念具有前瞻性,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注意到英语读写结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积累了很多相关的经验,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四)研究目标、研究的主要问题、难点及主要研究方法:

1.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有:(1)在教师层面,创设新型的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研究,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合理利用课本阅读资源,指导学生快乐阅读,轻松写作。(2)在学生层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思维,提高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发展个性,磨励意志,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等都起着重要作用。(3)提高读写结合的课堂效率,提高教育教学成绩。探讨以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研究的自主学习模式。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等因素,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有:(1)初中英语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研究。(2)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讨。(3)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4)探索读写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模式。

3.本课题主要的研究方法:(1)比较验证法:在两个平行的班级中进行一段时间的实验,以班级平均分为基准,判断学生读写水平,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2)案例研究法:整理研究资料,积累“初中读写结合作文教学模式”资料,撰写教学案例。(3)教育观察法: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通过与学生的接触和交流进行有目的的观察。(4)等组实验法:①自变量:在实验班通过实施教研组教研计划,实践预想方案来进行英语读写教学,对照班按照常规英语英语教学方法进行一般教学。②因变量:通过改进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英语阅读与写作的浓厚兴趣,养成乐于预读,乐于写作交流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们的英语预读和写作能力。③无关变量控制:教师素质,教师能力无明显差异,实验对象大致相近,实验班和对照班不能随意加班加点,延长学时。对照班不采取非常规措施,不淘汰差生,不实验另一种英语教学方法。(5)经验总结法:在阶段实验之后,对教学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教育现象和方法进行提升和总结,形成理论。

4.本课题研究的难点为:(1)精选阅读素材,从而形成有效的“初中读写结合作文教学素材库”。分别从语言表达、中心与材料、思路与结构三个方面精选典型素材。并针对这些素材理出共性的东西,从而让学生感到写作有章可循。(2)突破文本框架,巩固和延伸读写能力。(3)优化课堂设计,整合读写教学。

(五)研究的主要阶段及具体安排:

本课题研究计划全程为三年,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3年5―8月)

组建课题研究小组,进行文献梳理分析,学习关于思维导图的基础知识,确定研究总思路和研究方法,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13年9月―2015年8月)

根据实施方案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并注重材料的积累、存档。每学期进行阶段性小结,小结课题实施情况,反思存在问题,修正实施方案,在根据修正后方案进行研究。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价值教育 遐思

价值教育作为当今教育界的一个研究课题,引发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根据笔者的小范围调查,很多教师在接触到这一概念时,总把价值教育理解为“有价值的教育”,于是从自己的实践中去寻找价值教育的含义,认为我们的教育本来就是有价值的,比如说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形成了能力等。而事实上,价值教育的真实含义与这种经验性的理解还是有一段距离的。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价值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帮学生去获得知识或技能,而是帮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在此过程中价值态度的形成、取舍、提炼及最终的建立。形成“合理的价值观”是价值教育的最终目标。从这一理解上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价值教育与知识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价值教育更在于为学生提供一种精神动力而非智力支持;从考试评价的角度看,价值教育在于为学生提供一种内在的学习力量,为学生形成知识体系而提供驱动力。因此,价值教育的着力点与常规的知识教育有着明显的不同,正是因为这种不同,所以其并不为更多的一线教师所注意。笔者有幸接触到价值教育的相关理念,并在自己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尝试实践,取得了一些效果。现以拙文呈现,以请教于同行。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尝试价值教育的意义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经过了十多年的课程改革,但初中学生依然没能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沼,因此今天有人戏称“课程改革又被应试教育绑架了”。这一戏语或许偏颇,但却在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时候给我们一种启示: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样的力量来推动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前进?在笔者看来,价值教育可以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初中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本身就具有通过文学作品向学生提供价值教育的功能,因此其本来就具有与价值教育的良好联系点。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奠基阶段,因此在初中教学中,利用语文学科教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实现有效的价值教育。

此外,还应注意一点,就是初中语文教育是以听、说、读、写四种方式实施教学的,听与读作为一种体验,而说与写作为体验结果的外显,这些都是一种与学生的体验直接相关的过程。而根据相关专家的研究,学生的价值观往往不是形成于外界的灌输之中,而是形成于学生的体验当中。这一研究结论得到了很多实证,比如说,我们看到好多初中学生对于教师所讲的道理充耳不闻,但对自己生活中形成的一些观点却深信不疑。问题是,很多时候初中学生由于体验较少,因此生成的价值观并不符合核心价值体系。因此,语文教学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去生成更为合理的价值观,从而达成价值教育的目标。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价值教育的途径

研究表明,价值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在于将价值教育当成学校活动的一部分。这其实已经具有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思想,我们直白地理解,就是不能将价值教育从学生的生活中分解出来,实施所谓的专门的价值教育,更不是挂着价值教育的招牌,搞脱离于学生生活的价值教育。在笔者看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十分困难。

以臧克家《有的人》一文教学为例,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领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与思考,去领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如诗中“活”与“死”都是人生中难以回避的两种情形,在我们的人生中也都见过小生命的到来与长者的离去,作为普通人,其活的价值在哪里,死的价值又在哪里?鲁迅先生既是一个普通的人,又是一位伟大的战士,其生与死的价值又在哪里?这种由学生的生活向作者写作意图的过渡,可以将学生的思考扎根于他们的生活当中,用他们自己的体验去思考作者的价值取向。这种过渡所产生的价值教育的效果,要比机械的讲授好得多。

此外,我们还认为学生学习品质的提高也是价值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传统的教育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依赖课本、依赖教师的习惯,而这显然是一种不好的价值取向。语文作为一种传承人类文化的学科,理应在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的方面发挥作用。显然,实施这一价值教育的途径仍然在课堂上,当学生的生成与教师的预设不同时,教师应当怎么做?当学生的答案与教材不完全一致时,教师应当如何评价?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着价值教育能否有效实现。在笔者看来,指向价值培养目标的思路,是实施价值教育的可靠保证。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价值教育的机制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学段和学科的限制,使得语文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怎样通过这门学科来帮学生形成较好的价值观,准确地讲,是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因为语文一门学科无法承担学生所有的价值形成教育,所以,语文教师更应该寻找并确定一个恰当的机制,来实施价值教育。

关于这一点,我们先要学习一个结论,那就是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学生情感的参与与滋润,因为价值观作为一种观念,其本身是枯燥的,要想使之形成于学生的思维当中,并且成为指导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那就必须依靠学生的情感来驱动。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价值教育的策略就是,通过情感体验来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浅谈;语文;思维品质;差异;教学策略;研究

1.课题研究原则及任务目标

1.1 明确课题研究原则。

1.1.1 坚持有利于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1.1.2 坚持可行性、发展性、实效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1.1.3 坚持“小、精、实、新”研究特点与语文特点相结合的原则。

1.1.4 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与师生教学相长,和谐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1.2 明确课题研究任务目标。

1.2.1 通过开展研究,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形成简洁,实用的课堂教学策略或基本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使教学达到优化的目的。

1.2.2 促使个人将内化的教育观念转化为与时俱进的教学行为,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师执教水平,增强教师业务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

1.2.3 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以此评价机制为导向,强调双向反馈的功能,促进课堂实效性的提高。

1.2.4 探寻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模式,改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2.5 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与教师的教学思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把语文课上成生动有趣,学生能说会写的情感教育课,要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自己悟出文中的人生哲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才能,而不是象以前那样教师告诉给一个结论***背。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时刻记住这一点。我们教学生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变得灵活机动,会用所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死读书,读死书。

2.课题研究方向要明确

2.1 尊重学生主体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关注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差异和学生情感、态度、性格、气质、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及学生学习的接受性,再造性和可塑性,从班级学生个体实际出发,从制定教学计划、备课、上课、课后辅导、作业布置与批改、成绩考核等各个环节常规工作入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转贴于

2.2 在研究中,要从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差异,思维品质差异,学习品质差异(习惯、方法、态度等)和学生潜质差异入手,强调个体全面和谐发展,突出整体推进,探寻规律,总结方法,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研究成果。

2.3 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课题实验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做到有事实、有数据、有比较、有鉴别、有思想、有对策、有发展。

2.4 要充分发挥个人智慧在研究中的独创性,又要统筹集体智慧在研究中的广泛性和互补性,采取个人探索,大家讨论、交流,整体推进的策略。

2.5 在实施过程中要优化过程,突出实践,抓到重点,注重质量,体现出四个“为主”,即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学校教师为主,以学生学习发展为主,以全面提高质量为主。

2.6 在课题研究中,要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让课题研究与校本研训紧密、有机结合,使教、研、训三位一体,整体推进。

3.研究步骤及时间安排要合理

一般课题研究为期三年,其间共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步实验阶段、成果整理阶段和成果应用阶段。

3.1 初步实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确定研究课题,明确目标任务,确定研究方向,学习并掌握先进理论,进行广泛交流,掌握研究方法,初步进行课堂教学实验,进行第一阶段小结和阶段性成果整理,即教师个人要有课题研究计划和阶段小结,同时将一些较好的经验总结整理以备第二阶段开展应用。

3.2 成果整理阶段。全面进入课堂教学实践实验阶段,开展各种形成的研究活动,初步归纳整理出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差异性的一般规律和教学策略,教师个人写出第二阶段小结,围绕个人所研究课题写出相关论文。这一阶段教师把自己好的经验成果进行整理消化,以备以后能够很好应用。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用爱激励;初中语文;情感教学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但长期以来在实际教学中,这些往往都是被忽略、不被重视的问题,现在人们经常在语文教学中掺杂一些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导致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总是带着异样的心情,好像学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如果能为学生创造一种积极、愉悦的学习气氛,语文教学将会取得更显著的成果。因此,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必须单独拿出来重点培养。本文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当步入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后,语文教学任务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生识字、阅读和分析课文了,而应该再往深层次发展,例如拓展文学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教育专家和学者精心挑选的优秀作品。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教育部门精心选择的优秀作品,内容娴雅景致,其作品往往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不同感悟和亲身经验,但也有共同之处,就是所有内容都是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学生在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逐步走进情景,感受作者当时所感受的、领悟作者当时所领悟的,从而慢慢与作者的心灵相契合。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说明每一本书都是作者与读者在相互配合间才完成的。作者不能每次把自己的作品都以口头描述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只能运用文字形式来传达给学生的,这种形式构建的虚拟空间旨在引领学生运用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由于每个人的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不同,在接受这种形式前学生本身就已经存在在自己的一种固定的期待视野,学生带着种种期待走进作品的空间时,会不自觉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产生新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不会与作者的体验过分背离,会产生部分共鸣,这时学生就达到了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真挚的情感是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的最大的共鸣。“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冰心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一腔报国之情;“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我的第一本书》中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屈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

正确引导和点拨是一名优秀教师应尽的义务,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在一旁应该积极地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打开心扉,用心去感悟、去体会,主动与作者寻找心灵的契合点,从中得到预约的心理体验。这就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真正意义。

二、凭借教师自身的情感,去引领学生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多数教师在经过多年的教学后,总结经验时都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学生总会因为喜欢某一位老师而格外喜欢上他讲的课,因而学习这门课程时会比其他科更加努力。我认为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从情感的角度出发,为教学开辟一条“以情育情”的通道,教师可以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呼唤学生的情感。成语中的“爱屋及乌”一词就非常贴切地描述了这一情感景象。如果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够拿出这种满腔热情与学生达成共鸣,想必肯定会对语文教学带来很大帮助。

三、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呼唤学生情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初中生不同于小学生,他们多数年龄都在12-15岁,对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已有一定的情感体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相对应的情感教学法,要善于创设情境,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带领学生从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中解脱出来,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