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初中化学易错点总结{整合5篇}

翰墨千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0686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3分钟。

初中化学易错点总结范文第1篇

一、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

1.预习方法的指导。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往往流于形式,看不出问题和疑点。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新知识往往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1)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2)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

2.听课方法的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听”“思”“记”这三者的关系:“听”是“思”的基础;“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而“记”则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3.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这个环节要求学生每天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而初一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所以教师指导时应教会学生: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的符号语言;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如何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等。

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初一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由教师带着复结。我认为从初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可给出以下复结的途径: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

二、指导学生分析、利用“错误”资源

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同时也是一种资源,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更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1.让学生认真分析“错误”资源,“以错为鉴”。“差错”意味着失败,对待错误,我们不能把答案双手奉上,更不能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或者接二连三提问学生,直至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做虽然暂时阻止了学生迈向“错”的脚步,但同时也阻断了他们主动学习数学、提升思维的道路。因此,我们要理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不要轻易否定,要容“错”,让学生在错中得到更多的借鉴、更多的启示、更多的收获。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几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知错、认错,举一反三,以错为鉴,又肯定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思考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让学生能利用“错误”资源,“将错纠错”。教育学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是最深刻的”。我在教学中发现,有时候对于某些知识利用正面教学往往收不到理想的效果,无论老师怎么强调,学生总是要犯错误。但是反过来先让学生做,然后再通过师生共同来分析修正错误,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如在《整式的加减》复习课中,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整式的加减运算中总牵涉到去括号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出错,而且老师一说学生基本上都能懂,却屡教屡错。我上课一开始什么都没有讲,出了几道题目让几个常犯错误的同学上来做,其他同学自己做。果然不出我所料,这几个同学都犯了错误。然后,我让这几位同学上讲台说说自己每一步是怎么进行的,把理由说出来。这几位同学在自我讲解的过程中现了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错误进行了“自我否定”和纠错,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其他同学也能引以为戒。

三、给予恰当的鼓励,满足其自身的成功感

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喻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作为教师,我们既要注意课堂上的及时反馈,也要注意及时对作业、测试、活动等情况给予恰当的鼓励性的评价,使调动积极性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反馈的诊断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以深化学生已有的学习积极性。“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情感交流可增强学习兴趣。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以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这对初一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初中化学易错点总结范文第2篇

引言

初中数学作为各个科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门科学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现阶段,部分初中学生缺乏科学思维,缺乏正确的解题思维和解题方法,因而做题思路混乱,错误百出,给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带来了障碍。为了提高学生的做题效率,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解题思维错误的原因进行细致分析,再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应的改进措施。本文就初一学生解题错误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初一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

高效解题,需要学生学会克服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干扰,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提取、连接问题、分析问题。若上述任意环节出现差错,就会影响解题效果,造成解题错误。初中生常见解题错误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具体如下。

(一)小学数学的干扰

小学数学基础不好是导致初一学生解题错误的首要原因。一些学生由于小学数学基础较差,再加上初一学生刚从小学跨入中学的大门,在某些数学问题分析上,认识还停留在小学阶段,这在学习代数一节中表现得最明显,并给他们学习代数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对代数初步知识的掌握存在困难。

例如,在学习“代数”一课时,一些学生对这样一个题目不解,解题思路不明确,造成了解题错误。题目:“礼堂第一排有a个座位,然后从前到后每排座位都是加1的形式摆放,问第一、第二、第三……一直往后每排各有几个座位呢?假设第n排的座位数是m,那么m是多少呢?求当a=20,n=19时,m的值是多少?”由于一些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受到答案统一的影响,思维比较混乱,把用n表示m与求m的值混为一谈,导致解题错误。

在小学阶段时,学生接触的大多是一些具体数字、非负数、加减运算、算术方法等的简单数学问题,对刚开始接触的这些用字母表示数比较陌生,从而影响了新知识学习的效率,导致了解题错误。

(二)初中数学前后知识的干扰

初中数学知识前后联系不大,使得学生解题容易出现错误。例如,在“有理数”教学中,我反复对学生讲: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然而,一些学生却将3-7中,7前面的符号“-”当成了减号。在接下来“代数和”的教学中,我又给学生强调将3-7看成正3与-7之间的和,而一些学生却认为这里的“-”是负号。然而,一些学生迷惑到底把“-”看成减号还是负号,这个原因给学生的运算造成了直接困扰。

总之,由于初一学生能够提取、运用的知识少,再加上知识的前后干扰,常常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出现不少困惑。由于综合问题所涉及的知识范围较广,学生在知识的选取、运用上受到的干扰就大,也更容易造成解题出错。

二、减少初一学生解题错误的方法

针对上述原因造成的初一学生解题错误问题,教师需要抓好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即课前准备要有预见性、课内讲解要有针对性、课后讲评要有总结性。

(一)课前准备要有预见性

为了减少初一学生解题错误的发生,就要找到学生错误发生的原因,从而有效预防错误。首先,在课程开展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精心设计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对学生可能在课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猜想。对学生学习本课时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预见,从而避免学生在课堂上进入思维误区。例如,在“小数系数方程”一节教学时,笔者就对这节课的内容做了系统规划,认真钻研了教材,并且对于学生在吸收这节课的知识中可能预见的问题做了一系列设想和猜测。将本题要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性质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环节找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心理反应,反复强调容易出错之处,让学生预先明了学习误区,从根本上阻断了学生产生混乱和错误的源头,有效做到了防范解题错误。

(二)课内讲解要有针对性课程

在内容讲解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或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对比法对较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对这些概念进行深层次探究,让学生搞清楚它们的出处,明确掌握其条件、结论、用途和范围,以及应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当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就要及时对学生的问题分析原因,耐心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利用反面知识巩固正面知识。课堂是学生吸取知识的重要时期,教师要积极发现学生的错误,并探究其原因,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使学生及时纠正,从而有效防范学生的解题错误。

(三)课后讲评要有总结性

课后总结讲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将典型的错误进行统一整理。之后,给学生统一讲解,防止学生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适当进行复习和总结,使学生再对自己平时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调试和纠正,强化学生的识别能力、改正错误的能力等。

结语

初一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对于初中数学内容感知与认知能力不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观察学生特点,对学生日常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要认真及时总结,并及时引导学生纠正,从而有效防止或减少学生解题错误的发生。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易错点总结范文第3篇

一、把错误的信息分类。

第一类问题:遗憾之错。就是分明会做,反而做错了的题;比如说,“审题之错”是由于审题出现失误,看错数字等造成的;“计算之错”是由于计算出现差错造成的;“抄写之错”是在草稿纸上做对了,往试卷上一抄就写错了;“表达之错”是自己答案正确但与题目要求的表达不一致,如单位混用等。

第二类问题:似非之错。理解的不够透彻,应用得不够自如;回答不严密;第一遍做对了,一改反而改错了,或第一遍做错了,后来又改对了;一道题做到一半做不下去了等等。

第三类问题:无为之错。由于不会,因而答错了或猜的,或者根本没有答。这是无思路、不理解,更谈不上应用的问题。

我分析了近期的几张试卷发现,这几类错误的比例是2:7:1,由此我知道一点做不出和因粗心做错的并不是太多,主要集中在对概念理解的并不深刻。总的来说,数学可以分为8大部分:函数、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排列组合、不等式、平面向量、二项式定理以及统计。其中,尤其以函数和几何较为难学,同时也是重点知识内容。只要对课本上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定理、公式了如指掌,用的时候才能从容不迫,信手拈来。所以我要求学生把基础题目进行了反复练习,把所谓80%的基础题目反复吃透,经过了几个月,我发现学生们的数学成绩已经稳步有升。

二、影响数学成绩的因素和解决方法

1.被动学习.许多同学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2.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

3.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数学思维还停留在初中的状态.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需要有变化的思维.要“多角度”考虑,要能“概括”、能“类比”、能“联想”、能“抽象”,等等

5.死记硬背,不能迁移知识。高中的数学语言与初中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语言的表达比较形象、通俗;而高中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符号语言、函数语言、图形语言等,一些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因此,要透彻理解书本上和课堂上老师补充的内容,要反复思考、再三研究,举一反三,加强知识的迁移。对一道题,要尽可能多想解法,多开动“脑筋”,使思维“活”起来。对一些相近的题,要善于总结,形成“一法多题”。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那怎样才能“会学”呢?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1)制定计划明确学习目的。合理的学习计划是推动我们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计划先由老师指导督促,再一定要由自己切实完成,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2)课前预习是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预习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预习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3)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上课专心听重点难点,把老师补充的内容记录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4)及时复习是提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达到由“懂”到“会”。

(5)独立作业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对我们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6)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长期坚持达到由“熟”到“活”。

(7)系统小结是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从而达到由“活”到“悟”。

(8)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同学们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满足和发展我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2.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有的高中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那些成绩好的同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3.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五个环节:预习、上课、复习、作业、总结是少不了的.

4.多交流,多反思解疑,化解分化点

高中数学中易分化的地方多,这些地方一般都有方法新、难度大、灵活性强等特点.对易分化的地方要采用多次反复解疑,认真反思,总结规律,多阅读参考书等方法,多和同学交流,多向老师请教,多开展变式练习,化解分化点,以达到灵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三、学数学的几个建议

1. 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以及教师补充的课外知识。

2. 建立数学纠错本。把平时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

3. 记忆数学规律和数学小结论。

4. 与同学建立好关系,争做“小老师”,形成数学学习“互助组”。

5. 增加数学课外阅读,加大自学力度。

6. 反复巩固,消灭前学后忘。

初中化学易错点总结范文第4篇

笔者通过自身技能教学的经历,对会计电算化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分析,讲述自身教学方法选择的变化及原因,强调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联系理论的意义。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知识关联

初步接触会计电算化是因为学校要参加会计电算化的技能比赛,去参加了会计电算化学科的培训。几次市里的学科培训后,学校第二学期就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课程,作为参加过培训的一员,赶鸭子上架就走马上任,担起了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作为一只仅仅仓促把书看了两遍的菜鸟,心理是忐忑:既想把课上好、上出彩,又想能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操作的方法。几经权衡,还是决定按部就班,先让学生掌握技能再说。

一、发现问题

最初的课堂基本是没有什么新意的,每次都是按照课本的提纲,“填鸭式”照着例题一个一个的示范,让学生一步一步地照着进行操作,一遍一遍地操作以达到熟练的程度。用练习题来让学生练习,然后讲解,最后测试。结果是学生的操作是熟练了,但是不能出现错误,一出现错误傻了,不知道怎么去修改,很多学生的方法是删除账套重新建账。问题来了:建账之初发现错误重新建账的话,耗费的时间不多;一旦账套的处理已经过半,才发现错误,耗费的时间就太多了,一堂课就不足以让学生去解决问题了。况且有些错误不需要重新建账就能够修改过来的。为了节省时间,总结错误的类型成了当务之急。整理了错误类型,找出解决的方法,就像医生治病一样,指导学生对症下药。错得多了,有的学生就出现了思路混乱,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还是不能根本性地解决问题。

二、找出根源

怎么办?是不是这个问题无法解决?为什么学生容易发生的错误自己不容易发生?原因何在?思前想后,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不理解——不理解软件的知识结构和操作的原理。找到原因,还要找到解决的方法。怎么样才能让学生理解软件的知识结构和操作原理呢?

三、解决问题

知识是有本源性的,会计电算化虽然是会计的延伸学科,它仍然是基于会计学原理的一门课程。学生是学过会计学原理的。从这一点出发,学生的理解也就容易了。比如:会计电算化的软件知识结构大致分为:初始化——财务处理——财务报表。会计学原理中会计核算的主线是:填制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填制审核凭证和登记账簿都属于账务处理的范畴。这样两个内容就能吻合,唯一不能吻合的初始化中除了一些期初信息的填写外,“行业性质”的选择和会计学中的“企业会计制度”选择是一致的,“期初余额”的填写和后者的“期末余额结转下月期初”是一致的。像这样有关联的知识点还有很多,在课堂操作的时候,穿插讲解。把这些知识关联起来之后讲授给学生,总是能收获学生恍然大悟的惊叹声。更惊喜地发现,以往需要反复示范的操作也只要稍微点拨一二,学生就能够举一反三,自行领悟。这仅仅是小试牛刀,谁知道成果喜人。原来不管是谁,“只知其然”都是盲目的、懵懂的,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地把学问做活了。慢慢地,除了理论知识,也对现实中会计的一些实践情况,尤其像学生比较关心的“工资管理”中“工资项目”的来由和组成情况;“岗位工资”公式设置的原因等等。有了一定的效果,一些大胆的想法也可以尝试起来:仿照现实中会计人员的分工,让学生分不同的角色去合作完成同一个账套的工作。甚至让扮演账套主管的学生去分配其他几人的工作,设计他们工作的时间。让学生对电算化的运用更加的身历其境,培养学生的兴趣。果然,课堂的气氛也活跃了起来,甚至有学生做账套主管上了瘾,自发地要求竞争上岗。对比之前的焦头烂额,现在上课不说是游刃有余,至少也是轻松愉快了。里面的区别不过是从呆板的“填鸭式”教学过渡为“理解式”教学,让学生变之前的“囫囵吞枣”为温故知新的“融会贯通”。“填鸭式”的教学表面上能让学生快速掌握技能操作的方法,却只是“囫囵吞枣”,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这样操作的原因,一旦出现轨道以外的问题,就容易“打回原形”,需要再化时间去补救,事倍功半。“理解式”教学在课堂的内容量要更多一些,偏重理论相对要多一点,最终进行操作掌握却是事半功倍。但是,技能教学中,“理论”和“操作”的“度”都要把握好,不能走极端,要根据知识的不同,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不能“一刀切”。

参考文献

[1]李敏:财会教学中如何强化技能教学.《大众商务》2010(12):205-205

[2]仲怀公:“做中教、做中学”教育思想与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在实践教学中强化技能培养的研究——以会计专业为例.《无线互联科技》2012(10):210-211

初中化学易错点总结范文第5篇

我在长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思考、总结和探索,发现了一种对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有一定帮助的教学形式――“名词化”教学。所谓“名词化”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名词的使用,用名词展示课程目标,以名词作引线贯穿课程教学,拿名词作为学生合作和讨论的命题,以名词作总结课程内容的提纲,等等,从而调整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我就“名词化”教学的基本操作流程做简单介绍,希望能得到教育同仁的批评和帮助。

一、课程标准的“名词化”解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指导性纲要,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和教学效果的检验标准,所以教学的首要环节是对课标的解读。农村初中教师对《课标》的学习和理解度比较低。如何做到相对恰当的课标解读,既能做到相对清晰地解读课标,又不会造成学生的理解混乱,我认为“名词化”解读是不错的方法。我将目标初步拆分为“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而后,把更主要精力放在找寻课程标准描述的内容上,把表述中“人物”、“地点”、“事件”等内容用名词进行概括。如人教版八年级第一课《鸦片战争》相关课标的表述是“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我们能清晰地看见里面三个事件的概念“虎门销烟”、“《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从表述的层次看,“虎门销烟”是识记层次,“《南京条约》”为理解层次,而“鸦片战争”则是运用层次。我们再将三个名词根据层次用不同颜色表示:“虎门销烟”用黑色表示“了解”,“《南京条约》”用蓝色表示“理解”,“鸦片战争”用红色表示“运用”。这样就对课标进行了相对简单的“名词化”解读。

二、学习目标的“名词化”展示和课程重难点的“名词化”表述

课标解读完成后,就存在一个目标展示问题。关于目标展示,我们大可以“名词化”。在学习目标后展示几个名词,把重难点用不同颜色标识,这样就既能让学生基本了解课堂学习的中心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以《鸦片战争》为例,我的学习目标展示就是“虎门销烟”、“《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三个名词,而在“《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两个名词上,分别标识蓝色和红色以示本课的重难点。

三、“名词化”“探宝式”阅读

学生课堂教学中的自主阅读是比较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了解相关知识的过程。农村中学的学生综合素质是比较低的,我便使用了相对简单又好操作的“名词化”“探宝式”阅读。

“名词化”“探宝式”阅读,就是把课程中涉及的重点名词提出,做出学生阅读的第一目标,学生阅读的第一任务是在课本中找寻到相应的名词并勾画出位置,之后以名词为中心展开相应阅读。当然在名词设计上,有时候可以适当找一些有特点、特色甚至怪异的词,容易激发学生“探宝式”的和兴趣。比如《鸦片战争》中,我在自主阅读环节中,就设定“鸦片战争”、“林则徐”、“关天培”、“香港”、“南京条约”等名词,让学生寻找位置。还把“虎门销烟”故意写错为“虎门烧烟”,把“鸦片”改造为“”,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难度,创造探寻名词的乐趣。学生能很开心地接受这样的引导并顺利转入自主阅读中。

四、课堂教学“名词化”流程

学生自主阅读完成后,之后就是较为简单的教学过程了。在“名词化”课堂教学中,我主抓核心词语的标识,以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点,理解知识点。还是以《鸦片战争》为例,在“《南京条约》”的内容环节,我让学生首先齐读两遍《南京条约》的内容,然后抛出“香港岛”和“2100万元”两个词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是学生很容易误解的,属于考试易错的部分,很多学生在描述《南京条约》时会把“香港岛”和“2100万元”写作“香港”和“2100万两”。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为在学生的概念里,这两组词的表述是一致的,所以需就名词给予较深层次的解释。以香港的地图说明“香港”是由“香港岛”、“九龙司”和“新界”构成的;“银元”和“银两”更不是一个概念,价值相差许多。

“名词化”的教学很容易吸引学生眼球,也便于学生找寻知识的核心,方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适当地“抠字眼”也并非坏事。

五、课程讨论“名词化”议题

为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课堂学习的参与性,对课程部分内容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在设置课堂讨论的议题时,我依然采用“名词化”方法,以名词作为讨论的主题。核心词、特别的、有趣的词语甚至改编的词语,都可作为议题。设置议题的目标很简单,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讨论,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成长。

再以《鸦片战争》为例,我设置议题“民族英雄”和“虎门烧烟”。在“民族英雄”的讨论中,让学生首先总结本课出现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和关天培,之后回忆七年级曾经出现的“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等,总结“民族英雄”的概念,理解什么人是“民族英雄”,并反问岳飞和文天祥是否是“民族英雄”?这样的问题能加深学生对一个历史共性概念的理解;接着是“虎门烧烟”的议题,这个名词是我有意写错让学生纠错的,学生很容易找到我把“虎门销烟”写做“虎门烧烟”了,也知道“销”改作了“烧”,于是引导学生讨论“销”和“烧”的区别,“虎门销烟”为何不是“虎门烧烟”。这个议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六、课程总结“名词化”反馈

课程知识总结是课程教学的最后环节(练外),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课堂学习内容的总结。但是这样一个总结过程操作难度较高,常用的方式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用练结知识的点的覆盖面不够;语言总结,时间过长。此时我们不妨再用“名词化”总结。

“名词化”总结的形式主要有两种:1.板书总结,在课程开始进行“名词化”目标展示时就留白,留下足够书写空间,在课程结束时补全。这样很容易达到总结的效果。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上台补全板书,也可以采用问答方式,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全板书。2.语言总结,学生根据板书中核心名词的展示,进行语言上的总结,甚至可以做一个“名词串联”的小游戏,让学生根据名词用语言将知识点用故事的形式复述和串联起来,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