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3862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6分钟。
创业型村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发展战略,按照"扩大就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总体要求和"政府推动、政策支持、市场导向、强化服务"的基本原则,坚持转型升级和扶持创业相结合,全面开展*市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促进广大劳动者充分就业,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二、总体目标
实施"3551"创业工程,整合3500万元创业基金,通过两年的创建,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创业培训体系、创业服务体系和工作考核体系等五大创业保障体系,培育五个一批,即:10个创业型社区(村)、12个创业先锋、12个创业品牌、25个创业阵地、40个创业项目,达到城市创业环境佳、市民创业意识浓、人员创业能力强、创业经济增幅高、创业带动就业大的创建效果。力争到2010年底,全市新增就业人数1.3万人;组织创业培训1800人,扶持1100人劳动者实现创业,直接带动就业人数6000人;失业人员创业项目1年以上存活率达80%,3年以上存活率达6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就业充分、民主根本改善的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目标。
三、工作步骤
(一)2009年下半年,根据金华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方案,成立市、镇乡(街道)两级创建组织,明确创建职责、落实创建责任;分解目标任务;下发《创业型社区(村)评审办法》;拟定宣传方案,广泛开展创建动员工作。
(二)2009年第四季度,全面启动创建工作。筹集创业基金,征集创业项目,筹建创业阵地,全面启动创业型社区(村)创建活动;建立相关创业型城市统计指标和统计制度,形成审验评估体系。
(三)2010年三季度前,着力深化创建工作。审验并命名表彰首批创业型社区(村),评选表彰首批创业阵地、创业品牌、创业项目、创业先锋。
(四)2010年四季度,在各镇乡、街道自查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评估组进行全面评审;上报上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求审验;召开表彰大会对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进行总结表彰。
四、创建措施
(一)建立组织领导体系
成立*市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组织部长任副组长,市就业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人劳社保局)。
(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1.完善创业政策。按照促进全员创业的总体思路,在进一步完善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政策的基础上,制定面向所有劳动者创业的优惠政策,包括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政策、农村劳动者创业扶持政策、其他困难群体创业扶持政策等。
2.设立专项基金。全市整合建立不少于3500万元的创业基金,围绕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结合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对带动就业贡献率高的劳动密集型和优先发展的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来料加工型、贸易促进型、社区服务型、信息服务型创业项目给予重点扶持。
3.强化政策落实。采取送政策上门、建立责任人制度等方式,落实好市场准入、税收减免、小额贷款、场地落实、见习补贴、创业孵化、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切实发挥政策促进创业就业的效能。
(三)健全创业培训体系
1.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创业培训投入,将创业培训经费纳入农办、人事劳动社会保障、残联等部门归口管理的培训资金支出项目。充分发挥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在创业培训中的作用,鼓励开设有关专业开展创业培训。
2.扩大培训范围。将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失地农民、残疾人、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有创业愿望和培训要求的城乡劳动者全部纳入创业培训范围,实现创业培训全覆盖。
3.推进创业实训。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实训基地11个,按照"自愿定向、政府资助、促进创业"的原则组织高校毕业生开展6-12个月的见习,政府给予不低于本市企业最低工资标准50%的补助。
4.提高培训质量。统一培训一批创业培训师资,发给师资证书、凭证上岗。统一编印《创办你的企业》、《办好你的企业》二套教材、统一设置培训课时,并将创业培训资金拨付与培训后创业率挂钩,切实提高劳动者培训后的创业能力。同时,对已从事个体经营的业主开展"办好你的企业"再培训,提高企业存活率。
(四)构建创业服务体系
1.搭建创业服务平台。依托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分别建立*市创业服务中心、镇乡(街道)创业服务站、村(社区)创业服务室。整合行政服务窗口,为创业者办理相关证照开设绿色通道,实行非禁即入,限时办结。成立专家指导队伍,对创业人员开展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培训指导、跟踪扶持等"一站式"服务。培育25个创业阵地,其中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11个、科技园孵化点8个、创业园区6个、创业市场5个,切实解决创业经营场地。突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政策支持、创业帮扶,开设专门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一对一"创业重点服务,提高特殊群体创业成功率。
2.完善创业信息网络。整合人力资源市场平台,将创业项目纳入信息体系,实现市、镇乡(街道)、社区(村)三级信息共享。征集、筛选40个创业项目,建立*市创业项目库,召开各类创业项目推介会,举办送项目到社区(村)活动。
3.健全创业工作台帐。依托各级创业服务平台开展一次全面的劳动力创业基本状况调查,准确掌握劳动者创业能力、创业愿望、帮扶需求等。健全创业服务台帐,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帮扶,帮助创业者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开通创业服务快车和创业咨询热线电话,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创业提供重点援助。
4.开展系列活动,助推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在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中的作用,深入开展创建创业型社区(村)、建设创业基地促大学生创业、落实扶持优惠政策帮扶困难群体创业、培育经纪人促进来料加工发展、1+1青年创业、巾帼创业十百千、百名女大学生创业、长江高科技助残就业项目、一村一品创业计划等系列推进创业活动,使创建活动有声有色。
(五)健全工作考核体系
1.将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任务列入市政府重点工作,将扶持创业、为创业者服务作为基层文明站所评选和涉企部门、科级岗位考核评定的主要内容。创建工作目标任务每年分解下达给各镇乡、街道和市府相关部门,建立市、镇乡(街道)、社区(村)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督查和评估考核,通报各镇乡、街道、社区(村)创建进度等情况,并适时通过媒体公布,确保各项扶持创业政策落到实处。
2.在试点基础上,设置创业型城市创业活动指数、创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创业带动就业等相关统计指标,建立完善创业带动就业的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
3.按照金华市创业型社区(村)审验标准,以年度为单位对社区(村)进行动态考核验收,合格的由市政府予以命名表彰,全市培育10个创业型社区(村)。同时,每年开展创业品牌和创业先锋评选表彰活动。
创业型村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一是领会精神实质,做好思想动员。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尚志市现场推进会后,区委通过认真学习尚志市“创、联、帮”经验,充分认识到在农民党员中开展“创、联、帮”活动是新时期发挥农民党员作用的有效组织形式和载体,是实践“三个代表”的最佳形式,是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为此,区委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经过认真研究,对尚志市“创、联、帮”经验和区里已开展多年的党员联系户、责任区的做法,进行了综合、创新和深化,提出在全区农民党员中开展“三创一帮”活动,并把这一活动的开展作为全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作为“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为搞好思想发动,区委主要领导多次在全区性工作会议上阐述开展“三创一帮”活动的重大意义,并明确提出开展活动的目标、措施及要求。各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都能按照区委的总体部署,层层召开动员会,提高认识,广泛发动,精心组织,认真落实。一个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扎扎实实开展“三创一帮”活动的氛围在全区上下迅速形成。
二是制发实施方案,具体安排部署。区委研究制定了《关于在全区农村党员中开展“三创一帮”活动的实施方案》,并以区委组织部文件形式发至各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明确提出了开展“三创一帮”活动的指导思想、活动内容、标准、要求及考核表彰办法等。同时要求各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在丰富“三创一帮”内容、完善“三创一帮”措施、提高“三创一帮”水平上下功夫。为扎实稳步地推进活动的开展,区委在全区确定了10个过去党员责任区、联系户工作开展基础比较好的村作为“三创一帮”活动的试点村,先行一步,探索推动活动深入开展的有效途径,以点带面,保证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是建立领导体系,成立组织机构。区委成立了农工委,区委组织部配备了协助部长抓农村党建工作的负责人,设立了农村党建科,加强对“三创一帮”活动的推进。同时区委指导各乡镇党委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亲自挂帅的领导小组,并抽调党委办、行政办、广电文化服务中心等部门的骨干力量组建起了办公室,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检查、指导、综合、协调、推进力度,各村党支部也都相应地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组织领导机构,在领导体系上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四是建立健全档案,形成组织网络。为使“三创一帮”活动真正在全区开展起来,区委指导各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对过去开展的党员责任区、联系户活动进行了认真梳理,并下发了《农民党员现状调查表》、《农民党员“三创一帮”登记表》和《农民党员“三创一帮”联系卡》,按照“创、帮”标准,摸清全区农民党员开展“三创一帮”活动的基本情况。在全区1747名农民党员中,有活动能力的1175名,占农民党员总数的67%,创带头致富户的593户,占参加活动农民党员的50%,创科技示范户的390户,占参加活动农民党员的33%;创精神文明户的759户,占参加活动农民党员的65%,党员与贫困户结对子767个。在这个基础上,区、乡镇、村分别建立了“三创一帮”活动档案。区委组织部设立了汇总档案,动态掌握全区农村党员参与活动情况;乡镇党委设立各村党支部及全体党员档案,为指导各村开展活动提供资料;各村党支部建立了每名党员开展活动档案,制定了“创三户”登记表和“帮一户”联系卡。同时在明确党员“创三户”目标和“帮一户”对象、目标及措施的基础上,区委组织部统一制发了《农民党员“三创一帮”活动记实手册》,参加活动的党员每人一册,随时记录活动的开展情况。高标准、高质量的逐级建档立案,使全区上下形成了“三创一帮”活动的严密组织网络。
五是建立基地,规范服务体系。在“三创一帮”活动中,区委还针对广大农民群众盼增收想致富,但是不敢冒险、不敢闯路子的现状,加大了党员示范服务基地建设。在全区5个乡镇42个村先后创建了蔬菜生产、花卉、菌类生产、养鸡、养牛、养鱼、养猪、窖储等种养业党员示范服务基地34个。通过由党员带头领办或创办基地,并做好示范服务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幅射拉动作用,不仅推动了“三创一帮”活动的深入开展,同时,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上收到了明显成效。预计通过这些基地的引带,全区农民将增收300多万元。此外,区委还根据全区农村产业的其它特点,引导农民围绕优势产业,建立了远销、养殖业、种植业等26个协会,这些协会充分发挥服务带动功能,对内搞服务,对外找市场,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增长,加快了农村产业化发展的步伐。
创业型村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创业人才 培养
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是强农的根本,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支撑,创业人才是带领农民致富的排头兵。未来十年,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是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最为重要和紧迫的就是加快农村人才队伍尤其是创业创新型农民、职业农民的教育和培养,着力提高农民的素质,造就一支农民创业大军,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
一、农村创业人才队伍现状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迁到城市集镇,城乡之间人力资源配置极不平衡,农村优质人力资源单向流入城市,将导致农村人才资源枯竭。大部分农户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的模式中不能发展壮大,难以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具体表现为农村创业人才的总量匮乏、年龄偏大、技术含量低、发展空间相对狭小。另外,由于财政经费紧张、组织不到位,对农村创业人才缺乏系统的培训,使农村创业人才的开发、培养、管理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针对性。缺乏全面统一规划和培训需求调查,对不同类型的培训对象没有分类对待,培训的效果不佳,致使农民参与培训的热情不高,培训工作难以有效推进。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相比,我国农村创业人才的培养,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开发都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之处。
二、农村创业人才培养对象特点分析
(一)创业型职业农民
职业农民是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创业型职业农民的特点:一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与传统农民相比,创业型职业农民有胆识,他们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也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二是实践经验丰富。创业型职业农民来源于农村、熟悉农村,在农业某一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三是能够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创业型职业农民善于接受新技术、新产品、新信息,能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勇于实践。通过他们的“传、帮、带”,不仅自身由穷变富,而且带动了更多农民走向富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职业农民是农村创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是带领农民创业增收致富的领头羊。他们还在示范农业技术、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中具有先导性、示范性。创业型职业农民的成长,不仅直接推动第一产业的发展,而且还将为二、三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返乡创业人才
返乡创业人才主要是指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通过多年的奋斗,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能和经营管理理念,自愿回乡创业的一类人。他们回乡创业不仅能够带回资金、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方法,而且可以吸纳当地更多的富余劳动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些返乡创业者的特点:一是有敢闯敢干的个性,通过在发达地区的多年磨练,发展理念具有先进性,带动了当地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二是有一定的资金积累,一些务工者,把资金转投到家乡创业,为家乡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三是眼界开阔,带回了先进生产力,通过在外务工,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和知识,通过回乡创业带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四是带动了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为当地农民创造了就业机会,为农民增收开拓了新渠道。五是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返乡农民工创业向城镇、交通便利的村落发展,带动了就业人口、社会资本向城镇和农村社区聚集,有效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农科类大学生
相比较而言,农村市场发育还不健全,在农村创业竞争压力较小,这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农科类学生在经过系统学习之后,掌握了专业的农科知识,能够学以致用,尝试创业。农科类大学生创业的特点:一是难以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很多大学生只有模糊的创业想法,但是却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具体项目。一些大学生创业者市场预测过于乐观,缺乏对市场的调研。二是农科类大学生创业存在很多风险。他们是否具备风险意识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创业的成败。由于农科类大学生受年龄及阅历等方面的限制,缺乏实践经验,对可能遭遇到的风险缺乏必要准备。三是国家政策支持。近几年,全国开始大范围实施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的计划,这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裕的后备人才资源。农村自由的发展空间,也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成长。政府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在创业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政府的扶持推动着大学生的创业进程。
三、农村创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基于创业胜任力模型,调查培训需求
开展培训,首先应该掌握培训对象所思所需,根据重点需求,量体裁衣安排培训内容。胜任力模型是指能力素质模型,是将某项工作中成就卓越与成就一般的人区别开来的深层特征。传统的培训需求分析由组织分析、人员分析和任务分析组成,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也是以此为基本框架,但不同之处是,它将重点放在创业人员胜任力特征的综合分析上,以此来确定具体的培训需求。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需求分析:第一,评估目前农村创业人才队伍的胜任力现状,了解他们创业过程中的困难、瓶颈;第二,找出创业人才胜任力现状与创业胜任力模型的差距,即农村创业人才的能力“短板”;第三,分析创业能力差距产生的原因,确定培训的重点;第四,调查研究创业人员的培训需求,了解其培训的意愿及意向课程;第五,结合创业人员胜任力“短板”和培训需求调研结论,得出培训需求分析结果。只有在充分了解培训需求的基础上,设计课程才能起到针对性的作用。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相比于传统的分析方法,其优点在于:能够制订出分层次、有侧重点的培训计划,并且将创业所需的胜任力与培训内容有效对接,有助于认清受训人员的能力短板,制订更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使培训真正有效果。
(二)明确创业培训对象内容,选择培训方法
根据对创业培训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分析,我们可以明确培训的内容:提升经营管理能力、政策法规宣传、农业技术指导、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突破传统的思维,以新的理念推动农村创业人才的教育培训模式从根本转变,采取培训对象易于接受的方式,就地就近培养。教学安排上,紧密结合农时季节、生产环节和关键技术。另外,培训方法可以多样,第一,经验交流、案例分享。请致富带头人介绍艰苦创业的历程,分享农业生产、经营推广经验。通过对新农村创业典型案例的分析,介绍一批先进典型村、带头人的经验和做法,增强创业培养对象的信心,同时通过对先进典型村、典型人物的学习探讨,总结先进的理念和做法,从中得到启示。同时,针对学员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座谈研讨,让学员与致富带头人,优秀创业人才和同行面对面交流,起到集思广益,学习借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第二,现场参观,观摩学习。在创业带头人传授经验的基础上,让学员参观学习农村典型的发展一二三产业的特色和农村社会事业管理的现场,促进学员把先进经验、发展道路与自己的情况结合起来,起到开阔眼界,启迪思路的作用。第三,专题讲座,技能培养。要想在农村创业成功,需要多方面的能力和知识的积累。针对培训对象的盲点,可以会同社会各界力量,请专家学者、成功企业家、政府专员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普及法律、金融贷款、农业技术、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知识,对症下药,让学员结合自身存在的短板,及时充电。
(三)设计精品创业课程,加强能力建设
根据农村创业人才和农科类大学生注重农业农村工作的经验学习和案例分析,因此,可以按照贴近农村、贴近实际、生动活泼、学以致用的原则,根据学员的特点和口味来选择授课教师,设计出精品课程。对学员喜欢的课程,可以编写成讲义,让更多的学员受益。坚持用成功创业案例教学,现场挖掘学员自己的创业案例,以学员演练提问,老师启发答疑的互动方式教学,突出课程的实用、有效性。此外,还可以把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运用到课程中,把大学生经历的事表演出来,请学员讨论,老师辅导,优秀带头人和专家点评,让学员有直观的感受。除此以外,建立农村教育培训网络,拓宽培训场地和实习、实验基地,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加强能力建设也非常重要。一要扩大规模,拓展培训能力。充分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打破多口分散管理、各自为政的格局,由政府主导,逐步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农民教育培训的力度,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统筹规划、协调农业、科技、教育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提升办学效率。二要实行集约化办学,依托农村,加强与当地职业教育、农村基础教育联合办学;着眼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科技创新和涉农项目工程建设,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的广泛合作,大力开展产学研活动,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加强联合,优势互补,形成利益共同体,打造创业人才培训基地,发挥示范、引领、辐射的作用。
(四)重视培训效果评估,促进成果转化
培训评估包括学员对培训内容、培训者的传授能力、培训方法、学习环境等表达自己的意见。通过采用客观的评估标准、方法,在合理的时间内,比较受训者在学习前后的情况,考核培训目标的达成情况。重视培训效果的评估,可以不断的改进培训质量,让培训学员有收获。每次培训结束后可以设计一份《培训效果反馈表》发放到学员手中。评价内容涵盖了培训的组织安排、课程设计、实用价值、讲师的授课方式等各个方面。评价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下一次培训的内容、方式以及培训机构的选择。通过培训评估可以把培训的实际效果及时、直观地展现出来。同时,结合学员在创业中表现出的普遍性问题,适时的对培训体系、培训计划予以改善,以确保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另外,可以与学员保持密切联系。一是组织老师开展回访活动,及时了解他们把培训成果转化成工作成效的情况,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帮助总结经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开辟专栏,树立典型。宣传报道把培训成果转化成工作成效的先进典型学员,推广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并把这样的学员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来,请他们到培训班上介绍经验,交流体会。三是协调相关部门,更好的支持有创业意愿的学员少走弯路,学以致用。
(五)加大政府投入,创设农村创业人才培养环境
政府相关负责人应重视农村人才工作,高度重视农村创新创业型职业农民、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的返乡农民工、扎根农村的农科类大学生的创业培训工作,不断摸索创新培训机制,形成当地创业培训品牌,利用多种机会与创业对象座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安排创业调研活动,支持他们立足农业农村创业。同时,政府应优化创业服务。建立农村创业服务专门窗口,公布各项行政审批和办事指南,以创业培训、创业指导为基础,免费提供项目信息、政策咨询、小额担保贷款、微利项目贷款贴息等服务。在物质环境的优化方面,为了达到稳定农业创新型人才队伍的目的,把农业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要制定奖励标准,制定促进农业创新型人才向基层流动的鼓励政策和基金配套政策等。把奖励和创新挂钩,充分调动大家到农村创业的积极性。在精神激励方面,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要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针,把一流的农业学术专家请进来,抓紧抓好中青年创业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工作,有计划地安排脱产培训;另一方面,要把优秀的农业创新型人才派出去,通过不断地田野考察,在农村第一线进行实践,使其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的交流;把进修、考察、学术交流等活动与培养和创造农业重点产业开发项目结合起来,营造一个和谐、催人上进的农村创业创新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赵向华.对农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3(5)
[2]胡清华.大学生与务工返乡青年农村创业刍议[J].当代青年研究,2012(9)
[3]国家统计局农村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7—2008)[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田明.中国就业结构转变与城市化[M].科学出版社,2008
创业型村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依托型农业推广;农民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115-02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探索、建立了以大学为依托的新型农业推广模式。农民培训是农业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推广各个环节中处于核心地位。当前大学依托型农业推广工作中的农民培训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培训效果。鉴于此,应该结合当前大学依托型农业推广中农民培训的实践经验,总结一些大学依托型农业推广下农民培训的具体模式,为农业推广中农民培训提供若干现实的、行之有效的固定模式,以提高农民培训的效果。
1 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模式
1.1 培训对象
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对象,是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等基层干部。
1.2 培训目标
帮助基层干部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与总体目标要求,初步掌握现代农业、市场与乡村治理等基本知识,强化其开放意识、市场意识、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带头人。
1.3 实施主体
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的实施主体以农业院校的教师为主,也可以从政府相关部门选择一些了解农村实际、熟悉农民状况的人员担任老师。另外,一些优秀的农村基层干部也可以现身说法,传授经验。
1.4 培训内容
在编写教材之前,首先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村干部和广大的农民的需求,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新编教材。教材力求切合实际,内容涉及乡村建设规划、乡村治理、计算机信息应用技术、农产品市场营销等。
1.5 培训方式
在培训方式与方法上,农村基层干部培训采取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互动讨论、村官论坛“四位一体”方式进 行。课堂教学中坚持互动式教学,保证每堂课都有一定的交流研讨时间。理论课之后穿插现场教学。举办“村干论坛”,先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现身说法,与参加培训的村干部分享创业经验。另外,建立“训后服务”机制,建立村官个人资料及所在村子的基本情况、产业特点的信息库。学校开通了训后跟踪服务热线电话,实现专家、基地、政府和村干部之间的互联互通。
2 农业技术骨干培训模式
2.1 培训对象
农业技术骨干的培训对象包括县、乡农业部门的农业技术人员、专业示范户和一些乡土人才。
2.2 培训目标
帮助培训对象成为农业推广和农民培训工作的骨干力量,并带动一般农户接受新观念,采用新技术、新产品,促进大学依托型农业推广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2.3 培训层次
农业技术骨干的培训层次为学历教育。对于参加培训的农业技术人员,要求其获得成人大专学历。专业户和乡土人才以获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为主,有条件的也可以帮助他们获得中专或者大专学历。
2.4 实施主体
农业技术骨干培训的实施主体是学校成人教育机构和分布各地的试验站、示范基地等野外工作平台。
2.5 培训内容
主要课程设置有:①基础文化知识;②传播基础理论课程;③人文素质教育;④职业专项技术、技能课程;⑤体育与健康课程。
2.6 培训方式
由于农业技术骨干培训有不同的培训层次,因此,这种培训适宜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工作。对于学历教育和证书培训,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现场观摩实习、互动交流与讨论等方法来进行。
3 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模式
3.1 培训对象
年龄在20岁以上,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长期工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普通农民。
3.2 培训目标
通过对农民进行培训,使他们比较系统、全面地掌握该项技术的各个环节,完成培训后够能将所学到的科技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
3.3 实施主体
实施机构主要是学校示范基地、试验站以及当地政府的农业推广部门。试验站、示范基地利用自身的教室、实习基地以及其他必要的硬件条件可以很好地完成培训工作。当地政府原有的农业推广网络比较完善、健全,也可以加以充分利用。
3.4 培训内容
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专业可以根据各地主导产业来确定。例如,在白水以苹果生产、管理技术为主要内容,在阎良主要进行甜瓜种植技术培训,在眉县进行猕猴桃栽培技术培训,在山阳则以板栗、核桃种植技术为主。
3.5 培训方式
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在培训方式和方法上更加多样化,集中面授、下乡入户、远程多媒体教学、现场观摩实习等各种方式相互结合,从而可以保证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4 创业培植培训模式
4.1 培训对象
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长期从事农业或者相关生产经营管理实践,有一定的市场意识,有强烈的创业意愿,有创业基本条件的外出务工返乡青年、种养和农机大户、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村服务企业负责人,也可以选择部分没有就业的农村大、中专毕业生。
4.2 培训目标
通过创业培植,使受培训农民成长为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企业家。
4.3 实施主体
农民创业培植模式的实施机构仍然是学校的试验站、示范基地等野外工作平台以及当地农业推广部门。但是这种模式的培训师资需要更多的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师,如市场学、销售学、会计学以及法律、工商、税务等。
4.4 培训内容
①专业技能培训,如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②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品质的培训,如创业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创业能力等;③创业相关知识和能力培训;④创业过程的指导。
4.5 培训方式
创业培植模式的培训方式灵活多样,以短期的非正式的培训为主,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主要以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等方式相互结合、互为补充。
5 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培训模式
5.1 培训对象
农民综合素质培训面向普通农民,但是要求培训对象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5.2 培训目标
使培训对象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现代观念,从而提升培训对象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素质,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提高农村社区精神文明水平。
5.3 实施主体
农民综合素质培训的实施机构以学校为主,政府也负责部分培训任务,但主要为培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协调工作。
在培训师资的选择上,通过培训需要和教师的参与意愿相结合,从农业院校的文、法等相关学科中选择培训教师。
5.4 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包括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知识、法律知识、思想道德知识和健康、卫生知识。
5.5 培训方式
以课堂教学为主。培训地点在学校试验站、示范基地的培训教室以及各乡镇、村里的文化活动场所。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除了教师讲授外,还可以采取师生互动、交流讨论、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展开。
参考文献:
创业型村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一、抓住关键点,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双带双创”能力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其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了“双带双创”的活动的实际效果。在工作中,我们立足实际,选准载体,狠抓党员干部的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1、开展“创建学习型乡镇”活动。我乡按照同志“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率先开展建设学习型机关、学习型所站、学习型干部、学习型党支部活动,在学习过程中采取个人自学、组织培训、挂职学习、选派学习、轮岗学习、跟班学习、实地实践等形式,30名党员、干部掌握了电脑操作技能,50多名机关党员、干部学会一些农业生产方面的经验,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
2、抓党员“教育阵地,培训基地”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党员“双带双创”的能力,根本举措在于加强教育培训,为此,一方面,乡党委充分利用乡村党校这个阵地和“”等形式,用民志“5·31”讲话精神、“七·一”讲话和“十六大”精神等理论进行武装全体党员;同时把两个园区即将屯现代农业园区和金溪工业园区作为全乡党员实用技术培训基地,每年集中五、六次进行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使党员们掌握了1—2门的致富技术。另一方面,加强学历教育,加大农广校、农函大招生力度,积极鼓励农村党员干部参加学历教育。三年来,全乡共举办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班19期次,受训3100多人次;有63名农村党员干部参加农函大、农广校学习,这些人员成为了农村“双带双创的”活动的中坚力量。
二、选准切入点,拓宽服务领域,丰富“双带双创”内容
通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教活动,我们知道农民想富、盼富,但最缺的是技术、资金,最盼的是服务,针对这一实际,在工作实践中,我们选准切入点,突出在“科技示范”和“优质服务”上做文章,强化了“三项措施”:
1、建示范基地,健全“双带双创”联动网络。通过基地示范,在“带”字上下功夫,激活致富群体,是我们在开展农村党员“双带双创”活动中的有效做法,我们结合城郊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围绕培育10万亩商品用材林基地、5000担优质烟基地、5000亩优质莲基地、5000吨优质水果基地、3000亩高优蔬菜基地、30000亩笋竹两用林基地、特色畜禽水产养殖基地等七大支柱产业,在全乡上下培植了9个科技示范典型村,50户种、养、加、营销个私大户,100户科技兴农致富标兵,形成了覆盖全乡的“带创”联动网络。通过基地示范,起到干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富的作用。
2、抓项目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加快农村全面发展解决当前农村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增强农村“双带双创的”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乡党委积极支持和鼓励各村因地制宜,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路子。一是走资源开发路子。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优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如圳头村培育产业结构调整“五个一”(1000吨的水果、1000的莲子、1000担的烟叶、1000亩的瓜菜、100万袋的食用菌)目标、形成了枫林石小组“6731”(人均6亩果、7000袋的食用菌、3亩的瓜菜、每项年均收入1万元)产业结构调整新格局,为村财增收、农民增收选准路子,做出榜样,推动了村与村之间的平衡发展。二是走资本经营路子。通过盘活各种经营性集体资产,创办不同领域的产业项目使村级资产有效运行,达到保值增值目的,如长吉村狠抓了机砖厂、毛竹生产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果树生产基地等基地建设,村财每年增收都在2万元左右,为群众办实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强优质服务,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我们主要通过深化“五送一牌一户”等系列活动,在科技、信息、市场营销等领域为群众提前、产中、产后服务,把农民推向市场、送进市场。我们在2002年“三个代表”学教过程中创造性总结提炼了“五送一牌一户”工作举措,为干部服务农村、农民、农业找到了一条长期有效地服务载体。在基础上又进一步延伸,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了包组联户“五个一”活动(即:蹲一个村小组、挂钩一户联系户、管好一本民情帐、每月下组做一周调查、每月交一份工作落实单),使干部在工作中受教育,群众在服务中得到实惠。我们在工作落实上又推行“五字工作法”,即:深(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做工作)、听(广听意见和建议,广纳贤言)、帮(帮协调、帮落实、帮发展、帮解决困难)、跟(跟踪考核、督查落实)、评(工作情况由群众评议)活动,扎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密切联系群众,进一步完善了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我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特别是在“6·16”特大洪灾中,干部深入到受灾一线,慰问灾民,帮助受灾群众解决所急、所盼的问题,引导群众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工作,受到了群众的赞赏。
三、把握着力点,健全工作机制,提高“双带双创”整体水平
一套好的工作机制是确保“双带双创”工作目标实现的前提和保障。在工作中,我们立足实际,勇于探索,着重建立了以下工作机制:
1、领导机制。乡党委把“双带双创”活动作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来抓,对“双带双创”活动进行专题部署,做到每一季度检查一次,半年召开一次经验交流会,总结“双带双创”工作经验。建立党政领导“七个一”措施:即每位乡领导挂一个村、抓一项重点工作、帮扶一户计生“三结合”户、培育一个精品典型、引进一个项目或一笔资金、联系一所学校、带好一支队。让班子成员走入田间地头,走进广大群众之中,聆听村民的心声,从一而下,形成了一个井然有序的党建网络。
上一篇:创业培训学习总结{汇总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