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农贸市场工作总结{集合5篇}

心灵驿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840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4分钟。

农贸市场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2024年是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冲刺年,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首次复审年。按照市委政府对创城及卫生城市复审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在市创城办、卫生城市复审办的精心指导下,在市国资委党委及吴忠国运公司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公司党支部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精心安排,通过制定方案、强化领导、明确任务、狠抓落实开展了西湖菜市场和西市场两大农贸市场的创城和卫生复审工作。

公司在2024年西湖菜市场和西市场整改的基础上结合2024年新的创城及卫生城市复审的要求,对标《吴忠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地考察点位及标准》完成具体整改内容共90条,为迎接国家验收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整体工作情况

(一)领导高度重视,迅速动员部署,明确责任分工

吴忠国运公司党委研究创城工作3次,传达了上级党委政府关于创城工作、卫生复审工作的会议精神,研究解决了创城经费、创城志愿者、创城慰问物资的问题。公司党支部积极落实党委决定,即刻制定方案、动员部署、分解任务落实至全员。国运公司党委书记张申宁和公司支部书记马晓虎亲自开会动员、实地调研、暗访督查,并积极协调解决了创城经费、创城志愿者50名、创城物资若干及西湖菜市场停车场144平米。同时,各二级子公司领导干部压实责任带头参与到西市场和西湖菜市场创城中,为我公司开展全面的创城和卫生城市复审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多方协调对接,落实上级要求,实现全员参与

为确保完成上级各巡检组对我公司管理的两大市场及周边包抓路段等提出的限时整改事项,公司创城领导小组积极协调对接市创城办、卫生城市复审办、市国资委等部门落实整改内容,通过召开专项会议、制定整改清单、定点专人负责等形式及时落实整改。公司领导带队,中层干部负责,全员驻扎西市场和西湖菜市场参与创城和卫生复审,确保两市场创城任务高标准完成。

1.积极整改,迅速落实。巡检组在检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明健康 有你有我”和野生动物保护公益广告较少、缺少卫生健康教育宣传栏和温馨提示、零星维修事项若干、周边非机动车停车位较少、占道经营等。公司按照上级部门检查的结果即刻整改,做到随检随改确保创城达标。整改情况:按照巡检组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公司对西市场和西湖菜市场增加“文明健康 有你有我”、野生动物及卫生宣传类公益广告122面、配备病媒生物用品190项、高空更换安装节能灯和灯座60个、其他零星工程64项。西湖菜市场周边包抓路段高空清洗街面商户门头牌匾175个,清除小广告26处,修复破损的踏步台阶等23处。国资公司开展大干“100天”专项活动,联合对西湖菜市场和西市场开展地毯式卫生整治和专业消杀,参与人数达60余人,历时达20小时,专业消杀面积达2705平方米,清理卫生死角面积达24000多平方米,清理井下烟头2000多根。

2.坚守市场,全员参与。为确保顺利迎接创城和卫生城市复审,国资公司在岗的18名职工全员参与到农贸市场的创城工作中,与其他32名志愿者无节假日休息实行了全天12小时的无缝衔接,每人每天步数达2万步反复巡查,将占道经营、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环境卫生等问题实现了“零容忍”,确保了市场的创城达标。

在国运公司及权属子公司的共同努力下,西市场和西湖菜市场创城氛围浓厚,市场内经营有序、干净整洁,因其整治效果突出相继被宁夏电视台、吴忠电视台、《吴忠日报》等频道以多次报道;同时,两市场被银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卫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参观学习;对西市场和西湖菜市场给予像超市高度评价,获得多方的一致好评。

(三)完善长效机制,保持创城成果,创城工作常态化

1.完善长效机制。在2024年的基础上结合2024年创城工作措施对逐步完善了创城长效机制。一是完善巡查制度,由两市场负责人对表对标开展每日的创城和卫生复审的巡查,对不合规问题实现边查边改“零容忍”;二是完善人员考核制度,将创城工作纳入职工的绩效考核中,通过制定详细的创城工作考核细则,催化创城工作深入人心;三是落实早安排晚小结制度,创城志愿者和市场管理中心人员人员每天早晨7:30点在各市场集中进行当日的工作安排,下午7:00在个市场开展每日小结工作,做到查漏补缺,触类旁通;三是完善谈心谈话制度,定期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问题实行不同方式、不同地点开展一对一或多对一的谈心谈话,与市场管理人员达成联动、与商户达成合作,形成三方共同参与到创城工作中。四是新增市场激励制度。结合西市场和西湖菜市场的特点,公司制定了西市场和西湖菜市场商户奖惩评比办法,通过激励手段增强商户对创城的参与度。

2.创城工作常态化。9月底吴忠市迎接了国家的创城检查,为确保创城效果长效,公司对西市场和西湖菜市场的创城工作实行了常态化。在前期开展集中专项整治和实地坚守形成了干净整齐、氛围浓厚、各项达标的成果上,继续执行要求不变、标准不降、热情不减,确保把西市场和西湖菜市场的创城成果巩固到位。公司以领导带头、部长负责、全员参与的行动力,西市场和西湖菜市场分别派驻8人坚守,无周六周日休息值守在市场,确保了两市场各项创城指标达标。

目前,与商户默契互动积极配合,形成多方合力共同参与,商户参与度提升明显,做到摊前“三包”,实现了市场管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实质性转变。

(四)预算情况

公司严格执行根据市创城指挥部第一督查组督办通知书(吴督查发〔2024〕9号)、吴忠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办公室《督办通知》(吴创城督〔2024〕34号)、市创城指挥部市场整治工作组《督办通知》(吴创城市场整治组发〔2024〕3号)文件、市创城指挥部市容市貌工作组《限期整改督办通知单》(吴创城市容市貌组督〔2024〕01号)、市创城指挥部市容市貌工作组《限期整改督办通知单》(吴创城市容市貌组督〔2024〕02号)、市卫生城市复审办公室《督办通知》(国卫复办〔2024〕1号)、国家卫生城市复审问题督办单(吴卫城督〔2024〕8号)、利通区消防支队《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及市创城办、卫生城市复审领导小组、市国资委、吴忠国运公司党委会议精神和现场提出的整改内容进行清单式整改等文件精神,强化整改,预算投资达520,154.80元,决算金额为454,938.11元。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西湖菜市场出线经营的问题。西湖菜市场出线经营的问题主要原因,一是西湖菜市场以辐射利通区餐饮行业的配菜为主,但目前无配菜区域导致配菜时间不可避免的占道;二是西湖菜市场98%以上为私人摊位,经济效益较低的同时市场管理十分被动。

三、2024年工作措施和思路

为强化西湖菜市场、西市场创城成果,创城办公室计划2024年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创城工作:

农贸市场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会议精神,提高我县重点服务场所形象,提升我县农贸市场档次,规范农贸市场价格行为,保障市场消费价格总水平稳定,让群众明明白白消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XX省价格条例》、《关于商品和服务实行明码标价的规定》等相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工作原则:整体规划、分类指导、稳步推进、注重实效。

整体规划:采取先试点、再推广形式,力争用1年时间,使我县城区农贸市场全部实行明码标价。

分类实施:针对农贸市场的多样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明确不同的标准和要求。

稳步推进:今年首先在黎城农贸市场推行明码标价,农贸市场内先从肉类、水产品、光禽、豆制品等农副产品开始,逐步扩展到市场内所有产品,做到试点一个,成熟一个,规范一个,直至全覆盖。

工作目标:2024年1月底前首批农贸市场的明码标价工作基本完成,2024年6月底前城区其他农贸市场全面推行。

二、农贸市场明码标价形式

根据我县农贸市场的硬件设施条件,可采用不同的标价形式。

1、悬挂价格牌。由市场主办方制作,悬挂在市场摊位上方。

2、电子显示屏。由市场主办方统一设置,公示当日市场商品平均价、价格宣传和价格违法行为。

3、标价签标价。经营户在所售商品处放置标价签,一物一签、一签一价。

4、价目表等其他标价形式。经营户在摊位(门面)适当位置张贴价目表、设置价格牌等。

市场内商品明码标价原则上要实行“三统一”:一是统一格式。XX县市场监管局价竞科对标价牌的明码标价格式进行指导,价目表根据行业特点进行统一,由农贸市场主办方制作后固定在农贸市场摊位(门面)合适位置,或者印制、发放到经营户。二是统一标示内容。使用明码标价牌的要按标价牌规定的内容填写,做到:一货一签、一签一价、货签对位。使用价目表标价的要标明品名、计价单位、价格等主要内容,做到内容清楚、位置醒目,便于消费者对照了解。三是统一标准管理。督促各农贸市场将明码标价工作与日常价格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三、实施步骤

首批农贸市场明码标价试点工作,按照以下三个阶段推进。

调研论证阶段:2024年12月18日前,组织学习调研、座谈讨论、起草方案和确定首批农贸市场等。

动员部署阶段:2024年12月底前,发放告知书或组织培训、进行动员部署等前期准备工作。

试点实施阶段:2024年1月10日前,对首批推行明码标价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对照检查;1月底前,对首批情况进行总结,形成下阶段的工作意见。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

根据工作需要,成立农贸市场推行明码标价工作领导小组,市监局、城管局分管负责人和各农贸市场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监局价竞科;试点单位实行专人负责,要将农贸市场明码标价工作与日常价格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及时落实到位。

(二)明确职责。

农贸市场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乡商贸统筹;试点;重庆;机遇;挑战

abstract:as the only trial of implementing the overall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chongqing has encountered both great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e essence of this task i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dual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structure to a modern social one, focusing on the balanced distribution of urban and rural resources, in which the key is the system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good use of precursory effect of commerce circulation industries and the optim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elements and products led by the balancing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commerce will be helpful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market system. the lasting increase in economy, the transfer betwee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the upgrading of consump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n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rural market providea extremely beneficial external environment to the balance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of commerce and trade in chongqing. the trial makes it possible carry out reforms and innovation for system,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model. while a series of factors , such a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shortage of need, the more fierce competition in and abroad, the imbalan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widened difference of income level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gions, the shortage of commercial basis in rural regions, the mechanical obstacle of circulation , may bring some more rigorous challenges and threats .

key words: overall urban and rural commerce and trade planning;trial;chongqing;opportunity;challenge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十分突出,严峻的“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统筹城乡发展成为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2007年6月,中央批准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目的是在重庆这样一个具有中等省构架和欠发达省特征的直辖市,探索统筹城乡发展之路,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寻求突破。 8月,商务部同意重庆作为城乡商贸统筹发展试点区,希望通过重庆的先行先试,实现重点突破,形成机制,促进发展,示范带动。重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试点,对于全国商贸流通改革发展,对于探索全国特别是西部地区城乡商贸统筹发展之路,具有全局和典型意义。

一、重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意义

(一)重庆突出的城乡二元特征,使城乡统筹发展极具示范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东深圳、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三大经济改革试验区都在东部沿海地区,带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中西部地区是中国相对不发达地区,在中西部选择具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特大中心城市设立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重大政策措施先行试点,是加快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的需要,是探索建立构建和谐社会体制的需要,也是探索中西部地区发展模式的需要。重庆是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比较发达的城市与特别落后的农村并存。全市人口3 100万,三分之二在农村。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基本国情的缩影。重庆集合和叠加了我国东北现象与西部现象,具有与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中西部省区相似的基本特点,再加上大库区,又处内陆腹地,城乡统筹发展特别具有代表性。在重庆进行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开展体制机制方面的探索和改革,对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典型意义和明显的示范带动效应。

(二)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是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整体设计,它体现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实质是就是把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机整合起来,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其核心是实现城乡资源的统筹配置。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通过城乡市场的协调发展在城乡间有效配置资源,其关键是制度创新,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促进城乡人口、资源与要素、产品的合理流动;其重点是产业的发展,没有产业的发展,就没有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都无从谈起。必须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人口、要素与产品的优化配置,推动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商贸流通产业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和神经,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农村现代化都离不开商贸流通的先导性与基础性作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商贸流通对经济增长的先导性作用;发挥商贸流通在促进工农业生产,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丰富群众物质文化生活以及扩大就业等方面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以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拉动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实现市场配置资源条件下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是重庆商贸流通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重庆商贸流通产业本身,也呈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商贸繁荣繁华,农村商贸相对落后,是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基本国情的一个缩影。农村消费水平低,农村市场规模小,制约了重庆整体市场规模的扩大;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农村流通渠道不畅,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城乡商贸发展不平衡,加剧了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状况,影响商贸流通产业规模扩大与健康和谐发展。只有加强农村市场的开拓,扩大农村消费,才能做大商贸流通规模;只有农村商贸流通发展,才能做到城乡商贸统筹发展。 提高重庆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水平与运行质量,迫切要求城乡商贸统筹发展。

二、重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分析

1.“3?14”总体部署为重庆城乡商贸统筹指明了道路

2008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未来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明确要求重庆要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率先”与“统筹”成为指导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关键词。“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的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发展目标将建设以区域性中央商务区、长江上游物流中心和购物中心、完善的电子商务平台和现代市场体系为核心内容的长江上游商贸中心推上前台。商贸流通作为先导性产业,是决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因素,以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带动工农业生产,带动重庆经济发展,是新时期重庆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2.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使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成为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随着市场供求总格局根本性的变化,需求瓶颈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越来越大,开拓市场、扩大消费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市场与消费的扩大不仅是城市市场与消费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农村市场与消费的扩大。这使得城乡商贸统筹发展也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3.农村市场发展外部环境正在改善

2004年和2005年两个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9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57号)、商务部《全国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纲要》及其他十几个相关文件,对农村商品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从政策、目标、方针和战略上都予以了明确的阐述。国家对涉农商贸企业采取了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特别为建立和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障了城乡消费者的权利。初步建立了重要商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流通监管制度。采取措施推动了城乡统一市场的形成和流通业的有序竞争。商务部从2005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截至去年底,全国2 287家流通企业在1 817个县市进行试点,累计建设连锁化农家店超过16万个,覆盖了全国63%的县市。中央财政投资7.5亿元,带动地方和企业投资约117亿元,扩大农村消费近600亿元,吸纳富余劳动力约65万人,使1.4亿农民受益。 2006年11月,商务部又发布了《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计划到2010年,连锁农家店将覆盖90%的县和85%的乡镇,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我国农村市场发展环境日趋改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4.重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外部环境日趋良好

经济持续增长、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以及消费升级为重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外部环境。全市宏观经济形势持续向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 500美元,是城乡商贸统筹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2007年上半年,重庆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8.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22.2%,这为扩大消费、促进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环十射”交通网络和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重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力和广阔空间;长江上游经济带、川渝、渝黔经济合作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为重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在更大空间范围内配置资源、调整结构、强化功能、聚合要素、拓宽市场提供了新的空间。

5.重庆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为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重庆商贸流通产业迅速发展,商贸流通规模进一步扩大,2006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3.58亿元,增长1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西部各大城市中位居首位、全国各省区第22位、西部各省区第5位、直辖市第3位,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快 1.7个百分点,列全国第8位、西部第3位、直辖市第1位;商业设施日趋完善,拥有中国西部最大的商业步行街区-解放碑中心购物广场、西部最大的商贸流通企业——重庆商社集团、最大的零售超市-家乐福、设施档次最高的商务机构-大都会、全国医药行业最大的零售连锁企业-和平药房总部、西部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朝天门市场。大市场、大商场成为商贸流通的骨干,集聚辐射作用明显增强,商业大都市雏形显现。作为西部唯一具有水路、铁路、公路、航空、管道运输的综合交通枢纽型城市,现代物流迅速发展,新型商业业态进一步发展,连锁商业快速发展,销售网络体系不断向社区和农村乡镇延伸,流通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2006年,重庆城市消费继续升级,农村消费持续升温。新农村建设起步良好,各种惠农政策效果显现,农村市场“双建工程”加快推进,全年新建乡镇连锁经营超市45个,村社便民放心商店883个,累计分别达到191个、1761个,县以下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382.54亿元,增长13.2%,同比加快1.5个百分点,比全国快0.6个百分点。特别是100个中心镇商业销售服务额239.18亿元,增长18.5 %,成为农村市场快速发展的亮点。重庆“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格局正在展露,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基础逐步形成。

6.国家为重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提供了试验机会与试验空间

国务院同意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重庆继20世纪80年代计划单列、90年代直辖、三峡移民开发和西部大开发之后,又一次重大的历史性机遇。商务部同意把重庆作为目前全国唯一的“城乡商贸统筹发展试点区”,并指出:“加强重庆市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对于优化我国区域商贸发展布局、促进区域商贸协调发展、探索全国特别是西部地区城乡商贸统筹发展之路、解决我国区域和城乡商贸发展不平衡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要求重庆立足本地实际,充分用好现行政策,在行业管理、地方法规制定、商贸理论创新、带动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龙头企业培育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努力创新,为全国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发挥示范作用。这就将重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推向前沿,为重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增添了动力,为体制机制与发展模式创新改革提供了可能。

(二)挑战分析

重庆商贸流通产业在过去的发展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商贸流通产业在开拓市场、扩大消费、引导生产、促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功能、降低经济社会运行成本、推动全市经济增长、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商贸流通产业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有所抑制,但尚未根本消除。经济社会转型、需求不足、国内外竞争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农村商业基础的不足、流通领域的体制性障碍等一系列因素又给重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与威胁。

1.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均消费水平低,制约城乡商贸流通发展

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 1 000-3 000美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期,也是矛盾凸显期。一般而言,城乡经济发展由不平衡发展向平衡发展的转折点应在人均gdp4 000美元左右。2006年,重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 486.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2%。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2.3:43.0:44.7。人均gdp12 437元,刚刚超过1 500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570元,城市人均消费支出9 39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 874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 205元,人均社零总额4 998.50,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经济规模较小,购买能力不高,制约城乡商贸流通发展。

2.“二元结构”制约城乡商贸统筹发展

重庆具备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浓缩了中国国情。重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4∶1,大于全国和西部的城乡落差;市域的都市区、渝西和三峡库区三大区域人均gdp之比为3∶1.6∶1,大于全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落差;最高和最低的区县人均gdp相差10.5倍,大于上海和贵州的落差。城市化水平较低,主城特大城市较为发达,外围中小城市发展较为滞后,小城镇建设与发展落差较大,严重的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城镇经济实力不够强大,辐射带动能力不足, “小马拉大车”负重艰难,制约城乡商贸统筹发展。

3.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从根本上制约城乡商贸统筹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分割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阻碍了城乡资源的合理流动与有效配置,制约农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束缚在农村中。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压低了农业生产收益, 削弱了农业、农民、农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农村投入不足,农村发展资金明显不足。城乡产业发展关联度不强,农村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迟缓。城乡一体化的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城乡商品流通体系不健全,城市工业品下乡,农村农产品进城渠道不畅,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制约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

4.重庆城乡商贸发展差距大于全国,城乡商贸统筹发展任务艰巨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落差,必然体现在商贸流通领域。2006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76 410亿元,人均社零总额5 813元。城市消费品社零总额51 543亿元,同比增长14.3%;县以下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4 867亿元,同比增长12.6%。城市与农村社零总额分别占比67.46%、32.54%;2006年,重庆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 403.6亿元,人均社零总额4 998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 021.04亿元,增长16.3%,同比加快1.7个百分点,比全国水平快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社零增长11.8个百分点,对全市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76%,成为全市消费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县以下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382.54亿元,增长13.2%,同比加快1.5个百分点,比全国快0.6个百分点。城市与农村社零总额分别占比72.75%、27.25%,全市53%的农村人口实现的社零总额只占全市的27%,农村社零总额增长速度比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低2.2个百分点,比城市低3.1个百分点(如表1所示),城乡商贸流通差距还在加大,城乡商贸流通发展不平衡状况比全国更为严峻。发达的城市商业与落后的乡村商业并存,城市与农村商业设施建设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主城区、大城市大型商场闲置较多, 县及县以下农村商业设施较少,小门店较多,缺乏可以承接大型商业企业进驻的商业设施,缺乏足够的农产品专业市场,难以有效满足农产品流通需要,城乡商贸统筹发展任务艰巨。

5.农村市场开拓难度大、运行成本高,制约城乡商贸统筹发展

如前所述,我国农村市场发展外部环境正在改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深入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经营方式和小型超市、便利店等农村新型流通业态发展良好。各类市场迅速崛起,形成了结构相对完善的农村市场网络。重庆农村市场“双建工程”也迅速推进,县以下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然而,受多年来 “重生产、轻流通”、“重城市、轻农村”等思想影响,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相对于经济发展仍显落后。虽然大力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市场消费环境,但农民收入增幅仍较为缓慢,支撑农村消费增长动力明显不足,不能满足农村现代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农村财政总体投入较低,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水、电、通讯及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商业设施投入更加薄弱,农村市场网点少、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竞争力弱;农村市场主体规模小、实力弱,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低,市场观念不足,缺乏经商经验与手段;农村市场专业化程度不高,物流配送相应滞后,农产品流通环节多,信息不畅,交易方式落后,流通成本往往高出城市10%以上,流通费用高,流通效率较低;农村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假冒伪劣、恶性竞争、商业欺诈等问题仍然时有发生,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农村市场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度不深,对农村产业的带动较为乏力,诸多因素,制约农村市场的开拓,制约城乡商贸统筹发展。

重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中,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历史赋予的重任,必须解放思想,明确思路,科学谋划,统筹安排,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逐步消除城乡之间要素、人口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促进人口、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城乡合理的分工定位,建立以贸促工、以贸促农、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创新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模式,推动城乡商贸统筹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希玉.论城乡统筹[j].发展论坛,2003(10).

[2] 宣迅.城乡统筹论[c].中国期刊网硕博士论文,2005:4 .

[3〗 商务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商建发[2006]535号,2006.10.20.

[4] 秦文武.在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重庆市商业委员会,2007.8.

农贸市场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集贸市场;区域布局;优化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村镇集贸市场是指县域内小城镇(包括城关镇、中心镇、一般乡镇)和农村满足居民生产和生活需求的、以集市贸易为交易形式的各类市场统称,是定期或常期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另外从区域观点看,村镇集贸市场指是乡村地区承担着商品生产、运输、存储、销售等功能的商业中心,这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场所,而且包括了村镇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村镇集贸市场在城乡产品流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我国农副产品集散地和城乡产品交易的重要平台。2006年全国各类商品交易市场近9万个,其中67%分布在农村,近6万个村镇集市成交额超过1万亿元。全国约有5000万人在从事农产品的产地收购、分选包装、运输和批发,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占有相当比例。另一项有关居民日常消费品购买趋势的调研结果显示,老百姓选择集贸市场购买商品的比例高达55.7%。由此看出,集贸市场不仅是我国居民选择商品和实现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而且是消化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安置点、改善农民生存环境的转折点和促进城乡一体化的结合点。发展村镇市场流通网络已经是我国政府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村镇集贸市场的建设是促进城镇商品高效流通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我国村镇集贸市场多为本地区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渐渐暴露出不少问题。

二、村镇集贸市场区域布局原则

村镇集贸市场区域布局应该充分考虑交通因素、人口因素、消费水平和竞争因素。集贸市场布局总体要求:顺应商品自然流向,接近产地或消费者聚集区域;尽可能靠近交通枢纽,实现快速组织货源;尽量降低同类集市服务区域重合度,发挥集市规模经济。在明确集贸市场布局具体原则时还应该结合村镇总体功能定位。

(一)县城镇集贸市场布局原则

县城镇是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发挥“上连城市、下引乡村”的社会经济功能中起核心作用。集贸市场是县城镇商业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农副产品流通中担负重要角色。集贸市场交易灵活,经营方式多样,起到调剂市场供应,每年向居民提供物美价廉的新鲜蔬菜、肉类、瓜果、海鲜类等,承担着当地居民菜篮子工程,它与其他商业流通业态,如超市、大型商场等,相互补充,长期共存。它的布局原则就是既要靠近居民区,又要方便经营者销售,还要考虑地价成本。因此,为多数人接受的一种观点:集贸市场布局在城乡结合部经营效益最高,符合买卖双方的利益,如果它又属于交通线路比较发达地区,则优势更加明显。

在我国城镇化日新月异的今天,县城镇集贸市场布局,还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与其他商业市场相协调,发挥优势原则,即建立以镇中心商业区为依托,与其他市场相互补充的合理分布的商业网络,使集贸市场有序发展。二是与县城规划建设相协调,维护城镇生态环境原则,即有计划地新设或改造集贸市场设施,提升服务功能,坚决制止开办新的马路市场。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居民满意为原则,即将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副产品集市应该分布于居民区内,方便居民购物,同时在配套设施上加大投入,解决集贸市场可能带来的扰民、卫生和交通问题。

(二)中心镇集贸市场布局原则

中心镇是指区域地理位置突出,镇区非农业人口、财政收入、镇建区面积、二三产业比重、交通条件等指标达到一定标准的小城镇。它与周边地区有着密切联系,是带动区域村镇经济发展的中心。中心镇除了为区域居民提供第一产业活动支持外,还要在工业职能方面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企业。在商业职能上,中心镇既要满足镇建区内人口日常消费需求外,还要满足影响地域内全部人口的季节性、假日性消费需求;既要满足区域内农副产品生产的社会化服务需求,还要满足区内产业“集群”化和产业链延伸的发展需求。因此,中心镇集贸市场设立和布局方面要比县城镇复杂,调整集贸市场区域布局的宗旨就是要充分实现中心镇的商业职能,使集贸市场布局能以较大的弹性满足地区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为地域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市场条件。为此提出以下三项布局原则:

第一,交通位置的可达性。良好的交通位置不仅会给集市的商户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源和对于快速的物流需求,同时满足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顾客对于快节奏的商务活动要求。因此,那些交易活动类型多样的综合性、专业性和批发性集贸市场,更应该分布在通达性强的区域。例如,新发地农业产品批发市场就位于京-开高速和南四环路交汇处,市场交易额和交易量均达在全国名列前茅。市场总体布局应达到有利于市场人流、物流的集散,确保集市内外交通顺畅安全之目标。

第二,与镇域规划相匹配。集贸市场网络布局,应符合中心镇总体规划、功能分区和道路建设的要求。调整集贸市场布局,首先关注镇域功能区规划,重点关注未来用地规划,使集贸市场升级改造或迁址不应与中心镇规划相冲突。只有这样,集贸市场布局调整才能得到法律允许和政策上支持,才能通过完善水电、通讯、仓储、环卫、停车场等设施建设,使集贸市场才能融入到中心镇商业网络之中。

第三,与镇域经济相适应。虽然丰富的地产、便利的交通和顾客的需求是市场形成的最基本条件,但是集贸市场网络调整,必须充分考虑所在镇域经济发展需要,保证市场建设类型与设施标准与中心镇域经济发展水平要求相适应,达成经济发展与集贸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例如,浙江义乌围绕针织工业规划建设了针织批发市场、针织配件市场等围绕家具产业规划建设了板材批发市场,这种为地区产业发展进行市场布点模式,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受益,达到了“建一批市场、兴全市经济”之目标;北京顺义后沙峪镇“双峪”市场就是地方政府围绕本地区经济结构转型(以农业经济为主转变为房地产、租赁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农民不再靠土地为生),及时将农资供销社调整为一个集农副产业、服装鞋帽、建材家具及相关服务配套为一体的综合性集贸市场,为居民提供“一条龙”服务,事实证明这项决策是深得老百姓赞同,也达到“建一个市场、富四方百姓”之目标。

总之,中心镇集贸市场应该是一个零售与批发相结合、专业与综合相结合、满足农贸、工贸基本配套的市场体系,促进人流、商品流、信息流向中心镇的更大聚集,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增强镇域经济实力。

(三)一般乡镇集贸市场布局原则

一般乡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最低一层,它是一定范围的乡村商业中心,是本乡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农业占有较高比重,还有一定量的加工业和服务业。集镇应当以突出集贸市场地位与作用,以辅助县城镇、中心镇形成协调统一的本地区商品流通服务系统。乡镇集市主要是为乡域内居民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服务,其布局应该以本地镇域为依托,建立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等零售市场为主体,以“个体贩运户”为经纪人的市场网络体系。

(四)中心村集贸市场布局原则

中心村是我国农村居民点体系中的基本建制单位,是区域最小的永久性乡村聚落形式。居民利用周围地域内各种资源从事农业生产、简单加工业和手工业等活动,集贸市场布局原则应以满足村里群众的日常周期性需求为发展标准,尊重传统生活习俗和交易习惯,可以设立一些临时性(如三五日一集或早、中、晚瞬时集)集市或小型农贸集市。

三、村镇集贸市场区域网络优化调整

随着村镇地域经济、人口、交通等外在因素变化,集贸市场区域网络提供的服务功能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将不可避免,这就需要城镇规划者根据上述市场布局原则重新审视整个市场网络,查找网络中瓶颈环节,并对初始节点规模、结构和内部联结作一些调整和优化,达到提升整个市场网络服务功能,解决供需矛盾之目标。我们根据北京周边实际集贸市场的调研总结,认为设计村镇集贸市场区域网络优化调整方案,应需要遵循以下四个准则:

(一)注重整体性分析

由中心镇集贸市场中既有零售市场又有批发市场,既有专业市场又有综合市场,既有农副产品市场又有生产资料市场,它们既要与镇域内部发生联系,又要区外经济发生联系,它实际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复杂系统。因此本文建议运用系统科学方法,分析市场网络覆盖区域、市场节点服务载荷、节点之间配合关系,查找市场网络的瓶颈环节,提出解决问题,即以局部调整为手段,以提升整体功能为目标。

(二)规模与结构并重

集贸市场规模是由商圈内国民生产总值、人口规模、收入水平和设施配套等因素来确定,建设规模与实际需求之间肯定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化可以采用摊位出租率来度量。如果出租率达到70%以上,市场运作“繁荣”,如果低于40%,则为萧条。对于摊位出租率不足40%的大型集贸批发市场,应根据商业圈实际需求,将空闲摊位和设施调整用途。在调整规模时,我们更应关注结构问题。集贸市场结构包括若干方面,商品结构、规模结构、分布结构、业态结构等,直接关系到集贸市场布局是否合理。在收入水平的高的居民区应该建立中高档商品为主的市场。另外应根据商圈的人口多少,应设立规模不等的市场。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副产品市场应广泛分布于居民区,那些对外辐射能力强的批发市场应该分布在中心镇边缘。市场的结构调整就是要为各个市场职能分工基础上的互补性。

(三)收益与风险兼顾

无论集贸市场升级改造还是拆迁新建都需要大量投资,它们既属于城镇规划范畴,又属于投资领域。作为投资项目,就应该体现收益和风险的协调原则。一般而言,升级改造应是一种稳妥性投资策略、因为原有交易关系没有被破坏,面临不确定性低,更适用于目前硬件设施满足不了现实服务需求(交易需求、信息需求、市政美化需求、卫生需求、贮藏需求等)的情况。相对而言,拆迁新建是一项激进性投资策略,虽然优化调整空间大、收益潜力大,但面临高风险,因为市场关系重构不像设施投资在短时期内很难完成。我们在进行选择市场网络调整方案是除了应该权衡收益与风险,选择风险适宜的方案。

(四)坚持调整手段多元化

集贸市场区域网络中的问题往往千差万别、复杂多样,该原则要求应根据实际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手段解决问题;对于不景气的市场,应通过培育、调整、完善和提高等途径,给市场流入活力。对于新建市场需要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严格循章审批,对于一定发展前景,但目前不兴旺的市场,则应进行扶持和培育;对于位置条件先天不足的市场,可以迁址重建;对于设施简陋、卫生条件令人担忧的市场,应适当翻新改造,从而改善卫生状况;对于过分拥挤的市场,可以适当扩建;对于露天或马路市场,应分情况处理,对于无证商贩摊位,应坚决关闭。

四、村镇集贸市场网络优化设计

进行村镇集贸市场网络优化设计时,首先应该明确区域范围,是县域还是镇域。但是从我们调查结果来看,村镇集贸市场分布很不均匀,分布在中心镇或城关镇占多数,一般乡镇集贸市场数量较少,也就是1-2家,且主要依托镇区分布,集贸市场区域网络效应不明显。因此选择县域研究集贸市场区域布局优化问题比较切合实际,分析市场网络联结效应才富有现实意义,本文中构建了村镇集贸市场区域网络优化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村镇集贸市场区域网络优化是一项富有系统性和前瞻性的工作,村镇集贸市场业态的多元性,集贸市场区域网络实际上是一个多层次网络系统。例如,根据交易内容的不同,它可分为综合市场网络和专业市场网络,其中综合市场网络包括农产品综合市场网络和工业品综合市场网络;专业市场网络包括农副产品市场网络、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网络、特色农产品市场网络、废旧物资市场网络、建材装饰市场网络、五金电料市场网络等,这里网络内涵就是同一利益链条上各个交易主体充当的角色和构成的关系;根据地区的不同,它可分为城关镇集贸市场网络、中心镇集贸市场网络、一般乡镇集贸市场网络和中心村集贸市场网络,它们是主要是为满足本地区经济发展所伴随市场交易需求,从而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因此,选择合适的分类标准对于研究工作非常重要,应充分考虑选定区域内集贸市场空间分布特点和市场类型,选择一个适宜标准,对集贸市场网络进行适当分类,针对每一类集贸市场网络进行优化分析。应从多个视角分析集贸市场网络形态与特点,根据布局原则与定量指标取值,分析网络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问题,尤其针对那些重要的“瓶颈”环节,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制定方案时应该坚持上述四大准则,优化内容始终要围绕集贸市场区域网络要素开展,达到优化集贸市场区域网络服务功能之目标。

五、结束语

优化村镇集贸市场区域网络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需要分析所依托村镇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习惯,还应充分考虑镇域总体规划和其他商业业态的竞争,决策者更应清楚认识到集贸市场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集贸市场网络优化的终极目标就是提升集贸市场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凌颖.集贸市场规划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8.

2、官莹,张素丽.北京市集贸市场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06(3).

3、肖敦富.浅议乡镇集贸市场的区位与规模选择――以广西乡镇集贸市场为例[J].广西城镇建设,2007(11).

4、新农村集贸市场化缓慢原因探析――基于淮安市W村的社会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28).

农贸市场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纳入县城区整治改造升级的农贸市场共8个:城南蔬菜批发市场、金龙市场、人民市场、何家桥市场、西区市场、迎春市场、水府综合市场、城北市场等。

今后县城区新规划建设的农贸市场从严控制,严格按照国家商务部《农贸市场建设规范》、《四川省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技术规范》的标准审定建设。

二、整改内容

纳入县城区整治改造升级的农贸市场,主要整治改造的内容包括:一是对农贸市场硬件设施进行改造,完善市场基础设施;二是加强对农贸市场的规范化管理,明确市场责任主体,健全各类管理制度,落实市场业主和相关部门管理责任;三是整治市场交易秩序,查处市场内的无照经营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四是整治市场及市场周边安全、卫生、广告等环境和秩序。通过整治改造,使农贸市场的基础配套设施和管理达到规范的要求。

三、时间安排

农贸市场建设整改工作从2009年7月上旬开始,2010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利用大约一年半时间完成城南蔬菜批发市场、西区市场、城北农贸市场、人民市场、金龙市场、何家桥市场、迎春市场、水府综合市场的整治改造升级工作。今年9月份前先期启动两个市场的整治改造升级工作,争取年底前完成。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再完成其它6个农贸市场的整治改造升级工作。

四、工作步骤

(一)制定整治改造升级工作方案。2009年8月底前,由县商务局负责制定县城城区农贸市场整治改造升级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及农贸市场整治改造升级标准。各农贸市场业主要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在有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各自市场的整治改造升级具体方案。

(二)召开动员会。2009年9月25日前,由县政府组织召开县级相关部门及8个市场业主参加的动员部署会,对县城区农贸市场整治改造升级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

(三)组织实施市场整治改造升级。由县商务局牵头,县工商局、县城市行政执法局、县规划和建设局、县城乡规划局、县消防大队等相关部门配合,按照《*县县城区农贸市场整治改造标准》的要求,全面组织实施县城区农贸市场的整治改造升级工作。

(四)组织进行整改检查验收。按照时间安排,整治改造升级完成的市场由县商务局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验收。

(五)召开现场会和总结表彰会。2010年12月召开县城区农贸市场整治改造示范与长效管理现场会和总结表彰会。

五、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县城区农贸市场整治改造升级是推进食品放心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直接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工程,也是我县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求真务实,以民为本,高度重视这项民心工程,确保取得成效。

为加强对县城区农贸市场整治改造升级工作的领导,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县城区农贸市场整治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县长周新任组长,县委副书记付勇,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钟小云,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罗琼华副县长蒋晟任副组长,副县长丁文艺任常务副组长,县政府办、县委宣传部、县商务局、县工商局、县城市行政执法局、县公安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卫生局、县畜牧食品局、县环保局、县安监局、县消防大队等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商务局局长宋兴华任办公室主任,县商务局副局长周良平、县工商局副局长刘军、县城市行政执法局副局长王志任副主任。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县城区农贸市场整治改造升级工作,负责审查各农贸市场的总体整治改造升级方案,研究解决市场整治改造升级中的重大问题,并对达不到整治改造要求的农贸市场研究处理办法,组织农贸市场整治改造升级检查验收等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听取各成员单位整改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不定期召开重点单位参加的工作会,研究解决工作中的相关问题,确保市场整改各阶段的工作有序推进、有效落实。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领导小组的部署,负责县城城区农贸市场整治改造升级日常工作,对农贸市场整治改造升级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和督查督办,对思想不重视、工作不负责、整改不落实、管理不到位的部门、单位和市场,应及时发出督办通知,限期进行整治和改正。县级相关部门要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

(二)明确职责,加强协调

县城区农贸市场整治改造升级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广,政策性强,既要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又要社会各方面,包括市场开办者、经营者支持参与。县商务局牵头,县工商局、县城市行政执法局等部门配合,对每个市场都要确定分管领导和联络人员,加强督促指导,掌握整改进度,搞好信息反馈。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属地管理、部门联动、各司其职,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全面履行部门面上工作职责的同时,负责对具体联系配合的市场进行具体指导检查,确保点面结合,平衡推进。

(三)政策激励,积极引导

一是县财政局对农贸市场新建和整治改造升级工作按照《*县县城区农贸市场建设与经营管理优惠政策》(另文下发)的规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二是对积极整改的市场业主加大宣传力度,县级相关部门对其今后在市场发展、业务拓展等方面给与更大支持。

(四)强化约束,严格规范

县商务局要会同县工商局、县城市行政执法局、县卫生局、县国土资源局等部门加强对农贸市场的监管,在2009年9月上旬对全县新建和现有市场进行一次全面的公共卫生审查,对未按要求划行归市、生熟食品摊区分设、家禽宰杀与食品摊区分离和卫生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市场,应责令市场业主限期整改。县城市行政执法局要做好整治改造市场期间设立临时市场的规划、监管工作,确保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不因市场改造受到大的影响。对市场业主拒不整改或整改不符合要求的,由县卫生局吊销市场卫生许可证,县工商局依法吊销营业执照,县国土资源局报请县政府批准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县城乡规划局、县规划和建设局要对农贸市场整治不力、不积极的房地产开发市场业主予以约束、限制,促其承担农贸市场改造建设的社会责任。在加强对市场业主监管和约束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市场内经营户的管理,对无照经营行为要坚决取缔,对不具备“三防”卫生条件的熟食品经营户,县卫生局要吊销卫生许可证,县工商局要依法吊销营业执照。市场业主要按相关部门的要求,收回经营户的经营摊位。

对验收不合格,尤其是拒不整治改造的农贸市场,要组织县工商局、县公安局、县商务局、县城市行政执法局、县国土资源局、县规划建设局和县城乡规划局等部门,依法强制实施关闭,并就近落实地点,通过设立临时市场、新建农贸市场等办法,满足市民生活需求,并做好相关维稳工作。

要切实做好市场撤、并、转过程中经营户的安置工作,做好周边居民解释工作,搞好市场周边、疏导点的管理,严禁以整治改造升级为名,提高租金、哄抬物价,保证县城区农贸市场整治改造升级工作稳步推进。

(五)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在县城区农贸市场整改工作中,各有关部门、宣传媒体要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同步宣传,让社会各界更多地了解农贸市场改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争取广大群众对此项惠民工程的支持,营造农贸市场整治改造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使广大市民、市场开办企业、市场管理者、市场经营者了解、支持和参与市场整治改造升级工作。

要广泛宣传县城区农贸市场整治改造升级工作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县委、县政府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改造农贸市场的坚定决心、各项措施、时间安排等。要对现有农贸市场的脏、乱、差等现象、安全隐患、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不文明行为等进行批评和曝光,宣传报道成都、*以及其它地区整治改造农贸市场惠及市民的先进事例,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广大人民群众对我县城区农贸市场整治改造产生强烈的要求和期望,主动参与到县城区农贸市场的整治改造行动中来。通过建立农贸市场整治改造红、黑榜机制,大力宣传积极参与、主动带头按政府规划实施整治改造建设的业主、主动配合整治改造的市场经营者,树立先进典型;批评曝光不配合、阻扰整治改造升级工作的业主或市场经营者。要及时报道市场整改各阶段的工作进展情况、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情况,宣传展示我县农贸市场整改后的新形象、该项惠民行动产生的社会影响等。

整个宣传活动由县委宣传部牵头,根据县城区农贸市场整治改造建设工作的具体情况,围绕全县的宣传重点联动开展。通过举办新闻会、信息通报会、动员大会,开展日常报道、跟踪报道集中采访、现场采访报道,在*日报、*电视台、广播电台设立专题栏目等多种形式作好深度报道。充分发挥镇、街道、社区居委会的作用,利用其宣传阵地(刊物、简报、墙报),在公共候车亭、公共宣传栏等地方开辟农贸市场整治改造建设宣传栏。

(六)加强督促,保证质量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