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军民融合发展总结{集合5篇}

风中追忆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579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4分钟。

军民融合发展总结范文第1篇

军民融合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是实现富国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

如何构建军民融合产业生态圈,做好“民、民参军”大文章?贵州坚持布局集聚化、企业集群化、产品和技术集成化的发展方向,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实现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以三线建设国防科技工业为基础,贵州通过“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式,探索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统筹发展,奋力走出一条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军民融合发展之路。

贵州“山鹰”飞向世界

11月在珠海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中航工业贵飞公司正式公布,由他们打造的“山鹰”飞机,已经获得了第一张海外订单。

从2000年开始研制,2003年成功首飞,今年16岁的“山鹰”,已经从贵州飞向全国,又将从国内飞向国际。

与此同时,由贵飞公司打造的鹞鹰无人机,首次登上国际展台后,也获得国际市场的青睐。

这是贵州飞机制造业走向民用市场的第一支战队,是贵州大力实施军民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

强调,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

党的十以来,党中央把军民融合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为军地双方做实军民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指明了方向。

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国家国防科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张克俭表示,目前军工行业实现了从单一军品结构向军民品复合结构的战略性转变,军民结合产业发展迅速;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融合正在不断加深,“军参民”的范围不断拓展,开放发展格局进一步显现。

与此同时,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改革也在扎实推进,核能、航天、航空、船舶等对外合作不断拓展,一系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政策环境逐步优化,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这为贵州军民融合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贵州省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省委国防工委书记吴强说。

当前,贵州进入了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和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重要机遇期,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民”和“民参军”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些都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

不论从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条件,加快推动贵州军民融合发展,都显得十分必要,也非常紧迫。

航天梦的坚强后盾

11月18日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远在贵州高原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原061基地)全体员工十分激动,他们再一次为国家航天事业献了一份力。

在这次飞行任务中,航天十院为神舟十一号配套生产了齿轮传动系统、收口绳切割器、座舱风扇电机及控制器、净化电机及控制器、着陆电机及控制器、气体采样泵等零部件。

50年前,为了祖国的国防建设,第一代三线建设者,从四面八方聚集贵州山区,在人迹罕至的群山深处开山筑路,涉水架桥,日夜奋战。

历经半个世纪的洗礼,贵州国防科技工业构建起了以贵阳、遵义、安顺中心城市为依托的新格局,逐步形成了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和航空发动机四大板块为主体的科研生产体系。

在奉献国家国防事业的同时,三线军工企业还坚持走军民融合、自主可控、国际化经营发展道路,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军工企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造福民众的社会责任。

据业内人士分析,贵州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集聚发展态势良好。2015年,贵州国防科技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86.5亿元,规模在全国排第11位。

军工创新能力逐步提升,特色科研生产渐成体系。全省国防工业系统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家,建有院士工作站1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占全省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总数的40%以上。

龙头企业不断涌现,拳头产品越来越强。贵州在研制生产国防科技工业主机产品、系统配套、关键零部件等方面具有较强竞争力,拥有中小推力航空发动机、燃机控制系统、大型锻件、高低压医疗氧舱、大功率液力变速器等一批打得出、叫得响的拳头产品,为国家武器装备重点型号任务配套率达80%以上。

目前,贵州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共有39家企业实现军用技术转民用,在特种车、高端装备、高端电子元器件、特种合金材料及高端铸锻件等领域颇有建树,成为我国重要的军民融合战略后方基地。

特别是由军品产业链衍生出的大批“民参军”企业,为军民融合增添了新鲜血液。目前,全省共有126家“民参军”企业。

军工产业科技含量高、经济价值高、人才含量高,并且符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由此看来,不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条件,贵州都到了军民融合发展的最佳历史时期。

军民融合再迈新阶

新的战略部署,新的伟大征程。

11月15日召开的贵州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大会强调,要深入贯彻关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齐心协力开创我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新局面。

具体如何布局?贵州规划先行。省委、省政府日前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意见》《贵州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完善顶层设计。

《规划》提出,贵州要把握做精做强军工主业、大力发展“民”、积极培育“民参军”“三大重点”,要聚焦打造示范园区、培育骨干企业、丰富优势产品、实施重点项目、突破核心技术、强化大数据引领和加快人才建设“七大任务”,形成“以军带民、以民促军、融合发展”良好格局,把贵州建成国家重要的军民融合产业基地。

到2024年,全省军民融合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18%以上,“民”“民参军”工业总产值合计占比超过50%;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0家;新增“民参军”企业200家。

蓝图已经描绘。贵州率先在机制创新领域发力,盘活存量,做强做大军民融合产业。

今年8月,贵州省军民融合产业联盟成立,成员包括国防科技工业、装备制造、大数据、冶金等企业,以及科研院校、金融机构等161家单位。联盟将通过市场拓展、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提升全省军民融合产业整体竞争力。

今年11月,省经信委、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贵安新区共同出资,O立了总规模为100亿元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以吸引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贵州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同时,贵州还有多项激励措施激发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军民融合发展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就是要兼顾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国防建设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体系融合并相互促进,共同成为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强大保证和坚实基础。军事物流是国防建设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连接军事斗争与国民经济的重要桥梁,是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点领域,必须从深层次认清军事物流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必要性。

一、军事物流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内涵

军事物流是指物资由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最终抵达部队用户实现空间转移的过程。军事力量正是通过军事物流活动,源源不断地供应其所需要的各类军事物资,从而有效的开展军事活动。

作者认为军事物流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内涵包括几层含义:一是军民物流资源共享。军民融合在资源上表现为军民共享,除了国防专用资源,其它资源如物流技术、物流人才、物流科技、物流信息、物流资金等,尽可能实现军民共用,本着效益最大化原则,最大限度的建设物流资源的通用平台。军民之间的物流资源共享能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因争夺资源而显现出来的竞争关系弱化,共生共长、互惠互利使两者之间产生一种正合博弈的关系。军民之间资源共享的程度越高,军事物流的支撑力就越强,国家的负担就越小,越有利于对国防事业的支持,有利于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二是军民物流目标一致。军民融合是将军事物流目标与地方物流目标有机融合起来,使发展目标与安全目标的利益指向统一起来。军事物流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以国家总体的战略目标为出发点,是国家总体设计的结果,既没有倾向于发展地方物流的经济目标,也没有侧重于军事物流的国防目标,而是将发展与安全两大战略目标融合于一个过程中实现,各有侧重又齐头并进。三是军民物流责任共担。军民融合是军队和地方共同承担军事物流责任,承担军事物流任务的企业和个人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同时为了保证与军队合作的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军队需要负责地方从事军事物流活动所带来的高风险。

?? 二、军事物流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必要性

(一)军事物流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实施富国强军战略的必由之路

信息化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是信息主导、军民一体、前后方一体的“整体”战,军队建设和作战对经济社会技术、资源、信息的依赖性空前增强,产生了寻求外部资源的“需求”。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保障功能日益强大,地方物流技术水平突飞猛进,许多高技术的产生和运用往往先于军队,地方物流具有向军队保障、军事物流渗透的“能力”。信息的高速流动、社会单元的相互开放、资源的广泛共享和技术的广泛通用,又为这种“需求”与“能力”的交汇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地方物流与军事物流的结合面越来越广,在国民经济与国防之间形成顺畅的资源流通渠道,能有效推动富国强军的一体融合,协调发展。

(二)军事物流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必然要求

?在机械化战争时代,飞机、坦克、军舰是完全独立于民品之外的,“大炮”与“黄油”的矛盾十分尖锐。就像列宁所指出的,要塞和军舰,这些东西在国民经济中不是一个正数,而是一个负数。现代经济技术发展改变了这一状况。据统计,一战时期,武器装备研制涉及的工业行业技术门类不到20种;二战时期,扩展到160种左右;而到海湾战争时期,已达到了上千种。今天,构成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所涉及的资源,则几乎覆盖了整个国家的战略资源,使创造财富的方式与军事活动的方式深度融合。可以说,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根基已深深植入经济社会的全部。

而且,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更加强调初战决胜,只有依托精干高效的军民一体战略物流体系,才能为夺取作战主动权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撑。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动用的后备役和民船多达79所,占海上运输船总数的64%,短时间内向海湾运送了500只集装箱、3000多吨物资和400多辆油罐车。未来我军作战,在战略预警系统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平战转换时间更加有限,争夺战争主动权更加困难,只有将军事需求真正贯彻于各项社会建设之中,建立军民融合的战略物流体系,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实践表明:“在军事行动中使用商业公司实施保障,甚至可能比军人更迅速、更经济、更有效率。”其次,信息化战争消耗巨大,只有立足于全社会的整体资源,才能提供持续不断的战争物资。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先后投入7个航母编队和1个特混舰队,仅最小的6万吨位“中途岛”号航母,每隔4到5天就要补给6万吨燃油、8500吨弹药、3万吨航空燃油以及1200吨军需用品和大量的淡水,大型航母所需补充物资就更多。如此庞大的消耗,仅靠军队储备是难以满足的。对我军而言,未来作战如果没有持续可靠的国家经济潜力作后盾,军队作战资源将很快枯竭。军事物流只有军民紧紧相融,依托国家强大的经济基础,充分发挥国民经济各领域、各部门的潜力,才能赢得战争。

(三)军事物流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保障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客观需要

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军事物流既要增强保障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保障能力,又要承担反恐维稳、抢险救灾、维护海洋权益等非战争军事行动物资保障任务。面临日益繁重的多样化军事任务,军事物流的保障任务越来越艰巨。只有走军事物流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充分利用民用装备、设施、人员等资源,不断发展军民融合的战略支援力量,发展以国家民用航空、远洋力量为基础的海空战略投送力量,加快开发军民两用的尖端物流技术,才能为应对非战争军事任务提供可靠的物资保障。因此,军事物流只有走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依托综合国力,建立健全军地协调机制,充分运用国家和社会保障资源,同时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紧密结合,才能有效组织全民动员,加快形成全民一体的保障体系,对非战争军事行动实施快速高效和不间断的物资保障。

三、结束语

军民融合发展总结范文第3篇

军民融合军民融合产业军民两用技术

一、湖南国防科技工业的军民融合的现状

湖南省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较快的省份,全省的军工及军品配套单位多达130多个,分布在核能、航空航天、中央兵器、地方军工、船舶等行业,目前这些行业在生产军工产品的同时,积极转型、配套建立一系列民品的生产链和销售链,并使湖南军民融合呈现如下格局:

1.重点推动军民融合优势产业发展,工业总产值逐年递增

湖南军民融合注重的是军民两用领域的发展,主要覆盖于装备制造产业、核能新能源产业、航空航天产业等。为促进军民融合的深入发展,省政府分别推动了益阳市桃花江核电站、长株潭航空城、长沙市中国航天科工城等项目的建设。2007年至2012年以来,湖南军民两用航空航天产业、军民两用核能产业、军民两用光电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和军民两用工程机械产业正迅速壮大,初显规模。湖南军民两用优势产业总体的工业总产值从2008年的292.83亿元,迅速增长到2011年的461.13亿元,工业增长率从2008年的15.8%发展到2011年的29.2%。到2011年底,国防科技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已将近达到626.6亿元。

2.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目前,湖南省政府批准了《共建南华大学协议》和 《共建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协议》,协议指出,国防科工办将大力促进这几所高校的国防科研的开展与基地建设,旨在通过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加强高校对国防科技工业的科技攻关和管理创新,以及技术转化的能力,使高校的国防科研项目与国防科技工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减少工业发展中的各种科学技术困境。这不仅能在生产中有效减少军民品的生产周期,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也能有效的推动军品向民品生产的转换,同时在管理创新领域上也能引导国防科技工业对民品生产的良性管理,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生产和管理等领域上开辟新的道路和渠道。

3.军工企业技术创新积极引入民品的生产进程

湖南省国防科技工业主动与非军品厂商合作,主动迈出行业壁垒,通过与民品厂商在技术、生产设备等领域通力合作,将军工行业积累的工艺技术或知识产权直接或间接的引入民品的生产过程。例如湖南长丰动力有限责任公司属于湖南军工企业,利用军品中已有的动力和发动机等先进技术,新建厂房和生产线改造,成功生产出了汽油发动机和自主品牌轿车等产品。除此之外,湘潭市特种线缆有限公司借助自有的军工专利技术,同时通过与相关民品行业的沟通与协作,将军品技术转化应用到民品生产,成功完成了航空航天电线电缆产业化项目。

4.政府积极推动军民融合产业项目的发展,重点推进工业园区建设

目前湖南省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利于湖南军民融合的发展,2010年,在国发〔2010〕37号文出台以后,省政府明确规定军民融合产业项目享受高新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政策,并批准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为湖南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造了一个良好发展的氛围,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众多军民融合合作项目陆续落户湖南并逐渐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以长沙航空工业园、工程机械产业园和光电产业园,以及湘潭工程机械产业园、益阳轻型特种装备产业园等十个产业园基地已初步形成,并发展迅速。

二、湖南军民融合面临的主要困境

湖南国防科技工业的军民融合已初具规模,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为湖南的军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从长期来看,湖南国防科技工业的军民融合仍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亟待解决。

1.国防科技工业科技研发能力较弱,军工系统内部缺乏科技协作

湖南高校和科研机构介入军民融合产业的程度远远不够,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不强。首先,从近5年湖南航空航天产业研发人数及研发投资支出额的情况看,2007年后基本都呈下降趋势,并且研发投资支出额的下降远远大于研发人数的下降幅度,可见航空航天产业对科研创新的重视程度大幅降低。其次,国防科技工业主要依托湖南的3所大学进行科学创新,自主科研能力和重视程度不强,并且过于重视应用前景国防科研管理导向,基础性研究较为薄弱。并且高校的技术创新容易与企业生产相脱节,或者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较小,缺乏实质性效用。同时也容易造成对高校科研的依赖性较重,公司内部容易忽视人才引进的重要性和大幅削减科研经费投资额。再次,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按照产品最终用途进行组织和管理,但未按科学知识领域进行划分和横向协调,形成各部门相互独立、封闭的科技体系,缺乏系统内部的科技协作,重复研究现象较为严重。

2、军民融合的程度不深,市场竞争意识较薄弱

国防科技工业军民分离现象较严重,军民生产不协调,军工企业虽然大多兼生产军品和民品,但仍以军品生产占主导,民品的开发和生产较少,且像民用核能、民用航空航天产业虽然承建多项开发项目,但大多只由行业中的个别企业承包,例如航空产业基本只有南方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进行民用项目研发,其他航空企业参与甚小。其次,企业内部大多存在将军民生产管理一刀切,将军品与民品的生产设备与厂房等隔离,实行军工知识产权保密系统,导致企业成本扩大以及生产链的重复建设,同时也阻碍了军民生产的融合,容易造成企业军民分离化。再次,军民生产分割使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中所必须具备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受到体制机制的限制。同时,湖南军工企业主要由国有企业控股,生产的民品大多也只是供给于国有控股企业,面向市场销售的民品甚少。目前湖南军工企业只有南方宇航、南岭民爆两家公司上市,军工企业的民品总体与市场竞争机制脱节,且缺乏较为公开的信息披露机制。

3.军民融合过程中产业内部缺乏较完善的产业链

军民融合产业链是指相互关联的军民科技企业、公共机构等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地理位置的集中,形成一个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具有完整价值链的有机体。但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与产业间的联系较少,缺乏配套的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以及专业化分工合作的制度体系。比如在军民两用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中,纵向集群产业链关系尚未形成,企业核心配套零部件仍受制于人。“按价值量计算,工程机械主导产品:凝土泵车、汽车起重机和混凝土泵3类产品的主要零部件(不包括钢材),省内配套生产的仅占10%,外省配套生产占28.6%,国外进口占61.4%;精密液压件、大马力柴油机和高强度钢材等关键零部件则主要依赖进口。”故在加强湖南军民融合产业集聚的同时,也要兼顾产业与产业间的分工协作的产业链体系,要在量上的集聚实现质上的飞跃。

4.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数量多而不强,配套的服务体系也尚待建立

湖南省的军民融合产业虽已涌现部分知名度较高的产业集群,但在全国、全球市场竞争中还缺乏竞争优势,对湖南经济贡献率不高,虽有部分企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但主要由于市场需求扩大的因素,例如长沙光电产业园集聚了大量的企业如电子48所、国防科大、湘计海盾、省电子所等,但单个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较弱,且企业间缺乏信息分享与技术交流,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其次,与军民融合产业相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如研发体系、行业协会、技术成果交流平台、金融担保体系、标准体系、管理体系等尚未建立健全,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

三、湖南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需提高关键技术研发能力,重视人才引进与研发资金投入

结合湖南实际,国防科技工业要在基础性、前沿性和关键技术研发方面,紧紧依托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等核心技术研发机构,在中小型发动机、飞机起落架、卫星通信、光电信息、航空制动等重要领域上攻关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同时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领域,将高校研发的科技成果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将科技成果进行转化、转型,使其更有利于产业化的形成与发展。 此外,国防科技工业需创建公开透明的信息服务体系,并依托与高校的合作,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引进高校的优秀人才,并将员工福利与生产绩效相结合,加大对科技创新和知识专利的奖励金额,达到刺激员工积极性的作用,同时又能提高军民融合中的自主创新能力。

2.突破军民行业限制格局,拓展融合层次的广度和深度

一方面,从大局出发,打破军工企业原有的行业壁垒,弱化军民品的行业划分。军工企业内部高层的战略规划需从军民融合的角度考虑,防止片面化生产和行业歧视待遇。多开展军民行业的技术管理研讨会,加深军民企业之间的了解与合作。同时,将军工知识专利和经营信息公开化,改善军工企业的神秘形象,准许民用单位深入军品生产领域,将民用生产管理技术引入军工企业。建立良性竞争机制,允许民企承接军品项目的开发与生产,实现行业内生产链利用率的高效化。

另一方面,重视军民行业的文化融合,将军工行业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带动民企文化的改革,同时将民企的市场竞争文化引入军工企业,为军工生产增添新的活力,促进军民融合的和谐发展。同时,也要弘扬军民特色文化,增添湖南军民融合的个性化色彩和市场竞争力。

3.加强产业集聚的内部关联度,着力培育龙头企业的形成

首先,促进产业集聚的同时增强产业园内部各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湖南政府要全力打造军民融合产业园,打破军工企业地理位置分布不均的格局,改善部分偏远企业交通和信息通讯等制约因素,同时要多组织行业会议和讲座,建立行业论坛网,加强产业园内部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企业盲目闭塞竞争引导为良性合作,增加企业的分工协作和抗风险能力。

其次,支持行业支柱企业的形成,并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要改善产业园区企业多而不强的形势,培育中小企业自力更生的能力,促进企业品牌化进程,颁布实施对中小企业减税、退税等优惠政策;优先发展主导企业的同时,扩大领军企业的影响力和行业扩散效应,将其先进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带动行业内其他中小企业的发展;要扶植潜导企业,促进优势企业的兼并重组,扩大企业规模和盈利能力的同时促进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

再次,在市场经济自发调节的同时要加强政府的产业结构调节手段。政府需建立完善的市场价格竞争保护体系,确保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防止盲目竞争下的市场价格混乱局面;颁布一些政策法令,增加对军民融合产业的财政支出,保护和扶植弱势企业的发展,积极引导衰退企业的破产重组;坚定发展湖南军民融合产业园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军民企业落户产业园,改善园区的交通和信息通讯设施,配套建立完善的生活服务体系。

4.增强军工行业市场经济理念,改善军工经营管理模式

军工行业由于长期在指令性计划模式下运行,开放意识不强,故要以军工品质要求强化民用产业的质量管理,以民用产业的竞争意识促进军工科研生产,要充分融合地方经济体制,参与当地市场竞争,同时增加企业生产信息的透明性,改善民品的生产结构与质量,拓宽民品销售渠道,将生产充分满足市场需求。

在制度体系创新方面, 由于国防科技工业的经营管理体系主要是政府主导,企业生产管理体系模式单一,受现代化先进管理模式和产权制度的渗透较少,民品所需的市场化竞争机制尚待建立,故国防科技工业要从产权明晰层次上下功夫,优化军工企业财产构成的组织形式,确定企业法人财产权制度;积极促进地方军工资产管理职能和行业管理职能的优化,要以资本为关键点,推动新一轮军工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引导军工企业成功上市;对军民品由国家独资经营,实行以计划管理体制为主体兼引进市场竞争机制的管理方式,进一步完善军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将民品的开发、生产和经营充分结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

参考文献:

[1]胡红安,杨萌.西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存在问题的制度分析——以陕西为例[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

[2]董晓辉,曾立,黄朝峰.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

[2]毛明芳.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湖南工程机械产业自主创新[J].湖湘论坛,2010(6).

[4]杨忠民.推进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式发展[J].新湘评论,2011,(19).

[5]陈肇雄.创新融合效益和谐——湖南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J].国防科技工业,2012,(01).

[6]工业和信息化部.湖南:为建设军工强省打下坚实基础[J].国防科技工业,2011-04-06.

军民融合发展总结范文第4篇

摘 要 国防工业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当前适应我国国情、军情提出的一项重要议题,对有效提高资源配置、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防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当前我国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并就如何深化我国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改革做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 国防工业 军民融合

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不仅为我国国防工业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提出了具体要求。国防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自主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立足“市场”保障“战场”,能够有效提高军事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一、新形势下我国国防工业实施军民融合的重要意义

国防工业军民融合模式是适应时展和立足我国国情、军情提出的一项重大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防工业军民融合是党中央一贯坚持的战略指导方针

走军民融合发展的国防工业道路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国防工业的明确要求。其实质上不仅为我国走军民融合的国防工业道路指明了正确方向,而且提供了政策理论依据。因此,军民融合是党中央发展国防工业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实现我国国防工业顺利转型的重要战略方针。

(二)国防工业军民融合有利于实现富国和强军的协调互动

1.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可以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当前,国家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我国国民经济与国防工业在资源配置上存在着突出的矛盾。一方面,国民经济本身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资源。另一方面,为了迎接新军事变革的需要和实现我军打赢信息化战争、建设信息化军队的战略目标,国防工业又需要从国民经济那里获得更多的经济资源,这样,势必会加剧国防工业与国民经济在资源配置上的矛盾。

2.国防工业军民融合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市场经济效益角度分析,军事资源和民用资源的融合会扩大市场需求量;同时,市场在引入了先进的军事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后会使社会总剩余和社会总福利增加,社会将在军民融合过程中受益。从军事经济效益角度分析,军事资源和民用资源融合后凭借市场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军队将降低国防生产成本。

(三)国防工业军民融合适应了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

信息化战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进程短促,物资消耗巨大。战争爆发时对武器装备等军用品的需求急剧增长,战争结束转为和平时其需求又会急剧收缩。战争短期内引起的这种需求的极大变化,是原来封闭独立的国防经济所难以适应的。比如当战争转为和平时,国防经济会沉淀出大量剩余的军工生产能力。如果将它们保留将造成大量人、财、物的闲置和浪费;若另作他用,一旦战争爆发,现有的军工生产能力又难以维系战争急需。解决上述矛盾的突破口就是走国防工业军民融合道路。因为军民融合是一种将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有机融合于一起的新型经济,能够实现两者的双向互动。

(四)国防工业军民融合有利于促进国防工业自身持续发展

中国国防经济资源短缺以及面临的国际形势,决定了国防工业必须走一条节约资源、提高效益的路子,实现国防工业的持续发展。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财力有限,对国防的投入也十分有限,决定了军品发展投入和订货需求是有限的,也是波动变化的。走军民融合的国防工业发展路子,能够有效打破国防工业自成体系的状况,避免出现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施行国防工业实行军民融合发展以来,既能研制和生产出军用高科技产品,满足战争需求;又能生产出技术含量较高的民品,满足民用市场需要。军工与民企携手并进,发挥军民整体优势,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国防工业的持续发展。

二、当前我国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独立封闭的军工体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

当前,军工体制相对独立、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现象仍很突出,成为影响军民结合的重要因素。在军民融合的发展战略下,军工企业的生存环境将变得更加复杂,其面临的将不再是封闭的、简单的国防工业内部环境,而是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尚不成熟,还在逐步完善,无形中会造成转型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步伐的军工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初期的不适应。独立封闭的军工体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军工企业在“军品”和“民品”两个市场上同时参与竞争,给军工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军民科技管理体制与军民技术共享机制不相协调

首先,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在科技管理体制上相互分离。比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比较单一地面向民用,而国防重点实验室等则较单一地面向军用。其次,国防工业过于强调军工的特殊性和保密性。这种观念上的偏差使得军工能力建设在利用国家工业基础方面存在诸多限制,在关键加工制造设备、高端测试仪器等方面,国家工业基础无法形成对军工能力建设的有效支撑。再次,军工集团公司内部对军品和民品采取不同的标准和管理策略。这种条块分割和封闭式管理容易造成国家资源的极大浪费,制约重大科技项目的开发,难以保证国家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技术的综合集成。而当前我国军民两用技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趋势却非常明显,对建设开放式的军民两用技术管理体制要求非常迫切。

(三)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公共服务系统亟待完善和加强

由于军品的公共产品性质,国家既是军品生产计划的制定者,又是军品的实际消费者。这就意味着国家计划、政府控制在国防科研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水平的限制,政府的职能更多地偏向于把国防产品作为公共产品来管理,实施对军工企业的完全的和直接的管理,这就导致了政企不分、权责不分、严重制约着军工企业的发展。政府把应该交由企业和市场来做的管理、协调工,作揽在自己手中,本该由自己作的立法、政策引导工作却做得不到位。

(四)国防工业军民融合模式缺乏宏观规划指导与协调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国防工业军民融合的发展规划,缺少军民结合长期、系统的发展思路,导致军民融合模式改革的总体效益不很明显。军工行业现行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基本上是针对国有独资军工企业制定的,不适用于混合所有制形式的军工企业。另外,政府和军队之间、政府部门内部之间也缺失有效的制度化协调机制,比如军品基础科研与民用基础科研之间,军工基础科研设施与民用基础科研设施建设之间均缺少有效的沟通协调等。在政策规划上,要建立科学的政策决策机制,制定科学的军民两用技术发展规划,建立权威的协调机制,并使之能充分发挥政策的效能。

三、深化我国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改革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防工业改革的成就为推动军民融合的深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前应针对我国国防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探索和实践具有我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国防工业发展路子。

(一)加快国防工业军民融合体制改革

首先要改革各部门之间职能分割的状况,加强上层领导,推进军民融合,充分发挥中央专委会及其办公室的作用,协调议定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融合的重大决议。其次是深化军工改革,扩大开放,推进产权多元化,建立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启动军工科研院所改革,一些应用性院所实现企业化转制;加快建立竞争、评价、监督、激励机制。通过改革,进一步打破封闭格局,实现开放式发展。

(二)加强军用和民用技术的资源共享

首先,要积极促进民用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向军用方面的转移,同时,实施国防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民经济基础,推进国防科技工业中的一般配套和加工制造等能力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在关键加工制造设备、高端测试仪器等方面的设备设施,属于国家民用工业的主产品,要面向国家工业统筹安排,加大科技攻关和产业化力度,满足军工能力建设的需要。其次,促进军民设备的共用,面向全国统筹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军民科研设施要相互开放,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与国防科技工业中心的统筹和衔街接。再次,通过建立国防科技、民用科技规化之间的协调衔接机制,实现科技效果的最大化,对于军民共用性、通用性强的科技,要统筹协调,统一实施。

(三)鼓励军民融合式国防产业的发展

首先,积极发展军工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军工技术、能力和人才优势,比如民用核能、民用飞机、民用航天、民用船舶这些与军品结构相似、技术相通的军民结合产业。大力发展民爆器材、电子信息、技术装备改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国民经济急需的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其次,促进军工企业和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发挥军工集团和企业的主体作用,推进军工和地方的资源结合、产业结合,集聚区域优势,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择优在军工资源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立若干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基地,发挥产业基地机制灵活、政策优惠、成果转化快、集聚资源多的优势,加快与地方经济的融合步伐。

(四)扩大国防工业开放和加强国际合作

针对独立封闭的军工体制,首先要解除企业的进入壁垒,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不是核心的领域,尤其是鼓励创新性高的民营中小企业的进入,同是还要在政策的基础上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法律承诺的形式开放国防工业市场。其次是充分利用欧盟、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平台,推进国防工业的全球化,军事的发展需要经济的支持,科技的推动,和平时期,各国的军事需求减少,国防工业的发展成为各国政府的负担,面对国际竞争为了增强本国综合实力,各国努力通过合作等手段,来不断推进国防工业的全球化。

(五)构建军民融合式国防工业的法律体系

按照法律、法规加快形成一个有利于军民结合的政策法规体系,应针对职能分割、一事一议的状况,加快制定军民融合的战略、规划和意见。要对与民口和非公经济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与武器装备生产不相适应的法规制度进行清理,建立健全市场准入、投资、税收、信息交流等政策法规,形成公正、合理、有序利用全社会力量发展武器装备格局。

参考文献:

[1]徐法林,陈传君,王治宇.国防经济寓军于民论.海潮出版社.2008.

[2]郭朝蕾,马杰.美俄国防工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结构调整的趋势.国防科技工业出版社.2006.

[3]匡兴华.现代国防科技的概念与主要任务.中国国防科技网.

军民融合发展总结范文第5篇

陕西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陕西是国防科技大省。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陕西国防装备制造业的基础。陕西军工企业横跨航天、电子、核工业、兵器、航天和船舶等六个行业,有科技人员11万。陕西省还是中国大中型军民两用飞机的科研、设计和制造基地。为实现军民融合产业的快速发展,陕西省把“支持军工企业发展民品”纳入“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为军民融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陕西建立了军民融合产业园区。设立了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兵器工业园,这些园区的建立为实现军民融合、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机遇。陕西省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依然有一些问题。

1.军工企业对陕西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军工企业处于封闭和独立的状态中,与陕西地方经济关联度小,对陕西的经济和发展贡献不大。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重军轻民,民品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对民品的研发投入不足,没有把民品发展作为主业,也没有把民品生产真正放在企业发展的战略位置。全省形成规模的民品品种相对较少,能在全国范围打开市场,成为龙头企业的企业更少,名牌产品的市场份额占比不高。虽然有些民品具有一定规模,但市场占有率低,往往受制于人。即使在具有优势的民用飞机生产领域,在陕西境内的配套企业也很少、没有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2.军民融合的体制不健全,缺乏顶层设计。由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分别实行的是部门管理和行业管理,经济建设的部门管理,综合执行军民一体化建设的宏观决策机构“缺位”,因而缺乏对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综合协调。军工企业纵向行业管理与地方经济的结合度低,对地方的配套要求不高,难以融入地方经济。传统的体制为军民分离的形式,因而并不能充分统筹各个领域的决策意见。由于军工企业的特殊性,其体制的变革和创新往往滞后于民品企业,军工企业与民品企业的契合不强,没有专门的机构来协调和解决由此产生的矛盾。

3.军民融合产业的投资主体相对单一,融资问题依然突出。资本市场是军工企业实现集中化整合的有效平台。2003年,世界军工十五强100%是上市公司。而我国尤其是我省的大型军工企业在融资、股权制改革方面仍相当滞后,从而限制了企业向国际军工巨头的发展。目前陕西军工企业的投资主体仍然是政府,即使那些经过了股份制改革的军工企业仍然没有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没有改变国有股份的主导地位。到2010年,陕西的172家军工企业中上市的只有西飞国际和航空动力,而其中西安飞机工业有限公司持有西飞国际57.07%的股份,西安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持有航空动力53.23%的股份,这充分体现了陕西省军民融合企业投资主体的单一性。

4.军工企业对发展民品重视不够,军民融合度低。陕西军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重军品生产,轻民品开发,对民品的研发投入不足,没有真正把民品发展放在企业发展的战略位置。军工企业改革创新意识不强,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根深蒂固,简单地把军民融合理解为军工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民品。企业改革滞后,没有进行制度创新,不善于运用市场的手段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导致陕西军民融合力度不强。

国外经验对陕西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启示

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优势下,结合陕西特有的军民融合产业的现状和问题,借鉴世界军民融合产业典型国家的成功经验,启示如下:

1.加强军民融合的制度创新,进行顶层设计。成立省一级的“军民融合管理委员会”,统筹国防科技资源,对军工企业进行领导和协调。打破行业之间、军民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的界限,进行军民融合的制度创新,加快推进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革,推动军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增强企业自主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坚持军民品发展并举,军民资源共享,军地经济融合互动,真正实现军民之间协调发展。

2.制定军民两用技术发展计划,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军民融合管理委员会”定期制定军民两用技术发展计划,公布项目,向社会进行招标,给项目一定的财政扶持和优惠措施。联合军工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公司,转化军民两用技术的成果。

3.推动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化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西安的国家航空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兵器产业园是我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政府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军民两用技术重大项目的引进和推广工作,加快军民融合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通过军民融合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强化配套协作,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和“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作用,加快军民两用技术转化和产业化步伐,把军民融合产业培育成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