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31402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26分钟。
公益劳动实践总结范文第1篇
公益劳动是服务于公益事业、不取报酬的劳动。学校劳动技术教育和学生社会实践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公益组织实习总结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大学公益组织实习总结范文1大海一定是蓝色的吗?我的回答是不一定,很多时候大海是绿色的,也有时候是红色的。而大学生活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模式——学习。我们学院在第四周开展了劳动周活动。学校把校园作为实践的场所,让我们在劳动中有所启示。我们班的劳动周男生是负责打扫厕所,我们女生就去扫校园马路,在这一周里我的任务是打扫校园卫生的,但是由于阿姨请假,我们五个人在叔叔的带领下前三天去挖坑填粪,后两天去打扫马路。在第一天我们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就可以想到以前阿姨、叔叔们的辛苦。虽然我们有点累,胳膊也痛,但我们很高兴,因为我们心里都有一股自豪感。
当一周的劳动结束了,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作为一名普通的劳动者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为校园营造的那一个个清洁的环境,望着那一条条干净的马路,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这一刻那些疲惫的身体都变得不值一提。当我们废了很大劲挖开了坑,然后填粪,想着被抚育的小树不正像小时候我们父母抚育我们一样吗,希望它们快快地长大,为校园增添色彩。而我们现在不再是温室里的花朵,我们是名劳动者,为那一片片美丽的环境,共同去营造一个美丽整洁的校园。我们是大学生还没有真正走向社会,这次的劳动周,使我体会到了工人的艰辛,了解到叔叔阿姨的工资情况,社会上的压力,自身能力的重要性,更加有了求知的欲望,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不再像以前一样轻视劳动。劳动周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创造世界的真理,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
劳动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做人的态度。这次的劳动周让我懂得了劳动不仅仅是为了金钱,底层的劳动者并不让人瞧不起,他们每天都付出辛勤的劳动,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让我们每天有着一个好心情行走在校园里。劳动创造财富,而我们的劳动就是营造了美丽的校园环境相对于劳动成果我们付出的再多也是值得的。我还懂得了劳动需要互相帮助有合作精神,这样才能发挥出每个人的特点和优点。
大学公益组织实习总结范文2卢梭曾经说过:劳动是社会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我们也常说,劳动是伟大的,是光荣的,没有劳动就没有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也就是说,只要是劳动,不论是什么劳动,都是光荣伟大的。
这次义务劳动的实践,通过小组为单位的劳动,启发了我们在义务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劳动的价值。我们小组的同学看着桌地面,窗台的明净,看着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我们都会心的笑了,是这些成果完全让我们忘记了劳累。
义务劳动是忘我的劳动,也是培养我们关心公共事业热情的。参加义务劳动的光荣感,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我们的宠爱,使我们对劳动的概念了解肤浅。这次的集体义务劳动,使我们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学校有意识地组织了我们去参加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让我们对劳动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的光荣,让我们重视劳动,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义务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这次组织的义务劳动让我们了解劳动的光荣和价值。
这次的义务劳动让我们明白了学会劳动的重要意义。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在校的大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问题。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我们应该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不辜负学校对我们的要求。
大学公益组织实习总结范文3人们都说:劳动最光荣。这一周,我参加劳动课被分配到八号公寓楼值周。
当我在切身体验劳动时,我才更进一步地融会了这句话的精髓。劳动确实很辛苦,但却是苦中带甜的。劳动的感受,在劳累时大汗淋漓的感受。这些都不是能从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所能触摸到的,这种感受是作为一名劳动者内心深处的,最平凡而又殊于一般的感受。通过这次实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体会。当你做一件事的时候,无论是会还是不会,你都要有勇气面对它,尝试一下。做了,你是困难的领导;不做,你是困难的俘虏;而我在实践中收获了许多,同时也发现了许多自身的不足。所以,我会在今后的学习当中更加努力,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
这次的集体公益劳动,使我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和自己的不足。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而现在,由于一切向钱看的思想的影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装满了金钱的利益,干什么事都讲钱,干活不讲报酬认为是傻瓜,甚至有的“公益劳动”也变相要钱。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有意识地组织了我们去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对于抵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腐蚀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创造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公益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公益劳动同样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大学公益组织实习总结范文4通过一周的劳动,我知道了,现在我们安心学习的环境是由我们背后一群人努力所造就的!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要珍惜,好好学习,不忘记他们的辛劳。
公益劳动活动不仅仅增强了我们学生的劳动观念,更增强了我们的劳动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格,让我们懂得了我们要珍惜每个人的劳动成果。并把这种观念和思想带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当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优良作风,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为我们的文明时代尽一点微薄之力。校园文明离我们只有几步之遥!期间,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不爱护校园卫生那些种种陋习给别人带来的不便,在今后的生活当中我会督促自己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为了学校的美丽,为了他人也为了我们自己!
劳动是人类产生的源泉,也同样是世界上一切快乐乐和一切美好东西的源泉。学校每周安排学生进行劳动,让我们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并能够通过劳动提升自身能力与素质。因此,在此我想对学校的领导们说出我作为一名普通学员心中的一点想法:希望学校学校对公益劳动这一门课程能够投入更大的教学力度。经过公益劳动实践,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劳动方法,更是为人处事之道,我们的这个小集体虽小,但我想成千上万个这样的小集体无疑会是巨大的。团结就是力量!我们同学累着并快乐着,经历过越多,我想理解的也会会越多。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在学习上刻苦钻研,更应该在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在生活中去做个文明人,不去做不文明的行为,看见不文明的行为也应当制止。我们是新生的一代,我们是中国的希望,我们就当对得起我们的称号,做一个真正的新世纪的准大学生。
大学公益组织实习总结范文5五天的值勤生活结束了,之前一次是打扫卫生,这是第一次在保卫处值勤,这次值勤生活给了我很多的收获。
之前看到其他同学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很羡慕他们,胳膊上戴着显眼的标志,在校园里为同学服务,感觉这个工作真好,终于自己在这个岗位上尝试了一下,明白了这个工作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轻松,首先必须得按时到自己值班的岗位上,在值班过程中要礼貌待人,以身作则多为同学服务。在周三跟着工作人员把学校里的自行车重新摆整齐了,在整个过程中,工作人员认真积极,他们的态度感动了我,虽然天气有些冷,但他们依然为同学们服务,那么我觉得,他们那么辛苦,为了校园的美丽而付出那么多,我们何不遵守校园规则,为他们减轻负担,我呼吁所有同学都行动起来,这样我们的校园就更美丽了,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公益劳动实践总结范文第2篇
今年3月至9月,按照中央的部署,我省先期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为在全国全面开展这项活动创造和积累了宝贵经验。省委把无锡市作为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的试点城市,根据市委统一部署和安排,我区同步启动试点工作,这是市委对我区的信任和重托,是我区在新形势下实现科学发展战略目标,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难得机遇,也是加快推动劳动保障事业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区委于12月4日召开全区动员大会对开展学习践活动进行了深入动员和部署安排,会后我局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研究制订了实施方案。今天,我们召开动员部署大会,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有关文件、会议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我局是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顾中明同志的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联系点,今天顾区长在百忙中亲临指导,区委指导检查组组长陈协清同志也到会指导工作。等会儿,顾区长和陈协清组长还要作重要讲话,大家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
下面,我就如何开展好我局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深刻理解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做好试点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1、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有利于我们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科学回答了关于发展的四个问题:一是发展如何定位的问题。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摆在第一要务的位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二是发展为了什么问题。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发展依靠什么的问题。发展依靠人民,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创业、创新、创造的伟大实践,推动发展,使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上。四是如何发展的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增强自觉性、坚定性,又要增强实践性、有效性。
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被誉为民生的三大支柱。劳动保障工作所涉及的劳动就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劳动关系,每一项工作都与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息息相关,都是涉及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无论是推动发展,还是共享发展成果,许多方面要通过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这些途径来实现。因此,劳动保障部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将能够使我们进一步认清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创新发展思路,完善发展措施,推进工作落实,为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保障事业科学发展。
近年来,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全区劳动保障系统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建立完善新时期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关注并推进解决就业培训、社保扩面、维权稳定等重大民生问题,加快劳动保障基础建设,努力提高劳动保障管理服务能力,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实现新的突破,劳动保障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效。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离区委、区政府要求和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还存在许多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一些影响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有待我们去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业务工作中,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在增加就业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就业质量,在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的同时更加注重完善制度体系,在全面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同时更加注重各类社会群体利益关系的协调平衡,在解决当前突出矛盾的同时更加注重研究建立长效机制,在推进各项制度改革的同时更加注重管理基础建设,努力实现我区劳动保障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开展深入学习实践活动,有利于加强劳动保障队伍建设。
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起点上,挑战与机遇并存。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将促进我们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工作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将促进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在新的形势下,劳动保障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面对市场主体多元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劳动关系复杂化的条件,无论是促进就业还是参保扩面,特别是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社会稳定方面,我局的广大干部都面临着一场能力的考验。
这些年来,在区委的领导下,我们在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的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是明显的,涌现了一批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敢于任事的好同志。但也要看到,有一些同志的事业心、责任心不强,作风不扎实,工作不落实,服务理念和创新能力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我局干部的思想还有待进一步解放,视野还有待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创新的热情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抓落实的劲头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始终保持我区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和旺盛活力,就必须不断提高全局干部的整体素质和破解难题的能力。我们要变压力为动力,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扎扎实实取得成效,向区委、向人民群众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明确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
根据区委的要求,我局制定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对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目标要求、方法步骤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局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
第一,牢牢把握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要高举一面旗帜、突出一个主题、围绕一个总要求、明确三个着力点。高举一面旗帜,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突出一个主题,就是“构筑*科学发展新优势,攀登基本现代化新高峰”;围绕一个总要求,就是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明确四个着力点,就是着力转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劳动保障工作中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劳动保障体制机制,着力提高做好劳动保障工作、促进科学发展、推动社会和谐的能力。
第二、努力实现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我局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以局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全体党员参,要努力取得五个方面的成效:一是思想认识要有新提高。要通过解决好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劳动保障工作发展思路还不开阔,工作中的亮点不多的问题,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逐步转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二是解决难题要有新突破。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理清工作思路,找准突破口,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瓶颈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力争在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帮助大学生和困难群众就业、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全面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等难点问题上有所突破。三是体制机制建设要有新进展。要在进一步把握规律和增强工作预见性、系统性基础上,研究制定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以及“网络化、网格化”维权工作体制等劳动保障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政策、制度和规划,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劳动保障工作体制机制。四是工作作风要有新转变。要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自觉检验我们的思想、工作和作风,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结合起来,使劳动保障部门党风政风行风建设上一个新台阶。五是工作能力要有新提高。要使党员、干部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的能力,抓全局、谋长远、议大事的能力切实得到提高,做好劳动保障工作、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升,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第三,始终坚持试点工作的主要原则。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政策性、实践性都很强。在试点工作中,要把握好四条原则:一是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学习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激发劳动保障部门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积极性和创造性,解决思想观念、发展理念、领导能力、工作作风等方面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因此,这次活动重在查找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实现自我提高。二是坚持突出实践特色的原则。要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一系列战略举措结合起来,与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劳动保障工作的成功经验结合起来,与推动劳动保障工作、促进劳动保障改革发展结合起来,与解决劳动保障部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把实践特色贯穿活动全过程。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谋划启动多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真正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落实到每一项政策措施上来,贯彻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去。三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学习实践活动要注重发扬民主,吸收职工群众参与,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真诚接受群众监督特别是接受劳动保障服务对象的监督。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把干部职工和服务对象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四是坚持解放思想的原则。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在解决劳动保障工作中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下功夫、见实效。
第四、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学习与实践的关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在学习,贵在实践。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强调学习与实践并重,既强调用学习来改造主观世界,又强调用实践去改造客观世界。这就要求大家一方面要加强理论学习,要重点对十七大报告、中央的《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和市、区有关文件讲话精神进行研读,切实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着力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区委的要求上来;另一方面,要把着力解决劳动保障领域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贯穿整个活动始终,把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二是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这次活动既要解决好当前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又要建立健全长效解决机制,力争做到当前工作稳妥推进、扎实开展,长远问题统筹协调、科学规划,使二者相互兼顾,不能顾此失彼。三是正确认识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宏观,就是要紧紧围绕区劳动保障整体工作,抓住事关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破解。微观,就是对学习实践活动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都要精心谋划,周密安排,紧扣劳动保障中心任务。四是正确认识做好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的关系。对《实施方案》中明确的工作步骤和环节,要不折不扣地去完成好、落实好,将规定动作做到位。同时,要敢于创新,依靠大家的智慧,群策群力,创出特色,创出经验。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精心谋划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载体,使活动既不流于形式,又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做到规定动作稳步实施,自选动作创出特色。
处理好这“四个关系”,就要做到坚持“四个贯穿始终”和“两个结合”。即坚持把实践科学发展观贯穿动始终,把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贯穿活动始终,把促进劳动保障各项工作贯穿活动始终把改进劳动障系统工作作风贯穿活动始终,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与正在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和“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将解放思想大讨论成果充分运用到这次活动中去,用为民、务实、清廉的风气带动广大党员干部践行科学发展观。
三、抓住关键环节,确保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深入扎实开展
根据中央和省市区委要求,我局学习实践活动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包括3个环节,加上活动开始前的准备环节和结束时的总结测评环节,共11个环节。学习实践活动正式开始前,各支部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广泛征求意见,深入开展调研,制定既能充分体现中央精神又符合自身实际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要报局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党支部要按照区委的总体要求和局总支的统一安排,确保每个党员都参加,自觉接受教育。在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按照三个阶段的方法步骤和具体要求,有力有序推进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
第一,深入学习调研,在思想解放中增强科学发展的动力。检验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关键就要看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是否下了真功夫、取得了新成效。学习调研阶段重点要抓住学习培训、深入调研、围绕科学发展进行解放思想大讨论三个环节。一要搞好学习培训,在提高理论水平、掌握思想方法上下功夫。通过集体学习、集中培训、分批轮训、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干部系统深入地学习中央规定的读本和中央领导重要讲话,并与学习贯彻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区委二届六次全会精神以及市委、区委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结合起来,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二要深入调查研究,在总结经验教训、增强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上下功夫。党员领导干部要围绕目前经济形势变化将如何影响明年就业形势的问题,分组带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开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深入探讨稳定就业、扩大就业的办法措施,努力写出有内容、有见解、有对策的高质量调研报告,并采取适当形式交流成果。三要围绕解放思想,在确立科学发展理念、形成科学发展共识上下功夫。在全局上下继续广泛深入开展“实践科学发展,劳动保障工作还少什么”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着力消除广大党员干部在科学发展上的模糊认识,把思想认识从那些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事关本部门本单位科学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
第二,深刻分析检查,切实找准突出问题、理清发展思路。分析检查阶段要着重抓好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组织群众评议三个环节。一是开好一次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认真查找个人和班子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会前,领导班子成员要虚心听取群众意见,认真撰写发言材料,做好充分准备。专题民主生活会要深入剖析影响科学发展的思想根源,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凝聚科学发展的共识。各党支部要认真开好一次组织生活会,深入剖析,明确方向。二是形成一个高质量的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分析检查报告要突出检查和分析这两部分内容,要客观分析党的十六大以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主客观原因,明确今后科学发展的思路,提出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三是组织好一次群众评议。注意吸收熟悉情况、有较强参政议政能力的同志参加,参评人员不仅要有本单位的党员群众,还应有一定的基层单位和服务对象代表。要着重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查找问题准不准、发展思路清不清、工作措施实不实等进行评议。修改后的分析检查报告和评议要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第三,认真整改落实,努力建设群众满意工程。整改落实阶段要着重抓好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三个环节。一要在分析检查报告的基础上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把分析检查报告的努力方向具体化,按照解决问题的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分门别类地提出整改落实的工作目标、方式方法和时限要求。同时要向党员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二要集中解决几个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突出重点,集中力量,为人民群众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要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防止形式主义和短期行为。三要营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要重视体制机制创新,系统清理现有的规章制度,切实做好废、改、立工作,着重建立健全完善推动科学发展的政策规定和体制机制,切实取得一批推动科学发展的制度成果。
学习活动结束时,要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实事求是地评价取得的成效。在此基础上开展满意度测评,主要测评对解决本单位影响制约科学发展突出问题的满意度和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情况的满意度。根据测评情况,进一步完善整改措施,确保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尚未解决的突出问题继续得到有效解决。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以务实高效的作风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开展习实践活动,是全局党员干部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全局党员干部要把学习实践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突出主题,把深入学习、提高认识贯穿始终,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穿始终,把解决问题、完善体制机制贯穿始终,把依靠群众、发扬民主贯穿始终,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1、建立领导机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区委要求,局成立了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负总责,王伟民、张文益、郭建东同志任副组长,成员由五个党支部支部书记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郭建东同志兼任,负责日常工作。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期间,每位正、副组长都要结合各自的工作分工,确定1个支部作为联系点。负责联系的领导同志要深系点调查研究、督促检查、具体指导工作,参加联系支部的组织生活会,审阅联系支部的实施方案、分析检查报告和整改落实方案。全体党员干部都要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我局离退休党员干部,原则上视身体情况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参加活动。
2、加强指导检查,抓好每个环节落实。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及时了解掌握学习实践活动的进展情况,注意总结和推广经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加强对各支部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和检查,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各个环节工作的落实。
公益劳动实践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股份合作制;农民联营合作;利益分享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3―0087―06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股份合作制经济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30年来,股份合作制经济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股份合作制经济大概经历了八十年代的农民联营合作企业、党的十五大前后的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十六大以来的农业专业化合作社等几大阶段。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发展,是在农村先实行,然后不断扩展到城市的。这跟我国“从农村到城市”的改革过程是一致的。
1.20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民联营合作企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1985年,根据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中要把分散的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建立新的经营规模经济的需要及在实践中的一些探索,当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采用了“股份式合作”的提法,文件中指出:“有些合作经济采用了合股经营、股金分红的方法,资金可以入股,生产资料和投入基本建设的劳动也可以计价入股,经营所得利润的一部分按股分红。这种股份式合作,不改变入股者的财产所有权,避免了一讲合作就合并财产和平调劳力的弊病,却可以把分散的生产要素结合起来,较快地建立起新的经营规模,积累共有的财产”,并认为这种办法值得提倡。在此基础上,农民对原有集体经济进行改革的浪潮悄然兴起,部分农民联营合作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在山东周村、浙江温州、安徽阜阳、福建泉州等地进行了有领导、有组织的试点,80年代初股份合作制终于在农村诞生,以温州模式为代表。
从1987年至今,温州市先后颁发了《关于农村股份合作企业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关于私营企业和股份合作企业若干问题的通知》、《关于大力发展股份合作企业的规定》等一系列文件规定,初步建立并完善了股份合作企业的制度。有了制度作保证,温州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达到3.6万家,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左右,成为温州市国民经济的骨干。随后股份合作制被逐渐引入城市,成为城市老企业改制的突破口。山东诸城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深化企业改革方面,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制、推行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等等。1992年10月,诸城开始进行国有小企业改革探索,选择市电机厂进行试点,原定两套方案,但厂里职工都不同意,他们要求将企业资产全部买下,土地有偿使用。经过分析比较论证,最后采纳了职工的意见,形成了第三套方案:由全体职工以企业内部持股的形式,将企业的270万元生产经营性资产全部买下,成立诸城市开元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把国有小企业变成由277名股东共同拥有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新机制从1993年1月开始运行,很快企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诸城市委、市政府抓住机会,在进一步试点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全面深化企业改革,到1994年7月,面上改革基本结束,股份合作制成为诸城企业改革的一种主要形式,共有201家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占改制企业总数77.2%。在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的基础上又进行复合改造,推动其向更高层次发展。在201家股份合作制企业中,搞外资嫁接的60家,组建企业集团12家,有限责任公司4家。诸城市的企业改革,经过3年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企业开始转换经营机制,较好地实现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政府较好地转变了职能,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国有(集体)资产在流动中实现了保值增值,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断加强;企业实现了较快发展,效益提高,后劲增强;实现了国家多收、职工多收。
2.“十五”大前后的国有中小企业改革。
当时的国家体改委有关领导认为:国有企业抓大放小,“放小”――股份合作制成为首选。股份合作制在温州、深圳、安徽、福建、山东等地推行取得了成功,可它是否适合苏南模式,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课题。江苏宜兴的乡镇企业模式给苏南人民带来了直接的富裕,为中国广大农村树立了一个榜样。但由于个人利益的被承认乃至以后的刚性膨胀,加上约束机制的软弱甚至缺失,一度以灵活机制者称的宜兴乡业――“苏南模式”产生了“穷庙富方丈”的现象,宜兴人把它总结为“厂长负赢,企业负亏,银行负债,政府负责”。经过十多年改革的风风雨雨,宜兴人终于寻找到一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产权改革,主要是进行股份合作制的改革。据统计,截至1996年底,全国股份合作制企业已达400万家,其中农村已超过300万家。股份合作制成为国有小企业改革的重要形式,究其原因有三:其一,股份合作制的产生,是以我国现阶段大量小企业的存在为基础的。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表明,仅就工业企业而言,全国乡及乡以上企业约53万个,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1.37万个,非国有大中型企业约2万个,其余96%以上均为小企业,而这一大批国有小企业的改革必然涉及所有权的变革。其二,股份合作制是国有小企业改制中,广大职工愿意接受的一种新的集体所有制形式,它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一种新型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因为它保持了联合劳动的基础和互助合作的性质;职工普遍持股,股金主要来自多年劳动的积累;职工作为企业财产的主人,对生产资料实行占有和使用,进行民主管理;企业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股份分配相结合,这就解决了以往产权关系不清的问题,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得以紧密结合。其三,由于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政权的存在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决定了股份合作制的社会主义性质。这种外部环境有利于企业沿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发展。
3.十六大后方兴未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中国农村出现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背景下,分散的规模经营的农民为了应对陌生且有风险的农产品市场而做出的自主性选择。各式各样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仍然以家庭承包经营作为基础,通过一定形式的联合合作,试图超越家庭经营的桎梏,增强力量,取得市场竞争的一席之地。农民的这一可贵的探索对破解中国“三农”困境意义重大,从2004年到2006年连续三个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即开始制定法律对其进行规范,2006年10月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获得通过。这 部法律的颁布意味着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新的独立市场主体得到了法律认可。至去年底,全国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5万多个,互助互利的利益机制和民主管理的制度逐步健全,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日趋紧密。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比较规范的章程和组织管理制度,“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领域不断拓宽,逐步向农资供应、科技成果广泛运用、农产品加工运销一体化方向发展,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增强了合作社的凝聚力。
二、股份合作中劳动权益与资本权益的主体变换
从我国股份合作制的实践来看,股份合作制是合作经济的新发展,是一种具有公有制性质的新型所有制形式。在股份合作制企业里,劳动者也同时是资本所有者,股份合作制把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交融一体,其实质是劳动者权益为主导,并与资本所有者权益相融合的一种企业制度。它的性质决定了:企业所有权是劳动利益主导的利益分享。从股份合作制的运行机制来看,股份合作制遵循的是“共同占有、权力共使、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具有劳动者自主管理经营,利益分享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机制,使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与企业利益结为一体,保证以劳动利益为主导的分享利益的实现。
在股份合作制企业内,劳动者主要是由经营管理者、技术人员和一般职工组成,少数企业也有外来雇工。这些劳动者都应分享劳动创造的利益。同时,分享利益不是平均享有,而是有差异的分享。这种差异主要看劳动者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贡献,这不仅取决于劳动的复杂程度、体力程度、智力水平和技术熟练程度,而且主要取决于他们的自主劳动态度和生产过程中的主体性。股份合作制不仅使劳动者分享企业的经营成果,更加改变了劳动者被动参与的受控制、受支配的地位,使他们成为企业权力的共同主体,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制定,因此,有利于改善劳动者的自主劳动态度,提高他们的劳动主体性,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分配关系的本质――劳动者所有权。
在现实中,许多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改制由于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分配性质的分配理论做指导往往导致某些企业嬗变为私营经济性质的私人合伙制企业;或是发展到一定规模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转变为或与外资、国内其他企业联合为非公有制性质的股份制公司。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目前,许多股份合作制的工业企业在组建初期就采取一股一票制。一股一票制与一人一票制的重要区别在于前者以资本权力主导。因此,企业的股份逐步向资本所有者方面大量集中就在所难免,最终将会嬗变为由少数几个经营者持股合资,与大部分职工形成雇佣劳动关系的私营合伙制企业,背离了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本意。
也就是说,股份合作制企业产权的封闭性及股权结构与决策机制的不一致性,成为阻碍集体产权变革的主要根源,其根本原因在于集体企业“劳动者所有权”的变革并不彻底,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为真正体现股份合作制劳动利益主导的劳动与资本合作的基本特征,我们认为采用以“一股一票”为基础,以“一人一票”为核心的办法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西方国家在股份合作制实践中,也遇上了此类的问题,后来,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设想了“劳资合伙表决制”。这种新型的表决制将所有企业中需投票表决的重大决策分为两类:凡涉及资金筹集、投放、确定股息红利分配、职工教育以及选举董事等同普通员工关系最为密切的问题时,实行一人一票的原则;凡涉及生产管理、劳动组织、市场销售决策等经营管理业务时,实行一股一票的原则。这种将业务内部分立,按不同原则来投票决策的设想在西方股份合作制企业中较为常见。“劳资合伙表决制”是否适合中国国情,应在实践中加以考察。我国有些地方在改革中也做了尝试。如,山东淄博光正实业有限公司,在改制过程中相应建立起了一人一票制与一股一票制相结合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治理结构。其基本内涵是:先以一股一票为基础,按80股为一选区,选举职工股东代表,而后,职工股东代表再以一人一票制(每人已代表80份股权)实施民主决策。产权变革效果较好。总之,以“一股一票”为基础,以“一人一票”为核心,应该是保证劳动者所有权制度建立的原则。
此外,地方性的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与劳动联合在经济规模上会受到限制,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必然要向社会筹集股金的现代企业组织形态即股份公司制转变。有一些企业在转变为私人合伙制企业之后,再向股份公司制企业转变。而股份公司的所有制性质,则取决于公有制的法人股份是否占控股地位。简而言之,就是经营者持股与企业激励机制的矛盾及对于股份合作制企业中职工个人股的股权能否放开交易的问题。对于经营者持股与企业激励机制的矛盾,理论界对此存在不同看法:有人认为,规范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股份只限于本企业的职工所有;二是各个成员持股的数量不能相差太悬殊。有的认为,实行经营者持大股,不适合于股份合作制。其理由:(1)改制方法显失公正。因为职工投资目的不仅是为企业充实资本,为自己追求投资收益;更为了取得民主管理企业的权利。而利用行政手段规定现任领导可以高于职工几十倍的持股,人为地造成了企业内部职工之间权利和机会的不平等,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原则。(2)难以实行职工民主管理。股权经营者集中,企业的实际股权结构决定了根本不可能实现以职工股东大会一人一票为主要特点的股份合作制法人治理结构的运作机制。企业领导人不可选择,实行的是实际上的终身制。(3)难以形成职工凝聚力。经营者与职工过于悬殊的持股比例,会导致分配上新的不公,势必影响职工劳动积极性和对企业的关切度。有的学者在考察后发现,在经济效益较差的企业中,职工希望经营者多持股,以促使经营者心无二意,后无退路做好工作,职工才肯放心地出资认股;而在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中,职工则希望经营者持股的数量与职工个人平均持股的数量差距不要拉开太大,以让全体职工一起分享共同富裕的甜果。
由此看来,在股份合作制企业中,经营者持股的比重并没有,也不应该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数量标准。从劳动者所有权原则上说,在一个企业内部,无论是经营者与职工或职工与职工之间,他们的股权是不应该也不可能绝对平均的。因为,对企业职工来说,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岗位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现在许多股份制企业、上市公司等都在探讨以年薪制、股票期权制及生产要素股份制来挖掘人才,发挥劳动者的主体作用。对股份合作制企业来说,重视和发挥职工的主体性作用,不仅可在经营者与职工之间体现股权差别,在职工与职工之间也可以工龄、劳动贡献、技能水平等标准,确定不同的持股比例。但问题的关键是发动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发挥监督作用,在涉及有关职工工资、福利、安全卫生以及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等切身利益时,职工的个体 利益可能会与公司的利益发生冲突,因此,通过职代会、工会等形式加强对职工利益的保障,完善董事会、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制,是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和监督的重要形式,可以有效地监督经营者的行为,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参与热情,使决策更加民主和科学。
至于经营者与职工,或职工与职工之间持股比例以多少为宜?则因以劳动者所有权为核心,以劳动者利益主导为原则,视各个企业的职、权、利关系及其他具体情况来定。上海市政府颁发的《上海市股份合作制企业暂行办法》规定,经营者持股最低不得低于职工股东个人平均持股额,最高限额由企业股东大会决定,这就以弹性的方式为经营者持股比重的高低变化留下了政策空间。
对于股份合作制企业中职工个人股的股权能否放开交易的问题,有些学者已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股权交易是市场经济中天经地义的原则,即使是股份合作制企业也不例外,并且认为允许股权交易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有的学者则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可转让、不可交易的股权,只是一份收入分配凭证,仍称不上资本的所有权,它难于实现资本的重组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必将成为股份合作制企业进一步扩股、融资和发展的障碍,因为人们将会不愿意投资于一种不能再交易而且无法再收回(本金)的金融资产。有的学者则认为,这种观点显然是忽视了股份合作制作为特定企业制度的特殊性。如无限制允许职工个人股权在企业内部转让,有可能使职工个人股权向少数人手里集中,使非股东在职职工大大超过在职职工总数的10%,这样股份合作制企业就有可能转化为合伙制企业;再如无限制允许职工个人股权向企业外转让,企业外个人持股总额就有可能超过企业股本总额的10%,股份合作制企业就有可能转化为股份制企业。劳动与资本联合是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典型特征,失去了这个特征,就意味着它已转化成另外一种企业形式,如股份制等,这也是令许多学者和企业家头疼的事。《上海市股份合作制企业暂行办法》规定:股份合作制企业全体职工股东持股总额不得低于企业股本总额的5l%;非股东在职职工不得超过企业在职职工总数的10%,还规定:企业以外个人持股总额不得超过企业股本总额的10%。这些规定的前提就是确保股份合作制企业固有的以劳动利益主导的劳动和资本联合性质。
集体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模式是与其产权结构模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法人治理结构的特征和缺陷与集体产权制度的特征与缺陷具有一致性。它使人们意识到,解决集体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必须从改革集体产权制度人手,尤其是企业决策机制的合理与否与劳动者所有权制度的建立息息相关,以使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关系,在劳动者集体所有权制度改革中得到根本的解决。应当说,多年来集体产权变革最为成功的经验,就是承认劳动者的劳动收益利益,它不仅给企业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经济效益,也给企业带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然而个人利益的被承认乃至过分的刚性膨胀,加上约束机制的软弱甚至缺失往往导致“厂长负赢,企业负亏,银行负债,政府负责”现象。
从深层次上讲,虽然在企业产权结构安排中肯定个人的产权收益对刺激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利益才是决定性因素。劳动者所有权的灵魂更强调职工的劳动权益利益,而不仅是劳动收益利益。也就是说,职工要参与企业重大事项的决策,以及参与对企业管理层的有效监督,职工即是劳动者、所有者,又是决策者、监督者,即维护了劳动者的权益,也维护了股东的利益。因此,劳动者与管理者的统一,所有权与控制权的统一,是社会主义股份合作制企业的一大特色。从这个角度来看,破解“股份合作制企业中职工个人股的股权能否放开交易”问题的关键,在于劳动者集体的长远权益利益是否能得到的发挥与发展。从客观上说,许多问题还有待于在理论和实践中逐步解决。这个过程尚需政府的规制和扶持,这是集体产权变革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当然,仅靠政府的规制与扶持是不够的,集体企业发展的根本在于自身制度的不断完善,在于自身管理制度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三、股份合作制的走向与利益分享原则的导向
从我国股份合作制的实践来看,股份合作制是合作经济的新发展,是一种具有公有制性质的新型所有制形式。股份合作经济这种新型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具有很大的兼容性,它既能兼容多层次的生产力,又能兼容多种所有制形式,它兼容集体、个体、私营企业,也适用于国有中小企业的改制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制这种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合作经济,它本质上是劳动者权益与资本所有者权益的相互融合,是以劳动者为主的劳动和资本分享企业内劳动创造的利益。它的性质决定了:所有权是劳动利益主导的利益分享。从股份合作制的运行机制来看,股份合作制遵循的是“共同占有、权力共使、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具有劳动者自主管理经营,利益分享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机制,组织避险与内部积累机制,资产收入双重激励约束机制,使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与企业利益结为一体,保证以劳动利益为主导的分享利益的实现。在股份合作制企业里,劳动者也同时是资本所有者。股份合作制把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交融一体,其实质是劳动者权益为主导,并与资本所有者权益相融合的一种企业制度。在股份合作制企业内,劳动者主要是由经营管理者、技术人员和一般职工组成,少数企业也有外来雇工。这些劳动者都应分享劳动创造的利益。同时,利益分享不是平均享有,而是有差异的分享。这种差异主要看劳动者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贡献,这不仅取决于劳动的复杂程度、体力程度、智力水平和技术熟练程度,而且主要取决于他们的自主劳动态度和生产过程中的主体性。股份合作制不仅使劳动者分享企业的经营成果,更加改变了劳动者被动参与的受控制、受支配的地位,使他们成为企业权力的共同主体,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制定。因此,有利于改善劳动者的自主劳动态度,提高他们的劳动主体性,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分配关系的本质――劳动者所有权。
因此,在利益分享理论的指导下,如何设计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分配制度将成为利益分享制度企业制度安排的核心内容。我们认为可以依循如下具体思路:第一步,从企业销售收入中减去物耗成本,求得企业净收入;第二步,将企业所得税提前扣除,与产品税、营业税等捆在一起,形成国家的分成收入;第三步,核定各类企业中国家与企业分成比率,并从企业净收入中减去国家分成收入,求得调整后企业净收入;第四步,核定企业和职工对调整后企业净收入的分成比率,从调整后企业净收入中减去企业分成收入,求得职工分成收入;第五步,将求得的职工分成收入总额按劳动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将总额分解到个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指出,利益分享是以企业净收入为基础,是和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紧 密联系的。因此,职工收入不再由企业外部的力量所决定,而是取决于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职工个人的劳动贡献的大小,使职工收入成为其劳动贡献的所得。企业净收入分成制的理论基础是其提出的“新成本理论”,“新成本理论”的基本观点可用如下的基本公式表示:w=c+n,n=n1+n2=n3(公式中,w代表社会主义商品价值,c代表社会主义成本,n代表净收入,n1代表国家收入,n2代表企业收入,n2代表个人收入)。调整后的净收入=m的一部分+v。m的另一部分(税收)已先扣除,如果把m的两部分合起来为(m1+m2),则w=c+(m1+m2)+v=c+n=c+(n1+n2+n3);调整后的净收入:n2+n3;调整后净收入的分配,就是从(n2+n2)中分别划分出n2与n3两部分,即分别划出企业收入与职工收入。这个新办法的实质是:先沿用旧价值构成公式w=(c+v)+m分别计算出m(即各种税利之和)归社会部分,即n1同时计算出计划职工劳动收入总额(v),成本实际上是c。然后,再从w=c+v+m中挖出m归企业的部分(即n2)与职工收入(n3)之和。再次,再用n3÷(n2+n3)的比率求出n,职工应得劳动收入=调整后净收入×净收入中个人收入含量比率。即n3=(n2+n3)×[n3-(n2+n3)]%。作者认为,净收入分成方法的关键是从n中先扣除n1,造成n2与n3的分配基础,所得税与调节税先扣除,实际上使用了w=c+n=c+(n1+n2+n3)的“新成本论”公式。w-c-n1=调整后净收入=n2+n3。(其中,w是销售收入;C是成本;n1是国家收入即产品所得税、调节税之和;n2是企业收入;n3是职工收入即职工应得劳动收入总额)。全部秘密在于把所得税提前扣除。实行净收入分成制的分成比率测算另有办法。个人收入总额按一定数据计算分配到职工个人,形成不同的个人收入。这需要联系岗位、责任、技术,制定一定的标准和指标,并用原始记录考核职工劳动实绩,用以准确反映各人劳动的数量与质量,并作为分配依据。企业管理费须分解为物耗费用与人工费用,前者进入成本,后者进入净收入。职工原有级别工资作为档案工资处理,个人收入等于原工资、奖金、津贴之和。保留低水平的生活费作为人人有份的“大锅饭”,这部分不进人个人收入总额分配。这是总的分配顺序和原则,具体采取什么形式要在充分考虑具体经济环境和整个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的基础上,根据企业自身特点作设计。在具体测算中可参照目前各行业实际存在的工资总额加利润总额之和以及在三个经济主体间的分成比例确定,分成比率一经确定应该维持一个较长时期的稳定。
公益劳动实践总结范文第4篇
初中社会实践报告
中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学校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南,以“xx”为准绳,以《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为依据,实施《小学德育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精神,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活动,收到了的教育。
一、清明节,到革命烈士墓扫墓
在清明节这天,组织全体学生到革命烈士墓缅怀先烈,瞻仰祭扫。革命英雄纪念碑广场前,人们静默肃立。由学校团支部书记致辞,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接着,全体师生默哀三分钟。随后,在《致敬曲》舒缓的旋律中,向烈士敬献花圈。环绕着长眠于此的革命烈士墓区,全校师生一一驻足瞻仰,表达对革命先辈的深切哀思。缅怀先烈们为创建新而抛头颅、洒鲜血的丰功伟绩。这次活动,学生知道了在战争年代有多少儿女参军报国,为祖国的解放事业了的青春与生命,先烈们的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了旧社会,换来了新的诞生,使后人过上了幸福生活。的生命失去了,但的精神万古长青,永垂不朽。年轻一代的晚辈忘记的丰功伟绩,接过的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学习。努力锻炼,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以行动向祖国,向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的先烈们递交一份满意的答卷,要为祖国建设献出的青春和热血。
二、植树节,组织学生植树
树抚育的灵魂,维持生命所需并庇护,的生命形态象树生活,地球上庞大的森林像一张活生生的毯子般覆盖着地球,一张生存不可或缺的毯子。3月12日,学校组织学生植树活动。,学校做植树前的动员讲话:建设生态文明,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自然,并生态建设。林业生态建设,承担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职责,肩负着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全民植树造林、林业发展,是人与自然相处的客观需要,是建设秀美城乡的途径,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全民植树造林,共建生态文明,是全区的责任和义务,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希望大家绿化意识、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行动起来,投身到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活动。
大家纷纷表示,植树活动可以享受绿色环境、环保意识,而且种下一棵树,就等于种下了绿色的希望。希望大家都来人类生存的环境,行动起来,让山更绿、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人与自然更。
接着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带着劳动工具,一路欢声笑语,迈着整齐的步伐,步行来到离学校十几里远的公路边植树现场。老师一声令下,同学们兴致勃勃,干劲十足:挖坑的,拿树苗的,填土的,浇水的,同学们争先恐后,栽了一棵又一棵。栽好了,还踩一踩,把土夯实,树能成活。温度不高,但人人满头大汗,忙的不亦乐乎。不长,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树木。同学们擦着头上的汗水,想象着不久的将来,走在公路上的人们会感受到无限的绿意,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三、组织学生到游览扬州瘦西湖
扬州风景优美,人杰地灵,文化沉淀深厚,是历史名城。“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风光就尽在瘦西湖了。一春天,哪怕还只是春寒料峭时分,就有不少游客迫不及待地走进公园去领略早春瘦西湖别样景致。在“五一”时,组织学生游览了瘦西湖。
坐车一路颠簸,终于来到了瘦西湖。沿着长堤春柳走着,听导游说,脚下的长堤春柳有600余米长呢!向前走,看到长堤边上一棵杨柳一棵桃树交替循环,导游告诉,扬州是双市花双市树,这两种市树。我不时地向周围看,一阵微风吹过,湖面就泛起微波,在阳光下一照射,湖面就波光粼粼,金光闪闪,令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走到了长堤春柳的尽头,展现在面前的是硕大的两个字:徐园。这两个字的确有来头,还有小故事呢:从前,有人叫徐园,他很横行霸道,百姓们都暗地里叫他“徐老虎”。有一次,他想为题名,谁都不愿意帮他写,他便想出了让书法家帮他写字的计策。他请书法家到家来喝酒,他知道,书法家逢酒必醉。没错,书法家果然醉了。徐园对书法家说:“你帮我写两个成语:清风徐来,春*满园。”这时书法家正在兴头上,欣然答应。写到ZUI后“园”时,一阵微风吹,书法家一下子清醒了,明白徐园的真正目的请喝酒,而是骗的字。可写了这么多了,也不好拒绝,ZUI后的“园”字写得像狂草。去掉外面的框,里面像老虎的“虎”字,意思是:你只不过是一只笼中之虎。
初中社会实践报告
经历了将近一周的社会实践,我感慨颇多,我们见到了社会的真实一面,实践生活中每一天遇到的情况还在我脑海里回旋,它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向他人虚心求教,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次实习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和团体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ZUI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道理。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需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用知识武装自己,用书本充实自己,为以后服务社会打下更坚固的基础!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
通过这次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们,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磨练品格、增长才干、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舞台。在这里我们真正的锻炼了自己,为以后踏入社会做了更好的铺垫,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会更加积极的参加这样的活动。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在本次的社会实践中我们还同诸多群众谈心交流,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的发展联系起来,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这次实践活动,丰富了我们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使我们通过这次实践更加了解社会,这次实践活动意义深远,对我们的帮助享用一生。作为一个21世纪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并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我们要抓住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机会;提升我们的修身,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与意识。同时,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自己的目标,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初中社会实践报告
在这个火热的七月,我们暂别象牙塔中舒适的生活,带着青年人特有的蓬勃朝气,走入社会,了解社会,深入社会。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直是我校中学生投身社会、体验生活、服务大众的真实契机。
暑假假一放,我便来到重庆市江北区鱼嘴镇文化站办公室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社会实践。我的实践时间从7月17日到8月12日。作为一名中学生,就快要步入社会的我带着学习和好奇的心情去迎接第一天的实践,在这之前我是一点实践经验也没有。虽说只是实践,但生活的方式却已完全不同于学校里的生活,而是转变成了正式的上班一族:早上8:30上班一直到下午5:00下班,这一天的生活便度过于这小小的办公室之中。此次实践,主要实习的内容是打印处理文件、日常电话接听、客户接待工作,以及给各种杂活。简单来说就是学习做一位办公室文员。
在学校里学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叫做自学的能力。这次实践后才能深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除了计算机操作外,课本上学的理论知识用到的很少很少。刚开始去的时候,还真有点不习惯。很多东西都不懂,幸好有叔叔、阿姨们的耐心帮助,让我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掌握了很多东西,ZUI重要的就是使我在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这次实践中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而没有自学能力的人迟早要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
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我明白中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促使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工农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中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近一个月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从实践中得到锻炼。
初中社会实践报告
暑假,我到我所在的社区居委会帮忙,进行社区服务。从八月一日到八月七日,一个七天,我每日都去居委会服务,帮那里的工作人员整理资料和文件,走访人民群众,了解社区居民的生活情况。
刚开始,我并不适应那里的工作,觉得很无聊,很没用。但是,通过与当地居民和工作人员的接触,我逐渐了解到了这个社区服务的乐趣。我知道了如何整理资料,如何照顾老人,如何体贴他人,也知道了成年人的艰辛、努力——这一切的一切,若是没有走出家门,参与服务,就不会体会到的。
通过这次社区服务,我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扩大了视野,对自己有了清醒的定位,不仅发现了自己知识结构中欠缺的一面,也感受到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这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启发。
比如说,居委会的资料总是井井有条,分类整齐,通过居委会大妈的言传身受,我知道了学习应该也像整理资料一样,每天都应该按门按科地把知识梳理一遍,这样,不仅有利于查找,而且还有利于记忆。不只是学习,家里的一切也应当是这样,书籍、衣服、玩具等等。
其中感受ZUI深的是到社区里的老人那里慰问。腊月寒冬,刘爷爷的孩子都去外地打工了。刘爷爷年轻的时候喝酒喝得太多,导致了中风,现在,每天他都会推着婴儿车在院子里练习走动。我和王大叔到他家帮他收拾完家之后,就和他一起去散步。一般的老人上了年纪都不会像他这样日日不停,风雨不住地锻炼,可见他的毅力有多么坚韧了。我以前曾经问过他,为什么要天天锻炼,他告诉我说,这是必须的,如果不天天锻炼的话,就永远走不动了。他还告诉我说,自己年轻时贪杯好饮才导致了现在这个结果,现在社会上,好多小孩13.4岁就开始吸烟、喝酒。他们的这些做法都是对自己对父母对社会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希望我不要重蹈他的覆辙,要健健康康的成长。听了这些话,我受益匪浅。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我们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表现出了经验不足,处理问题不够成熟、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我们回到学校后会更加要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
识,并不断深入到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组织的公益劳动让我从中学到很多,也得到了许多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学校把社会作为实践的场所,让我们参与社会,在公益劳动的实践中有所启示。通过小组为单位的社区志愿服务,启发了我们在公益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
在敬老院中,我们小组的同学毫不嫌脏。耐心、仔细地帮助老人们洗脚、剪指甲。这些都让我们体会到了老一辈的孤独、我们的幸福和自私。我们在那里尽可能地多和老人聊天、谈心,竭尽所能使老人感到温暖。我们还帮助敬老院的职工一起打扫敬老院。虽然我们满头大汗,但我们很高兴,因为我们心里都有一股自豪感。而这种自豪感不是在学校里能够体会到的。
公益劳动是不记报酬、不谋私利、不斤斤计较的;公益劳动是忘我的劳动,也是培养我们关心公共事业热情的。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这些都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另一个雷峰。
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而这次的集体公益劳动,使我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和自己的不足。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而现在,由于一切向钱看的思想的影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装满了金钱的利益,干什么事都讲钱,干活不讲报酬认为是傻瓜,甚至有的“公益劳动”也变相要钱。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有意识地组织了我们去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对于抵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腐蚀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穿早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公益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公益劳动同样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学校这次组织的公益劳动让我懂得了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而我们也该为了公共利益而自觉自愿地参加劳动,因为那是我们中学生的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不记报酬也是我们中学生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我们讲的公益劳动,就是以不记报酬为前提提的;那是根据以公共利益而劳动;我们必须为公共利益而劳动,自觉要求进行劳动。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学校
组织的劳动,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中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
初中社会实践报告
今年假期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假期社区服务活动,虽然三天的时间活动让我觉得很累很辛苦,但我从中锻炼了自己,并且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通过三天的实践,使我有了些关于社会基层建设的心得体会。
高中生暑假社区服务是对自己的一次考验。在父母羽翼下成长的我们到底有没有能力,在社会上用双手来收获什么。到底我能干什么?心理上总有这样的疑问,暑假社区服务就是证明自己能力的一个平台,迎接未知,考验自己,把想象和实际联系起来。看看自己是不是温室里的花朵。
可能高中生的我们还没有多大的本领,但是即将成为栋梁的我们在真正走入社会钱来一次预演。服务员,送报纸,送牛奶。一份简单的工作,却可以让我们认识自己。
炎炎夏日列日当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环境,正激起了我要在假期参加社区服务的决心。我要看看我能否在恶劣的环境中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维持自己的生存,同时,也想通过亲身体验社区服务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想通过社区服务,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社区服务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基层、了解基层的机会。深入基层,同基层领导谈心交流,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中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才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活动,使我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区服务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我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我是一名大三学生,即将走上社会,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区服务使同学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通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通过实践,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
通过这次的社区服务,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那份热情。正因为如此,我才渐渐地懂得了一个道理:要创造自己的事业,就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凭着一个人对工作的执,坚定的信念会指引着他走向完美的事业之路。
公益劳动实践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 社会需求 胜任素质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8-0012-04
一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弥补市场缺陷的政府行为正日益显示出重要的意义。我国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事业近几年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也成为很多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重要专业。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和研究生招收信息网的相关信息,截至目前我国有160所院校开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有92所院校招收社会保障专业的研究生。
随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有关本专业教育教学的研究也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角度:(1)基于院校学科优势凝练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研究――财经院校(曹信邦,2006;曹永红,2014)、理工类院校(张军,2012)、工科院校(唐运舒,2008)、农林院校(林建鸿,2014)、医学院校(吴传俭,2011);(2)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杨立雄,2003;黄任民,2009);(3)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刘媛媛,2013);(4)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就业现状分析与调查(徐丹,2015)。上述学者大都立足本校特色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不同的思路和看法,但是本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如何一直未见系统深入研究的成果。
本文基于胜任素质模型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对本专业本科毕业生开展问卷调查,深入了解本专业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进而提出本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的最佳路径,最终促进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社会适应度的提高。
二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胜任素质模型
胜任素质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指“与特定组织特定工作职位上工作业绩水平有因果关联的个体特征和行为”。麦克利兰认为胜任素质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这六个方面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层次体系,也就是胜任素质模型。胜任素质模型被描述为一座在水中漂浮的冰山,知识和技能是胜任能力最表层的内容,如同冰山的水上部分;而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是胜任能力中比较深层的内容,如同冰山隐藏在水下的部分,但它们是决定人们行为和表现的关键因素①。
麦克利兰的研究无论是对学术界还是商业界都产生了关键的影响,使人们认识到应切实关注那些能够真正带来实际工作绩效的胜任素质。这一胜任素质正是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度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胜任素质模型,提炼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所从事职业的胜任素质,并提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对策。
2.数据来源――问卷调查
调查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调查方法,以某医学院院校近三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14份。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的内容通过胜任素质模型来设计,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所从事职业的基本信息;二是胜任素质调查;三是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第二部分主要是根据胜任素质模型,将调查内容分为大学所学知识和职业素质调查。大学所学知识内容在胜任素质模型中主要指冰山的水上部分,主要为知识和技能;职业素质即为胜任素质模型中冰山的水下部分。
分析方法:第二、三部分的题目设计为多选题,因此在分析过程中采用多重响应的分析方法。既统计响应百分比(某选项被选的频率占所有选项被选总数的比例),也统计个案百分比(某选项被选的频率占调查者总数的百分比)。
三 研究结果
1.基本信息统计与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可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行业的性质比例最大的为企业(64.9%),其次为事业单位(17.5%)和政府部门(12.3%)。分析原因在于我国政府和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为逢进必考,而且有编制限制。同时,随着企业管理者越来越重视劳动者的福利,社会保险日益完善。因此,本专业毕业生在政府和事业单位就业人数偏少,而在企业的就业人数偏多。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生所从事的岗位分布是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占比最大,为38.6%;会计、营销等岗位(15.8%)、文秘行政岗(14%)、社会保险岗(12.3%)人数所占比重相差不大。访谈中了解到,很多毕业生尽管在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上工作,其所从事的工作内容既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内容,也有社会保险实务的内容。分析原因在于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起步较晚,很多企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岗位没有独立出来,大部分仍包含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的工作内容中。
2.胜任素质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大学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契合度的整体分析。大学所学知识主要包括六方面:(1)公共基础知识(英语、数学、计算机等);(2)专业基础(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3)专业理论(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保险学原理等);(4)专业技能(社会保险模拟软件操作、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等);(5)社会实践(见习实习、大学生科技创新、三下乡社会实践等);(6)其他综合知识(公文写作、普通话、文献检索等)。
根据表1数据显示,本题目设计的所有选项都有响应,也就是说整体来看,大学所学知识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均是有帮助的。从比例来看,公共基础知识所占比重最大,占总数的22.1%,从个案百分比来看有56.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该项,这说明公共基础知识对工作的帮助是最大的;其次为专业理论知识、公文写作等综合知识以及专业基础知识,而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所起的作用偏低。分析原因一方面在于本专业学生从事的岗位很多为非社会保障岗位,另一方面也说明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强化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的水平。
第二,公共基础知识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分析。根据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可知,最能契合工作需求的基础知识为计算机(个案百分比为66.7%),其次为公文写作(个案百分比为59.6%)。统计学、英语和数学的契合度较高;在此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对与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否开设医学概论的问题,从选项结果来看,医学概论课程对部分同学(个案百分比为10.5%)仍然是有帮助的,也就说明该课程不能贸然取消。
第三,专业基础知识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分析。根据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可知,在专业基础知识中,人力资源管理类课程(个案百分比为60.7%)与工作需求的契合度最高,其次为管理学类课程(个案百分比为50%),社会保障学类课程和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在个案中所占比重均为46.4%,占比最低的为经济学类课程。分析该结果与毕业生大部分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岗位有关,也体现出管理学、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
第四,基础技能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分析。根据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可知,在本专业所学的基础技能中,与工作需求契合度最大的是数据统计与处理(个案百分比为65.3%),其次为信息系统操作(个案百分比为32.7%)、外语(个案百分比为23.8%)。由此可以看出,在今后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加强数据统计与处理的技能培养。
第五,基础技能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分析。根据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可知,在本专业所学的专业技能中,人力资源管理技能(个案百分比为59.6%)、管理基础技能(个案百分比为52.6%)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会计统计等技能(个案百分比为47.4%)、社会保险操作技能(个案百分比为35.1%)。该结果与专业基础知识的分析结果相似,也进一步说明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以及会计统计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第六,职业素质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分析。将表2中多重响应总计的数据与表1比较,可知,表2的总计数据为410,个案百分比总计为366.1%,远远高于表1的总计数据(频率总计为282,个案百分比总计为247.4%),由此可以看出职业素质对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与麦克利兰的胜任素质理论相对应,即隐藏在冰山水下的部分是决定人们行为和表现的关键因素。这也说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知识技能的培养以外,尤其应该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
结合本专业毕业生的工作经历,本专业人才培养中应该重视的素质为社会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其次为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而科学研究能力所占比重较低的原因主要为本调查的对象是本科毕业生。
3.关于人才培养的建议
根据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可知,本专业毕业生在能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方法中选择比重最大的为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险的实验(个案百分比为71.9%)以及见习实习(个案百分比为66.7%),其次为理论讲授(个案百分比为22.8%)、小组讨论(个案百分比为28.1%)和学生翻转课堂(个案百分比为28.1%)。
由表3也可以看出,毕业生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更多地集中在增加社会实践和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在调查中,本问卷还设计了关于人才培养建议的开放性题目,调查结果大部分仍是集中在社会实践和交流、沟通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这说明本专业在今后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尤其重视与学生就业有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险等相关实验实践的设计,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路径讨论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从本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的行业和岗位来看,本专业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大部分毕业生在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方面的工作。进一步结合本专业毕业生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得知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应该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根据调查结果和胜任素质模型分析,提炼本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模式应该为: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其中知识包括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包括基础技能和专业技能,素质为综合职业素质。
2.凝练专业知识结构,优化课程体系
要提升本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知识的培养是前提。根据胜任素质调查结果可以得知,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知识结构应该包括公共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是整个专业培养的基础,大学英语、计算机、数学、政治、体育课程都是必不可少的。专业知识课程体系应该以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和社会保障学三大学科为核心,在三大核心学科基础上拓展相关知识。技能知识方面,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和市场营销是本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知识,这与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密切相关。同时,公文写作、文献检索等综合知识与本专业的社会需求契合度较高,也应该进一步强化。
3.强化实验实践环节,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要强化本专业毕业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关键在于实验实践环节的设计。实验实践的内容与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应该遥相呼应,实验实践内容也应当包括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三部分。因此,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技能的培养应该构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大平台。
具体培养过程为:在大一、大二学年,强化专业基础实践,以校内实验室为依托,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在大三、大四学年,夯实专业实践,以校外见习实习为途径,组织学生深入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障相关机构见习实习;全程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4.重视综合能力培养,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
胜任素质模型中尤其强调特质动机等综合素质在工作绩效提升中的重要性,也说明综合素质与工作需求的契合程度决定毕业生工作业绩,因此,综合素质在人才培养中应该占到举足轻重的地位。
要提升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参加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活动,深入社区等基层组织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各种校内外竞赛、学生社团活动、社区公益服务活动等,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5.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
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教学方法是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应该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改进和探索。教学方法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通过采用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和交叉,不断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通过自主选课和充分利用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发展个性,逐步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注 释
①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42
参考文献
[1]唐运舒、骆正清.工科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培养研究――合肥工业大学社保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8(3)
[2]曹信邦.财经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经济师,2006(4)
[3]张军.走出理工类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之路――重庆理工大学社保专业的建设与探索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2(3)
[4]吴传俭、元林.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34)
[5]曹永红.财经类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以内蒙古财经大学为例[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4(2)
[6]林建鸿.农林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培养探析[J].高教论坛,2014(10)
[7]黄任民.经典著作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建设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
[8]杨立雄.是“社会保障”还是“社会保险”――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置中的社会保险偏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1)
下一篇:公文办理工作经验总结{整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