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八下历史知识总结{优选5篇}

琴韵悠扬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0836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4分钟。

八下历史知识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历史课堂小结 八种形式

课堂小结是每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一般用3―5分钟时间,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框架结构,进行学法指导,深化、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可见历史课堂小结是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重要阶段。我结合多媒体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八种历史课堂小结形式。

1.表格式小结

表格式小结就是把所学知识通过一定栏目的设计,运用多媒体展现出课堂教学内容的历史基本知识,体现知识之间逻辑关系的一种形式。表格小结的特点是内容简洁,形式明快,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记忆和巩固。表格式小结最好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放映中自定义动画功能,先打出表格栏目,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然后对表格中具体知识点采用一边由学生回答,一边由老师按鼠标的方法,完成表格的填写。这样更能加强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记忆和巩固,同时可以使学生参与到课堂小结中来。

2.知识网络结构式小结

知识网络结构式小结是将本课内容经过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系统化的、富于逻辑结构的知识体系和脉络。这种小结便于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整体的、系统的把握,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本课基本知识从几个要素方面加以记忆、理解、掌握。

3.习题训练式小结

习题训练式小结是采用一定数量的填空题,或选择题,或材料题,或回答题,引导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性训练,并积极参加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习题训练式小结所选训练题要紧贴本课内容,具有典型性,能巩固本课所学历史基本知识。填空题所要填的空白一般在10个左右,选择题8个左右,材料题的材料1个或者2个,问题设计一般不超过4个小题,设问要简单。问答题1个,一般问题设计不超过4个,同样,设问要简单。训练时间5分钟,最好采用多媒体幻灯片放映的形式出示题目。

4.数字整理式小结

所谓数字整理式小结就是利用数字对本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炼要点。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有时还富有韵味,既能帮助学生记忆和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兴趣,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5.问题探究式小结

课堂小结能对本节教学内容高度概括,面面俱到固然很好,但每节课的课堂小结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囊括进去,有些问题需要在新授课任务完成后,引导学生思考,由学生合作探究完成。问题探究式小结就是授课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精心设计一个典型问题供学生在课堂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或互相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和交流。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高屋建瓴的认识与理解,设计的这一典型问题可以是人们习惯认识上容易偏差的问题,也可以是史学研究中的一些观点,但问题不能很难。问题探究式小结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有利于学生掌握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6.逻辑结构式小结

逻辑结构式小结是粗线条地勾画出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总体框架,并体现出知识点的有机的内在的联系,形成逻辑知识结构系统,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概括这一认知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具体地说就是增强学生历史思维的整体性。逻辑结构式小结能培养学生视觉的记忆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对历史事实的概括能力。

7.比较式小结

比较式小结是把两个性质相近或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包括制度,思想等)多角度地分析对比,找出两者或三者等的相异点或相同点。通过比较能加强对新授知识和已学知识的深刻认识与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历史比较思维能力,逐步掌握历史学习中的比较方法,为探索认识历史问题奠定一定的基础。

8.语言文字式小结

八下历史知识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图片;史料;音像;活动;板书;再现历史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出:“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初中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和渴望,又不愿被动学习,同时又存在看问题欠周到等不足。究竟怎样教学才能让历史课堂变得鲜活起来呢?下面就以《难忘九一八》为例,浅谈课堂“再现历史“的方法。

一、图片再现历史

历史往往都与图片结下不解之缘。如果教师传授历史知识时,注重挖掘历史图片的内涵,课堂的教学效果可能更胜一筹。《难忘九一八》中涉及四幅图片:日军占领沈阳图、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图、《西北文化日报》中登载的张学良、杨虎城图、刘长春参加第十届奥运会图。日军占领沈阳图清晰地反映出日军武力侵略、组织有序、野蛮残暴,这难道不是理解九一八事变很好的突破口吗?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图形象地说明中国人民没有屈服于日军的野蛮侵略,拿起武器开始抗日。如果再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东北抗日队伍由哪些成员、哪些部队组成的呢?学生很快就能理解“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这句话的含义;《西北文化日报》中登载的张学良、杨虎城图不正是与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紧密相连吗?自由阅读卡中刘长春参加第十届奥运会图不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当时饱受侵略战乱,国力积贫积弱吗?如果教师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图片,那还远远不够。

二、史料再现历史

历史除了有图片,更多的是史料。解读史料是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评价历史的途径。《难忘九一八》中涉及的史料不能束之高阁。花谷少佐是柳条湖事件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他战后的回忆录:“十八日夜……开始袭击北大营。”这对于学生了解历史真相、批判今天日本右翼反动势力的言论,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有极大的帮助作用;《松花江上》的歌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才能欢聚在一堂?”学生只要通读一遍很快就能体会出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给张学良的密电:“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从中不难发现所代表的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态度和东北沦陷的原因;《西北文化日报》的文字报道明确告诉我们西安事变的目的、

发动者、发动方式、主张等。除课本的史料外,教师也可以适当增加部分内容。比如,在讲解不抵抗政策时,可以补充这些史料:“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攘外必先安内。”一旦学生理解了这些史料所蕴含的内容,也就理解了不抵抗的

原因。

三、音像再现历史

如果《松花江上》的歌词配上音乐、独唱,再播放当时的文献纪录片,那样更易打动学生的心灵,更能体会东北人民的悲惨;讲述九一八事变时,除了必要的分析外,不妨用3分钟左右的视频带领学生一起回顾80多年前那段不堪回首的惨痛历史,可能更

形象、更直观;《西安事变》的视频只要一展现出来,真实的历史人物就赫然浮现在学生眼前,对于时局的认识和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也会迎刃而解。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出现,尤其是音像资料的广泛使用,对于课堂再现历史帮助极大。

四、活动再现历史

当今的历史课堂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究竟如何体现呢?开展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难忘九一八》在讲到九一八事变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何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在讲述西安事变时,可分组辩论:“在十年内战中,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中国共产党究竟是杀他还是放他,为什么?”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达成共识。他们的回答未必是准确全面的,这时教师的引导补充就显得非常重要。这种活动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的过程。

五、板书再现历史

当图片、史料、音像、活动随着新课的结束而逐渐消失的时候,黑板的板书是学生唯一长期留存的“历史”。教师的板书是对课本内容的及时总结,是对前后知识联系的有效梳理,是课后复习的提纲。

综上所述,课堂中“再现历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历史教师,课堂中“再现历史”方法不能依靠“单打独斗”,需要实行“组合拳”。根据课标、教材、重难点、学情等选择最佳的方法,这样的历史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绿色课堂。

参考文献:

八下历史知识总结范文第3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四史”中记录着中国共产党99年的艰辛奋斗和伟大成就,承载着党对真理的追求和经验智慧的总结,是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应该充分发挥注重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这一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让“四史”学习应当成为每位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党员干部要对党的奋斗历史有足够的了解,始终坚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才能透过党的历史,认识党的伟大,感受党的艰难,汲取党的勇气,收获党的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进行“四使”学习会使我们更加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正确地把握历史规律,清醒地认识中国国情。我们要把学习“四史”作为践行守初心担使命的重要途径,不断强化以史为鉴、走向未来的历史思维,增强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历史担当。

1.牢记初心使命,永远保持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思想源泉和政治之魂,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根本所在。学习“四史”,就是要从“四史”教育中汲取信仰之力,把稳思想之舵。

回顾历史,正因为始终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我们党才能在曲折前进中保持了刀刃向内的革命精神,保持了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建党99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顽强斗争,之所以能够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就,归根到底是对崇高理想的不懈追求。正是这种对理想信念的坚持,使我们党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加入党的组织,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对崇高理想信念的坚守。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的实践告诉我们,理想信念的动摇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缺失。理想信念坚如磐石,任何时候都动摇不得。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才能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xjp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今天伟大复兴的长征路同样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征程,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更是对共产党人的现实考验。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党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将崇高的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是因为有了信仰力量的支撑,在面对疫情肆虐,危害人民的生命安全的时候,全体党员听党指挥,广大党员、干部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英勇奋斗。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四史”学习教育,就要求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牢记建党时的宗旨,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永葆政治本色。

2.坚持思想建党,永远保持共产党人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注重思想建党历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根本遵循,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弱变强、从胜利到胜利,不断焕发出强大感召力、凝聚力的重要法宝。思想建党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的鲜明特征和首要任务。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的必然要求,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成立99年来的历史,就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成就彪炳史册的真理追求史。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以来,始终注重从思想上建党。从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的发展历程看,经历了从建党初期的蹒跚起步到井冈山时期的初步探索、延安整风的良好开端和西柏坡时期的创新完善,再到新中国成立后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重新确立和丰富拓展,党一贯坚持思想建党。我们党的历次集中教育学习活动,都注重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并注重用这些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干部,起到了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党力量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们党肩负艰巨而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就难以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也难以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学习“四史”要把强化理论武装作为根本性任务,巩固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xjp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而不断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

初心如炬,使命如山。“四史”学习教育是我们党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一项重要举措。要把“四史”学习教育同新时代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根本点结合起来,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坚持不懈地用xjp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体现党的理论的先进性。筑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根基,成功应对和化解面临的各种挑战,永葆共产党人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3.厚植为民情怀,永远保持共产党人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人民是推动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与生俱来的显著特征和优良品格,是党在长期治国理政伟大实践中的理论凝练和升华。

中国共产党99年栉风沐雨、苦难辉煌的奋斗史,靠的就是始终把“人民”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新中国71年的发展史,就是革命为民、立国救民、执政安民、发展富民、强国兴民的光辉历史,也是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鱼水情深史。回顾近代史,之所以共产党被历史、被人民所选择,就是因为党的人民性。因为我们党是没有自身特殊利益的,而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人民孕育了党的胜利。延安革命根据地是“是陕北人民用小米哺育出来的”,淮海战役“是人民用独轮小车推出来的”,改革开放“是适应人民愿望创造搞起来的”。历史证明,只要凝聚民心民智民力,紧紧依靠人民,就能不断创造历史伟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xjp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坚守党的初心使命,全面深化改革,在经济建设、民主法治建、思想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从sars到今年疫情的控制,每一次应对和成功会让我们更加相信党和国家的伟大,相信人民的伟大。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四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求我们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继续厚植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经得起人民、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绩,永远保持共产党人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4.培养历史思维,永远保持共产党人敢于担当的使命感

历史是一部“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和清醒剂。切实提高历史意识,坚持历史思维,在学习和总结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中增强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在不断积累历史经验、涵养政治定力的同时熏陶个人德性和锻造坚强党性,可以为我们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提供坚强的主观保障。

建党99年来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人自觉顺应历史潮流,坚持历史思维,追溯历史源头、回望历史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来判明大势、定位现在、开辟未来、勇担民族复兴使命的使命担当史。着眼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40余年的探索史,回看我们走过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才能知道今后往哪儿去,从而弄清楚我们所处的时代方位。历史纪录下了我们走过的足迹,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知往鉴今,以史资政,有助于党员坚守初心,为社会主义发展注入“历史”的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xjp总书记多次到了“历史思维”,指出要把历史中蕴含的丰富经验运用到治国理政实践中。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这也体现了xjp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一个特点。xjp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历史记述了前人的成功和失败”,历史思维中蕴含着辩证思维,既注重历史的经验,又注重历史的教训,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与能量,激发现实的作为。他始终运用深远的历史眼光、深邃的历史学识、深刻的历史思维,分析现状、判断趋势、把握未来,为全党同志学习和运用历史思维树立了榜样。

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四史”学习教育要求我们培养正确的历史思维,把握历史规律,开阔眼界胸襟,拓宽精神境界。真正从学习历史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精神营养,提升领导水平,永葆共产党人“功成不必在我”的历史胸怀、“功成必定有我”的时代担当。

5.汲取斗争智慧,永远保持共产党人不懈的奋斗精神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凝结成了xjp总书记新时代的奋斗精神。学习“四史”就是要认真学习我们党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

党的十八大以来,xjp总书记对进行伟大斗争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新时代弘扬奋斗精神,需要对时代有理性的认识和时代的自觉。要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坐标和人类文明史的发展中去探索新时代的斗争精神,积极进取不断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理性精神。面对摆在我们党面前错综复杂的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我们必须从历史中学习斗争本领,把奋斗精神融于岗位,真刀真枪抓斗争,锤炼过硬的斗争本领才能化解未来道路上的各种风险矛盾。

追根溯源忆初心,读懂党的光荣奋斗史。“四史”学习教育有助于党员干部深刻理解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的不同形式和不同内涵。要把斗争同新时代的鲜明特征联系起来。从历史中学习斗争方法、汲取斗争智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当好斗争的“急先锋”,做好新时代的奋斗者和追梦人。

“四史”学习教育的目标重在对历史的学习中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历史思维,以古鉴今,在对历史的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最终的目标是要指导实践工作,在工作上见实效。对于党员干部,主要看是否能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通过“四史”,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自觉增强开创未来的信心和决心。

结论

八下历史知识总结范文第4篇

高中历史学科不仅难教,难学,也难复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记住了课堂所讲的内容,记住的如何巩固,没有记住的又应该如何记忆,教师应该如何把握复习的节奏,又该怎样讲述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并且起到作用,就成为历史复习的难点所在。从基础知识掌握的角度来说,复习阶段最重要的还是引导学生回到课本中去,将厚课本“读薄”,将知识化繁为简地进行记忆。

一、利用课本目录,建构知识体系

历史的课文目录都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的,利用目录进行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在构建起历史知识大纲的同时,实现对历史专题知识的总结与归纳。

以必修一为例,这本书主要是关于全球政治的介绍,全书共八个单元,第一单元是介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及演变,第二单元则介绍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相关内容,第三单元讲述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第四单元是介绍中国自鸦片战争起至解放战争中人民的反侵略和解放历史,第五单元主要以俄国为例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第六、七两个单元可以统一成是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变革,至第八单元就是总体介绍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可以看到目录的安排是遵循从古至今、从内而外、互相对比的结构,第一、二两单元可以做中外政治制度的对比复习,第三单元则可承接第二单元的民主政治进行复习,即“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这一说法,第四单元的中国反抗战争史则可以与第五单元的俄国社会主义相互联系,第六、七、八则是整个现代社会的政治大背景介绍和对比,尤以中国的改革为主。通过这样相互比较联系的复习,既可轻松地完成知识的回忆,也可快速了解专题的内容,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打破原有格局,对目录进行重新整理,如第一、四、六、七可以串联起来当作是整个中国的政治史,第二、三、五、八则安排成外国政治史,如此一来,线索也会更为清晰明了。

二、联系课本,进行思维发散

高中历史的课本与课本之间也是有密切联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间的互相影响,总结起来也可以成为学生复习的一个脉络。这种将课本拆开的复习方式,可以称作是专题复习。

如从历史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这三本的内容来看,就可以拆分并重新整合为中国古代、中国近代、中国现代、外国古代、外国近现代这几个模块的内容。必修一的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必修二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还有必修三的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就可共同构成整个古代中国全面的发展历史.涵盖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演变发展,这种复习的模块可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点上并进行扩展思考,从一个大的背景出发推断各种现象实际上的联系,最终对整个历史了然于心。

三、细读课文,重新回归课本

完成大体系的结构梳理后,最终还是要回到课本,通过课文的复习对建构起来的框架进行确认和填补。对课文的复习要细致认真,教师可以按照总结大纲的方式进行每一小节的知识整理,还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一定的历史规律。对具体单元小结进行知识要点的归纳,一般要注意涵盖以下几个问题: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目的、结果,以及经验教训和影响、作用。这样可以把历史知识点进行系统化,并有效地抓住重点,形成有条理的复习。

八下历史知识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清代;科举制度;八股文

一、八股文释义与起源流变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专用文体,又称制艺、时艺、时文、八比文,因题目来源于《四书》、《五经》,又分别被称为四书文和五经文。作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文体,八股文从四书五经中出题,以程朱理学的统治者注解为标准,行文上又有很严格的程式化要求。“典型的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用两句说破题目要义,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进行阐明,起讲为议论的开始,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从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的议论,而以中股为全篇的重心”。①在这四股中,每股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总共八股,故称“八股文”。在每个部分和语句之间往往用“今夫”、“然而”、“若使”、“苟其然”、“而已矣”、“也乎哉”等虚词连接,逐段结束。通篇要求文意连贯顺畅,结构严谨细密,搭配整齐巧妙并对字数也有严格的规定。八股文的命题局限在《四书》、《五经》中,而答题议论内容必须根据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仿摹以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

关于八股文的起源,普遍认为有四点:“1、八股文以对偶为其文字的主要部分,这是顺应汉语特点而产生的。2、八股文的对偶形式、推演经义、代圣人立言等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3、八股文的结构和框架,与汉民族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存在一定的联系。4、八股文孕育于汉唐,.萌芽于宋元,形成于明代,延续于清代,封建政治和经济的需要是八股文形成的极其重要的外部条件。”②

二、百年间对八股文鞭挞的原因

历史上任何一项制度的出现,或多或少都曾起到过一定的作用。八股文作为明清科举取士制度的考试文体,尽管存在呆板鄙陋、味同嚼蜡所用非所习、所学非所用的诟病,但仍起到过一定的历史作用。废除八股文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经过这一百余年的挞伐,如今提起八股文,“懵懂不知情者无不满脸不屑,蹙眉蹙额,如闻恶臭,立作掩鼻状,常常如见仇敌,顿现金刚怒目之相,更有甚者,大有势不两立,不共戴天之慨”③。作为一种用于国家取士的文体,八股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思想史及教育史等领域中引起的争议最多。总概之,批判者多而赞誉者少。然而对八股文的此种态度是怎样形成的呢?

明亡清兴之际,对八股文批判最为激烈,最甚者给它挂上误国、亡国的罪名。鼎革之初,清初士人以及亡明遗老便对八股文展开了笔诛口伐。如李腾蛟“国家八股之科,科名之重垂百年,士即以科名误朝廷”,魏禧“余甲申遘烈皇帝之变,窃叹制科负朝廷如此”,魏礼“制艺源流,父兄之所以教,子弟之所以学者,致于人心波靡,酿成祸害,败延家国”,等等尽言明朝遗老对八股文的愤慨之情。显然,在他们眼中,八股文甚至是科举制度本身是国家灭亡的罪魁祸首。

而清代的统治者意识到,以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却是维护统治稳定的有效工具,故有清一代依然延用。继延之清末,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天朝上国屡屡被蛮夷侵略欺辱,不少士大夫又将国运不济归罪于八股取士的制度,以致八股取士制最终在清末新政中被废除,并又在续之而来的西学东渐背景下备受抨击,在新文化运动中,八股文被彻底地诠释成阻碍中国科学进步的根本原因。

三、浅析八股文在清代的作用及影响

(一) 清初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的作用

在清朝定鼎中原之际,满清贵族在是否继承明朝八股取士制度的问题上曾进行过激烈的讨论,旧有的满族贵族保守势力坚决主张废弃汉学的开科取士制度,废弃被冠以误国误民罪过的八股文,而年轻贵族则坚决主张继承明王朝的开科取士,事实证明,八股取士对清初政权的稳定,对汉族士大夫的拉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在清初政权不稳的情况下,解决读书人的出路问题,不仅选拔了国家急需的人才,使其为新的统治阶级服务,最为重要的是,八股取士制度安抚了读书士人对故国怀念之心,使反清势力得到有效的控制,为清初定鼎中原提供了保障。

(二) 对清代小说兴盛的促进作用

清代所继承的八股文是文人潜心研习的重要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特有的行文要求,使文人形成了模式化的思维方式,小说从文体、主旨到评点等各个方面都对八股文特性有所借鉴,这种借鉴是八股文影响小说的外在表现。八股文以及它所依存的科举制度与小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多个层面的交融。其思维模式于无形之中影响了其他文学创作,文人囿于思维定势,难以用全新的方式去思考,当他们涉足小说时,也将这种模式化思维作为小说写作的导向,从而使得模仿和依傍原著的续书、仿书、改书大量出现,这也是此三种类型小说大量产生的最深层、最根本的原因。八股文无疑是近世对中国士人生存状态和民族人文生态影响最大的一种文体,也是一笔丰厚的文学遗产和文化遗产。

(三)八股取士制度的废除是清王朝政权颠覆的助推器

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作为士人入仕敲门砖的八股文对士人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一旦被废,其对士人知识分子产生的影响将是极其巨大的,不仅使读书人仕进无门,更造成整个士人知识分子阶层心理信念上的巨大动摇和失衡。当这种运行了千余年的“精英再生机制”被连根拔去后,无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的学者认为,废科举有如发生一场社会大地震。对于作为过往科举社会的主角―知识分子来说,科举制的废除断绝了数以千百计的童生士子追求功名利禄的仕途路,这无疑是对士人严重的打击,使其在精神上、政治上、经济上对清王朝失去信心,导致清末政局动荡,人心思变。

四、结论

“八股文是一种文章形式的名称,本身并无善恶可言,只是被明清统治者曾用它来做约束士子思想的工具,同时他们又在这种文章形式中加上繁琐而苛刻的要求”④。尽管八股文有诸多弊病,但是它的出现,无疑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总结,不仅对明清小说的兴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满足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的历史要求,在鼎革之初起到过安定社会的积极作用,其本身是对中国传统文体的继承,并促进了有清一代文教的发展与繁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举学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对科举文体八股文也有了理性的思考,相信未来研究者对八股文体定会有新的认识。(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注解

① 吴伟凡.明清制艺今说――八股文的现代阐释[M].北京:学苑出版社

② 孔庆茂.八股文史[M].南京:凤凰出版社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