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896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6分钟。
儿科住院医师规培总结范文第1篇
我国儿童外科基础教学早期兼容于儿科学和外科学,在医学院本科教学中,儿童外科基础部分大多出现于儿科学教材中,由儿童外科医生进行讲授,部分病种则在外科学讲授。在少数设有儿科系的医学院则具有较为完整的儿外科教学体系和师资力量,儿外科教学在儿科学和外科学的教学中提取出来独立成科,不再被外科学和儿科学大纲涵盖。上世纪90年代,医学院系改革,多数儿科系被调整,儿外科基本上不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列入教学计划。目前,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五年制的教学大纲中,儿科学没有儿外科内容,外科学中只有常见先天性心脏疾病和运动系统畸形,仅少数院校开设儿外选修课。
二、儿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中的困境
发达国家的儿外科规培已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德国学者曾对20余个国家的儿外科培训模式进行比较。在美国,必须经过5年外科住院医师培训并获得认证后才能进入儿外科专科培训,其余国家的平均培训时间为6年3个月。在我国,儿外科作为二级学科,在规培中作为培训科目之一独立招生。综合性医院极少设儿外科专业或缺乏规培能力,故儿外科规培基地集中在儿童专科医院,培训主要在儿外科各专业轮转。医师一旦完成规培,也基本就业在各儿童专科医院。由于受训面和就业面窄,儿外科规培基地生源紧缺。相反,每年的外科规培基地供不应求。由于外科规培未将儿外科纳入培训细则,经过规培的外科医师对儿外科临床知识几乎一无所知,不具备接诊儿外科常见病的临床能力。他们一旦进入基层医疗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又不可避免儿外科病患。不难看出,现行的住院医师规培过早专科化,造成外科住院医师的临床技能培训与其在基层一线实际工作中所应具备的临床能力间尚不够契合。
三、儿童外科疾病就诊中的窘况
由于儿童年龄段人数众多,分布广泛,目前上海市仅有的四家设有儿外科的医院已人满为患,儿外科医师超负荷工作仍然无法满足就诊需求。我们亟需将儿外科常见病的诊治下沉至基层医疗单位完成,但这一过程存在极大困难。首先,儿外科常见病的临床初诊主要在基层,尤其是面向社区的全科医师和分散在各级医院的儿科或普外科医师。近年的本科教育中缺乏儿童外科教学课程和临床实习,在全科、儿科、外科规培中也没有儿外科培训内容。因此,全科医师在新生儿访视和婴幼儿体检时往往漏诊新生儿或婴幼儿外科疾病,儿科或成人普外科医师容易在接诊儿外科急症或肿瘤患儿时发生漏诊误诊。造成该年龄段的儿童外科患者处于高风险状态。其次,在绝大多数的二级医院,儿童外科患者一旦明确诊断,即使是一些常见病,也很少能得到及时治疗,必须转诊至儿童专科医院。这势必导致儿外科常见病诊治在今后几年仍无法在基层医疗单位完成,儿童专科医院人满为患的窘况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
四、对策
对于上述现状和困境,要从根本上提高各级医疗机构医师的儿童外科临床能力,需要一个从院校教育到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长期而全面的调整和改革。
第一,建议将儿童外科常识融入本科临床医学教育内容,这不仅能普遍提高医学生对儿童外科疾病的认识程度,同时培养医学生对儿外科学的兴趣,鼓励更多学生选择从事儿外科专业。
第二,建议将儿童外科列入临床实习轮转范围,尤其要加入临床医学儿科方向和全科方向的医学生实习内容中。临床实习是让医学生将医学理论与医疗实践相互结合融会贯通的关键途径。通过临床实习,培养学生独立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第三,建议调整目前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并在国家执业医师考核中加入儿外科内容。洛杉矶医学中心2009年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外科住院医师普遍认为培训中轮转儿外科是具有价值的教育经历,他们期望每年有一些时间来做儿外科手术。因此,建议在现行的外科规培细则中,适当加入儿外科临床轮转,培养和提高外科医生处理儿外科常见病的临床能力。对于有条件开展儿外科培训的全科规培基地,建议在3年培训中加入2周的儿外科轮转,让全科医师通过临床实践熟悉儿外科常见病,初步具备在社区医疗服务中正确识别儿外科常见病的能力。
五、总结
儿科住院医师规培总结范文第2篇
2001年6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医师执业注册中执业范围的暂行规定》,该规章将医生执业范围划分为四大类,28个专业。并规定一般情况下医师不得从事执业注册范围以外其他专业的执业活动。医师的执业是有范围的,非因特殊情况医师应当在注册执业范围内开展医疗活动,否则就构成违章行为。因此,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当遵守有关规定不能轻易超范围执业,否则就构成违规。为建立适应我国基本医疗情况的住院医师及专科医师培养制度,2003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正式批准立项“专科医师培养与准入制度研究课题”(共设7个研究课题)。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教司牵头,中国医师协会等6家单位共同承担,目前已先后完成了并初步制定了内外科、精神科、神经内科、耳鼻喉科、妇产儿科、康复科、麻醉科等十余个专科的医师培养计划,明确了专科医师需要经过严格、长期的培养、考核和认证方可具备独立处理专科病人并承担医疗责任的资质。目前,我国医学类中共分为19个二级学科,73个三级学科,其中妇产科与内科、外科、儿科等同被列为二级学科。妇产科具有其特殊性,包括妇科、产科和计划生育等,对专科医师要求较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才能胜任相关临床工作。
二、国外培养模式
在美国,几乎所有正规医学院的报考者必须己经完成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4年学习。经过严格考试被录取的考生需再花四年时间完成医学院的教育,前两年学习医学基础理论,第3年开始进入临床阶段学习。到第4年,医学生主要进行各科临床实习。美国正逐渐开始应用一些新的医学考核办法来补充或替代传统的口试。有研究报道,1989年口试占总成绩的23%,有大约54%的学校采用口试。而到2000年,口试成绩只占总成绩的7%,只有35%的学校采用。由NBME(USMLEStep2CS)推出的临床技能评估(OSCE)作为一项新的评估办法开始在2005年毕业后的学生中采用。此外,LCME要求医学院直接评估学生的核心临床技术,表现及态度。每年10月,美国国家住院医师选拔计划(Nationalresi-dentialmatchprogram,NRMP)要公布全美各地各大医院及医学中心该年度所接受住院医的科室及名额。学生应向NRMP提出申请,然后再经过用人部门的严格考试和面试后确定下一年度准备接受的新住院医师的名单,接收后才可进行相关的专科培训。以美国希契科克医疗中心为例介绍其妇产科培训项目。该中心提供长达4年的妇产科住院医师培训项目,其着重培养住院医师的手术技巧,特别是微创手术。培训结束后住院医师可在阴式、腹腔镜及机器人手术方面有很好的技巧。在妇科泌尿及生殖内分泌方面的轮转也使住院医师收获更多。
同时,有专门的流行病学专家进行科研方面的指导。此外,项目还提供模拟训练,医院配有模拟产房,模拟NICU和ICU,模拟手术室等,还有可供医师24小时练习的多个腹腔镜模拟设备。在模拟中心,医师可学习手术技巧及团队合作精神。培训结束后住院医师还可申请医院管理方面的项目进一步学习。下面主要介绍下其4年的轮转计划。第1年,作为实习医生,要在产科轮转3个月,在相关人员的指导下,重点集中在普通产科。计划生育轮转1个月,熟悉门诊各种计划生育相关病例。在产科及计划生育轮转期间,住院医师还要同时接受超声培训。普通妇科轮转3个月,包括住院、门诊及手术操作。还有1个月的重症监护病房轮转,1个月的妇科肿瘤轮转,以及3个月的夜班。第2年,住院医师要在另一医院继续在产科轮转6个月及普通妇科轮转3个月。还需在妇科肿瘤轮转3个月。第3年,住院医师需在生殖内分泌与不孕,妇科肿瘤及母婴医学中心(高危产科)分别轮转3个月。同时还有1个月的夜班,辅助第1年的实习医师工作,同时其在夜班期间也会受到相关的锻炼与培训,同时提高技术。这一年中,还包括2个月的“自选轮转”,住院医师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有些医师利用这两个月进行科学研究,另一些医师选择去本国其他中心参观培训,还有些医师选择参加非洲及拉丁美洲的国际项目。第4年,住院医师要在以下科室经历8个6周半的轮转:妇科肿瘤;产科;普通妇科/妇科泌尿;门诊(主要为阴道镜、妇科超声、尿动力学,外阴病变),以进一步对专科的熟悉和进行技术的提高。
三、我院产科医师基本培养模式
我院妇产科已施行妇产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近10年,已有多位医师经过培训成为妇产科专科医师。培训基本上是以妇产科作为二级学科为主,外科学为辅的专科医师培训。并参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要求,采用两段式培训。
1、基础培训阶段此为第一阶段,其目的是使住院医师掌握妇产科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对妇产科各专业领域所涉及的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对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有较详细的了解和一定处理能力,打好妇产科临床工作基础。培训方法为在妇产科各专科内轮转。包括妇产科门诊轮转8个月,掌握妇产科门诊和急诊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原则。
2、产科病房轮转12个月(其中产房至少2个月),掌握妊娠母体的生理变化,胎儿生理及发育和胎盘、羊水的功能等,头位难产及臀位处理原则,产科常见合并症及并发症的诊断与处理原则,围产保健工作的要求等。
3、妇科病房轮转12个月,掌握女性内外生殖器的解剖,住院病例的发病机理、诊断、鉴别诊断及处理原则,常见妇科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妇科急腹症的鉴别诊断及处理原则,妇科常见病合并症和并发症的处理原则,妇科腔镜的有关知识。
4、计划生育轮转4个月,掌握女性生殖生理(包括月经生理和调控机制以及妊娠生理和影响因素),各种常用避孕方法的原则,中止早、中期妊娠的原理,计划生育各种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处理原则。
5、高年住院医师培训阶段此为,其目的是巩固妇产科各专业知识、学习妇产科三级学科专著,熟练掌握妇产科各专业常见病的各项理论和诊疗技术、学习专业常见疾病知识。安排一定的门诊和急诊及相关科室和实验室学习,如超声波、麻醉科、病理科及内科或外科等。轮转包括担任总住院医师(包括产科和妇科)8~12个月,掌握妇产科急救,参加全科危重病人抢救。要求独立处理常见的异常妊娠、异常分娩。做查房或病例讨论的重要发言人,包括文献综述或临床总结,负责科外会诊。能够独立进行一般手术,如剖腹产、子宫全切、低产钳、附件手术。参加一些难度较大的手术,培养教学意识和教学工作能力,负责实习医师的临床教学计划安排和实施接收实习需要的病种,指导和检查实习医师及各级住院医师的临床和教学工作完成情况,培养行政管理能力,每月总结报表,参加病房核心组工作,需要时可协助或全权代表主治医师,执行医疗及行政等方面的工作,带领下级医师晚查房,组织病例讨论及修改病历。
6、妇、产科病房各4~6个月,重点培养独立处理异常妊娠及异常分娩能力。掌握妊娠图与产程图、正常分娩、识别并处理异常产程及分娩方法的选择、产科的内外科合并症分娩期处理。掌握妇科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如术后合并症,复杂感染伤口换药,组织急症、重症病人的抢救,熟悉常见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断分期、治疗方案、化疗药物、疗程、副反映及处理原则,了解生殖道畸形及损伤性疾病的诊断和处理,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有一定难度的手术,指导低年住院医师。
7、门诊4个月,掌握妇产科门、急诊常见病的诊断、独立处理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组织、参加危重病人的急症抢救,较疑难病症的门、急诊病症的处理,女性内分泌疾病、异常阴道出血、各种妇科肿瘤、滋养细胞肿瘤、计划生育并发症、妇科急腹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处理,包括宫外孕、卵巢肿物蒂扭转、急性盆腔炎、卵巢肿物破裂、子宫内膜异位症、妊娠期子宫肌瘤红色变性等各种门、急诊的诊断和处理,妊娠性高血压、先兆子痫、子痫、产前产后出血(前置胎盘、胎盘早期剥离)、过期妊娠、高危妊娠、骨盆异常、软产道异常、胎位异常、胎儿宫内发育受限、胎盘功能低下;各种妊娠合并症,如心脏病、阑尾炎、糖尿病、肾病、肝病、血液病等门、急诊诊断及初步处理,了解产前诊断的目的和方法。熟悉产前保健的各个环节的目的和要求。
8、计划生育2个月,独立完成较复杂的(或有合并症的)人流手术,人流、上下环的合并症(如子宫穿孔、刮宫不全、避孕环嵌顿)的处理,熟悉药物流产的适应症、给药方法及合并症处理,不育症的检查、诊断和治疗方法。
9、相关科室2个月,如急诊科,心内科,病理科等。
四、我国产科医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各专科的住院医师培训体制和准入管理制度尚未完善,在很多医院中,专科医师的培养仅仅是对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简单套用或叠加。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以学校教育为主,毕业后继续教育为辅的临床医师培养模式。然而,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对临床医师执业都实行严格的培养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专科医师培训和准入制度相当完善和成熟。我国港澳台地区对临床专科医师的培训与管理也是遵循国际通行做法。建立统一的妇产科专科医师培养与准入制度十分必要,并且应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起来,根据相关标准对准妇产科医师进行强制性的职业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从制度上保证我国妇产科医师队伍的基本素质和水平。进一步推动我国妇产专业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创建一支具有医德医风良好、专业知识扎实、临床能力全面的妇产科医师队伍做出贡献。研究生教育及学位制度与临床衔接。人才在成功中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争取管理层支持和培养梯队成员的关键。我国研究生学位教育分为科研型及专业型,临床专业型学位以临床工作为主,医学科研型以基础研究工作为主。但由于学校和医院对于科研的需求,使得许多临床专业型研究生从事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缩减了其临床轮转时间。而许多科研型研究生,毕业后无法找到相关的基础工作,仍需要回到临床,导致其在研究生期间需要做好实验的同时,增加临床轮转经历。这些都会造成轮转期间的不严格,毕业后水平不一。建议应将研究生及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培训化方案相结合,在全国范围内订立统一的培训模式及方案,建立相关专科的考核制度,同时对于科研型研究生,也应给予相关的规范。经过实践观察,笔者发现年轻医师在轮转期间常常会遇到以下问题]:
①相关专业知识涵盖面广,难以全部消化吸收;
②临床知识点零散,容易遗忘;
③临床工作繁重,主动学习积极性减退。
儿科住院医师规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模拟教学 住院医师 临床能力
根据国家卫计委等七部委《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3]56号),2015年我国全面启动以“5+3”为主要模式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下简称住培)工作,这对强化临床医师实践能力,提高临床医师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在当前医学教育规模扩大、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医学模式转型的背景下,传统床边教学无法全面实现住院医师培训的规范化和同质化目标。这时,作为床边教学模式的重要补充,以现代化的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为平台的模拟教学创设尽可能贴近临床实际的高仿真患者和真实环境开展临床教学和考核,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又为医学生技能训练提供了极好条件,对医学生技能培养意义重大[1]。
一、模拟教学概述
传统医学实践教学形式主要通过跟随带教导师进行诊疗活动,参加教学医院及科室开展的教学查房、专题讲座、病案讨论等教学活动,利用真实病人进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和考核的方式完成,具有接触病人数量有限,非常见病种不易遇见,患者不愿配合技能操作,不便多人训练,操作失误容易引发医疗事故或纠纷等缺点,使传统实践教学形式离道德和法律的要求越来越远。医学模拟教学以仿真模拟人、局部技能训练模型、计算机交互模拟系统、虚拟训练系统、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等各种人为创造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进行临床实践教学,以更加科学和人性化的教学与考核手段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操作能力、人文关怀及沟通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体现了独特优势。
二、模拟教学实施
住院医师基本技能再训练是回归临床的前提。在医学教育中,基础医学理论是临床医学的基石[2]。但其生命力在于为临床医疗实践服务,没有足够的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医学生不可能成为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临床医师[5]。我院于2013年扩建面积1600余平方米的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现被批准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配备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科、急救和护理等科目先进教学模型设备和标准化病人(SP)、计算机模拟病例考核条件。三年来,承担了我院临床毕业实习医生和住培学员的临床基本技能训练、考核、竞赛和医学生毕业考试工作,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1.培训对象
选择2014年入我院规范化培主训学员56人(其中社会人9名)为培养对象,其中内科24人,外科16人,妇产科4人,麻醉科6人,儿科4人,耳鼻喉2人。经过理论学习后,结合床边实践教学,每周下午组织住培学员进行集中培训,根据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要求的常用基本诊疗技术操作来确定培训内容,并根据考核情况适时进行调整。
2.培训内容和方式
学员按照培训专科的培训项目进行分组,每4人为一组,每周下午2小时,共培训1个月。相同培训专科的所有项目轮流操作,每组学生培训内容完全相同,培训过程中由培训教师记录所出现的问题,最后点评指正。
依照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内容,要求住培学员能够掌握正确的临床工作方法,准确采集病史、规范体格检查、正确书写病历,基本掌握各临床科室常见疾病的诊断和处理;熟悉各轮转科室诊疗常规(包括诊疗技术),能够比较熟悉外科手术操作技能,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能够完成比较复杂的外科手术,如,①体格检查:利用标准化病人进行问诊、体格检查,并让住培学员写出主诉、现病史,进行模拟心肺听诊及腹部触诊相关训练。②内科基本技能:利用各种穿刺模型完成胸穿、腹穿、腰穿、骨穿等临床常用操作的强化训练。③外科基本技能:利用模拟手术室及其相关设施进行外科无菌操作(如洗手、穿脱手术衣、切口消毒、铺巾等)和外科手术基本技能(包括切开、缝合、结扎、止血、拆线等)训练。④妇产科基本技能:利用教学模型进行产科和妇科检查,包括女性骨盆测量、四步触诊、肛查、阴道检查、后穹隆穿刺、正常分娩机转及常用计划生育技术等培训。⑤儿科基本技能:利用模型和多功能综合模拟人进行新生儿和婴幼儿体格检查、人工喂养及心肺复苏的急救训练。⑥综合急救技能:利用多功能综合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心电监护、电除颤、气管插管等急救技术的初步训练,重点培训住培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多功能综合模拟人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它能模拟临床各种场景,要求指导教师提前将各种类型的临床病历编辑在计算机软件中,对病例设置问题并进行编辑,要求学员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诊断和处理,最后由培训教师根据处理结果进行效果评价。
三、结果与讨论
考试成绩分析结果显示:2014年(56人)住培学员各临床轮转科室的出科考核成绩及各临床基地的年终考核成绩总体高于2013年(54人)住培学员的成绩。虽然少数学员的成绩不能代表全部样本,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模拟教学的成果。
在对临床带教导师进行的访谈中,大部分导师均表示住培学员的临床技能训练单纯依靠传统的床边教学模式无法完成,借助模拟教学将有助于提高技能操作和临床思维能力,模拟教学能够减轻临床带教导师的工作负担,同时能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专业理论知识水平。
新形势下,模拟教学以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有效缓解了教学资源不足,可同时制作大量教学模型模具供众多学生训练和考核而不必担心病人病种不足,还可根据教学需要模拟特定场景或特定罕见病例,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其中“教与学”的矛盾[3]。对于临床带教导师,使用模拟教具为学员培训排除了引发医疗纠纷的顾虑,特别是对于有创性操作的考试和牵涉患者隐私方面的检查项目的教学,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临床教学病例不足、操作训练少、患者不配合教学的缺陷。训练考核可重复自由进行,不受时空限制,根据教学需要任意设置教学项目,根据情况随时反馈或中断,不断重复,有利于临床技能规范性和熟练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建立客观、标准化评估系统。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模型模具的使用,使批量训练考核的记录、反馈得以轻松进行,有助于建立综合、客观、科学化的临床技能训练、考核系统。
当然,尽管模拟教学对医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其永远不可能替代真正的临床训练。模拟教学会使学生的爱伤观念淡化,以求速度和标准为主要目标,长期训练会形成简单的思维模式[4]。模拟环境或模拟病人毕竟不是真实临床环境或病人,它是复杂临床环境和复杂病例病种的简单再现,尤其是医患沟通不具备双向性,学员主要通过它进行技能操作型的练习,同时存在教学模型较昂贵、品种更新太快、无法齐备等问题,使模拟教学在实际应用中还需与传统实践教学相互补充、取长补短。
总之,医学模拟教学模式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注重医学道德伦理,尊重患者权益,减少了医疗纠纷,提高了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养了医学生敏捷、正确的临床思维,使其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情的感染、理的启迪和美的陶冶,推进知、情、意、行、品德诸要素协调、全面发展,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种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生的综合素质,是一种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5]。在模拟医学教学形式尚未在赣州各院临床培训基地广泛推广的形势下,通过在住培学员中实践技能模拟培训活动的开展,增强培训基地对培训过程中实践教学的重视和对医学模拟教学特征、内容、方法的认识,通过示范效应,不断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和临床培训基地的教学水平,为其他培训基地提供经验参考。
参考文献:
[1]金龙玉,高琴.临床技能模拟教学在临床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2):98-99.
[2]蒲丹,韩英,周舟,贺漫清,马俊荣,赵蓉,李为民.医学模拟教学在临床技能培训中的作用与探讨.四川医学,2015,36(2).
[3]文宏,邓东红,程鹏等.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作用初探[J].医学与哲学,2011,32(3):67-68.
[4]孙经武,刘成霞,马莲环,等.基于实训中心的模拟教学在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中的作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3):413-414.
儿科住院医师规培总结范文第4篇
近半年来,儿科缺医少药的问题引发媒体持续关注。这个话题之所以超乎寻常地受人关注,其原因在于一头系着患儿和家属,一头系着儿科医师和医院。“儿童看病难”的话题一下子跻身于诟病多年的社会民生问题――“看病难”、“看名医难”行列。
一名专家为儿科医学发展简单“把脉”后告诉记者:“儿科发展受阻根本病因在于,儿科投入大,收入低,医院不愿意发展儿科;工作辛苦、风险大,待遇不好,儿科医师纷纷转行;生源少、导师数量有限,医学院校招生难上加难,儿科医师供给被截留。如此陷入恶性循环,使得近年来综合医院、基层医院儿科室严重萎缩。”
北京市卫生局的一组数据足以说明问题:目前,北京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半数以上未按标准设置儿科,于是患儿都向专科医院聚拢。北京市两家儿童医院的门急诊人数和出院人数,分别占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儿科就诊量的46.5%和51.3%,更加剧了专科医院挂号难、住院难等问题。有人甚至说“到北京儿童医院‘看个病像打仗,挂个号如春运’”。
在医疗资源丰富的北京尚且如此,外地的情况不难想象。朱宗涵教授告诉记者的一组数据令人忧心:我国共有医疗机构916 571所,儿童专科医院仅有68所。在160万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中,儿科医师仅有6万余名。按照我国总人口数中儿童比例计算,我国儿科医生缺口逾20万人,这显示着约占我国总人口20%的儿童存在看病难问题。
加强我国儿科建设,特别是尽快加强基层儿科医师队伍建设的呼声日益高涨。儿科医师队伍人才流失严重如何解决?如何创造条件满足儿科医师队伍成长需要?日前,受卫生部委托,中国医师协会组织儿科医师分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的专家紧急召开“儿科医师队伍建设建言献策研讨会”, 讨论形成的意见将上报卫生部作为国家制定儿科医师队伍建设的决策参考依据。
讨论嘉宾
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兼儿科医师分会会长 朱宗涵
总医院副院长兼附属八一儿童医院院长 封志纯
国家妇幼保健中心儿童卫生保健部研究员 蒋竞雄
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 宋红梅
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小儿急诊急救内科主任 刘春峰
北京市西城区卫生局人事科科长 郑淑英
上海新华医院儿内科主任 鲍一笑
北京儿童医院保健中心 魏 庄
首都儿科研究所新生儿科主任 李 莉
安徽阜阳人民医院儿科主任 刘晓林
就医故事
门前有医院 孩子看病却要颠簸几十里
刘芳家住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中年得子的她在体验身为人母之喜悦的同时,却在经历了几次给孩子看病后稍显神经质――总是为孩子生病的事担心。
在北京儿童医院的急诊大厅,正为儿子看病的刘芳向记者讲述了带儿子看病的艰辛:还记得儿子7个多月时,多日反复发烧,大便还是稀的,儿子虽然吃了退烧药,但3天过去了病情未见好转,到了晚上病情还会加重,最高时烧到39℃多。尽管用上了冰袋、退热贴,但也仅能缓解一会。“再这样下去,孩子会烧出问题的。”在老人的催促下,刘芳和丈夫带儿子来到离家最近的长辛店医院,然而,值班医师告诉他们,医院没有儿科,建议他们去良乡医院或北京儿童医院。
他们连夜收拾东西,直奔几十里外的北京儿童医院。刘芳还清楚地记得,他们到达医院时是凌晨3:00,结果没想到,医院里到处都是和他们一样带着孩子焦急等待的人。“我们觉得自己为孩子看病很辛苦,但再看看那些外地来的,全家吃住在医院的角角落落,真是心酸。”
等到他们为孩子看完病,天已亮。这次看病的经历,让她坚定:人再多,队再长,孩子以后有了病也必须直奔大医院。
现 状
基层儿科萎缩严重 专科医院每县不足1家
刘芳带儿子看病的经历再普通不过了,却反映出我国儿童看病问题已经成为继“看病难”、“看名医难”之后又一突出的社会问题。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专科医院有3 000余家,仅有68家儿童专科医院,平均每县不足1家专科医院。
朱宗涵教授以北京为例分析儿童看病的“冷热不匀”,综合医院、社区医院儿科缺医少药情况十分严重,少有人去看病,儿童专科医院却人满为患,北京儿童医院和首都儿研所高峰时段的日门诊量分别为9 000人、6 000人,就诊量接近饱和,挂号难、住院难问题十分突出。
刘春峰对此深有体会,“综合医院儿科的萎缩非常普遍,有的医院缩减了儿科床位,有的医院取消住院部,换成了门诊。其中尤以市级、县级医院最为突出,很多地方医院规模小、技术差,连普通的儿科重症监护室都没有,一些基本的检查项目也做不了,更看不了疑难杂症,综合性医院的儿科或儿童专科医院因此特别忙。”
为什么还有大量家长要带孩子去专科医院不在社区看呢?蒋竞雄说,除医疗水平存在严重差距外,管理体制也存在问题,比如说北京市各级医疗机构化验结果不能共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化验结果大医院不认可。既然这样,家长不如一步到位直接到大医院去,免得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耽误时间。
《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加强综合医院儿科建设工作的通知》指出,目前北京83所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儿科的有67所,其中
分 析
人才流失科室萎缩 儿科发展跌入谷底
医学各个专业伴随经济飞速发展日益蓬勃,为何儿科的发展反呈滑坡态势?专家们指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为关键的原因还是儿科投入大、风险大、效益低。
投入与产出“脱节”基层儿科冲击最大
郑淑英指出,受儿童出生率下降、科室经济效益低等因素影响,综合医院儿科呈现萎缩局面,在这种自然“消亡”中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小科”。
“可以说,儿科发展步入了恶性循环,投入大不赚钱,医院对儿科的投入热情大打折扣,缺设备少人才,患者自然不会光顾。”在儿科工作29年的刘晓林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2000年前后,由于工作量大、风险大、收入低,综合医院的儿科医生越来越少。她所在的医院也未能幸免。“最困难时科里仅剩5名医生,大家只好没日没夜地轮班。”
2008年,当全国儿科发展的大趋势还未见改观甚至恶化时,刘晓林所在的阜阳市人民医院通过改革,在政策上向儿科倾斜,儿科床位由45张发展到80张。
“对于小型综合性医院儿科来说,水平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原因。”刘春峰指出,医生要诊治患者,关键是医生得让患者家属信得过。儿科医生再教育等方面不够,导致有些患者耽误、延误,诊治不到位,这样家属对医生的信任出现危机,有病主观上就会选择去大型综合医院的儿科科室、儿科专科医院,或者是比较大型的教学医院。
儿科人才缺口20万 带来重重考验
宋红梅指出,因为综合医院儿科萎缩,儿科医师需求也逐渐减少。反之,没了需求,供给自然就减少了。因为生源少,不好分配,很多大学都取消了儿科专业。
朱宗涵指出,儿科萎缩与人才供给不足互为矛盾,而儿科医生缺乏与我国医学教育的设置有关。1998年教育部为拓宽专业面,调整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提出1999年起医学院校儿科专业停止招生,事实上切断了儿科医师的稳定来源。
数据显示,我国儿科医生在15年内仅增加了5000人。全国160万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中,儿科医师仅有6万名,参照美国1.4558个/千儿童的比例,我国儿科医师的缺口>20万。
“儿科发展未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考验。”宋红梅指出,比如在汶川地震时,儿科的抢救力量就很弱,这使得很多儿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又比如在阜阳手足口事件中,阜阳市就出现了全城没有一台儿童专用呼吸机的情况,给急救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重视儿科学发展、提高中国儿科水平十分迫切。
大小医院职责错位 阻碍儿科医学发展
儿科的畸形发展,使得本应该专注于解决疑难杂症的儿童专科医院医师,常常被数量庞大的感冒、发热等常见病所束缚。一项针对北京儿童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齐鲁大学儿童医院、昆明儿童医院4所儿童医院的分析就颇具说服力,这些专科医院门诊多为常见病,疑难杂症只占10%~15%。有专家坦言,目前北京儿童医院30%的患儿都应该到基层医院就诊。
朱宗涵指出,如果到一级医院,会发现情况更为严峻,没有一个医生会用儿科呼吸机,有的县几十万人没有儿科医师,到乡村更没有。美国的情况恰好相反,90%的患儿看病到社区医院,10%到儿童医院。我在哈佛大学儿童医院工作过几年,美国儿童医院的大厅里从来都空空的。
宋红梅指出,儿童尚处在生长发育期,有自己特殊的生理特点,所以对他们的诊疗不能统一用成人的标准。国外有“小孩并不是成人的缩小版”的经典理论,但并非所有人都能认识到儿童的诊疗方式与成人的区别,导致自然科学基金中单独的儿科学学科被取消,不同的儿科亚专业被并到大内科中参与共同竞争,因此这门学科的地位雪上加霜。
进 展
重振儿科 新政不断出台
“儿科萎缩严重、儿童看病难问题的暴露其实是从2007年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件开始的,当时卫生部派出的北京专家到达阜阳后才发现,在偌大的阜阳,连儿童用呼吸机都难以找到,即使找到了,也几乎没有人会用。一边是急于等待救治的患儿,一边是无处下手的专家,真的很让人揪心。”一名儿科专家告诉记者,“综合医院儿科萎缩早已是大家熟知的事实,然而透过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件,专家、行业组织尤其是卫生行政部门才意识到,儿科萎缩远比想象的还要严重。”
不久,一份由相关专家在全国调研基础上形成的报告摆上了卫生部相关官员的案头。针对儿科萎缩严重,儿科医师数量严重不足;综合医院要么没有儿科,要么实力不强等问题进行了阐述。此后,卫生部在《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和《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中要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必须设立儿科。
不久后,北京、天津等地相继出台的更为细化的儿科发展新政。如《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加强综合医院儿科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未设置儿科的16所综合医院于2011年底前完成儿科设置;只开设儿科门诊、尚未设置儿科病房的29所综合医院应于2012年底前开放儿科病房。
不仅如此,还要求各医疗机构加大对儿科诊疗设施设备的经费投入,改善儿科工作条件,通过引进人才、开放病房、提高业务水平等手段逐步提供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儿科专业医疗服务。如针对部分医院编制紧缺的问题,北京市卫生局允许市、区属医院通过公开招聘的形式,吸纳急需的儿科专业人才;对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儿科工作、达到退休年龄且身体健康的高级职称儿科专业人才可优先办理延迟退休续。
政令之后,一系列的实际举动开始显现:去年6月,北京中医医院恢复了关闭15年之久的儿科病房;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成为北京市首批中医儿科诊疗中心,两家医院年门诊量计划达到10万人;北京市“十二五”规划草案提出将新建1~2所儿童医疗机构;深圳、郑州等城市也宣布要新建儿童医院。
出 路
“可以说,对于儿科学来说,今天的局面是令人痛心的,但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相信有了这次的阵痛和前所未有的‘被重视’,儿科学的发展将有美好的未来。然而,一个学科的真正发展,仅仅有政策的引导还是不够的,如何乘胜追击、做大做强儿科应该是当务之急。”上海新华医院儿内科主任鲍一笑教授指出。
壮大儿科 不来真格的不行
宋红梅认为,综合医院要想做强儿科,必须从两方面着力,一是通过提高待遇等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解决好人才的困境问题;二是依据人才特点,确定发展的专业侧重,解决好儿科发展的特色问题。
北京市已下发文件,要求各医院不能将经济指标作为考核儿科医生工资的惟一标准:“保证设置初期儿科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不低于院内平均水平,注重从儿科服务数量、质量及社会效益等方面对儿科工作进行绩效考核,杜绝以单一的经济效益作为考核依据。”无疑,这是个稳定队伍的政策。
蒋竞雄说,像全院考核,应考虑到成人和儿童的治疗医疗收费、付出的艰辛以及承担风险不一样,因此不能同内外科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可能会打击儿科医生的积极性。如在瑞典,所有儿童医院都是大学附属医院,且对儿科医生的要求会更高,还要经过面试,要让孩子看到医生时有愉悦感,政府对儿科医生的待遇也有一定倾斜,体现了对儿童的优先。我们综合医院的儿科至少也要在这方面倾斜,只有待遇提高,儿科医生被尊重,让他们感受到自身价值的体现,才能稳定这支队伍,培养再多,待不住还是没有用。
朱宗涵指出,当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收费比大医院便宜很多,大家都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最贫困,这正是多数人不愿意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原因,所有社区儿科医生就更为匮乏了。
“可以肯定,现在哪里都缺医生,但相对来讲高层次医院的情况会好一些,例如在华西医院儿科,可能收入不如别人,但还是受到尊重。因此,虽然很困难但还是有人愿意去。但在基层,如北京的区县医院甚至是卫生院,才是最缺少儿科医生的,患者往上跑也就无可厚非了。”封志纯指出。
他建议,扶持儿科,不妨学学师范学生的培养方式,进了儿科系就享受师范生待遇,毕业以后不从事儿科就把钱退回来。而儿科医生队伍的根本稳定,必须从就业环境、成就感、待遇等方面全面着力。例如在目前效益不高的情况下,应该采取从业补贴、床位补贴、或门诊量补贴的方式,由国家给予补贴,这样既能体现国家对儿童的重视,又能让儿科医师的劳动付出得到相应的回报。
建设儿科 分级培养十分必要
在蒋竞雄看来儿科的特殊性,决定儿科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大儿科人才培养力度。若没有足够的儿科医师仅靠扩充床位数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朱宗涵介绍,全国共有60余家儿童专科医院承担着培养儿科医生的任务,但每年培养的儿科医生尚不够满足儿科医师人才缺口。他建议,首先,通过教育部、卫生部及政府主管部门的协调促使有儿科学教学传统和能力的医学院校恢复儿科学专业招生;其次,大力扶植条件成熟的院校增设儿科学专业;再次,在稳定发展儿科学专业招生规模的同时增加医院儿科医师的编制,诸如就业分配、人员培训等管理体制上有所突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儿科后备医师来源的问题。
李莉则建议在当下,可以考虑适当缩短儿科医学生的培养时间,让其尽早为儿科做贡献。此外,是否可以借鉴美国模式,规定修过医学相关基础课程并获得大本学士学位的,允许其申请读医学院,这样对那些大学本科毕业找不到工作又想当医生的来说是一个机会,他再经过3年医学课程的专门培训,并做够两三年住院医可以同样成为一个很好的医生。
封志纯还提出通过预测需要,分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不同层次培养,到5年以后满足70%~80%需要的建议。
长期目标:通过专科制度的建立,建立起适应全国儿科需要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这周期至少需要10~12年,大家都在往这个方向努力。
中期目标:根据实际需要,各个级别的医学院校设立不同层次的儿科系,分层次培养,把能够落实在基层医院儿科的儿科医生培养出来,这个约需5年的时间。
近期目标:在现有临床医学系,选择一部分人,按照原来儿科系学制体系,到第4年选拔一部分出来让他们进入儿科方向,其就业方向是明确的。
大医院儿科 做强特色
宋红梅指出,对于综合大医院儿科而言,切忌面面俱到,应该将侧重点放在发展特色方面,更要重视内科的带动作用。
儿科共有12个专业学组,很难有综合医院能全部囊括,因此综合医院儿科都应该发展自己的特色专业,聚集国内本专业的顶尖人才。在特色方面不乏成功案例,如北大人民医院的儿童血液病,北大医院的小儿神经、肾脏和心血管,北京协和医院的新生儿、风湿/肾脏和遗传性疾病等都是响当当的。
综合医院内科对儿科的带动不容忽视,首先,具有检查设备齐全的优势,而儿科医院要配备这么全面的设备难度很大;其次,虽然儿科相对独立,但儿童的生理构造与成人有一定联系。比如肺纤维化是儿童比较少见的疾病,在遇到这类患儿时,我们可以参考内科对肺纤维化的治疗方案。
基层医院儿科承担分诊转诊使命
儿科住院医师规培总结范文第5篇
医政工作
一、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
(一)扩大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加大临床路径管理推进力度,县级医院试点病种不少于12种,中心卫生院试点病种不少于5种,一般卫生院不少于3种。对于符合进入临床路径标准的患者,达到入组率不低于50%,入组后完成率不低于70%。
(二)做好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制定县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细则,并认真组织实施。加强村卫生室基本药物合理应用培训、指导和监督,同步推进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等工作。
(三)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公立医院要全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加强护理内涵建设,县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病房的比例不低于20%。
(四)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医疗服务。进一步落实《市医疗服务便民惠民十二项措施》。开展预约诊疗服务,二级综合医院逐步开展预约诊疗服务。提高门诊预约挂号的比例,方便患者就诊。加大推行先诊疗后结算、志愿者医院服务、辅助检查结果互认等便民惠民措施力度。
(五)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我县是国家确定的试点县之一,要以破除“以药养医”机制为关键环节,以改革补偿机制为切入点,推进县级医院人事、编制、分配、价格、支付制度、监管等综合改革,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机制。
(六)开展医师多地点执业试点工作。根据省厅开展医师多地点执业试点工作要求,制订医师多地点执业试点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七)做好重大民生工程。全面实施尿毒症免费血透救治,继续做好“光明·微笑”工程和儿童两病免费救治工作,2012年完成250例白内障复明手术、3例儿童白血病和60例先天性心脏病免费救治任务,实施重度耳聋患儿人工耳蜗救治。
二、加强医疗质量管理
(一)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以“三好一满意”活动为平台,将“三好一满意”活动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先争优、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治理商业贿赂、文明单位创建、平安医院建设、“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创建优质医院和行风评议等活动紧密结合,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二)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医疗机构根据卫生部《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修订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重点落实各项医疗核心制度,定期召开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会议,组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检查,查找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加以改进。医疗机构要加强急诊科、产科、儿科、骨科、心血管科、ICU等医疗风险高的重点科室监管,强化环节管理,保障医疗安全。
(三)完善住院病人风险评估制度。对住院病人进行医疗风险评估,根据病人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质量管理。
(四)实施医疗缺陷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建立医疗缺陷管理制度,临床科室对可能存在医疗缺陷的病案要及时上报,医疗机构应组织讨论查找原因,针对发现的问题制订整改措施,并落实到位,定期进行效果评估。继续开展医疗质量点评,完善医疗质量分级点评制度,定期组织对典型的医疗案例和病历进行点评,强化医疗质量控制。
(五)强化“三基三严”训练。完善“三基三严”培训制度,医院开展全员培训、考核,在全县继续开展医务人员培训与技能大比武活动,提高医疗队伍的业务素质及基本技能。
(六)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进一步完善县级医疗质量专业控制体系建设,切实做好院感质量控制、临床用血质量控制等工作,制订医疗质量控制指标,设计质量控制方案和考核方案,加强相关专业质量控制指导。
三、加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一)加强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建设。
1、落实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项目。县医院、县中医院要认真安排骨干医师参加全省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
2、完善精神疾病收治网络。今年在县人民医院建立精神病科,通过培训、进修、业务查房和定期指导,提高县级综合医院精神病人收治能力。
3、加强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医院工作。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创新工作模式,城市三级医院组织专家组定期到县医院开展查房、病历点评、手术示教等临床教学,对受援医院管理工作提出建议,培训受援医院医务人员,提高县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县医院医疗技术项目开展率90%,急诊与住院患者中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诊疗比重20%,住院病人外转率<10%,重点建设科室达标率达到70%。
(二)推进院前急救网络建设。
建立农村县院前急救网络。依托县医院建立独立的急救分中心,依托部分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急救待命点,形成院前急救网络,覆盖整个农村区域。
(三)开展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
按照《市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方案》,开展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全县至少有一所康复医院或承担康复服务的医疗机构能开展基本康复服务。
四、强化医疗服务监管
(一)加强医疗市场监管。
1、加强医疗机构监管。严把医疗机构设置审批关,认真落实医疗机构校验制度,根据日常监督和不良执业行为记分情况、实地检查情况对发证医疗机构进行管理。
2、严把医疗广告审核关。建立对媒体医疗广告刊播情况的巡查制度,对违法、违规医疗广告的医疗机构进行警告和处罚。
3、开展个体诊所“规范化服务”活动。促进个体诊所依法执业、规范管理、健康发展。
(二)做好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工作。
贯彻《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市政府144号令),深化平安医院创建工作,开展医疗质量安全专项检查,落实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和医疗安全事件责任追究制度。配合做好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工作,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维护正常医疗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五、加强药事管理
(一)加强处方点评工作。落实《处方管理办法》,规范临床用药行为。认真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医院定期公布处方点评结果,通报不合理处方;根据处方点评结果,对医院在药事管理、处方管理和临床用药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和综合分析评价,提出质量改进建议,处方点评结果纳入相关科室及其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和年度考核指标,建立健全相关的奖惩制度
(二)推进临床药师制度的落实。二级以上医院建立临床药师制度,确定不少于2名专职临床药师,临床药师下临床指导时间不少于1/2,加强对临床医嘱、处方的指导,临床医嘱、处方合理用药比例提高。
(三)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积极推进临床合理用药,对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干预,重点加强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工作,根据监测结果及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抗菌药物占医院总药品的比例不超过25%,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六、开展“阳光医药”网上监察系统建设
积极推进“阳光医药”网上监察系统建设工作,指导医疗机构完善医药信息系统建设。按照省卫生厅统一部署先行在县直医疗机构试点,实现对药品和医用耗材的采购、使用、配送和回款等全过程的监督,促进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七、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认真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技术性标准与规范,重点对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室、重症监护、血液净化等重点科室、部门进行质量监控,组织医院感染专项检查,提高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水平,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八、加强血液管理工作,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一)做好临床用血工作。健全临床用血考核评价制度,开展合理用血培训。全年安排2期医疗机构血液安全管理检查,举办2期科学用血相关知识培训班。
(二)继续推进无偿献血工作。加大无偿献血工作宣传,加强无偿献血队伍建设。在医疗机构中逐步推行亲友助血制度,继续推进无偿献血者的临床用血费用偿还医院直报工作。
九、做好重大医疗救治工作
组织实施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和重大疾病医疗救治、重大事件医疗保障工作。
妇幼工作
2012年是贯彻实施《市妇女发展规划(2011-2024年)》和《市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4年)》起步之年,继续实施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和妇幼安康工程,全县住院分娩率达到99%以上,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6/10万、10‰以下。孕产妇保健管理率达85%以上,3岁和7岁以下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率分别达到90%、85%。
一、继续实施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1、继续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农村育龄妇女免费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实施预防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传播项目,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率达到80%以上,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抗病毒药物使用达到80%以上,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规范化诊疗达到80%以上,乙肝阳性孕产妇所生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比例达到80%以上。
2、继续实施免费婚前医学检查项目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婚检率。
二、继续实施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程
加强妇幼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妇幼保健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管理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参加全省妇幼保健院(所)长规范化培训,以县为单位产儿科技术培训率达到95%,抓好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儿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配备保健服务和产儿科临床必需设备,设备配备率达到65%;继续开展“县级产科急救中心”、“母婴安全乡卫生院”建设活动,按照《省县乡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的要求,大力推进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妇保院、乡镇中心卫生院及50%以上的一般乡镇卫生院要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
三、继续推进妇幼安康工程
组织实施《2011-2024年市妇女发展规划》和《2011-2024年市儿童发展规划》,做好妇幼安康工程,推进妇幼安康工程先进县创建活动。规范产前筛查管理,组织开展防治出生缺陷的宣传和健康教育。落实卫生部《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2010年版)》,推动新生儿疾病筛查、听力筛查工作,加强筛查网络建设,强化组织管理,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率达50%。
四、继续实施妇幼卫生项目
继续深入开展“降消”项目,实施技术培训、临床进修、专家驻县蹲点指导、健康教育、项目宣传和督导工作,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继续实施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项目、妇幼卫生监测项目、生殖健康/计划生育项目、婴幼儿喂养与营养改善等项目。
五、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的管理
贯彻落实卫生部、教育部《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加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认真做好妇幼卫生信息工作,提高数据质量和利用。落实《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办法》,加强“母婴三证”管理。组织开展危重孕产妇监测和审评,进一步落实高危妊娠分级管理、孕产妇死亡评审制度,对可避免的孕产妇死亡实行责任追究,继续开展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
六、加强产科质量管理
严格按照《市产科建设标准》,加强产科的管理,落实产科技术的准入,提高产科服务能力。进一步强化基层医院产科人员培训工作,重点开展对产科高危的识别能力、产科应急的处理能力、内科合并症处理及院感知识的培训,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
七、加强母婴健康宣讲活动
认真做好孕产期保健知识的宣教,依托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孕妇学校”,组建母婴健康教育宣讲专家团,针对母婴健康实际需求,举办多种形式的“母婴健康大讲堂”活动,增强孕妇的自我保健能力。
上一篇:儿科医生工作总结{优选5篇}
下一篇:儿科主治医师考试总结{甄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