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低碳环保的总结{精选5篇}

时光漫步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2265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91分钟。

低碳环保的总结范文第1篇

伴随我国国民经济日益发展,环境保护、能源消耗、水土流失、大气变暖等问题日益重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到环保话题不能不说到碳排放问题。据统计,从1990年到2003年的14年间,我国的能源消耗增长占世界的25%,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占世界的比重为34%。预计到2015年,我国CO2 排放量将占世界总排放量的20%,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温室气体大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

目前低碳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抉择。国家“十二五”规划已经把大幅降低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这对中国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已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污染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是不争的事实。因此,研究低碳发展,必须要摸清碳排放的底数。

二、我国碳排放量

碳排放量是指燃烧化石能源释放出的热量所对应的碳量。其中,电力、 热能等二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均来自于其生产过程中化石能源的能量转换与能量损失。因此,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即为各类化石能源的终端消费(不包括作为原料的化石能源)、能源转换及能源损失所产生的相应碳排放量。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中国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的趋势[3]。1994—2002 年期间,碳排放量以 1.6%的速度呈缓

慢上升趋势,年均碳排放量 7.9 亿吨。2003 年以来,碳排放量增加迅速,年均碳排放量 13.9 亿吨,平均增长率为 11.1%。造成中国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中国经济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1994—2002 年 GDP 的年均增长率为 8.9%,2003—2009 年GDP 的年均增长率上升为 11.1%。1994—2009 年间,我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 71%,石油消费占 19%。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离不开能源的支持,而能源消费的增长也得益于经济增长,最终导致近几年我国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

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着巨大的资源环境约束和压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污染问题日趋恶化。在众多的污染问题中,空气质量问题尤为突出:工厂生产废气、人们日常生活排放废气、汽车尾气的无限制排放,都给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带来了沉重的负荷。另一方面,城市绿化面积不断减少,而玻璃建筑、空调等的增加,都使得我们生活环境的气温逐年升高,空气中有毒成分的含量明显超标。随着政府对环境问题认识程度的不断深入,逐渐加大了环境规制的强度,但由于环境规制与经济、技术、政治、文化等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各年环境规制力度的强弱往往是政府在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做出的决策[4]。

四、制约推进低碳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是一次能源消耗总量及其结构。深究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居高不下的原因,核心在于临港重化工业、能源基地特色定位等导致能源消耗总量过大和能源结构、发电结构比例失调问题,碳排放强度高的能源主要是原煤和石油产品,高排放领域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中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大型公共建筑能源消耗;居民生活中私家车出行的能源消耗所占比例呈现逐年增大趋势。

(一)工业能源消耗总量与碳排放结构比例。工业增加值能耗强度是衡量工业企业创造价值过程中能耗水平和碳排放强度的主要考量指标。

(二)交通运输能源消耗总量与碳排放结构比例。

(三)建筑能源消耗总量与碳排放结构比例。调研显示现有建筑节能改造滞后,建筑围护结构隔热保温性能差,空调夏季制冷、冬季制热能耗大,成为电力负荷高峰的主要因素,也是夏季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居民建筑能耗相对较低,但宾馆、商场、医院、政府及大型企事业单位办公楼、写字楼等公共建筑能耗巨大,能耗水平大约是居民建筑的10—20倍。

(四)电力、热力行业燃料消耗总量与碳排放结构比例。要推进低碳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电行业的总量控制和发电结构的调整优化是一道绕不过去的槛,必须下大力予以化解。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日本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418克;德国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497克;美国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625克。根本原因是电力生产使用的一次能源化石燃料比例较高。

(五)居民生活能源消耗总量与碳排放结构比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生活用能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居民生活用能消费总量持续增长,私家车增加导致的成品油增长幅度最大,电力、成品油消费在居民生活碳排放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

五、实现低碳发展的路径与对策建议

(一)突出以第二产业结构优化为重点,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双重控制。

(二)狠抓节能降耗,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调整优化能源结构,降低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强度。

(四)纵深推进环境整治,以大气污染减排带动低碳发展。

(五)发展生态种植业,着力增加农林碳汇

(六)加强政策创新,引导绿色低碳消费。

(七)培育低碳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六、结论和建议

鉴于此[6],我国在制定碳排放增长控制政策时应注重以下几点:第一,把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 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 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的经济增长方式。 第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通过技术创新和引进,更新、 改造落后生产工具,提高能源密集部门的能源效率。大力发展节能环保、 新能源、 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三,通过命令控制型和市场激励型两大类规制政策,有效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机制,推进环保收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资源环境产权交易机制,对低碳经济复杂系统中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进行调节,以达到保持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目标。参考文献

[1]宋杰鲲,张宇.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我国碳排放情景预测

[2]王国印.环境规制与企业科技创新—— —低碳视角下波特假说在东部地区的检验性研究[J] . 科技与经济, 2010,(137): 70-74.

[3]刘晓,熊文,朱永彬等.经济平稳增长下的湖南省能源消费量及碳排放量预测[J] .热带地理, 2011,(3): 310-314.

[4]李程.环境管制: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J] .经济与管理,2011,(3) .

低碳环保的总结范文第2篇

作者简介:郑林昌,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和城市经济。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1041010);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编号:200809151)。

(1.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气候影响中心,北京 100012;

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要 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日益攀升,极端气候现象频发,引发了全球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和实践。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走低碳发展之路是一条科学发展之路。为全面认识低碳经济,该文针对低碳经济的内涵,设计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2007年我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①不同省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总体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局部跳跃”的格局;②不同省份低碳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整体呈逐步增加的趋势;③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化的原因是能源分布、能源利用、发展水平、地理环境、消费观念、消费模式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基于此,今后我国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要逐步加强低碳排放的管理、控制和引导,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加大科技投入、引导消费行为、优化能源结构、增加碳汇资源,来增强低碳经济发展能力。

关键词 低碳经济;层次分析;低碳产出;低碳消费

中图分类号 X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7-0080-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7.014

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到《京都议定书》生效,再到哥本哈根艰难谈判,关于发展权与排放权的讨论不断升级,催生了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各国对低碳经济具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实践,以英国为首的欧盟各国,重视通过制定低碳政策引导人们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型[1-3],美国重视通过技术途径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日本则高度重视高新技术在能源和环境的应用,致力于打造全球第一个低碳社会[4-7],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韩国等经济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陆续开展了低碳经济政策研究。中国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成果显著,庄贵阳[8]、何建坤[9]、付加锋[10-11]等人[12-13]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发展形态以及发展过程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析。尽管如此,各自又都存在不足,均未能全面评价我国区域低碳发展水平,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中国作为世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特征差异巨大,有必要建立一套全面反映低碳经济内涵与特点的指标体系,对各省域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及其时空格局变化进行综合分析,指出差异化原因,以此促进节能减排,推动我国向低碳转型。

1 评价指标体系与数据处理

1.1 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衡量一个国家(或经济体)是否达到了低碳经济,除了考察发展阶段这一基本背景之外,核心是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及消费方式三个方面是否具备低碳发展的潜力,同时还要考察各国(或经济体)向低碳经济转型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促进低碳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为此,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方法,对原有指标体系进行加工凝练,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系统(图1)[10]。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第一层目标层为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第二层准则层由五类指标构成,根据发展中国家发展的要求,又将其划分成发展系统和低碳系统,从而既保障经济发展,又在发展的前提下促进向低碳化的转型。其中低碳系统指标包括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环保四类指标。低碳产出指标表征低碳技术水平、低碳消费指标表征消费模式、低碳资源指标表征低碳资源禀赋及开发利用情况、低碳环保指标表征降低碳排放与环境保护的协同效应;第三层为指标层,在上述五个方面下设若干评价目标,

最终构成终极指标。

1.2 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评价指标的权重是对各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对重要性的数量表示,科学合理地确定指标权重是整个方法的核心环节。由于层次分析法(AHP)基本原理能够将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层次,由专家和决策者对所列指标通过两两比较重要程度而逐层进行判断评分,并利用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确定下一层指标对上层指标的贡献度,从而得到各指标层指标重要性排列结果,以此来确定指标权重。基于此,根据指标体系设计“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专家打分表”,并对全国50余家高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单位、500余位从事专门研究和一线工作的专家进行了调查,得到各项评价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

1.3 数据来源与处理

GDP、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人口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科技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环境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环境年鉴》,能源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能源年鉴》。城市化率的测算涉及经济、人口、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为减少测算难度,城市化率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2000年以前没有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统计,采用市镇非农业人口占市镇总人口的比例。GDP增速采取五年平均增速计算,2007年数据采用了2006-2007年的年均增速。增速基础数据为GDP指数数据,其它涉及GDP的数据都进行了物价因素调整。由于缺乏历

表1 各项评价指标权重

Tab.1 The evaluation index weight

年各地区人均GDP指数统计,人均GDP未扣除物价因素;缺乏能源统计数据,在评价时去掉了自治区。

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包括指标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处理。逆向指标采用倒数变换法进行正向化处理(式1),指标的无量纲化采用归一化方法处理(式2)。其中,x′为逆向指标原始数值,x*为该指标的正向化指标值,x为归一化后的指标数值,x*min和x*max分别为该指标区域各评价个体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x*1/x′(1)

x(x*-x*min)/(x*max-x*min)(2)

其次进行指数合成,包括单项指数值合成和综合指数合成。采用线性加权求和法计算单项指数值(式3),式中si表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第i项指数值,i依次为发展水平指数、低碳产出指数、低碳消费指数、低碳资源指数、低碳环保指数。xj为标准化后的无量纲指标,wj相应指标分权重。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采用线性加权求和法计算(式4)。式中LCEI表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指数,Wi为单项指数值权重。

si∑xjwj(3)

LCEI∑siWi(4)

2 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2.1 总体评价

评价结果显示,2007年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省域差异较大(见图2),低碳经济发展指数最大的北京与指数最小的宁夏得分差值50分之多,北京是宁夏的近6倍。从空间整体分布看,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由东南沿海地区向其西北逐渐减低、最后回归北部地区的特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不错的省市呈“山”字型分布(分别为浙、闽、粤、桂、川、湘、赣、苏),最的蒙、宁、晋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最弱。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布特征与我国经济发展特征和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煤炭资源分布较为密集的晋、蒙,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弱,而能源较为缺乏、经济发展较好的粤、闽、浙,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好。

从时间发展过程看,各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除贵州和海南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出现下降外,其它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四川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增幅最大。海南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的变小,缘于其近年来发展速度和规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所致。而贵州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减小,主要是由于其大规模资源开发及其之上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影响的结果。虽然各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总体空间格局并未出现太大变化,仍然保持着由正北向东南逐渐增加的格局。唯有变化的是,沿长江流域个别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在国家总体的地位有所上升,这主要是由这些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能源利用结构变化造成的。

2.2 发展系统评价

从影响低碳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系统来看,2007年省域水平差异较大,上海市发展系统指数是甘肃省发展系统指数的6倍多(见图3)。从空间总体分布看,各地区发展空间分散性较强,但分散中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即总体呈东南向西北逐步降低的特点,这与我国地形以及区域发展政策具有较强的关系。除四川和湖北外,发展较强的地区全部位于我国沿海。这些地区地形条件简单,距离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近,从事生产活动所投入的成本相对要低,经济活动的投入产出效率较高。此外,它们还获得了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改革开放前期,我国制定和出台的区域优惠政策基本全部落在了沿海地区。正是得益于上述因素的影响,沿海、沿江地区率先获得了发展的优势,区域发展水平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3 低碳系统评价

从低碳系统来看(见图4),2007年各地区低碳水平之间的差异也很明显,低碳水平最强的广东,评价得分为63.21,低碳水平最弱的宁夏,评价得分仅有8.18。从空间整体分布来看,低碳水平呈现出以山西、内蒙古为中心,逐步向东南增加的特点,这与我国能源资源分布特点具有高度一致性。山西和内蒙古是我国煤炭储量最为丰富、产量最大的两个地区,两地的能源利用以煤炭为主,加上两地重工业比重较大,所以它们的低碳水平最弱。低碳水平较

弱的新、陕、黑、辽、鲁、豫等地区能源储量也较为丰富,煤炭和石油都有分布,这些地区的能源利用以煤炭和石油为主。中南部的鄂、湘、赣、皖等地区也有煤炭资源分布,但生产量远小于其消费量,需要从外部调入煤炭资源满足生产和生活所需,这些地区水电供给量大,森林覆盖率高,所以它们的低碳水平相对较强。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能源产生的需求量很大,但能源储量却很少,能源主要依靠外部供给,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等低碳资源在能源消费中占有比例高,加上丰富的森林资源的拉动,这些地区的低碳水平也较强。

2.3.1 低碳产出指数

在低碳系统的各项指数中,2007年低碳产出指数的省域差异性最大(见表2)。北京位居低碳产出水平的首位,指数高达97.76,而贵州则处于低碳产出水平的末位,指数仅有5.57,北京是贵州的近18倍。地区低碳产出水平在空间上也具有由正北方向东南方向逐步增加、局部地区跳跃的特点,这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能源使用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北京和上海为例,虽然北京位于我国的北部,距离山西、内蒙古等煤炭资源密集分布区近,能源利用结构中煤炭也占有相当大比例,但北京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尤其是第三产业占经济总体的比例已经超过八成,工业主要以现代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经济活动能源需求强度较小,所以其低碳消费水平较弱;尽管上海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北京市,但其经济体中工业仍占有一定比例,所以其低碳产出水平低于北京市也就不足为怪了。

2.3.2 低碳消费指数

2007年省域低碳消费水平空间分布较为分散,但仍

表2 2007年省域低碳产出、低碳消费、

低碳资源以及低碳环保指数

Tab.2 The low-carbon index of production,

consump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t provincescale in 2007

有一定规律可循,总体看呈现扇形向南逐渐增加的特点(见表2)。蒙、晋和宁形成扇头,这些地区的低碳消费水平指数最小;两侧的新、青、黑、吉、辽、冀、鲁组成扇面,这些地区的低碳消费水平指数也不大;而甘、陕、豫、鄂、苏和浙组成扇中,这些地区的低碳消费水平指数相对上述两类地区要大;而皖、湘、赣、闽、粤、桂、川、渝和琼组成扇尾,这些地区的低碳消费水平指数较大。低碳消费水平空间分布格局是由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消费模式、能源利用结构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地理环境是造成低碳消费水平整体格局的最主要原因。从南北格局的角度看,能够发现我国低碳消费水平在空间上沿长江形成南北割据的态势,这主要因为长江以北地区是我国结冰区,冬季需要集中取暖,取暖方式以煤炭和天然气为主,而长江以南地区为非结冰区,冬季并不需要集中供暖,故低碳消费水平相对要弱。

2.3.3 低碳资源指数

低碳资源水平在空间上也有南北泾渭分明的特点(见表2)。2007年低碳资源评价得分在50分以上的省市除青海外全部位于我国南部,相反北方各地区评价得分值相对较小。这是因为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资源集中分布在北方区域,京、蒙、晋、冀、鲁、豫等能源利用结构以煤炭、石油为主,这些地区森林覆盖率相对较低,低碳资源评价得分低在情理之内。而南方各省市距离煤炭、石油产地较远,能源供给不足,迫使它们加大投入利用水、天然气等资源,其能源利用结构要优于北方各地。受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南方各省市森林覆盖率较高,碳汇资源较北方地区丰富。低碳能源利用结构和森林覆盖率正是造成川、滇、桂、琼、粤等地区低碳资源评价得分较高的原因所在。

2.3.4 低碳环保指数

各地区低碳环保水平在空间上具有片状分布、局部跳跃的特点(见表2)。这种空间分布特征,是经济发展水平、工业结构和能源利用共同影响的结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用于固体废弃物投入的资金不足,它们的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相对较低,此外西部地区能源利用以煤炭为主,且大部分未经脱硫,加上经济总体规模较小,所以单位GDP产生的SO2和COD要大于其它地区。相反,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能源利用结构复杂、经济规模较高,低碳环保水平相对要高。此外,低碳环保水平指数与各地金属矿产资源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主要是因为金属矿产资源开采与冶炼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比如,赣、贵、辽等金属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的地区,其低碳环保水平一般都很低。

自“九五”以来,我国政府就重视环境问题,并把治理环境污染作为政府一项重要任务。在政府环保努力、产业结构调整、环保科技投入等多种力量的推动下,我国低碳环保水平出现大幅度的增长,除各别地区的低碳环保水平增长幅度小于50%外,其它大部分地区的低碳环保水平都高于50%,其中江西省低碳环保水平增加了10倍多。2007年地区低碳环保水平空间集中分布特征较为明显,整个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成为低碳环保水平较弱的地区,并且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也减小了很多。

3 结论与建议

中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结果表明:各地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空间整体分布呈现出由东南沿海地区向北部地区逐步递减的特点和“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局部跳跃”的格局,其中晋、蒙、宁是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洼地。地区低碳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保持着持续增加的趋势,其中发展系统发挥的推动作用巨大,但低碳系统所发挥的推动作用也不容忽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分布特征是由能源分布、能源利用结构、发展水平、自然环境、消费观念、消费模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能源区域分布及能源利用结构发挥的影响作用较为突出。

基于上述分析与结论,面对低碳经济发展的热潮,建议:①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是由发展和低碳两大系统组成的,任何一方的偏失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经济发展,为此在今后发展过程中,我国要切实把握好发展和低碳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逐步加强低碳排放的管理、控制和引导。②在促进低碳排放方面,工作要有侧重。要继续加强资源环境污染管理和监控,继续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产业升级,强化低碳环保和低碳产出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也应对低碳消费和低碳资源引起足够的重视,要通过积极引导、控制消费行为、消费模式,鼓励和支持居民合理消费、理性消费、节约消费和节制消费,减小人均碳排放强度;要通过优化能源使用结构、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和增加碳汇资源,制止低碳资源水平不断下降的趋势。③要加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协调工作,继续加大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使中西部地区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围绕主要能源产地,尤其是煤炭和石油产地,深度开发资源产业,积极延长资源产业链条,增加资源产品的附加值,增强能源产地的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Dagoumas A S,Barker T S.Pathways to a Low-carbon Economy for the UK with the Macro-econometric E3MG Model[J]. Energy Policy,2010,38(6):3067-3077.

[2]Hughes N, Strachan N. Methodological Review of UK and International Low-Carbon Scenarios[J].Energy Policy,2010,(10):6056-6065.

[3]The UK Low-Carbon Transition Plan. National Strategy for Climate and Energy-Presented to Parliament Pursuant to Sections 12 and 14 of the Climate Change Act 2008[R].Published by TSO.

[4]Strachan N, Foxon T, Fujino J.Low-carbon Society (LCS) Modeling[J]. Climate Policy, 2008,(8).

[5]Skea J, Nishioka S. Policies and Practices for a Low-carbon Society[J].Climate Policy, 2008,(8).

[6]“2050 Japan Low-carbon Society” Project Team 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 (NIES). Kyoto University, Ritsumeikan University,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Mizuho Inform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Japan Scenarios towards Low-carbon Society(LCS) by 2050-Fessibility Study for 70% CO2 Emission Rreduction below 1990 Level[R].2007.

[7]The Climate Institute and E3G. G20 Low-carbon Competitiveness[R]. 2009.

[8]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Zhuang Guiyang. Low-carbon Economy: Climate Chang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Road of China[M]. Beijing:Meteorological Press,2007.]

[9]何建坤.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J].绿叶,2009,(1).[He Jiankun. Develope Low-carbon Economy-The key Lies in Low-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J]. Greenery,2009,(1).]

[10]付加锋, 庄贵阳, 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38-43.[Fu Jiafeng Zhuang Gui-yang, Gao Qing-xian. Conceptual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Low-carbon Economy[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 and Enviroment.2010,(8):38-43.]

[11]付加锋,等. 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衡量指标体系[J].研究与发展, 2009,( 6).[Fu Jiafeng,et al. Conceptual Identification and Weight Index System for Low-carbon Economy[J].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9,(6).]

[12]王仕军. 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 开放导报,2009, 146(5):44-47. [Wang Shijun.Review of Low-carbon Economy Research[J].China Opening Herald,2009, 146(5):44-47.]

[13]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 低碳发展论[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10.[Zhang Kunmin, Pan Jiahua, Cui Dapeng. Low-carbon Development [M]. Beijing: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9:10.]

Evalu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Level and Spatial Progress of Low-carbon Economy at

Provincial Scale in China

ZHENG Lin-chang1 FU Jia-feng2 LI Jiang-su3

(1. College of Economics,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Hebei071002, China; 2. Centre of Climate Impact Research,

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Beijing 100012, China;

3.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Beijing 100101,China)

低碳环保的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形势;低碳经济;企业财务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2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和碳排放等问题也成为世界各国的问题。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深刻贯彻低碳经济的理念,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发展,这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意义重大。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企业财务管理中,实现企业运营管理绿色化,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

一、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是近些年来社会大力倡导的经济模式,其是通过创新现有的管理、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大力研发环保技术,改变能源结构,极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污染资源的使用,从而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等含碳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相适应,不能够为发展经济而牺牲生态环境。尤其是在近些年全球温室效应愈演愈烈,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降低碳排放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在该次会议上世界各国达成“低碳生活、低碳经济、二氧化碳减排”等低碳共识,并且各国联合起来降低碳排放。总经理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发言,承诺中国要在10年内将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到现在的一半,要将我国打造成为低碳大国,有效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

发展。

二、低碳经济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财务的管理目标是低碳经济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为企业有效开展财务活动提供方向,同时也是衡量企业财务管理质量的标准。对于传统的财务管理来说,其目的是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在企业产值利润、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企业价值等方面都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由于过于追求经济效益,不注重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忽略了生态效益,使得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严重脱节。在传统的经济理念中,企业的核心任务是肩负起经济职责,而环境保护职责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企业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对于社会发展来说,环境污染与碳排放与企业息息相关,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是较大的,因此为了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统一,那么企业必须承担起生态环境保护职责。

以低碳经济为企业的发展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企业的管理之中,降低二氧化碳等含碳气体的排放,积极调整企业的产业结构,降低高污染、高碳排放资源的使用,大力采用低污染的清洁能源,从而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来说,不仅仅要注重对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的评估,同时还要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生态效益的评估,从而衡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综合考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内部价值和生态价值,进一步明确企业的碳风险与碳责任,全面提升企业的价值。

三、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思想要求企业实现核心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宏观角度合理分配企业资源。实现核心业务产权级次进一步精简压缩,大幅度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按照经营要求进一步压缩管理链条,实现组织机构扁平化管理。全面推进企业核心业务的地碳排放管理,加强对于企业运作的系统支持,从而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生产能耗,在满足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社会生态效益。同时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具有前瞻性,能够对于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能够企业的发展需要,随着企业的经营策略、经营理念、相关政策制度、环保要求等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综合考虑以上内容,积极引入碳排放和低碳业绩指标,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和低碳能力等方面去衡量企业的低碳排放发展指标。

(一)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通过付出一定的金钱、技术、人资管理等资源之后,所收到的回报。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企业总是想投入最少的资源来获得最多的经济回报,也就是说产出与投入之比越大越好。参照企业传统的应力标准,结合低碳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要求,采用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碳资产净利润率指标去衡量企业的低碳盈利能力。总资产报酬率是指企业获得全部经济效益;净资产收益率是指企业通过投入资源而获得的总的经济效益;碳资产净利润率是指企业通过投入碳资产而获得的净利润。

(二)偿债能力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在限定时间内偿还相应的财务的能力,按照企业碳债务产生的原因可以进一步明确碳负债的含义。对于企业来说,其碳负债包括企业在限定时间内偿还因为碳排放问题而带来的罚款、企业用于低碳排放技术引进和设备购置的银行贷款、按照环保法律法规企业应该缴纳的碳排放税、碳排放风险给企业造成的未知的债务等。而企业在限定时间内对于这些已经存在的或者潜在的碳债务进行偿还的能力,这就是偿债能力。在财务会计中,多从短期、中期、长期碳偿债方面去评估企业的碳偿债能力,明确企业在不同的时期能否按时足量偿还碳债务。在具体的实践中,多选取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资产碳负债率等指标去衡量企业的碳偿债能力。在这些指标中资产碳负债率是最为重要的,其体现着企业的全部资产能否保证企业偿还相应的碳债务,能否降低碳债务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风险。

(三)营运能力

只有具备较强的营运能力,企业才能够健康快速发展。在财务管理中多采用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指标去衡量企业的营运能力。为了有效评估企业的碳资产的效率与效益,可以采用碳资产周转率。碳资产周转率体现了单位时间内企业碳资产的周转次数,碳资产周转率越大,则说明企业碳资产速度越快,周转效率越高。但是该指标同样存在较大的缺陷,不能够有效评估出资产较低的企业的碳资产营运能力。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在前期的低碳财务管理不是很健全,是随着企业的发展、政府环保政策的调整以及市场因素的波动而逐渐发展的。在此过程中企业的低碳资金投入是不断增加的,因此单纯的碳资产周转率是不能够完全真实反映出企业的碳资产营运能力,而是应该结合企业低碳投入的绝对次数进行综合分析。

(四)发展能力

发展能力体现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潜能,决定着企业未来能够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尤其是对于广大企业来说,其需要在市场上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就必须不断实现销售增长。企业的发展能力受到企业利益所有者的影响,这些人的利益体现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企业的总资产表明了企业的规模大小,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潜能,只有在雄厚的总资产的基础之上企业才能够不断推动销售收入的增长。碳资产表明了企业低碳环保资金的投入,碳资产增长是企业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企业的发展而做出的战略决定。企业通过不断增加碳资产投入,可以不断优化自己的产业结构,履行自己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提升企业的品牌影响力。

(五)低碳能力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世界各国对于低碳经济的呼求度越来越高。基于低碳模式下的经济发展,要求全社会尽可能少排放或者不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从而有效包会臭氧层,降低温室效应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低碳能力是企业在投入相同的资本和获得相同的经济利益回报时,消耗的能源和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多少。在企业的低碳能力评估中,多采用单位收入能耗和单位利润碳排放进行衡量,从而进一步评测出环境要素和企业的利润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时在实际的企业低碳能力评估中,我们也采用碳资产投入占企业总投入的比重来衡量企业的低碳能力。

四、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实践

(一)低碳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机制创新

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企业价值最大化,通过整合企业现有的资源,充分发挥出企业资本的作用,采取多种手段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在这种以经济利益至上的管理理念的引导下,传统企业财务管理不注重生态环境、社会、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降低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因此在低碳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必须一实现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保护两者的统一,注重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将自然资源的有序开发使用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推动企业向低碳模式转变。但是当前企业价值评估只体现企业资本运作的价值增值规律,过于强调企业的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为了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企业必须重新定位新形势下财务管理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将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协调结合起来。既注重企业财务管理的实现,同时又要考虑环境价值,从而实现企业的最大经济价值。

(二)变革财务评价方法

转变传统的财务评价方法,将单纯的经济指标评价体系转变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新型财务关系体系,从而有效促进企业的低碳财务管理发展。与传统的经济评价模式相比,低碳经济模式不再单纯地依赖企业现有的资源配置与评估方式,而是更多地倾向于人力资源资本、生态资本等多种资源的优化配置。此情况下,企业不仅仅是消费资源,提品呢与服务,同时也是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到生态经济环境中来。

(三)低碳经济下企业投资决策创新

对于传统的企业决策来说,是将企业的资金投入与利益回报作为企业的项目可行性的评估要素,也就是说仅仅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去分析项目的实施是否具有意义。不注重对于环境成本等外部因素的考虑,也没有将这些因素作为项目决策的依据。但是对于当前的低碳经济时代,环境保护成本、碳排放成本等外部成本因素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在决策中不注重对于这些因素的评估,那么就可能对项目的盈利造成巨大影响。因此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企业在进行项目考核评估中,不仅仅要注重对于项目的资金投入与支出费用,同时也要考虑到环境保护、碳排放等外部因素带来的经济成本以及设施运营费用。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够为投资者准确分析项目的盈利性提供支持。为了有效降低低碳政策变化对于企业造成的投资风险,企业应该将环保成本、低碳排放成本等纳入到财务管理中。

(四)低碳经济下企业融资创新

过去的数十年里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处于高污染、高排放、低效能的状态,企业对于低碳成本普遍缺乏足够的意识。而想要扭转这些企业的发展模式,推动低碳、环保的经济模式发展,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企业为了实现低碳发展,就必须淘汰掉落后的生产设备以及技术,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以及技术,从而促使企业不断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促进企业较好较快地发展。尽管我国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广低碳经济模式,但是实际上达到的效果与预期目标效果相差较远,其中很重用的因素就是企业的融资问题。我国企业想真正落实低碳经济模式,那么就必须有效解决融资问题。因此企业应该不断创新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尽可能降低资金使用周期,从而有效推动企业融资发展。

(五)低碳经济下企业财务核算与财务报表列报创新

企业财务核算与财务报表列报创新是低碳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也是提升财务管理质量与管理效率的重要措施。在财务管理中,应加强财务原始凭据的管理,强化会计审计工作管理,夯实会计基础工作,加强环境成本管理,有效评估财务成本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深刻贯彻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积极绿色财务管理的应用范围,不断优化主要业务的集成、整合和优化等工作,将企业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五、结语

低碳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论证仍然不够完善,未能够形成科学规范化的财务管理执行标准,使得企业尚不能有效开展低碳财务管理。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应该不断健全我国低碳经济财务管理体系,优化财务资源配置,改变企业传统的粗放型财务管理模式,实现企业财务治理结构的精细化与绿色化,进一步推动企业的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薛进军,赵忠秀.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赵丽萍,于兴龙,张欣.资源利用和环境业绩与财务评价体系的重建[J].环境保护,2009.

[3]徐利飞,安明莹.基于循环经济的环境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O07.

低碳环保的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风险投资 分析 预测?

?

一、引言?

“低碳产业”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产业。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正是因为“低碳产业”的可持续性优势,走向低碳化时代是大势所趋。一直以来,人类对碳基能源的依赖,导致co2排放过度,带来温室效应,对全球环境、经济,乃至人类社会都产生巨大影响,严重危及人类生存,这比经济危机更为可怕。解决世界气候和环境问题,低碳化是一条根本途径,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2007年12月3日,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继此之后,“低碳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普及,低碳行业的公司企业也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不少投资者见其发展迅猛频频将手中的资金投向该行业,其中不乏大型的机构投资者。?

二、低碳经济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在《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一文中作者阐释了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发展势态。并指出近年来我国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可再生能源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确实进行预测和分析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措施。?

什么是低碳经济,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条件如何,怎样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研究综述》一文就中国如何既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同时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寻求长期和短期利益的均衡的角度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了分析,旨在引导中国低碳经济迈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同样是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一文跳出了低碳经济本身,将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联系起来,从环境金融的角度,总结了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经验,探讨了环境金融创新的各种途径,并针对我国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作者就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环境金融的创新提出了一些见解,对低碳经济和环境金融的相互促进做出了贡献。?

在《中国的低碳经济选择和碳金融发展问题研究》一文中,作者提出低碳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面对低碳经济时代的要求,我国必须尽快构建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碳金融体系,包括金融市场体系,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和碳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几大方面。作者支持目前中国碳金融的发展只能说是初露萌芽,发展相对滞后并存在诸多问题。?

对低碳经济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和综述后,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如何科学地发展低碳经济,如何将低碳经济同其他行业合理的结合,如何引导投资者正确地投资于低碳行业,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的是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通过对目前低碳行业风险投资的分析及预测,希望能科学地引导低碳行业的发展。?

三、低碳经济模式下的风险投资现状分析?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转换新概念,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定义的延伸还含有降低重化工业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权重的产业结构调整

升级的内容;其宗旨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保护臭氧层不致蚀缺。广义的低碳技术除包括对核、水、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之外,还涵盖生物质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它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多个产业部门。?

当前世界面临的一个最大的环境问题就是全球气候变暖,而其原因正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现在人们已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已开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进程。工业正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而想要减少工业排放二氧化碳,发展低碳行业无疑是一种解决之道。低碳行业泛指任何以低碳排放或者致力于减少碳排放为特征的行业,如可再生能源发电、核能、能源管理、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企业。这个行业是符合保护自然的规律的,因此具有很光明的前途。在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低碳行业产值不降反升,表明这个行业正是一个很有潜力的行业。

哥本哈根会议虽然未能达成成果,但低碳环保风潮已经在风投之间劲吹。正如前面对低碳行业的分析,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以此为中心衍生出较多的投资主线,主要包括:节能、减排、清洁能源领域。中国现在很多新的产业都跟这些领域有关。而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将发展方向往这些领域方面靠拢。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的风险投资再度热了起来;而比风投更热的,则是低碳经济。根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cvcri)对556家风投机构的调查显示,2009年vc对能源环保领域共投资了35亿元;vc投资的项目中,每10元钱中就有1.1元投向了能源环保领域。在很多的风投机构看来,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既属于产业政策扶植范畴、又对经济周期不敏感,这种低碳行业特殊的特性也是迎来风投广泛关注的原因。?

历时3个月、访问了556家风险投资机构后,民建中央下属的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cvcri)得出结论:2009年中国vc/pe市场募资、投资规模均逐步回升,迎来了复苏和发展。cvcri指出,由于经济的复苏和创业板的推出,2009年下半年的投资热情增加。上半年投资案例数为229个,占总案例数的38.10%,投资总额为120亿元,占全年投资总额的40.43%;而下半年的投资案例数为372个,明显高于上半年,投资金额也占到了全年投资总额的59.57%。另一个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便是低碳能源环保行业的崛起。据cvcri数据,2009年风投对能源环保的投资项目数为99项,总金额为34.99亿元;仅次于狭义it行业的135项和43.29亿元,成为继传统行业、狭义it行业之后的第三受宠行业。另外更加值得关注的就是556家风投机构将能源环保行业评为了最具投资价值行业。其次是医药保健和消费服务行业;而传统产业、狭义it则甚至没有进入前十名。2009年度风险投资总额为315.34亿元。除此之外,不少风投公司也对低碳行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总裁王一军表示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而核心则在于节能减排和发展新能源。以我国过去走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来看,节能减排在技术、推广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中国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长也在驱使着新能源的发展。?

对于“两高六新”的公司,即具有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新经济、新服务、新农业、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业模式的公司,是风投关注的重点,而这些特点也是低碳行业所具备的。基于上述对低碳行业前景的分析,对于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无疑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但凡是投资都存在着风险,众多的投资者在投资低碳行业之前也会对该行业的众多上市公司进行综合评估,通过行业数据和公司相关的各方面指标选出最具发展潜力和盈利能力的公司进行投资。?

在对低碳行业风险投资概况进行综述之后,从投资价值的角度将低碳行业和其他行业进行比较,图2是2009年统计的最具投资价值行业分布情况,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低碳能源和环保列居首位。?

四、低碳经济模式下的风险投资前景预测?

前面通过对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数据和图表的分析,低碳经济模式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受到了投资者们的青睐。风险投资是众多投资方式的一种,风险投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权益投资,投资者们为了获得公司上市和退出时的高额收益,还要为初创期的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前面说到了低碳经济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优势,这一点是风险投资决策时的一个主要决策因素。所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者涉足低碳领域,既促进了低碳行业的高速发展和繁荣,同时也为风险投资者提供了一片全新的投资领域。由于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不仅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所以,在今后几年中政府必将会持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这些政策也将为投资者的资金进入低碳领域敞开了大门。综上所述,在未来几年里,风险投资与低碳经济模式的结合将是投资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08eya002)]?

?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12)?

2.王仕军.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开放导报,2009(5)?

3.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08(3)?

低碳环保的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公共财政; 低碳农业; 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8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0-0101-06一、引言

随着自然资源的耗竭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低碳”的理念从环境经济学领域脱颖而出,日渐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低碳农业势必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低碳农业作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低碳经济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发展模式。显而易见,公共财政支持是发展低碳农业的主要动力。

二、文献回顾

有关公共财政支持与低碳农业的研究成果中,国外的Johansson Daniel JA和Azar Christian(2007)研究表明:欧盟将对农业补贴与环保标准的贯彻情况挂钩,对减少肥料和植物保护剂的使用及有利于环境和资源的生产技术给予一定的补贴;英国对农民在自己农场附近的树林、河沟的保护有一定的补偿费,如果农场在改变土地用途过程中不施用氮肥,政府则每公顷补贴450~550英镑,在氮污染敏感地区,如果农户每公顷氮肥施用量小于150kg,补贴65英镑;德国对生态农业活动有具体的补偿措施。

我国在此研究领域,刘星辰、杨振山(2012)总结和分析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包括:通过具体目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对肥料和废料的管理和使用,规范农业生产环节;加强技术研究,保护以及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农业补贴,通过经济手段达到促进政策的有效性。熊冬洋(2011)提出构建低碳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持农民收入长期稳定增长的必由之路;要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对低碳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必须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灵活采取各种针对性的财政补贴方式,进一步完善现行与资源和环境保护有关的税种,建立支持低碳农业的财税政策的绩效评价机制。张莉侠和曹黎明(2011)在探讨中国低碳农业发展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中国低碳农业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最后从制定低碳农业的发展规划、加大财政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规范农户和企业的生产行为、加快农村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增强农民对低碳农业的认识与理解等角度提出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魏博洋、张严冰、王朝(2013)分析了中国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以及德、美、日等国家发展低碳农业的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加强宣传引导、在全社会形成低碳农业发展理念、健全低碳农业法律体系、落实财政补贴和管理制度四点发展中国低碳农业的策略。

因此,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肥料与废料管理、低碳农业法律体系、低碳农业科研技术、财政支持低碳农业补贴及环境保护为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主要发展方向。

三、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指标设计与数据来源

(一)影响因素

基于已经成熟的研究成果,农业科研技术投入、财政支农补贴及环境保护建设将是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其低碳农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应推进农业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产业化、规模化和组织化的发展,并指出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大力推广和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农民科学施肥,鼓励农民大量使用农家肥、新型有机肥料以及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强对农药、化肥废弃包装物的处置,不断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监管能力和治理水平。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择农林水事务中的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APSt、科学技术支出STt和环境保护支出EPt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共财政支出来横向分析其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其中,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有助于控制农业生产中的化肥施用量,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支出可促进低碳农业科学化的发展,例如土壤的碳库效应与固碳减排技术,加速低碳农业发展的步伐;环境保护支出可加快低碳农业发展进程,形成低碳农业发展保护效应。同时,运用VAR模型从“节肥、节耗、高效”三个方面纵向分析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所引起的动态反应,对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二)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对象是黑龙江省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首先选取1995―2011年黑龙江省的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科学技术及环境保护三项公共财政支出作为横向研究指标。其次,选取1995―2011年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化肥施用量与农用机械总动力三项指标纵向分析公共财政支持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如表1所示)。

其中,农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通常是按农业产品及其副产品的产量乘以单位产品价格求得;少数生产周期较长,当年没有产品或产品产量不易统计的,则采用间接方法匡算其产值。农用化肥施用量指本年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数量,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化肥施用量要求按折纯量计算数量。折纯量是指把氮肥、磷肥、钾肥分别按含氮、含五氧化二磷、含氧化钾的百分之百成分进行折算后的数量,复合肥按其所含主要成分折算。

公式为:折纯量=实物量×某种化肥有效成分含量的百分比

而农业机械总动力指全部农业机械动力的额定功率之和。农机总动力按使用能源不同分为以下四部分:柴油发动机动力,全部柴油发动机额定功率之和;汽油发动机动力,全部汽油发动机额定功率之和;电动机动力,全部电动机(含潜水电泵的电动机)额定功率之和;其他机械动力,采用柴油、汽油、电力之外的其他能源,如水力、风力、煤炭、太阳能等动力机械功率之和。

四、研究方法与结果分析

(一)研究方法

理论上讲,影响低碳农业发展的因素有许多,不同的公共财政支持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化肥施用量、农用塑料薄膜、人均碳排放和农药使用量等。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选择1995―2011年黑龙江省的化肥施用量、农用机械总动力、农业总产值三种具有“节肥、节耗、高效”代表性的方面来分析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运用VAR模型构造三个方程组成系统分析,第m个方程可表示为:

ymit=cm+Mym it-1+Fymit-2+umit

yit=(Iit,APSt,STt,EPt)是分别由低碳农业发展影响指标Iit、公共财政中的农林水事务中的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APSt、科学技术支出STt与环境保护支出EPt所构成的内生向量;i代表第i种低碳农业发展影响指标,分别为黑龙江省的农业总产值I1t=GAP,化肥施用量I2t=CFA,农用机械总动力I3t=FMP;t代表年份;M和F是维数4×4的系数矩阵。

(二)结果分析

由于虚假回归等问题的存在,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之前需要进行平稳性检验。

首先,本文对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和科学技术支出的指标进行自然对数处理,并对其差分后的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选取的检验方法是美国经济学家Dickey和Fuller提出的ADF检验,利用EViews 7.2软件进行分析,得到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的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到,原指标的对数序列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都不显著,因此不能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差分序列中,DLNEP和DDLNFMP在5%的水平上显著,DLNGAP、DLNCFA、DLNAPS、DLNST在1%的水平上显著,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差分序列为平稳时间序列。

其次,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SGMM)进行参数的有效估计。根据滞后2期的VAR模型三个方程参数估计,进行脉冲函数分析(图1、图2、图3)。

VAR模型的动态分析一般采用“正交”脉冲响应函数来实现,而正交化通常采用Cholesky分解完成。Cholesky分解的排列顺序意味着后面变量同期和滞后期都受到前面变量的影响,而前面变量只会受到后面变量滞后期的影响。

图1第一行第二个图显示,面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的一个正向冲击,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在第2期波动最大,其滞后10期的累积响应显著为正。这说明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的提高对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的波动具有正向的影响。第二行第一个图显示,面对科学技术支出的一个正向冲击,农业总产值前6期内小幅波动,在第7期波动达到最高点,之后表现出负效应。这同时说明科学技术支出波动短期内会提高农业总产值波动。黑龙江省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指出要积极争取国家创新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增加对产粮大县和粮食产业项目财政奖励补贴,加大对水利、农机、生态、科技、信息等工程补贴力度,不断提高支农资金比重。第二行第二个图显示,面对环境保护支出的一个正向冲击,农业总产值第2期波动达到最高点,之后呈现小幅波动上扬,其滞后10期的累积响应影响显著为正。这说明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支出对农业总产值的波动具有正向影响。为加强黑龙江省环境污染防治,应加快建设养殖场沼气工程和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科学使用农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图2中脉冲响应第一行第二个图显示,面对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的一个正交化冲击,化肥使用量前4期波动没有较大变化,在第5期波动达到最高点,随后表现为负影响,最后呈现出正效应。这说明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短期内不会引起化肥施用量的波动,长期内会引起化肥施用量的增加。第二行第一个图显示,面对科学技术支出的一个正交化冲击,化肥施用量前8期内呈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在第4期波动达到最高点,随后表现出负的影响,但影响逐渐减少,直到恢复平衡。这说明科学技术支出短期内会引起化肥施用量的大幅波动,长期内则处于平衡状态。第二行第二个图显示,面对环境保护支出的一个正交化冲击,化肥施用量长期内小幅波动,没有明显的变化。这说明环境保护支出对化肥施用量的波动影响不大。

图3第一行第二个图显示,面对农业生产资料补贴的一个正交化冲击,农业机械总动力前2期呈现较大波动,在第2期波动达到最高点,随后影响逐渐减弱,最后表现为正效应。这说明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对农业机械总动力产生正向影响。图3第二行第一个图显示,面对科学技术支出的一个正交化冲击,农业机械总动力长期内没有较大波动,最后表现为平衡状态。事实上,科学技术支出可以促进农业机械科研水平的提高,从而增加农业机械生产总动力。图3第二行第二个图显示,面对环境保护支出的一个正交化冲击,农业机械总动力长期表现为正效应,在第3期的时候波动最大,达到最高点。这说明环境保护支出长期内对农业机械总动力具有正向影响。黑龙江省为提高低碳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到2015年建设农机作业区1 400个,农机标准化作业服务面积达到1亿亩。

最后,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而方差分解(variance decomposition)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因此,本文运用方差分解分析了公共财政支持对低碳农业发展的贡献程度。数据处理结果如图4―图6。各图中横轴代表滞后期间数(单位:年度),纵轴表示不同公共财政支持对低碳农业发展的贡献度(单位:百分数)。

从图4中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的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科学技术支出和环境保护支出三项公共财政支持指标对黑龙江省低碳农业发展、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都是逐渐增加的。农业生产资料补贴的贡献率相对较大,最高达到35.58%;其次是环境保护支出对低碳农业发展中农业总产值贡献率,最高达到19.69%;科学技术支出的贡献率较小,其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在第10期达到13.77%。这说明黑龙江省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对低碳农业总产值波动的影响较为显著,科学技术支出与环境保护支出对其影响较小。那么,为低碳农业“高效”发展,黑龙江省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将带来较大的推动作用。

从图5中可以看出,不考虑化肥施用量自身的贡献率,黑龙江省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对化肥施用量的贡献率前期大幅度增加,后期缓慢增长,最高达到39.95%。科学技术对化肥施用量的贡献率影响较大,在第4期达到65.98%左右,而环境保护对化肥施用量的贡献率影响波动较小,分别在2%和4%左右。这说明在黑龙江省低碳农业“节肥”方面的发展科学技术支出与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的影响程度不容忽视。

从图6中可以看出,不考虑农业机械总动力自身的贡献率,黑龙江省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对其贡献率最大达到41.81%,环境保护支出与科学技术支出对农业机械总动力的贡献率较小,分别在2.52%和2.88%左右。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上述统计分析结果来看,黑龙江省公共财政支持中的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科学技术支出及环境保护与其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中的化肥使用量、农用机械总动力和农业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显著影响。结合黑龙江省公共财政支持中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科学技术和环境保护,对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化肥使用量和农用机械总动力的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分析,可以从定量方面阐明黑龙江省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政策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经济学逻辑关系。由此,得出以下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加快完善黑龙江省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补贴,引导现代农业向低碳农业发展

世界各国保护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为公共财政支持补贴。通过加大黑龙江省低碳农业生产资料补贴、低碳农副产品价格补贴等财政支持,引导农民购买、使用新技术,促使低碳生产资料的推广,从而引导现代农业向低碳农业发展。

(二)加强黑龙江省公共财政对低碳农业科研技术的支持,提高黑龙江省低碳农业发展的科学技术水平

科技的创新与推广是低碳农业发展得以实现和延续的根本。低碳农业技术具有外部效应和风险性,使企业没有投入的积极性,决定了政府是低碳农业技术的供给主体。黑龙江省的低碳农业科研技术支持主要体现在先进加工、节水灌溉、光合作用机理、生物固氮、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及生物技术等。

(三)完善黑龙江省公共财政支持中的环境保护项目,增强低碳农业发展的稳定性

在环境保护项目中,应单独明确用于低碳农业发展项目。黑龙江省公共财政支持项目应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工程建设,例如农村沼气、农村水电、农村道路等农村中小型设施建设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Johansson Daniel JA, Azar Christian. A scenario based analysis of land competition between food and bioenergy production in the US[J]. Climatic Change,2007,82(3-4):267-291.

[2] 刘星辰,杨振山.从传统农业到低碳农业――国外相关政策分析及启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6):674-680.

[3] 熊冬洋.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1(9):48-49.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