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会展实训总结范文精选【优选5篇】

梦里花落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636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6分钟。

会展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一)多渠道的信息机制本系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中心工作,严格执行学校有关教学环节管理的规定,加大课堂教学管理工作的力度,实施全方位的课堂监管,多渠道展开教学检查。实行教学督导制度、教学信息员制度,形成系领导-教学督导-教师-辅导员-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加强了对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监控,实现了系里的教学检查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教学质量。

(二)日常教学检查常态化系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按照工作计划进行分工,并实施常规检查,要求任课教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做到教案、教学日历、课程讲稿随课携带。系主任、总支书记不定期检查教学工作、教研室主任参加教学检查,主管教学工作的副主任在全系教师大会上及时通报教学的运行状况情况,并提出整改意见、落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加强教学督导工作力度本系充分发挥系级教学督导小组成员的作用,按照督导工作的职责,对全系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督导。学工检查,强化学风建设,做到早自习有检查,每堂课前教师清点人数,系教学指导委员会抽查,学风检查结果公开,保证了到课率。任课教师检查学生的到课率,除了在教务日志上签名外,还有在系学工的学风检查日志上签名,辅导员通过学生到课率、学习状况、教室卫生等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况每天通报学生出勤情况。

(四)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本系定期教学信息员和学生代表座谈会相结合,及时反映系教学运行状况情况、本系采用定期和随机抽取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全面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对反映的问题及时分析和处理。对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形成教学信息让全体教师传阅,并就学生座谈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分部门进行处理意见反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解决问题。

(五)建立教学资源网络信息平台让教师能及时录入相关的教学信息,学生能及时的对教师、教学、管理、服务进行评价,本系也能及时的对反馈的相关信息进行处理,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全系师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质量监控中来,还能使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和对象相互调控、相互监督,有利于本系对教学质量的全过程监控。

(六)保证教学信息畅通本系每月编印教学信息资料,全面介绍每月的教学信息,发放到教研室,还不定期面向全系师生举行教学工作会,加强教学信息的交流,有效地促进全系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教学管理制度监控

(一)加强教学制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和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是保障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监控水平,并使教学管理制度科学化、规范化的基础性工作。本系不断健全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并编印成《新闻传播系教学管理文件汇编》,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严格执行制定的规章制度,做到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二)及时上交和归档教学文档按照教学管理程序,在开学一周内,本系要求各任课教师按照教学任务书的计划要求,把所任课程的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实训教学计划、实训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表、课程教案上交到系教务办,用于教学检查。本系在教务处指导下建立了系教学成果陈列室,陈列室把本系建系以来历年所获得的各种教学荣誉证书、各专业学生教学和实践中所取得的成果等归类整理,这对总结本系建系以来的取得的成绩、收集收藏学生作品、教育在校学生都有积极意义。

(三)凸显教学中心工作,定期研究教学问题教学作为中心工作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学管理体系有效运转的前提。本系把教学作为中心工作,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及时研究和解决新问题,系领导班子在每个学期初都召开教学工作专题会议,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了总体安排,定期研究教学工作,针对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日常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价中出现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加以解决,力图把教学质量提高到新水平。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修改完善教学方案,为适应学科建设、专业结构调整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结合专业特色,根据教务处的文件精神和总体要求,科学整合相关的专业课程。本系修改后的专业培养方案,原则在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减少理论课课时,增加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直接相关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增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例,适度减少必修课的比例,增加有新意、有深度的选修课的类型和数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教研室活动常态化,各项教学任务落到实处本系给教研室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方便了教研室工作和活动,根据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需要,还为各个教研室订阅了有关专业用书和各种报刊、影像资料等。定期召开教研室工作专题会议研究教研计划,开展教研工作。每个教研室都有教学、教研活动方案和计划的制定,并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各项活动,同时做到活动有计划、有行动、有记录、有总结,活动丰富多彩,活动体现专业学科特色。各个教研室开展教研室教学研讨活动明显增多,质量也越来越好。每个教研室都结合专业特色,举办了不同的教学研讨会。如传播学教研室成员就媒介融合趋势下地方新闻院系的困境与突破进行专题研讨。广告学教研室举办了印象杯广告大赛、学院杯大赛、金犊奖大赛和广告作品展示等活动,组织全国性广告大赛并获得好名次,提升了本系办学实力和在省内外的知名度。新闻学教研室组织了新闻写作大赛,DV创作大赛、电视现场报道大赛等活动。

三实践教学管理动态监控

本系现有的广播电视新闻学和广告学两个专业,都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媒介应用人才,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坚实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知识视野,更要具备传播媒介所需要的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应用性人才。

(一)完善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监控,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本系制定、完善了各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细则和评定标准,使之严格、科学、规范化。规范了教师实践教学大纲,科学合理设置各课程的实验实训项目,严格把关各实训项目教学质量,做到了每个实训“训前计划,训后报告,课内总结,课外提升”,保证了学生在每个实训项目中有所收获。加强对实践实训课的监控,经常采取听实训课、检查实训报告、抽查学生的实践能力等方式。本系根据专业的一般规律认真组织专业实践,设计稳定的实践项目,如专业调查、专业考察、专业见习、课程实践等。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课程实践教学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各门课程学习基础之上,课程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基础。对此,本系每学期近30门课程规定有实践学时,开设必要的实践实训项目。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教室走出课堂,从实践的角度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从而消化理论知识,实现理论的实践化迁移,以促进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市场调查与预测》、《媒介调查与企划》各组织了四次教学实践活动,自选主题,分小组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新闻编辑》课程组织报纸设计大赛、所有作品在学校展出;《会展策划专题》课程安排学生实地参观学习会展布置,提高同学们对会展布置的感性认识;《纪录片创作》开展了DV创作大赛活动等等。这些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都制定了详细的方案,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社会本系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中采取课堂内和课堂外相结合,课程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其他各种实践机会,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同时还注重单门课程实践活动或者多门课程联合实践活动,对于一个专业的相关实践课集中实践,达到了课程教学的目的。如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旗鼓相当》栏目的录制活动,学生与媒体从业人员近距离接触,使课堂知识不断延伸。组织了多门课程联合实践活动,如“走进潇湘河畔最美丽的村庄”大型综合采访活动,请永州电视台记者、冷水滩新闻中心记者现场示范指导。

(四)实行毕业论文多元化改革,加强毕业论文的监督和指导本系进行论文多元化改革,同学们不局限于单一的论文撰写,可以进行策划、调查、拍摄专题或者广告等多元化模式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工作。由于实行了毕业论文多元化改革,自主研究课题比例有所上升。在具体的实施中,加大了组织力度和论文设计环节内容,把毕业策划、广播电视作品策划、广告作品策划等内容纳入论文改革内容之中,本着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宗旨,从选题到实施都体现了专业特色和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特点。本系按照教务处有关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条理的文件精神,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定稿、评阅、答辩和成绩评定等环节的组织工作。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经各答辩小组组织、汇总答辩情况上报系学位委员会,最后由系学位委员会认真评定。本系在毕业论文(设计)的各个环节上加大管理力度,严格按照程序和原则进行,毕业论文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会展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各区(市)县教育局、各中等职业学校: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和*市职教攻坚行动计划,促进全市职业教育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健康发展,培育中等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现对我市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积极吸纳社会和行业的优势资源,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办出学校特色,打造品牌专业。将专业建设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职业学校功能体现、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原则。结合*市产业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集约利用教学资源,形成专业合理布局、有序竞争的格局。各区(市)县和学校要集中财力、物力、人力,打造特色专业,树立品牌专业,把重点骨干专业做大做亮。

2、产业需求和就业导向原则。专业建设要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重点扶持和发展与电子信息产业、机械制造产业、食品产业、冶金建材产业、石油化工产业、旅游业、会展业、商贸流通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建筑房地产业、信息服务业等我市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相适应的专业,为我市统筹城乡发展中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

3、效益优先和错位发展原则。注重提高办学效益,避免重复建设,推动学校着力建设具有特色的、有一定规模的主干专业。

4、校企合作和产教结合原则。建立校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有行业、企业人员参加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行业、合作企业在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师资培养、专业实习实训中的作用。

三、工作目标

1、经过三年努力,建设一批与我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办学条件好、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高的30个省级以上重点专业,50个以上市级重点专业。

2、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至少有2个专业成为省级重点专业,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至少有1个专业成为省级重点专业,每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均有市级重点专业;在重点专业基础上,建设一批特色专业,形成一批品牌专业;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的所有专业都符合教育部规定的专业设置标准。通过未来三年的激励和扶持,引导各职业学校重点专业学生规模达到在校生总数的70%以上。

四、建设内容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要以行业标准为引领,以精品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载体,以师资培养为支撑,以实训基地建设为基础,以教学质量控制、评价和学校资源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为手段,以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与稳定率为指标,服务学生终身职业生涯发展,提高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1、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各区(市、县)和学校要制订专业调整规划,以优化资源配置和做强做优专业为目标,避免重复设置;使学校的专业设置重点突出、特色明显。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快课程改革和建设。学校要根据教育部《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处理好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学生就业、职业生涯发展、个性发展多元需求的关系。合理确定文化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的结构和比例,注重实践课的教学,广泛吸收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新标准,提高专业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和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重点专业建设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要支撑,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师资培养计划。各区(市)县以“双师型”队伍建设促进重点专业建设,为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全社会自主招聘优秀专业教师提供政策支持。要重点培养学校专业负责人,使其成为引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带头人。

4、和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积极推进产教结合。学校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要以重点专业为支撑,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要与重点专业建设相配套。大胆改革实训实习基地的管理体制,在有利于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前提下,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以设生产车间、租赁、有偿使用等方式投资重点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允许重点专业教师对实训实习场地进行承包经营等。

5、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加强专业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学校专业建设的水平,最终通过社会来检验。学校要主动听取企业对人才需求和专业建设的意见。要建立专业预警机制、专业自我调节机制和毕业生跟踪制度,及时改进专业教学工作。

6、重点专业建设以《*省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为标准。

五、建设程序

1、按照学校管理权限,学校向所在区(市)县教育局提出建设重点专业的申请,申请中明确建设重点专业名称及专业办学条件。每年2月和8月,区(市)县教育局汇总本区域建设情况,向市教育局报告,市教育局组织专家集中在3月和10月进行验收。

2、在市重点专业基础上,积极支持申报创建省重点专业。

3、对已建成的重点专业实行动态管理。市教育局在招生、实训基地建设、经费、骨干教师培训等方面对省、市级重点专业予以重点支持;对在办学过程中质量下滑、办学条件不符合要求的重点专业进行淘汰。

会展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实施创建工作,推动《科学素质纲要》的贯彻落实,有效凝聚各方面的力量,统筹推进科技、教育、人力资源建设,不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推动全民科学素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科技综合实力,促进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发展,为建设“著名东方圣城、文化旅游名城、现代科技新城、生态宜居水城”做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任务

(一)科技发展力

1、领导重视。各级党政领导要有较强的科技意识和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的紧迫感、责任感,将科技创新和普及工作纳入党政主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有关工作汇报,及时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健全机制。成立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将创建省科学城市工作和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并列入党政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3、提升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高新技术在能源、环保等方面的利用居全省先进水平。

(二)科技创新力

4、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新产品。

5、技术研发体系。建立健全技术研发机构,骨干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开展多种形式产学研合作,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全市骨干企业拥有自主研发机构达80%以上。

6、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重点领域,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力度,培育和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户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2%。

(三)科技支撑力

7、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开发和管理机制,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和创业创新的良好环境。党政机关、科研机构的研究生学历以上人员达10%,本科以上学历人员达70%。每万人中中高级职称以上人员达300人以上。每万人中申请发明专利数达5件以上。

8、科技投入。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化投入和科技信贷为支撑的科技多元化投入体系。研发资金投入占全市GDP的3%;科技三项经费达到本级财政支出的1.3%;科普事业专项经费达到年人均1元。

(四)科技创业力

9、发展科技服务业。积极搭建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技术交流平台。大力发展技术评估、技术转移、科技信息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高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服务水平。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向社会提供知识型、高附加值的科技服务。

10、鼓励自主创业。加强创业观念教育,树立“自强自立、自主创业、敢于创新、不怕风险”的理念,形成尊重创业、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氛围。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办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安排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高校在校生和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到实训基地进行创业实训,提高其创业能力。落实国家支持大学生创业各种优惠政策,对大学生创业实行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享受职业培训补贴、享受更多公共服务等优惠。

(五)科技传播力

11、农民科学素质。利用农广校、远程教育网络、农函大等资源。90%以上的乡镇干部、80%以上的村干部和农民党员劳动力接受科技培训。

12、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民工培训。90%的街道、社区干部每年要接受科普培训教育;80%的各类从业人员必须进行继续教育和在岗培训;城镇失业人员通过培训掌握1-2项适合再就业的生产技能。

13、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加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队伍建设,利用科技类博物馆、科研院所、社区科普活动室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资源为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服务。每年组织青少年参加科技创新大赛、计算机奥赛,举办专家院士、科普展览进校园等科普宣传活动。在校参与科普活动的学生不少于90%。

14、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制定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向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干部编印配发各种科普读本,组织参加各项科普教育活动。每年组织2次以上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普报告会。

15、科普活动。围绕《科学素质纲要》年度主题,举办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科普之春(冬)和科技会展活动,开展主题鲜明的“科技进社区、企业、学校”和“送科技下乡”活动10次以上。

16、科技传播。电台、电视台等宣传媒体要开设科普宣传栏目,定期播放科普宣传片。互联网上建有科技网站(页)。

(六)科技服务力

17、建立科技服务队伍、健全科普组织网络。全市基本形成以市科协为龙头,乡镇、街道科协为纽带,村居科普协会、农技协为主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园为基础的四级科普服务网络。组建专家科技服务团(讲师团)队伍、科普志愿者队伍、科技特派员队伍,确保队伍稳、素质高,使科普活动覆盖面更广,实效性更强。

18、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科普资源。发挥孔子会展中心、孔子研究院、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综合场所(馆)的科普功能;村街建有功能多用的“科技文化大院”和“科普村村通宣传栏”。培养一批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示范户。

三、工作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市委、市政府召开创建“省科学城市(试点)”动员会,各级各部门成立创建班子,制定工作措施。同时,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创建省科学城市的重要意义,宣传创建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营造浓厚的创建工作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由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市创建科学城市工作实施方案要求,量化分解任务;各有关部门明确责任、分头组织实施,逐条落实创建测评指标,每一个实施项目都要建立标准统一、形式规范的创建档案,按时完成各自台帐资料的整理提交工作。

(三)迎查考核阶段。根据创建标准和有关规定,采取逐项打分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由市创建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初验,初验合格后,写出申请验收报告和《市创建“省科学城市”工作总结》上报省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迎接上级对“省科学城市”试点工作的验收。

(四)总结评比阶段。省科学城市验收合格后,对创建活动进行总结,对在创建活动中工作认真、坚持标准、注重实效、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省科学城市创建活动任务重、时间紧、标准高,各级各相关部门都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抓好全市创建工作的指导协调。各级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创建领导机构,健全工作组织,认真组织实施,确保经费到位、精力到位、工作到位。

(二)密切配合,有序推进

各责任单位按照创建标准要求,明确职责,细化创建工作内容,制定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有序推进创建工作。各单位要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相互协作,齐抓共管,形成创建工作合力,确保创建工作各项任务目标全面完成。

会展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标准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以培养更多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来满足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保证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2024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教学相关标准,这为职业本科层次教育的专业教学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一、职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必要性

(一)旅游管理专业高职、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自设置以来,通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中职、高职、本科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渠道,但是经过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却发现对应的旅游人才培养中仍然存在亟须改进的问题。1.专本科的专业定位不准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失焦众多的高职、本科院校在进行自身的专业定位时没有进行行业岗位和行业能力、工作过程标准的深入调研与分析,或者说大多数的高职和本科院校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时并没有进行严谨的专业研讨和行业论证,最终导致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定位失焦。2.专本科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内容重复当前,高职旅游管理和本科旅游管理教学标准的设置与衔接不足,很多学校都是根据自身的教学师资和实训场地条件进行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因此,导致本专科课程体系的交叉和专业教学内容的重复,有部分高职学生在参加专升本选拔进入本科院校后发现自己依然还在重复学习自己在高职阶段就已经学习过的内容。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对专业理论重视程度不足从客观上来说,高职学生的理论基础的确相对较差,导致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时信心不足,加上客观环境的影响,就形成了“重操作、轻理论”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职业发展后劲不足。4.专本科旅游管理实践教学项目交叉,内容重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对旅游服务接待技能的训练比较重视,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具备的师资条件和实训环境设计了相对应的实训项目,对学生的服务技能进行针对性训练。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也会进行相同的项目训练,课程和项目名称会有所变化但内容却基本一致,导致专本科的人才培养规格与定位的模糊,阻碍旅游管理专业向前发展。

(二)职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必要性

2024年5月,教育部公布了全国首批15所职业本科试点学校;2024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全国第二批6所职业本科试点学校;2024年6月,教育部新增1所学院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旨在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职业本科是新兴的本科,纵观教育部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标准,涉及高职和普通本科等层次,但是均不是职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因此,科学研究和制订职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标准,是旅游管理本科层次人才培养进行准确定位和提升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保障。

二、职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的研发过程

为进行职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成立了相关的研究团队,由职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旅游行业专家、旅游行业一线技术能手等成员组成,开发过程具体分为以下步骤。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制定的市场调研

通过查找整理近五年我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资料,总结建设与发展规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找出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查找文献、考察调研、收集资料、数据分析确定职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制定的基础。首先,通过走访、座谈等多种调研方法对行业专家、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兄弟学校教师、毕业学生进行旅游企业岗位设置、人才需求规格、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毕业生去向与发展现状、行业企业及毕业生对教育教学的意见与建议等方面的专业调研,确定了旅职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二)旅游管理专业工作任务及岗位能力分析

通过市场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对职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职业面向、岗位群进行具体分析,并基于工作过程归纳总结出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的业务素质要求与能力指标。

(三)职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职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基于旅游行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并充分考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同时与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无缝对接,充分融合。

(四)职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的撰写、论证

职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标准既要体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特点,又要考虑可行性和实施效果,应邀请由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优秀高职院校、行业专家组成的专家团对专业教学标准进行专业分析、研讨、论证,审核通过才能实施。

三、职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的基本内容

项目组整理并撰写出职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标准,主要包括专业概述、职业面向及岗位表述、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证八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一)专业概述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研究旅游业经营管理的新兴学科,是研究旅游业运营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涉及旅游开发与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景区规划、旅游企业管理、会展服务与管理、旅游经济研究、旅游文化研究、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休闲管理等旅游行业相关的具体工作,是旅游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专业[1]。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每年还以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2],旅游业迫切需要兼有人文、地理、经济知识的旅游经营管理人才,需要大批的旅游行政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旅游专业技术人才、旅游服务技能人才投入旅游业进行智力支撑,以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培养目标

职业本科层次的旅游管理专业,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3]。

(三)人才培养规格

职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毕业生要具备健康的体魄和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身心健康,具有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在复杂的旅游工作环境中能乐观地面对挑战和挫折,并具备较强的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判断旅游实例以及解决问题能力;掌握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旅游服务管理运作规程,具有较强的旅游组织和管理能力。

(四)课程体系

职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主要分为职业素质教育平台、职业技能教育平台、实践教学平三大平台,共七个模块。包括职业素质公共必修课程模块和职业素质公共选修课程模块,主要进行思想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体育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

(五)师资队伍

职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实行专职带头人和行业兼职带头人机制,并要求专任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经验,即专任教师具有半年以上企业挂职;对旅游行业企业的工作岗位都有较充分的了解;熟悉旅游行业企业服务岗位流程;具有较强的旅游企业管理能力;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具体负责教师团队组织与建设;组织教学资源开发;系统组织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协调、管理日常教学工作。

(六)教学条件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以职业化技能培养为核心,首先教学基础设施应当满足职业基础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其次应建设服务教学教师、提升学生能力的实训基地,融旅游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和学校实训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旅游管理专业要建立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长效机制。实训基地应具有生产经营性功能:通过与紧密型合作的旅游企业的充分沟通,与企业共同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使校企都得到较好的效益和收益。

(七)质量保障

职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因此应当建立必要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促进专业教学标准的不断完善。

四、小结

专业教学标准是在明确人才培养定位,进行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具体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职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与实施要从旅游业的发展定位和现状出发,提炼专业特色,聚焦行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需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服务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的发展为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婕.湘潭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探析[D].湘潭:湘潭大学,2014.

[2]刘培漳.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三亚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8(7):50-53.

会展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ESAP;箱包行业英语;翻译人才

保定白沟箱包行业是河北省乃至全国的特色产业,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力实施,保定箱包行业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在对外贸易以及会展经济模式上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保定箱包“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势必对高校英语翻译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地方院校应以区位经济优势为导向,调研箱包企业的翻译人才需求,分析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商务英语翻译课程设置,探索箱包行业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路径,最终培养出适合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外向型英语翻译人才,从而服务地方经济,助力地方企业发展。

一、ESAP理论下行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

“专门用途英语”或“专用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ESP),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语国家。HallidayM.A.K.早在1964年,在与McIntosh和Strevens合著的《语言科学与语言教学》一书中就指出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即“专门用途英语”,并提出要根据学习者的具体需要来决定教学内容与方法[1]。Jordan把英语教学分为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和基础英语/通用英语EGP(EnglishforGeneralPurpose),ESP再分为EAP学术英语(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和EOP职业英语(EnglishforOccupationalPurposes),又把EAP细分为ESAP(EnglishforSpecificAcademicPurposes)专业学术英语和EGAP一般学术英语(EnglishforGeneralAcademicPurposes)[2](见图1)。Dudley-Evans和St.John认为EGAP是适合所有专业学生通用的英语及其技能教学;ESAP是迎合具体专业特点的英语及其技能教学[3]。单胜江谈到“ESAP是以提高学习者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英语交际能力为目的而展开的语言学习课程,在我国习惯称它为科技英语或专业英语”[4]。目前,常见的专业英语有医学英语、金融英语、法律英语、汽车英语等。此类英语行业性强,专业术语多,对任课教师要求较高,需要具备或熟悉一定行业背景。ESAP理论以提高学习者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英语交际能力为目的,进而展开语言课程学习。该理论强调英语语言学习的专业性,对于培养以区域经济为导向的行业英语翻译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保定箱包行业翻译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

(一)箱包行业英语翻译人才需求

保定箱包行业主要集中在保定白沟新城。20世纪70年代,保定白沟生产出第一只自行车座套,无组织、自发的箱包市场出现萌芽;90年代是箱包行业快速发展时期,主要为家庭作坊式生产;进入21世纪,企业进入规模集群化生产阶段,品牌经营阶段。经过40多年的发展,白沟新城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箱包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箱包产销基地,有“中国箱包之都”的美誉。目前,白沟新城的箱包行业已形成规模企业350多家、加工企业4000多家、个体加工户达上万家,销售范围从的国内部分批发市场发展到现在遍及全国30个省市的大中城市,并远销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两年,保定箱包企业正处于由传统外贸到跨境电商的转型发展期,他们所需要的英语人才,不仅要会说英语,懂外贸知识,尤其要具备一定的箱包行业的双语知识,来帮助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箱包企业无论是在线下参加国内外会展,还是在线上开展电子商务来开发国际客户,拓展国际市场,翻译人才无疑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英文底子好,既懂产品翻译又能在商务谈判、客户接待、参加会展过程中自如交流的复合型翻译人才是任何行业中的外贸企业所青睐的。

(二)保定地方院校翻译人才培养现状

保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高等教育资源十分雄厚。本科以上(包含民办院校)共有10所院校开设了英语专业或商务英语专业,与翻译相关的课程主要有: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笔译,英语口译,商务英语翻译等。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面对保定箱包行业突出的专业英语翻译人才需求,这些院校在英语翻译人才培养上存在如下几点问题。

1.翻译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现象严重,不能与地方的区域经济特色相结合。保定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丰富,区域特色经济明显,箱包行业,汽车行业,旅游以及餐饮,纺织等行业都是保定的区域特色经济。近几年,我市在发展外向型过程中,懂外贸悉行业的翻译人才尤为紧缺。然而,很少有高校在翻译课程目标设置上,与本区域的特色经济相结合。

2.翻译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模式单一,讲解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传统翻译课程,口笔译课程联系不够密切,或未形成成熟体系。课堂以教师教授为主,重视翻译理论知识学习,忽略了市场对翻译人员的实用性需求。以教师讲解,学生听课记笔记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利于学生夯实语言基本功,但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在翻译学习上的积极性以及实践应战能力。在授课内容上,重理论,轻技能实践。不可否认的是,翻译课程中,国内外的翻译理论学习,翻译策略学习对于学生的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尤其是部分院校的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仍有教师按照传统授课模式讲授翻译理论知识,或继续沿用文学翻译文本或内容老旧的文本进行翻译实践演练,这不符合商务英语或行业英语的文本特点,实践意义不大,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翻译学习兴趣。

3.翻译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口笔译实战经验缺乏。部分从事高校翻译课程教学的教师,或是专业不对口,欠缺翻译学的系统理论知识,或是拥有翻译学学科背景,但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实践训练,缺乏翻译实战经验,尤其是不具备当前具有较高实践价值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技能以及口译实战技能,他们对翻译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教学理念不够清晰,人才培养目标模糊;还有的教师,或是教学班级人数多,任课班级数目多,或是除担任翻译教学课程还有其他方向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繁重,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来备课,关注学生翻译能力与技能的提升。

4.课程评价方式相对单一。大部分院校通过终结性评价考试期末考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尽管部分院校增加了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参与,但对于翻译课程来说,学生的翻译学习质量评价方式是比较单一的。一般情况下,教师翻译文本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提交译文,教师结合译文的标准答案对译文质量水平进行评价反馈。然而,实际的企业翻译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翻译项目的建立,明确翻译的目的,文本文体的把握,译文文本的变通,以及客户的满意度等。因此,翻译教学评价的单一化,不能使学生体验项目化的工作程序,学生的译文难以符合实际工作需求。

三、“T+I+ESAP”箱包行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路径

在专业学术英语(ESAP)理论下,基于保定箱包行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和地方院校翻译课程存在的问题,在箱包行业笔译(Translation)+口译(Interpreting)+箱包行业英语(LuggageandBagsIndustryEnglish)应用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实践基础上,笔者提出如下箱包行业翻译人才培养路径。

(一)调整优化已有的翻译课程,在教学中加入箱包行业英语学习,建立笔译+口译+箱包行业英语翻译课程体系

翻译理论与实践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为英语专业或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除传统的口笔译理论知识学习及翻译技能演练外,在教学中加入箱包行业英语学习。以保定学院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为例,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是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第三学年,第五学期的专业必修课程。此前,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只有一学期,共18周,36课时。总体来说,课程教授时间短,教学任务内容繁重,课上除去口笔译理论知识和翻译技巧学习外,学生缺少专题实操、项目练习的时间几乎没有。目前,此课程在学习时长上调整为两学期。第一学期,侧重翻译口笔译理论知识及翻译策略,翻译技巧的讲解与练习,除此之外,新加入了箱包行业英语学习,学生课下研读保定地域特色文化双语读本系列之《匠心制造?保定箱包业》,一方面了解保定箱包产业发展历程,箱包产业链及行业市场,另一方面在阅读过程中掌握相关行业术语以及公司、产品的英文介绍翻译技巧;第二学期,主要开展商务英语翻译专题案例教学,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引入真实的企业案例,学生将上学期的翻译理论学习转化为口笔译技能实践;除此之外,在学期中期,还会以专题讲座的形式,邀请保定地域文化翻译中心的老师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讲解塔多思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开拓学生的视野。学生通过一学年完整的翻译课程体系学习,一方面切实了解翻译的口笔译理论知识,提高了自身的翻译技能,同时也加深了对本区域特色经济箱包行业、企业以及对未来工作内容的了解。

(二)加强校企合作,丰富已有翻译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学校应积极与保定箱包企业进行沟通交流,在课程开发、教师互聘互用、共建实习基地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校企合作的开展,能够丰富已有翻译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在翻译课程教学内容上,企业可以提供最新的产品翻译项目供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真实文本教学。在教学模式上,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还可以深入企业以及翻译实践实训基地进行真实的口译任务实战。2017年和2024年5月,保定学院和河北金融学院师生分别参加了白沟国际采购第一届和第二届对接洽谈会,为参加会议的国内外商家提供语言服务。通过此项口译实战,学生真正把课上所学的口译技能学以致用。除此之外,在翻译实训周,教师可引进企业的翻译实训项目,学生以小组团队形式,对翻译项目进行译前平行文本阅读,译中翻译技巧应用,译后双语语料库总结。通过校企合作,翻译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方面做出的调整,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接触箱包行业的有关工作,拉近与用人单位的距离,通过亲身实践,提高自身翻译实战水平。

(三)重视师资力量培养,打造“双师型”教师,企业教师“请进来”与校内教师“走出去”相结合

高校是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翻译教师师资力量薄弱,行业背景知识匮乏,翻译实战经验缺乏是造成商务英语翻译人才与市场脱节,不符合企业需要人才的重要原因。培养既具备翻译学科背景又拥有一线翻译实战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对于培养应用型行业翻译人才尤为重要。除此之外,在校企双边合作机制下,学校一方面将箱包行业翻译人员“请进来”做兼职教师共建共上课程,邀请企业相关骨干职员进入校园,共同开展案例教学,这可以让学生预先了解翻译行业规范与标准及未来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从而提升学生的从业意识,明确努力的方向,为将来顺利适应岗位需求做准备;另一方面,学校要想培养“双师型”教师,还要让教师“走出去”,派相关课程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只有教师具备了行业背景,明确了市场需求,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才会明确课程培养目标,组织相关活动,正确引导学生。例如,在2024—2024学年,笔者利用寒暑假时间,兼职去河北喜亚图商贸有限公司进行企业实践锻炼,在企业实践中主要负责公司与欧美团队的日常网络会议中英汉联络口译工作,产品品牌文案工作的英文翻译工作,以及产品在营销过程中,负责公司独立站产品规格与产品的相关英文介绍,售后服务等文案的翻译工作。通过公司产品的翻译工作,积累了本行业一定的平行文本和一百多条有关产品专题的中英文双语语料库,这就为翻译教学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案例教学素材和语料支持。

(四)翻译课程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正向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翻译课程的考核方式应由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转变为形成性评价方式与终结性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同时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在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翻译项目的参与度。尤其是对于项目式翻译,评价的主体不仅只是局限于学生译文水平质量的高低,不同的阶段,译前的准备工作,译中的翻译技巧应用,以及译后的经验总结,教师和小组成员都可共同协商明确评价的标准,对于译文的质量,除教师评阅,还可以实施生生互评、学生自评。除此之外,由校企合作单位所提供的真实的项目翻译,还增加了客户企业的点评。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明确翻译的目的,翻译的标准,在做中学,翻译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技能在互助学习中也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McIntosh,P.Strevens.TheLinguisticSciencesandLanguageTeaching[M].London:Longman,1964.

[2]JordanR.R.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aGuideandResourceBookfor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

[3]哈钦生,沃特斯.特殊用途英语[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01.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