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亚马逊实训总结(整理5篇)

琴瑟和鸣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29876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20分钟。

亚马逊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冲出亚马逊》是一部军事题材的影片,该片描述了我军空降兵特种兵大队两名年青军官,被派往位于南美洲国际军事组织举办的“猎人学校”训练的亲身经历,塑造了新时期中国军人豪迈地走向世界的崭新形象。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2024七年级冲出亚马逊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冲出亚马逊观后感1《冲出亚马逊》——我国首部反映国际反游击战特种集训的丛林作战故事片。两名中国特种兵在亚马逊流域的“猎人学校”训练期间的表现让我们震撼!87天的魔鬼训练,无比的残酷,几乎不是人所能承受的。在这里,我终于懂得了魔鬼的可怕,甚至更甚于魔鬼。说句大话,哪怕是神仙也不见得能够忍受这种超乎生理极限的训练。但影片中主人公王晖和胡小军可以,他们不仅挑战了极限,还挑战了自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国人的骨气,中国军人的伟大,更看到了团结就是力量。

当胡小军因靴子太大而在训练途中遇到种种困难时,王晖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勇气;当王晖吃玉米饼被教官误解,并深感中国尊严被践踏时,是胡小军拉住了他敲响雾钟的念头;当王晖在荷枪实弹中腿部重伤后,是胡小军一人肩起了全部重任;当胡小军被拉去严刑拷打时,是王晖给予了胡小军坚定的毅力;当丽娜军医被贩毒分子挟持而去时,是王辉忘却了恐高症跳上敌人的飞机英勇救人。这一切的一切,只因他们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中国人要有骨气,要互相团结凝聚力量;他们深知只要有一口气在,就一定要让五星红旗在猎人学校高高飘扬。他们做到了,他们的付出为中国人赢得了崇高的荣誉,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他们让五星红旗永远地飘扬在“猎人学校”!

这部影片以艺术的形式彰显了中国人的英勇气概。同学们,与其相比,我们这短短的十天军训又算得了什么!中国人要有骨气。让我们团结起来凝聚力量,拿出我们全部的热忱,将我们这份准备已久的礼物在母亲诞辰时亲自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吧!

七年级冲出亚马逊观后感2《冲出亚马逊》这部电影讲述了我国两位军人王晖和胡小龙的感人故事。影片前半段主要讲王晖和胡小龙如何在“猎人学院”挑战自我的极限,以强烈的爱国热情督促自我完成各种近乎于残忍和不人道的训练,后半段讲述了众学员与国际贩毒分子殊死搏斗的故事。主人公的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勇猛顽强、敢拼敢打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禁暗暗感叹,当兵就要当这样的兵。

我心目中英雄正是这些有着美丽伟大的灵魂和坚强刚毅性格的战士,他们总是以一种雕塑的姿态屹立在我的心中,在我焦渴的心田上洒播阳光和雨露,为我寂寞的灵魂献上灿烂与芬芳。“送人玫瑰,手留余香”那些优秀的精神与思想汇集在一齐,筑起了世间最美丽的精神殿堂,构成了面引领人类走向礼貌的旗帜。王晖和胡小龙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勇敢顽强,敢于拼搏,他们都是真正的英雄。

胜利的鲜花从来就在血汗中绽放,荣誉的桂冠总是在拼搏中用荆棘编织,人活着并不是为了磨难,但活着就不得不经历磨难。“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了克服困难,就务必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影片《冲出亚马逊》中的两位中国军人好像是沙漠中的仙人掌,他们之所以能在“猎人学校”的那种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是因为顽强的精神支撑着他们。泰戈尔说过一句话:“你就应不顾一切纵身跳进你那陌生的不知的命运,然而以大无畏的英勇把他完全征服,不管有多少困难向你挑衅。”

我十分喜欢这句话。我觉得影片中的中国军人正是具备了这种精神,才会赢得最后的胜利。也许你会说,即使去拼搏也不必须会获得成功!你有没有想过,只有去拼搏,才会有成功的期望;如果你放下了,那你就连百分之一的机会也没有!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让我们不怕失败,勇于拼搏,从自生做起,从此刻做起,争做生活的强者社会的栋梁。

七年级冲出亚马逊观后感3最近我们观看了一部名叫《冲出亚马逊》的电影。这是一部军事题材的影片,该片描述了我军空降特种兵两名年轻的军官,被派往位于南美洲国际军事组织举办的“猎人学校”训练的亲身经历,塑造了新时期中国军人豪迈地走向世界的崭新形象。

观看了这部电影,我的心境久久不能平静,在猎人学校的生活简直能够比作地狱攀爬网墙、穿越炮火,还有野外生存……应对这样近乎惨无人道的训练,应对地狱般的生活,我国的两位特种兵逃避了吗?没有!他们的坚强,他们的信念,使五星红旗仍然高高飘扬在猎人学校的上空!

胜利的鲜花从来就在血汗中绽放,荣誉的桂冠总是在拼搏中用荆棘编织,人活着并不是为了磨难,但活着就不得不经历磨难。而我们和特种兵们比起来,遇到的困难简直微不足道,有时,遇到了小小的困难就开始打退堂鼓,就打算放弃。我们这时不妨想想他们,他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都能够坚持下来,我们所受的那点困难算得了什么呢?

电影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一幕就是随着雾钟的响起,一位外国军人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因为他失去了斗志,抛下了个人与民族的尊严,辱没了国旗。目睹这一情景,两名中国军人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着,他们凝视着国旗,两只手紧紧握在一齐,从王晖的嘴里说出了几个铿锵有力的字眼:“在那里,你和我就是中国!”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期望,从此刻开始就要学习王晖和胡小龙那样热爱祖国,在困难面前顽强拼搏,在敌人面前毫不畏惧的精神。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永攀高峰,使自我成为一个爱国,爱党,爱家园的高素质人才!

七年级冲出亚马逊观后感4《冲出亚马逊》这部电影由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我国两位特种兵在美国猎人学校训练最终光荣回国的故事。

影片中的两位主人公都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种兵部队,一位名叫王晖,另一位名叫胡小龙。他们两位在训练的过程中互相帮忙,互相支撑,最终成为为数不多的完成猎人学校训练的学员。猎人学校的训练十分残酷,其中有:在真枪实弹的射击下完成过障碍;在山崖峭壁上攀爬;在泥滩里格斗;在高压水枪的射击完成立正;生吃野牛肉等。

有一口钟贯穿了影片的大半段,这口钟的作用是:谁要是经不住训练的残酷,就能够去敲响那口钟,那样他就能够直接被大使馆送回祖国,但这就代表他被淘汰,悬挂在校门口的他的祖国国旗也会被降下。这口钟诱惑着所有人,有不少人放下了训练,王晖也曾想放下,但胡小龙的话让他觉醒:“想想我们到那里来证明的是什么!”于是王晖没有,他最终被评为“最勇敢学员”。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影片的结尾:王晖攀上贩毒分子直升飞机,偷偷地来到贩毒分子的总部(一艘船上),此时,罗斯将军的女儿,也是猎人部队的军医丽娜,正被贩毒分子关押在那里,王晖就是来解救她的,最终,王晖成功解救并且还炸死了一船的贩毒分子。在解救的过程中,王晖和丽娜被贩毒分子抓住了,并且还要炸死他们。当时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很为王晖担心。而当我看到之后王晖睁开束缚然后夺过炸x遥控器时。我先是为王晖松了一口气,然后又感到疑惑:他要用炸x遥控器干什么?最后王晖按下遥控器的按钮,然后带着丽娜跳下水时,我心里先恍然大悟,然后又感到高兴。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其实任何事都不能把人打倒,我们要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它们。我们必须要有勇气和信心去战胜它们。当我们战胜它们时。我们自我也许都没有察觉,而当我们察觉到,并且回头看看自我的历程时,我们会发现自我竟然如此强大。

七年级冲出亚马逊观后感5地狱般的残酷训练,炎热、潮湿的亚马逊丛林,“猎人学校”魔鬼式的训练严酷地进行着,但来自中国的两名军人——王辉和胡小龙,站姿端正,眼神坚定,精神饱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的风采,不禁使我从心底震撼。

胡小龙,一个矮个子中国人,出生于优越的家庭,却甘愿来到“猎人学校”、到最艰苦的地方,接受最严厉的考验,最终向世界证明中国人不输于外国人。

王晖,一个患有恐高症的军人,面对自己害怕的跳伞,却毫不犹豫地跳下了,并在与毒贩的搏斗中毫不畏惧,把毒贩一网打尽,最终获得“猎人学校”的最高荣誉——勇士勋章,为祖国增添了光彩。

《冲出亚马逊》是一曲英雄的颂歌,它歌颂了当代军人在危急面前,镇定自若、机智勇敢的大无畏精神。当王晖从直升飞机上跳入水中,因恐高症而昏迷,醒来后却毫不犹豫地要求再跳一次;当胡小龙因靴子太大而掉队被处罚时,他没有退缩和申辩,而是设法克服……在接受考验时,这些军人没有畏惧、毫不妥协,他们迎着困难前进,从不考虑自己会面对什么,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冲出亚马逊》是一首爱国主义的赞歌,它赞扬了当代中国军人爱国、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品质。“猎人学校”的学员,代表着来自世界的各个国家,任何一个学员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都是其本国军人素质的一个形象说明,正如大雨中受伤的王晖对胡小龙说的那样:“在这里,你我就是中国。”如果因为受不了严格的训练而离开那就意味着他所代表的国家将退出“猎人学校”这个国际性组织,就意味着他们的国家缺乏战斗力,并会给他们的国家带来耻辱,所以王晖、胡小龙在“猎人学校”所经受的考验,也就是他们所代表的国家在经受考验,是国家的荣誉在经受着考验。正因为中国军人明白自己的使命,所以他们的表现就更为出色,更加令人敬佩。

亚马逊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跨境电商的发展对消费者是一个很大机遇,借此可以买到更多高品质商品;对于企业也是一个巨大机遇,他们可以把商品出口到全球去,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未来10-20年跨境电商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领域。”亚马逊中国区总裁葛道远在2014年12月召开的广东国际电子商务大会上强调。对葛道远来讲,其愿景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推动消费、推动增长,希望中国消费者能够通过亚马逊买到他们想买的任何商品;二是中国企业能通过亚马逊中国的平台把其商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他的倚重是亚马逊在全球有13个站点,从北美到南美,到欧洲、亚洲,日本、印度,以及澳大利亚。这对于任何一个希望出口的中国企业意味着有机会能够沟通到全球2.6亿活跃用户,并把商品运至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亚马逊到中国实际上已满10年,并已经发展出消费者电商、数字阅读的Kindle、云计算三大业务。而新任总裁葛道远上任后烧出的第一把火便是加大第一项的权重,力推跨境电商业务。

快车道

2014年是亚马逊中国的跨境电商业务驶入快车道的一年,动作接二连三。

8月,亚马逊落户上海自贸区,并开始在自贸区内建立跨境电商平台,国内消费者自此可通过亚马逊进行在线海外购物。亚马逊与中国自贸区、上海市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备忘录,这为亚马逊在自贸区的保税仓的设立提供了便利条件。

当月“亚马逊美好生活秀”在沪举办,葛道远首次在公开场合亮相。他提出了旨在拓展网站品类的新计划。新计划包括引入国际市场产品的国际精品馆、针对时尚达人的尚品馆、与ELLESHOP合作的专属定制产品专区、智能数码馆等五个品类专属馆。同时,亚马逊中国对外宣布自提服务从原来的上海一地拓展到全国6个省市,自提点的数量也从年初的300多家扩展到820家,支持“货到付款”。

紧接着10月29日,公司宣布开通海外六大站点直邮中国的服务,消费者可享受到来自亚马逊美国、德国、西班牙、法国、英国和意大利在内的共计8000多万种国际选品。在“双11”之前,亚马逊中国“海外购”服务开始试运营,跨境电商也成为亚马逊的核心卖点。11月,公司在中国了亚马逊全球海外购商店,中国的消费者在亚马逊中国海外购上可以买到跟亚马逊在美国同样的商品、同样的价钱,而且可以更快的速度拿到商品。

此举从某种程度上透露了管理层对于亚马逊中国跨境电商要走怎样的发展路线的一种思考和实践。

EnfoDesk易观智库的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进口网购市场交易规模超过800亿元人民币,预计2014年,中国进口网购交易规模将超过1200亿元人民币。该分析的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亚马逊中国开通的海外六大站点直邮中国服务。

业内人士分析,其意义在于亚马逊在自贸区的物流中心或保税仓设立,就能形成“美国国内支线物流+美国中国干线物流+中国国内支线物流”的模式,发货速度有望大幅提升;当交易数量上升时,规模效应也随之产生,帮助消费者较少物流成本,从而带给消费者良好的购物体验。

葛道远于2011年加入亚马逊,此前负责英国居家户外品类业务。在加入亚马逊之前,葛道远是沃尔玛英国连锁超市Asda公司高管。为了让亚马逊中国业务更好的得到美国、欧洲、日本等市场支持,他还招募了专门的支持中国业务的团队。

对此,研究人士认为,葛道远会给亚马逊中国带来巨大的价值。目前亚马逊中国的高管多为华人,他们可以帮助葛道远更好地了解中国市场。

本土化

业内人士认为,亚马逊能凭借其丰富的海外电商运营、货源组织、议价、技术、物流服务等方面的经验,协助完善中国进口网购的服务模式,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的规范化发展。

亚马逊在全球多个国家和中国都搭建了自己的物流体系,物流效率和售后服务具备明显优势。目前开通的直邮服务提供三种(标准、加快、特快)可选配送服务,平均运送时间缩短为9-15天,最快3个工作日。

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亚马逊中国“全球开店”项目,在商业板块本土好遭遇中国电商企业冲击之下,有押宝跨境电商的趋向。

葛道远认识到,中国电商企业表现非凡。“现在世界10大电子商务公司中,中国就占4家,这是非常不俗的成绩。中国把电子商务做得更多更好更快了。”

12月19日,“亚马逊中国2014第三方平台卖家大会”透露的信息显示,亚马逊将进一步加大“创新”及“本土化”,2015年平台在物流服务、广告、卖家培训等方面推出新服务,支持第三方平台卖家业务发展,并将继续通过“全球开店”项目支持更多国内中小企业通过亚马逊的全球平台和资源开拓全球市场。作为中国跨境电商的主力之

一,亚马逊中国在整个2014年大展身手。“亚马逊第三方平台的卖家数量、选品量和销量在2014年都继续实现了快速增长,产品质量也受到消费者的好评。我们推出了诸多新功能和服务,使卖家实现高效和低成本运营。”亚马逊中国副总裁罗可仪(Kari Roe)在上述大会上表示,2015年将继续创新,带领卖家探索中国和全球市场的商机,成为卖家的最佳盈利平台。”

这意味着“创新”主题贯穿了2014年亚马逊中国第三方平台的运营。在全国配送服务之外,新上线的“区域配送”项目让卖家可以自主决定配送范围及运费。据了解,第三方平台还在卖家业务报告中增加了许多新功能,卖家可以利用这些新的指标来了解特定时间内的顾客访问情况,相应调整库存及产品策略。所有这些项目都使卖家的运营更加便捷高效。

亚马逊中国还有其他重要优势。

EnfoDesk易观智库数据显示,2014年10

月28日天猫国际的SKU数量不到10万种,京东海外购SKU数量1.1万多种,1号海淘SKU数量0.5万多种,与亚马逊直邮的8000万种国际选品相差甚远。例如,“亚马逊物流”持续增加卖家入仓产品种类,新增了包括手机、巧克力、红酒等高单价、高周转率的品类,使这些品类的卖家也可享受“亚马逊物流”带来的高曝光率及完善的亚马逊客户服务。

在物流方面,“货到付款”服务将向卖家开通顺丰速运,即卖家选择顺丰速运可直接使用货到付款,这是继亚马逊配送和宅急送配送后的第三种配送方式。“亚马逊物流”也将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提品入仓建议、免费换货、产品修复等。

此外,亚马逊中国在国内游13个运营中心覆盖全国,可以在全国1400个城市区县达到当日达、次日达商品,有4个服务中心,提供7×24小时全天候的服务。集成了与四通一达、顺丰、全峰、宅急送等8家主流快递公司的送货信息,方便卖家准确掌握商品在途状态,也让消费者能够直接查询订单的实时信息,减少双方的沟通成本。

全球开店

在备受瞩目的“全球开店”项目上,亚马逊中国的“全球开店”团队较年初扩张了3倍,并首次将商务顾问团队从北京扩张到广州和上海,平台还可为卖家提供双语的销售建议。

同时,“全球开店”新增加拿大和日本市场,共开放9个国际市场,为中国卖家提供全新的盈利机会。2014年中国卖家通过“全球开店”项目在日本站获得的销量较去年相比增加了515%,在北美市场的中国卖家数量和商品销量都实现了翻倍增长。亚马逊还新成立了位于美国和英国的专属卖家支持团队,协助中国卖家赢得当地市场。

可以看出,葛道远申请亚马逊总部支持的行动和计划产生了显著的成效。

其实,早在2012年,亚马逊已经启动了全球开店战略,但这两年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地冲击和颠覆越来越多的行业,这显然也促成了对于跨境电商的重新思考。“之所以今年才大力切入这一领域,是因为跨境电商需要筹备三到四年。

全球购物必须有一个全球物流运营的支持。”葛道远表示。“我希望平台能够帮助中小企业,把他们的商品出口到全世界去,同样的我们也希望来自国际的选品,通过亚马逊中国平台把他们的商品卖到中国。”葛道远如此表示自己的想法。

12月12日由亚马逊和“出口易”主办的“峰?耀2015”的跨境电商卖家交流会(深圳站)上,亚马逊华南总经理康平表示,亚马逊的背后,是完善的物流、仓储和配送体系,到目前为止,亚马逊已经投入巨资,建设了135个配送仓库,这些仓库中有大量的机器人,负责网购订单的发货。

在此次卖家大会上,亚马逊中国宣布“亚马逊展示广告”将对卖家开放,这也是该服务在全球首次提供给卖家使用。亚马逊第三方平台还将于2015年初正式启动“亚马逊卖家大学”,这也是亚马逊全球范围内的第一家卖家大学。

诸多新项目在中国率先上线,说明了亚马逊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以及中国团队的“创新”策略不断推进。

爆发期?

亚马逊是从2012年年初全球开店项目的成立被人所熟知,也是目前增速最快的外贸电商平台,那么这个平台上的卖家生存现状又是如何呢?

广州亚马逊大卖家倪俊彪(Bill)认为决定生存的因素有三个:一是流量,二是转化率,三是排名。排名与流量2024这就是一

个循环。产品的研发和质量必须是在亚马逊平台上生存的核心。如果你想做亚马逊平台,你需要具备商品运营能力、营销管理能力、全球供应链能力、资金能力等。

按照兰亭集势副总裁吕的估计,对跨境电商来说,卖家走品牌化之路有三大机会:一是海外仓;二是品牌化,在品牌化上面可以做很多的文章,兰亭的婚纱是比较热门的一个品类,在很多的品类都有自营品牌,比如说水龙头、3C的欧酷品牌;三是在移动端,兰亭现在的移动端的业务已经占比超过25%。

王树彤认为,在内贸电商市场上大家都知道淘宝、京东、唯品会等国内品牌完全占据了市场,基本上已很难看到海外品牌的踪影。而外贸电商这块,市场竞争格局却俨然有两大阵营出现,特别是自从PayPal先后同阿里速卖通和敦煌网

结束合作之后,一方面有国内企业如速卖通、敦煌网、兰亭等,而另一方面PayPal的母公司eBay、亚马逊中国加大了中国市场的开拓力度。

目前,国内跨境电商玩家主要以阿里和亚马逊为第一阵营,其中阿里以多平台(淘宝全球购、天猫国际和一淘网)为主,亚马逊重在多品类;阿里以海外集货对接国内物流,亚马逊建自贸区仓储直邮发货。有分析认为,亚马逊中文海淘“海外购”上线后品类数量会减少,但凭借其在全球范围的商家和商品资源,将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商品选择,给国内B2C电商平台形成挑战。

虽然亚马逊、eBay拥有庞大的全球流量,但中国本土电商企业凭的是对中国市场更好更深的理解,在客户体验、服务方面产生优势。”王树彤表示。由管理咨询公司OC&C和美国搜索引擎谷歌共

同完成的榜单显示,从纯电商的角度来说,美国eBay和亚马逊位列国际网商出口数量前茅,而德国的网络时尚零售商Zalando以及英国的ASOS紧随其后。

在亚马逊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如果你希望成功,你一定要首先从顾客的需求开始。”葛道远的答案是,专于客户,给客户提供优秀的服务,不论是最终消费者还是小型企业。并且中国企业要有长远眼光,世界上最成功的网络或电子商务公司莫不如此。

华泰证券在其的《2015年商贸零售行业投资策略》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以及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全球市场的跨境网购需求在不断释放,国内跨境电商行业有望迎来最佳发展契机。

亚马逊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冲出亚马逊》是一部反映当代军人走出国门、参加国际反恐怖组织举行的军事集训的一部纪实性的故事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冲出亚马逊的观后感初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冲出亚马逊的观后感初二1早就听说电影《冲出亚马逊》好看,今天一睹风采不禁心有万千感慨……影片讲述了我国两名特种兵在闻名世界的地处亚马逊原始森林中的“猎人学校”里,顺利毕业后并获得“勇士勋章”,为国家、军队赢得了荣誉。这种精神力量是巨大的。影片中主人公由于受到了侮辱和不公平的待遇,想过放弃一切,但是当看到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时,他为自己的下意识而感到羞愧,深感国家的利益和形象高于一切。随着雾钟的响起,一位外国军人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因为他失去了斗志,抛下了个人与民族的尊严,辱没了国旗。目睹这一情景,两名中国军人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着,他们凝视着国旗,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从王晖的嘴里蹦出了几个坚定有力的字眼:“在这里,你和我就是中国!”

这是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虽然没有精彩激烈的打斗场面,但却深深一触动着我的心灵,两名中国军人,他们用坚强的意志铸就了钢铁般坚固的长城,无论是饥饿,寒冷,屈辱,伤痛,还是严酷的训练,非人的折磨或是敌人的挑衅,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念。他们面对对手的失败,面对五星红旗,已把自己视为国家,民族和军队的代表,已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荣辱联系在了一起。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自肺腑地喊出了“你和我就是中国“这句凝聚着满腔爱国热情的话语。

“你和我就是中国”所体现出和意志和情怀,不仅铸造了两位铁血军人,而且也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自尊自强的民族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意志和情怀,才有了吉鸿昌的民族气节,孙中山的上下求索和共产党人的前赴后继,才有了中国人民引领世界潮流的辉煌和顽强不息的奋斗史,才使得中华民族产生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诞生了许多让国人自豪的民族英雄。

在我的心目中,英雄正是这些有着美丽而伟大的灵魂和坚强刚毅性格的先驱,他们总是以一促坚毅雕塑的姿态屹立于我们心中,在我们焦渴的心田上洒播陽光和雨露,为我们寂寞的灵魂献上灿烂与芬芳。“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英雄因此面永生,永生的是他们的精神与思想。那些优秀的精神与思想汇集在一起,便构筑起世间最美丽的精神殿堂便形成一面引领人类走向文明深处的旗帜,王晖和胡小龙都是真正的英雄,在困难的深渊中依然不屈不挠,孜孜不倦地去追求.片尾也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就是猎人学校的校长赠送给中国特种兵的礼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国庆大阅兵仪式实况录象。看着雄壮的三军仪仗队迈着整齐的步伐经过天安门时,主人公落泪了,这是激动的泪水,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共鸣。无可辩驳,他们是中国军人的优秀代表,在他们身后还站着维护祖国和平与安宁的中流砥柱,他们是祖国和平和安宁的守护神。

人活着并不是为了磨难,但活着就不得不经受磨难的考验。

冲出亚马逊的观后感初二2地狱般的残酷训练,炎热、潮湿的亚马逊丛林,给人们展示了一群军人面对艰难困苦所表现出的坚强的毅力,以及维护国家荣誉的强烈使命感,这一切都给了我强烈的震憾。

胡小龙,一个矮个子中国人,出生于优越的家庭,却甘愿来到“猎人学校”、到最艰苦的地方,接受最严厉的考验,最终向世界证明中国人不输于外国人。

王晖,一个患有恐高症的军人,面对自己害怕的跳伞,却毫不犹豫地跳下了,并在与毒贩的搏斗中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精神,把毒贩一网打尽,最终获得“猎人学校”的最高荣誉-----勇士勋章,给我们中国增添了光彩。

《冲出亚马逊》是一曲英雄的颂歌,它歌颂了当代军人在危急面前,镇定自若、机智勇敢的大无畏精神。当王晖从直升飞机上跳入水中,因恐高症而昏迷,醒来后却毫不犹豫地要求再跳一次;当胡小龙因靴子太大而掉队被处罚时,他没有退缩和申辩,而是设法克服;在接受考验时,这些军人没有畏惧、毫不妥协,他们迎着困难前进,从不考虑自己会面对什么,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冲出亚马逊》是一首爱国主义的赞歌,它赞扬了当代中国军人爱国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品质。“猎人学校”的学员,代表着来自世界的各个国家,任何一个学员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都是其本国军人素质的一个形象说明,正如大雨中受伤的王晖对胡小龙说的那样:“在这里,你我就是中国。”如果因为受不了严格的训练而离开那就意味着他所代表的国家将退出“猎人学校”这个国际性组织,就意味着他们的国家缺乏战斗力,并会给他们的国家带来耻辱,所以王晖、胡小龙在“猎人学校”所经受的考验,也就是他们所代表的国家在经受考验,是国家的荣誉在经受着考验。正因为中国军人明白自己的使命,所以他们的表现就更为出色,更加令人敬佩。

《冲出亚马逊》还是当代军人毅志力和战斗力的凯歌,练武场上,胡小龙的屡败屡战的勇气;飞机上,王晖和恐高症、和毒贩搏斗的毅力;他们面对弱小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使每一个看这部片子的人深受感动。我不禁对当代中国军人的优秀品质油然起敬,多么了不起啊,中国军人!多么伟大啊,中国军人!

这部影片,回想起我们开学前在武警部队接受军训的情景,我对军人这一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就是军人必须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坚强的毅力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我们不仅学习影片的艺术性表现手法,更应该学习当代军人的精神风貌,学习他们严守纪律、勇猛善战的品格,学习他们爱国爱人民的崇高思想境界,要像“猎人学校”的中国军人那样,心中树立远大理想,有顽强的毅力、坚定的决心,刻苦学习,打好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为明天建设繁荣昌盛的祖国做好贡献,才能为祖国争取更大光荣。

冲出亚马逊的观后感初二3八月初的魔鬼训练上,全体人员观看了一部电影《冲出亚马逊》。这段时间来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眼前始终有一组组镜头轮番闪现着。影片讲述两名中国军人王辉和胡小龙在南美洲委内瑞拉亚马逊河流域的“猎人学校”与各国特种部队学习和训练期间战胜各国强兵,歼灭国际毒匪为国家和部队争光的感人故事。两名中国军人他们用坚强的意志钢铁般犹如坚固的长城,无论是饥饿、屈辱、伤痛、还是严酷的训练、非人的折磨或是敌人的挑畔,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念。他们面对对手的失败,面对五星红旗,已把自己视为国家、民族和军队的代表,已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荣辱联系到了一起,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随着雾钟的响起,一位外国军人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因为他失去了斗志,抛下了个人与民族的尊严,辱没了国旗。目睹这一情景,两名中国军人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着,他们凝视着国旗,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从王晖的嘴里蹦出了几个坚定有力的字眼:“在这里,你和我就是中国!”。这样的画面使我想到了现在的我,目前中心所有的员工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代表着奥索,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代表的是企业形象,我们要有影片中主人公的那种精神、那种责任。

“你和我就是中国”所体现出来的意志和情怀,不仅铸造了两位铁血军人,而且也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自尊自强的民族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意志和情怀,才有了中国人民引领世界潮流的辉煌和顽强不息的奋斗史,才使得中华民族产生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2008.5.12的汶川大地震、以及最近甘肃舟曲泥石流等就是最好的见证,涌现出了许多让国人自豪的民族英雄。

在我的心目中,英雄正是这些有着美丽而伟大的灵魂和坚强刚毅性格的先驱,他们总是以一位坚毅雕塑的姿态屹立于我们心中,在我们焦渴的心田上播洒陽光和雨露,为我们寂寞的灵魂献上灿烂与芬芳。"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英雄因此而永生,永生的是他们的精神和思想。那些优秀的精神与思想汇集在一起,便构筑起世间最美丽的精神殿堂,便形成一面引领人类走向文明深处的旗帜,王晖和胡小龙都是真正的英雄,在困难的深渊中依然不屈不挠,孜孜不倦地去追求。

因此,我们所追求的东西,都必须通过拼搏来获取,就如同胜利的鲜花,从来就在血汗中绽放,荣誉的桂冠,总是在拼搏中用荆棘编织。人活着并不是为了磨难,但活着就不得不经历磨难!“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人克服困难,就必须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影片《冲出亚马逊》中的两位中国军人好像是沙漠中的仙人掌、戈壁上的红柳、热带的棕桐、温带的雪松。他们之所以能在"猎人学校"那种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正是因为顽强拼搏的精神支撑着他们去抱住了一切风霜雨雪。在“猎人学校”有来自许多不同国家的人,他们都怀着必死的决心,途中虽然苦难重重,随时会失去宝贵的生命,但他们仍矢志不移。作为奥索的一员,公司给了我平台,我就要努力克服一切工作中的困难。泰戈尔说过一句话:“你应该不顾一切纵身跳进你那陌生的、不可知的命运。然后,以大无畏的英勇把它完全征服,不管有多少困难向你挑衅”。我非常喜欢这句话。我觉得影片中的中国军人正具备了这种精神,才会赢得最后的胜利。也许你会说,即使去拼搏也不一定会获得成功!但你有没有想过,只有去拼搏,才会有成功的希望;如果你放弃了,那你就连百分之一的机会也没有!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其实并不可怕。失败和成功,就像睡梦和清醒,黑夜和黎明一样紧密相连。没有失败何来成功?没有睡梦何来清醒?没有过黑夜何来黎明?没有无所谓,最重要的是你已经拼搏了,已经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了!那么你可以无愧地对自己说:“我是生活的强者,我没有虚度此生!”让我们不怕失败,勇于拼搏,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

影片中代号“鳄鱼”的教官有多少人都认为是魔鬼教练,在训练场上的冷酷、无情、是令队员难以接受的,他对要求、纪律、执行力相当严格,而他在胡小龙打败老外时,悄悄的给小龙换了一双小号军靴,虽然是一个小小的举动,让我领悟到好多东西,作为一名管理人员执行力非常重要,严以律己,方可制人,关心员工的生活我必须重视。

少将女儿过生日那天,作为爸爸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女儿的同时,也送给两名中国军人特别的礼物,当大屏幕显示中国部队出现在天安门广场的时候,生日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的心是多么激动,那就是中国军队,中国我爱你,没有铁的纪律,没有严格的要求,哪里来的震撼?现实工作中我不严格要求、不按制度怎能做好团队建设?怎能带出一支具有挑战性的团队?怎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立于不败之地?何况我现在正处于磨练与成长的学习之中!

一种精神、一种民族精神、一种克服种种困难、一种置生死度外的精神使五星红旗飘扬在猎人学校的上空。王辉、胡小龙你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我们的骄傲!我向你们敬礼。要想让宝鸡中心在奥索像国旗一样飘扬,我们需要做的很多,作为中心的一员,我们努力吧,会成功的!加油……

冲出亚马逊的观后感初二4今天,我观看了《冲出亚马逊》这部电影,它为我们演绎了一个震撼心灵的故事。观看之后,深有感悟。

这部电影讲述了我国两名空降兵中尉王辉和胡小龙在亚马逊河畔国际军事组织举办的“猎人学校”精英士兵的培训中,艰苦奋战,在重重挑战与挫折面前脱颖而出。其中王辉更是以惊人的技能和机智勇敢,只身突破险阻,揪出国际头号贩毒分子并营救出被绑架的人质,从而获得了钦佩和赞扬,更让五星红旗一直高高飘扬。

在影片中始终贯穿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对自己民族、国家的爱。为什么王辉在体检时不说自己有恐高症?为什么他坚持第二次跳伞?为什么13号想念女儿却不直接退出?为什么中国士兵明明是遭受冤屈却仍接受惩罚?那是源于对民族的热爱,是对自己国家尊严的维护,是每一位爱国赤子血液中流淌着的情感!作为代表中国的两位士兵,他们不懈地奋斗着,即使不能活着离开,即使失掉自己的腿。只为一句话“在这里我们就是中国!

影片结束了,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眼前始终有一组组镜头轮番闪现着;激流冲击下依然顽强挺立……这一切震撼了也启迪了我,他让我懂得了在学习生活中,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不能退缩,都应顽强的去克服,解决,而那种我没身上常见的那种独生子女的娇气,在无畏的战士面前是何等渺小啊。

当我们一次次听到激昂人心的国歌奏响时,我们心中会充满和亚马逊战士一样的热情和豪迈,他们不怕苦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将来即使是我们站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不忘记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到振翅高飞的时候,更不要忘记对全世界呼喊:“我是中国人!”我们应该时刻不忘锻炼自己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让自己成为像钢铁战士一样的人,成为新中国合格的建设者。

冲出亚马逊的观后感初二5我早就听说影片《冲出亚马逊》好看,一直想一睹风采。今天,在老师的组织下,我终于看到了这部电影。

电影《冲出亚马逊》主要讲述了王晖和胡小龙两位中国军人来到了“猎人学校”进行魔鬼般训练的生活故事。

这部电影后,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心灵久久不能平静。猎人学校的生活简直可以比作地狱!残酷的训练一个接一个:爬铁丝网、穿越炮火、野外生存……面对这样残酷的训练,面对地狱般的生活,我国的两位特种兵逃避了吗?没有!他们的坚强,使五星红旗仍然高高飘扬在猎人学校的上空。

和特种兵们相比,我们遇到的困难真是微不足道。往往是一道题解不出来就灰心丧气了,一点点小困难就叫苦连天。但这些小困难、小挫折,又怎么能比得上特种兵们所遇到的危险呢!如果我们一直惧怕困难,在未来的社会,我们怎能充当建设祖国的栋梁,怎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亚马逊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民谣

在这个问题上,有时,一页历史的教训超过许多本书。

1801年3月3日夜,华盛顿,美国国务院灯火通明,一片忙乱。已经就任联邦最高法院首法官一个多月但仍然担任国务卿的约翰。马歇尔正忙着给法官委任状加盖国务院的大印。2这批法官是总统依据国会三天前通过的法律于昨天提名,今天白天参议院刚刚批准的。作为这种废寝忘食和效率之背景的是这样一个事件:联邦党人在去年底的总统和国会选举中全面失败。从法律上看,午夜之后,亚当斯总统就将离任,马歇尔也将卸去国务卿之职;而他们的对头,共和党(此共和党非美国今天的共和党,而是今天的之前身;这一变迁也许是本文论点的另一种补证)领袖杰弗逊将继任美国第三任总统。作为撤退前的战略部属的最后一步,马歇尔必须赶在午夜之前送出这些委任状。

总体的战略部署从1800年末就开始了。由于行政权和立法权均已丧失,联邦党人唯一可能继续控制的阵地就是不受大选结果直接影响的司法领地。因此,当1800年年末联邦最高法院首法官因身体不佳而辞职后,联邦党人看重的候选人杰伊也以“身体不佳”为由谢辞提名,亚当斯总统立刻提名他的年轻力壮的(时年45岁)国务卿、坚定的联邦党人马歇尔出任首法官,得到了其控制的国会参院的认可。即将卸任的国会还采取了一系列动作,于1801年2月13日和27日先后通过了《巡回法院法》和《哥伦比亚特区组织法》,对美国的法院系统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前一法令将联邦巡回法院的数量从3个增加到6个,并因此新设了16名巡回法院法官;又在华盛顿这一对最高政治可能有重大影响的特区增加了5个地区法院,在每个地区增设一名检察官和一名联邦执法官;最后,又将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法定数量从6名减少到5名。3后一法令则在人口稀少但邻近首都的各县设立了42名任期5年的治安法官,这一任期将跨越下一届总统选举,杰弗逊总统除修改立法外无法替换。随后,一大批忠诚的联邦党人就任了这些新设立的官职;其中,治安法官是亚当斯离职前一天提名,离职前的当天参议院才批准的。而所有的委任状都必须于当天午夜之前由国务院盖印之后送出。否则的话,这批没有“文凭”的联邦党人法官将无法履行联邦党赋予他们的固守阵地的职责。就这样,在这新旧总统交接之夜,同时担任国务卿和首法官的马歇尔日理万机,有条不紊地指挥着这一撤退,整整工作了一个通宵。送交委任状之事,他委托给了其弟,刚被任命为新设立的华盛顿特区法官的詹姆斯。马歇尔。

一切都已准备停当,一个意外事件却打乱了撤退中的联邦党人的如意算盘--詹姆斯并未能将全部的法官委任状送出。当太阳再次升起时,有17份治安法官的委任状仍滞留在国务院。新上任的杰弗逊总统对联邦党人的这些做法早就“义”愤填膺,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指令他的国务卿麦迪逊拒绝发送这些已经签署封印的委任状,并将这些委任状都“如同办公室的废纸、垃圾一样处理了”。4与此同时,以共和党人为主的新国会立即引入法案并于1802年3月8日成功地废除了《巡回法院法》,但没有撤销2024治安法官的《特区组织法》。为了防止马歇尔控制下的最高法院挑战国会的行动,新国会还进一步以法令形式迫使最高法院从1801年12月到1803年2月关闭了长达14个月。当最高法院再次开庭时,已经是1803年了。5

未能获得委任状的威廉。马伯利以及其他三位“亚当斯的午夜法官”万般无奈,他们依据1789年《法官法》第13款所规定的联邦最高法院管辖权提出诉讼,要求最高法院向新任国务卿麦迪逊发出训令,命令他递交委任状。与此同时,联邦党人对共和党控制的国会废除《巡回法院法》的行为也在巡回法院提出了诉讼。两个案件都到了马歇尔大法官的手中。

马歇尔大法官面临的局面非常微妙也非常棘手。他非常想利用这个机会来教训教训杰佛逊总统和共和党人;同时为了使联邦党人真正能够有效利用司法对抗为共和党控制的国会和总统,最高法院的权威也必须提高。然而,马歇尔也深知,这个汉密尔顿曾认为“既无钱又无剑”6的最高法院的权威很有限,无法强迫政府和国会服从最高法院的判决。此前,马歇尔就曾将马伯利的请求转告麦迪逊,要求麦氏就此问题给予答辩,然而麦迪逊毫不理睬。因此,即使最高法院作出判决,麦迪逊还会置若罔闻。这样一来,不仅判决毫无用处,更重要的是会“偷鸡不成反蚀把米”--马歇尔个人的和最高法院的权威都会进一步降低。但如果为避免这一尴尬而拒绝审理这些案件,则意味着--至少在他人看来--马歇尔在共和党人的猖狂“反攻倒算”面前屈服了,他和最高法院也将同样灰溜溜的。干还是不干(To be or not to be),这是一个哈默雷特式的问题,甚至更为哈默雷特,因为无论干不干都可能是输家。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马歇尔决定要在一个看来必败的战役中打一场成功的战斗。他选择了马伯利诉麦迪逊一案进行反击(在另一案中,马歇尔放弃了,认定新国会废除《巡回法院法》的行为合宪7)。在该案判决中,马歇尔狡猾地(不带贬义)将问题概括为三个:1、马伯利是否有权获得委任状;2,如果马伯利的权利被违反了,法律上可以有什么救济;3、如果法律上可以给予救济,是否可以由最高法院发出训令。在这份长达27页的判决书中,马歇尔用了整整20页对前两个问题作出了肯定的回答。8但是,从逻辑上看,说麦迪逊违法并不自然而然地等于最高法院有权力和权利命令麦迪逊纠正自己的违法。问题的关键在于,联邦法院有没有这个权利向麦迪逊发出这个训令?

马伯利所依据的是1789年的《法官法》第13款,这一款规定最高法院对这类问题有一审管辖权,因此可以向麦迪逊发出训令。9但是,马歇尔说,依据美国宪法第三条,马伯利的案件不属于宪法规定的联邦最高法院一审管辖之内,101789年的《法官法》实际上扩大了最高法院的管辖权。因此,宪法与《法官法》之间在这一问题上的规定相互抵牾。当宪法和普通立法有冲突时,马歇尔指出,必须服从宪法,因为宪法是最高的法律,不允许国会以一般立法来改变其内容。也许有人会说,国会可以解释宪法和法律,作扩大解释。但马歇尔指出,确定法律规定的含义断然是司法部门的领地和责任;如果发现两个规则有冲突,必须由法院来决定谁有效。马歇尔的解释是,与宪法相背的法律是违宪的,也因此是无效的。因此,尽管马伯利享有权利,尽管麦迪逊不送达委任状违反了马伯利的权利,尽管马伯利应当得到法律救济,但是,最高法院对此问题没有管辖权。短促突击,有利有节,马歇尔巧妙地利用了一个法律技术问题在判决的最后否决了马伯利的诉求,也就避免了与杰弗逊的正面冲突。

马歇尔是极其精明、大胆和狡猾的。在他看来,只要选准了,一个马伯利案件就足以教训杰弗逊了。他追求的效果是,既要当面煽杰弗逊的耳光,对方还无法还手。他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首先,马伯利判决直接抨击的对象是杰弗逊政府,而不是国会,但是,这一判决毕竟又否定了 马伯利的诉求。其次,这个判决虽然否决了国会的立法,但否决的又不是本届受杰弗逊控制的国会颁布的法律或决定;而且这一否决本身并没有对行政机关(杰弗逊)或立法机关(杰弗逊的共和党人)的活动构成限制,而仅仅与马歇尔所在的司法机关2024。第三,这一判决尽管主张了司法审查的权利,创立了审查国会立法的先例,但这种主张不是一般化的,并且就这一判决本身来说,是限制了而不是扩大了最高法院的管辖权。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这个判决在政治上更容易为以杰弗逊为首的行政部门和由杰弗逊的政治盟友控制的立法部门所接受,杰弗逊挨了打,气也只能往肚子里咽。而一但对手咽了下去,就意味着对手接受了这样一个原则,即联邦最高法院有权解释宪法并判断国会立法和执行机关的法令是否合宪,并成为一个先例。不论杰弗逊是否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事实是,他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马歇尔把一个极为重要的、然而宪法上并无明文规定的权力抢到手中。这个判决,大大提高了联邦最高法院的威信,从根本上改变了它自建立以来的“鸡肋”形象,初步形成了三权分立和制约平衡的格局,对此后美国政制的定型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100多年后,这一判决赢得了著名美国历史学家比尔德一个绝妙的赞誉--“伟大的篡权”。11

必须看到,尽管作为一个里程碑案件马伯利案得到后代美国法学家的一致2024但这个案件的处理有许多地方都违背了司法常规,甚至是“违法的” (往好听里说,即所谓“创造性的”)。首先,马伯利案件的发生与马歇尔任职国务卿直接2024依据司法惯例,马歇尔在这样与自己有牵连的案件中必须回避,但他没有回避。其次,为了便利“公报私仇”,马歇尔特意在司法判决的写作上“不远万里”,绕了一个很大的弯子,他以超过4/5的篇幅论证杰弗逊当局的行为非法,仅以不到1/5的篇幅认定自己无权管辖,还“搂草打兔子”式地创立了司法审查的先例。如果他真是为了维护宪法的权威,如果他真的仅仅是试图创立司法审查的先例,那么无论就逻辑上看还是就司法惯例上看,他都完全可以、甚至必须直接了当地从讨论管辖权开始(管辖通常是司法首先要讨论的问题),并宣布1789年《法官法》第13款违宪。但如果是这样照章办事,那就不是他马歇尔了。因此,几乎是在完全讨论了马伯利案的实体问题并作出“判决”之后,他才开始讨论程序,并淡淡地说了一声,“哦,对不起,这里没有我说话的份”。第三,马歇尔甚至也并非真正想维护马伯利的权利。因为,据后来的学者的一些研究,并从马歇尔一贯的司法风格来看,只要马歇尔愿意,他完全可以对1789年《法官法》第13款作出不违宪的解释。12更重要的是,联邦最高法院此前就曾依据过这一款向政府官员发出过训令并得到了执行。13因此,无论是依据“先例必须遵循”的原则,还是依据“禁止反悔”和“合法依赖”的原则,马歇尔都可以、甚至是必须将错就错。他之所以不怕麻烦地来纠正这种不为人所注意的小小历史“失误”,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要避免发生正面冲突后必定会给自己和联邦党人控制的法院留下的难堪。而马伯利个人的权利却为此牺牲了。

如果仅仅是在一般意义上,我们完全有理由谴责马歇尔狡诈多端、出尔反尔、玩弄权术,说他“公事私办(对马伯利),私事公办(对杰弗逊)”,说他缺乏司法职业道德,不“把(马伯利的)权利当回事”(借用德沃金的一部书名),等等。但是,本文并不想就马伯利案本身论个是非,而是试图从此获得2024制度如何发生和形成的一些启发。仅仅追求个人的动机或以“道德”来评价历史和制度的形成是不贴切的,至少是不完整的。

近代以来,由于对人类理性的力量的过分崇拜,我们如今几乎习惯于将某个后来人认为良好的制度视为一种正当理性的逻辑展开,视为个别人或少数精英清醒意识和追求的产物,把一个制度同后来者构建起来的2024这一制度的理性论证等同起来;我们不仅日益注重制度设计,而且在设计时,也往往注重所谓的制度的“本质关系”;在考察一个制度时,也习惯于从善良愿望出发考察它的纯洁、崇高的起源。而一个制度的失败,也往往归结于其先天的理论不足或创制者的道德缺陷。我不敢对这种观点作出一个一般性的判断,但是,马伯利案却表明,至少有些制度的发生和形成全然不是如此。为如今众多法学家、法律家2024的司法审查制度的发生完全是一个历史的偶然(尽管,并且仅仅,在后来者看来,其创立在美国的语境中可以说是一种必然,我将在后面论及),是党派间争权夺利、政治家不共戴天的产物,是他们的激情和狡诈、他们的斗争和妥协的产物,是他们追求各自利益的副产品。14至少在这一制度的发生中,传统的法哲学或法理学教科书上最为津津乐道的道德或正义所起的作用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大,尽管法学家经常并今天仍然那样告诉人们。在这里,起源似乎并不重要,制度实际发生的作用和意义并不因起源的神圣而增加,也不因起源的卑贱而减少。制度在发生学上的伟大意义往往是后人回头展望之际构建起来的,在后来者的总体历史观的观照下和理性塑造下才带上了神圣的光环;而这种光环常常使得我们不能或不敢以一种经验性的求知态度来“凝视”(福柯语)它和凝视我们自己。

如果再扩大一点来考察,这一点甚至格外明显。因为被一些学者当作人类理性的制度设计之典范之一的美国宪法本身就没有明文规定司法审查制度,15甚至创造这一先例的马歇尔就在此案数年前(1796年)的一个案件中,当他作为弗吉利亚州律师协会的领袖,受聘出庭联邦最高法院论辩时还曾明确提出,“司法权威部门不可能有权对法律的有效性提出质疑,除非这种〖司法审查〗管辖权是宪法明确规定的。”16“这真是一个‘命运之嘲讽’的范例,”本世纪初一位马歇尔传记的作者这样写道,“就在这场历史性的法律竞争中,马歇尔支持的理论竟然是他此前政治生涯始终反对的”。17然而,这一制度却在美国产生了,就在马歇尔手中发生了,并成为如今美国宪法制度的不可变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后来,特别是二战以后,当其他国家试图把这一制度当作制度来齐整地、有目的地追求或移植时,反倒没有一个国家建立起了美国式的司法审查制度,不仅“走样”,而且根本没有美国的那种权威。18这倒印证了中国人的一句老话,“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也再一次印证了马克思早就指出的事物的逻辑不等于逻辑的事物的深刻命题。19之所以不相等,是因为制度形成的逻辑并不如同后来学者所构建的那样是共时性的,而更多是历时性的。制度的发生、形成和确立都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完成的,是在无数人的历史活动中形成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弗格森、休谟、门格尔、哈耶克都称制度是人类行动的产物,是演化的产物。20

也正因为此,我认为,许多美国学者或多或少夸大了马伯利一案对司法审查制度形成的意义。从严格意义上看,在马伯利一案中只是发生了司法审查的事件,为这种审查提出了某些理由,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此后司法机关审查国会立法的合法性铺了路。但它创造的仅仅 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必定性。21一个先例仅仅只是一个起点,而只有在这一先例为后人所遵循且必须遵循时才成为制度。从抽象层面上看,马伯利一案并没有决定后来者必须遵循它;在习惯于关注实体问题的普通人看来,马伯利判决中最重要、最直接的问题是最高法院的管辖权或马伯利能否获得委任状,因此它并不必定只能解释为司法审查的先例。事实上,不仅在此后任职大法官的30余年里,马歇尔一直没有对国会立法进行司法审查,22而且据一些美国宪法学者的研究,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马伯利判决的这一深远意义也确实一直为人们所遗忘或忽略。23一直到了1857年,在声名狼藉的德里德。斯考特一案中,24联邦最高法院才再一次审查并否决了国会立法。然而,这一次,联邦最高法院否决了国会的一个与废除奴隶制2024的立法(密苏里和约),并因此--用一些美国法律史学家的夸张的语言来说--引发了美国南北内战。只是到这时,司法审查作为一种制度、一个原则才可以说真正得以确立。在这个意义上,制度倒是后来者构建的,而不是“先行者”创造的。马伯利案的意义――借用钱锺书先生的话来说――是一种事后追认的先驱,“仿佛野孩子认父母,暴发户造家谱,或封建皇朝的大官僚诰赠三代祖宗”。25这种不限于文学或法学领域内的普遍现象表明,即使在诉诸和认同传统之中实际隐藏了诉诸者和认同者自身的强烈创造欲望和创造能力。

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到,即使一个总体上说来是有用、有益的制度也不是万能的,不存在只有好处没有缺点的制度。一个制度并不仅仅因为它是制度,就不会在具体问题上,有时甚至是重大历史问题上出错。司法审查并没有使马伯利被侵犯的权利获得法律救济;而德里德。斯考特案否决废除奴隶制的国会立法,更表明司法审查制度有时――而不仅仅如同我们习惯想像的那样只是在出了坏人或好人不当使用时――也会阻碍正当且必要的社会、政治变革。26但是,我们评价一个制度无论如何不能仅仅以个别事件的实质性对错为标准,而是要对一个制度作出总体上的利害权衡,而这种权衡是公众在历史中进行的。同时,这还表明,社会的构成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只依赖某一个制度,而需要的是一套相互制约和补充的制度;这些制度不仅包括成文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的,而且可能更重要的是包括了社会中不断形成、发展、变化的惯例、习惯、道德和风俗这样一些非正式的制度。

尽管容易产生误解,但本文的目的其实并不是要贬低美国的司法审查制度,而只是试图通过考察历史来展现制度实际是如何发生的。因此,当我说制度的形成不是理性设计的或具有偶然性时,这并不意味着说制度形成完全是随机的,无需任何条件的。马伯利案之所以可能成为司法审查制度的开端,显然有多种社会的因素,包括有法学家、法律家的职业因素和努力。例如,美国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都要求一个更强有力的联邦政府(美国宪法就是对此的一个回应) 和联邦最高法院,在这个意义上,司法选择得以真正确立是一种社会的公共选择;英美法形成的遵循先例的司法传统对这一制度的确立意义重大,在这个意义上,司法审查又是传统的产物;美国当时各派都具有相当的政治力量以及基于这种力量对比之上出现了妥协,在这个意义上,制度的确立是一种政治力量对比的产物;马歇尔此后长达30余年担任首法官以及他精心呵护最高法院的权威,在这个意义上,司法审查又是司法人员稳定和司法经验积累的产物;以及后代法官能从特定视角将马伯利案件开掘出来,并赋予司法审查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司法审查又是后代法官的慧眼下的再创造。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我们可以想到的或我们今天的想象力也无法触及的因素。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制约着但并非决定了河水流向的河床,而水流的冲刷也将不断地改变着河床。但是,必须指出,所有这些构成性因素只是在我们今天回过头来才能辨识和理解,甚至判定其为一种必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必须且总是向前生活,因此,历史究竟如何发展,究竟会形成什么样的制度,又会如何形成,所有这类问题,对于身在此山中的愿意思考并具有一点反思能力的当代人来说,大约总有某种无能为力甚至是荒谬之感。

亚马逊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2024敌人往往是想象出来的,世上再也没有多少人比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更有深切体会了,这位肯尼迪和约翰逊时代的美国国防部长,亲身制定了越南战争时期的美国国防和战略政策,他所指挥运筹的这场战争,长期被人们称作为“麦克纳马拉的战争”。为期近十年的越南战争,最后是以中美关系解冻、美国“体面”撤出越南而告终结了,麦克纳马拉在战争尚在进行、国防部长任尚未期满之际,即已辞去显职而另谋他就。作为事件的在场者、当事人,作为一个亲眼目睹战争一步步陷入了泥潭的政策导演者,他在当时的煎熬心情,大概只有自己才清楚,而他在事隔近三十年后对往事的重述、反思,大概才道出了他真切的心声。三十年后的麦克纳马拉一再说越南战争错了,如朝鲜战争一样是一场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发动的错误的战争。他在三十年后对越南战争所作出的追思、评价,因此可能是他一生经验和智慧的总结。请注意,那是曾经有过辉煌、有过高峰体验的人在经历深深的人生失败后吐出的肺腑之音。

朝花夕拾时的麦克纳马拉对越南战争充满了感慨,他的感慨不是战争没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取得胜利,而是战争本来就不应该发生。然而,战争发生的事实业已存在,是永远也没有办法从历史进程中抹掉,麦克纳马拉的痛苦总结因此要与战争的事理有缘。三十年后的他对当时物事细致爬梳,认为战争的失败主要在于两点:其一,当时的美国政治家们误解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时的世界形势,对亚洲局势发展也没有很好把握,苏联要谋求世界霸权,中国要搞地区霸权,中苏乃为一体的见识,其实统统是歇斯底里的胡猜乱测;其二,当时的美国决策者过于迷信武力,以为靠轰炸、地面军事行动乃至全面战争可以实现现实政治目标,这种对于武力的盲从和滥用其实根本无助于解决问题。

麦克纳马拉的意思显然是“敌人”乃美国自身所制造。越南战争的错误因此不是选错了“敌人”而是生产了“敌人”。“敌人”是如何生产的呢?话题似乎要从艾森豪威尔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理论说起。1954年4月7日,艾森豪威尔在向美国公众解释印度支那的重要性时,引证了“一倒都倒的多米诺骨牌”理论:印度支那的陷落将导致缅甸、泰国、马来亚和印度尼西亚的陷落;那时印度将为共产主义所包围,而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日本和台湾都将受到严重的威胁。印度支那落入共产主义者的手中在艾森豪威尔的眼中是不可想象的,那就意味着亚洲绝大部分、整个澳洲、乃至西太平洋——即世界的大部都为共产主义所掌控。艾森豪威尔的恐惧无外是共产主义,而对印度支那局势的悲观性看法,则无非是意识形态问题转化成了现实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考量。美国的越南政策和越南战争,因是不能不放到冷战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北越成为美国的“敌人”乃是因为共产主义是美国的“敌人”。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其实至少应该溯至杜鲁门,这位美国前总统在1947年3月的国会演讲即“杜鲁门主义”奠定了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基调。自此之后“自由世界”与“极权世界”的划分,共产主义正式成为了美国的“敌人”。消灭和控制共产主义的蔓延因此成为杜鲁门——以及后来的几任美国总统的最高律令,杜鲁门们的政治选择是建立“自由世界”的联盟,压缩“极权世界”的战略活动空间,同时竭尽全力扩张军力,谋求以实力压垮共产主义。

艾森豪威尔——或者说杜鲁门与艾森豪威尔的观念在林登·B.约翰逊那里得到了承继,这位越南战争时期的美国总统及其政府几乎完全是从艾森豪威尔的假设出发来思考问题。事件的另一主要剧中人、三十年后的麦克纳马拉写道:“林登·B.约翰逊头脑中不容动摇的信念是:苏联和中国正在全力以赴地实现其霸主地位。他将南越的陷落视为其目标——打破我们的遏制政策——中的关键步骤,并决心阻止这一格局的出现。林登·B.约翰逊比约翰·F.肯尼迪更坚定地认为,相对于直接使用美国军队所花费的开支而言,南越的陷落将会使我们付出更高的代价。在以后的五年中,这一观点曾左右了他的思维和决策。这也是他对战争政治性质理解上的重大失误。”〔1〕促使约翰逊作出战争决策的动因当然是美国在世界上存在着“敌人”,而且“敌人”志在寻求霸权,“敌人”的努力方向、突破口和可能对美国造成的巨大伤害,就在美国一直关注着的印度支那。这样的危险迫在眉睫。解决“危险”、压制“敌人”的办法又是什么呢?“赢得战争!”麦克纳马拉用这四个字,概括了约翰逊的越南政策。“(1963年11月24日)林登·B.约翰逊总统明确无误地对小亨利·卡伯特·洛奇(注:当时的美国驻南越大使)说,他想要赢得这场战争,并且,至少在短时期内,将优先考虑军事行动,而不是那些‘所谓的’社会改革。他认为,在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改造其他国家上,美国已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赢得战争!这就是他所要说的全部话语。”〔2〕

首先是存在着“敌人”,其次是“敌人”可以通过武力来压服,越南战争就建立在这两个假设和前提上。颇为意味深长、并且应该引起现在的人们高度注意的是,麦克纳马拉指出,“敌人”想象和武力迷信并不仅限于约翰逊和他的政府,而实际乃是当时美国朝野的普遍性共识。在1964年7月底8月初“东京湾事件”发生后,约翰逊总统向国会提交决议时称,必要时要求国会支持在东南亚采取战斗行动。当时的美国国会竟然反对者寥寥就迅速通过了该决议即“东京湾决议”,草率地扩大了总统的权力,不假思考地给予了约翰逊总统发动战争的权力(相似的过程又出现在去年“9·11”事件后布什总统与国会的互动中)。后来在麦克纳马拉看来,这其实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国会根本没有意识到战争的可能性以及约翰逊政府的应对之策,使总统滥用权力成为可能。而在战争初期的民意测验中也显示了美国公众在战争面前的肤浅与短视。1965年2月,民意测验显示,美国人民非常支持约翰逊的越南政策,当被问及“美国应该继续目前在南越的行动还是应该撤出军队”时,百分之六十四的人说“继续”,只有百分之十八的人说“撤出”〔3〕。在美国对北越正式大幅度兵戎相加后,对1965年7月28日约翰逊总统发布的战争公告,大多数美国人——知识分子、国会议员、新闻界和普通百姓——也竟然都表示同意他的决定。8月底,当盖洛普在民意测验时询问:“你是同意还是不同意约翰逊政府对越南问题的处理”时,结果表明,百分之五十七的人表示同意,百分之二十五的人表示不同意〔4〕。后来随战争发展、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后,世人皆知美国民众又倒戈政府而发起了强大的反对越南战争的浪潮。然而这是后话,细细体会战争初发之时美国民众的心态,个中味道又该是什么呢?民意是靠不住的,麦克纳马拉对此有深刻的切身感触。

如果当时的最高决策者不是林登·B.约翰逊,而换成了约翰·F.肯尼迪——假如他没有被刺杀的话,“敌人”想象的歇斯底里是否可能缓解、越南战争的悲剧就可以避免呢?依照肯尼迪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的良好表现,麦克纳马拉对此表示了些许乐观:“我认为,如果约翰·F.肯尼迪不死,他极有可能会把我们拖出越南的深渊。他将会做出这样的结论,即:南越人是无力保卫自己的,西贡当局在政治上存在着致命的弱点,而试图以大规模增派美军作战部队来弥补南越军力不足的举动,那是一个极不明智的行动……约翰·F.肯尼迪也会同意这样的观点,即撤离将会造成‘多米诺’式倒塌的连锁反应,然而,他仍然会相信,在付出了鲜血的惨重代价后,坚守在那里最终也会得到相同的结果。”〔5〕不过,他的悲观又是极度审慎、不确定的,故人已经去了,他的心思是无法清楚捉摸的,尚未遇刺时的肯尼迪似乎也没有深刻认识到越南问题的复杂性。在麦克纳马拉眼里,肯尼迪的越南政策同样充满着含混晦涩:“贯穿整个约翰·F.肯尼迪执政的时期里,我们遵循着两个基本前提来进行工作,而事实最终也证明,这两点是完全矛盾的。前提之一是,南越的垮台和共产主义的胜利将给美国和西方世界带来威胁。另外一个前提是,只有南越人才能保卫他们的国家,而美国则应该将其所起的作用限制在提供训练和后勤供应上。依据后者,在一九六三年,我们实际上已开始部署分阶段地撤离美军。这一行动遭到了某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此举将极有可能导致越南甚至整个亚洲的丧失。”〔6〕肯尼迪如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和其后的约翰逊相仿佛,都经历着“敌人”臆想的痛苦折磨,不同的是他看来并不完全崇拜武力,对古巴导弹危机事件的处理就是一个证明。这当然蕴含了他可能要以有别于约翰逊的方式来解决越南问题的玄机,然而这一点也只有上天才能知道了。

转贴于 (二)

对政治家和民众的思维取向不管是如何假设或者不假设,最后的事实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在人类二十世纪的历史上存在着一个悲剧性的越南战争。三十年后的麦克纳马拉感怀幽叹,终于意识到所有的一切其实都几乎是无中生有,都来自于被“夸大了的恐惧”。

麦克纳马拉的一声叹息当然不是空穴来风。当时美国对所谓共产主义威胁分明是作了过于悲观的估计,而真实情况其实要乐观得多。且不说苏联的整体力量一直处于美国下风,苏联与中国的联盟并非如美国所看到的那样是铁板一块,仅就当时亚洲的局势而论,共产主义和中国的影响也与美国的观察大有出入。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乐此不疲地坚持在世界上散布“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输出威胁了“自由世界”的安全:“我们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大多数领导人一样,仍然把中国视为对东南亚和世界其他地区的严重威胁。”〔7〕后来的麦克纳马拉无疑对此是感到无比奇怪的,越南战争前后的东南亚和南亚,因为印度尼西亚的政治变故、苏联和中国的政治分裂、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战争事态以及中国自身的“文化大革命”,已明显使中国的意识形态输出遭受了严重挫折,东南亚和南亚受中国和苏联控制、越南“陷落”将使东南亚产生艾森豪威尔所说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可能性,其时业已微乎其微。然而这些明晰确定的事实竟然不为美国政府所意识,“现在回过头看,一九五六年秋亚洲其他地方的事态发展已大大改变了区域力量平衡,已严重影响了美国在越南的利益关系,然而,我们当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8〕在中国的政治影响力分明已大大削弱的情况下为什么还在叫嚷“中国威胁”论,而且这“反映了当时几乎所有美国政策制订者的观点”?麦克纳马拉把它归结为对亚洲事务“缺乏专门知识和历史知识”。我们不能说他的看法没有道理,不过更深层次的思考是不是应该为:为什么在缺乏对亚洲的了解的同时还不注意去观察分析当时东南亚和南亚所出现的明白可见的政治变动呢?歇斯底里的“敌人”的主观臆想压倒了客观事实,大概,现在的我们需要这样来理解。

此外,对北越的“敌人”想象也是没有看到越南内战的民族主义性质的结果。约翰逊的美国对越南只有一种考虑:防止共产主义渗入越南,保持对越南的政治、军事干预和美国的影响力,而从来没有考虑过如果美国从越南抽身结果可能怎样。在约翰逊政府的设想中,无论北越统一越南,还是越南南北实现中立,它都是不可接受的:在前一种状态中,那就意味着越南成为共产主义国家,而后一种状态,麦克纳马拉说:“无论是那时还是以后的任何时间里,我们都从未认真探讨过,一个中立的越南——倘若这能取得成功的话——究竟可以在地缘政治上给美国带来何种影响。形成这一做法的原因是,我们认为,南越绝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中立,它将会落入北越的控制之下,而其结果则只能是,导致了艾森豪威尔展望的多米诺骨牌的连锁反应。”〔9〕事过境迁才知道,美国对越南的考虑无庸置疑是过于悲观了,莫说在南越实现中立——越南南北分治并非没有可能性(法国其时正竭力促进于此),就是越南实现统一,结局也不会如美国所设想,毕竟,对胡志明和他的同志来说,对越南的追求更多是基于民族主义而不是共产主义——而美国又怎么不能和一个以国家利益为圭臬的民族主义政府建立起合作关系呢!

应该说在举世昏昏中,头脑清醒者还是有的。1964年1月,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迈克·曼斯菲尔德提交了一份备忘录,建议美国应谋求建立一个中立的东南亚——既不依赖美国的军事援助,也不受中国人的控制,这可通过某种形式的停战或其他的方法来实现。但约翰逊、麦克纳马拉、腊斯克等都否决了这一建议,认为这将导致南越落入共产党人之手。麦克纳马拉在其回忆录中对此作出了两点反思,认为:其一,当时对越南政策的一个选项——中立化或撤离——分析和讨论得极为肤浅有限。其二,对中立和撤离的不加思索的反对,是因为当时对恐惧作了夸大,政府的态度已明显倾斜到直接运用美军作战部队解决上,“因为我们的担忧正在不断增加——事后来看,极为明显,这是一种夸大了的恐惧——担心如果我们不依此行事,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10〕也基于此,约翰逊政府基本没有作过政治解决越南问题的打算,他和他的谋士们把答案放在了轰炸机和重磅炸弹上。在战争进程中,当军事行动无法取得预期效果时,约翰逊也曾尝试政治解决,但武力思维是如此之根深蒂固,对枪炮的运用是如此之不能弃舍,约翰逊政府在有限战争阶段采取过的救人的三次外交活动——1966年春的朗宁使团和两次有代号的外交活动——1966年下半年的代号为“金盏花”、1997年初的代号为“向日葵”,最终都还是一次次丧失了赢得和平的时机。三次外交行动也许最终还是不会赢得和平,然而正如麦克纳马拉三十年后所反思的那样,如果约翰逊政府放弃对武力的迷信,真心实意于政治解决,另外的可能性却并不是不存在,可惜的是,每一次外交斡旋都被美国军队的轰炸机和炸弹破坏了。在第一次外交活动中,北越总理范文同委托加拿大退休外交官朗宁告诉美国,如果美国停止战争行动,北越愿意与美国进行和谈,但是美国“没有让朗宁进一步探寻范文同的真意”,也没有停止轰炸,第一次外交斡旋因此不果而终。其后的第二次、第三次则重复了第一次的模式,约翰逊政府屡屡让炸弹代言,使和谈无法取得成功。麦克纳马拉惋惜地写道:“我们在谋求结束战争时,没有很好地统一和协调外交行动和军事行动。”〔11〕

越南战争最后还是以美国的撤离越南告终,武力并没有使问题得以解决,战争的进程说明武力所起的作用与约翰逊的期待刚好相反。辞职之前的麦克纳马拉在对待武力的看法上,态度也已经大为改变,随着战争的步步升级、同时问题的日益复杂化,他越来越不相信军事手段的有效性。1967年5月在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长长的备忘录中,他提出,“必须把越南问题置于整个亚洲的大环境中来考虑”,认为印尼和中国局势的发展变化,已降低南越的重要性。因此,他呼吁“明确最低目标”,提出以下两项原则作为制订政策的基础:一、我们的责任只是关照南越人民获得自己决定未来的权利;二、如果南越失去自助之力,则我们的责任即告终止。并提出了一项存在让步可能的政治军事策略:把轰炸限制在北纬二十度以南,以封锁渗透“渠道”;增派军队数量限定为三万人,以后不再增加;采取更灵活的交涉立场,积极谋求政治解决〔12〕。因此作为文职官员的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在战争期间曾与他的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一次次产生了对立,美国军人的好战、对武力解决越南问题的自信使麦克纳马拉屡屡感受到了信念的崩溃。他后来的辞职除了出于无奈,恐怕也是对约翰逊政府和军人们的武力迷信的无言抗议。

(三)

在越南战争结束三十余年和冷战结束十余年之际捧读麦克纳马拉的回忆录《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麦克纳马拉的战争经历和他的感慨,都使人情不自禁想到西方国际政治学所说的“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的破坏性。四分五裂、各为其利的国际社会现状当然容易产生罗尔斯所讲的“无知之幕”,对彼此状况和意图的无法精确预知难免就会生发出对彼此的许多猜测,而当这种不确定感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国家往往就要承受苏格拉底所说的“无知之罚”——因敌人臆想而带来的国家间关系恶化乃至爆发战争。艾森豪威尔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理论与约翰逊的战争政策,因此似乎也情有可原,毕竟政治恐惧性的生长乃是出于人类的政治现状和人类的本性。

然而反思如果仅仅停留在这里那我们又辜负了麦克纳马拉,这位越南战争时期的美国国防部长的愿望是人类应当超越政治恐惧和敌人想象。无政府状态下的敌人臆想乃至因此而发的战争自然是一种悲观主义,它对世界始终会是一个危险,会使人类丧失理性和常识,我们现在更需要的不是论证悲观主义的合理性,而是如何避免由此产生的悲剧性结局。

悲观主义也是一种现实主义,它的前提和假设是人性本恶,也就是存在主义哲学所说的“视他人为地狱”。这种“视他人为地狱”的心态及哲学乃是西方国际政治学的基本假定,在此假定下,国家是自私的,是倾向于追求自己国家利益的最大化的。相互冲突和权力政治因此是国家交往的常态,而保持、发展和运用以武力为主的力量则是国家的正常行为。仔细想想,对国际关系的悲观主义假设也未必完全是坏事,因为悲观主义的思维路径容易使政治决策者习惯于从冲突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假如一国在对它的外交与国际政治筹划中,恰如其分地认识与把握了潜在的冲突,那么,国家不就可以对可能存在的潜在冲突提早防止、进而对冲突化惊险于无形吗?但问题在于:如果一个国家依据悲观主义思维路径所设想出来的冲突与紧张根本不存在或根本不值得重视,而该国却依然以自己的判断作为决策依据并因此悲观性实施相应行动,那么,将可能获得什么样的结果呢?越南战争的发生及其失败是一个完好答案。单纯的悲观主义比单纯的乐观主义有其优越之处,然而,它也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灾难——假如它对冲突发生误判的话。我们为什么仅仅从悲观的结果来思考问题而不去尝试也从乐观的结果来思考问题呢?越南战争结束二十年余后的麦克纳马拉反省说:“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我们对于中立化的选择甚至没有进行过起码的探索,这是一个极为严重的错误。如果当时有一位像戴高乐一样的社会活动家来倡议此事,那么,他至少会使我对此事认真地看两眼。”〔13〕任何事物在一定时空内都不会只有一种可能,假如我们能设想并尝试多种可能性,也许,事物的后来发展会大出我们事先所想象的。

悲观主义必须寻找出另外一条出路,否则在一个核武流行的时代人类将终有一日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从国际关系无政府状态下的国家间存在冲突这样一个正常的设想出发,所要达成的结果,并不是要加剧冲突和对抗,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么,冲突与冲突陈陈相因,只会仇冤越结越深,以致对抗双方皆陷入更深的恐怖之中,也就是说根本不再可能有安全感。国家间的信任可能是困难的,任一国家都会为利益与权力发生争执,其实正常的反应是,应该在认识冲突的可能性中想方设法防止冲突,并在对相互利益的了解与尊重中通过谈判、妥协达成谅解和合作。对国家自私的假设如果导向了后一种思维路径,那么,国家间减少冲突、赢得合作,还是大有可能的,而如果导向了前一种思维路径,那么,已有的冲突将可能进一步恶化,更多剧烈的冲突还可能不断涌现,此即国际关系中人们常说的“囚徒困境”。

因此,要超越敌人想象和悲观主义我们至少应该做到:

一、在任何时候都不要随意猜测,要意识到敌人很多时候是想象出来的。被誉为“和平王子”的艾森豪威尔1959年12月10日在印度议会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说时曾经倡议:“难道我们不能以人道的名义一起携手来致力于一项五年或五十年的计划来消除过去的宿怨引起的猜疑、不信任和成见吗?难道我们不能专心致志于消除或者减少世界紧张局势的根源吗?所有这些猜疑、成见等等都是一些国家的政府创造出来的,是各国政府特别欣赏、特别培养起来的。全世界人民如果能从宣传和压力下解放出来,他们是永远不会抱有这些成见的。”〔14〕那个创造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理论的美国前总统、二战中的杰出军人艾森豪威尔,似乎对国家间关系紧张的根源也心知肚明。

什么国家都可能患上政治歇斯底里症,即使像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也不例外。因为害怕共产主义的渗透,美国人曾在国内充分感受到了政治恐怖,当年胡佛建立的公民忠诚档案、麦卡锡主义的泛滥,都使美国在国内外制造了许多莫须有的东西。事后看看可知,莫须有就是莫须有,国家对国家根本没有必要处处杯弓蛇影。麦克纳马拉则是通过无果而终的越南战争明白了这一点。战争中无数无辜生命的死伤换取的是带血的启示,如果这样的启示能够改变未来人类对彼此间关系的认识,那未尝又不是一种功德。

只要把一个国家想象成敌人,那么真正的敌人就一定马上就会产生,这是臆想敌人最厉害凶险的地方。我们应该意识到,许多预言都是自我证实的,因此防止预言自我证实的最好办法就是不去随便生产预言。约翰·F.肯尼迪总统在1963年11月14日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最后一次发表了他对越南问题的评论。他富于修辞地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将放弃南越吗?”然后,他自问自答地说:“毫无疑问,我们国家的安全是头等重要的大事,但是,以我之见,美国的军队并不一定非要留在那里。”〔15〕同是这个肯尼迪,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当他的将军们都磨刀霍霍准备不惜运用核武与苏联和古巴大战的时候,他所作出的选择却是想方设法从赫鲁晓夫和苏联的角度来衡量事态。对对手的准确理解和体谅终于彼此都找到了事件收场的台阶,一场核战因此得以幸免。假如此时的肯尼迪也如他的将军们一样马上把苏联的行为当作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决定性颠覆,其后的事态进展将是如何将不难猜测。然而肯尼迪始终头脑清醒,一方的错估、误解以及逐步升级势必将引起对方作出再反应,当这样的因果循环到达顶点时自然就意味着战争的不可避免。而事实上对肯尼迪的美国和赫鲁晓夫的苏联来说,谁都不要战争,谁都不想进行战争,谁也赢不了战争。1963年古巴导弹危机中的肯尼迪无疑是理性的仁慈的,可惜,随后智者就长逝矣,这个世界便因此没有了解决越南问题的另一种可能性。

二、任何情况下国家之间都要坚持接触谈判,在相互妥协协商中解决彼此间的冲突或弱化冲突。人与人之间的误会、敌意加深往往来源于不接触、不交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突加剧几出同理。麦克纳马拉反省美国敌人臆想的步步升级、越南战争的最后爆发,其中重要的一点便是当时的约翰逊政府根本没有作通过接触、谈判来解决越南问题的打算,或者说在他们看来这根本不切实际。其实约翰逊的思维又并不仅限于约翰逊,认真追究起来此乃冷战时代美国冷战政策制定者们的通识,而且冷战的最初形成也正导源于美国与苏联的拒绝接触谈判。美国旧金山《保垒》杂志副编辑戴维·霍罗威茨曾经在1965年写过《美国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从雅尔塔到越南》,披露杜鲁门总统以及他的后任者们如何迷信于“让实力说话”,而对耐心细致的谈判妥协毫无兴致。二战之后“轴心国”被制服后的乱局甫定的世界,马上面临的问题是“资本主义”的美国如何与“共产主义”的苏联相处,杜鲁门的回答是,上任刚刚十一天即对来访的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一顿不客气地训斥,指责苏联有意破坏了雅尔塔协定。并且自日本投降以来,美国一直在不停顿地进行军事扩张,如增加军费、生产原子弹、在海外建立空军基地,还有后来杜鲁门干脆于1947年3月在国会发表演说,认为美苏乃属两极无法和解的冤家。当商务部长亨利·A.华莱士在1946年7月一份给杜鲁门的备忘录中指出美国的这些行动不能取信于俄国时,杜鲁门的反应是立即要他辞职。而在同年3月的一份备忘录中,当华莱士指出,“过去数月发生的事件已把苏联人推回到1939年前对‘资本主义包围’的恐惧中去,使他们重新抱有那种错误的信念,认为整个西方世界,包括美国在内,都是不变地、一致地怀有敌意的”,并提出要与苏联人用和解的方式解决问题时,杜鲁门同样直截了当地说:“我不理睬华莱士的这封信”。〔16〕杜鲁门的考虑再也简单不过,美国的实力举世无比,只要美国坚定不移地展示和加强自身的实力地位,那么,苏联在与美国的“竞赛”中肯定将会实力不支而甘拜下风举手投降。悲观主义所导出的实力崇拜使杜鲁门无法相信通过和谈能使美苏和平相处,以致自美国1945年11月单方面中断三大国会议后美苏国家领导人之间十年没有举行会晤,虽然其间邱吉尔几次倡议美苏举行最高会谈,苏联方面也屡屡向美国表达出这样的意愿,然而杜鲁门和另一个有名的“冷战斗士”杜勒斯却始终不为所动。它后来造成了什么样的结果则是世人皆知,美苏不仅由原先时的盟国变成敌国,而且双方都投入了全力展开你死我活的军备竞赛和海外地缘争夺之中,最后的局面是两国所储存起来的核武器足够毁灭地球上百次,人类多次处于了核战争边缘的惊险而差一点“灰飞烟灭”。及至六十年代肯尼迪开始觉察到这乃是一个悖论:“(美国和苏联)这两个最强大的国家是最有被战火化为废墟危险的两个国家”〔17〕时,他才因此呼吁人们把和平作为“世界最重要的课题”,而且认为这种和平不是依靠实力强加于人的和平,也不是由于苏联这一对手改变了信仰或放弃了它原来的立场而导致的和平。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接触,“铁幕”一旦存在和人为地建立起来,接触、交流和谈判的渠道一旦被堵死,那么,隔阂和分歧将因为彼此间的猜疑而越来越深,相互间发生敌对的可能性及其程度也将越来越高。1966年底,美国国务卿迪安·腊斯克曾制定一个十四点计划,邀请北越“在没有先决条件的情况下进行谈判”〔18〕,然而约翰逊总统对此丝毫不抱希望,腊斯克的计划最终自然没有很好贯彻执行,美国在越南的战争也便逐步升级,越陷越深。深历战争的麦克纳马拉则从战争中体验到了武力之外因素的重要性,辞职后的他向美国公众和整个世界发出了另外的声音:“我强烈地呼吁,我们的行动应该基于这样的原则:多方协商决定,共同承担责任——这是从越南得到的又一个教训。”〔19〕

越战后的麦克纳马拉其实并不乏知音。1954年6月,在围绕越南问题的日内瓦和谈期间,邱吉尔以一种显然同美国战略假说相对立的措辞直率地谈论了东西方冲突的问题。他宣称:“唠叨又唠叨总比战争又战争好……我赞成我们应当试试和平共处,来一个真诚的尝试。……我恳求你们给他们一个机会去领会巨大物质福利的前景;如果一定要我作一次预言的话,我倾向于认为他们将不会抛弃这样的机会。”〔20〕冷战开始前夕曾发表过“铁幕”演说的邱吉尔后来思想变了,他意识到悲观主义还应该有另一条出路。“唠叨又唠叨总比战争又战争好”,今天的我们仍需要铭记这样的真言。

三、要想方设法在国际民主的前提下建设愿意共同遵守的国际制度。敌人想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在于具体国家的思维方式上的偏执,一方面也在于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下的“囚徒困境”,有什么样的国际体系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国际关系状况。有鉴于此,国家之间必须敞开对话、交流的大门,在冲突、谈判、妥协中建立起共同认可的用以规范彼此行为的国际制度,以有效达成更多合作,化解因政治封闭所造成的无谓紧张。当一个无政府状态下的人类社会一点点提高了全球治理的有序度的时候,国家之间将会有“法”可循而减少不少猜疑。越南战争后的麦克纳马拉对这样的道理感念至深,所以,他后来切切痛恶于核武甚至一般性的武力,而完全转向了制度主义式的国际政治诉求。进入古稀之年的麦克纳马拉是这样理解人类的和平与安全的:“总之,我们应致力于创造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国家关系应建立在法律准则之上,国家安全将由一个集体安全体系来保障,防止冲突、解决冲突和维护和平的任务必将由一个多边组织来承担,即一个重组的、强大的联合国,辅以一些新的、扩大的地区性组织。这就是我2024冷战后世界的观点。”〔21〕

老年的麦克纳马拉对对话、谈判、协商以及国际制度的呼吁,大概可以理解为一种建立在经验主义思想上的政治智慧。我们今天的世界尤其需要这样的政治智慧,在一个号称全球化的时代,人类间交往的增多,在便利了人类生活的同时也可能更容易凸显和加剧差异和冲突,致力于化解差异减少冲突的国际性制度因此更不可或缺。实际上冷战初期的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史蒂文森也曾在口头上深明此理:“我们忠实地力图支持联合国,效忠于联合国宪章所设想的世界,力图建立一个用行动而不是用空谈来争取和平的切实可行的制度。”〔22〕——虽然史氏出此语时言不由衷,不过,在国际民主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建立起超越国家的国际性制度,提高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的组织化程度,无疑应该是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大方向,虽然我们同时又要防止一些强势国家,会趁机以此建立起只对自己有利的制度性霸权。

注释: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