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事业编转正个人总结(优选5篇)

笔墨天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170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7分钟。

事业编转正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非常感谢集团党委给我参加这次竞职演说的机会。当前,我们集团的改革与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性的阶段,需要每位员工统一意志,加强团结,坚定信心,奋力进取。今天我来到这里,一方面是向集团汇报我的工作情况和工作认识,同时也是希望能有机会为集团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竞聘的职位是xx书社副总编辑。首先请允许我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我于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年*月至*年*月在省古籍办工作,*年*月进xx书社,先后担任图书编辑、编辑室副主任、总编办副主任、总编办主任兼办公室主任。中共党员,编审职称。

下面我就结合对所竞聘职位的认识,谈谈我本人的任职目标、工作思路以及自身优势。

第一,深刻体认岗位的职责,坚持做到“三个提升”

副总编辑是社长、总编的助手,承担着许多具体的事务性工作,需要有很强的执行能力;同时作为社委会成员,参与全社重要事务的管理和决策,需要有宽广的视野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如果我成为一名副总编辑,首先就是要端正态度,以新兵的姿态,从三个方面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一是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走上副总编辑工作岗位之后,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加强学习,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学理论、学政策、学知识、学技能,从中汲取成长的丰富营养。

二是提升自己的编辑策划能力我从事编辑工作已有20个年头,策划和编辑了一批有文化价值,有市场亮点的图书,在实际工作中锻炼了自己的编辑策划能力。副总编辑岗位对选题策划与组织落实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岗位就是责任,信任就是力量。走上新的业务岗位之后,我要更加勤奋地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策划、组织能力,以实际业绩回报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与厚爱。

三是提升自己的执行能力

一是贯彻落实集团和社里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能力;

二是做好分管工作的管理能力;

三是把握大局的综合协调能力。

应该说,这是一位副总编辑必须具备的三种基本能力。走上副总编辑岗位之后,我将从提高自己的执行能力和动手能力入手,带头转变观念,扎实推进工作,努力将集团的发展意志转化为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能力。

第二,把选题开发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大力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

“十五”期间,xx书社经历了一个相对高速的发展时期。但是xx书社经济效益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有限的几个定向发行的教育类图书品种的开发,而不是经营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基础并不坚实,存在着后劲不足的问题。

根据集团制定的发展目标,xx书社正在以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向前“强行军”。依靠有限几个品种的“单打独斗”来支撑这样持续高速发展,就好比挑着一副沉重的担子过一座独木桥,每走一步都会令人感到心里发慌。我认为,如果xx书社不能在今后几年内,在增长方式上实现由“单兵突进”型向“方阵推进”型的转变,要完成集团下达的跨越式发展目标,是十分困难的。

选题开发是图书出版的核心工作,也是副总编辑的工作重心,要实现xx书社增长方式的转变,做好选题开发工作尤为重要。我的工作思路是:

一,从制定选题规划入手,优化选题结构

优化选题结构是选题开发的战略目标,而做好选题规划工作则是优化选题结构的前提。要认真总结制定“*”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成功经验,制定好“*”选题规划;要下大力气解决图书选题规划中存在着的散、短、软的现象(策划力量散,规划周期短,论证把关软),把打造拳头产品和开发系列产品结合起来,花三年左右的时间形成八到十个特色鲜明、市场冲击力强的产品集群,达到优化选题结构,提高综合竞争力的目标。

二、从提高单品种效益入手,推进图书品牌建设

随着图书市场发育的不断成熟,品牌竞争时代已经扑面而来。目前最为紧迫的是切实转变经营理念,真正把品牌作为出版社的生命线来抓,从单品种做起,扎扎实实地推进品牌建设。

首先是优化组合已有品牌。xx书社有不少图书具有比较好的品牌素质。如《中华传统文化启蒙读本》1套4种,总销量已达到十几万册,正在申报省编地方通用教材。要全力以赴地培育好这个品牌,使之成为我社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策划开发新的品牌。既要有效地开发好现有资源,更要积极地策划新的优质品种。内炼品质,外抓机遇,找准目标,精心培养。

三是要研究品牌运作规律。要下功夫钻研品牌运作的规律和手段,大胆尝试,争取在“*”期间推出市场品质好、社会效益好、品牌形象好的图书产品,把xx书社的图书品牌建设推向新的阶段。

三,从提高选题策划能力入手,推进编辑人才队伍建设

选题开发,策划先行,策划工作既是编辑的首要工作,也是编辑劳动中最具创意、最有价值的部分。副总编辑的重要职责就是协助社长和总编辑抓出版社的选题规划,抓编辑选题策划能力的培养,建设一支业务能力强、思维活跃、富有团队精神、懂经营、善策划的优秀编辑人才队伍。

如果给我机会,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做:

一是完善选题策划论证制度,把选题策划真正当作编辑工作的灵魂来抓;

二是加强业务培训,采用业务培训、业务研讨、传帮带等方法,提高编辑队伍的整体策划水平;

三是建立策划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奖励,每年开展一至两次的策划比武,通过评选当年度最具创意的策划项目、最有价值的策划成果、最富魅力的策划之星等活动,激励编辑人员学策划、做策划、比策划。

四是提倡联合策划、纵深策划,鼓励编辑延长策划的深度,丰富策划的内涵,加强策划后的跟进评估。要逐步整合策划力量,提高选题策划的综合实力。

五是要着手建立选题策划库,丰富选题储备。

第三,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其他工作

副总编辑的工作是综合性的,目前我能意识到的经常性工作,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外,主要还有六个方面:

1、编务管理;

2、选题计划的组织落实;

3、版权管理;

4、图书宣传;

5、开展对外业务交流;

6、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7、社委会委派的各项工作。

我长期做图书编辑,能够体悟编辑工作的内涵;多年担任总编办主任,配合社长、总编辑工作,对副总编辑的岗位职责和管理工作能够体认;如果给我机会,我自信能很快适应工作。

第四,参加竞聘的自身优势

对于我竞聘副总编辑的优势,前面也已讲到一些,这里归结起来,大致有六个方面:

1、品德端正,大局意识强,能忍辱负重,始终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2、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从事的每项工作,从工作的成功中享受人生的快乐。

3、具有较为扎实的文字功底和知识储备,专业对口,业务熟练,编辑策划经验丰富。

4、担任总编办和办公室主任,具备业务管理和综合协调能力,有较强的执行能力。

5、了解社情,善于团结合作,乐于为群众服务,能得到领导和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6、热爱学习,乐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有创新的激情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事业编转正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大家好!

非常感谢集团党委给我参加这次竞职演说的机会。当前,我们集团的改革与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性的阶段,需要每位员工统一意志,加强团结,坚定信心,奋力进取。今天我来到这里,一方面是向集团汇报我的工作情况和工作认识,同时也是希望能有机会为集团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竞聘的职位是书社副总编辑。首先请允许我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我于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87年7月至88年9月在省古籍办工作,88年10月进书社,先后担任图书编辑、编辑室副主任、总编办副主任、总编办主任兼办公室主任。中共党员,编审职称。

下面我就结合对所竞聘职位的认识,谈谈我本人的任职目标、工作思路以及自身优势。

第一,深刻体认岗位的职责,坚持做到“三个提升”

副总编辑是社长、总编的助手,承担着许多具体的事务性工作,需要有很强的执行能力;同时作为社委会成员,参与全社重要事务的管理和决策,需要有宽广的视野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如果我成为一名副总编辑,首先就是要端正态度,以新兵的姿态,从三个方面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一是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走上副总编辑工作岗位之后,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加强学习,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学理论、学政策、学知识、学技能,从中汲取成长的丰富营养。

二是提升自己的编辑策划能力我从事编辑工作已有20个年头,策划和编辑了一批有文化价值,有市场亮点的图书,在实际工作中锻炼了自己的编辑策划能力。副总编辑岗位对选题策划与组织落实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岗位就是责任,信任就是力量。走上新的业务岗位之后,我要更加勤奋地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策划、组织能力,以实际业绩回报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与厚爱。

三是提升自己的执行能力

1贯彻落实集团和社里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能力;

2做好分管工作的管理能力;

3把握大局的综合协调能力。

应该说,这是一位副总编辑必须具备的三种基本能力。走上副总编辑岗位之后,我将从提高自己的执行能力和动手能力入手,带头转变观念,扎实推进工作,努力将集团的发展意志转化为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能力。

第二,把选题开发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大力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

“五”期间,书社经历了一个相对高速的发展时期。但是书社经济效益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有限的几个定向发行的教育类图书品种的开发,而不是经营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基础并不坚实,存在着后劲不足的问题。

根据集团制定的发展目标,书社正在以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向前“强行军”。依靠有限几个品种的“单打独斗”来支撑这样持续高速发展,就好比挑着一副沉重的担子过一座独木桥,每走一步都会令人感到心里发慌。我认为,如果书社不能在今后几年内,在增长方式上实现由“单兵突进”型向“方阵推进”型的转变,要完成集团下达的跨越式发展目标,是十分困难的。

选题开发是图书出版的核心工作,也是副总编辑的工作重心,要实现书社增长方式的转变,做好选题开发工作尤为重要。我的工作思路是:

一,从制定选题规划入手,优化选题结构

优化选题结构是选题开发的战略目标,而做好选题规划工作则是优化选题结构的前提。要认真总结制定“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成功经验,制定好“五”选题规划;要下大力气解决图书选题规划中存在着的散、短、软的现象(策划力量散,规划周期短,论证把关软),把打造拳头产品和开发系列产品结合起来,花三年左右的时间形成八到十个特色鲜明、市场冲击力强的产品集群,达到优化选题结构,提高综合竞争力的目标。

二、从提高单品种效益入手,推进图书品牌建设

随着图书市场发育的不断成熟,品牌竞争时代已经扑面而来。目前最为紧迫的是切实转变经营理念,真正把品牌作为出版社的生命线来抓,从单品种做起,扎扎实实地推进品牌建设。

首先是优化组合已有品牌。书社有不少图书具有比较好的品牌素质。如《中华传统文化启蒙读本》1套4种,总销量已达到十几万册,正在申报省编地方通用教材。要全力以赴地培育好这个品牌,使之成为我社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策划开发新的品牌。既要有效地开发好现有资源,更要积极地策划新的优质品种。内炼品质,外抓机遇,找准目标,精心培养。

三是要研究品牌运作规律。要下功夫钻研品牌运作的规律和手段,大胆尝试,争取在“五”期间推出市场品质好、社会效益好、品牌形象好的图书产品,把书社的图书品牌建设推向新的阶段。

三,从提高选题策划能力入手,推进编辑人才队伍建设

选题开发,策划先行,策划工作既是编辑的首要工作,也是编辑劳动中最具创意、最有价值的部分。副总编辑的重要职责就是协助社长和总编辑抓出版社的选题规划,抓编辑选题策划能力的培养,建设一支业务能力强、思维活跃、富有团队精神、懂经营、善策划的优秀编辑人才队伍。

如果给我机会,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做:

一是完善选题策划论证制度,把选题策划真正当作编辑工作的灵魂来抓;

二是加强业务培训,采用业务培训、业务研讨、传帮带等方法,提高编辑队伍的整体策划水平;

三是建立策划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奖励,每年开展一至两次的策划比武,通过评选当年度最具创意的策划项目、最有价值的策划成果、最富魅力的策划之星等活动,激励编辑人员学策划、做策划、比策划。

四是提倡联合策划、纵深策划,鼓励编辑延长策划的深度,丰富策划的内涵,加强策划后的跟进评估。要逐步整合策划力量,提高选题策划的综合实力。

五是要着手建立选题策划库,丰富选题储备。

第三,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其他工作

副总编辑的工作是综合性的,目前我能意识到的经常性工作,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外,主要还有六个方面:

1、编务管理;

2、选题计划的组织落实;

3、版权管理;

4、图书宣传;

5、开展对外业务交流;

6、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7、社委会委派的各项工作。

我长期做图书编辑,能够体悟编辑工作的内涵;多年担任总编办主任,配合社长、总编辑工作,对副总编辑的岗位职责和管理工作能够体认;如果给我机会,我自信能很快适应工作。

第四,参加竞聘的自身优势

对于我竞聘副总编辑的优势,前面也已讲到一些,这里归结起来,大致有六个方面:

1、品德端正,大局意识强,能忍辱负重,始终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2、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从事的每项工作,从工作的成功中享受人生的快乐。

3、具有较为扎实的文字功底和知识储备,专业对口,业务熟练,编辑策划经验丰富。

4、担任总编办和办公室主任,具备业务管理和综合协调能力,有较强的执行能力。

5、了解社情,善于团结合作,乐于为群众服务,能得到领导和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事业编转正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机构编制工作面临的任务非常繁重,要求也越来越高,难度也越来越大。第一,党的十、十八届二中全会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要求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当前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正在深入展开,有大量的工作需要编制部门抓紧进行。第二,我省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具备多方面的有利条件,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很突出,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矛盾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从根本上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特别是经过多年的持续推进,各项体制改革都进入了“深水区”,每一项新的改革举措,都涉及到权力和利益的再调整,继续深化改革面临的阻力和难度加大。一点小的改革想推动也不容易,要发扬钉子精神,钉一下不行,必须一直钉下去,有些事才能往前推进。机构编制部门作为负责行政体制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的职能部门,承担的任务非常繁重和艰巨。第三,机构编制部门在工作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中央三令五申要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但是一些地方和部门要求增编的呼声越来越高,严格控制总量与满足事业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有的地方和部门对机构编制工作重视和认识不足、支持力度不够,有的缺乏机构编制法治意识,甚至出现越权审批、超编进人等问题。对这些问题要进行摸底,对违反规定、违反机构编制要求的严肃处理。有的地方、有的系统也存在类似问题,违反了机构编制的规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们机构编制工作没有跟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是严控机构编制的刚性约束力不够,机构编制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淡漠。要认真学习党的十和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2024加强机构编制工作的精神,切实掌握机构编制的政策和法规,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积极主动地谋划工作、推动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机构编制面临的任务非常繁重和艰巨,在做好面上工作的同时,要抓住重点、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当前机构编制工作应当重点抓好五项任务。

第一项任务,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今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地方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马上就要部署,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工作正在全面展开。我省的一些工作正在推进,在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方面,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在7月份正式挂牌,副总理在山东视察时对我们这方面的工作总体上表示满意。这次改革思路很明确,就是要把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有机结合起来,把职能转变作为核心,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和抓手,积极向市场、社会放权,着力解决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省委、省政府对机构编制工作,特别是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工作高度重视,异康书记、树清省长多次作出指示,要求早谋划、早行动、早部署。省编办会同2024部门做了大量工作,研究提出了《2024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减少行政许可的意见》,7月31日由省政府印发实施,从六个方面提出了30条措施,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各级要结合实际,搞好衔接,抓紧研究制定职能转变的落实意见。

第二项任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是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山东经济升级版,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重要举措。最近,中央明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牵头由监察部门调整为编制部门,省里已经作了相应调整。今年以来,国务院先后两批取消、下放167项行政审批项目,力度非常大。省政府也下了很大的决心,提出在第六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削减15%的基础上,本届政府任期内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力争成为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省份。8月初,省政府发文取消了63项,下放了56项,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实现再削减三分之一的目标,难度非常大。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重视起来,抓紧理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机制,对现有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摸底核实,既要做好中央、省级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和后续监管工作,又要坚决取消和下放本级应该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把该放的权力放到位,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

第三项任务,食品药品工商质监管理体制改革。这项改革也是当前可能各级机构编制部门,特别是省编办牵扯精力比较大的一件事。这项改革同一般的改革相比,动作相对比较大。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比较复杂,涉及部门众多。国务院要求今年6月底、9月底、12月底分别完成省市县三级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任务。近期,省政府常务会议要讨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三定”方案,然后印发。可以说,省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基本组建到位。2024市县的改革,省里根据中央的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对多种方案进行比选的基础上,研究拟定了实施意见。难点在于涉及到体制调整、职能划分、机构整合以及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还有一些很实际的具体问题,2024部门也都研究提出了解决方案。情况非常复杂,难度非常大。总的考虑就是要通过改革加强我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工商质监各项工作。省里作出部署以后,希望各级加强领导,缜密部署,加紧推进,确保按期完成任务。

第四项任务,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2011年中央作出部署后,省委、省政府成立了改革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改革实施意见。省编办作为牵头部门,会同2024部门集中组织开展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全省共撤销事业单位1000余个,转企100余个,收回事业编制7200余名,为下步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按照中央要求,今年底要基本完成分类任务。我省的分类目录和方案待中央编办批准后将加快推进这项工作。省里部署前,各市县要重点加强对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的职能梳理,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提出改革意见;认真总结前期转企改制经验,完善配套政策,加快经营类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加强对公益类事业单位的监管,加大绩效考核力度,督促事业单位提高公益服务质量和效率。另外,教育、文化、卫生、科技、司法、社会管理等领域和行业的体制改革任务也很重,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统筹研究,积极推进。

事业编转正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转型期数字出版复合人才急需

在颁奖典礼上,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全国政协委员、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宋晓红,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处于技术与体制转型期的我国出版产业,迫切需要培养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编辑人才。

孙寿山指出,“总署高度重视促进包括网络出版在内的战略性新兴出版产业的发展。”“我国广义数字出版产业营销收入增长迅速,从2006年的213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377亿元,增长速度在全行业中名列前茅。数字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一批既精通传统编辑出版业务又熟悉掌握现代化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举办网络编辑技能大赛等方式,选拨培养高素质数字出版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能力素养,对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十分有益。”

桂晓风从“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理念出发,结合网编大赛,概要地谈到几点。他认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激烈碰撞,各显所长,出版业正处于体制和技术转型期,挑战和机遇并存,需要加强网络编辑人才的培养与储备。面对传播工具如此巨大的变革,作为文化产品内容的选择者,策划者、加工者和2024者,编辑群体对传播的方向和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需要培养网络编辑人才树立高远的文化追求、学会使用各种新技术、确保内容的品位和质量,打造能够反映当今时代精神、能传之后代的数字出版物。

聂震宁也谈到了自己对出版业现状的认识。他认为,我国出版业正处于体制转型和技术转型的关键时期,人才队伍准备明显不足,需要加大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网编大赛正是为技术转型培养和发现人才,应当坚持下去。

宋晓红作为出版企业代表深刻地感受到新技术给传统出版企业所带来的挑战,感受到正在经历的出版企业的转变,与对复合型编辑人才的需求。由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网编大赛的职业组,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网络编辑成果,展现了新一代网络编辑的水准,为网络编辑技能的发展树立了标杆。

北京印刷学院党委书记郑吉春指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迅猛,需要一大批能够对海量数字内容进行整合编辑、创意表达与运营维护的复合型专门人才。本次全国网络编辑技能大赛,对于推动新闻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帮助有志于从事网络编辑、数字出版事业的人才熟悉和掌握职业技能具有重要的引导示范作用。

以赛代练。数字出版人才选拨新途径

全国网络编辑技能竞赛,是以挖掘和帮助有志从事网络编辑出版事业的人才熟悉和掌握网络编辑职业技能,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新闻出版行业对数字媒体编辑复合型人才的发展需要为宗旨而举办的。2010年由中国编辑学会发起并主办了首届全国网络编辑技能大赛,由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承办。商定赛事每两年举办一次,今年为第二届,已从原来的一家主办单位增至五家,赛事规模不断扩大、赛事影响力也在增强。

本届赛事从2011年11月9日召开启动仪式,历时11个月,经过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大赛按照参赛选手的不同,分为“学生组”和“职业组”两个层次。学生组面向全国高校新闻出版相关专业在校专科、本科以及研究生。职业组面向从事数字出版、网络编辑岗位的从业人员。本赛学生组在全国范围内分为六大赛区:华东赛区、华南赛区、华北赛区、东北赛区、东南赛区。其中选拔赛各赛区分别配备了3位(共计18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对选手的作品进行评选。大赛职业组吸引了数十家出版企业与书业数字媒体的网络编辑从业人员积极参与。总决赛邀请十余位业界精英和学者专家,对职业组和学生组的作品,通过各代表队提交的实践成果和现场答辩,作最后的考评。

高校与出版企业的重要使命

事业编转正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另一则来自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的消息同样引人注目:本届政府机构改革行将结束,115万名行政编制在五年中陆续被精简。

在十六大召开之际透露这一信息,无疑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都在不断寻找适应现代化道路的新体制。

人员精简:力度巨大

"本届政府的改革是成功的。"去年两会期间,朱■基总理曾面对数千名中外记者,如是评价。

这个结论在北京、上海、广州的700名市民中得到了响应。80%的被访者给予积极评价:政府机构改革"基本成功"或"完全成功"。

专家们对此也观点一致:改革开放后总计进行的四次改革中,本届政府在精简机构、调整人员上力度最大,决心最强。

据了解,1998年机构改革前,中国各级政府行政编制高达518万人。而五年来,115万行政编制被削减,减幅在20%以上。

政府机构也在进行大规模的"瘦身运动",那些经济管理部门首当其冲退出历史舞台,庞大的官僚体系逐步"消肿"。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副司长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说,中央在本次机构改革上花了大力气,尤其是在人员分流方面,为达到既定目标,又符合政治稳定要求,想了不少办法。

按照统一规划,中央在实施人员精简方面分为三个步骤:一是1998年新一届政府上任后不久,即对中央国家机关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由3.3万人减少到1.6万人,减幅近一半;第二步始于2000年上半年,省级机关人员分流正式进行,到2001年初结束时,7.4万编制被精简,减员48.2%。

"从去年开始的市县乡一级机构改革,精简20%的行政编制指标工作基本结束,但人员分流还没完全到位,一些地方后续工作没能即时跟进,可能收尾工作要延续到下一届政府。"他说。

那么,百万被精简的人员去向何方,便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据该副司长透露,除正常退休的人员外,大体有两个分流渠道。改制为其一,即把原来一些产业职能部门转为事业单位;其二,通过一些优惠政策,譬如涨工资、一次性补贴、带薪学习等方式,让一些人员提前离岗离职,把行政编制空出来。"这种情况主要在市县乡一级,占了整个精简人员的绝大部分。"

问题由此出现:改成事业编制的部分,依旧吃"财政饭",享受优惠政策的那些人,虽不再占编制,但财政依然按在职人员待遇支付工资和津贴直至退休,国家财政支出并没因此减少。而一些提前退休或者带薪学习的,耗费更是巨大。据2024方面透露,中西部机构改革启动时,国家就一次性拨给100亿补贴用于人员分流。那么,如此大规模人员精简带来的巨额成本,是否"物有所值"?

"国家之所以采取一些类似'赎买'的优惠政策,是从稳定平衡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了改革的难度。"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毛寿龙教授认为,短期来看,财政支出可能没有减少,但长远地看,经过一至三年的"自然消化"期后,成本肯定会降低。

"就改革本身而言,财政只是其中一个考量指标。更重要的是,要从整个政府发展全局来看。如果通过精简机构人员,政府效率提高了,官员责任意识增强了,公务员结构优化了,那么,这对社会发展来说意义更为重大。"毛说。

中央机关编制委员会那位副司长肯定地表示,这次机构改革不是简单的裁员,而是把人员分流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结合起来,采取了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方式,干部年轻化、知识化的原则得以进一步贯彻,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职能转变:尚没到位

然而,改革中总有一些不和谐音出现。

最突出的一点,莫过于一种被戏称为"裁员后遗症"现象的蔓延:自中央部委到省级一些单位,机构改革结束后,人手不够,不得不从下属单位借人帮助工作。中央某部委一个业务处室,共7名工作人员,其中3人为基层借调。

局面尴尬,且与初衷背道而驰。

"这说明我们政府的很多职能还没有厘清、理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薛澜教授认为,1998年机构改革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准备不充分,前期研究相对不足,没有研究清楚哪些职能是需要改掉的,而按当时特定的情况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同时,后续的配套工作也做得不够,造成了改革的不彻底性。

对此,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那位副司长并不讳言。但他认为,这并不说明机构改革矫枉过正。

"事实上,从总体来说,目前公务员人数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一个:政府职能没有转变到位。政府仍在'越位',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

他说,1998年的改革是一个职能转变与机构精简同时进行的改革,但事实上,人员很快减下来了,职能转变却没能及时跟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滞后,因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那么,五年改革,究竟哪些职能得到了转变,哪些还需要进一步厘清呢?

"1998年机构改革为市场经济建立了一个适当的职能框架,成就非常大。"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杨凤春副教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1998年机构改革时撤并九大行业部委,突出国家经贸委宏观调控职能,弱化国家计委作用,都表明政府正逐渐从经济领域往外退,职能发生了很大转变。然而,在一些非经济领域,政府部门的职责仍没分清,仍然管得过多过细。

政府管理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也是一方面原因。"还按老一套模式在运行,埋首于事务性工作,手续审批、文山会海的状况没变,而人却少了一半,自然适应不过来。"中央编委那位副司长指出,减少行政审批项目,推行先进的政务手段,是解决尴尬局面的有效途径。

事业单位:改革对象

转变职能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成为十六大的热门议题。代表们一致认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绩效,是未来机构改革必需突破的瓶颈。

北京大学杨凤春副教授说:"政府职能实际上是个功能问题,它由需求决定。而需求,则是由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决定的。为什么国家要过度干预社会?是因为国家要进行政治控制。所以,如果国家过度挤压社会的关系不变,政府职能转变就不会有根本性突破。"

尽管入世之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行政审批项目清理"运动",仅国务院65个部门就清理出4159项,拟取消767项,但据专家估算,至少还有超过7000项审批项目可以清理。

中国人民大学毛寿龙教授表示,审批项目种类繁多,情况混乱,反映了政府权力过大,对社会生活干预过多的状况。

"更彻底的做法是:再度大规模精简行政机构。目前,中央还有近30个国家部委,从长远看,其实只要10至20个就足够了,一些垄断行业主管部门,就没必要再存在。"毛寿龙说,砍掉那些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行政机构和部门,不仅顺理成章地达到缩编减员目的,节省"运动式"人员分流产生的巨大成本,同时也为理顺政府职能奠下基础。

毛教授还提到,今后,政府改革下一步的重大问题是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事实上,在北京和深圳,改革试点已进行相当长时间。到明年,就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