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5955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24分钟。
中职毕业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毕业生 择业效能感 就业影响
毕业生就业不仅仅是一个找工作的过程,还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过程和就业结果。毕业生就业心理是指毕业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包括:职业兴趣、价值观、职业能力、职业搜索清晰度、择业效能感等[1]。择业效能感是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自信程度[2],对毕业生的择业行为和择业结果影响重大。
择业效能感不但对择业行为起着监控和调节作用,对择业的结果也有重要影响。因此本研究首先用问卷调查法,采用择业效能感量表对600名2013界高职毕业生进行调查,分析他们的择业效能感的状况;然后通过检验不同择业效能感水平组被试的就业率差异水平来分析择业效能感对其就业的影响。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13届高职毕业生共600名。其中男生330名,女生270名。根据择业效能感水平将被试区分为高效能感组共162人(总人数的27%)和低效能感组共162人(总人数的27%)。
1.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龙海梅修订的择业效能感量表。该量表包含五个维度,即自我评价、信息2024、目标筛选、制订计划、问题解决五个方面共25道题。修订的择业效能感量表具有较高的同质性信度和重测信度,其信度系数分别为0.895和0.851。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修订的择业效能感量表(简式)的五因素模型的拟合性较好,证明该修订量表的构想效度较理想。
1.3施测过程及数据处理
择业效能感量表采用团体施测,问卷当场收回。毕业生就业数据由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统计截止时间为2013年6月30日。所有数据用spss16.0进行处理。
2.研究结果
2.1高职毕业生择业效能感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简单描述统计结果(表1)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在择业效能感总量表及各分量表上均处于中上水平;但在总量表及各分量表上的标准差较大,反映出不同个体的择业效能感有较大差异。
表1 高职毕业生在择业效能感总量表及各分量表的简单描述统计
2.2不同组别被试择业效能感水平的差异检验
高效能感组和低效能感组被试的择业效能感水平的描述统计见表2。
表2 不同组别被试在择业效能感总量表及各分量表分数的简单描述统计M(SD)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组别被试在择业效能感总量表及各分量表上的平均分差异显著,高效能感组的平均数均显著高于低效能感组(F=1281,P
2.3不同择业效能感组别被试就业率的差异检验
不同组别被试的就业状况的描述统计如下表3。
表3 不同组别被试的就业状况的描述统计
进行卡方检验,结果为x■=11.837,df=1,双侧P
3.结果讨论
调查表明,从总体上看,高职毕业生的择业效能感处于中上水平,但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调查结果符合已有研究中2024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一般结论。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逐步实行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胡艳红认为,由于就业市场的放开,学生就业自主性扩大,对学校、家庭的依赖性减少,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估计,就业的信心水平高。[3]高职大学生渴望通过自主择业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业,但当真正需要自主择业时,他们不仅拥有自主择业带来的机会,而且要面对择业上的竞争,承担各种风险,特别是在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今天。所以,高职大学生有时会感到无所适从,会对自己能否处理相关事件产生怀疑,从而产生无能感。这种择业过程中的无能感就是择业效能感的不足。
本研究证实,择业效能感对毕业生的就业有预测作用:具有高择业效能感的毕业生比低择业效能感的毕业生更容易就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引起党和国家及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及毕业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一系列的环境因素必然会对毕业生的择业心理产生影响,并通过就业心理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行为甚至结果。班杜拉[4]等人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影响活动时的情绪。自我效能感不仅具有领域一般性的特点,而且具有领域特殊性。择业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择业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表现。择业效能感会影响到高职毕业生的职业选择。择业效能感高的高职毕业生对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充满信心,求职择业的范围也会扩大。在择业过程中,高择业效能感者往往会采用各种方法去战胜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挑战,不轻易放弃,坚持性较高。择业自我效能作为高职生进行自我评价的重要方面会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全过程产生影响,从而影响高职生整体职业行为的实施,尤其会影响高职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的自觉性,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客观性。
本研究采用择业效能感问卷对2013届应届毕业生择业效能感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对不同择业效能感水平的被试的就业状况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同个体的择业效能感水平差异较大,择业效能感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有效预测源。因此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择业效能感。
参考文献:
[1]蔡笑岳.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Betz,N.E.,&Haekett,G.Applications of self-efficacy theory to the carrer assessmentofwomen.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1997,(5):383-402.
中职毕业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064-03
我国经济正经历着结构转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资本技术密集型经济在整个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曾对2010年二、三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市场供求状况做出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即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二季度技师、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1.83、1.88、1.81;三季度技师、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1.85、1.84、1.75。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经济增长、转型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吸纳作用逐渐增强,就业需求增长迅速。浙江省教育厅2009年对大学生就业率的统计表明,高职生的就业率在大学毕业生中为最高,达到94.81%。上述变化意味着就业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形势正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供求矛盾正在减弱,但结构性不平衡的矛盾愈加突出。
高职毕业生就业供给
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不是指高职毕业生的供给数量不足,也不是指社会对于高职毕业生的需求不足,而是指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与社会需要之间不匹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矛盾已经从过去的单纯完成就业转变为如何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发挥高职毕业生的潜能,使他们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由于当前经济还是处在良好的运行状态,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还不明显,也就是说目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还比较乐观。但一旦遇到经济下滑,随着就业岗位总量的减少,高职毕业生就有可能面临就业难,出现结构性失业的局面。“结构性失业问题”最早是由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在20世纪70~80年代提出的,托宾、杜生贝等人认为结构性失业是在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均衡但结构不均衡时出现的失业。结构性失业的一种形式是某些产业部门的产品因市场需求的日益减少而进入萧条期或衰退期,劳动力素质不适应新的就业标准从而形成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产物,毕业生的专业结构不合理、自身素质结构落后和就业观念僵化是导致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因此,提前分析高职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有利于预防结构性失业的发生,避免高职毕业生在未来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处于不利位置。通过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分析,还可以更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在当前就业形势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在整体上处于有利位置,但是这种结构性矛盾早已露出端倪。结合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情况和特点,通过对就业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的人才结构不匹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4年)》在职业教育部分提出职业教育的规模、专业设置要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就业市场的,其专业设置的合理性显得更加重要。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中,这种市场需求专业与高职院校毕业生专业不一致的矛盾表现十分普遍,在某些地区、院校甚至更加突出。以浙江省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2010年校园招聘会为例,招聘专业与学校专业对口的只占41%,企业的需要与学院提供的毕业生在专业结构上的不匹配已经十分明显。分析剩下的59%的专业需求我们发现,2024服务类和销售类的岗位在就业总量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从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就业市场的调查统计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数达到岗位总数的一半以上。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统计出第三产业的岗位占整个就业岗位的57.7%。相对于整个就业市场而言,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情况也与其基本一致,第三产业岗位需求所占的比例也达到一半以上。这种趋势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还将体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升级,第一、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肯定会有所减少,第三产业将会成为未来就业的主要领域。目前高职院校2024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较少,学习相关专业的人数在整体学生中所占的比例也很小。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在总体结构上不合理,专业设置的内部安排也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结构的转变。过于对专业进行学术性划分阻碍了高职专业的发展。社会需要的是从事某种工作所需的技能,而不是简单的专业,因为就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通常是复合的、多条件的。笔者从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相对了解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专业要求,比如一家食品公司招聘销售人员,实际上是需要既懂食品方面的知识,又懂营销类相关知识的人从事这个岗位的工作,而现实的学校体系中2024这种类型的专业设置还十分缺乏。
高职毕业生的素质与企业岗位的要求不匹配高职毕业生的数量并不少,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十分旺盛,那是不是说高职毕业生就业就十分顺利,可以人尽其才了呢?事实并非如此。高职毕业生虽然在就业率方面领先于本科生和研究生,但在就业的质量上还是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大多数就业还是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很多企业的高层次技术岗位招不到人,被迫采取了先招人、后培训的策略。学习某些专业的高职生供不应求,而学习另外一些专业的高职生则面临就业难,或者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不一致。高职毕业生的素质不适应岗位需要的矛盾在就业市场中显得十分突出,部分企业“招技工难”与求职者“找适合自己的岗位难”并存的状况凸显出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高职毕业生只有具备了核心就业技能,才能在就业市场立于不败之地。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应聘者需要对应的是一个岗位,他们最希望应聘者能够掌握这个岗位上的核心知识和技能。用人单位不关注你学了多少知识,最关注的是你是否可以解决岗位上所发生的问题,能够给企业带来效益。
高职生自身的观念、职业素质与社会需要不匹配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与社会需要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很多毕业生在就业时不愿去条件艰苦的基层单位,一些毕业生自身的观念、职业素质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许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工作不稳定,甚至不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这些都与自身的观念、职业素质有密切关系。如在校园招聘会上,一些属于未来干部储备的岗位虽然对发展有利,但是高职毕业生对这类岗位并不感兴趣,而只关心目前的薪资、待遇,缺乏长远的规划。
中职毕业总结范文第3篇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教育部高教司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应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并提出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因此,对于高职会计专业,要培养满足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必须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毕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
据笔者调查,目前福建大部分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通常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实行的是毕业论文加毕业实习模式。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职会计学生撰写的毕业论文选题与实习实践严重脱离,内容层次不清且逻辑混乱,抄袭拼凑现象严重等问题,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不高。笔者认为,让高职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本身并不合适,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一是高职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专业理论知识及分析水平有限,缺乏进一步研究的能力,难以理论联系实践,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二是论文撰写具有较强理论倾向性,这一范式的学术意味较浓,而高职院校强调的是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而不是学习研究高深理论知识,撰写毕业论文直接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对高职会计学生来说撰写毕业论文实际上已经失去原有的意义,难以到达预期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有鉴于此,笔者所在的福州黎明职业技术学院自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以来就通过积极调研、转变思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社会需求出发,创新性地提出用毕业设计加毕业实习取代毕业论文加毕业实习这一模式。该模式强化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 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设计的实施方案
(一)毕业设计的目的
毕业设计的目的是使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通过毕业设计能够运用其学过的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结合实习单位进一步掌握会计实务的基本技能,懂得会计实践工作中应具备的常规操作方法,以期在毕业时就能实现从实训教学到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胜任从事会计相关工作的培养宗旨。具体目的包括: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分析、解决会计职业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综合训练,运用所学会计知识,结合实际,掌握全套会计处理方法。
3、学会根据具体情况学习掌握会计新知识的方法。
4、初步掌握企业经济业务流程,为开展财务管理做准备。
(二)毕业设计总体思路
1、根据学生所熟悉的某工业企业(原则上不采用商业企业)作为毕业设计的原型;
2、根据选定的企业设计20××年11月的期末余额;
3、设计选定企业20××年12月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70项左右;
4、依据所设计的经济业务事项采用软件建立账套、设置会计科目、录入期初余额、填写会计凭证,并审核、记账,编制财务会计报表,输出毕业设计成果。
(三)毕业设计的基本内容
根据选定企业经济业务的流程及会计核算的要求设计该企业20××年12月发生的对内对外经济业务事项;同时设计会计核算中必要的转账事项。12月的经济事项至少应包括下述内容:
1、款项收付及资金筹集业;(5-8项)
2、材料物资或商品采购业务(不低于两种材料或商品,均需考虑增值税因素)(5-8项)
3、固定资产增减和处置业务;(5-8笔业务)
4、产品成本核算和入库过程业务(须涵盖材料、人工和制造费用的发生、计算和分摊);(8-12项)
5、商品销售2024业务核算;(12-16项)
6、其他日常债权、债务及期间费用开支计提等综合业务;(12-18项)
7、期末财务成果的计算(包括结转利润、计算缴纳所得税、分配利润等)。(5-8项)
(四)毕业设计成果
1、设计的20××年11月份的各账户(包括总账及明细账)期末余额;
2、设计的经济事项及转账事项(附对应的会计分录);
3、科目2024
下一篇:中职教师教学总结(优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