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中职个人毕业总结(推荐5篇)

笔耕不辍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536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2分钟。

中职个人毕业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毕业生 择业效能感 就业影响

毕业生就业不仅仅是一个找工作的过程,还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过程和就业结果。毕业生就业心理是指毕业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包括:职业兴趣、价值观、职业能力、职业搜索清晰度、择业效能感等[1]。择业效能感是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自信程度[2],对毕业生的择业行为和择业结果影响重大。

择业效能感不但对择业行为起着监控和调节作用,对择业的结果也有重要影响。因此本研究首先用问卷调查法,采用择业效能感量表对600名2013界高职毕业生进行调查,分析他们的择业效能感的状况;然后通过检验不同择业效能感水平组被试的就业率差异水平来分析择业效能感对其就业的影响。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13届高职毕业生共600名。其中男生330名,女生270名。根据择业效能感水平将被试区分为高效能感组共162人(总人数的27%)和低效能感组共162人(总人数的27%)。

1.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龙海梅修订的择业效能感量表。该量表包含五个维度,即自我评价、信息2024、目标筛选、制订计划、问题解决五个方面共25道题。修订的择业效能感量表具有较高的同质性信度和重测信度,其信度系数分别为0.895和0.851。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修订的择业效能感量表(简式)的五因素模型的拟合性较好,证明该修订量表的构想效度较理想。

1.3施测过程及数据处理

择业效能感量表采用团体施测,问卷当场收回。毕业生就业数据由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统计截止时间为2013年6月30日。所有数据用spss16.0进行处理。

2.研究结果

2.1高职毕业生择业效能感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简单描述统计结果(表1)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在择业效能感总量表及各分量表上均处于中上水平;但在总量表及各分量表上的标准差较大,反映出不同个体的择业效能感有较大差异。

表1 高职毕业生在择业效能感总量表及各分量表的简单描述统计

2.2不同组别被试择业效能感水平的差异检验

高效能感组和低效能感组被试的择业效能感水平的描述统计见表2。

表2 不同组别被试在择业效能感总量表及各分量表分数的简单描述统计M(SD)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组别被试在择业效能感总量表及各分量表上的平均分差异显著,高效能感组的平均数均显著高于低效能感组(F=1281,P

2.3不同择业效能感组别被试就业率的差异检验

不同组别被试的就业状况的描述统计如下表3。

表3 不同组别被试的就业状况的描述统计

进行卡方检验,结果为x■=11.837,df=1,双侧P

3.结果讨论

调查表明,从总体上看,高职毕业生的择业效能感处于中上水平,但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调查结果符合已有研究中2024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一般结论。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逐步实行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胡艳红认为,由于就业市场的放开,学生就业自主性扩大,对学校、家庭的依赖性减少,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估计,就业的信心水平高。[3]高职大学生渴望通过自主择业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业,但当真正需要自主择业时,他们不仅拥有自主择业带来的机会,而且要面对择业上的竞争,承担各种风险,特别是在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今天。所以,高职大学生有时会感到无所适从,会对自己能否处理相关事件产生怀疑,从而产生无能感。这种择业过程中的无能感就是择业效能感的不足。

本研究证实,择业效能感对毕业生的就业有预测作用:具有高择业效能感的毕业生比低择业效能感的毕业生更容易就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引起党和国家及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及毕业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一系列的环境因素必然会对毕业生的择业心理产生影响,并通过就业心理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行为甚至结果。班杜拉[4]等人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影响活动时的情绪。自我效能感不仅具有领域一般性的特点,而且具有领域特殊性。择业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择业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表现。择业效能感会影响到高职毕业生的职业选择。择业效能感高的高职毕业生对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充满信心,求职择业的范围也会扩大。在择业过程中,高择业效能感者往往会采用各种方法去战胜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挑战,不轻易放弃,坚持性较高。择业自我效能作为高职生进行自我评价的重要方面会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全过程产生影响,从而影响高职生整体职业行为的实施,尤其会影响高职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的自觉性,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客观性。

本研究采用择业效能感问卷对2013届应届毕业生择业效能感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对不同择业效能感水平的被试的就业状况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同个体的择业效能感水平差异较大,择业效能感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有效预测源。因此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择业效能感。

参考文献:

[1]蔡笑岳.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Betz,N.E.,&Haekett,G.Applications of self-efficacy theory to the carrer assessmentofwomen.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1997,(5):383-402.

中职个人毕业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本科毕业生 就业满意度 因子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G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5-0080-03

一、引言

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是大学毕业生对找到的工作的满意程度,[1]是大学毕业生对即将就业或正在就业的单位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心理反应。研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是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就业满意度可以评估学校教学、就业指导效果,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破解就业难题有积极意义;而对企业来说,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有利于降低离职倾向。因此,不少学者对就业满意度进行探讨与研究,这些文献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就业满意度构成因素研究。这方面的研究通过因素分析得出满意度的构成,如杨容等的6因素[2]结构、范宇莹等的4因素[3]结构、吴亚娟的3因素[4]结构。二是影响满意度因素研究。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从学生个人内在因素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去研究,如符合学生个人兴趣、专业对口、发展机会、就业企望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5-8]不同的学业情况、求职情况、就业基本情况对就业满意度产生的的影响;[9]从学生外在因素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去研究,如有效人力资本投入[10]、社会支持[11]对就业满意度产生的影响,不同的学历层次和大学类型对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但是这研究抽样大多是已找到工作但还没有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本研究将选择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本科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就业满意度。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评价、分析大学生就业后的满意度状况。

(二)抽样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以走上工作岗位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于2012年6月底对A校已找到就业单位的本科毕业生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94份,其中有效问卷178份,有效回收率达到89%。抽样的本科毕业生中,男生94人,女生84人;文史类22人,理工类43人,经济及管理类87人,体育及艺术类26人。

(三)研究变量选择

根据现有的文献,[2-5]选取工作薪酬、工作能促进个人的发展、工作场所的物理环境、工作的人际关系、工作符合个人兴趣爱好、工作能使人学以致用、工作满意度作为毕业生的满意度测定的指标,这些指标综合性强,大体上反映了大学毕业生对就业的满意感,是测定大学毕业生满意度的有效指标。采用Likert 5点评分法作为被试对工作满意度的评定标准,1表示“非党满意”,2表示“满意”,3表示“一般”,4表示“不满意”,5表示“非常不满意”。

本研究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问卷的2024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2024是否就业的界定

按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统计,在连续的一定时间内,有固定的工作岗位,并获得工资报酬的可以判定为就业。本研究中如果满足以下条件则认定为就业:在单位连续工作一个月以上,获得工资报酬,并在未来3个月不准备辞职。

三、研究结果

(一)本科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基本特征

为了方便统计,本研究把“非常满意”、“满意”划分为满意一类,把“一般”划分为一类、“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划分为不满意一类,对满意度各项指标进行频率及平均值分析,结果见表一。

表一 各就业满意度指标的频率、均值分析表(N=178)

从表一可知,满意度的各项指标中,满意的比例在9.5%至13.5%之间,不满意的比例在44.4%至59.6%之间。其中,“工作能促进个人的发展”、“工作场所的物理环境”、“工作的人际关系”、“工作符合个人的兴趣爱好”、 “工作满意度”认为不满意的超过50%,尤其接近60%学生对“工作的人际关系”感到不满意。各指标频率分析表明,大学生对就业持“满意”比例非常低,大部分的毕业生对自己目前就业的工作感到不满意。

从得分的均值可知,各就业满意度指标得分均值在2.34至2.57之间,标准差在0.882至0.998之间。得分均值都低于平均水平3(Likert 5点评分法),这表明大学生对就业的满意度水平比较低。

(二)本科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因子分析

本研究采用因素分析方法对178份问卷进行降维分析。首先进行采样充足度(KMO)及Bartlett球形检验。检验的结果是KMO值为0.793,卡方值为299.886,P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01。结果表明非常适宜因素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素,用最大四次方值法正交旋转,提取特征值在于1的公因子,得到两个因子:因子1包括“工作物理环境满意度”、“人际关系满意度”、“工作符合个人兴趣满意度”、“能学以致用满意度”,解释方差是49.133%;因子2包括“薪酬满意度”、“促进个人发展满意度”,解释方差是17.859%。2 个因子在总体上解释了66.992%的变异。另外,共同度处于0.590至0.778之间。

再用同质信度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因子1的Cronbach系数为0.773,因子2的Cronbach系数为0.669,说明2 个因子同质信度达到0.60以上,问卷的信度是可以接受的。

因此,2个因子结构稳定,含义比较明确。因子1反映的是毕业生就业的人与工作及工作岗位的匹配,在此命名为“人职契合”;因子2反映的是毕业生对工作回报的满意度,在此命名为“工作回报”。

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人职契合、工作回报是本科毕生就业满意度的主要构成。

(三)本科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为了研究人职契合、工作回报两个因子对就业满意度影响程度,采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回归的方程为:Y=α+■βiXj,其中,因变量Y表示总体满意度(总体满意度以“总的来说我对这份工作感到满意”为基准),自变量Xj表示影响总体满意度的各种因素,表示自变量对总体满意度的边际影响。

依据前文的因素分析,用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计算2个因子的得分:

人职契合=-0.163×薪酬满意度+0.031×促进个人发展满意度+0.220×工作物理环境满意度+0.296×人际关系满意度+0.373×工作符合个人兴趣满意度+0.420×能学以致用满意度。

工作回报=0.664×薪酬满意度+0.460×促进个人发展满意度+0.144×工作物理环境满意度+0.016×人际关系满意度-0.209×工作符合个人兴趣满意度-0.277×能学以致用满意度。

把“人职契合”、“ 工作回报”两个因子作为解释变量,强制进入(Enter)模型分析,发现回归模型调整后的R值达0.410,说明回归方程拟合度较高;在总体显著性检验中,F统计量为62.582,对应的平P值达到0.001,表明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F检验。因此,本回归模型整体是显著的,有较强的解释力。回归结果见表二。经多重共线性诊断,进入模型的两个变量容忍度很大(容忍度为1),方差膨胀因子很小(VIF值为1),说明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表二 影响总体满意度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注:*P

从线性回归结果可知,人职契合满意度、工作回报满意度的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p值均小于0.01, 人职契合满意度、工作回报满意度与被解释变量总的工作满意度的线性关系显著,且回归系数均为正值,表明大学毕业生的人职契合满意度、工作回报满意度对总体就业满意度有着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再进一步比较模型的回归系数,人职契合回归系数为0.685,工作回报回归系数为0.173, 人职契合比工作回报高出0.512,即同样增加一个单位满意度,人职契合满意对工作总满意度的边际贡献比工作回报满意的边际贡献高出0.512个单位。

四、讨论与结论

(一)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水平比较低

从前面的研究结果来看,测定就业满意各项指标,“满意”的比例在10%左右,各指标得分的均值低于3的平均水平。 这对本科生的职业发展教育、就业质量的提高带来严峻的挑战;学生的离职倾向加剧,给工作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主要体现在人职契合、工作回报两方面

与以往的研究相比较,本科毕业生的满意度缩减为两个构成因素,更符合学生实际,特别是分离出的“人职契合”满意度因素是以前没有提出过的。这表明应该促进大学生更注重学习与实际结合,专业教育应该更贴近工作实际,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做到人与职业的匹配,有助于提高就业满意度。

(三)人职契合、工作回报对工作总的满意度有正向预测作用,提高人职契合的满意度更能提高就业总体满意度

在回归分析中,人职契合、工作回报对就业满意度有正向预测作用,对于就业满意度提高,人职契合比工作回报有更大的边际贡献,说明人职契合比工作回报更能提高本科生的就业满意度。这可以为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发展教育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建奇.2024大学生就业意识、能力准备与就业满意度之间关系的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1,(4):103-106.

[2] 杨容,张进辅等.重庆高校毕业生择业满意度及影响因素调查[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80-83.

[3] 范宇莹,赵士斌,郭盈.护理本科生就业满意度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2010,(5):1151-1153.

[4] 吴亚娟.基于因子-聚类分析的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统计及预测[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510-513.

[5] 王一兵.女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半参数分析[J].统计观察,2005,(11)(下):71-74.

[6] 涂晓明.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07,(2):117-119.

[7] 潘杰.大学毕业生职业期望对就业满意影响的研究[J].企业导报,2010,(9):266-267.

[8] 于洪霞,丁小浩.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结构匹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探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8):33-36.

[9] 李炜,岳昌君.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2):88-94.

中职个人毕业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就业;预测;SPSS

收稿日期:2007―08―15

作者介绍:孙剑萍(1971―),女,汉族,江西省南昌市人,华东交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

一、我国普通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到2006年,各类开办高职高专教育的院校已达1147所,占普通高等教育总数的61.3%,在校生超过700万人,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近50%,高职高专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①

然而高职高专教育蓬勃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报到率不高、社会认可度低、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办学资源不足、难以跟上规模发展的要求。尤为严重的是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状况差。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至2005年我国高职毕业生待业人数累计已达48.5万人,这不仅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造成了社会经济的巨大损失,同时这些失业的年轻人也是影响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更是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

二、利用SPSS统计软件预测普通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趋势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其就业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通过调查近几年我国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利用SPSS统计软件,预测出今后若干年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以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高职高专院校参考,旨在提高全社会对高职高专扩招后产生问题的重视。

(一)预测模型设计的基本思路

影响未来五年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因素很多,我们选取了毕业生总量、宏观经济环境(GDP)及市场的人才需求状况(就业弹性系统)作为分析指标,采用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考虑到2007年的最终就业率尚未公布,因此我们将预测2006年到2010年的变动趋势(2006年作为参考系,其预测值和真实值的比较,用以修正线性参数)。应用专业统计与预测软件SPSS v13.0For Windows作为主要的分析工具,对所选取的指标进行分析预测。由于要求数据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观察和分析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大体上以1999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我们2024了连续7年以来的相关数据②(表1):

(二)相关指标的预测及分析

下面以高职高专毕业生数据为例,作一分析。

通过SPSSv13.0ForWindows软件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图1):

良性结构问题不良性结构问题问题容易被确定问题不易被确定需要提供解决问题的全部信息需要解决问题的附加信息关注问题的解决关注问题的本质可以确定一个正确答案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解决办法解决办法的弱动机(“冷认知”)解决办法的强动机(“热认知”)通过对2006年预测值和现实值的比较,我们发现虽然趋势拟合预测的可信度较高,但由于近两年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飞跃扩张,已经脱离了原拟合直线,应对以上预测结果进行合理的调整,只要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和社会的就业承受能力适当调整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的斜率,从而能更好地反映高职高专毕业生未来的实际状况。依此类推,我们对其他相关指标也做出预测并修正(表2):

(三)高职高专就业率的预测

高职高专就业人数与两个因素2024一是社会需求大学生的总人数,它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结构2024我们用就业年增长率来表达;二是与社会对高职高专的认可度2024我们以最近一年的高职高专就业人数来表达。具体地说,高职就业人数与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年增长率和高职高专生就业人数的基数2024即:

高职高专就业人数=(1+就业增长率)×高职生就业人数的基数 (1)

社会就业增长率基本反映了社会对人才需求量:

社会就业增长率=社会就业弹性系数×GDP增长(2)

中国人事部的《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调查分析》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共有2141233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就业率为87.7%,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176.8万人,统计就业率为82.3%。我们以此为基数,计算并测算出2010年内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总人数。

通过以上预测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未来5年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表3):

三、分析

分析以上预测数据,如按这样的招生发展态势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和当前经济结构,高职高专就业情况十分严峻。当然,事实上肯定不会有这么严重,因为就目前而言,有两个方面正在改善严峻局面,一是从2006年起,大学生扩招步伐显著放慢;二是国家经济结构正在逐步改善,政府调动一切力量,增大社会就业容量,但无论如何,就目前的状况应足够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注释:

中职个人毕业总结范文第4篇

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24“中国人口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指出:2024年―2050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由8919万下降至7409万\[1\]。这一趋势将对我国高职教育的未来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 首先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与普通本科教育、高职教育及普高毕业生之间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时间序列趋势预测法, 对2012年―2024年普高毕业生规模趋势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对我国未来高职教育办学机制改革,发展走向提出建设性的构想。

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特点

对我国1983年―2002年出生人口数据进行整理,得到我国2001年―2024年进入高等教育适龄人口(18周岁)将由2079万下降至1652万。纵观我国过去10年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过程,“十五”至“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适龄人数呈曲线负增长趋势,增长率为-0.3%,而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呈增长趋势,增长率为6.7%,见表1。

以18周岁人口数为因变量(Y),普通本科招生数(X1)、高职招生数(X2)、普高毕业生数(X3)为自变量(Xi),进行逐步回归分析\[2\]665-670,结果见表2。

(2)招生数、普高毕业生数:自2001年―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表218周岁人口数(Y)与自变量(Xi)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偏相关 1t值1p值r(y,X1)1-0.542311.707510.1315r(y,X2)10.066910.177410.8642r(y,X3)10.295610.818710.4399分析结果:18周岁人口数量与因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说明这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主要受国家政策调控。

这10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宏观政策指导下,抓住我国普高毕业生数处历史最佳的机遇期,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才有今天蓬勃发展的高职教育事业。以普高毕业生数为因变量(Y),以18周岁人口数(X1)、普通本科招生数(X2)、高职招生数(X3)为自变量(Xi),进行逐步回归分析\[2\]665667,结果见表3。

周振祥: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看高职教育未来走向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第26卷第4期表3普高毕业生数(Y)与自变量(Xi)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偏相关1t值1p值r(y,X3)= 0.9797114.659910.0000分析结果证明:这10年间,在国家宏观政策作用下,我国高职教育规模发展与普高毕业生数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此警示,2011年普高毕业生规模进入拐点时期,今后10年间,我国普高毕业生数呈下降趋势,递减率为-3.6%,这将导致对高职教育规模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二、我国近中期高等教育规模发展预测

对表1进行时间序列趋势分析。假设时间序列的发展具有“惯性”,其变化在某段时间内大致沿着某一趋势变化,趋势的预测采用各种平滑法进行\[2\]959965,结果见表4。

由以上预测有以下趋势显现,见表5。

表5我国近中期高等教育发展趋势12001年1趋势12010年1趋势12024年18周岁人口数(万人)12079112131111652普高毕业生数(万人)1340.511794.411549普通本科招生数(万人)1138.1811351.211543高职类招生数(万人)1130.0011310.4911423“十三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总体呈增长型趋势。2011年普通本科招生总量与高职类招生总量各占普高毕业生总量的41.24%; 到2024年普通本科招生总量接近于普高毕业生总量。这虽然只是预测,但却警示我们,与普高毕业生数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的高职教育,必将另辟蹊径,拓宽渠道,开创新的高职教育事业发展新途径。

三、我国高职教育未来走向

(一)高职教育招生的主要生源不再是普高毕业生

上述分析得知,由于普高毕业生数的下降,普通本科招生仍然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流,以普高毕业生为主要生源的高职教育招生规模必然受到挤压。我国到“十三五”时期,高职教育的发展,生源只能是依靠拓宽高职教育生源渠道,增加职高毕业生和中职生对口高职招生比例,积极探索部队、企业和社会上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成人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途径,在以劳动者技能素质普及提高上大做文章,才会再续高职教育的辉煌,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3\]。

(二)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新变化

上述数量分析给我们的启示是:未来的高职教育不只是学历教育,更主要的是为人力资源市场培养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由此,将会带来高职教育办学机制的巨大变革、办学模式的大胆创新。

一是在校生规模1万人左右,且高职教育专业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会受到社会的青睐。现有的大型高职院校,专业多而杂,专业建设发展不平衡,知名度不高,招生吸引力不强等的不良因素带来的负面效应将会是促进新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诞生的主要因素。

二是大胆创新办学机制。打破界限,实现同类专业的强强联合,组建突出专业(行业)特色的新型高职院校是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希望。现阶段同一省域高职院校数量按45所计,每一所院校专业数量按30个计,一省内就有1350个专业,而其中近50%都会是相同(或相近)的专业,不同的院校,同一专业培养质量良莠不齐,这其中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是无法估计的。政府部门要重视和促进高职院校实现同类专业强强联合,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新型专业,走特色强校之路,这不仅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千百万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更是高职教育服务经济建设的需要。

三是实现真正意义的校企合作。企业办高职,高职在企业的办学模式是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机遇。“政府要鼓励行业(企业)共建高等职业学校,探索行业(企业)与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3\]。可以看到,校企联合办高职,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多种新型办学模式将会不断诞生。

四是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更加注重专业设置和建设。“围绕国家产业发展重点,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教育部门要和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和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定期人才需求信息,引导高等职业学校调整专业设置。”\[4\] 可以预期,一个全社会关注人才培养,关注职业教育的新局面必将形成。 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崭新的、具有我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总体规模更大、专业种类更加齐全、专业结构更加合理、专业特色更加鲜明的高职教育新体系。在这新的体系下,国家可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实行宏观控制,培养千百万高素质人力资源,是未来高职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人口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人口研究,2009(2):419.

中职个人毕业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产业结构;吻合度;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5-0038-07

一、问题的提出

专业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服务经济社会的载体。科学设置专业、丰富专业建设内涵,提升专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是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永恒的主题,也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端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诉求。只有专业布局、规模、质量等结构性要素与社会发展需求结构吻合,并保持动态适应性,才能提高服务效能,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因此,要主动探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规律,建立专业建设预警机制,以更好地培养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4 年)》明确要求:“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以“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创新驱动”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时期,职业院校理应对此做出积极的回应,必须以经济结构变化为依据,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为国民经济发展输送质量合格、类型和数量相当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鉴于此,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发改委曾于2009年联合发文组织专家团队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江苏省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研究,历时3年多,于2011年底顺利完成了研究工作,并出版了《江苏省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情况预警报告》。2013年江苏省教育厅、发改委决定开展第二轮研究,进一步深层次、多维度探讨江苏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问题,以为江苏省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正值本研究开始之际,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务院颁发了《2024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要求“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这一要求既阐明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目的与意义,也对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出了更高的希望与要求,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研究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重要意义。

笔者继续负责的第二轮研究历时3年半,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研究的理论基础;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对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江苏省三大区域(苏北、苏中、苏南)产业(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结构变化对对应区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江苏省13市产业结构变化对所在区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江苏省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吻合度进行了全面分析,建立了专业设置的预警机制,提出了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调整“优先发展”“稳定发展”“限制发展”“禁止发展”的引导性建议。

二、研究数据采集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两大方面:一是国家,尤其是江苏省政府2024部门的统计数据;二是通过较大量样本的问卷调查获取第一手数据,对此进行统计处理分析。这里就问卷调查情况做以简要说明。

(一)调查对象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江苏省2011、2012、2013届毕业生;江苏省2024用人单位。

(二)问卷调查情况

1.样本抽取方式:

学校问卷是整群抽样,学生问卷、用人单位问卷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法。

2.抽样调查情况

参加问卷调查的毕业生人数是80393人,占江苏省2011届、2012届、2013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总数的10%,超过了预期抽样目标5%的比例。

参加调查的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但包括五年制高职)256所,超过中等职业学校总数的80%,与预期抽样目标80%一致。

参加调查企业数有1939个,超预期抽样目标1000个企业。

3.问卷调查实施方式

通过“问卷星”进行在线调查,问卷调查前,课题组对江苏省13市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进行了问卷测试培训,而后由各市组织对全体参加问卷调查的职业学校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前的培训,以确保顺利地、高质量完成问卷调查。

三、研究结果分析

由于本研究成果涉及到较为庞大的数据及相关分析,总文字量有65万字,所以,在本文中只就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一)江苏产业结构特点与变化趋势

“十二五”期间,江苏以“转变”破解制约、以“调整”寻求出路、以“转型”培植优势,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经济总量接连跨过5万亿元、6万亿元两个大台阶,国内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41425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70116.4亿元,增长1.43倍。2011年至2015年,江苏省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2014年突破1万亿美元,成为全国第二个万亿美元区域经济体;实现了“三二一”产业结构的历史性转变,由“江苏制造”迈向了“江苏创造”“江苏服务”。

1.三次产业结构特点

2010年以来,江苏三次产业总量逐年增长,一、二、三次产业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1%、10.8%、17.7%;同时,三次产业结构渐趋合理,突出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略有下降,趋于稳定,第二产业比重下行调整,第三产业比重上行发展。总体而言,2010年以来,江苏省产业结构仍保持稳定的“二三一”产业发展序列,2015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5.7∶45.7∶48.6,实现产业结构“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见表1。

2.江苏省产业(行业)发展趋势

从中观上看,江苏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将坚持“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的原则,在“稳”的基础上持续加大“调”的力度、加快“转”的步伐,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未来,江苏产业将沿着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和科技进步的新趋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江苏省产业(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趋势

1.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变化趋势

由表2可看出,2010年以来,江苏省从业人员数量在不断增长,但增长的幅度快速下降,到2013年达到最低,仅为0.01%,此后就维持在这个较低水平。这一定程度上与江苏省经济增速放缓直接关联;当然,与年生产总值增速相比,从业人员增速低于生产总值增速,也表明江苏省单位从业人员所创造的产值在逐年增加,经济发展效率在不断提高。

从江苏省从业人员结构看,与三次产业结构“三二一”有所区别,从业人员结构基本维持“二三一”状态,但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要远高于其产值比重。从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变化趋势看,从2010年到2015年,第一产业共下降了3.3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了1.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呈稳步上升趋势,上升近2.26个百分点。从业人员结构变化表明,在从业人员增长幅度趋缓的前提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向第二、三产业流动;在三次产业产值逐年增加前提下,第一、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产值增加幅度要大于第二产业增加幅度。

2.不同性质企业从业人员变化趋势

据2024统计,在江苏省企业、机关、事业三种性质单位中,企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体,占70%以上,且保持较高的用人年增长率,而在不同性质企业中,又以私营企业吸纳劳动力最多。表4表明,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占50%左右,2015年达到最高占51.37%,而国有、集体等性质企业从业人员比例不足10%。不仅如此,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比重还在逐年增加,而其他性质的企业比重或在缓慢下降,或维持小幅波动。

(三)江苏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分析

1.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与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吻合度分析

(1)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与产业(行业)发展需求总量吻合度分析

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与职业学校毕业生供给比较分析。以2015年为例,江苏省人力资源市场季度需求高中学历(含职高、中专、技校)的人数为60.4万人,占到需求总人数的26.7%,而当年江苏省职业教育毕业生(含技工学校)仅为31.68万人,外省流入江苏与江苏流出到外省的毕业生相对增量人数为6.36万人,职业教育所能培养的技能人才低于江苏省人力资源市场需求数,但考虑到江苏,尤其是苏南地区对省外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具有吸引力,即有相当一部分外省劳动力转移到江苏就业,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规模的不足。

从业人员以及产业发展变化与职业学校毕业生变化对比分析。由表6可知,从2010年到2015年,尽管江苏从业人员增长幅度低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但从业人员和国民生产总值均呈逐年增长趋势,然而,职业学校毕业生人数却逐年下降,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综上所述,江苏省职业教育积极进行专业现代化建设,顺应并促进了江苏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造与升级,为江苏省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总体上,江苏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与产业(行业)保持了良好的适应性,用人需求和职业学校人才供给的相对矛盾逐年有所缓解;但是江苏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与江苏省产业发展用人需求在绝对需求和绝对供给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2)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与三次产业发展需求吻合度分析

人力资源市场三次产业人才需求结构与职业学校对应三次产业专业毕业生供给结构比较分析。从2015年江苏省人力资源市场三次产业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对应专业毕业生人数对比看,江苏三次产业人才需求结构与职业学校对应专业的毕业生和在校学生规模结构相当,均呈“三二一”分布,但需求的绝对量均高于当年毕业生人数,见表7,这表明江苏省职业学校毕业生专业结构除了第一产业略有偏差外,其它两产业基本合理。

三次产业及从业人员结构与职业学校对应产业专业在校生结构对比分析。以2014年为例,江苏省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从业人员结构类似,呈“二三一”状态,但在校学生结构呈“三二一”状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结构明显高于该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在校学生结构,第三产业在校W生结构又明显高于该产业的从业人员结构和产值结构,因此,从业人员与在校学生结构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产业发展变化与职业学校对应专业毕业生变化对比分析。对比从业人员、生产总值和在校生年增长率,三次产业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尽管三次产业生产总值连年增长,但从业人员和在校生年增长率为负值,且从业人员年负增长幅度要高于在校生,见表9。这表明:三次产业人均创造的产值在增加,生产效率在逐年提高;用人需求和职业学校人才供给的矛盾逐年有所缓解,但供需结构的矛盾依然突出。

(3)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吻合度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三次产业及从业人员结构与职业学校对应专业学生结构对比分析。首先,江苏省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三次产业分布与所在区域社会就业结构中三次产业的比例大体相当,专业设置总体上符合产业结构调整趋势,见表10。其次,江苏省职业教育专业招生比例结构与对应的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结构基本相符;受国家对涉农专业补贴政策的影响,近年来面向第一产业的专业招生占比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基本覆盖了江苏省产业发展的所有门类,其中,加工制造、农林牧渔类、信息技术类、财经商贸类等仍然是主要招生占比高的专业。

2.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与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吻合度分析

(1)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与人力资源市场对学历层次需求总量吻合度分析

“十二五”期间,江苏职业教育共培养近300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全省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由2010年的231人提高到2015年的616人;但目前江苏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远低于人力资源市场季度需求,供小于求,本专科人才培养规模远高于人力资源市场季度需求,供大于求。

(2)人力资源市场学历层次以及职业资格需求结构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学历与所获取职业资格层次结构吻合度分析

江苏省职业教育毕业生学历结构占比略低于人力资源市场季度需求,本专科毕业生学历结构占比略高于人力资源市场季度需求;职业教育毕业生有中级及初级职业资格结构与江苏省人力资源市场职业资格需求结构占比趋向基本吻合,职业教育毕业生具有高级及以上职业资格结构低于江苏省人力资源市场职业资格需求结构。

3.职业教育专业群与岗位群吻合度分析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科学进行专业布局,优化专业设置,关注新职业,适应新需求,提高专业群与岗位群吻合度,努力促进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目前,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基本覆盖了江苏省产业发展的所有门类,专业招生(专业群开设、人才培养岗位群)比例结构与对应的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结构基本相符。

(1)专业覆盖率与职业教育专业群、岗位群的吻合度分析

2010年教育部C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所设专业(群)大类结构(数量)比32∶122∶167,与江苏当前“三二一”三次产业结构相吻合。根据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对消费者提供最终服务和对生产者(包括三个产业的生产者)提供中间服务的部门(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的原则分类,在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设置的204个专业中,19个大类专业均有涉及,基本覆盖了江苏省产业发展的所有门类,其中三次产业开设的专业(群)数结构(45∶145∶213)与专业(岗位群)布点数结构(266∶1076∶1758)以及与当前三次产业“三二一”结构一致。这说明江苏省职业教育专业招生比例结构与对应的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结构基本相符。

(2)专业覆盖率与职业教育专业群、岗位群之间吻合度分析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开设覆盖三次产业的状态从2010年至2011年的“一二三”结构转化并稳定为2012年至2015年的“一三二”结构。未来一产专业招生人数及专业群开设覆盖率将会有所下降。按照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三产专业招生人数比例、专业群开设覆盖率还应有所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岗位群覆盖三次产业的状态从2010年的“一三二”、2011年和2013年的“三一二”结构,转化并稳定为2014年至2015年的“三二一”结构,与近年来产业结构“三二一”标志性转变相吻合。

从各专业群覆盖率来看,覆盖率最高的是土木水利类(58.1%),其次是交通运输类(53.8%)、石油化工类(46.7)、轻纺食品类(41.5%)、加工制造类(39.8%)。加工制造、农林牧渔类、信息技术类、财经商贸类、文化艺术类、旅游服务类、医药卫生类、土木水利类专业为江苏省的主要招生专业,占专业招生总数的85%以上。

(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吻合度分析

江苏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根本,大力提升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现代产业结构的吻合度,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就业品质持续提升,专业与产业对接度逐渐提高,服务经济能力不断强化。

1.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总体情况。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毕业生“出口”指标,即就业率、一次性对口就业率、一次性本地就业率。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近3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含升学情况)达96%以上,平均对口就业率达70%以上,平均本地就业率达60%以上。通过对表16、表17数据分析比较可以看出,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连续3年就业率、一次性对口就业率占比均稳中有升。就业率所占比率因受宏观经济调控影响稳中微降,但是平均就业率达90%以上学校所占比率分别是76.9%、74.7%、75.1%,稳中提升;平均一次性对口就业率达70%以上学校占比分别是68.0%、69.9.%、84.2%,稳中微升。上述数据对比表明,当前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比较吻合,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质量在稳步逐年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具体情况。江苏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岗位“比较满意”及“很满意”的占比为81.73%,说明近3年毕业生大部人都能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对就业情况满意度高,在就业岗位上稳定性好,见表18。

近3年江苏职业学校毕业生创业率占比稳中微升,见表19,但占比还较低,表明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要进一步加大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和教育,让每位学生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与就业岗位,获得较高的劳动报酬,在较高就业率基础上能够更高质量就业,不断提高学生就业满意度,增强职业幸福感。

近3年出国比率基本维持在3%以内水平,见表20,这表明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跨国企业、境外教育机构等开展合作办学和职业培训,推动学校专业课程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相衔接,服务跨国企业(集团)发展需要和高技能劳务输出需求。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