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2419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0分钟。
七下生物知识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科书;修订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2)10-0011-03
人教版初中生物课标实验教科书自2001年开始实验以来,已使用了11年。2012年1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正式版)颁布,自2012年秋季开始,七年级学生将使用根据课标正式版修订的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修定后的教科书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些都是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科书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科书修改的直接原因
(一)课程标准:教科书修改的根本依据
教科书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修订。与实验稿相比,课标正式版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内容框架上都没有大的变动。实验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全面体现了课标实验稿的要求。在课程标准未做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教科书的修订在总体编写思路、内容编排体系上也未做大幅度变动。修订后的教科书保持和发扬原实验教科书的以下特色:构建了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通过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落实科学方法教育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注意反映生物科技的新进展。
与实验稿相比,课程标准正式版更加强调重要概念的教学,强化了2024动物类群的内容要求。鉴于课程标准的这些变化,突出和重视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教学成为修订教科书的重要任务。例如,教科书对概念的讲解比原实验教科书更加详细透彻,表述更加明确,表述概念内涵的文字以黑体字排印;每节开始的“想一想,议一议”激发学生学习相关概念的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活跃思维;每节开始部分的“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以问题形式列出本节重要概念或相关知识;增加辨析概念的练习题;每章最后的“本章小结”引导学生对本章所学重要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由于课程标准正式版增加了对2024动物类群的内容要求,修订教科书在八年级上册将对现有内容做较大的调整,补充2024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等动物类群的内容,以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重要参考:来自一线师生的意见和建议
教科书修订时要认真听取不可忽视的使用者对教科书的意见和建议。自2001年以来,我们就一直通过深入课堂听课、座谈、个别访谈、开研讨会、2024书面意见,有计划地、系统地2024教科书使用信息,为教科书修订提供参考。我们通过课题研究,深入研究教科书的使用情况,为教科书修订提供实证基础。自2001年至今,教科书编写组承担和从事的2024课题研究,有国家级课题4项(其中重大课题和重点课题各一项);有课程教材研究所立项的课题3项。
研究发现,实验区的广大师生总体认可教科书。例如,2004年、2007年两次大规模问卷调查都表明,绝大多数教师认可教科书的框架结构,肯定教科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调查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喜欢生物课本。
但是研究发现,在生物教科书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我们予以解决。
七年级课时紧张。课时紧张的原因,有课时分配不足方面的原因,也有生物教科书内容安排方面的原因。七年级教科书,尤其是上册的知识内容丰富,实验、探究设计也较多,实际教学时课时确实紧张。在修订教科书时,我们认真考虑这一问题,对七年级教科书的知识内容和实验、探究等活动都做了适当的精简。
实验、探究完成情况不理想。问卷调查表明,只有约60%的教师能完成教科书设计的半数以上的实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从教科书编写本身来说,教科书中设计的探究活动数量总体偏多(其中有些探究活动本身教育价值不高),有些探究活动可行性不够理想。在修订教科书时,我们对教科书中的探究活动进行了必要的精简;认真考虑了目前许多学校的现实情况,尽可能地遵循低成本、简单易行的原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替代方案从而提高活动的可行性。
2024教科书知识内容方面比较集中的意见是,教科书的开放性较大,有不少的知识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总结;有的则是以图代文,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再做补充。例如,七年级下册在讲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时,教科书以图代文,而没有在图后详细阐述,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科书修订时针对这些合理意见做了修改,对必须要讲清楚的基础知识,教科书做了适当的补充,以便于教学。
教科书中某些具体知识内容可进一步完善。例如,生态系统的知识安排较散,七上“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调节能力”部分内容与八上“生态平衡”的内容重复;七年级下册中用照相机成像来类比人眼的成像,而学生要到八年级才学习相关的物理知识,因此类比后更不好理解。教科书修订时认真考虑了这些意见和建议。又如,有一些教师反映实验教科书中“光合作用”这样的重要概念被分割在两章里讲,中间还穿插了“呼吸作用”,不利于学生对光合作用概念的理解;也有不少教师认为,这样的安排有利于突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不能改,否则就失去了特色。教科书修订时,一方面按照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分章安排,另一方面,对呼吸作用内容的安排顺序适当调整,使光合作用在教科书中虽然是分章阐述的,但在教学上是连续的。
七下生物知识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七步教学法;理论课教学;探析;生物化学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068-02
一、资料与方法
1.对象。选取我校2010级护理专业1~4班和5~8班两个大班共361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对1~4班的182人采用“七步教学法”(实验组),5~8班的179人为传统教学法(对照组),8个班的学生均为理科生,入学时随机分班,第一学期各科成绩经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七步教学法”的教学实施过程。(1)导入新课。以复习旧课、病案展示或问题引导等多种形式自然导入新课。(2)认知目标展示。教师课前经过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学大纲,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专业特点以及岗位需求认真分析教学内容与该专业的相关性以及与其他课程的交叉和渗透情况,以“必须、实用”为原则,对教学内容重新整合,有效取舍,最后确定章节的教学目标。(3)知识结构点拨。教师深入研究学生,分析教材,创造性地设计并将教学内容加工、提炼成知识框架体系,展示给学生。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处理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及内容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是课堂教学七步法的难点之一。(4)重点难点解读。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认真解读,以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5)学习方法引导。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启发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以便准确、牢固地理解和记忆教学重点。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常用的如逻辑推理法、联系法、比较法、口诀记忆法、形象记忆法等,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学习和思考,学法指导可以渗透在教学全过程中。(6)知识应用导向。展示案例或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教师再指导,补充。引导学生明确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以及临床中的应用,为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打下坚实基础。(7)教学效果检测。采取练习题或由学生按照本节知识结构概要归纳总结要点,教师补充、矫正的形式进行。
3.评价方法。两个班选用同一教材,教学内容、进度、考核等均相同。课程结束后,使用相同试卷对两组学生进行统一理论考试,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对基础知识(概念、选择、简答)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能力(与日常生活、医学实践结合的分析、应用)两方面的成绩。统计计算均通过SPSS16.0软件完成,显著性检验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二、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成绩对比见表1。
实验组学生的概念题、选择题及简答题的平均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学生,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分析应用能力方面的成绩对比见表2。
从表2看出,实验组分析应用题的最高分、最低分及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组。可认为“七步教学法”组的学生分析应用成绩优于传统教学组的学生(P
实验组与对照组基础知识成绩及格率和优秀率的比较见表3。基础知识包括概念题、选择题和简答题,合计70分,46分及格,64分优秀。
从表3可看出实验组学生基础知识及格率、优秀率均高于对照组学生(P
实验组与对照组分析应用成绩及格率和优秀率的比较见表4。满分30分,14分及格,26分优秀。
从表4可看出,分析应用题实验组学生及格率高于对照组学生(P
三、讨论
《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医学基础课程,又与生活实际和临床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本门课程教学内容微观、抽象、生涩,难教难学。尤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代谢途径、基因信息传递等教学内容主要通过教师讲解、指导来学习,如果由学生讨论或自主学习则很难达成教学目标。“七步教学法”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其思路清晰、知识全面。然后由教师解读,使学生理解、掌握重点与难点。再通过“学习方法引导”和“知识应用导向”两个环节,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及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学生会学、会用。课堂实施“七步教学法”,其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清楚;教学活动主体突出,学生参与意识强;教学设计合理,环环相扣;全程渗透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课堂效果反馈、矫正及时。
本研究中,在基础知识掌握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成绩差异显著,这说明实施“七步教学法”,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记忆深刻,掌握程度明显优于传统的讲授法。在实际应用能力方面,实验组学生分析应用题的平均成绩、及格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但两组学生成绩均无达到优秀者,说明“七步教学法”突破了传统教学法的一些弊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但授课教师对此种教学法的实施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充足的经验,而一年级学生以往这方面的训练较少,思维能力欠缺,对此教学法尚未完全适应,以上可能是造成分析应用题中学生优秀率为零的主要原因。
实施课堂“七步教学法”,要求教师始终要抓住课堂的主体——学生去做充分准备。认真备“人”,做到因“人”施教,注重教材内容取舍,灵活运用教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学会自学。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相关学科知识及临床知识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将书本知识融入息息相关的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七步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相关临床知识及执教水平。实践证明,“七步教学法” 操作性强,适合于生物化学理论课教学,既可以指导教师“教”、又可以指导学生“学”,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石永春,刘卫群,郭宏祥,薛瑞丽.项目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试运用及效果[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8):108-109.
[2]陈佑泉.“七步教学法”在高等医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5):55-56.
七下生物知识总结范文第3篇
在初中《思想品德》(人教2008年3月第三版,下同)教材中,也有一类知识符合上述“总—分”模式。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一框《走近法律》“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之间的关系”这一知识点,就符合“总—分”模式:(1)总说: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之间是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2)分说:①我国法律体现并维护社会主义道德;②社会主义道德补充我国法律的不足,支持、促进我国法律的贯彻实施。(见图一)
分析上图,可以总结“总—分”模式具有如下特点:(1)形式直观。形式上呈“一总二分”三角关系,简洁明了,生动直观,可以运用图表十分清晰、明了地展示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2)内容简练。“总—分”模式只需要“一总二分”三句话,就可以概括出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学生容易识记。(3)规律突出。一般地,“总—分”模式在总说时主要是说明两事物、观念之间的统一,可以用“统一的、相辅相成的”等语言来概括。分说时则展现两事物之间的对立、相互区别、相互差异,并在形式上形成“甲—乙”、“乙—甲”两个方面。(4)贴近实际。“总—分”模式贴近学生的认知实际,学生经过训练可以很好地掌握。(5)实用性强。教材中许多知识点符合“总—分”模式,近几年不少中招考试中辨析题的答案要点,也可以运用该模式来组织答案。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还有一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运用“总—分”模式来把握,现简单总结如下。
一、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九年级第十课第一框《我们的共同理想》)。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者关系符合“总—分”模式:(1)总说: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都是当代中学生必须树立的崇高的社会理想。(2)分说:①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②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如图二)
二、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九年级第二课第一框《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二者之间的关系符合“总—分”模式:(1)总说: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维护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才有保障。(2)分说:①集体应充分尊重个人利益,保障个人利益是集体的责任;②个人更应该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而集体利益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如图三)
类似的两个概念之间关系符合“总—分”模式的还有:(1)情趣和兴趣之间的关系(七上第七课第一框《情趣与兴趣》):(总说)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分说)兴趣是情趣的基础;情趣通过兴趣表现出来的。(2)诚实与守信之间的关系(八上第十课第二框《做诚信的人》):(总说)二者都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分说)诚实是守信的基础和前提,守信是诚实的表现。
七下生物知识总结范文第4篇
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觉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及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努力提高理论知识和业务工作水平。遵纪守法,努力工作,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同志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思想、学习和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步。现总
结如下:
一、自觉加强锻炼,政治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
一年来,我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去分析和观察事物,明辨是非,坚持真理,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在思想上积极构筑抵御资产阶级民主和自由化、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一切腐朽思想侵蚀的坚固防线。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改革开放,坚信社会主义最终必然战胜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充满必胜的信心。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工作积极主动,勤奋努力,不畏艰难,尽职尽责,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二、强化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我重视加强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在工作中,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一是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科学内涵,增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及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自觉坚持以党的十七大为指导,为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自己的努力。二是认真学习工作业务知识,重点学习公文写作和电脑知识。在学习方法上做到在重点中找重点,抓住重点,并结合自己在公文写作、电脑知识方面存在哪些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三是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结合自己工作实际特点,利用闲余时间,选择性地开展学习,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
三、努力工作,按时完成工作任务
七下生物知识总结范文第5篇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座谈会上的讲话
今天,正值习近平总书记视察XX一周年。2016年8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XX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指导了XX的发展战略,深刻梳理了XX的发展逻辑,深刻重塑了XX的发展状态。这在XX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既为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也使党的领袖的光辉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广受尊崇。今天下午,市委在举行学习贯彻“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工作座谈会的基础上,又召开座谈会,集中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一文。刚才,市委常委、市人大和市政协党组书记以及部分县区、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做了很好的发言,讲得都很深刻、很感人,既体现了大家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忠诚与爱戴之情,又体现了市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明显成效,更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及其重要思想的强大感召力。
党的领袖人物的成长历程是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学习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一文,以领袖人物的内在成长规律为主线,视角宏大、脉络清晰、概括凝练;《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以领袖人物的具体成长阶段为切入,素材翔实、笔触生动、情感丰沛。这一文一书,文为经,书为纬,全面生动地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红色基因传承中、艰难困境磨砺中、丰富革命实践中、复杂国际斗争历练中成长的过程,系统、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深厚历史逻辑、实践基础、人民意愿。
常言道,“一滴水中见太阳”。在学习这一书一文过程中,我也深刻感受到“细节之中见人心”。这些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成长历程的作品,在全党全国受到热烈欢迎,引起强烈反响,体现出全体党员、全国人民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衷心爱戴。特别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其内容的采访实录在《学习时报》上连载时,广受关注、广为传播,一时间可谓“洛阳纸贵”。在广大读者强烈要求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将采访实录2024出版,在“上海国际书展”亮相首日就销售一空、供不应求。这些细节所折射出的“人民对领袖的尊崇,领袖对人民的感召”,是党的事业之福、国家发展之福,令我们备受鼓舞、倍感振奋。
近年来,XX市委在全面系统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坚持每次市委常委会议都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重要批示精神,并结合实际制定落实贯彻措施,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蕴含的普遍性、客观性真理转化为XX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对于坚持把“始终对党绝对忠诚,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绝对一致”作为思想方针、政治纪律、组织原则、实践标准的XX来说,更应该在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方面学在前列、用在前列、走在前列。
下面,我重点围绕最新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谈几点学习体会,与同志们交流。
一、充分认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重大教育意义
出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我们党在新时期2024领袖人物宣传、党的理论传播、党员党性教育等方面的一大探索创新。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仅仅是读故事、学历史,还必须充分认识其重大教育意义,将其作为“党内教育教材”来学习使用。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来表达,就是既要将这本书当“史”来读,更要将这本书当“经”来读,只有经史结合,才能实现教育效用最大化。
首先,这是一本2024马克思主义领袖论的生动教材。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度重视“权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调权威和服从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确定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列宁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来领导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向我们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决定人的才干、气质、风范的“黄金时期”的成长过程,以直观生动的事实,让我们深刻领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袖地位是建立在多么坚实、多么深厚的根基之上,让我们深刻领会到马克思主义权威观、领袖论的科学性、重要性在当代中国是如何展现的,让我们深刻领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领袖的需要和依靠为什么是内在的、必然的。当今时代,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心中,习近平总书记是“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党的领袖。在我的认识中,这“三个最”与书中提到的另外“三个最”,即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有着跨越时空的内在联系。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民怀抱,哺育成长。当年梁家河的“三个最”中已经蕴含着当今大国大党领袖“三个最”的初始密码。类似这样的内在联系,在书中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学习这本书,就是要通过了解习近平总书记追寻真理、脚踏大地、植根人民的成长历程,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新时期党的领袖、人民领袖发自内心的崇敬与爱戴,进一步把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融入血脉、植入灵魂,化为坚定的信仰信念和自觉行动。
其次,这是一本2024中国共产党人党性论的重要教材。长期以来,在党性教育方面,“结果呈现”式教育占据主流,即对已经成熟、定型的“共产党人党性”介绍较多,对党性的具体生成过程则涉及较少。《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正好填补了“中国共产党人党性论”的这一空白,以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当代中国党性最强、觉悟最高的领袖人物在青年时期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锤炼意志品质、如何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从初到梁家河时尚带迷茫的15岁少年到离开梁家河时满载收获、从容坚定的青年,这一段“七年成长”向我们展示了有中国特色的“党性修炼之道”。我们看到,2024“信念”,书中讲到总书记当年因受不公正对待,先后递交了十次入党申请书,在一次次被拒绝的过程中,尽管也有不解、委屈,但对党的事业的信仰、对党组织的忠诚愈加坚定执着,奠定了“以身许党”的基石;我们看到,2024“担当”,从初到农村时对环境的不适应,到后来即使整个大队只剩下总书记一个知青,他依然不急不躁,踏踏实实地担负好大队书记的职责,展示出强大定力,等等。我们学习这本书,就是要从这一个个真实故事、一件件历史细节中,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怎样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进而寻找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强大走向强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的答案。
第三,这是一本2024新时期群众工作方法论的权威教材。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从事基层工作的开端。总书记正是从这样坚实的起点上,一步步成长为党和国家的领袖。《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全景式地展现了总书记当年“与群众坐在一条凳子上”“与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的经历,是一本总书记“手把手”教我们做群众工作的教材。仅仅是书中各章节的标题,就让我们很受教益。比如,“为群众办实事是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近平立志做大事,不搞形式主义”“近平与我们同吃同劳动”“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等等,可以说每一个章节,都是一堂党的群众工作精品课程。我们学习这本书,就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融入群众、植根群众、造福群众的群众工作方法,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落到实处。
二、深刻把握《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精髓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将陕北七年知青岁月视作弥足珍贵的人生财富。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全面反映习近平总书记知青生活历程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认真研习、领会精髓、把握要义,使之真正成为强化“四个意识”、加强党性修炼、指导推动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一,要通过学习,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是真理力量与人格力量的统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非常深刻地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即使在最艰苦、最简陋的环境中,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与思考。对理想的追寻,对信仰的笃定,对理论的精研,是总书记成长过程中的鲜明特质。习近平总书记的魅力,最深厚的根源是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洞察规律、征服人心的真理力量,来自于绵延500余年的社会主义正源正脉的历史力量。同时,长期艰苦磨难、曲折奋斗的过程,使习近平总书记锻炼形成了坚强的意志品格、踏实的奋斗精神,拥有着令人敬仰的人格力量,充满了个人魅力。
第二,要通过学习,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是历史选择与人民选择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有着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红色血脉。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是把红色江山锻造成型的那种精神、那种气质的自然延续,是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那种规律、那种逻辑的自然延续。同时,七年知青岁月又使习近平总书记的红色基因回归了本源,在人民与实践的大熔炉中再次熔铸。《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鲜活生动地回答了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得到亿万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爱戴,是因为总书记是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领袖,总书记因成长历程而自然生成、因理论觉悟而不断升华的对天下苍生的牵挂、对民生福祉的担当,是民心所向的根基所在。
第三,要通过学习,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是实践特质与理论特质的统一。以七年知青岁月为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极其丰富的执政实践经历。在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过程中,我们特别强烈地感受到,总书记对基层特别了解、对国情特别了解、对人民群众所思所想特别了解,这与总书记长时间、全身心在陕北高原的泥土中摸爬滚打是分不开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时期所养成的博览群书、深邃思考的习惯,又为他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家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带领全党同志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伟大实践中,围绕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思想观点,构建起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为党和国家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实践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学总书记讲话,就是学真理,是早学早受益、深学深受益、长学长受益。党的领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经验高度融合,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幸,也是亿万人民群众之福。
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全市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善于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历程”中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历程”,善于从大视野、大环境、大格局来认识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一是要准确认识深厚思想根脉。
七年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总书记提供了一个在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原点(人民群众实践),在诞生毛泽东思想的地方(延安),在孕育邓小平理论的时间(文革结束前夕),系统进行实践、学习、思考,从而实现思想发展的宝贵机遇。以上三者合一,使得习近平总书记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各位思想巨人担负着同样光荣的使命、思考着同样重大的问题、开创着同样伟大的时代,决定了以此为起点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正源的延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脉的传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二是要自觉认同绝对思想权威。
七年知青生活,决定了习近平总书记完全能够回答好、解决好“当代中国之问”。究其原因,其一是感情最深。与人民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生活经历,使人民始终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居于最高地位,也使得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伟力。其二是国情最清。习近平总书记从梁家河这一学校“毕业”后,基层是什么样、群众在怎么想、事业该怎么干在他心中都清清楚楚,这也是当今世界大多数大国领导人所不具备的特殊优势。其三是积淀最实。与大多数人不同,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学习、阅读不是在象牙塔里进行的,而是在广阔天地中,与学习“无字之书”同步进行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在湖南开展农村调查的经历一样,能够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实现最为厚实的积累。这些积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岁月中,与新的实践进一步结合,产生了改变中国、影响世界、指引未来的重大思想。总之,正是从习近平总书记薪火相传的信仰、百折不挠的磨砺、脚踏实地的奋斗、人民为本的初心中,我们感到了踏实,我们看到了希望。我们笃信,这样一位领袖所凝练的思想、所开创的理论,必定能引领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三是要深入了解重大思想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那七年知青岁月,也是世界处于大变革的前夜,这也决定了“变革”成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大思想特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二战”以来所形成的世界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正在酝酿着深刻变革,简单地概括,就是资本主义阵营陷入了“滞涨”危机,社会主义阵营存在着“僵化”危险,大批刚刚获得解放的民族国家面临着国家治理挑战。一言以蔽之,就是大家当时都在寻找新的出路。求知欲望强烈、视野开阔的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自然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那个时代的影响,孕育形成了鲜明的问题意识、强烈的改革精神、宏大的创造魄力。这样的思想特质,使得习近平总书记总是能够敏锐、深刻地把握党情国情社情的重大变化,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三、抓紧抓实《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学习运用
日前,中央党校下发了2024各级党校认真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通知。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通知精神,以全市各级党校为阵地,组织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7.26”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以此作为全市党员干部做好迎接党的十九大的思想、政治、理论准备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第一,要把政治自觉与行动自觉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和成长历程告诉我们,我们所绝对服从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当前,强化“四个意识”,践行“两个绝对“,是XX最大的政治,全市每一位党员都要具备高度的政治自觉。始终对党绝对忠诚,不是静态的,这是对96年来这段苦难辉煌历程的所有历史智慧、历史经验、历史启示的尊重和掌握。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绝对一致,不是孤立的,这是始终对党绝对忠诚的根本保障,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13亿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所有奋斗、所有实践、所有探索的尊重和延续。我们要进一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忠实践行“两个绝对”,坚决尊崇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绝对权威,坚决听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指挥号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2024XX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重要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把总书记嘱咐的每一件事情都办好、落实好,奋力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XX”,当好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动“四个转变”、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XX的排头兵。
第二,要把思想养分与精神养分结合起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经历,关键在于了解总书记重要思想的起点和源头,更加坚定自觉地维护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在汲取思想养分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从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中汲取理想信念、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等精神养分,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价值立场、思想观点、思维方法、表率作用,努力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总书记看齐,树立正确价值观、成长观、政绩观,努力践行好干部标准,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在党忧党,在党兴党,为建设幸福XX、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
第三,要把学习工作与研究工作结合起来。要抓紧让《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及与总书记成长经历相关的学习内容进教材、进课堂,使之成为引导全市党员干部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的思想引领和重要保障。同时,要把握“领袖人物成长经历也是党史、党的理论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积极拓展党史研究领域,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设立重大专项,开展深入研究,力争形成有分量的成果。
上一篇:七下语文总结(推荐3篇)
下一篇:七下班主任工作总结(优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