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一年级数学个人总结(整合5篇)

风中残烛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417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7分钟。

一年级数学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一、通览课改教材,做到从全局上把握教材。由于是第一次接触新教材,对于新教材的结构和体系都不熟悉,为了尽快地了解新教材并掌握新教材,在开学初我们三年级教研组的老师坐在一起,将课改年级一至三年级的教材进行了通览,对比了新旧教材的内容的不同,与同组教师交流了自己在接触教材时的困惑,了解了本册教材与其他几册教材的联系,做到从整体上把握好教材。

二、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天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工作决定我们必须加强教师业务学习,使学习成为自己的内需。首先加强理论学习。没有教学理论支撑的教学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必将成为固步自封的—————。其次要加强教学实践的

三、优化教学方法,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在以往的教学中自己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是当我面临新教材时感到以往的教学方法需要重新调整。新教材从注重知识传授的结果转变为注重知识的传授的过程,过程性评价作为教学的重点。新教材中没有出现计算法则、定理定义等概括性的语言。那么如何从数学学科知识的建构上让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是我努力在探索的。

1、注重过程的教学,采用直观操作法、学具演示法

2、改进课堂教学,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一年级数学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青少年,人际心理健康素质,年级差异。

分类号 B848.9

1问题提出

人际心理健康素质(以下简称人际素质)是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方面,它包含个体在交往过程中的人际交往能力、适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交往过程中的自我调控以及交往过程中合作的态度等一系列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1]。

近些年来,2024青少年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2024青少年人际素质的结构和内涵的研究。国外的研究一方面以社会心理学角度,从关注个人品质的“社会合意性”发展到对跨越不同人际交往关系的“一致性”的个人素质的研究。如安德森(Anderson)提出了诚实、理解等人们评价他人的社会合意性品质[1];凯恩(Cann)等提出了善良、可靠等四组素质在各种人际关系中要求的一致性程度等[2]。另一方面以情绪智力概念为中介研究人际素质,提出了情绪智力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如斯卡特(Schutte)等人运用系列研究考察和证明了情绪智力与人际关系的正相关关系[3]。国内研究主要是从心理素质研究出发,将人际交往作为心理素质的一个成分或亚成分,人际心理素质在心理素质的研究中处于附属地位。如邓如陵、葛军2024高师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研究[4],将高师学生心理素质分为8个方面,其中第6个方面是人际交往的能力素质;冯正直、张大均提出了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三因素结构,人际适应包含在适应性因素中[5]。

二是对不同受教育阶段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研究。如田文强的“浙江大学生人际交往素质的调查分析”,认为人际交往素质是由人际关系建立、冲突控制和情感支持等特质构成的多要素综合体,大学生具有交往的主动性,但缺乏交往技巧及人际冲突处理技巧[6];沃建中、林崇德等人的“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人际交往水平从初一到初二明显下降,初三时有大幅度的攀升,高中阶段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7];董莉、沃建中的“3~6年级小学生人际交往发展特点的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的同伴关系要优于其他人际关系类型,女生人际交往优于男生[8]。

三是2024青少年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这类研究将人际关系因素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内容,揭示青少年人际关系特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如,王峰等的“重点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分析了影响重点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的20个变量,其中包括学生与父母关系和同伴关系等人际因素[9];胡军生、王登峰等的“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人际敏感、强迫、敌意等方面[10]。

上述诸方面研究有力地推进了人们对于青少年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特点及规律的认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欠缺,主要表现在:国外研究侧重于以情绪智力为中介探讨人际素质的内容,国内研究多将人际素质作为心理健康素质的附属成分,仅限于某些侧面的概括和研究,欠缺对人际素质内涵更为深入系统的分析;对于青少年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从局部、现象及表现形式上的研究居多,由于对人际素质结构和内涵研究上的欠缺,还不能从人际素质的多层次结构出发,更加系统深入地揭示青少年人际素质的特点;针对某一受教育阶段、某一地域的青少年群体的研究居多,还缺少跨越整个青少年期、涉及不同地域青少年的综合性研究。

马惠霞、沈德立在总结国内外2024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全面地阐释了人际心理素质的内涵[1]。在此基础上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人际素质分量表》[11],构建了新的人际素质的测量维度。本研究即以人际心理素质内涵及测量维度研究的新视角,以全国各地、处于不同受教育阶段的青少年为对象,对青少年人际素质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进一步探析我国青少年群体人际素质的特点和成因。

2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华东、华北、中南、西南、西北、东北等不同行政区域所属的23个省市、自治区选取了51399名青少年为调查对象,以同时满足年级、性别、专业、家庭来源、家庭收入、学校性质等15个背景变量为标准进行严格筛选,获得有效样本44063(有效率85.70%)例。其中男性21245(48.20%)人,女性22818(51.80%)人;来自城市20569(46.70%)人,农村23494(53.30%)人;重点学校15737(35.70%)人,一般学校28326(64.30%)人;独生子女19626(44.50%)人,非独生子女24437(55.50%)人。平均年龄为15.39±2.74岁。调查对象年级分布如表1所示。

2.2调查工具

本研究以马惠霞、白学军等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人际素质分量表》为调查工具。量表共21个条目,包含3个维度。其中,人际交往维度包含11个条目,主要反映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有利于建立积极、良好人际关系的个性品质和能力,包括自信、敏感、热情、机智、表达能力强、合作等。人际调控维度包含6个条目,主要反映青少年在交往中,善于根据情境调节交往技能,促进人际互动的心理品质。人际知觉维度包含4个条目,主要反映青少年在交往中,知觉他人的交往需求,体验他人交往的品质和能力以及对交往双方关系的理解力。量表条目采取4等级评定,1~4分别表示“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比较符合”、“完全符合”,各条目均采用正向计分。各维度的条目得分相加,取其平均数为维度分;总均分为所有条目得分相加后计算出的平均数。得分越高,说明越善于人际交往,在交往中越能知觉、体验他人的交往需求,与交往对象的互动的主动性和效果越突出;得分越低,说明在人际交往中,知觉、体验他人的交往需求及与交往对象的互动等心理品质越差。

该量表及各维度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983、0.979、0.957和0.953,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18。结构效度的分析结果显示,人际交往、人际调控、人际知觉与人际素质总分之间具有中高度相关。以《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为效标进行分析,适应分量表与该量表总的相关系数0.719,表明了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同时效度。

2.3数据的统计处理

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

3结果

3.1青少年人际素质总体特点

对44063名调查对象的有效数据进行频数分布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的人际素质得分平均数为2.8573,标准差为0.4025,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2.853~2.861。数据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形态,偏度系数为0.031,峰度系数为-0.031(见图1)。

根据青少年人际素质的得分分布和数据变异情况,将人际素质发展水平分为三个等级(M±2SD)。人际素质得分低于2.05(M-2SD)的为低水平;人际素质得分在2.05与3.66之间的为中等水平;人际素质得分在3.66(M+2SD)以上的为高水平。处于人际素质各水平的青少年人数、比例分布状况如表2所示。

3.2青少年人际素质总均分的年级差异

对不同年级青少年整体人际素质总分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人际素质年级变化趋势表现为,初一年级最高,从初二年级开始至高二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人际素质得分逐渐下降,结果如表3所示。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47.41,p

3.3青少年人际素质3个维度的年级差异

3.3.1青少年人际交往维度的年级差异

青少年人际交往得分的平均数为2.8497,标准差为0.4624,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845~2.854。对不同年级青少年人际交往得分的统计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年级变化趋势表现为,除高三年级稍有波动以外,其他各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人际交往得分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结果如表4所示。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145.852,p

3.3.2青少年人际调控维度的年级差异

青少年人际调控得分的平均数为2.9409,标准差为0.4884,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936~2.945。对不同年级青少年人际调控得分的统计结果表明,青少年人际调控年级变化趋势表现为,初一年级最高,从初二年级开始至高二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人际调控得分逐渐下降,结果如表5所示。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12.997,p

3.3.3青少年人际知觉维度的年级差异

青少年人际知觉得分的平均数为2.7526,标准差为0.5664,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747~2.758。对不同年级青少年人际知觉得分的统计结果表明,青少年人际知觉的年级变化趋势表现为,除高二年级稍有波动以外,其他各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少年人际知觉得分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结果如表6所示。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48.537,p

4讨论

4.1青少年人际素质整体特点

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的人际素质总均分在1~4之间,平均分为2.8573,分数分布基本呈正态分布,有97.8%的调查对象总均分在2.05(M-2SD)以上,总均分高于3.66(M+2SD)的调查对象占2.9%。反映出我国青少年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培养和熏陶过程中,在对社会互动对象的认知、人际交往中角色转换技能以及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等方面呈现良好的状态。

4.2青少年人际素质的年级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的人际素质在小学五年级、初一年级较高,从初二年级开始至高二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人际素质总均分逐渐下降。

这一变化趋势可能的原因有:首先,小学、初中阶段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类型、过程和内容相对较为单纯,随着年级增长,青少年面临的人际交往问题越来越成人化,而青少年此时在人际交往技能上却相对不太成熟,心理上还没有做好应对复杂人际关系的准备。同时初中和高中阶段又经历着步入青春期的转变过程,由自我意识引发的新的自我中心,表现出叛逆性和攻击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人际素质中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及行为成分的发展。到了大学阶段,大学一年级新生由于环境和角色变化引起的心理不适应,带来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上的困惑,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随着对大学生活的不断适应,人际交往会有一定改善。其次,小学五年级和初一学生的动机系统较为简单,在人际交往上容易简单地按老师和家长说的去做,而初二以后,特别是进入高中阶段,青少年的动机结构发展得较为复杂,内在性较强,行为调控的动力由外部控制为主向内部控制为主发展,自我的独立意向越来越成为支配行动的主导因素,与这一年龄段尚不成熟的心理发展水平形成一定反差,导致了人际交往发展上的变化和波动。此外,青少年时期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学业与升学的压力可能导致学生们没有较为充分的时间有意识地体验和增强各类人际交往。

4.3青少年人际素质3个维度的年级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人际素质3个维度的年级差异均显著,但呈现不同的变化特征。其中,人际交往,除高三年级稍有波动以外,其他各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人际交往得分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人际调控,初一年级最高,从初二年级开始至高二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人际调控得分逐渐下降;人际知觉,除高二年级略有波动以外,其他各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人际知觉得分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在人际素质的3个维度中,人际调控侧重人际互动中的适应性;人际交往侧重人际交往中的人格特征、一般能力、情感和意志过程等成分;人际知觉侧重人际互动中的社会认知成分。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人际调控及人际知觉上年级变化趋势的差异,反映了青少年在一般认知、人格特征及社会认知上发展变化的非同步、非等速性,及其在人际关系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及行为成分发展上的非同步特征。

2024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研究证明,发展到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才能够开始理解社会交互作用,采用较全面的观点看待社会情境,理解社会关系的互惠性质[12],而自我意识、性格、需要、兴趣及价值观等影响人际素质发展的因素,获得较大发展和初步成熟,要到高中及大学阶段。青少年在一般认知、人格特征及社会认知上发展的非同步、非等速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侧重人际互动中的适应性的人际调控发展较早,而以社会认知成分为主的人际知觉的发展相对较晚。另一方面,由于青春期身心的急剧变化,青少年的社会态度、逆反心理及自我中心特征又可能导致了其在人际交往上的消极情绪和行为,与不断提升的人际认知之间形成较大的反差。

5结论

(1)我国青少年的整体人际素质处于较好的水平。(2)青少年人际素质得分在中学阶段有随年级增长呈下降的趋势,初中阶段得分较高,高中阶段得分最低。(3)青少年人际交往随年级增长呈现下降的趋势,初一年级得分最高,高中及大学阶段得分最低;青少年人际调控从小学五年级至初一呈上升趋势,然后随年级增长逐渐下降;青少年人际知觉随年级的增长呈不断上升趋势。

参考文献

1 马惠霞, 沈德立. 人际心理素质探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 14(1): 85~86

2 Arnie Cann. Rated importance of personal qualities across four relationship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4, 144(3): 322

3 Schutte N 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1, 141(4): 523~536

4 邓如陵, 葛军. 高师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研究.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22(4): 41~43

5 冯正直, 张大均. 中学生心理素质概念和成分的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1, 27(6): 56~61

6 田文强. 浙江大学生人际交往素质的调查分析. 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36): 50~52

7 沃建中, 林崇德, 马红中, 李峰. 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1, 17(3): 9~15

8 董莉, 沃建中. 3~6年级小学生人际交往发展特点的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13(1): 45~47

9 王峰, 王莉, 李瑞芹. 重点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山东精神医学, 2005, 18(3): 137~139

10 胡军生, 王登峰, 李泉.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13(4): 449~451

11 马惠霞, 白学军.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人际素质分量表的编制.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6, 4(3): 168~171

一年级数学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测试;现状

按照教育部《20242011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报送工作2024要求的通知》和天津市教委2024要求,天津大学体育部于2011年10月开展了4个年级、16个学院、60个专业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建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测试工作。其主旨是在全面掌握当前我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为构建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和平台提供可资参考的依据。

1.研究目的与意义

1.1 为全面总结、分析2009~2011年间我校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根据实际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客观、科学的依据。

1.2 通过“标准”的测试,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自己体质健康的现状,设定改变现状的目标或有针对地制订健身计划,而且要通过教育使学生懂得如何适应社会环境。通过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提高学生贯彻执行“标准”的自觉性和对自我健康的责任感。

表1 测试对象的年级、性别列联表(单位:人)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Total

男 2511 2588 2508 2591 10198

女 1447 1317 1179 1162 5105

Total 3958 3470 3687 3753 15303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次参加测试的学生共计15303人。其中,一年级3958人,二年级3470人。三年级3687人,四年级3753人。按性别分类,男生10198人,女生5105人;各年级男女生分布见表1。

2.2 主要研究方法

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方法。采用随堂测试,数据的核查参考《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复测表,以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数据上报软件》使用说明书。对超过上下限范围的异常数值进行核实,对无法核实的明显错误数据采取剔除处理。数据处理由Spss 20.0(Statistics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统计软件包完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测试总成绩

本次测试结果显示,我校学生测试总分的平均水平依然处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较低线。男生方面,如表2所示,平均分为65分,其中最高分97分,最低分12分。与2010年成绩相比,降低了0.07分;女生方面,平均分为74分,最高分100分,最低分22分,与2010年成绩相比,降低了0.56分。

表2 2010-2011年全校(1-2年级)学生体质健康总分比较表

Mean N Std.Deviation Minimum Maximum

2011年 男生 64.94 3277 14.09 12 97

女生 73.84 1922 12.40 27 100

2010年 男生 65.01 4809 13.07 12 97

女生 74.40 2344 10.46 34 99

变化幅度 男生 -0.07 - - 0 0

女生 -0.56 - - -7 +1

在等级检出率方面,男生优秀的比例0.8%,尚有34.5%的人群未达到合格标准;女生的优秀比例为5.5%,不及格比例为14.6%。与2010年相比,男生的不及格比例降低了1.8%,但女生的不及格比例却增加了3.8%。

3.2 形态指标

图1 2010、2011年男生身高均值比较图(cm)

图2 2010、2011女生身高均值比较图(cm)

图3 2010、2011男生体重均值比较图(kg)

身高、体重是形态发育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指标。统计结果显示,2011年全校男生的身高均值为175.57cm,体重均值为66.51kg;女生的身高均值为163.16cm,体重均值为54.55kg。2010与2011年间身高体重的变化情况,见图1-4。

将身高标准体重测试结果与2010年全国总体水平(18、19、20-24岁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男生t=-80.730,p

图3 2010、2011男生体重均值比较图(kg)

图4 2010、2011女生体重均值比较图(kg)

进一步统计各年级在身高体重等级检出率的比例,我们发现,男生方面,正常体重一年级的比例为33.9%;二年级的比例为38.4%,三年级的比例为28.3%;四年级的比例为33.0%。不合格的比例(包括营养不良、较低体重、肥胖和超重):一年级为62.1%,二年级为61.6%,三年级为71.7%,四年级为67.0%,说明男生群体的体格发育和营养状况很不理想,尤为严重的是三年级和四年级。女生方面,正常体重一年级的比例为41.1%,二年级为48.4%,三年级为39.5%,四年级为37.9%;而不合格的比例一年级为58.9%,二年级为51.6%,三年级为50.5%,四年级为62.1%。可见女生群体的体格发育和营养状况虽然略好于男生,但,较低体重所占比例却尤为突出,且集中在一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

表3 2011年全校男、女生(1-2年级)肺活量均值和标准差(M±SD)

肺活量ml 肺活量体重指数 肺活量体重分数

男生 Mean 4388.27±778.8 62.93±54.6 68.8±21.8

N 4259 4207 3277

女生 Mean 2984±535 53.66±61.7 70.3±21.0

N 2266 2256 1922

3.3 机能指标

3.3.1 肺活量

统计结果显示(见表3),全校男生肺活量均值为4388.27毫升,肺活量体重指数均值为62.93;全校女生的肺活量均值为2984毫升,肺活量指数均值为53.66。

肺活量在人体生命过程中与身高和体重等指标密切相关。在成年阶段,身高相对稳定,影响明显减少,体重因素愈发重要了。一般体重增加会伴随肺活量一定程度的增加,但这主要是为了供给体重增多部分的需要,因为此时肺活量的增加并不能说明呼吸机能对机体的支持增加。而肺活量/体重(派生指标)可以使肺活量随年龄变化的趋势准确,也更能体现机体实际得到呼吸系统支持的水平。我校学生群体肺活量/体重的得分,男生平均分数为68.8分,女生平均分数为70.3分;男生的各等级检出率分别为:优秀16.3%、良好37.0%、及格35.0%、不及格11.7%;女生的各等级检出率分别为:优秀15.3%、良好33.8%、及格37.9%、不及格13.0%;分别与2010年男生群体肺活量/体重的得分71.69分,和女生群体肺活量/体重的得分70.75相比,均已呈现出下降趋势。

3.3.2 台阶试验

统计结果显示(见表4),全校学生台阶试验指数均值,男生为52.94;女生为52.07。从各年级发展态势看,随着年级的升高,呈下降趋势。男生方面,三年级的均值要比二年级的降低1.60;四年级的均值要比三年级的降低1.18;女生方面,三年级的均值要比二年级的降低0.87;四年级的均值要比三年级的降低2.31。

统计检验的结果进一步显示(见表5-6):男生方面,二年级和四年级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二年级和三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之间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F(2,3115)=13.175。女生方面与男生相同,即二年级和四年级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二年级和三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之间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F(2,1524)=8.022;二年级和四年级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由此可以证实,四年级男、女学生的心血管系统机能水平在四个年级中最差。

分别将2011年与2010年二年级男、女学生台阶试验指数进行比较发现,男生降低了0.16;女生也降低0.86。统计结果显示,男生的二者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女生之间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3.023,p

将2011年我校男、女生台阶试验均值与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20—24岁组比较发现,两者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男生t=-19.610,p

3.4 身体素质指标

3.4.1 男生方面

(1)握力:由表7可知,我校男生(1-2年级)握力均值为36.72kg,平均得分为45.01分。与2010年我校男生测试结果进行比较,两者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4808)=-107.326,p

四个年级的进一步统计检验发现,一年级和二年级、二年级与四年级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二年级和三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F(3,4996)=33.979

由此说明,我校一年级和四年级男生的上肢肌肉的运动能力水平更低。

图5 全校男生握力水平趋势图(kg)

(2)立定跳远方面:由表8所示,全校男生立定跳远(1-2年级)总体均值为217厘米。与全国总体水平(18、19岁组)进行比较发现,二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与我校学生2009年、2010年成绩相比,两两之间依然具有显著性差异,F(3.4967)=10.098。说明我校男生下肢爆发力和弹跳能力呈现出下降趋势。在等级检出率方面,不及格比例数可达43.7%。

将四个年级的均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四年级和其他三个年级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各年级,两两之间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四年级男生的立定跳远整体水平要好于其他三个年级,这与其他体质指标的比较正好相反。

(3)1000米跑:由表9中可知,一年级男生1000米跑的均值为238.1秒。与2010年全国总体水平(18、19岁组)比较发现,我校学生一般耐力水平要好于全国的总体水平,且二者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与2009年我校一年级整体水平相比,呈现出升高趋势,且二者之间也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见表9)。

上述研究表明,我校男生的上肢、下肢肌肉运动能力并不理想,其各等级检出率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此结论。但一般耐力水平却又有所改善,这可能与近几年我校体育课教学中增加了身体素质训练的比重,且连续几年均进行1000米和800米跑的测试,相应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2024。

3.4.2 女生方面

(1)坐位体前屈:如表10所示,2011年我校1-2年级女生坐位体前屈均值为15.53厘米。与2010年全国总体水平(18、19岁组)比较,两者之间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1(2763)=9.810,t2(2363)=6.907,p

图6 2011年全校女生坐位体前屈水平趋势图(cm)

统计检验的结果显示,一年级、二年级分别与三年级、四年级与之间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而三年级和四年级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F=1276.955,p

(2)立定跳远:由表11所示,全校女生(1-2年级)跳远成绩均值为158厘米。将其与全国(18-19岁组)的指标均值进行比较发现,二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t1(2687)=-18.437,t2(2687)=-21.939,p

图7 2011年我校女生立定跳远水平趋势图(cm)

各年级之间显著性检验结果发现,四年级和其他三个年级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各年级,两两之间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这一点与男生相同,即说明四年级女生的立定跳远整体水平也要好于其他三个年级,与女生的其他体质指标相比也正好相反。

(3)800米跑:由表12可知,一年级女生800米跑的均值为240.1秒,最好水平为183秒,最差水平为335秒。与2010年全国总体水平(18、19岁组)比较发现,二者之间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1(2563)=-54.837,t2(2563)=-53.076,p

4.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我校学生体质与健康整体水平很不乐观。既普遍低于2010年全国总体水平。与2009年、2010年我校学生体质部分指标相比也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在四个年级的比较中,发现四年级男、女生小肌肉群的力量和柔韧素质明显低于其他三个年级,但下肢爆发力和弹跳力却又好于其他三个年级。由于我校对身体素质尤其是一般耐力的水平的关注,近两年来男、女生成绩普遍具有提高。

4.2 建议

一年级数学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我校东莞校区非医学专业本科(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法规与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医学英语、应用心理学、国境卫生检疫、医学信息管理、医学工程、卫生统计及社会工作等专业)2008级、2009级、2010级及2012级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教学方法在2006级至2008级,使用《人体形态学》教材,共12学时理论课,授课内容为组织学基本组织及各论(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在2009级,使用《基础医学概论(一)》自编教材,共12学时理论课,授课内容为组织学基本组织。2010级使用《人体形态学》教材,共24学时,其中理论课18学时,授课内容为基本组织及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增加实验课6学时。2012级使用《组织学与胚胎学简明教程》教材,共24学时,其中理论课18学时,授课内容为组织学基本组织及各论(在2010级的基础上,增加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实验课6学时。

1.2.2评价方法以相应年级学生基础医学概论(一)或组织学的考核评价教学效果。相应年级考核方式为:2006级-2009级,组织学、解剖学和生理学合卷得出基础医学概论(一)成绩,组织学占20%;2010级-2012级,三门学科单独考试,最后合成课程成绩,组织学占15%。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2结果

2.12008级、2009级、2010级及2012级考试结果2008级学生总人数708人,总成绩及格人数580人,及格率为81.9%,平均分为67.3分。2009级学生总人数813人,总成绩及格人数98人,及格率为12.1%,平均分为46.6分。2010级学生总人数810人,总成绩及格人数583人,及格率为71.9%,平均分为65.3分;其中组织学部分及格人数718人,及格率为88.6%。2012级学生总人数580人,总成绩及格人数499人,及格率为72.2%,平均分为72.2分;其中组织学部分及格人数551人,及格率为95.5%。

2.2相关年度的及格率的比较2008级与2009级及格率计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09级与2010级及格率计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10级与2012级及格率计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32010级与2012级组织学成绩比较两个年级的组织学部分及格率计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

3讨论

3.1教学改革前组织学教学状况在非医学专业组织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组织学较为难学。可能由于:①部分非医学专业学生是文科生,对于学习理科科目有困难,一些学生重视不足,认为学习基础医学知识对其专业不重要;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多少及深浅度的把握,也对学生学习有影响;③组织学研究机体微观形态结构,需要理解和记忆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在理论课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课学习,能够很好地理解这门学科。在2006级-2008级本课程开设初期,仅讲授理论课,学生未能在实验课中进行标本观察,难以理解组织学内容,因而本课程成绩平均分不高;但因组织学在课程考试中比例较低,最终未影响到相应学年的及格率。以2008级成绩为例,总成绩及格率为81.9%,平均分为67.3分。

3.2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体会2009年以教学整合为目的进行第一次教改,改用自编教材《基础医学概论(一)》,三门学科按系统进行内容整合编排,由于非医学专业学生对医学的学习及接受能力较差,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适应教材编排,导致该年度基础医学概论(一)课程成绩非常不理想,及格率较低,仅为12.1%,与2008级考试结果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2009年教改可能不适用于本院非医学专业学生学习。针对2009年教改可能存在的问题,于2010年进行第二次教改,①增加少量实验课学时,以利于学习和理解;②继续使用《人体形态学》教材,以提高学习信心;③组织学调整教学进度,删减部分系统学习,以减轻学习压力,目的是应对所用教材存在的缺点,教材为组织学与解剖学一起编排,使用过程中略显凌乱和不系统,不利于学习和复习。该年度基础医学概论(一)课程成绩有相应提高,及格率回升到71.9%,与2009级考试结果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2010年教改有利于本院非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为了解决教材存在的问题,2012年进行了第三次教改,①使用单独编排的《组织学与胚胎学简明教程》教材;②将之前删减内容补充进来。该年度及格率及平均分均有所提高,及格率为72.2%,平均分为72.2分,2010级与2012级总成绩比较结果显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这两个年级组织学成绩比较也显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单独编排的组织学教材更适用于本院非医学专业学生,学生也适应2012年组织学教学进度的调整。

一年级数学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2010年 吉首大学 女生 体质 健康 横向比较

女大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和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她们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之才,还肩负着孕育和培养下一代的任务,她们的体质状况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未来的发展。本文对湘西地区具有综合代表性的吉首大学的四个年级女生的体质状况进行横向比较,发现女生体质的变化规律,针对女大学生体质的提出相关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吉首大学(包括张家界校区)四个年级非体育专业的在校女生为研究对象。测试时间为2010年11月份,数据来源于吉首大学公共体育部。2010年吉首大学(包括张家界校区)女生有9832人。大四女大学生有2679人,大三女生有2606人,大二女生有2386人,大一女生有2161人。我们随机从四个年级中随机抽取10个院系,每个院系随机抽取一到四年级固定专业班(外国语学院的日语专业、城规学院的城规、物信学院的电子专业、法学院的法学、商学院的工商专业、政管学院的公共管理专业、文学院的广告专业、美术学院的美术专业、医学院的护理专业、化工学院的化工专业)的女生10人,每个年级抽取100人,共400人,运用身高、体重、肺活量、800m指标进行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身体素质方面横向对比分析。?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体质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数理统计由Excel2007、SPSS17.0软件完成,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结果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

二、结果与分析

(一)2010年吉首大学女大学生身体形态比较

1.身高

身高是反映人体骨骼生长发育和人体纵向高度的主要形态指标[1]。2010年吉首大学大一至大四年级女生身高最高的是大四,值为158.23cm,最低是大三,值为156.4cm。女大学生身高均值年级总差值为1.09cm,总体呈递增形式(见表1)。经t检验,大一女生与大二、大三、大四的女生的身高均数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大二与大三女生的身高均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大三女生与大四女生的身高均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

2.体重

体重是反映人体横向生长及围、宽、厚度、重量的整体指标[2]。它反映人体骨骼、肌肉、脂肪及内脏发育和充实的程度,是测量健康和体质的重要指标。比较分析吉首大学女生的体重指标,找出其体重变化、特点与规律,对指导学校体育课及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有重要意义,从而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增强体质。

2010年四个年级的女大学生体重研究,从体重均值看,总体来看是升―降―升。大二女生体重显著增加。从大一至大四,年级体重总差值为1.98 kg(见表1)。1-4年级女大学生体重均数,女生最高的是大学2年级,其值为51.27kg,最低是大学1年级女生,其值为48.95kg。大一女生与大二女生体重均数差值最大,值为2.32kg。经t检验,大一与大二、大四女生的体重均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大二、大三、大四女生的体重进行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二)身体质量指数(BMI)

BMI指数,也叫身体质量指数,是与体内脂肪总量密切相关的一个指标,它可以直接反映全身性超重和肥胖的状况,是衡量是否肥胖和标准体重的重要指标[3]。BMI的计算公式是BMI=体重(千克)/身高的平方(米),按照中国人的体质特征,BMI指数<18.5为体重过轻,在18.5―23.9为正常,在24―27.9为超重,≥28的为肥胖。

2010年四个年级女生BMI指数横向研究,大一至大四女生BMI均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上升,四个年级的女学生BMI指数反映出体重都为正常。最高的BMI均数是大三女生,值为20.56。最低的BMI指数均均值为19.80。四个年级BMI差值最大的是大一与大二之间,值为0.73.四个年级BMI的均数总差值0.53。4个年级的BMI指数都在18.5~23.9之间,说明四个年级女生体质正常(见表1)。经t检验,大一女生与大二、大三女生的BMI均值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大二、大三、大四女生的BMI比较均无显著性(P>0.05)(见表2)。

上述结果表明,2010年吉首大学四个年级女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相对较好,大三女生的较差,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除受遗传、地域、环境的影响外,还与营养等因素2024。遗传方面,因吉首大学女生年龄在17―25岁之间,接近成人的年龄,所以身高变化不大。大一女生体重最轻,可能是高中时期面临升学的压力,学生几乎没时间运动,导致整体体重较轻,经过大一比较舒适的生活,体重明显上升。大三、大四体重增加,可能与大学体育选修课结束,女生好静不喜欢运动有一定关系。目前女性广为流传的“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上吃少”观念2024女生为了保持身材坚持吃早餐,这可能也是造成吉首大学女生体重正常的原因。另外,饮食结构对身高、体重、BMI均有一定的影响。

表12010年吉首大学女大学生身体形态各项指标及肺活量横向统计表

年级 身高(cm) 差值 体重(kg) 差值 BMI 差值 肺活量 差值

X(――)

S X(――)

S X(――)

S X(――)

S

大四 158.23 5.80 1.83 50.93 6.20 0.59 20.33 2.11 -0.23 2761.53 495.94 86.74

大三 156.40 5.08 -1.55 50.34 5.90 -0.93 20.56 2.07 0.03 2674.79 445.38 72.07

大二 157.95 5.33 0.81 51.27 6.32 2.32 20.53 2.10 0.73 2746.86 402.20 32.32

大一 157.14 4.77 48.95 6.55 19.80 2.27 2714.54 303.42

年级

总差值 1.09 1.98 0.53 46.99

注:1.“-”表示负增长值;2.差值=相邻两年级高年级-低年级;3.年度总差值=大四-大一(以下同)。

表22010年吉首大学女大学生身体形态各项指标及肺活量横向差异显著性检验(T检验)

年度 身高 体重 BMI 肺活量

大二 大三 大四 大二 大三 大四 大二 大三 大四 大二 大三 大四

大一 1.14 -1.06 1.46 2.55* 1.57 2.20* 2.34* 2.47* 1.69 0.64 -0.74 0.81

大二 -2.11* 0.36 -1.08 -0.38 0.13 -0.67 -1.20 0.23

大三 2.38* 0.70 -0.80 1.30

注:*P

(三)2010年吉首大学女大学生身体机能比较

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肺活量的大小是反映肺每次通气的最大张力,是评价人体呼吸系统机能状况的指标[4]。

2010年四个年级的女生肺活量研究,最高的是大四年级肺活量均数,值为2761.53 ml。最低的是大三女生的肺活量均数,值为2674.79 ml,年级总差值为46.99ml,差值最大的是大三女生与大二女生肺活量均数之间,值为86.74 ml(见表1)。经t检验,大一女生与大二、大三、大四女生的肺活量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见表2),表明四个年级女生的肺活量较稳定。

(四)2010年吉首大学女大学生身体素质比较

女子800 m是大学生耐力素质测试的主要项目,是衡量速度耐力的重要指标。耐力速度是我国学生身体素质中的最薄弱环节[5]。

2010年四个年级女生800米指标研究,最高的大四女生的800米,其值为253.67s。最低的是大一女生是351.50s。年级总差值为-79.63s,800米跑的均值变化很大。大一女生的成绩最差,大二女生800米跑迅速提高,与大二比较大四女生明显下降(见表3)。经t检验,大一女生与大二、三、四女生的800米跑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

表32010年吉首大学女大学生800米指标横向统计表

年级 800米 差值

X(――)

S

大四 271.87 16.75 7.38

大三 264.49 27.59 10.82

大二 253.67 36.08 -97.83

大一 351.50 29.01

年级总差值 -79.63

表42010年吉首大学女大学生800米指标横向差异显著性检验(t检验)

年度 800米

大二 大三 大四

大一 -21.13** -29.23** -35.71**

大二 -4.22** -5.48**

大三 -0.81

注:“-”表示速度提高。

上述结果表明,女大学生身体素质刚入学的前两年,耐力素质有明显的提高,而后两年呈下降趋势。女大学生身体素质出现差异的原因:(1)与女大学生的锻炼意识和锻炼习惯2024女大学生缺乏“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比如下雨等气候原因是阻止女大学生进行锻炼的主要原因。(2)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在学校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女大学生喜欢的项目需要的场地不能得到满足,这势必影响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目前女生利用自然环境进行健身娱乐的项目有健美操、广场舞和慢跑等,这可能是二年级时女生身体素质大幅度提高的一个原因;(3)大一、大二年级开体育选修课,到了大三基本停止,外加外部的一些因素,如恋爱、考研、就业等使得女大学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明显减少,女大学生的素质出现后期的下降,尤其是有氧能力水平表现的明显。

三、结论

(一)身体形态上,2010年大一至大四年级的女生身高、体重及BMI的均数随年级的递增呈上升趋势,变化没有规律。大四女生明显瘦高,大三学生相对矮胖。

(二)身体机能上,四个年级女大学生肺活量变化不明显,肺活量较稳定。

(三)身体素质上,四个年级女生800m跑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大二女生素质最佳,明显优于其它年级,大四年级女生最差。

四、建议

(一)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学校努力加强体育设施的建设

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满意度低以及场地器材的不全面,使得女生喜欢锻炼项目受到一定的限制。学校要大力加强体育场馆建设,尤其是室内场馆的建设,以便于下雪、雨季时的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开展,同时鼓励学生多利用学校现有场地器材及学校周边自然环境进行锻炼,加强场馆器材的管理及课外体育锻炼指导。

(二)加强体质宣传和正确引导,切合实际的鼓励女生进行运动

对于部分女生身体状况差导致自信心不强,缺少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动力的情况,学校应加强体质方面的宣传,并通报学生体质状况,使学生了解学校的整体情况略高于全国水平,增强锻炼的信心。对于刚迈进大学独立生活的新生,孤独感强,学校组织丰富的体育比赛和群体活动,使女生能从中锻炼身体,学会与人交往,有自己的伙伴。如:当前吉首大学“阳光健身操”活动的开展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活动的时间为1个小时以上,参与人群绝大多数是在校女生;活动内容为多种有氧的舞蹈结合,如:当前流行的广场舞和各种不同风格的体育舞蹈。对于没时间锻炼的女生,学校通过正确引导,女生学会自我调控、劳逸结合,达到学习、锻炼两不误。鼓励女大学生从事宿舍等室内运动,来解决气候因素造成的体育锻炼影响。

(三)安排学习课教授女生喜爱的有氧运动,增强学生体质

女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差,运动协调能力下降、动作迟缓,运动能力降低,好静不好动,这可能是普遍女大学生锻炼次数少的原因之一。早上锻炼的人少,喜欢晚上锻炼的女生常参加徒手形式的有氧运动,对此,在体育选修课堂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对女生喜爱的有氧运动的练习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有氧运动的方法,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自我锻炼的目的,进而满足其需求提高女大学整体的身体素质,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课题组.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8):184-186.

[2] 教体艺[2006]3号.教育部2024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2010.10.

[3] 张天成.西部民族地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研究[M].吉林:吉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233.

[4] 张福兰,张天成.2005年吉首大学在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分析与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7.3(1):128-134.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