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3285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4分钟。
it行业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一、印度的IT教育
1.印度在IT教育中取得的成就
印度的软件业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印度IT业的发展在世界上可谓是独领。这个几乎有一半的人口是文盲的国家,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出口国。“2000年印度的软件出口近46亿美元,在全球软件开发市场中,占据了16.7的份额,其软件产品已远销世界91个国家。西方工业大国也要依赖印度来支持自己的信息技术。”[1] 根据2006年印度《金融快报》的报道,印度IT业上半年的出口额达到65亿美元,比2005年同期48.2亿美元增长35。而根据麦肯锡公司的预测,2008年印度软件产值将达到850亿美元,其中出口创汇将达500亿美元,占印度出口总额的33。
印度软件业的成功归因于有优秀的人才,每年约有50万新生软件人才,其中大学毕业的只有7.4万,剩下的几乎全是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模式培养的。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软件人才可以说都是实用性人才,因为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是从“做”开始,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地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做中学习专业知识。因此,印度的软件工程师是很受欢迎的。
2.IT教育成功的原因
印度的IT教育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原因有三:
第一,政府投入大。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印度政府就投入巨资,仿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模式陆续建起了7个“印度理工学院”。此外,政府累计投资10亿美元将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生增加了两倍,从每年10万人增至2005年的30万人,加上民办的和企业的软件培训机构所培养的软件人才数量,使得印度的软件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第二,学校课程新。为了保证课程质量,在课程开发中,学校要进行大量调查,预测三年后的岗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每年都更新课程内容,平时做小的调整,如更换一、两门课程,一年半内更新所有课程。”[2] 这就保证了学科前沿性,适应社会的发展。
第三,专业与社会市场联系紧密。主要表现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在既有教学又有生产功能的实训环境下培养学生,实习所得成果直接转化成企业产品进入市场,与市场保持了紧密的联系。
印度定位于职业教育的IT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为本国的软件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也发展了本国的职业教育,成为印度职业教育中的一颗明珠。
二、印度职业教育的发展
1.印度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印度在独立前就产生了职业教育的萌芽。独立后,历届政府开始不同程度地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1952年,穆达里亚尔委员会建议在高中阶段开设多样化课程,从而促成了“多目的学校”的形成。1964年,科塔里委员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概念,并在其著名报告《教育与国家发展》别强调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中等教育职业化”这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建议。经过实践,印度政府在1986年制订的《国家教育政策》中进一步指出,“职业教育将自成体系,要为涉及几个活动领域并已确认的职业培养学生。”明确了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制度中的重要地位。
印度的职业教育主要是在高中阶段进行的,现阶段实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种类很多,但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以实施职业教育为主的工业训练学校,二是以实施技术教育为主的多科技术学校,三是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高中职业科。
工业训练学校,相当于我国的技校,主要培养熟练的工人和手工艺人,招收修完10年普通教育课程的毕业生,修业年限根据是否是工程行业而定,非工程行业的一般为1年,工程行业为2年。工业训练学校设置锻工、焊工、木工、管道工、房屋建筑、刺绣、制鞋、家用器件制造等专业。
多科技术学校,也称“技术员学校”,因为这类学校主要培养技术员,即介于熟练工人和工程师之间的中间层次技术人员,相当于我国的中等专业学校。其主要的招生对象是10年级的毕业生和初级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学制2年到4年不等,一般为3年。多科技术学校设置了质量管理、精密仪器等专业。
高中职业科,相当于我国的职业高中。它是为了实现“中等教育职业化”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设立的,真正落实于70年代末以后。职业科主要是在高中阶段把一部分学生导向职业教育,避免所有学生都盲目地考大学。因此,高中阶段的课程也会根据学术科和职业科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
2.印度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
虽然印度的职业教育分门别类,而且其IT 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总体的发展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印度由于其教育制度始终明显偏向学术课程,导致了在2年的高中阶段使50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这一目标难以实现,职业教育分流的比例只占毕业生总人数的四分之一,而一些发达国家像美国、英国的职业教育分流比例占毕业生将近一半。同时由于一些邦还未采用10+2+3这一学制,各邦进展程度相差极大,印度的职业教育总体进展缓慢。
从IT教育来看,印度的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有三:
第一,社会价值观念阻碍发展。印度自古以来有着严重的种族等级观念,一向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瞧不起技术性的体力劳动。“在印度,体脑劳动的收入相差悬殊,白领工人的收入大大高于蓝领工人的收入,大学毕业生的收入为熟练工人收入的几倍乃至几十倍。”[3]大多数学生一味地追求高学历、纷纷涌入考大学的队伍当中,职业教育发展受到阻碍。印度全国教育规划和管理研究所专家提拉克发表的论述印度职业教育的文章中指出,“在印度中等教育阶段修习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比例从1950年的7.3下降到1965年的6,继而下降到1975年的0.7;而修习普通教育的学生比例在1950年为92.7,1965年为94,1975年为99.3。”IT教育可以是最好的证明。印度软件业的规模和速度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除了因为信息化社会和市场需求外,在某种程度上也归因于它是脑力劳动,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所以更多的人愿意去从事这一行业。而其他门类如电工、焊工等行业受到人们的歧视,因此这类职业教育受到一定影响,总体发展迟缓。
第二,办学资金短缺。IT教育取得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充足的资金,但是其他类型职业教育的办学资金却少之又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需要花费更多的资金,“一般认为职业技术教育的费用是普通教育费用的二倍。”[4]因为需要购买大量与所设专业和课程相匹配的专门教学设备。而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本身就很紧缺,在此情况下拨出巨款来发展职业教育是很难办到的。
第三,职业教育课程的“结业性”。按照1966年科塔里委员会的建议,高中阶段职业班的课程将是终结性的。“这种教育的目标是使中等教育成为终结性的,以就业为方向的、对学生有直接用途的教育,这样学生能进入有收入的就业领域而不再继续学习。”[5]正是课程的“结业性”成为许多印度学生不愿修习职业课程的主要原因。一旦课程结业学生不再学习,无论是对学生个人还是对社会都会造成不良后果。显然,这种课程的“终结性”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没有什么行业的教育可以是一步到位的,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保证不被社会所淘汰。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结业性的指导思想同样也阻碍了印度职业教育总体的发展。
三、印度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其启示
1.存在的问题
印度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其中更是暴露了一些明显的问题。仅从IT教育来看,有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大量的人才外流
印度的IT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软件人才,但“其中许多人实际上是为美国培养的,费用由印度的纳税人支付。1998年来自印度6所名牌大学的80的毕业生同美国的大学和企业签订了合同。”[6] 在美国硅谷,40的新公司是由印度人创建的。2001年有一种估计,在未来8年的时间,印度将要培养150万名计算机软件工程师,其中一半将出国。如此大量的人才外流对印度整个国家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职业教育行业发展单一
IT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可以算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独立分支,无论从课程设置、培养方式都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但印度获得成功的仅仅是信息产业教育这一方面,职业教育不仅应与信息产业的教育和就业相联系,还应该与农业、服务业等行业相联系,使其全面发展,这样国家产业结构才不会失衡。
除了以上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之外,各邦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前面已经提到,由于一些邦还未采取10+2+3学制,因此发展的步调并不一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有一些邦如喜马偕尔邦、北方邦、旁遮普邦等甚至还未设置职业科,各邦进展程度相差极大。
2.相应的对策及启示
印度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首先,政府应适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使职业教育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次,注重多方面的发展,使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协调发展,创建和谐的发展局面。最后,协调各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尽量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同时要因地、因时制宜,不能统一标准。
尽管印度职业教育总体发展并不发达,但IT职业教育所取得的成功是不可否认的。我国也应该去粗取精,借鉴印度IT教育中成功的经验。
第一,与企业相结合的产业化职业教育。这主要是指学校和国外企业共同培养学生。例如,印度新德里理工学院与西门子、IBM等公司建立联合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有一半以上课程直接在实验室进行。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学生的实习成果可以直接转化为企业产品进入市场。而且,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都可以直接进行软件开发工作,无须再进行培训。
第二,教育培训由行业指导。以IT 教育为例,软件产业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不是学术人才,因此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侧重点就会放到让学生多“做”,使其更具有实用性。这样既有针对性而且具有时效性。
第三,课程的更换周期短。前面已经提到印度的IT教育课程在一年半内就会更新一次,这就保证了学生学习的内容时刻都能跟上技术发展。而且,许多培训中心还创造性地引进了ISO9000质量认证,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使课程和培训具有权威性。
参考文献:
[1]张小明. IT人才开发,我国应向印度学什么?[J]. 华东科技,2001(9):26-27.
[2]徐国庆. 职业教育定位: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J]. 职教论坛,2002(24):62-63.
[3]赵中建. 战后印度教育研究[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128.
[4]赵中建. 战后印度教育研究[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129.
it行业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进入2006年12月,北京已是寒风刺骨,而神州数码总裁郭为的心里却流淌着一丝暖意。就在几天前,神州数码公布了其中期财报业绩。财报显示,截至2006年9月30日,神州数码上半财年的营业额达119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88亿港元增长了34.8%,大大高于中国IT市场14%的增长预测。公司经营利润上升8.7%,达到了1.7亿港元,净利润达到9200万港元。
为了表示庆祝,郭为决定将年底的渠道伙伴大会拉到3000公里以外的珠海举行。会议的规模大大超出了预计,原定有600人参加,结果最终报名人数达到了1100名,这让工作人员忙得团团转,也让郭为感到不无兴奋。自从1999年以来,神州数码已经多年没有召开过全体渠道大会了。而此次神州数码之所以如此大张旗鼓,无非是对外发出信号,表明分销业务和渠道伙伴对其未来举足轻重――尽管从2002年起,IT服务就被树立为神州数码未来的方向,但时隔四年,这一业务发展并不顺利,始终未能成长为新的印钞机。上半财年,神州数码IT服务收入尽管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三成,但规模依然只有13.5亿港元。
新业务成长有限,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郭为将不得不继续倚赖固有的分销业务。而接下来的问题是:这块市场还能挤出多大的利润空间?
分销的隐忧
在郭为上台演讲前,他将毛向前推上了前台。毛向前是神州数码分销业务的领军人物,酷爱越野车运动的他短发、瘦削,始终给人一种精神饱满的感觉。“毛总喜欢开车,但开得不猛,开多久都不会累。”一位熟悉毛向前的神州数码人士说。
稳健的个性正是郭为对毛向前委以重任的原因所在。在2006财年上半财年,毛向前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半年时间内,分销收入达70.5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3.2%;在公司整个盘子中,分销收入比重占到了59%,依然是不可替代的顶梁柱业务。“神州数码一家独大的局面正在形成。目前,排名第二、第三、第四的分销商总营业额加起来已不及神州数码一家的营业额。”毛向前说。
联系到近年来不断增强的IT渠道扁平化的呼声,这一业绩的取得显得尤为不易。在接受《互联网周刊》的采访中,毛向前和神州数码常务副总裁林扬详细解释了神州数码分销业务逆势而上的原因。
新产品线的引进是最关键的一步棋,其中的亮点是宏(Acer)。2005年9月,神州数码签约宏,成为其全国总代之一,凭借优良的性价比优势,宏的台式机和笔记本在大陆市场打开了销路。在上半财年,仅宏就为神州数码提供了9.49亿港元的增量收入,占到了其分销业务总额的13.46%。新产品的开拓,使得神州数码的主要业务领域都呈现快速增长,根据神州数码中期报告,台式机、消费电子、笔记本等领域分别比上财年同期增长了77.28%、55.06%和45.87%。
第二个增长亮点来自惠普。“惠普的盘子很大,它给我们带来了相当大的一块增长。”林扬说。
在产品之外,神州数码还对渠道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截止到2006年9月30日,神州数码的渠道伙伴数量已经达到6218家,比去年同期增长50.12%。渠道的扩大,加上内部管理的优化,保证了神州数码能够从整个IT市场的自然增长步伐中获益。
但仔细研读神州数码分销业务增长原因可以发现,其最主要的仍是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即新增产品线和老产品线的巩固开发,而这恰恰是神州数码未来的一大隐忧。因为随着产品线的日益丰富,高成长性的新业务将越来越少。对神州数码这样的大分销商来说,压缩中间成本的空间已十分有限。“生产的优化是相对容易的,加工找到中国的工厂就可以了,但是供应链的优化远比生产的优化更难。”毛向前说,“这是一条不归路。”
郭为本人对分销也曾抱有怀疑态度。毕竟神州数码在2003年曾经有过兵败手机的经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于渠道曾经一度彷徨过、失落过。”郭为承认。
影响渠道命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上游厂商态度的转变比较微妙。在戴尔的直销模式急速增长之际,惠普、IBM等公司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恐慌情绪,惠普、联想先后采取了直销、分销并存的销售模式,很多厂商也在尝试压缩给予渠道的利润,这大大影响了渠道的情绪。
与此同时,分销行业的微利局面同其他行业的商业机会形成了巨大落差。郭为讲述说,神州数码曾经在北京上地购买了一座写字楼,三年后房地产上涨,公司轻松获利几千万元。“中国的商业机会太多了,分销行业拼死拼活才赚那么一点利润,很多人已经不玩IT了,IT已经跟卖猪肉没什么差别了。”郭为半开玩笑地说。
竞争形势仍在恶化。全球排名第一的英迈、亚太区冠军联强早就跻身中国市场。英迈在全国21个重点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40多个国际品牌的上万种产品;而当神州数码5500名员工为200亿元销售额满心喜悦的时候,员工数量只有500名的联强在国内市场的销售额已经悄然逼近100亿元人民币。
中国渠道未来的增长动力来自哪里?这是郭为、毛向前苦苦思索的问题。毛向前在他的幻灯片中最后着重加了一行字:“世界越来越平”,以此来警醒渠道伙伴们,在竞争越来越残酷的IT分销领域,变则通,通则久。
在红海中寻找蓝海
“其实,创新就在我们的身边。”对着台下黑压压的经销商代表,郭为掷地有声地说道。在此次神州数码的渠道大会上,甚至一段时间以来,一个被郭为屡次强调的词就是“创新”。郭为表示,公司不仅要从IT服务这样的战略性成长业务中寻找蓝海,更为关键的是要“从红海中寻找蓝海”,即强化传统的分销业务的创新能力。
这代表了郭为深思熟虑之后的一种新思维。几年前,当神州数码的分销业务遇到瓶颈时,郭为想到的是开辟新战场,进军IT服务。如今,郭为选择的则是从身边的业务动手,以旧业务的创新来刺激业绩增长。
有这样想法的企业家并非只有郭为一人。“大家都在寻找蓝海,蓝海到底在哪里?如果大家都知道答案,那就世上无难事了,所以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企业寻找蓝海的过程也不会一帆风顺。”在不久前接受《互联网周刊》采访时,思科中国总裁林正刚说,“其实,蓝海并不代表跟企业的现在完全没2024系,实际上很多蓝海是来自于红海。”
郭为的理想是让神州数码像美国卡迪那公司那样成功转型。10年前,卡迪那公司只是一家医药批发商,从医药厂商那里买进各种药物和医疗器械,再转卖给医院和药店,从中赚取差价,其性质类似于IT分销渠道。后来,这家公司发现最终客户的需求是非常多样性的,比如手术台上会需要手术刀、等多种产品,而且不同手术用到的产品包是不同的,过去这些产品都是由不同公司提供给医院,医院再重新整理提供给每一个手术台。卡迪那公司发现以后,就根据不同的手术进行产品打包,然后卖给医院,从而减少了医院的一系列管理成本,这种精准定位的营销也收到了奇效,如今,卡迪那公司已经进入财富杂志的全球500强。
郭为认为,卡迪那公司的成功对神州数码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家公司成功的秘密是什么呢?是它从一个满足表面需求的分销商,转变为满足更隐秘、更内在、更深切需求的服务提供商。”郭为说,“IT分销行业处在和十几年前卡迪那公司类似的产业环境中,不同的是,我们所面对的客户群体更庞大,这些客户所蕴涵的需求带来的创新机会也更庞大。”
神州数码已经在竭力寻找渠道增长的新引擎。毛向前透露,2007年,神州数码将主要致力于渠道精细化工作,包括4级~5级“碉堡”城市的覆盖、完善神州商桥电子交易平台(EB)的功能、成立渠道问题解决中心等。“现在神州数码的EB平台,主要是B2B的功能,这个平台现在每年的交易量超过100多亿元,这也是我们一个独特的竞争利器。从今年年底开始,我们新增加了拍卖功能,来帮助商户更好地调整库存。”毛向前说,“未来,我们可能会开通B2C的功能。”
对经销商来说,最关键的则是向客户导向转型,即由提供单一的产品向附加值更高的解决方案转型。为了帮助渠道伙伴打开思路,神州数码还邀请了瑞典宜家的营销专家来现身说法,讲述宜家在提供个性化服务方面的经验。
不过,这个过程注定将充满艰辛。在采访中,一位来自广州的经销商告诉记者,“神州数码指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对经销商能力要求很高,实现起来难度比较大。”
IT服务之痒
在郭为重新定义分销的概念之后,神州数码的服务已不限于原来狭义的“IT服务”概念,“分销更是一种服务。”郭为说。在神州数码意识到分销依然有巨大潜力可挖、IT服务不可一蹴而就之后,从某种意义上,这给原本承载了太多寄望的IT服务减轻了压力。
减负之后的IT服务反而加快了步伐。截止到9月30日的上半财年,神州数码的IT服务收入同比增长速度达到了36.7%,这个速度让郭为感到基本满意。根据IDC在2006年10月的数据,神州数码在金融软件与服务领域,保持了第二名的市场地位,在政府服务领域则保持第一,电信软件与服务领域也闯入了国内前四名。在神州数码内部,将2006年称为“IT服务元年”。
不过,IT服务业务的现状距离郭为的理想还有差距。首先是盘子不够大,上半财年神州数码IT服务的收入为13.5亿港元,在公司业务比重中只占据了11.3%的份额。赛迪顾问分析师杨波认为,虽然其在国内市场排名仅次于IBM和惠普这两大国外巨头,但神码与前两位领跑者的差距非常大。其次,IT服务的毛利率状况也不甚理想,与收入大幅攀升相比,上半财年的毛利率却未能改善,2006年7月~9月期间,神州数码的IT服务毛利率为12.75%,比去年同期的12.87%略有下降。
郭为对中国IT服务市场的潜力丝毫不怀疑,关键在于如何挖掘这些机会。在珠海会议上,他举了一个例子:今年11月的时候,郭为去上海出差,住在一家五星级酒店,房间里网络不通,于是郭为打电话找到了宾馆客服。“我听对方的口音不太像标准的普通话,我就问他在哪里,他说在马来西亚。”
这让郭为颇为惊讶。“也就是说,这家五星级酒店的IT服务是马来西亚公司提供的,我们的生意被马来西亚抢走了竟然还不知道。”郭为算了一笔账,上海市的五星级酒店一共有几千个房间,假设每个房间的IT服务费用为100元,将会是一个不小的新市场,“神州数码可以提供现场服务,这样的合同一定能够签下来。”
要让IT服务业务步入成熟期,郭为必须付出足够的耐心和等待。“在美国,整个的IT需求里面,硬件设备只占到35%,软件和服务已经达到65%,而中国的硬件设备的采购还在70%以上,也就是说软件服务还不到30%,所以说IT服务并没有成熟。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失误,在于我们没有想到这个路会走得这么漫长,”郭为说,“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就是要卡位,在IT服务成熟之前作好对资源的占位。”
it行业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珠三角地区;大学生;IT青年;人才培养
一、引言
IT 行业,即信息技术行业,英文全称为 Information Technology。目前IT业的划分方法各式各样,其中以美国商业部的定义较为清楚和合理,它将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分成IT业和非IT生产业。其中IT业又进一步划分为IT生产业和IT使用业。IT生产业包括计算机硬件业、通信设备业、软件、计算机及通信服务业。至于I使用业几乎涉及所的行业,其中服务业使用IT的比例更大。而中国IT行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软件开发、信息技术服务的推广应用等。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产业规模庞大、专业门类齐全、技术水平日益提升、产业运行日趋规范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我国也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之一。[1]并且,我国IT行业产业规模大,发展速度快,信息化程度高,产业发展显著,IT行业待遇也比较好,行业趋向国际化等都印证着IT行业的发展前景无限。
IT行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变革和前所未有的便利。但是,IT行业的发展存在不容小觑的问题,从其本身来看,IT行业工作强度高,工作压力大,许多IT企业的待遇和工作环境不尽如人意,导致IT人才的流失以及企业间对于人才的不良竞争。同时,IT作为当今经济发展重要的推动力,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了一定的破坏,突出地表现为能源消耗、IT污染、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损害等问题。所以,IT行业未来的发展,不仅仅要优化IT行业的环境,还要提高IT青年的素质,同时也要重视与IT行业对口专业的学生培养。
二、我国IT人才培养现状
高林指出,我国IT人才培养主要存在着:专业定位不清、教学手段和内容落后、国际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同样的,董卫鹏和胡鹏飞也指出高校IT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有:一是高校IT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二是高校IT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三是高校IT认证培训行业缺乏规范化管理。
我国的高校IT人才培养,以广州高校为例,教育体系处于稳步发展,探寻创新的阶段。多数高校一开始都较为重视课本理论的讲述,一直沿袭着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基础知识教育固然是根本,但是,于学生来讲,实操是检验他们学习成果最有效的方式,IT人才讲求动手能力,然而学校的理论知识讲述进程过长,模式较为枯燥,一直是困扰学生的最大问题,导致部分学生在早期就丢失了学习的兴趣。这是存在于教育模式的古老问题。
其次,IT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前体验IT企业的工作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然而学校的学习时间较长,学校安排的校外参观学习的机会不多,与企业的对接不够,都导致学生丧失了这些机会去更好地为日后的工作做准备,这不仅仅是存在于IT类专业教育的问题,更是许多学校,许多专业都存在的问题。
三、IT人才的学习生活状况
IT人才的教育问题,关系到IT人才的发展。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IT行业中超过八成的青年在 35岁以下,他们普遍具有强烈的危机感,为了保持自己的优势和竞争力,高达95.3% 的人认为必须边工作边学习。这项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并首次向媒体公布的行业青年调查,以座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全国72家企业发放问卷 6000多份,同时对位“50 少帅”进行了个案访谈。[2]
1、课堂学习
在课堂学习上,IT人才的课堂教育呈现主动学习新气象。以华南农业大学(往下简称华农)为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IT青年喜欢比较活泼的“动手实践”和“案例分析”课堂教育方式,调查结果分别以 76.1%和72.33%排名第一和第二。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有二,一是IT行业作为操作性十分强的行业,需要其人才在学习时期就已经开始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二是因为大多数学生在初高中时习惯了老师灌输式教育,因此在大学更希望活泼的课堂教学方式。另一方面,从比较传统的“老师对知识直接解读”占了46.54%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灌输式教育影响着许多学生,而这些影响持续到了大学时代。从此数据可以看出,学生渴望掌握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希望通过自主探索,自己动手,去得到知识技能,至于灌输式的听课方式,能够让他们去吸收补充他们自行探索没有了解到的方面。
2、课外职业技能培训学习
68.55%的问卷调查者选择了没有参加过额外的培训。经过调查了解,他们之所以没有参加额外的培训,跟他们的课程任务以及学校学院社团要求的任务2024主要体现在时间的不允许以及自我意识还不够。在剩下的选择了参加过额外培训选项的学生当中,他们培训的主要内容是“专业相关技能知识”占了超半数,而人际关系及沟通技能与兴趣特长类分别占到了44%与38%,而职业生涯规划仅仅占了一成,在IT青年参加过额外培训的内容中最少。
以上数据说明,还是有不少的IT专业相关的学生会主动去参加课外2024专业的培训,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反映出IT人才对于自身的发展要求较高,从学生时期就有提高自己竞争实力的意识。同时,人际关系和沟通技能也是学生们热衷学习的内容,可看出IT专业类大部分的学生已经不是传统中的技术宅了,他们也渴望交际,渴望交流,符合新世纪青年的个性特点。
相比华师、广大、广工三所高校,数据都与华农相近,在2024课堂教育方式的调查方面结论是几乎一致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额外培训方面,华师和广工选择“兴趣特长类”的培训时占最大部分,分别是83.33%和71.43%,其次才是“专业相关技能知识”,出现差异的原因与学校的活动和学风建设是分不开的。同时,四所学校的学生2024职业生涯规划的额外培训都接触的很少,也许是跟学校的职业规划课有相关方面的指导2024然而学校和学生都必须重视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
3、社团学习
在社团学习中,他们学习最多的是“为人处事”。根据调查数据得知,兴趣爱好类的社团组织是最受欢迎的,但是没有参加过社团组织的受访者也不在少数。“为人处事”是他们认为收获最多的东西,“专业技能”与“思想领悟”亦不在少数。IT专业类学生主动加入社团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宅男宅女的形象一去不复返,十分符合21世纪学生的发展规律。同时,IT专业学生参加社团学习到各方面的技能,“为人处事”是他们反映学习到最多的技能,其中可以看出IT类专业学生渴望交流,渴望交际,IT类专业学生并非社会上所认为的“程序猿”,只会工作和游戏,而是乐于交际的新世纪青年。
4、外界对IT青年的印象
然而外界对于IT青年的看法并没有较大的改变。在接受调查的非IT类专业学生中,认为IT类学生“交际能力强”只有15%,是最少的选择率。说明受访者并不认为IT青年整体的交际能力强,一方面可能是受到外界对IT青年的看法影响,另一方面,IT类学生的交际时间不多,且没有相关的课程指导他们如何交际,也是造成问题的原因。
如今,IT青年的形象正在转变,但是外界对于IT青年的认识还是没有很大的改观,这需要一段时间来让IT青年转型,向社会证明自己,同时社会也要给他们展现的空间,不要用以前的目光看待正在发展正在进步的IT青年。
四、IT青年对于行业、就业、创业的看法
当前国内IT行业的发展前景良好,国家重视电子信息化的普及,其中包括很多方面,如农村及农业信息化;农村合作医疗及城市社区医疗与电子病例;西部干线铁路、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的信息化;食品安全管理;绿色IT;中西部地区教育和文化IT基础设施;电子政务整合与升级;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IT;类似淘宝这样的电子商务;Web2.0应用;网络游戏等,几乎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十分全面。这些方面的电子信息化建设都印证着IT行业的岗位需求量大,对IT人才的要求高。所以IT类专业学生在求学期间的对IT行业的了解和对就业的准备对其日后就业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1、IT青年对于IT行业的看法
2024IT青年对于IT行业的看法,与其就业的选择密切相关。根据调查结果显示:IT青年认为“市场机遇好”是IT公司能取得快速发展的原因,而“发展机会多”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使得诸多IT青年选择在珠三角地区发展。而“收入水平”则是大部分受访者选择公司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中,在问及如此多IT青年选择在珠三角地区发展事业的原因是,“发展机会多”以86.79%排位第一,而地区繁荣则以72.96%排名第二。说明受调查的IT青年大部分十分熟悉IT行业的市场环境,对IT行业的发展地区了解比较清楚,这得益于IT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许多媒体争相报道和关注IT行业,使IT青年能从媒体中关注IT行业,另外学校的就业形势分析也有利于推动学生了解自己专业的就业情况。
2、IT青年对于就业的看法
2024IT青年对于就业的看法,普遍把薪酬条件放在第一位。毋庸置疑,在工作中,金钱是刺激员工积极性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在IT行业中同样适用。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职业选择的考虑因素中,“金钱刺激”以超过七成多一点的优势稍微领先与排在第二和第三的“职位晋升”和“工作机会”,这三个选项,都超过了60%的选择率,而“领导认可”仅以17.61%在非“其他”的选项中是最少人选择的。而在理想薪酬中,选择“10001及以上”的最多,占60.38%,而选择“5001-10000”占33.33%。不难看出,IT青年对于以后就业的待遇条件首先考虑的是金钱,同时,也十分看重岗位的晋升和机会,反映出IT青年对自身的工作发展要求是比较高的,并非一味的唯钱是图,这也是一个健康职业观的反映。
3、IT青年对于创业的看法
对于IT青年创业的调查,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创业率较低。37.74%和33.33%的受访者认为学生时期所学知识对就业创业比较有用和一般有用,仅仅只有3.14%的受访者认为非常没用。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在大部分受访者的心中,学生时期所学的知识对就业创业还是有一定用处的。然而仅有5.03%的受访者表示曾成功创业,而高达64.78%的同学选择了“没有创业”这个选项。如此低的创业成功率,说明了成功创业需要的条件高且多,而如此多的IT青年选择没有创业,很大一部分原因说明学校的创业氛围不够,创业条件或者是扶持创业的政策未十分成熟,未能引起创业的浪潮。一半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没有成功创业的原因是“没有合适的机会”,而接近四成的同学则认为是人手不够。一定程度上印证了高校的创业氛围未十分成熟的判断。
五、IT青年的课余生活习惯
IT青年的课余生活与其他专业类学生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其对于电脑的熟悉,IT青年的课余生活与电脑的接触也较多,电脑的影响将涉及到IT青年的各个方面。
1、IT青年的课余休闲
IT青年的休闲活动较为丰富。外出游玩大约每月一次的频率有约60%的同学选择,而一周一次或者每半年一次的游玩频率各大约占两成。问卷调查中,大部分的IT青年外出游玩的频率并非很高。其中浏览网站中,新闻网站占最多,有61.01%的选择率,而超过5成受访者选择了学习网站和IT信息网站。“看电影”是最多受访者选择的选项,而“打游戏”,“网上冲浪”和“看书”均超过了半数选择。“看书”的选项占到几乎六成,与IT青年中大部分人勤奋的性格相符合,正是因为IT青年喜欢看书,才会有技术过硬的IT青年。值得关注的是,不论广大,广工,华师还是华农,过半数的受调查者都青睐电脑游戏,并且广工的比例是最大的。对于要用电脑进行工作学习的IT青年来说,电脑游戏有可能是他们学习工作的阻碍,极其容易沉迷,所以我们应该认真看待这个问题。
2、IT青年的健康问题
IT青年的健康问题应该重视。IT行业工作者的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就我国而言,由于现代化节奏的加快,对脑力劳动者的需求增多。在现代社会生产方式下,科技人员长期在电脑前高强度,高速度,高效率地工作,颈部长时间僵直,受到电磁辐射较高,容易引起头晕、脑胀等现象。[3]大脑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带来了繁重的身心负荷,引起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研究表明:人们长时间伏案或从事分工精密的单一工作,会出现“不活动性萎缩”等职业病。
据调查,我国中高层知识分子健康状况合格率仅为60.8%,平均存活年龄仅为50.3%,情况令人担忧。换而言之,IT工作者是健康问题多发群体。IT专业类学生在校的生活习惯,对其以后的工作健康状态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研究IT专业类学生的健康问题,尤为重要。
由于我国的高等院校普遍把是否通过体育课考核的成绩,作为评先、评优和评定奖学金的重要依据,所以Tl行业从业人员求学期间,在思想意识上都比较重视体育课和体育健身技能的学习,基本上都能了解一些体育健身方法和掌握一两种体育健身项目,为进入社会后参加可能的健身活动提供了物质储备,为日后工作有了健身习惯的铺垫。
令我们欣慰的是,近半数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睡眠时间在7-8个小时,而大多数的IT青年都比较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但是大部分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健康属于亚健康状态。当问及是否参加体育锻炼时,64.15%的同学表示偶尔参加,而不参加的人数为0,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受访的IT青年比较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对自己的健康问题比较重视,这个对IT人才日后工作的身体锻炼是有潜移默化作用的,有利于IT人才的长期发展。52.2%表示自己的睡眠时间在7-8小时,而35.22%的受访者表示在6-7小时。网上数据表明,健康的睡眠时间是6到8个小时,大部分学生的睡眠时间都在健康的范围之内,然而是否做到早睡早起这种健康的作息,未必见得。而在最后问到受访者认为自己的身体属于哪种健康状态时,62.26%表示自己属于亚健康态,但是在受访者中没有人不参加体育锻炼,他们的睡眠时间比较充足,客观数据来讲,他们应该是处于健康的状态,但是为什么他们的主观意愿认为自己是亚健康状态呢?
我们通过访谈和交流得知,引起IT青年认为自己属于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有二。一是大多数受调查者认为他们的学习压力较大,课程负担较重,并且长期对着电脑进行编程工作,在此过程中消耗精力大,损害了他们的健康。二是他们长期处在校园生活,难免会产生枯燥无聊的情绪,导致情绪低落,从而影响自己健康的心态。上述两种原因都可能导致大部分IT青年认为自己属于亚健康状态。
六、总结
根据调查报告和访谈结果得出受访的IT青年群体有以下特征:在学习生活方面,大部分的IT类专业学生选择“动手实践”为最佳学习方法,大部分人并未参加过额外的培训。在2024行业,就业,创业的看法和选择方面:IT青年认为自己的薪酬比较高,在5000元以上占大多数,并且他们认为自己的退休年龄普遍较早。大部分IT青年认为选择在珠三角地区发展事业的原因是地区繁荣。IT青年的创业率较低。IT青年的课余生活习惯方面,IT青年普遍倾向理智型消费,现金支付仍是主流,但电子支付逐渐成为潮流。2024IT青年的健康问题:IT青年的睡眠时间比较充足,比较经常参加锻炼,但他们认为自己的身体属于亚健康状态。
IT青年作为21世纪高新技术发展的顶梁柱,他们的发展备受社会的关注。IT类专业学生的发展,更是社会应该重视的问题。本次调查的样本虽不大,但是反映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值得学校和社会重视和采取相关的行动。
1、学习方面
在学习方面,IT类专业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实操,学校应该尽量去满足,社会应该提供相关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尽早实践。同时IT类学生渴望通过参加社团等组织来丰富自己课外生活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可见IT青年已经逐渐从“宅男宅女”转型,发展成善于交际又技术过硬的全能青年,符合新世纪青年的发展要求,社会对IT青年的认知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不能以老眼光看待今天的问题。
2、就业方面
对于IT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想法,他们对于以后的工作待遇要求较高,但是毕竟这是他们期望的理想状态,事实上毕业后是否如此,难以定夺。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课程学习,同时鼓励学生到外企参观学习,让他们尽早去了解日后工作的环境和待遇,好让他们在求学期间,做好准备,以后工作就能尽快适应。IT类学生的创业率较低,在如今鼓励大学生创业,万众创新创业的背景下,这是不好的现象,这跟学生本身的性格特点和学校的政策鼓励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希望学校能普及创业的信息和鼓励政策,另一方面,可以组织一些创业类比赛,鼓励学生参加,仅仅局限在就业的道路会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且也加重了岗位负担。
3、健康问题方面
IT类学生用电脑时间过长,用电脑频率较高,对电脑的依赖性较大,导致其课余时间耗在电脑上较多,玩电脑游戏是较为严重的现象,学生和学校必须重视,适度游戏有休闲娱乐的效果,但是沉迷游戏,不仅浪费时间,还消磨意志,产生严重后果。IT青年的健康问题,必须受到重视。虽然调查结果显示,IT类学生能够进行体育锻炼,睡眠时间尚为充足,但是不代表他们能长期保持健康的作息和良好的饮食习惯。他们在大学时代的健康作息和健身将对日后的工作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学生本人和学校,必须意识到这点,并且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保养身体的习惯。
【注 释】
[1] 肖洋,云建军.我国IT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J].西部资源,2014.05.158-159.
it行业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IT规划从IT现状出发
很多CIO认为:如果信息化不能直接帮助公司实现更多的市场份额、更高的营业收入和更丰厚的利润等战略目标,那么你的信息化也就无关紧要,也就难以获得CEO的重视了。绿山公司CIO皮浮就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做的。也有CIO不这样认为,全科生物科技公司的CIO亚瑟,就没有直接把商业目标作为IT规划的目标。
亚瑟表示,我们的IT策略并不是以商业策略为基准的,在我们这里,二者是互补的关系。作为全科生物科技公司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全球主管,亚瑟每年用于高新技术的经费高达一百多万美元,其初衷往往并不是为了增加公司盈利,但最终实现了增加盈利。
整合四分五裂的IT系统
全科公司生产的天然饲料添加剂可谓首屈一指。天然及合成动物保健品市场,厂商虽不算很多,却强手如林,包括辉瑞、德国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BASF AG)和拜尔,全科公司位居第18位。
面对这些资金雄厚、巨无霸级别的公司,全科公司(2004年公司营业收入2.12亿美元)必须做到灵活机敏。这就意味着,销售人员必须每个月打数十个电话,与顾客进行沟通。如果某个国家长期遭遇干旱,导致当地动物体内缺乏某些矿物质,那么全科公司必须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向市场投放该种产品。
以前,开展这些工作总是受阻于公司僵化的技术策略。全科公司的分支遍布全球85个国家,其中14个国家设有工厂,每个分公司的IT规划各不相同――从E-mail到财务到,再到自动化。然而,对于一个“放眼全球,立足本地”的公司而言,这种一盘散沙的局面只能让这种经营理念成为一句空口号。对于这种问题,全科的总裁说,我们不能熟视无睹,否则代价太大了。技术本该是联接公司各个部分的纽带,而不是造成一种四分五裂的局面。
面对总裁的要求,作为CIO的亚瑟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快速整合。在一次审核中,他意外地发现公司竟然有多达30个独立的财务系统,5个不同的硬件平台。于是他首先解决了这个问题。两年前,他给公司总部安装了ERP系统,逐步将83个分公司连接到Internet上。整个项目历时不到一年半,从那以后,每新设一个分支,亚瑟都会在短短两周内将其接入网络。起初实现了财务管理应用,接着又安装了新的应用程序,包括CRM,商务分析,仓库管理等。
IT规划不为商业策略所动
整个项目让全科公司回报颇丰,尽管他们的IT策略始终没有以商业策略为基准。这个项目的初衷并不是为了直接帮助公司实现战略目标――2011年全球销售收入将增至10亿美元,而是为了完成一个更大的使命。亚瑟最初的目的是要重新部署公司的技术基础设施,让企业灵活运转、扭转反应迟钝的局面,而不是为了迎合公司所关注的销售、收益、成本缩减、拓展市场或者开发新产品。换句话说,无论公司战略目标怎么变,他的IT策略不为所动。
打破技术枷锁给公司带来了立竿见影的好处,而这个IT决策的正确性也得到了证实。最为显著的收获就是成本得以下降,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以往出季度报告的时候,需要数十名员工在自己所在分公司输入数据,然后传送给总部进行2024
上一篇:it行业工作经验总结(甄选5篇)
下一篇:it年终工作总结(甄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