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整理5篇}

梦幻旋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22271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90分钟。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1.财务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基于“3+1”人才培养模式

2.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基于《基础会计》

3.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以合肥学院为例

4.后现代教育理论:财务管理本科教育的新视角

5.基于目标起点论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6.优化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思考

7.国外教材在财务管理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8.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目标体系的构建及实施

9.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10.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探析

11.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12.把握财务管理本科教育特点 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

13.财务管理本科课程标准建设的思考

14.论《公司金融》与《财务管理》本科教学差异——内容侧重和教学法的选择

15.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之经验对我国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教育的启示

16.能力导向的财务管理本科教材设计研究

17.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教材建设探索

18.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本科实践教学研究综述

19.财务管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探讨

20.关于财务管理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探讨

21.财务管理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

22.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23.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本科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4.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货币银行学》教学研究

25.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四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为例

26.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财务管理》课程设置合理性探索

27.财务管理本科“目标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8.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培养财务技能应用型人才研究

29.吉林省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0.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专业基础课设置——以海口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为例

31.应用型新建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综合改革的逻辑

32.本科财务管理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33.新形势下地方院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发展定位的SWOT分析

34.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5.财务管理本科双语教学环境下的案例教学研究

36.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37.对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

38.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39.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40.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41.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研究

42.我国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

43.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框架的构建——基于Dural System教育教学模式

44.财务管理本科教学的案例教学探讨

45.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培养与教学

46.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

47.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48.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改革与实践

49.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50.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 ?

51.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几点设想

52.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课程研究

53.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54.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思考

55.加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

56.高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的构想

57.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58.本科阶段财务管理教学改革探讨——基于课堂内外的分析

59.关于构建民办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60.财务管理本科课程内容的优化

61.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基于校企合作视角

62.“零距离”特征的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

63.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64.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特色建设探析

65.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理性分析

66.浅谈本科阶段财务管理专业体系的建设

67.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

68.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研究

69.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

70.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置研究

71.基于就业能力导向下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改革研究

72.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教材若干问题研究

73.《财务管理案例》课程的本科教学调查——来自某师范学院的调查数据

74.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基于对长三角地区企业的调查分析

75.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下财务管理课程标准建设

76.高职与应用型本科“3+2”分段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研究

77.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探究

78.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效途径研究

79.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80.本科院校财务管理教学改革探索

81.转型背景下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82.案例教学法在本科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83.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胜任能力框架构建与评价研究

84.新建本科院校财务管理规范化探讨

85.从高等教育国际化谈本科财务管理教学改革

86.提高本科财务管理教学质量思考

87.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88.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89.新建本科院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

90.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思考

91.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教学误区与创新研究

92.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初探

93.民办本科院校《高级财务管理》教学体系改革——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94.虚拟班:民办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

95.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96.珠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97.高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构想

98.本科传统教学模式特征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工学结合 财务管理专业 人才模式 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99-03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相继,许多地方性本科院校开始着手往应用型本科转型。在这样的形势下,地方普通高校原有的传统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必须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求新的能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实践性强、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财务管理人才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学校与企业(行业)密切合作,将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相对接,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减少了企业对新入职人员的培养时间和成本,实现学生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无缝对接。因此,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无疑是一条很好的人才培养路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难点。这既有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碰撞,也有寻找合作企业的困境等问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一、地方性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定位不适应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既具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又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以及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许多传统的地方性本科院校严格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财务管理专业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的“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来制定本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然而,应用型本科培养的财务管理人才目标不应该定位在“科研”方向,因为当前地方性本科院校毕业的财务管理学生很少到科研单位从事科研工作。而应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宽的知识面,还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财务问题的综合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

(二)教学内容、实践学时达不到应用型本科的要求。传统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偏重于专业知识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占课时少。有些院校开设的课程门数多,每门的课时少,有些教师为了上完相应的理论内容不得不将实践课时用来上理论知识。还有些学校开设的课程教学内容有交叉,比如财务管理课程和管理会计课程的很多内容是重复的,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在一些章节上也有交叉重复,所以应该对一些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减少课程的开设。受“通识教育”的影响,教学内容仍然没有体现以理论够用为度,导致实践教学环节效果弱化,教学重心没有向实践技能方面转移。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搭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路径的困难

工学结合讲究的是“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有利于人的协调发展,也体现了地方性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从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以实践学习为主,从学科体系教学转向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就财务管理专业而言,应以职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中小企业需求的财务管理人才。但是在探求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道路上遇到许多困难。

(一)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流于形式。将学生的职业教育放到企业当中进行培养,无疑是符合工学结合理念的。有不少院校也在积极地加强与地方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但是,由于财务部门是每个企业的核心部门,掌握着企业的商业秘密,学生在企业学习过程中无法掌握到企业的筹资、投资、利润分配、营运资金管理等经济事项。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并不是按照学校的培养目标来安排学生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而是希望学校和学生能够马上帮助企业创造经济利益,取得更多的收益。或者只希望学生到一线岗位做非技术性工作,满足企业季节性用工需要。

另外,企业的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一般只能接纳2-3个学生,而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有限,所以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企业中得到的实战经验也是有限的。所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没有发挥应有的在工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目的。

(二)校内财务管理实践环节设计有待改进。有的高校把财务管理专业偏向于会计岗位,所以在校内实训环节的设计上与会计专业的区别不大,授课教师也一再地强调会计基础操作的重要性,实训环节还是只有会计基础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没有体现财务管理的岗位特征。而有的高校又把财务管理专业实训倾向于金融业的岗位,开设模拟证券操作等实训。没有按照财务管理岗位要求进行校内实训设计,没有建立财务管理实训室,没有购买相应的财务管理实训软件。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每一个院校都非常重视的问题。但是,现在很多地方院校的专任教师,从学校毕业后没有在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工作过,直接到学校任教,缺乏财务管理的实践经验。实践工作经验的匮乏,也使得这部分老师在授课方面还是注重理论的讲授,实践授课学时不足,满足不了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需要。另外,在社会上从事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管理工作,收入上远比在校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要高,多数高层次的具有丰富财务管理经验的人员,不会轻易离开财务管理岗位选择教师岗位。因此,学校想要招聘到具有丰富财务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非常困y。这就意味着在当前的环境下要培养出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强,契合地方经济发展和需求的财务管理人才是十分困难的。

三、“工学结合”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设计

根据建立应用型本科的需要,结合目前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开展“工学结合”面临的困难,财务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需要更新观念,强调创新能力培养,以工作岗位为导向增加实训环节和课时,选择符合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特点的“工学结合”的培养路径。

(一)明确培养目标定位,制订符合“工学结合”的培养方案。召集企业中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加入到学校的专业委员会,参与制订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真正明确应用型本科层次的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素养,见表1。在课程的课时分配上,加大实践课时比例,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广西外国语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一直按照构建应用型本科的要求来调整和修改,2013级财务管理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21.2%,2015级实践学时占比提高到了24 %。

(二)以财务管理等核心课程为主线,开展工作项目与任务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第一,对核心课进行课程改革。摈弃原有的以知识讲授为主、以教师授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一条以项目为支撑、以任务为导向,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核心课程改革之路。邀请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和行业专家参与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课程理论知识应与企业岗位技能需要相对接,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能运用到实际财务管理工作当中。比如财务管理课程,可以将筹资、投资、股利分配、营运、预算、财务分析等项目分成不同的任务,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分组完成相应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及职业能力。

第二,整合课程教学内容。重新理顺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计算机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等课程内容。这几门课程在教材的编写上都有一些内容相重叠,比如财务管理课程和财务报表分析课程都有“财务分析”这部分,而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就是注重“财务分析”的,所以,在财务管理课程中“财务分析”应略讲,把余出的理论学时放到实践学时。加大核心课程的实践学时部分,注重让学生多练习、多分析、多思考、多实践。

(三)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开展“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训练。努力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实践技能培养体系。

1.开展财务管理专业认知实训。(1)专业介绍。广西外国语学院在每一届新生入学的第三周就以班级为单位,以讲师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为主,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财务管理专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岗位要求、需要持有的职业资格证、需要掌握的法律体系以及本专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等等。(2)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可以将实践锻炼贯穿到大学的四年当中,甚至作为一门课程来要求学生完成。比如:广西外国语学院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规定学生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完成3个学分的“创新实践”课程,学生通过提交在企业的实践证明、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证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撰写实践调查报告或研究报告等方式来修完该课程。

2.加强培养学生实践分析能力。对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投资学等课程,实施案例教学,通过一些热点案例来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参与案例分析、案例讨论,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分析资料、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的财务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

3.参加第二课堂学习。主要是鼓励学生参与各种专业比赛,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全国高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区域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用友杯财务会计比赛以及财税知识大赛等赛事,也能充分地训练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财务管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4.多证合一。为适应企业的用人需要,鼓励学生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将相应考证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比如:国际财务管理师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初级等级证书、证券职业资格证书等,开设的课程基本可以满足学生考取上述职业资格证的要求,使得学生一毕业除了持有毕业证书外,还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广西外国语学院鼓励学生在校内参加职业资格证的考试,以学生专业社团为龙头,开展与这些职业资格证有关的知识竞赛、公益考证培训等,在校内营造一种复习考证的氛围。同时,目前正积极筹备将国际财务管理师证的考证活动引入广西,方便学生考取该证。

(四)建立“双师型”的教学队伍。财务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素质与建设,直接影响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不但需要精通财务管理理论知识的优秀教师,还需要有在企业有多年管理经验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因此,亟须建立一支理论水平和实践管理能力都具备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需要通过对内培养、外派学习、对外引进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适应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教学的专兼职师资队伍。

学校可以创造条件,鼓励缺乏企业实践管理经验的年轻教师利用假期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或者是“以老带新”从企业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带年轻的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聘请企业高级财务管理者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参与学校财务管理有关的研究课题或作为“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指导老师,同时,在校开展主题演讲。长期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务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定期到校指导实践教学工作或者上实训课程。

(五)转变校企合作的思路。现在许多应用型院校都注重开展校企合作,在校外建立了校企合作单位,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更多的实训方式是在假期将学生输送到企业开展1-2个月的实训,然而往往只能开展“认知”实训,专业实训往往很难实现。其实,专业实训为了凸显工学结合,不一定要将学生拉到企业,可以在校内进行开展,只是带学生进行实训的指导老师应该选用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或者是从企业引进的有丰富财务管理的专任教师。实训场景与内容与企业实际发生的财务管理工作和问题相一致,一样可以达到“工学结合”的要求。

院校的财务管理教师有着非常专业的理论知识,缺乏的是实践。在校企合作当中,可以带领学生建立企业的顾问团,与合作企业一起提出、分析、解决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的疏漏和问题,一起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未来的发展计划,等等。在此过程当中,既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难题又锻炼了老师,老师又可以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实现校企合作共赢,这也是另一种方式的“工学结合”。

总之,如何构建“工学结合”的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需要,也是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大批量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迫切需要。但是,构建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一些传统的、束缚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要摒弃,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去不断地摸索、探讨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吴克平.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16(4)

[2]谭小芳,周显文.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优化[J].航海教育研究,2013(3)

[3]甄国红,王娟,张天蔚.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四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

[4]赵文青.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4(1)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99-03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相继发布,许多地方性本科院校开始着手往应用型本科转型。在这样的形势下,地方普通高校原有的传统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必须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求新的能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实践性强、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财务管理人才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学校与企业(行业)密切合作,将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相对接,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减少了企业对新入职人员的培养时间和成本,实现学生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无缝对接。因此,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无疑是一条很好的人才培养路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难点。这既有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碰撞,也有寻找合作企业的困境等问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一、地方性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定位不适应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既具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又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以及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许多传统的地方性本科院校严格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财务管理专业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的“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来制定本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然而,应用型本科培养的财务管理人才目标不应该定位在“科研”方向,因为当前地方性本科院校毕业的财务管理学生很少到科研单位从事科研工作。而应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宽的知识面,还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财务问题的综合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

(二)教学内容、实践学时达不到应用型本科的要求。传统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偏重于专业知识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占课时少。有些院校开设的课程门数多,每门的课时少,有些教师为了上完相应的理论内容不得不将实践课时用来上理论知识。还有些学校开设的课程教学内容有交叉,比如财务管理课程和管理会计课程的很多内容是重复的,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在一些章节上也有交叉重复,所以应该对一些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减少课程的开设。受“通识教育”的影响,教学内容仍然没有体现以理论够用为度,导致实践教学环节效果弱化,教学重心没有向实践技能方面转移。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搭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路径的困难

工学结合讲究的是“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有利于人的协调发展,也体现了地方性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从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以实践学习为主,从学科体系教学转向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就财务管理专业而言,应以职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中小企业需求的财务管理人才。但是在探求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道路上遇到许多困难。

(一)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流于形式。将学生的职业教育放到企业当中进行培养,无疑是符合工学结合理念的。有不少院校也在积极地加强与地方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但是,由于财务部门是每个企业的核心部门,掌握着企业的商业秘密,学生在企业学习过程中无法掌握到企业的筹资、投资、利润分配、营运资金管理等经济事项。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并不是按照学校的培养目标来安排学生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而是希望学校和学生能够马上帮助企业创造经济利益,取得更多的收益。或者只希望学生到一线岗位做非技术性工作,满足企业季节性用工需要。

另外,企业的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一般只能接纳2-3个学生,而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有限,所以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企业中得到的实战经验也是有限的。所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没有发挥应有的在工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目的。

(二)校内财务管理实践环节设计有待改进。有的高校把财务管理专业偏向于会计岗位,所以在校内实训环节的设计上与会计专业的区别不大,授课教师也一再地强调会计基础操作的重要性,实训环节还是只有会计基础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没有体现财务管理的岗位特征。而有的高校又把财务管理专业实训倾向于金融业的岗位,开设模拟证券操作等实训。没有按照财务管理岗位要求进行校内实训设计,没有建立财务管理实训室,没有购买相应的财务管理实训软件。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每一个院校都非常重视的问题。但是,现在很多地方院校的专任教师,从学校毕业后没有在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工作过,直接到学校任教,缺乏财务管理的实践经验。实践工作经验的匮乏,也使得这部分老师在授课方面还是注重理论的讲授,实践授课学时不足,满足不了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需要。另外,在社会上从事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管理工作,收入上远比在校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要高,多数高层次的具有丰富财务管理经验的人员,不会轻易离开财务管理岗位选择教师岗位。因此,学校想要招聘到具有丰富财务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非常困?y。这就意味着在当前的环境下要培养出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强,契合地方经济发展和需求的财务管理人才是十分困难的。

三、“工学结合”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设计

根据建立应用型本科的需要,结合目前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开展“工学结合”面临的困难,财务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需要更新观念,强调创新能力培养,以工作岗位为导向增加实训环节和课时,选择符合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特点的“工学结合”的培养路径。

(一)明确培养目标定位,制订符合“工学结合”的培养方案。召集企业中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加入到学校的专业委员会,参与制订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真正明确应用型本科层次的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素养,见表1。在课程的课时分配上,加大实践课时比例,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广西外国语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一直按照构建应用型本科的要求来调整和修改,2013级财务管理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21.2%,2015级实践学时占比提高到了24 %。

(二)以财务管理等核心课程为主线,开展工作项目与任务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第一,对核心课进行课程改革。摈弃原有的以知识讲授为主、以教师授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一条以项目为支撑、以任务为导向,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核心课程改革之路。邀请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和行业专家参与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课程理论知识应与企业岗位技能需要相对接,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能运用到实际财务管理工作当中。比如财务管理课程,可以将筹资、投资、股利分配、营运、预算、财务分析等项目分成不同的任务,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分组完成相应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及职业能力。

第二,整合课程教学内容。重新理顺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计算机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等课程内容。这几门课程在教材的编写上都有一些内容相重叠,比如财务管理课程和财务报表分析课程都有“财务分析”这部分,而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就是注重“财务分析”的,所以,在财务管理课程中“财务分析”应略讲,把余出的理论学时放到实践学时。加大核心课程的实践学时部分,注重让学生多练习、多分析、多思考、多实践。

(三)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开展“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训练。努力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实践技能培养体系。

1.开展财务管理专业认知实训。(1)专业介绍。广西外国语学院在每一届新生入学的第三周就以班级为单位,以讲师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为主,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财务管理专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岗位要求、需要持有的职业资格证、需要掌握的法律体系以及本专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等等。(2)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可以将实践锻炼贯穿到大学的四年当中,甚至作为一门课程来要求学生完成。比如:广西外国语学院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规定学生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完成3个学分的“创新实践”课程,学生通过提交在企业的实践证明、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证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撰写实践调查报告或研究报告等方式来修完该课程。

2.加强培养学生实践分析能力。对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投资学等课程,实施案例教学,通过一些热点案例来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参与案例分析、案例讨论,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分析资料、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的财务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

3.参加第二课堂学习。主要是鼓励学生参与各种专业比赛,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全国高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区域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用友杯财务会计比赛以及财税知识大赛等赛事,也能充分地训练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财务管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4.多证合一。为适应企业的用人需要,鼓励学生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将相应考证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比如:国际财务管理师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初级等级证书、证券职业资格证书等,开设的课程基本可以满足学生考取上述职业资格证的要求,使得学生一毕业除了持有毕业证书外,还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广西外国语学院鼓励学生在校内参加职业资格证的考试,以学生专业社团为龙头,开展与这些职业资格证有关的知识竞赛、公益考证培训等,在校内营造一种复习考证的氛围。同时,目前正积极筹备将国际财务管理师证的考证活动引入广西,方便学生考取该证。

(四)建立“双师型”的教学队伍。财务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素质与建设,直接影响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不但需要精通财务管理理论知识的优秀教师,还需要有在企业有多年管理经验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因此,亟须建立一支理论水平和实践管理能力都具备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需要通过对内培养、外派学习、对外引进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适应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教学的专兼职师资队伍。

学校可以创造条件,鼓励缺乏企业实践管理经验的年轻教师利用假期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或者是“以老带新”从企业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带年轻的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聘请企业高级财务管理者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参与学校财务管理有关的研究课题或作为“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指导老师,同时,在校开展主题演讲。长期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务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定期到校指导实践教学工作或者上实训课程。

(五)转变校企合作的思路。现在许多应用型院校都注重开展校企合作,在校外建立了校企合作单位,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更多的实训方式是在假期将学生输送到企业开展1-2个月的实训,然而往往只能开展“认知”实训,专业实训往往很难实现。其实,专业实训为了凸显工学结合,不一定要将学生拉到企业,可以在校内进行开展,只是带学生进行实训的指导老师应该选用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或者是从企业引进的有丰富财务管理的专任教师。实训场景与内容与企业实际发生的财务管理工作和问题相一致,一样可以达到“工学结合”的要求。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根据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财务管理专业隶属于“管理学”门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其业务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由此可见,教育部对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目标的定位是“高级专门人才”。同时教育部对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提出的业务培养要求是:“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财务、金融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财务、金融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在培养要求上强调的还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这与“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定位并不一致。但在教育实践中,我国很多高校参照教育部的这一标准,将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且标定位在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上。

笔者认为,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目标的上述定位已经脱离了目前的教育现状。目前大学本科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本科大学生已逐步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而不是精英人才。而且从目前我国“五大”专业教育层次(即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分工来看,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与此相适应,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为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而非传统定位的财务管理高级专门人才。事实上,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与毕业生就业市场所传递的信号是一致的。据报道,江苏省内的技工学校毕业生现在是灸手可热,泰兴技工学校今年的毕业生就早早被春兰等大企业“抢购一空”;无锡市高级技工学校每年培养的几十名大专学历技工型人才,也往往提前一年就被大企业“预订”。与此同时各地大学生就业却成为难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容乐观。这种现象固然是由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技工人才的大量需求所致,但应届生就业经验的缺乏也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屡屡因“经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这与许多高校的培养目标和方法不无关系。

因此,作为大学本科阶段培养的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主要应从事较为复杂的财务管理实务工作,而不是直接从事高级专门人才所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即使是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本科生也只能说是具备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一定基础。这样的职业定位才能避免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错位。

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的设计

当前我国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设计基本上采用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的模式,这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设定的主干课程基本一致。①产生“初一中一高”这种模式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两个方面:其一,虽然现代西方财务学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资产组合理论,有着深刻的金融学背景,但我国财务管理专业的发业,其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基本沿用会计学专业的模式。我国的多数高校,尤其是财经类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基本上都设在会计学院(系)内,只有少数高校将财务管理专业设在企业管理系或金融系内。财务管理专业的这种“初一中一高”模式正是套用“初级财务会计(会计学原理)一中级财务会计一高级财务会计”的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其二,“初一中一高”模式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思维方式。

但是,这种“初一中一高”的主干课程模式并不适合于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原因在于初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这两门课程在课程内容的界定上存在较大的困难。

其一,与初级会计学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对象、要素、科目、账户、凭证、复式记账等)和方法相一致,初级财务管理也应主要阐述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但纵观财务管理的全部内容,其核心概念可以归结为现值原理(或资金时间价值观念),有关筹资、投资、股利分配等财务活动的基本理论很难以“初级”的形式予以介绍。可以说几个财务模块都涉及到财务管理的重要理论,如资本结构理论、资产组合理论、股利政策理论等。甚至像风险与收益的权衡这种基本的财务学观念也涉及到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因此,从已经出版的有关初级财务管理的教材内容安排上来看,与中级财务管理基本无差异,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初级财务管理的内容体系很难界定。

其二,与高级财务会计专注于解决特殊业务的财务会计问题不同②,现有的高级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基本可以分为两类:特殊业务的财务管理和特殊组织的财务管理,前者如企业并购、破产、重组、清算等,后者如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等。其中涉及到特殊组织的财务管理部分占高级财务管理教材的多数内容。这些特殊组织的财务管理虽有其特殊性,但并不意味着其具有理论层面上的探索性和操作层面上的复杂性。以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为例,中小企业虽然在融资渠道上有别于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但其资本结构、投资选择和利润分配等财务政策制定的复杂程度远不及大型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③因此,就现行高级财务管理教材所包含的内容来看,冠名《财务管理专题》或许更为恰当。

基于当前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存在上述问题的考虑,笔者认为设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应包括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专题、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案例。

财务管理:将初级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管理合并为《财务管理》一门课程,增加其课时量,有利于本科生掌握扎实的财务管理基本理论、模型和方法。这种设计模式也有利于与国际接轨。从美国出版的财务管理教材来看,基本上不存在《初级财务管理》课程,一般统称为《公司理财》(Corporate Finance)。②这些教材有两个特点:其一,编著者大多为财务理论素养很高并且财务实践经验极其丰富的财务学家,因此教材的学术含量很高;其二,一般从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着手,循序渐进,理论描述与案例剖析相结合,同时补充有关财务理论的实证研究成果,使得教材的理论性和应用性达到很好的结合。

财务管理专题:无论是特殊业务的财务管理,还是特殊组织的财务管理,纳入《财务管理专题》都具有包容性。事实上,很多按照“初一中一高”模式安排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的高校,其《高级财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专题》两门课程往往在内容上重复面很大,造成实际教学无所适从。因此,直接以《财务管理专题》替换《高级财务管理》,既可以保证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又可以增加实际教学的可操作性。

国际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主要讲授国际企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外汇市场风险和国际转移定价等内容。

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报表是企业对外界提供会计信息的重要媒介,作为财务管理人员应能够阅读、理解财务报表,并能对其进行分析、加工获取决策有用的信息,属于从业的基本能力要求。开设《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全面掌握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如何从纷繁复杂的财务数据中提炼有用信息的能力培养。

财务案例:通过开设《财务案例》课程,可以使学生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的财务管理问题,最终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财务案例》的教学具有信息量大、主观性强的特点,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并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案例教学为了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工商管理教育的基本方式,应全面引入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之中,即应将案例教学的思路和方法贯穿于各专业课程之中,而不仅仅局限于《财务案例》一门课程。

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创新,从内容上应区分为两类:一类是案例分析,即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选择相关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析总结,最后由主讲教师进行点评,案例分析的目的主要是考察财务管理中投资、融资、股利政策等理论的实践基础;另一类是案例设计,即根据一定的背景资料设计出决策方案。例如证券组织选择设计,可以由教师给定若干种现实证券,安排学生收集相关信息,应用资产组合理论,设计出最优证券组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第二类案例教学的方法比第一类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当然,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创新,其应用具有一定的前提。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理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备课。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唱主角,教师似乎充当配角,但课前案例的选择以及课堂讨论结束之后的评论无不需要教师密切关注财务理论和实务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另外,为了保证课堂讨论的有序进行和提高课堂讨论的效率,对学生进行精心设计分组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模拟实习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专业学习(现场实习)作为实践性教学环节尤为重要。然而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张,安排所有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已不是易事,实践中专业实习很容易流于形式。而且考虑到财务管理专业强调财务决策的特质,其专业实习更难落实,财务管理专业实习最终演变成为会计专业实习是现实中常见的情形。当财务管理专业实习作为一种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达到实践性教学目的时,模拟实习作为专业实习的替代或补充是一种可行的选择。必须指出的是,模拟实习不应是案例教学的翻版,案例教学侧重于财务管理的专项内容,而模拟实习是对财务管理业务的系统、全面、连续的情影模拟训练,模拟实习可以借助相关财务管理实战模拟软件实现。

通过模拟实习,特别是沙盘实战模拟演练,使学生可以从财务的角度透视企业经营管理,体验不同经营策略对财务状况的深刻影响;从财务的视角出发应对竞争与挑战,合理平衡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与发展能力;提高财务分析能力和财务安全意识;理解财务决策对公司利润的影响。模拟实习不但与现场专业实习相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而且通过模拟企业运营,使学生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企业经营活动中学习各种财务管理的技巧与方法,知识性和趣味性达到统一,实习效果更佳。

注释:

①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设定的主干课程包括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在此将《财务管理》理解为《初级财务管理》。

②高级财务会计的基本内容包括合并报表会计、所得税会计、外币折算、物价变动会计、租赁会计等特殊业务的财务会计问题.这在不同的教材中基本达成共识。

③正因为如此,西方的财务管理教科书一般只涉及公司理财。这就如同会计学专业的财务会计课程只须以制造业为模板编写,其他行业(例如服务业、建筑业等)的财务会计至多只能以专题或选修的形式出现,更不谈列入“高级”教程的范畴。

④Brealey和Myers合著的《公司财务原理》(Prindples of Cor-pomm Filance)虽然名为“原理”,其实际内容却非常深刻,甚至提出了10个目前仍在研究的财务学难题。

参考文献:

[1]Brealey,M.,and Myers,Stewart C.,Principles of CorporateFinance,New York:McGraw-Hill,1996.

[2]陈志勇:《论中级财务课程教学内容建设》,《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3]陈志勇:《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研究》,《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第1期。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陆续开始招生,2010年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就多达308所,目前各院校财务管理招生总量仍呈总体上升的态势。财务管理专业设置的前提是市场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随着全球经济体系的形成、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紧密结合,企业缺少能在复杂多变的外部财务环境中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去从事财务管理活动的人员。另外,财务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这就决定了学校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依靠扎实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操作水平、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能力。内蒙古工业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自开办以来,已有几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人才市场,尽管学院在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同大多数高等院校学校一样,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模式不清晰、课程设置不规范、教学方式单一、专业双语教学缺乏等问题。可见,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方法,完善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能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面临的困境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管理方法与手段落后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由于财务管理的发展建立在会计学基础上,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培养目标上也有着相似性,与会计学专业相比,无法突显自身的特点。例如我校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在理论课程安排上有些差异,但实践课程基本相同,都包括会计手工模拟课程、会计综合电算化课程、ERP课程。财务管理专业是培养具备金融风险能力和理财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校缺乏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专门实训,造成学校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人才模式定位的不准确。

教学管理方法与手段的落后也是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教学管理方法上,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仍占主导地位,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很少采用,这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现已无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学习热情。在教学手段上,主要是板书或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也仅仅是将课本的内容整理成PPT的形式进行教学,无法达到国家规定的现代化教学的标准。此外,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在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欠缺、校外财务管理实验基地建设薄弱等。

(二)财务管理课程体系急需改革 具体表现在:

(1)课程内容衔接不合理,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研究课四大模块组成。目前部分高校在这些课程的安排上存在一些问题:课程体系陈旧,专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或相关课程之间互不兼顾和承应。例如我校在现行的课程设置中将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两门课程合二为一,只开设《财务管理》一门课,其内容包括原理和中级两门课的内容,开设一个学期,总学时40学时。这种办法虽然彻底解决了两者内容划分难的问题,但是不利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不利于提升办学层次,不利于品牌专业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究其原因:一是《财务管理》课程将原理和应用融为一体,学生只有在融会贯通地掌握了原理部分内容后,在应用部分才能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原理部分和应用部分才能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才能为学习高级财务管理等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原理部分没有做到深刻理解、熟练掌握的程度,在学习应用部分时,所学知识无法得到很好的应用,学生会将原理部分已经学过、应用部分又出现的知识点误认为是新知识的学习。这样除了达不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学生还会出现畏惧心理,信心不足,难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大大削弱,继续学习的能力和自信心将大大降低。此外,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也未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没有按照学生的不同志向发展而设置不同的课程。

(2)“双语、双师型”人才师资匮乏,教材选用存在困难。实施双语、双师型教学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会计、金融、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综合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听说读写的外语能力,这样才能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财务管理系的老师虽然会计理论知识都很扎实,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英语听、说、读、写基本功好,但是双语教学经验、实践教学经验都不是很足。因此若想实现双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由理论教学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统一的转化,教师必须进入企业或事务所培训才可以,但这样的老师毕竟是少数。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中,使用较多的是经典原版外文教材,原版外文教材表述规范、语言简洁、实践性强,能很好的反映国外在财务管理领域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学习国外财务管理基础理论,外文教材的选用上,我国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体系。此外,我国经济和金融的发展程度与国外也不尽相同,这些问题都会给使用教材的老师和学生带来困难。

(3)实践教学环境有待改善。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薄弱是众多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必须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提升。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践课程一般是和会计专业一起,共用会计实验室进行手工模拟课程、ERP课程等,有些院校也会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另开设一门利用EXCEL解决基本财务问题的课程,但很少有学校为财务管理专业建立专门的实验室,使得高校培育出的学生和实践要求相差甚远。此外,校外实践也是开展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和企业建立长久联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人员相互往来,达到知识共享。目前建立校企合作的学校不在少数,但真正做到知识共享的却不多,大多数的校企合作仅仅是到企业参观,真正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和锻炼实习的机会并不多,另外,由于财务管理专业的特殊性,企业财务部门的税收及重大财务决策属于商业秘密,即便是企业提供了实习机会,若想熟知企业财务部门各个层面知识也很难落到实处。

三、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应尽快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加大教改力度着手,狠抓教学薄弱环节,使社会职称、执业考试课程教学(选修课)、双语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设计成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特色,如图1所示,以此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就业率和职业选择的层面,扩大社会影响,着力打造财务管理品牌专业。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未来成为财务管理高级人才应具备的个人素养,而不在于培养学生毕业即成为一名财务管理高级人才。与此同时,本科院校应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财务人员,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人员。教学方法上,采用讲授式授课、案例授课、教学实践同步进行的方法,按照不同的讲授内容采取不同的授课方法。例如:涉及到公式推导的问题,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授课方法,将推导步骤一步步的演变过程用板书教授,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加强记忆。在学生掌握一定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联系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针对性的选用一些案例,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案例剖析,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或者让学生搜集生活中关于财务管理方面的案例素材,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敏感性,体会学以致用的快乐,摆脱“学无用武之地”的思想。使学生在注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让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形成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设计 具体表现在:

(1)课程设置的针对化。完善现行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一个体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科学丰富,外延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包容性、适应性,内涵和外延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围绕学生毕业从事专业工作必须熟知掌握的知识为中心,调整课程结构,改革现有的课时安排,加强专业主干课程之间的联系,避免课程内容不衔接、交叉重复的现象。在上文中提到的财务管理课程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设想在开设财务管理原理课程的下一学期开设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增加财务管理原理课时,酌情减少中级财务管理课时;在财务管理原理课程教学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加大案例教学的比重,这样便避免了学生囫囵吞枣式的学习。

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也应引起各大院校的重视,专业选修课是专业必修课的必要补充,是财务管理学的外延。是为了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开拓专业视野,培养创新能力以及适应人才的市场需求而设置的。具体可分为研究型选修模块和应用型选修模块。前者主要满足部分考研学生和将来有志于从事财务管理研究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可设置财务管理思想史、财务管理专题、专业文献阅读(英文版)、计量经济学、财务模型分析与设计等偏向于理论学习的课程;后者主要满足大部分毕业后走出校门从事实务工作的需要,具体课程设置可根据目前市场的执业方向来设计,例如学生如果希望从事与会计、审计相关的职业, 可开设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资产评估、咨询与鉴证服务、内部控制等课程;如果希望从事与金融相关的职业,可开设投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证券市场与证券投资分析学等课程;如果有志于从事与税务相关的职业,可开设税务会计、税收筹划、税务检查、税务会计、税务实务等课程。考虑到上述各社会职称、执业类考试课程内容广、程度深的特殊性,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讲解典型试题、重点试题和难点试题,所以可适当增加该类课程的课时数。

(2)双语、双师型教学的规范化。为了达到双语、双师型教学的标准,具体的做法是以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师为核心,学校没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可以选用外语水平高、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代替,再挑选外语水平和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核心老师作为双语课程负责人,团队人员共同参与备课与教学,发挥团队优势,扬长避短。另外采取分批对校内老师进行校外实践的办法,立志把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培训成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全方位教师。目前,我校目前已培训了两位教师。由于通过大学英语六级的教师有8人,且这部分教师在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教学中参考了《公司财务原理》(Richard A. Brealey等著)、《财务管理与政策》、(范霍恩〔美〕)、《公司管理与分析》(希金斯〔美〕)、许多内容和案例,2名教师在高级财务管理教学中,研读了《公司理财》( Stephen A. Ross等著)、《公司财务原理》(Richard A. Brealey等著)、《财务管理与政策》、(范霍恩〔美〕)、《公司管理与分析》(Robert C.Higgins〔美〕)等国际经典原版教材的中文版和英文版。所以,双语教师采取教师自学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具有可行性。

在教材的选用上,国内翻译较好的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吴世农、沈艺峰等人翻译的《公司理财》(Stephen A. Ross等著);另一本是方曙红、范龙振等人翻译的《公司财务原理》(Richard A. Brealey等著)。前者作为专业必修课,后者作为专业选修课。由于这两本教材内容充实,足够一个学年使用,所以可将其中与国内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大致相同的部分,作为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剩下的内容作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在这两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鼓励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对照英文原版教材学习(机械工业出版社同时出版了这两本书的英文版本),培养学生直接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提高专业英文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实践教学的多样化。为了缩短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各校必须加强仿真型、综合性、多功能专业化实验室的建设,学习和借鉴外校实验室建设经验的同时,不断完善本校实验室师资力量以及软硬件的配套设施。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在逼真的环境下进行专业岗位模拟操作,为校企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关于校企合作,学校在深化的同时,拓展新的实习基地。学校和企业互派人员,高校为企业财务人员提供进修的场所,教师为企业提供财务咨询,企业为学生安排实习岗位,双方在实现共赢的基础上,建立长久合作。

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各有利弊,不能仅迷恋于校内实践或是校外实践,而是采用校内实践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互为补充。校内模拟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模拟环境和现实环境毕竟有差异,无法培养学生的社交、应变能力。校外实践可以开阔眼界,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并从中了解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校外实践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一些大型企业不可能完全接受一个没有毕业的学生来实习,另外财务信息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财务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导致校外实践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校内实践与校外实习的关系,创造条件、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

———————

参考文献:

[1]马杰、邹晓明:《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财会通讯》2010年第9期。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