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计算机研究生培养方案{汇总5篇}

梦幻之旅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2856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2分钟。

计算机研究生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科交叉;计算机;研究生创新能力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169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1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与互联网被广泛应用,计算机产品所具有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尤其是智能化与网络化程度逐渐升高。Android系统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智能终端的应用,智能手机的设计逐渐实现人性化,更揭示了计算机产品需要多种学科知识的融合。

1 计算机专业应用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必要性

1.1 计算机行业创新的需要

计算机行业需要多种技术支撑,如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无论是哪种智能产品的研发都需要多种技术融入,这样在一个企业中经常会形成一支高技术研发团队。该研发团队的负责人就是项目领航者,他需要对各学科技术都有基本掌握。

现阶段,我国计算机产品所获利润率相对较低,模仿型企业偏多。有些企业认为即便对计算机产品的功能与使用进行了精心设计,市场反应也不一定好。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所研制出的产品缺乏创新元素,人性化设计考虑较少,工艺较差、计算机产品的可用性与艺术性不尽人意。这导致我国计算机产品的设计还存在很多问题。产品的创新不仅是外观上的创新,更需要在软件与硬件上进行创新,这就要求新型计算机产品的研发加入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同时也需要工程技术人员具备多学科高度融合的思维。

1.2 高校发展的需要

高校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满足社会发展要求,高校应调整各学科的教学方式,打破专业相互独立的局面,使学生成为多技能人才,推动学校发展。计算机专业学生是现阶段社会急需的人才,特别是该专业的研究生更成为炙手可热的人才,在教学上要将信息学作为该专业学习主要内容,同时在其中融入计算机技术、交互设计技术等,为计算机行业培养更多具备多种知识的计算机人才,让学生在行业中不断发挥自身创新能力。

学科交叉是高校开设新专业的基本前提,更是新兴学科发展与创新的需要。计算机专业要融合多学科知识,其重点是为培养适用于计算机行业发展的人才,同时还能体现出该校学生的知识探索能力与新颖的创新思维。

2 计算机专业应用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具体措施

2.1 应用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的方案

尽管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已经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但为加深其记忆,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仍需重视计算机学科的必修课程,另外还要加入选修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以及学科基础课程等模块。不断督促研究生加强对本专业计算机技术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其符合现代计算机行业的要求。

在研究生的必修课中,要加入计算机产品设计与案例、职业素养实训、交互界面设计技术等课程,不断强化学生对电子行业的了解,使其能够按照现代计算机行业要求自身。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还要适当渗透关于计算机学、交互设计以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融合多学科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知识深度,力求使学生全面了解与计算机相关内容,结合相关知识不断研制新型计算机产品。

2.2 建设课程群,高度融合学科知识

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是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目标,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更要培养这种创新思维。这就需要高校修改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教学计划,建设一个更适宜学生使用的课程体系。

在调查研究的帮助下,根据培养交叉人才方案,结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在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教学中实施课程群教学,增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不断促进其融合,优化课程结构。

构建计算机专业课程群,要将信息学作为基础课程教学核心,融入电路原理、软件基础、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形成基础理论核心课程群,使学生参与实践操作。在计算机产品设计理论知识中加入案例分析,避免出现就理论讲理论的教学模式。同时还要构建以传感器原理与应用为核心的工程课程群、以三维视图设计为主的产品表达课程群和以计算机产品为主的专业设计课程群。

2.3 转变教学模式,培养研究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转变传统课堂教学,加入案例教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教学最主要的是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提出富有个性的方案。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听讲与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人数较少,其学习重点在于研究,因此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案例给学生讲授知识,并让学生分小组收集信息展开研究,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教师角色将自己所获得的知识讲解给同学和教师,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内容给予客观点评。

3 结 语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已经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特别是计算机产品不断被人们应用,对计算机方面的人才需求也就越来越多。但作为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仅了解本专业内容远远不够,要转变教学模式,运用学科交叉教学培养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创新思维。

注:吴铁峰,通讯作者

主要参考文献

计算机研究生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

1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危机

?

1)就业人数与企业需求不成比例。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被其他专业及个人所重视。即使不是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校期间也进行过计算机的相关培训或自主学习。他们的专业性虽然不比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但他们的能力已经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同时他们还具有自己的专业,这样的毕业生对于企业来说可能更为合适。这样用人单位就可以选择其他专业毕业生,从事企业中计算机技能要求不高的岗位。

?

2)学历不占优势。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具有大量高学历的员工是企业形象的一个提升。同时在大家眼中计算机专业是个高技能专业,很多企业认为学历和能力成正比。就好像大多数人都认为学习能力和学习经历成正比一样。

?

3)高职院校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上稍有欠缺,使学生的竞争力减弱。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善于与机器,生活在单一的二进制生活中。而在现实的工作中,这样的非yes及no的情况,使他们在融入企业时缺少灵活性,不善于与他人沟通。

?

4)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方向缺少目标性。

?

计算机专业知识覆盖面广,学生在学期间没有明确的专业方向。明确的专业方向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为步入社会工作做好准备。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般对自身的特点及社会的需求不够明确,过分依赖学校的课程规划。

?

2 培养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的主要尝试

?

1)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科学界定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研究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原有教学进程与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差距,找到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2)在改革初期,依据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及行业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调查、分析,同时配合学院骨干校建设,以学院“百门课程”建设工作为契机,构建“计算机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讨论、分析、建立“项目式教学”、“模拟企业环境真题真做”、“专业能力综合测评”及“项目式教材”模版。3)正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并且得到了落实。

?

3 实践过程的主要创新环节和改进计划

?

1)服务滨海高新区经济发展需求,适应计算机相关行业企业岗位的发展需要,培养具备个人发展能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人才,人才的培养是专业发展的源动力。预计在以下方面实现突破:a.结合滨海高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形成符合计算机专业发展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b.构建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为中心、获得计算机行业职业岗位能力,实现入学即入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为引导的分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c.将计算机行业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结合实践需求,原有课程重新整合构建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框架、核心课程标准制定,模拟工作场景的操作过程指导课程实施过程及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

?

2)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同时也发现了问题。a.需要进一步完善与规范项目式教材,教材的内容要符合行业企业项目建设标准及工作流程,要求编制老师有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对行业某个工种环节要非常熟悉,所以必须为教师提供企业实践机会,要求教师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兼顾企业工作,在时间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b.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无借鉴性,需持续进行。c.企业作为供应链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环节,对学校改革参与的积极性不高。d.课程实施过程中严重缺乏双师素质教师。

?

3)研究工作的推进计划:a.继续修订和完善四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b.进一步实践“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中心、以取得职业资格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c.实施计算机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完成2016级专业进程修订。配合学院骨干校建设,以学院“百门课程”建设工作为契机,完成 “项目式教学”建立、“模拟企业环境真题真做”编写、“专业能力综合测评”建立及“项目式教材”编写等任务。

?

4 通过调整研究计划增强改革力度

?

结合本地区经济特点及学生的就业发展趋势,制定特色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计算机相关专业各自的特点、主要就业方向及区域经济引领下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分别制定突出特色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物联网应用技术和软件技术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

?

在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挖掘全新切入点。构建以市场人才需求为起点和终点的,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借鉴行业企业员工培养培训计划、社会高知名度计算机专业技能培训机构的目标式培养策略,使得“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具有时效性。在研究中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物联网应用技术和软件技术分别确定适合本专业未来职业发展的计算机职业资格考取计划,统计取证率作出分析评价。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让学生成为实践者、参与者和应用的创新者,学生代表加入专题研讨。

?

依据行业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构建计算机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本学院的课程教学改革相结合,将专业核心课程的优秀改革方案进行分项式研究,一项一项对比总结,提炼科学合理的时序任务课程设计方案,重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

在构建项目式课程标准,模拟真实工作过程的课程实施过程及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研究中加入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研究。结合职业岗位应用需求和教学实践体会,从确立考核目标、建立考评体系、设计考核内容、分配考核权重等方面进行实践,并分析和评价考核方式改革的结果和成效,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做出有益的探索。

?

作者简介:

计算机研究生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思维;计算机;人才培养

TP3-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将计算思维和应用能力融合起来进行人才培养,是对计算机教学的一项挑战,同时也为计算机教育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以计算思维培养为基础,将应用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切实能够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应用能力。

一、IT人才培养当中的计算思维

算思维就是学会应用计算机科学概念来解决相应的问题,这种思维是概念化的,也是从根本上改变人的思维模式,而不是掌握一项刻板技能,是工程思维和数学思维相互融合的结果,包括一系列的计算机科学方面的思维方法,比如递归、抽象、分解、保护、容错、恢复等等,并且通过启发式的推理方法来找寻问题的答案,并且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和规划。而随着当前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计算思维在当前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当中也是越来越得到重视,而将其融入到生活、工作当中时就能够成为有效的解决工具,计算思维也成为现代社会发展当中的最基本思维模式,并且指出建立在计算思维基础上的教学体系是当前计算机教育的主要改革方向,将计算思维推广在整个IT人才培养当中,在计算机学科每个知识点上不断加深对计算思维的教育和领悟。

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当中计算思维的应用

(一)围绕计算思维开展课程改革

将计算思维融入到计算机课程教学当中,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包括计算机基础、数据结构、程序设计、编译原理、操作系统等这些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将计算思维融入到应用型人才培养当中,建立提相应的计算机教学体系。将传统知识转换成计算思维模式进行讲授,让学生能够对计算机抽象知识产生一个具体的印象,增强学生在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应该从现实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出发来让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到问题分析和解决当中,在教学时采用对于教学有利的程序设计语言,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讲授,并且将可能的解决方案多向学生进行讲授,让学生能够多掌握一些问题解决方案,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对新问题进行多角度答案思考具有重要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经常鼓励学生自己进行一些问题解决程序的编写,让学生能够在自己进行程序编写过程中应用计算思维进行思考。以程序设计课程为例,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该从设计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转向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思想,能够在遇到问题时从计算思维的角度去进行思考和分析问题,找寻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对问题解决方案进行选择,从而选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来,然后对相应的问题解决程序方法进行训练,从而能够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能够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二)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不仅应该加强对教学体系的构建,而且还要加强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对具体的实验课程进行制定,将社会实践内容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又能够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从而达到将计算思维和应用能力融合起来的目的。教师应该在程序设计、软件开发等课程当中增加上机实验的比重,对试验内容的综合性以及内容的趣味性来进行增强,从而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真心投入到学习当中。在实践能力培养当中,需要对实验课程进行合理设置,让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能够不断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进行问题解决,在实验当中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在进行上机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个人作业以及集体作业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个人作业的过程是学生自己进行独立思考,将已经学到的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在上机实践时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成计算思维来进行运用,提升学生自己在问题分析和解决上的能力。而小组进行集体上机作业,则是可以将几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来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具体任务的布置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的内容和学生自己的兴趣来进行选择,比如一个网站的程序编制或是网页的制作等等,让小组当中的成员都能够参与到程序开发当中,从而能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体会到团队合作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培养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创新能力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很难培养的,必需要在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与竞赛活动。一个有效的做法是成立信息技术协会,让学生自行组成相应的兴趣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小组当中,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到某个小组当中,然后小组之间进行竞赛,这样小组当中的师生能够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并且深入研究某项课题,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价值,通过这样的科研兴趣小组,能够让学生遵循自己的兴趣来从事科研,从而有意识培养自身的计算思维和应用能力。

(四)建立多维化的教学评价机制

计算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不是一个具体的技能或事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思维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可呈现出计算思维的多样性。因而教师在计算思维上应该保持宽容,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在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时也应该从多个维度上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够更加客观科学,也能够激励学生不断增强自己在计算思维方面的运用。

三、结语

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各行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多,这种大量的需求使得计算机教育模式也在发生转变,计算思维也是这时提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与过去提出的应用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所培养出的综合型人才,是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淑鑫,刘相娟,刘明等.计算思维引导通识型创新人才教学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6,36(5):85-88.

[2]阎岳.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计算思维培养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16,(1):162-163.

[3]孙霞.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2):141-.

[4]张连福.地方高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1X):7693-7694.

计算机研究生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从职业面向及能力结构、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实训设计和师资配备等方面描述了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并对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最后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工学结合;企校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告诉我们,高等职业教育不是一个教育层次,而是一种教育类型,这种教育类型的作用对于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是其它教育类型所不能替代的。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与重组,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供需关系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原先按普通高校方法管理及教学的经验已不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2003年国家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强调教师的双师型,提出了企校联合办学的理念。2005年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一次明确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企校合作的培养模式”,即职业教育要彻底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工学结合、企校合作”之路。

发达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案开发中习惯性的思维定势具有很强的冲击力,促使人们用新的视角、新的理念进行新一轮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

基于这一形势,我院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工学结合,企校合作”方面进行了探索。

1.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1 职业面向及能力结构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主要面向计算机应用的基层单位,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系统管理、技术维护和运行,应用软件研发等技术或管理工作。根据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与素质,总结出该专业的能力结构的总体要求如下:

专业能力:计算机维护维修、网络管理、网站建设、软件开发

社会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调能力、职业道德能力

方法能力:项目构思、设计、工作计划的制定能力;结局世纪问题能力;学习、创新能力

1.2 教学过程

依托合作企业,在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开发、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在实践“讲一练二考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创新“2+2+1+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逐步建立起与合作企业的长效培养机制:

第1、2学期:学习基本技能(校内实训、教学做一体化),培养专业基本能力。第3、4学期:学习专业技能(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培养专业能力。第5学期:工作室项目实战/顶岗培训,培养面向职业技能(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第6学期:企业顶岗实习,实现就业与岗位零距离对接(职业素质培养)。

1.3 实训设计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地位。技术技能的培养需要环境,需要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来保障。本专业实训环节安排如下:

第1学期: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一周

第2学期: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局域网组建与维护实训一周

第3学期:校内实训基地进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开发实训两周

第4学期: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训两周

第5学期:校企合作进行实训,网络技术、网站建设与、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各四周

第6学期:企业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及论文答辩

1.4 师资配备

根据教学设计要求,配备不同工种教师情况如下:

计算机组装维护教师2人,须熟悉主流计算机硬件,熟练DIY计算机,熟练运用各种维护工具

网络管理教师3人,须熟悉当前主流网络技术,熟练掌握各种网络设备及服务器的使用

网站建设教师4人,须熟练掌握当前主流网站建设工具,掌握至少一种主流网站开发技术

软件开发教师4人,须熟练掌握当前主流软件开发工具,掌握至少一种主流软件开发技术

2.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

2.1 实施准备

制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管理办法》、《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项目评价与考核办法》、《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制定《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企校合作实习实训管理细则》等制度,完善企校共建专业模式,为专业建设提供全面的制度保障。

以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依托,聘请省内相关专业知名专家,成立系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与监督教学整体解决方案的实施,并研究专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2 实施过程

(1)首先,专业教研室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制定本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制订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

(2)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活动进程表所安排的6个学期的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活动、实习与实训活动、考试考查时间与方式等进行具体化,如确定内容、确定老师、确定具体时间和具体要求。

(3)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每个学期的实训环节进行具体安排与落实。

(4)从第一学期开始,由专业委员会对每个学期按人才培养方案规定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检查,以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实施。

(5)第五学期,组织学生分别在校内、校外的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工学交替等。

(6)第六学期,组织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训和毕业实习。

(7)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所有环节获得学分,方可毕业。

(8)负责对学生所取得的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的学分进行审核,并将审核结果上报学校教务处。

2.3 实施效果

本方案自实施以来,效果显著。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坚定贯彻“工学结合,企校合作”的课程体系,使学生的就业优势比较明显。

(2)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职业综合素质高。由于学生在校期间能按照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培养锻炼,重视实验课、课程设计、专业实习、项目实训等实践环节的锻炼,我系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强。

3.结语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网络信息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课堂课外教学实验法等科学研究方法,探索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企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以我院资源为依托,研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工学结合、企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实施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我系学生在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山东省计算机技术技能竞赛、齐鲁软件设计大赛、山东省大学生优秀创业大赛等一系列赛事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2)多年来我系学生就业效果显著,就业率连年达到90%以上。

综上所述,本专业方案的成功实施,对于各高职院校开展计算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企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具有积极的意义。(作者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志春,孔凡菊,蒋卫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圈, 2007.14(66)

[2]于宗水.关于职业院校推行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0(249)

计算机研究生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当前,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已经非常严峻,各种利用计算机技术危害国家、社会、人民安全的事件不断上演。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的讲话:“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同时也指出全社会应该共同来承担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责任,不是某一家就能解决网络安全的问题。导致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的因素。其中,计算机专业人员在网络安全问题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究其原因就是计算机人员社会责任感缺失。但计算机人员社会责任感缺失并非是先天性的,而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个人教育多方面共同影响的结果。教育部《?P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1]:“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由此可见,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已成为各类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已成为各行各业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主力军,因此,社会责任视角下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近二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7月1日,我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达1341所,招生人数15年增长了3倍,毕业生数322万,在校生数1048万,占到高等教育的41.2%。高等职业教育已占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规模的扩张带来了许多新的困难、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培养目标单一。不同层次的高职院校都注重培养计算机高级技能人才,但忽略了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2)课程设置落后、培养方式传统。办学模式落后,忽视了与产业需求对接,没有注重吸取最新技术成果;(3)教学资源不足。教学设备落后,师资水平也跟不上技术发展要求。而目前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李俊洁,李广乾(2016)[1]高职院校的职业教学强调从企业需求出发,努力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孙西朝(2011)[3]强调专业技能特色,拓展专业实践,改变单纯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技工式”和“专家型”两个极端方向为培养复合型、开放型和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刘益、张凯(2012)[4]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上,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

2.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马晓虎(2011)[5]围绕“岗位驱动、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制定工学结合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以建设工学结合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蒋宗礼(2010)[6]针对不同类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研制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

3.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研究

吴明晖等(2007)[7]结合实验、实训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多个不同层次的实践环节构建多维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单独设课实验、研究创新实验、短学期实训、产学研结合等多种形式和手段。郭川军(2009)[8]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丰富教学内容,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优化课程设计,创设多元化的智能发展环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计算机专业质量保障措施研究

吴玉峰(2014)[9]提出“请进来走出去”、“内培外引”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组建计算机专业教学团队,根据学生就业质量与就业率两个指标来评价人才培养质量;马秋菊(2011)[10]在考试、考核上根据课程情况采取多样化的方法,着重考核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同时建立以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考试、考核体系,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

二、社会责任视角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根据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首先从理论上确定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然后从实践上形成计算机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结构。在总结国内外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立足于个人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研究社会责任视角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社会责任能力(求真、求善,不恶;惩“恶”扬“善”)和计算机专业能力(基础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相结合的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

三、社会责任视角下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

1.课程体系整合的出发点

社会越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更高,“德才兼备”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是用人单位的首选,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急需思考的问题。为此,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守计算机人才培养的职业素养,明确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与能力培养之间存在的问题,实施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

2.课程体系整合的思路

坚持能力培养与责任担当并重,革除重能力培养的陋习,充分发挥《思想品德》及《法律、法规》与社会责任能力课程体系的整合效应,构建以社会责任能力为主线,贯穿“基础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3.课程体系整合的原则

课程整合必须坚持以下原则,才能有效解决高职计算机人才的培养问题:第一,课程设计必须与高职计算机岗位能力相匹配;第二,计算机课程的理论深度必须与高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第三,计算机课程的理论知识必须与高职计算机应用型能力培养相匹配。整合思路如图2所示。

四、社会责任视角下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思路

将计算机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融合,如图3所示。

1.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计算机专业学生社会责任能力及专业能力的培养,必须适应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的要求,改革传统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第一,分析与把握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改变传统理论知识灌输式的模式为问题导向式模式,将所讲解的知识点设计为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第二,改变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通过实践操作方式公开演示其问题的解决过程与结果。第三,开展学生纠错比赛,针对所学的知识,设计成简短案例的方式,并提出问题,由各小组独立完成,各小组的完成结果由其他小组进行纠错,进一步强化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与专业能力的培养。

2.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合

计算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必须借助于实践与操作,基础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充分把握实验、实习及科研等实践环节对高职学生能力培养的目的,建立“以德为先,能力为本”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社会责任能力的培养贯穿专业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发挥实验环节为基础,实习环节为核心,科研环节为突破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合策略带来的效应,加强校内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的合作,发挥校外实践基地对实习环节与科研环节的基础性作用,将计算机人员所需的职业素质与能力结合起来,强化与更新高职学生计算机专业的社会责任及专业能力。

五、社会责任视角下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措施

高职院校之间核心竞争力的最终体现是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是检验高职院校社会价值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集中体现和生命线。以教学质量促人才培养质量,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M管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但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质量监控与保障则是影响高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社会责任视角下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建设措施如图4所示。

1.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是基础

人才培养方案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因素,不同的培养方案,培养不同的专业人才。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方案应立足于社会需求,兼顾社会责任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岗位或职业定位为依据,设计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确定计算机专业能力课程与社会责任能力课程体系。

2.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

“名师出高徒”,教师的素养与能力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第一,加强校内计算机教师的培养,给教师更多继续教育的机会,更新知识结构,提升理论水平与操作能力;第二,建立同城高职院校计算机师资的共享平台,发挥“能师”的示范与引领效应;第三,引进校外实践基地师资或企业师资,分享实践中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三管齐下,夯实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根基。

3.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与保障体系建设是保障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