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表演专业培养方案{精选5篇}

风中飘雪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4156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7分钟。

表演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音乐 专业培养 民族艺术人才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诸多的综合高等院校相继开办音乐专业,越来越多的院校有“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专业”,但是一些院校往往师资缺乏、教学设备缺乏,有些学校甚至先招学生再找老师,大量的外聘教师,没有系统的教学次序、统一的教学要求,更没有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导致专业课设置与实践脱节,缺乏规范的教学管理。各个专业老师的音乐技能课主观随意,性大,师资缺乏实践经验,教学活动多数围绕理论与书本,或者沿袭陈旧的教学方法,不注重教法更新,导致培养的毕业生毕业后眼高手低,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对音乐艺术人才的需求。笔者长期在民族艺术院校从事专业教学工作,参与制定了《专业培养方案》,对于“培养人才”与“人才就业”的关系做出如下解析: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方案。在民族高校里的综合艺术学院的《音乐专业培养方案》,则是培养民族艺术人才的重要实施指南。总体培养目标是“坚持为少数民族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的“二为”方针,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音乐专业教师以及专业表演人才,本专业为祖国各地、尤其为西部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方案》通过四个模块:“通识平台”、“文理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方案》以贯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为核心,充分体现“教书育人、育德育魂”的育人理念,依托民族院校深厚的人文底蕴,通过多学科的综合平台学习,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通识平台”的课程,培养民族高校学生的素质,其课程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必要的价值判断能力以及综合探究能力,获得正确敏捷的思维方式、真诚的情感沟通能力、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文理平台”,培养民族高校学生全面宽泛的知识体系以及严格的学科基础知识。通过“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技能(包括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和管理时间能力),为将来立足社会、服务社会打好基础。本文就《方案》里的“专业平台”进行详细解读,对民族综合艺术学院的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课程计划进行详细分析,从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方案》里的“专业平台”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根据教育部制定《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基本思路:“必修课程学科化、选修课程类型化、地方和学校课程特色化”。本平台的课程设计着力体现了“创新性”、“应用性”、“综合性”、“特色性”的音乐专业教育特色,不但要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技巧训练,而且要拓宽学生艺术综合能力,有以下特点:

1、创新性:科学合理使用“学分制”方案,明确的、直观的、预见性的课程体系,在知识与技能结构上必须符合人才市场的要求。

根据《方案》,要求学生从进校就开始设计出自己的“专业规划”,明确自己本科四年的修读目标与主攻方向,自己制定出明确的修读计划。针对音乐专业的特殊性,《方案》进行了有别于其他系科的“学分制”的制定、管理,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音乐专业能力的个性发展。如:对于音乐专业主干学科:声乐、钢琴、器乐等学科都是技术类学科,这三科的学分比重较大,这些学科需要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则需要在老师的引领下,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够真正掌握声乐或器乐的技能技巧。对于含技术性的专业学科,《方案》采取的是“隐藏式学年制”,即所有的专业必修课都是按学期计划开设,学生是不能够跨年级修读的,这些学科都是每期必上的专业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为最大限度的夯实学生专业技巧能力。但在专业选修课里就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特色化的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规划”选择专业选修课,例如:手风琴专业的同学可以修《手风琴重奏与合奏》、民乐专业的同学可以修《民乐重奏与合奏》,音乐学专业在第四学期可以在三门主干技术学科(钢琴、声乐、器乐)里“三选二”,从而获取相应的学分,充分体现专业选修的灵活性、多样性、科学性。

2、应用性:注重“实效性”,加强了“可操作性、实践性”的课程设置,避免空洞的、抽象的理论课程。

《方案》设置一系列的加强学生专业合作能力的艺术实践专业选修课程:《声乐表演与重唱》、《民乐重奏与合奏》、《手风琴伴奏与重奏》,以上课程强调艺术专业能力的实践性、合作性、应用性,通过大量的艺术实践平台,给予音乐专业的同学更多的多声部重唱、重奏、合唱、合奏训练,通过这三门选修课程教学目的之一:让学生在日常教学中获取更多的声乐、器乐的表演能力,储备更多的合唱、合奏、重唱、重奏的作品,多数是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能够参加各级各类赛事,为各级各类演出服务,为社会服务;目的之二: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大学生队伍“创新人才培养”规范化、系统化,同时学生们可以积累更多的“创新实践项目”;教学目的之三:让学生们在各种赛事中、各种演出中获得艺术实践能力体验,不但学会表演作品,还会排练作品,把教室当舞台、把舞台当教室,给学生们这样的训练,从而获得真正的实践艺术能力。通过以上一些特色课程的开设,许多的民族艺术作品已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喜获佳绩,增加了学生们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

3、综合性:细化“宽口径”,强调综合技术能力,从而获得宽泛的就业能力。

在2010年教育部即将在厦举行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学生基本功比赛活动》,其参赛项目为“综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教育基础理论”与“音乐教育技能”,技能比赛就包括“钢琴演奏、歌唱与钢琴伴奏、自弹自唱、中外乐器演奏”,这一赛事项目出台,更加明确了音乐学专业的培养导向一“宽口径”,强化学生们综合的应用技术能力。民族艺术院校更应抓住这一重要纲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优秀的民族人才。如将《器乐辅修》则将民族乐器(胡琴、马头琴、琵琶、古筝、唢呐、民族打击乐器)等多种民族乐器作为专业辅修,即人人都可以选择一门除钢琴以外的民族乐器,通过对民族乐器的技法学习,其目的是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与传承。

4、特色性:利用综合艺术院校的专业优势,合理设计两个专业的艺术技能、技巧课,培养出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与人才市场需求相统一的毕业生。

综合性艺术院校在音乐方向几乎都开设了两个分枝专业:“音乐学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其共性:在民族高校里更需强调的是不管哪个方向的人才培养,都要保护民族音乐、弘扬民族艺术,多演绎、传唱民族乐曲,多创作民族作品,在这个基础上尊重、理解、学习世界的多元文化。所培养的学

生必须有深厚全面的民族音乐文化素养,或精、或专、或全面多能,来适应当代飞速发展的社会。其特色性体展现在《方案》里,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技术层面上的训练是以专业音乐院校的培养目标为参照,给予严谨的、科学的专业技术训练,采取“一对一”专业小课,要求他们在音乐表演领域的技能、技巧运用娴熟,以“专业、精深”为目标,大力倡导多演绎民族民间音乐,成为“民族音乐演绎者”。对于“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则从“基础性、专业性、师范性”进行培养,此目标就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多数专业课是“一对三”小组课,在课堂教学中同样多学习民族、民间音乐。这样的专业课最大的好处是:学生不但可以学习到本专业的“唱法、奏法”,而且还可以学到本专业相关的“教学法”,因为这样的“小组课”有利与学生相互观摩学习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方法、课堂设计、作品选择等等,为将来更好地进行由“学生到老师”这一角色的转换。这两种专业是两种不同的行业,即有着不同的规格要求,又有相似的教学目标一“民族性、应用型、实战型”的人才。

二、《方案》充分了体现民族高校对艺术人才培养方法的特性,从以下几个层面解析:

1、“人才培养”的始终贯穿着民族音乐历史与文化。

综合民族艺术院校的音乐专业所培养的人才现肩负着对本民族或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在专业培养过程中,要保护他们天生的艺术资质,再给予合理的专业训练,通过专业技能学习,能够更好地从祖辈的口中传承音乐文化;通过专业学习,懂得走向“山间原野”收集整理原生态音乐,会用音乐技术的耳朵,在舞台上展现、传承原生态音乐;懂得舞台上的原生态艺术作品,除了遵循艺术作品的客观规律(规范的音色、音准、节奏以及自己民族的乐音体系),还需遵循作品必须源自生活,体现少数民族的生活情趣,具备鲜明的民族性,能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以及历史文化内涵;在专业培训过程中,扩大对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了解与传承意识。对专业声乐作品、器乐作品的选择上也应体现56个民族的融和与包容。

2、多开设民族器乐课程,对民族乐器的学习目的是学习乐器的技巧以及学习与乐器相关的民族文化:

民族乐器在我国是最为普遍的乐器。通过高校民乐专业的学习,对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历史、民族风情会有进一步的学习。民族高校的毕业生具备民族乐器的技能才能更好服务于各级各类机构,尤其可以在西部民族地区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例如“二胡”作为专业辅修,通过这一号业的技能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胡琴”更宽泛的性能、演奏技艺和文化背景,了解到它们时常都担任各种民族器乐合奏以及伴随着戏曲、曲艺、歌舞、民歌等艺术形式。学习这类擦奏弦鸣乐器的演奏技巧,实则是对民族音乐文化艺术进行研究学习。

3、民间音乐采风、民族语言的音乐教育实践以及民族音乐教学研究:

表演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地方戏曲 培养目标 常规课程

目前除了全国九大专业音乐学院以外,绝大多数的省、市、地区的高等师范院校都相继成立了音乐学院(系),并且在“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音乐表演”专业,招收大量的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然而,在音乐表演专业队伍逐年壮大的趋势下,其就业前景却不容乐观。大部分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在专业水平上与专业音乐学院的学生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就业中缺乏竞争力。从近三年对江浙沪高师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单位的调研来看,近90%的毕业生无法进入专业团体工作,多数毕业生由于长期找不到合适自己的专业工作,改行者居多。而在家待业以家教为生的毕业生人数在逐年增加,到琴行或培训中心代课更成为一种就业或增加收入的方式。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由于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在教学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①照搬专业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目标模糊;③培养的人才其专业特点趋于格式化。

综合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地方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应依据于当地社会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入手,要制定出符合当地社会需求、符合学校办学能力与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且,在正确树立人才观、服从市场需要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的“特色”或“品牌”专业。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设置专业课程时不要忽视地方传统音乐文化,而将地方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本土戏曲文化”纳入地方高师音乐专业教育体系,是非常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

一、本土戏曲资源引入地方高师音表专业课程设置的意义

我国的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除京剧之外还约有300多种地方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地方戏曲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和当地的传统音乐特点。传统戏曲音乐也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一个主要内容之一。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引入本土戏曲资源,无论从地域性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事业发展需求的角度,还是从生源的本土化程度,对本土文化挖掘、传承、保护与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都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不仅可以建构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为本校的教学研究带来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还可以促进地方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解决传统课程设置与学校特色课程的无缝对接。

更为重要的是,本土戏曲资源的引入向学生传递了艺术源于生活的理念,也为部分有志于传承传统艺术的学生指出了方向,奠定了一定的专业基础。

二、本土戏曲资源引入地方高师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举措

针对地方戏曲的生存现状和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现实,在理论上,将地方戏曲引入地方高师音乐教育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更有着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需求。然而,地方戏曲有其自身存在的特点,而高师音乐教育又有其固有的模式。在将地方戏曲引入高师音乐教育课堂的探索中,需要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各方面体现出开放的姿态,要勇于创新、勇于实践。

绍兴文理学院音乐学院在经过十年的调研、筹备、试点之后,目前探索出相对适合本校实际的音乐表演专业特色课程设置方案,并将这些特色课程切实编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学校之所以将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作为教学试点对象,是因为该类学生有表演方向的系统的课程设置,比较符合戏曲的表现特性,而且该类学生身处师范院校,其有别于其他专业院校表演系的学生,具备了演员与教师双重身份的培养条件。

1.戏曲特色课程进入常规教学。

绍兴文理学院坐落于著名的戏曲之乡、全国性第二大剧种——越剧的发源地绍兴。绍兴有着丰富的戏曲资源,大量的优秀作品需要传承和发展。作为绍兴唯一的综合性本科大学,学校在弘扬地方文化,培养应用型高级音乐专门人才方面责无旁贷。为适应绍兴文化强市建设的需要,更多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音乐表演人才,音乐学院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在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别设置了地方戏曲的特色课程,将地方戏曲课程编入常规教学中。

绍兴文理学院音乐学院为音乐表演专业开设的课程分为三类:专业基础课(必修)、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在这三类课程中都加入了戏曲课程,例如:

①在专业基础课(必修)中开设了:《基础唱腔》,该课程主要是教授绍兴本地最著名的越剧唱段。开课学期为第3个学期,每周2个课时,一学期共32个课时。这门课程是音乐表演全系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旨在“让每一位学生都会演唱地方戏曲唱段”。这门课程是所有戏曲特色课程的基础,因为只有会唱了,才能真正了解一门戏曲。

②在专业限选课中,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开设了:

声乐方向:《戏曲曲艺名作与赏析》、《舞台表演》。开课学期为第4个学期,每周各2个课时,一学期各32课时。这两门课程是针对声乐表演方向学生进一步提升地方戏曲演唱表演水平的。较系统地学习戏曲(主要是越剧)的唱段与舞台呈现。

器乐方向:《乐队排练》,开课学期为第2学期到第7个学期,每周4个课时,一学期共64个课时。这门课程是针对民乐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在排练中将加入戏曲音乐练习,熟悉戏曲丝弦曲牌与乐队演奏方式,体会地方戏曲乐队的风格特点。

③在专业任选课中开设了:《绍兴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绍兴地方戏曲》。开课学期分别为第1学期和第2学期,每周各2个课时,一学期分别为32个课时。这两门课旨在提高学生的戏曲理论水平。

除以上课程设置之外,人才培养方案中又增添了11个学分的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必须亲身参与3周的“专业汇报”和8周的“艺术实践”。在这些实践环节中有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有部分是学院要求必须进行的实践,并且学院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戏曲课程将期末考试与艺术实践相结合,一台汇报演出就是当年的考试形式。这样设置是将“课内教学——课外艺术实践——课业考试”形成一个整体,切实做到将地方戏曲素养作为专业技能素养之一。

2.编写“地方戏曲”课程教材。

教材是地方戏曲引入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的依据。没有实用、有针对性和高水平的教材,教学活动就容易流于随意和流于形式。因此,编写“地方戏曲”课程教材是当务之急。

学校组织具有使命感和热爱民族音乐的、优秀的高校老师,联合地方戏曲专业院团的老师对地方戏曲进行加工、整理、再创造,共同编写教材。同时,将部分实验成果充分应用到教学中,将鲜活的地方戏曲元素,变成学生学习、表演、研究的重要内容,将丰厚的地方戏曲文化资源转化成良性循环的教育必备资源,实现教学、创编和表演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体系。因校制宜编写“地方戏曲”课程教材,是奠定地方戏曲引入高师音乐表演课程的基础。

3.构建素质良好的教学与研究梯队。

目前,学校推行地方戏曲教学的“瓶颈”在于合格的师资队伍。由于传统的高等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等原因,目前大部分的高师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中缺乏地方戏曲的相关专业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地方戏曲进入地方高师音教课程,首先是要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培养和挖掘具有一定地方戏曲专业素养的师资。因此,高师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戏曲知识和表演技能的专业化训练。

在目前地方戏曲师资紧缺甚至是匮乏的情况下,学院不断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挖掘在编音乐教师中有过戏曲学习经历的教师进行再深造学习。其次,聘请专业戏曲院团的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创编老师作为学院的客座教授,定期为学生授课指导。

三、结语

将本土戏曲资源引入地方高等师范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是地方高师音乐专业教学的一种尝试。这本身就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这无论是对地方戏曲的保护还是完善地方高师音乐表演课程设置,立足本土音乐文化,促进区域性高师音乐教育水平的提高都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高师音乐教育开拓特色化办学的道路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杨碧华.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弘扬传统音乐的设想[J].中国音乐,1996(1).

[2]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3(1).

表演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音乐表演 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

一、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多数地方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对于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实践教学工作中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专业教学与实践能力脱节

音乐表演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演艺类专业人才,因此,其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培养学生专业表演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课程的基本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相应的表演能力。长期以来,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普遍存在着重技能轻实践的问题。而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并不是一回事,技能只是完成表演的基本技术,主要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但表演却是舞台艺术,需要在舞台上展示,因此,这一专业的实践能力主要应体现在舞台上。以往的专业教学目标单一,重点在技术的传授,保证学生完成演唱或演奏完整的作品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有的甚至认为上台主要是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因此缺少相应的指导训练,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和舞台上的表演质量形成很大反差。

(二)实践环节落实不到位

由于专业特点所致,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也安排了一些实践环节,如见习、实习、第二课堂活动等,但由于缺少对实践教学的足够重视,往往导致在专业教学中这些必要的实践环节得不到全面落实。例如,第二课堂活动形同虚设,没有认真组织活动;专业见习走过场,应付了事;即使像专业实习这样重要的实践环节,也随着近些年各院校对实习工作的管理越来越松散而缺少严格的组织管理,学校不帮助联系专业实习单位,学生分散到各地,有工作的,有打工的,也有在家闲逛的。

(三)实践活动缺乏普及性和开放性

虽然近年来有些院校也开始重视各种演出活动,或组建演出团体积极开展各种演出活动,当然这是专业性最强的实践活动,但由于这种演出与某些活动相关联,如校庆、国庆节、元旦等,需要保证演出效果,因此多是选择专业水平较好的学生参与。这部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是件好事,但其他学生则较少参与和锻炼,结果是部分能力较好的学生水平越来越好,其他学生则能力越来越差,出现两极分化的非良性循环现象。而即使部分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多,活动范围也大多限制在学校范围内,能够参与社会领域的实践活动机会很少。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只是相对的。

(四)实践教学缺乏科学系统的设计

由于对实践教学缺少足够的重视,有些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一般依据学校统一下发的指导性文件设计,符合学校基本设计要求的即算过关。但学校的指导性文件是针对所有专业的,较难照顾到各专业的特殊性,如果仅以符合学校基本要求为标准,则势必导致实践教学体系专业特色不鲜明、专业适应性不突出,导致其体系缺少科学性、系统性,难以做到与本专业特点和实际有机结合,无法完成人才培养基本目标与规格。

二、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4)》指出,高等教育要“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这实际上为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指明了基本方向,即将本专业教育教学与社会艺术实践密切结合,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深刻体现专业特点

音乐表演专业的突出特色在于表演性,学生无论是学习声乐还是学习各种器乐、舞蹈,核心目标是成为一个能够进行舞台表演的演职人员。从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未来的职业方向来看,音乐表演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是社会文艺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不仅有艺术表演,更多的是艺术活动的组织、指导、策划、实施等,这就需要他们了解、熟悉音乐表演及相关工作的特点、方式、程序、细节等,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因此,进行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首要一点就是必须牢牢把握专业特点,突出实践教学活动的表演性特征。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注重实践课程的开发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不能凭空进行,更不能与专业课教学完全分开,成为各自独立的部分,这势必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不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更不符合音乐表演专业的专业特点。也就是说,要拓展专业课程中的实践空间,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实践训练,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在此基础上,拓展开发以实践为主的教学环节,如有针对性地增设部分实践课程,设置部分实践活动,强化某些重点实践环节的训练,将实践训练引向更高、更具体、更全面的综合层面,突出实践教学的专业化、科学化、体系化特点。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就业为基本导向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参与社会活动、适应社会环境和社会工作的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在课堂上是无法培养的。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签订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专业平台,将学生的艺术实践制度化、规范化,使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而不是模拟性参与。

表演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情景教学法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贯彻教育方针,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逐步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把素质教育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结合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突破“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弊端,把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性因素联系的更为紧密。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学科性质和教学内容,应坚持多元化原则,找到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多种教学方法优选结合。

一、加强互动式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的“教”,而置学生的“学”于不顾。素质教学更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教学实践看,与传统教学相比,互动式教学主要有以下优点:首先互动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在积极的状态之中,达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和煅炼学生的目的。其次,互动式教学注重立足现实,对于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学生可以发表个人意见,与教师进行讨论,在讨论时教师及时对学生给予引导,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互动式教学注重面向全体,照顾差异,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给学生创造一个互动空间,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不仅是教学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同时又是参与讨论的学习者,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达到了相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二、注重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是指利用已经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是把理论融入一个个生动的具体案例中,既讲理论,又讲实践,可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及创新能力。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环节:

1、加强案例的收集、编写案例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如导入、讲解、讨论、总结等具体教学过程都以案例为基础而展开,选择具有真实性、客观性、代表性的案例对组织教学非常重要。为满足教学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通过公开出版的案例集、教材等渠道收集、筛选、编写案例库,用于课堂教学。

2、引导学生参与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组织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的氛围。为保证案例教学的实施,要求学生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包括阅读分析案例资料和学习相关理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组织和讨论,启发学生讨论。对于部分学生不爱发言或很少发言,教师要和颜悦色地启发,让他们积极发言,使案例教学达到效果。

三、强化实践教学法

由于旅游管理培养的是应用型的管理人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旅游本科教育既缺乏基本的服务技能模拟实验室,更没有像瑞士洛桑等国外旅游院校“前院后店式”的办学条件,因此实践教学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使课堂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以上几种方法,都可以有效地将实用知识高效地传授给学生,但下面的情境教学法效果更好。

四、情境教学法的实例运用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分为表演体会情境、视频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等。

1、表演体会情境

表演体会情境就是让学生扮演某个角色,在课堂上或实训室进行现场表演。在教授《导游业务》中“地方陪同导游服务流程”时,让学生上台扮演地方陪同导游,其它的学生则坐在下面充当游客。整个课室的环境假设为地陪在旅游大巴上为客人进行车上讲解。表演者利用所学的知识充当地陪这一角色,台下的学生则以游客经常出现的状况来测试表演者的各种应变能力。

2、视频展现情境

视频展现情境就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势,通过对声音、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活动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的综合运用,再现课本中的文字内容,使学生身如其境,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好的了解、掌握知识。在教授《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园林建筑”时,如果只是单纯的用语言讲授园林的建筑特点、建筑布局等,学生难以理解众多的专业术语,会感到书本知识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将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和苏州拙政园、上海豫园等私家园林进行景象再现。

3、实物演示情境

表演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1-239-02

一、案例演绎教学法简介

案例演绎教学法是将情景演绎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有效结合的一种教学手段。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题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则是起源于1920年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提出一个开放式的案例,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者设计者和激励着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寻求解决之道。在实践中最具代表性的Michael J.Sandel所开设的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每堂课教授就该次课程的核心问题予以揭示,然后通过一个案例,让学生们表达自己的想法,从中归纳出每一类选择所倾向的哲学派系与代表学者,最后通过总结相关理论知识达到教学目的。两种教学方法各有优势:前者更强调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而后者则更鼓励学生的理性思想。

在传统的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已被广泛运用,但将情景教学法融入进来,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同时,关注学生感性情感的成长,仍处于探索之中。如何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方式,使其能够更主动、更积极、更投入地参与到课程案例演绎讨论当中,并通过自己的创新、思考、演绎、讨论、推理,在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悟得法律精神,获得团队认同及成就感,需要通过日后不断地实践总结予以完善。在笔者近两年的《经济法》课程教授过程中,将案例演绎教学法落实到法学教学内容中,进行实践性探索与完善。实践证明,这种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活跃度以及巩固知识掌握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适用于法学本科应用型法科人才培养,尤其适合实务型法科人才培养。

法学本科教育不同于研究生教育,其重点在于培养具有法律职业能力和素养的从业人员,要求掌握各主要法律部门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从事法律工作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改造传统法学课堂中的案例教学法,融入情景教学法,将被动地吸收知识过程转化为主动地撰写案例剧本、提前预习相关知识,寻找案例解决之道,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程投入感,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都是一个提高的平台。

二、案例演绎教学法设计的关键环节

要将案例演绎教学法运用到法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反复琢磨,多下功夫,下面以笔者所教授的《经济法》课程为例,列举在课程设计过程涉及到的关键环节:

(一)以把握专业知识体系为前提

一方面,选取适合的内容来开展案例演绎教学活动。法学知识体系严密,理论分支庞杂,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该教学方法,例如偏重不同理论学说比较学习的内容就并不适宜。反之,偏重实务性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则会取得不错的成效,例如《经济法》体系中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另一方面,案例演绎教学法适用的前提,就是要求授课者对于授课内容的知识体系从广度与深度两方面有全方位的把握。授课者应当具有一定的教学水平,对所选取内容的知识体系与重难点问题理应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应当具有一定的课堂组织能力,对于课堂讨论环节的时间、内容与节奏的把控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以选取适合的教学案例为核心

案例演绎教学法的实施有赖于案例的选择,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选择适合的教学案例是重中之重。由于学院的人才培养目的是着重于应用型法律人才,因此在案例选取中,首先要考虑的是难度。传统案例教学法强调案例有一定的复杂度与多样性,讨论的空间大。但笔者认为,运用案例演绎教学法所选取的案例难度应当适中为宜,最好以生活中学生们有所接触的案例加以转化,有利于学生对于案情的演绎把握,并激发他们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设计掺入相关知识点及前沿问题。案例演绎说到底是教学的手段,最终的目的仍是强调学生对于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因此案例的选取不宜采取拿来主义,需要结合理论体系进行必要的设计与修正,将知识点融汇在其中,并把握讨论方向,总结引导该问题的前沿动态。

(三)以开放多样化的演绎方式为手段

传统的法学教育强调严谨治学,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新知,缺乏思考消化整理的环节。案例演绎教学法的实施旨在将两种教学法的优势结合起来,一方面关注学生的情感动向,调动教学的课堂氛围与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团队协作。因此,在设计教学计划时不宜限制学生的案例演绎方式,PPT、小品、动画、戏剧、漫画等各种形式都可以鼓励学生应用,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给予他们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法律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自发性地去思考如何应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案例演绎教学法实施的有效途径

(一)以课前预习与案例排练为教学导向

在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中,法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有别于其他专业,数量繁多的法律条文,用法精准的专业语汇,抽象晦涩的法学理论,这些会使学生难以产生自发的学习兴趣。针对新时代学生自我意识渐强的特征,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在选定案例演绎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学案的准备,事先分配与安排教学任务,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以《经济法》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内容为例,消费纠纷较为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适合用于该种教学模式。案例演绎需分组进行,抽签决定每组所选取的案例,要求学生在不违背案情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演绎,鼓励多种形式表现,并且对案情加以分析,通过自学相关理论知识,探索解决案例纠纷的法律手段。要求学生在授课之前将剧本、视频及纠纷解决方式等内容形成学案,交至授课者。学案实际上是教师用于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教与学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媒介,同时也满足了目前学院推广的过程性管理的评估与备查的需求。

(二)以情景演绎为教学手段

连续几年的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均显示,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应用能力有待提高。知识、技能、思想素质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具备了职业应用能力。职业应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赖于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者模拟的职业情景,通过实践将已习得的知识技能进行类化迁移,得到物化与整合,从而才能形成职业应用能力。具体到法律职业能力的培养,模拟法庭课程的设置与定向(公检法部门)专业实习的开展均是培养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的良好途径。情景演绎教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情绪控制能力。情景演绎教学最直观的特点就是趣味性极强,通过展现同学们自己参与编导设计的小品、短剧、漫画甚至歌曲,创造性地以幽默、诙谐的形式表达剧情内容,在经济法教学的课堂中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以案例分析为教学主线

案例的演绎说到底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因此对案例的分析至关重要。在情景演绎之后,要形成以教师引导为主线,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为内容的课堂氛围。仍以消法为例,在学习“消费争议解决途径”部分的内容时,通过案例展示,展现某一小组演绎的消费纠纷,首先邀请其他小组的成员思考能否运用已学的知识,提出纠纷解决方案,然后由演绎小组的组员们给出运用消法的纠纷解决手段。最后由授课者就不同纠纷解决手段进行比较分析,强调消法纠纷解决机制设置的必要性,引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强化分析。通过适当的教学过程安排,在学生学习新知的同时,复习已学的旧知,再由老师对知识的重难点进行剖析,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未来职业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运用多种方式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四、案例演绎教学法的成果与启示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