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2051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9分钟。
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矿山废弃地;固土;生态修复;景观再造
1 概况
徐州高铁站区位于徐州市主城区东部,距离正在规划建设的徐州新区仅3km。高速客站地块规划范围南起郭庄路延长线,北至城东大道,西至规划中的金山桥至徐州新区快速路,东至京福高速公路。徐州市铁路建设办公室对高铁站区站场周围约5.2km2的土地进行整理开发,其中邱山——凤凰山以及两山之间的地块集中做生态景观绿化设计。其中邱山景观设计总面积约为15万m2,凤凰山景观设计面积约为55万m2,广场、道路等绿地设计面积约为15万m2,合计约85万m2。
2 方案设计原则
(1)生态恢复原则,以生态恢复的综合方法实施破损面的植被恢复。(2)因地制宜原则,不同立面形态、不同破损状况、山体不同部位采用不同治理手法。(3)经济适用原则,既考虑治理效果(绿化、美化、生态化),同时考虑建造成本(低投入、低维护)。(4)可持续发展原则,既考虑近期效果,也考虑可持续发展。近期美观、安全;远期植物群落生态安全稳定,消除山体不安全隐患。(5)安全性原则,充分考虑各工程措施实施的可能性和安全性,保证施工安全和长久安全。
3 固土护坡植物配置技巧
(1)灌木与草本植物结合。用单纯的灌木作为护坡植物,成本较高,而且早期生长慢,植被覆盖度低,对早期的土壤侵蚀防止效果不佳;用单纯的草本植物作为护坡植物,虽然费用低廉,早期生长快,但群落易发生衰退,且衰退后二次植被困难。可以通过将灌木与草本植物混合栽植,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草本植物早期迅速覆盖地面防止土壤侵蚀,后期由灌木发挥作用,使植被稳定下来,达到快速持久护坡的效果,同时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
(2)多种草种混合。可用于护坡的草本植物大部分属于禾本科和豆科。禾本科植物一般生长较快,根量大,护坡效果好,但需肥较多;而豆科植物苗期生长较慢,但由于可以固氮,故较耐瘠薄,耐粗放管理,其花色较鲜艳,开花期景观效果较好,因此护坡的草种常采用多种草种混合。
(3)根据需要选择植物品种。固土护坡植物中,非常理想的极优良的护坡地被植物不易找到,如野牛草低矮,抗逆性也较强,但绿色期短,生长慢;小冠花绿色期长,极耐干旱,花期也长,但植株比草坪要高;高羊茅耐干旱,生长特别快,绿色期也长,但其造型不如野牛草纤细美观,只能根据种植环境的需要,选择相应优点的植物。
4 山体修复技术
(1)土工网技术。土工网主要应用在边坡防护。在道路边坡上铺设土工网,可防止岩块滑落,避免对人或车辆造成危害;土工网作为挡土墙体填土中的加筋材料,可分散土体应力,限制侧向位移,增强稳定性;用土工网制成石笼用于堤坝、岩石表面的防护,可防止侵蚀、避免塌方和水土流失。
(2) 喷播三维网植草技术。喷播是一种适用于风化程度较高的岩土边坡和土夹石边坡绿化的新型技术。它利用特制喷射机将草种、保水剂等有机基材喷射到坡面上,有机材在压力的作用下与坡面紧密结合,形成一层可供植物生长发育的基质层。喷播对土壤厚度的要求,根据边坡的具体情况而定,通常为10~30cm。在喷射中必须加入狗牙根、高羊茅、紫穗槐等草种,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理想的绿化效果。
对岩土边坡和土夹石边坡,传统的治理方法一般采用三维网植草技术。实践证明,这类边坡由于土质条件较差,采用三维网植草技术仍然达不到良好效果的,又无法改变坡面土壤条件,可以采用客土喷播来改善边坡土质条件,绿化效果更好。在价格上,客土喷播与三维网植草造价要高很多,因此喷播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这两种生态绿化技术。
5 结语
本方案在实施中,根据实际情况,以保障治理效果为前提,制定科学合理的破损山体修复治理方案,切实做到因地制宜,全面分析各有关方面的因素,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出发,优化最佳方案,以期达到最好的治理效果。
破损山体的整治是以生态城市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出发点,为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的一项有力措施。确定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方案,是治理效果保障的重要前提,随着对徐州市破损山体的全面治理,结合制定合理有序的矿石开发规划,定能为实现徐州城市生态安全发展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永庚,蒋高明.矿山废弃地生态重建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4
2 胡振琪,杨秀红,鲍艳等.论矿区生态环境修复[J].科技导报,2005
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水生态修复技术;河道治理;应用;问题;展望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化速度的突飞猛进的增长,很多地区的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河道生态系统的修复也逐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近年来,随着生态治水新理念的提倡,水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这项新技术注重对自然生态和自然环境的恢复和保护,是目前治理河道水生态的关键技术。
生态系统是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一个完整的水生态系统应该包括水生植物群落和鱼、虾、螺、贝类、大型浮游动物等水生动物,以及种类和数量众多的微生物和原生动物等。水生态修复技术是指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和降解,净化水质,改善、修复水生物生存环境。它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治理污染水体的方法之一,具有治污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运行成本低等优点。大量研究表明,对河流水环境的治理,必须采取污染源控制和水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方法,实施“截污治污、恢复生态”。
二、水生态修复主要技术类型
河道治理首先要截污,但是,日前很多地区污水管网尚未健全,仍然有一定量污水直排或随污水管道进入河道,同时有些污水管网收集不到的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人河道,长期以来,造成河道水质氨氮、总磷、总氮超标,水体富营养化。针对这种情况,在河道治理中采用以下几种水生态修复技术,降解水体污染物,建设生态型河道。
生物处理技术
生物处理技术包括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厌氧一好氧组合处理。主要是采用人工培养的适合于降解某种污染物的微生物。通过控制微生物的生长环境、数量、品种,同时结合人工曝气等方法来稳定和加快水体污染物如COD、BOD5、有机氮或氨氮等的处理。处理技术根据河道水体污染程度、水流、流域面积等因素具体制订,目前主要是原位生物修复技术,适用于严重污染河道的水质净化。目前,该项技术在上海市中心城区河道水质改善中得到应用。
2.修建生态岸坡
水生态修复的目标是建立、修复受污染或受破坏的水生生物环境。按照自然规律,恢复流域内食物链。目前国内水利工程建设的观念正由传统的“防洪、排涝”向建设“安全、资源、生态”的水环境观念转变,逐渐更新治理理念,提倡河道岸坡采用生态型,如改变传统河坡直立式结构形式,放缓河坡,在近岸带种植根系发达的植物,依靠植物固结土壤,防止岸坡陶刷,维护岸坡稳定性,为水中生物提供栖息地和活动的场所,起到保护、恢复自然环境的效果,物种选取苦草、金鱼藻、黑麦草、两耳草、高羊茅草等等,护坡材料的选用采用多孔及天然材质。
3.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水体中的植物、微生物和一些水生动物的吸收、降解、转化水体中的污染物,来实现水环境净化、水生态恢复的目标。生物修复技术可以是单一的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修复,也可以是由不同种植物、动物、微生物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进行的水体生态修复。植物、微生物和水生动物在河道生态修复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各自为水体的净化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植物修复是以植物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或某些化学元素的理论为基础,在美化、绿化水域景观的同时,利用植物的吸收、挥发、过滤、降解、稳固等作用,通过收获植物体的方式可以将水中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进行有效的去除,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2)动物修复指通过河流中水生动物种群的直接(吸收、转化、分解)或间接作用(改善水体理化性质,维持河道中植物和微生物的健康生长)来修复河流污染的过程。在受污染的水体中投入对该污染物耐性较高的浮游生物、虫类、虾类、鱼类等,通过食物链消化将一些有机污染物吸收、利用或分解成无污染的物质从而改善水环境修复受污染的河道。
(3)微生物修复是利用动植物共存微生物体系去除环境中的污染物。通过在河道中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水生动物,创建微生物生存条件,利用微生物降解、吸收水体中的氨、氮、磷等元素,不断把水体中过多的富营养成分离析水体,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4.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人工湿地的原理是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共同作用来实现对水体的净化。这种湿地系统是在一定长宽比及底面有坡度的洼地中,由土壤和填料(如卵石等)混合组成填料床,水体可以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曲折地流动,或在床体表面流动。在床体的表面种植具有处理性能好、成活率高的水生植物(如芦苇等),形成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环境,对污染水进行处理。
人工湿地具有以下特点:(1)维持生物多样性,为水生动植物、微生物等提供优良的生存环境。(2)调节地表径流、保持泥土含水量。(3)降解水体污染物,实现水体的净化。(4)调节气温和空气湿度。(5)美化环境,构造景观。该项技术应用较为成功,如日本渡良濑蓄水池的人工湿地、西湖湿地和南京江心洲等。
5.人工浮岛技术
人工浮岛又称生态浮床、生态浮岛,是一种由人工设计建造漂浮在水面上供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长、栖息、繁衍的生物生态设施。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净化水质、创造生物(鸟类、鱼类)的生息环境、改善景观以及消除水波、保护河岸的作用。人工浮岛在城镇化地区对有景观方面要求的河道池塘等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人工浮岛技术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德国BESTMAN公司开发,后来又由以日本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成功应用到了地表水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上面,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末引入,本世纪初多地推行。人工浮岛技术是按照自然规律,严格筛选本土净水植物在水面种植,利用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和不同物种间的竞争机制,将水体中的氮、磷以及有机物作为自身营养物质利用,并最终通过对植物体的收获将其带离出水体,达到净化水体,适宜多种生物生衍的栖息环境的目的。该技术主要适用于富营养化和受有机污染的河流,工程量小,便于维护,处理效果好,且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使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
三、当前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治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发展缓慢。
河道整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虽然在上级领导中已得到足够重视,但在河道实际整治中缺乏相应措施。近年来的河道整治工程中,主要整治措施还是截污纳管、生活污水处理、岸坡建设和底泥疏浚。有关河道的截污纳管、沿河两岸的生活污水处理、河道规划的力度都在加大,但通过水生态修复技术来改善水质的相关技术研究与应用还没有新的进展,该技术停留在城镇中心区域局部河段的应用上,未大范围应用及推广。
2.整治方案中都强调了生态治水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技术上缺乏相应的实施方案和操作措施。
通过仔细调研各设计单位设计的河道整治方案及河道景观设计方案,发现在河道整治方案与景观方案中都提及整治中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要通过修复河道、湖泊的水生态系统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但在具体实施上缺乏详细的可操作性实施方案。
3.在水生态修复的认识上存在较大程度的偏差。
河流、湖泊的水生态修复是近十年才发展起来的水质治理新理念,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简单的理解为通过多绿化、多种植物、在河道里养水生动物、微生物就可以达到水生态修复了。另外,许多设计者对于河流的修复纯粹是从景观美学的角度出发,完全没有考虑河道的基本情况及其功能定位。
四、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要点
1.优选植物种类,合理配置。
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对于项目的成功非常必要。采用植被措施护岸时,不同植物材料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对于水位和底土土质的适应性。实际实施中,可根据不同水位,结合当地情况,以水位变动区间为参考,将河流陆域及岸坡分为4个区域,不同区域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
(1)水下区(低水位以下)。种植沉水植物,设立沉水植物修复区,以迅速提高水体透明度;其次恢复水体原有沉水植被,先后恢复了苦草群落、狐尾藻群落、篦子眼子菜群落、金鱼藻群落,恢复水清见底的水域景观。
(2)水位变动区。利用芦苇、野茭白、香蒲、千屈菜、水葱等水生植物,以其柔韧的枝叶,缓冲水流,减缓船行波的冲刷,提供动植物栖息地。
(3) 岸坡区(高水位以上)。利用低矮灌木以及野生地被植物组成的复式植物群落,减弱雨水对堤防的冲刷,减少表层土的流失,同时,稳固从堤顶冲刷下来的外来土壤。
(4)河道陆域区(岸坡上以上河道控制线内)。利用水杉、池杉、落羽杉、水紫树等耐水性好、短期耐淹植物,通过其生长舒展的发达根系,固土护坡,防比河道两岸土方的坍塌;
2.建设形态多样的河流。
河流形态的多样性,其方法是恢复河流纵向的连续性和横向的连通性,防止河床和岸坡材料的硬质化。在河流纵向,以恢复河流的蜿蜒性为主,尽可能保持河流弯曲多变的形态;在横向上,构建主河槽和护堤地在内的复合断面形态,有条件的地方应推广使用“季节性河道”(高水位河水漫滩便于行洪,低水位河水约束在主河槽内,岸坡可以综合利用)。在需要护岸的地段,宜采用石笼、生态混凝土等透水性岸坡防护结构,充分利用乱石、木桩、芦苇、柳树、水葱等天然材料与植物护坡,避免河流岸坡的硬质化。
运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原理营造生物群落多样性,是生物群落构建的主要措施。
一方面,通过将植物措施延伸入水中,创造微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必要条件;同时通过投放鱼类、虾类、螺狮、河蚌等底栖动物,构建“水生植物一微生物一藻类一水生动物”食物链,实现水体净化的目的。常见的做法是,岸坡和水位变化区种植根系发达的黄昌蒲、睡莲、美人蕉、香蒲等挺水植物,水下区种植苦草、狐尾藻、金鱼藻等沉水植物,提高水体透明度和水体净化能力,提供微生物生存环境,同时提高边坡抗冲刷能力;水中投放一定数量的鲫鱼、鲤鱼等鱼类;在引导水体原有底栖昆虫、螺狮、贝类等水生动物增加水体净化能力。
布置人工湿地。
利用河道现有形态,沿河布置人工湿地。人工湿地对于恢复河道水生动植物系统有很大作用,在河道一定水位线以上建设自然生态湿地小岛,小岛内摆抛置天然石头,种植具有景观效果的水生植物,小岛通过木桥与陆地相通,形成水陆相互缠绕,产生人在水上走、鱼在脚下游,树在水中长的视觉效果。
五、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效果
这几年,浦东地区对各代表性河道进行生态修复技术尝试,河道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大大美化了修复河道的生态景观,改善了河道两岸的人居环境。
1. 增强河道自净功能,水质明显改善
通过对治理河道的观测分析,应用生态修复技术后,植物净化系统和水生动物去水体富营养化基本构建成功,河道面貌焕然一新。已截污的河道应用该技术后,河道水质透明度达到1.5米以上,水底水草清晰可见,主要水质富营养指标接近国家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沿河有少量生活污水入河的河道,采用该技术后,河道水质透明度也有明显提高,主要水质富营养指标也有明显改善,常年无臭味;而对于污染量较大的河道,采用生态修复后,河道各种状况虽有改善,效果却不明显,建议截污纳管。
2.固土护坡效果明显,水土流失程度降低
通过合理搭配乔、灌木和草本植物,水土保持能力得到提高,植物固土护坡作用明显。项目后期的观测表明,土壤流失伴随植物生长的繁茂而逐步减弱;在水位变动区,常水位处有人工种植水生植物的地段,种植一年来水流冲刷深度明显小于无防护地段,水生植物防冲刷效果明显。
3.生物多样性得到明显恢复
生态修复措施实施后,植物长势和水生动物生长良好。两岸水生植物丛中小鱼小虾成群、空中白鹭低飞、水面水鸟游弋、夏夜青蛙齐鸣,相比治理前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六、结束语
纵观近几十年来水生态修复在理论方法,特别是技术层面的发展历程,结合我国水环境污染依然严重的国情,未来用于污染水体修复的生物生态技术将会有一定的发展,但发展将会放慢。我国水污染治理将主要通过污水处理厂从污染源头解决水污染问题,未来生物生态技术的应用将主要基于对污水处理厂出水的深度处理。
生态水利工程技术将从目前局部河段单纯的结构性修复,向河流系统整体结构,功能与生态过程的综合修复的方向发展。水生态修复的尺度将不断增大,今后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将出台更多更先进的配套技术,为河道治理提供更完善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方案范文第3篇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以生态系统功能修复建设项目为支撑,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山顶戴帽子、山腰饱肚子、山下挣票子”“山植树、路种花、河变湖”绿化全州是我州结合现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的重要理论和目标。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和任务,提前谋划、不断完善,举全县之力、聚全县之智,深入探索,一是2024年以来,我县投入资金3.82亿元,完成了康巴高原植物园、道坞湿地公园、桃花山谷、草原治理等重点生态项目的建设;完成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森林抚育、沙化治理等共计9.5万余亩;完成草原灭虫害30.42万亩,草原生态修复10.2万亩;
(二)以保障环境安全,稳步推进“三大战役”为目标,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严格按照生态环境部《关于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要求,利用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对我县pm10、pm2.5、so2、no2、o3、co六项空气污染因子进行每日监测。通过监测结果显示我县pm10平均值,pm2.5平均值达标率为100%。
2.水污染防治方面。有效利用第三方监测技术服务,对县域水质进行监测。一是通过地表水断面水质监测,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农村环境饮用水监测,长江及重要支流监测,长江经济带入河排污口监测,我县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无劣v类水体。
3.土壤防治防治方面。按照省州要求布点,落实土壤污染监测,加强土壤污染风险分类管控,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县工作方案>2024年度实施计划》。2024年上半年全县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未发生土壤污染事故。
4.做实排污许可证核发登记工作。针对全县33个行业共核实企业57家,完成办证6家,其中简化管理1家、登记管理5家;针对91个行业共核实企业300余家,办证37家,其中简化管理3家、登记管理33家、重点管理1家。根据《省农村污水治理三年推进方案》,投入620万重点针对农村污水治理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计划年内完成15-20个行政村污水治理。
5.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2024年我县启动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成立了以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印发了《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决定》。一是县级配套专项经费80万元,聘请第三方公司指导资料收集,对生态文明建设难点、短板指标进行分析研判,高质量编制《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规划》,确保既符合实际,又具可操作性;二是制定了《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责任分工方案》,严格落实“一把手”负责制,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
(三)以提高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为目的,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24年以来,我县深入贯彻落实《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州城镇污水、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实施方案)的通知》,结合我县实际成立专班、制定方案、编制实施项目7个,利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的50%、债券资金、上级各类补助资金等8931.95万元。完成县城污水处理厂规范运行,新改建镇、镇、镇、乡、维他乡污水收集管网约50余公里,雨水管网及沟渠10余公里,发放77个村垃圾收准运设施设备,新建日处理10吨垃圾填埋场1座,小型焚烧池56座,修复县城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回喷系统、收集池、土工膜等。同时,为继续加强城镇环保基础设施“补短板”建设,除三年行动项目外,我县相继完成协德乡污水处理站2座,日处理5吨的垃圾处理站1座,及正在建设日处理0.25万吨/日的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二是为全面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今年我县投入300万元完成“火坟山”绿化工作,碉堡山、百日山生态修复工程的补植补栽。三是投入资金568.22万元,完成2024年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四)以加强生态保护、依法监管为抓手,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去冬今春我县采取“四个最严”监管措施,狠抓落实,下沉林业职工180人,成立了13个防火巡护卡点,实施人工影响增雨作业8次,签订防火承诺书3580份,制定森林防火村规民约158份,与护林(草)员签订责任书958份。下达《县人民政府森林草原防火禁火令》578份,清理、取缔煨桑点138个,扩建乡镇义务扑火队4700余人,完成重点区域970座坟墓登记造册,查处野外违规用火44起,确保了全县去冬今春森林草原火灾的“零”发生,实现历史以来最好成绩。二是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兑现。截止2024年逐年完成草原禁牧补助139万亩;草畜平衡奖励422万亩,每年兑现资金2097.5万元;落实生态护林员500名,草管员458名,有效管护全县国有林区133.54万亩,集体天然商品林14.41万亩,草原面积625万亩,协助管护集体林公益林72.08万亩,逐年兑现管护资金1135.34万元;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完成47条河流74段的长度、经纬度测量、地理位置信息及县、乡(镇)、村三级河长设置及填报工作,调整县级河长25名、乡镇级河长37名村级河长98名;通过长期监测,全县区域内暂无森林病虫害发生。三是县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要生态建设功能区,生态极度脆弱区之一,全县森林面积530余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4.02%。为积极探索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设模式,2012年来,我县经过持续发力和集中整治,林木乱砍滥伐、木材大量外流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自2024年至今我县林业违法案件除违规野外用火外,全县无其他涉林案件发生。从2024年1月1日起,为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力度、提升管理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县委政府研究决定,全县森林资源保护执行“三清三停一改革”“三清”:清山、清林、清庭院。对全县国有林区、集体林区、各山沟路口、房前屋后的所有木材、用材农户、带锯等进行全面清理,并登记备案。“三停”:停伐、停运、停加工。从2024年1月1日起,全县停止办理民用建房用材采伐证,停止所有类型的木材运输和加工,停止木材相互赠送和旧房料买卖,所有木材全部原地冻结。“一改革”:对全县建房用材实行改革。从2024年1月1日起,严格执行州委州政府全面禁止全木结构住房建设的要求,推行全县新建民房均采用新型建材替代木材建房。四是2024年以来牢树法治思维,严格落实《新环保法》要求,以“零容忍”的态度,始终保持对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坚守山青、天蓝、水碧、土净生态底线,对集中饮用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砂石场、垃圾填埋场、重点建设项目等开展专项执法。今年共计下达处罚决定书5起,处罚金额470余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做好生态环境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水环境污染深入治理难。我县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较滞后,与水环境污染防治存在一定差距。农村养殖废水和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难度大,存在监管力量不足、监管难度大的情况。
(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履行难。在新《环保法》出台和中央、省环保督察后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严,对环境监管执法要求更加严格,生态环境部门承担的任务更加繁重,但是工作力量没有得到相应增加,现有人员编制与其所承担的环境监测、监察任务不相称,相关的专业人员、技术装备十分缺乏,与环保部标准化建设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三)野生动物保护与群众生产生活矛盾凸显。由于近年来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个别野生动物(猴子、野猪、鹿)已泛滥成灾,严重影响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近年来虽已通过合法程序已猎捕少量野猪,因无法支撑猎捕所需的经费,不能根除野猪对老百姓带来的困扰。
(四)管理机构不健全。我县无专门从事自然保护区管理、湿地资源保护修复的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欠缺,恳请上级部门加大相关业务指导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有效提升我县技能人员综合业务水平。
(五)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因森防工作专业性强,加之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多数区域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病虫害发生,促使森林病虫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工作。下一步工作中,我县将全面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对落实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的力度再加大,从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自觉向中央和省、州看齐,推进我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二)补齐环保短板,推动重点工作。一是加快《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规划》编制进度,结合康巴高原植物园、道坞湿地公园等自身生态资源优势,加强生态项目建设,增强“心肺功能”,打好生态牌;二是推进“十四五”规划项目,积极与省州对接,确保项目落地落实。
(三)决战“三大战役”,提升环境质量。今后的工作中,我县将明确工作任务,重拳出击、精准发力、铁腕治污、定期监测,集中打好空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深入全面实施“蓝天、碧水、净土”行动。
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方案范文第4篇
马勇是一名律师,身为环保部主管的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法律服务中心督查诉讼部部长,他一直关注《环保法》的修法工作。许多环保界人士与他一样,在期待了23年后,面对姗姗来迟的《草案》,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失望。
9月28日,是《草案》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一个普通工作日。这一天,“全国人大法律草案征求意见管理系统”在下午15时许显示,来自社会各界对《草案》的意见约有3500条;而在短短9个小时后,即当天24时许,这一数字骤然飙升至10525条。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国人大在同样时段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旅游法》和《特种设备安全法》两部法律草案,截至9月28日24时,分别收到了1895和441条意见。
“《草案》与现行《环保法》相比,并无大的根本性改变,整个资源环境法学界,几乎一边倒地表示程度不同的失望,质疑声音非常多。”资源环境法学者、中国政法大学王灿发教授,向《财经国家周刊》如此描述。
《环保法》修法之争的背后,浮现出中国环境法制体系的学理问题,而与之相比更为纠结、也更为难解的,则是关乎环境保护的诸多政府部门之间,长期而复杂的权力博弈。
弱势修法
9月26日,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法律服务中心督查诉讼部部长马勇接到来自河北乐亭一位渔民的电话。这位渔民告诉他,此前康菲公司因漏油事件应当赔付渔民的款项,由于当地政府的原因,至今仍未到位。而且,即便赔偿款到手,“那也弥补不了我们的损失”。马勇放下电话,一脸无奈。
“在中国,企业的违法成本实在是太低了”,马勇感叹。令这位在环境公益诉讼实务界工作多年的律师失望的是,对于如何有效治理企业非法排污,《草案》并没有比现行《环保法》更进一步,“超标即违法的原则,并没有得到落实。现行《环保法》规定的处罚办法,《草案》也依然是这些办法。”他说。
“我怀疑,《草案》像是那些环境污染企业和经济主管部门联合起草的。”谈起对《草案》的意见,北京大学法学院汪劲教授认为其最大不足,是无法有效解决企业环境违法成本低的问题。
这一意见凝聚了很多共识。有律师告诉《财经国家周刊》,针对企业非法排污而设计的排污许可制度,见于多个国家的环保法律条文,已经属于非常成熟的制度,也有良好的司法实践,而这些在中国的《草案》中并没有充分体现。
此外,国内一些城市在监管企业排污方面所运用并产生明确收效的手段,《草案》也未予以借鉴推广,这令不少环境法学者感到遗憾。
重庆市于2007年颁布的《环保条例》,是全国第一个实行“按日计罚”制度,对违规排污拒不整改的企业,以天为单位,累加罚款,追加排污费;对已经造成污染事故的企业,加收2到5倍的排污费。环保部高层曾公开评价说,重庆的“按日计罚” 这一先例创造了有价值的经验,2011年,重庆的环保指标完成情况也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草案》中,“追加计罚”并无踪影。
令人遗憾的还有,从《草案》看,本次环保法修改,并没有将环境公益诉讼、排污许可等在国际通行的环境保护制度纳入进来,特别是公益诉讼,在2013年1月1日即将施行的新版《民事诉讼法》中,已经明确为环境公益诉讼提供了法律依据,但作为专门法的《草案》,在这方面则依然缺失。
“这将给环保法律实践带来负面影响。”环境律师夏军表示。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上述缺失,在由环保部提交到全国人大环资委的《草案》第一稿中,均有提及,但最终未被体现。
承受同样命运的条款,不论程度大小,内容不在少数,涉及公益诉讼制度、修改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排污收费、限期治理、公众环境权益、环境标准、环境监测、跨行政区污染防治协调、政府环境质量责任、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权益等诸多方面。
复杂纠葛
“1989年出台的《环保法》迄今已超过20年,无论如何都应当修改,修改的必要性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修什么怎么修。”北京大学法学院汪劲教授自1993年以来多次参与全国人大环资委以及有关部门的立法、修法工作,他告诉《财经国家周刊》,20年来,《环保法》修法呼声不绝,但如今则是“修还不如不修”的结果,背后有多重原因。
在诸多原因中,政府各部门间复杂的利益纠葛是主要原因,以致于对如今的《草案》,连环保部有关人士都感到有些无奈。
汪劲介绍,《环保法》之所以要修,是因为1989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或修订的环境保护类法律多达20余部,中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这让《环保法》的不足越来越凸显出来。特别是,随着《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各个单项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与强化,《环保法》开始有被架空和边缘化的感觉,作为环境保护基本法的《环保法》,开始走向越来越尴尬的境地;而二十余年来,中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不断加剧。此外,从制度建构角度说,需要一部环保基本法。因此,环保界业内一直呼吁修法,连续多届人大也将这一工作纳入视野。
虽然环保法一定要修,已是多方共识,具体的修法历程却一波三折。熟知环保法修法进程的汪劲教授介绍,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成立环资委之时,《环保法》)的修改就被纳入修法的议事日程,这是八届人大环资委首次讨论修法。在八届人大期间,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律体系中,基本法——单项法的立法模式初步确立。
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环资委再次讨论《环保法》修法问题,但是对于应当如何修改,难度较大、认识不一、方向不明。
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方案范文第5篇
加强秋冬季节病毒防控工作和元旦维稳值班工作,积极配合相关单位完成各项工作。
二、林政资源管理工作:
完善资金兑现相关后续工作汇总2024年各项编制设计数据
三、生态修复工作:
一是力争完成防火通道建设项目的前期测绘、勘察几设计工作;二是力争完成2024年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的方案评审工作及前期招标工作;三是力争完成2024年退牧还草工程的招标工作。
四、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
加强县乡两级森林草原防火24小时值班制度,保持信息畅通;利用多种方式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宣传工作,防止森林草原火灾的发生。
五、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做好2024年湿地补偿前期工作。加强野生植物保护工作。
上一篇:草原生态恢复治理方案{整理5篇}
下一篇:草原保护补奖政策贯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