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艺术培训计划方案{优选5篇}

琴棋书画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4729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9分钟。

艺术培训计划方案范文第1篇

一、环境工程人才企业培养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水、空气、重金属和化学品污染引发的突发环境事故时有发生。一些地区污染排放大大超过环境容量,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环境工程专业不仅研究水、气、噪声和固废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及措施,而且就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废物资源化技术、区域环境的科学规划及管理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获得最优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目前中国已有多所大学成立了环境工程专业,并在学科建设、教学内容、实践实习及就业出路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何在新的形式下通过适当的教学改革,时刻把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向,培养合乎环保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关注的问题。[1]盐城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企业培养等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走向社会后能更加迅速适应工作岗位,为中国的环保事业输送掌握环境工程新理论、新工艺及新设备,能够从事工程设计、施工及运营、环保设备设计与生产、科研教学、检验分析和工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旨在培养环境工程领域创新能力强、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2]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计划包括本科一年多在企业学习,其目的是通过学生现场的实践与学习,结合环境工程设计、环境影响评价和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项目,获得环保工程师、环评工程师、运营管理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使学生达到专业能力和资格认定要求,培养能够灵活运用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的卓越环保工程技术人才。[3]

二、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

根据应用型工程师培养的国家通用标准,环保工程师、环评工程师、运营管理工程师培养的行业专业标准,结合我校学生培养目标,在企业学习阶段应重点培养以下素质和能力:[2,4]

1.职业素养

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明确工程师的角色和社会责任,树立职业工程师的价值观和发展观,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熟悉行业政策法规,了解相关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

2.工程实践能力

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掌握扎实的环境工程专业基础知识,能够进行环保工程设计,熟悉污染治理设施的施工、运营管理体系,拥有解决工程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和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掌握相关环保法律、法规、规范、标准,能够开展项目环境保护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掌握环境监测技能,能顺利开展环境样品的分析检测;掌握环保设备设计与制造技术,并能从事环保设备营销工作。

3.创新能力

在熟练掌握工程实践能力的基础之上,结合专业前沿理论与技术,具备对现有工程进行改造、优化,选用先进的工艺组合、施工方法、新型设备等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能独立进行污染治理方案选用、工程设计,能够解决污染治理工程运营过程的技术问题,具有工程项目的决策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4.沟通能力

具备融入社会和团体的能力,参与生产、项目及管理,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领导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三、环境工程领域卓越工程师计划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通过四年不间断参与社会和企业的培养环节,使学生从认识社会和企业逐渐达到融入、参与到社会和企业。企业培养阶段时间一共为40周,在企业培养的主要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环境保护调研实习、环境工程工艺设计企业(水、气)、环境规划与影响评价企业实训、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企业实训、环保设备制造企业实训、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企业实训和毕业设计。[5,6]企业实训开展的方式主要包括:观摩、讲解、现场踏勘、现场授课、工程实例方案设计、计算机辅助绘图、工程实例观摩、现场操作实践、项目或系统开发、运行、管理。企业实训考核的方式主要包括实习报告、调研报告、技术、工艺方案、设计说明书、工艺图纸、规划文本、环境影响报告书、现场操作、技术方案、图纸、技能考核等,毕业设计考核要突出企业导师的作用,分企业指导教师评审(权重30%)、学校指导老师评审(权重30%)、答辩小组评审(40%),答辩小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比例不能低于40%。学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于企业工程实践,依托于与企业共建的校外人才培养实践基地,指导老师采用双导师制,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方委派工程师共同担任。

四、“企业培养方案”实施方案

通过在“卓越计划”合作企业(盐城市国家级环保产业园、江苏科行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江苏科易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清大同和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江苏紫光吉地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大吉发电有限公司、盐城市城东污水处理厂、盐城环保新技术研究中心、盐城宇新固废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实践锻炼,使学生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掌握废水、废气、废渣处理工程设计、施工及运营、环保设备设计与生产、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等方面专业技能,形成对专业的感性认识,以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认识实习

进度安排在第二学期,为期1周,主要实习内容包括实习动员、安全教育、实习单位专家讲座、各处理单元参观、车间见习、总结、考查、座谈。

2.环保调研实习

进度安排在第三学期,为期1周。主要是了解社会及专业发展现状,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环境工程工 艺设计企业实训(水控、气控)实施方案

进度安排在第六学期和第七学期,为期6周。具体实习教学内容包括:实训动员、安全教育、企业文化学习;污染控制工程理论课程教学;收集处理工艺设计、方案设计、绘图等方面的资料;各项设计准备工作;了解设计步骤、行业规范、设计人员准则、设计原则、设计方法等;工艺的选定及处理方案的确定;根据选定方案对各处理构筑物或设备进行设计计算;论证处理方案的合理性、估算工程投资、运行成本;根据设计好的数据,进行计算机辅助绘图;企业导师考核;实习总结、座谈。

4.环境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企业实训实施方案

进度安排在第六、七学期,为期5周。具体实习教学内容包括:实训动员、安全教育、企业文化学习;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部分内容和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部分内容的理论教学;现场调查;相关企业收集资料、采样、整理数据;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大纲的确立、规划的编制(包括现状、规划近远期目标、规划的实现途径和具体方案)、规划图件制作、规划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分析、保障措施;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等章节的编写、工程分析章节、污染防治措施分析章节的编写、风险评价、经济损益分析等章节的编写、完成环评所需相关图件的制作;总结、座谈。

5.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企业实训实施方案

项目课程时间安排在第5、7学期进行,为期2周。具体实训教学内容包括:介绍、学习固体废弃物收集、处置流程、主要处置工艺和设备;课程知识的课堂讲解与现场讲解相结合;了解固废收集流程;熟悉固废处理设施的运行;参与企业人员现场安装与设备调试。

6.环保设备制造企业实训实施方案

实训安排在第4学期(2周)和第7学期(3周)进行,共为期5周。以盐城市国级家环保产业园的几个大型环保设备制造企业为主要实训企业。主要实训教学内容包括:环保设备市场需求变化、技术发展现状、市场拓展;设备各部分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设备设计流程;设备制作过程;训练设备制作操作技能;典型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修;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仿真技术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典型环保设备自动化控制工程的设计与应用;环保设备营销实训。

7.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企业实训实施方案

岗位实训安排在第7学期进行,为期6周,具体安排如下:江苏科易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具备培训资质的公司为主要培训单位,盐城环保产业园内多家企业、盐城市城东污水处理厂、盐城各化工产业园区和盐城发电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主要实训地点。

主要实训教学内容分为污废水和废气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两个部分,主要包括:污废水处理与维护管理、物理化学法、生化处理、污泥处理与处置、水处理机械设备、污废水监测及水处理实验、污水处理厂岗位实训;相关政策法规与标准、燃煤及污染物、燃煤工业锅炉概述及工业锅炉烟气脱硫设施的运行维护与管理、除尘器及除尘器岗位实训、脱硫技术及脱硫系统岗位实训。

8.“企业培养方案”毕业设计实施方案

毕业设计总学时为18周,安排在第8学期,毕业设计主要内容包括:调研及资料收集、撰写可行性论证报告;企业设计项目研究、方案设计论证、方案的比较与优化;三废处理工艺设计、设备选型、运行管理;环保设备设计、制作;毕业设计中期检查;撰写、印装设计说明书,图纸绘制;企业设计项目总结、解决企业问题;答辩、资料整理归档。

五、结论

盐城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从培养“卓越环保工程师”的角度出发,强化企业实践教学环节,建立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质量保障机制,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在实践环节训练中的作用,开展校企联合培养、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学生实践内容与方式等系列实践环节的改革,保证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能够达到“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 [7]

参考文献:

[1]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2]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艺术培训计划方案范文第2篇

项目概况

2011年7月1日,我校申报的“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被确定为黑龙江省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黑教高办函[2011]27号)。

该项目在2011级艺术设计专业中开始全面实施。主要以课内创新创业教育计划、组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计划、扶植大学生创业示范团队计划“三个计划”为主线,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学校优势资源,互为基础互为促进,推进项目的开展与实施。 “三个计划”涵盖了8个具体的实施项目和多个教育教学环节。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根据国家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作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依据

(1)学习国家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重点学习党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结合教育部在2010年5月7日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办公厅 2012年8月1日颁布的教高厅[2012]4号 “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明确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

(2)社会发展更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艺术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称为是系统的社会工程。它涉及人、社会、环境等诸多领域,对设计师的知识结构也存在着更高的要求。当今艺术设计类设计师不但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有对科学技术、社会学、管理、经济、计算机等相关知识的掌握和了解,具有宽广的文化视野,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近些年来,设计艺术类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反馈信息表明:设计类本科生的设计能力弱,实习或就业后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等都有欠缺。特别是各企业对设计师情绪不稳定、不安于在一个企业长期从业,好高骛远,不善于合作等等倍感头痛,这已成为行业普遍的最常见特色,制约影响企业发展,使行业在广大市民中的影响也不好。所以,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更加重要。

所有这些,都使院校和学生在压力和危机感中进行反思。更促使我校明确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既要培养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也要引导他们作为一名设计师的社会责任与所存在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让他们在享受成果的同时,也做好可能随时面对挫折的能力。

2.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确定,要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油田建设和艺术设计行业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设计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掌握现代艺术设计思维和艺术设计系统方法,能够在环境艺术装饰公司、广告公司、数码图文等相关艺术设计行业从事设计、管理和实践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该实施方案以2011级艺术设计专业做为“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的试点年级,采用“平台(平台课程)+模块(模块课程)”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创业及素质拓展环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一年多来完成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点进行课内创新创业教育

a.增设创新创业类模块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创新创业模块,开设“创业基础”“商业计划”“现代企业管理”等课程,重点讲授市场营销、商业计划、经营管理、基础会计等创业知识。

b.增加课内创新内容:增加专业课程的创新训练内容,注重学思结合、创新思维、创意设计的内涵建设。在艺术设计部分课程中进行了课内创新训练的尝试,加强了部分专业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的建设力度,增加课时,明确实践学分,组织各种形式的参观实践环节,还增设网页设计、展示设计、数字多媒体设计等都在当今社会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意义。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增加艺术选修课程,与绘画专业进行课程的交叉,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如进行专业选修课的改革,如在设计专业开设书法、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外美术作品鉴赏、摄影等。加强学生的理论学习,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进行“超设计”的尝试,在设计基础构成、素描等训练中注重艺术思维、艺术感觉、艺术审美的提升,结合形态训练,启发学生关注社会、丰富联想,使学生的创意思维活跃、始终处在设计的前沿和兴奋点上。

(2)组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a.进行毕业论文改革:重新制定毕业设计的要求和质量管理等标准及模板,要求毕业设计来源于实习和设计实践,文案要围绕设计项目来源、行业发展、工程设计新知识、创新和创业思想观念和工程实践等进行论述,要体现真实的参与、真实的构思、真实的设计制作,学生答辩时必须结合毕业设计作品来回答阐述观点。

b.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在2009、2010级的“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创新学分实施细则”基础上,制定2011级“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创新学分实施细则”,创新实践活动包括学科竞赛、参加展览比赛获奖、参加艺术团体、参加企业实训锻炼、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参加各类创新创业讲座、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

c.增加创新创业训练平台:邀请企业设计师、设计主管、优秀毕业生,组织了多场有关创业经验、商业洽谈技巧、行业发展及市场需求预测等方面的讲座,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和创业意识。聘请设计师作设计和工程案例分析,指导学生参与设计活动,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3)扶植大学生创业示范团队

a.依托我校“大庆油陶”项目基础支持学生组建创业团队、注册大学生创业公司。b.依托艺术实验教学中心成立数码图像大学生创意设计室,进行公司化实战模拟训练。有多名学生依托该项目模拟成立大学生艺术设计创业工作室,使学生把课堂知识与设计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这也是我校为学生创业训练提供场地支持的尝试之一。继续指导学生组成创业团队,鼓励学生注册创业公司,加盟到全校的大学生创业群体。

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体会

1.培养能够承担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

指导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必须通过全员参与,加大教改和艺术应用项目的研究力度,以教改科研项目带动创新创业教育。拓宽与社会企业交流的渠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选派教师到行业公司一线岗位进行实践锻炼。重视教学改革项目和学术项目带动创新创业水平的提升。不仅促使教师的教学科研层次的提升,更是教学理念与内涵的提高过程。

2.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有企业的支持

由实习基地―“学研产”合作―实训与项目案例―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深化“项目牵动”―落实“创新创业教育”。2007年至今有70多名设计、绘画等专业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参与冰雪雕、壁画、雕塑、室内设计、广告设计、企业策划、油陶的设计制作等。2012年5月成立的龙江书刻艺术实验室吸收了艺术设计、绘画、生物、文学等学生20多学生参与实验创作;数字多媒体实验室依托动画机房和制作设备跨年级组织学生团队参与学科竞赛项目的设计制作。2012年6月“大庆油陶”创业实践、数码图文艺术创业实践被批准为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有3个大学生创新训练课题被确定为学校创新训练项目。

3.重视素质拓展环节增加创新实践活动:从2009级开始我校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素质拓展环节增加创新实践活动学分,我们制定“艺术设计、动画、绘画本科专业创新学分实施细则”,学分设定在3-4学分包括12项内容。美术与设计学院从2007年至2011年组织学生参加省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主办“黑龙江省大学生冰雕艺术设计大赛”和“全国大学生冰雕艺术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雪雕比赛”。累计荣获此类比赛项目的金奖、银奖、铜奖共计18项。从2008年至今组织学生参选“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多项比赛展览活动,至今累计组织学生参加省内外各类比赛和展览25次,有180多人次获奖 。2008-2012年在校园内举办主题艺术展、教师作品展、学生毕业创作和设计展等近30余场。

4.在校内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2008被确定为黑龙江省艺术实验教学中心,我校艺术教学、科研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是我校重点建设的实验教学中心之一。实验室是学生实践实习的良好场所。学校的各类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活动,校园的规划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展室设计、学校标志设计、主楼和图书馆、运动场的壁画浮雕设计制作、无数次大型演出的舞台设计制作等都依托各实验场所训练制作,为参与的学生提供了创新训练的机会。

存在的问题

1.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全国都是在探索研究阶段,可供参考的模式有限,我们现在进行的研究和实践还需要经过完善的过程。

2.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缺乏。培养双师型教师,能够胜任指导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教师数量有限。

3.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薄弱。现在我们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只是依托一些零散的培训、报告和一些活动来进行,尽管确立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但不一定科学合理。

4.为学生提供的创新创业实战的项目和场地有限。开辟大学生创业园区需要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合作支持,这方面的难度很大。

艺术培训计划方案范文第3篇

适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主要让学生在掌握艺术设计专业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掌握艺术设计专业核心、关键知识,要求学生具备专业主修能力。教学模式改革要注重知识的有效传授,更要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实验、实习、见习、实践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学以致用、实践出真知。按照学校培养适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在教学培养模式上要坚持“口径宽、实践多、素质高、适应强”的培养原则,实现“一个核心目标”,利用“两个实训方式”,注重“三个能力”,强调“四个重视”。

一个核心目标: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用型人才,推动锦州当地艺术设计事业的发展,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两个实训方式:一是校内实训。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师组织开展课上、课下多种形式的实训活动和专业教学展览、比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设计实践能力。如2011级学生正学习的工作室课程,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到工程实际现场去测量、考察,然后让学生制作施工图和效果图,教师再将学生作业与实际的施工图和效果图对照讲解,这样把课堂和实践完全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开展实践。二是校外实训。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教学见习、专业实习等方式要求学生走向广告媒体、建筑装饰、城市规划等岗位从事社会实践。安排每位学生每学期进行至少3次校外专业见习和大四实习半年。通过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学生才会真正把自己的设计方案用于实践。

三个能力:第一,培养学生扎实的美术基本功及造型能力。第二,培养学生具备室内装饰设计、景观建筑设计、空间表现、产品包装设计、商业广告策划等方面的能力。第三,培养学生掌握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社会的设计能力。

四个重视:第一,重视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典型、关键的核心知识,提高设计岗位需求的基本技能。第二,重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练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三,重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先当学生、后当骨干,再走向社会岗位从事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最后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设计专业人才。第四,重视开放式联合办学,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战略规划,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参与实践活动,聘请社会上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艺术设计名师来学校讲学。

二、适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

其一,以专业建设为龙头,转变观念,找准位置。

适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专业建设,它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渤海大学文理学院已经突破多年形成的办学思维,努力找准适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二是专业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和互补性;三是专业发展的可变性。在具体课程内容的安排上遵循理论够用、以技能为主的原则,建立品牌课程,办好特色专业,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针对性,以学科建设带动教学、科研,提高教学质量。

其二,以培养适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由通才到专才再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实现从知识性框架到应用能力框架的结构转变。

其三,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构建能力提高的平台,重点强调专业主修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其四,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创新意识。

艺术培训计划方案范文第4篇

从业态发展与传承的角度看,如何持续好当今的状态,为未来的发展做好铺垫与准备,恰是工艺美术行业板块及担负着人才培养职责的学院该积极思考的问题。

一、3+1模式的形成

拥有上海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摇篮之称的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即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已于2011年10月起默默地承担起此任,酝酿并推进着工艺美术高端人才的培养计划,我们简称其为3+1模式。

3+1模式的特点是:围绕着工艺文化经济发展后续人才培养的中心主题,对业内拥有高端技艺者(大师级人才);特殊技艺拥有者(非遗传承人),加以激励并吸纳到校组建工作室,通过工作室运营实现以师徒传承的模式培养工艺接班人,沿着工艺美术人才发展的轨迹塑造行业高端人才。

二、3+1模式建成的外力推助

学院开设3+1模式的建成也是基於多方合力的推动:

1,社会需求的高标准化

社会需求对工艺美术产品开发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既要能够显现时代性、又得具备创新思维的特质,具体表现为精品加实用的特征,这也为新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标准,即要懂得设计又得了解工艺的兼具时代个性的人才,这就对传统技艺人才的保护、培养及发展提出了跨领域的要求。

2,国家行业高层的宏观性决策

在此愿望的聚焦中,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本着对高端人才培养的愿望,从宏观上作出了规划并将此任落地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实施新兴人才的高端培养计划即“工艺美术高端人才培养基地(首家实验单位)”的建设,它的诞生也标志着行业板块人才培养的新规格。

3,地方协会的鼎力支持

此事又经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高层领导的鼎力相助,帮助落实大师工作室的开设,确保基地框架以较快的速度搭建成功,至今已经实施一年有余。

4,与国家教改人才培养方向的一致性

与此同时,恰逢教委推出《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这与我院实践中的项目有着极其近似的共同点,既对行业未来人才培养更加关注也重视动手与创意能力的塑造。

5,基于人才培养与发展的信念

从社会用人的角度看,学院与岗位之间尚欠缺一段磨合与锻炼的期限,以致用人单位无从挑选可用之才、毕业生又找不到可供适应的工作岗位,造成了供需的错位。

3+1模式的建设确实是设想如何去弥补好这一空缺,假如我们把3+1模式中的“1”视同为学员在专业领域终身发展的期限时,将进一步激发学员在专业技能发展中的潜力,伴随大师的精心点拨及聚焦式合力,相信模式能以“三两拨千斤”之绩效实现技能与创意的合成,为行业高端人才的塑造与培养提供新的探索之途。

三、3+1模式的验证

通过一年多的培养、推广、评估与总结,模式已经基本完成预设的目标,实践中还不断扩展了培养的成果(为教改留存了资料、编制了教材与课件),为工艺美术高端人才培养的整体发展积累了经验、锻炼了团队,更为理论方面的总结提供了研究的媒介。

3+1模式是借助于社会对人才发展的刚性需求、大师传承光环的呵护以及学院、协会大力推助下逐步成型的,其中还包含了以下两大条件的支撑:

1,参与者的信念与能力考核

参与者对工艺美术专业具有特殊的爱好并有志于继续从业发展,兼具专业基础知识与心灵手巧的天然资质,经大师的优选考核、与大师交流与互动较为顺畅的学员才有机会参与实践。

2,教育与培养的方式方法

为与培训区分,我们更注重自主性学习的锻炼;尽量把大师教学挪到学员设计创意定位之后、纯粹在技能端口参与点拨及指导,借助大师的精湛技艺通过学生之手融入创意设计之中。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保障了学院完成工艺技能的传承目标,同时学员也能够发挥自主创意的特长。

实验开始阶段学院为完成好工艺传承的技艺学习过程,联合大师共同设计编排了短程的模拟性项目类课题,经尝试觉得对后续社会项目的接洽具有极大的引领作用。

项目实践的成功更加激励了钻研传统工艺技术的信心,工艺美术技艺的学习在工作室实践中充分体现出学以致用的特色:为了自己的爱好而来,为解决项目技术难题而学,在大师的亲授之下又能顺利地破解各项技术难关。这种对各方都呈现利好的模式,必将构成工艺美术现代版传承的正能量,在推助学习的自主性发展的同时,也正在为工艺美术技艺的传承架设更为通畅的途径。

四、3+1模式 工作室案例分析

在实施模式的过程中,每个工作室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通过3+1模式教学案例的实践,呈现模式运作过程中工作室领衔大师的教学特色与培养手段:

1,国大师陈水琴工作室——刺绣针法技巧训练法

以从业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工序“由简入繁”地部署训练习作,每进阶一步,完成一件针法训练习作,通过层层叠加最终实现系统针法的训练。

评价:针对性较强、学员进步很明显,绩效表现良好。

2,省大师许凤英工作室——绒绣辨色并线训练法

将表现技法融入对画面色彩的理解判断中、通过分线并色的实践,学会独立处理与表现画面效果,在色线的分离与组合中,准确把握住画面效果的正确还原,并配合具体针法的操作展现出多种画面的表现能力,完成从直觉感悟,理性分析与系统表达的训练过程。

评价:以一招绝活胜百招的手段,浓缩短程训练的过程。

3,省大师项军工作室——漆艺创意实践训练法

以案例入手,根据创意步骤层层推进技法训练,完成由创意设计、作品制作、工程配合等工作环节,实现案例表达过程的完整化体验,传承过程始终洋溢着创意的乐趣。

评价:创意领衔,工作化过程体验,在过程的跌打滚爬中学习工艺,掌握工艺技术。

艺术培训计划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工作过程 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074-02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是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上,基于职业能力养成规律,以工作过程完整性构建的课程体系。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了以工作过程体系的构建,并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试以该学院的教学实践为例,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构建做一探讨。

一、构建背景

2003年教育部、劳动保障部等六部委启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随后出台了《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指导方案》,该方案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理念。指导方案提出:职业院校课程的开发,要让学生有机会经历完整工作过程,获得与实际工作过程有着紧密联系的带有经验性质的工作过程知识。2006年以来,教育部实施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正式把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作为其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推动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在我国高职院校的研究、实施与推广。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特点。所谓的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开发,就是根据产品的工作过程系统来确定学习领域后,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一种课程方案。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的流程。具体如下:行业及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课程实施―评价。

二、构建措施

(一)主动对接区域及广西农垦产业发展,准确定位职业岗位。通过项目团队对广西区域及广西农垦产业发展调研结果表明:第一,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建筑业发展,从对环境绿化美化的硬性指标要求而带来环境艺术产业的发展。第二,飞速发展的旅游产业,带动了旅游景观的规划与开发。第三,广西农垦生态旅游业、以农场场部为中心的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第四,广西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等,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提供了环境园林绿化、小区景观规划设计、居室空间设计、园林设计与施工、文化景观设计与施工、商业环境设计与制作等职业岗位,从而确定了环境艺术设计的职业岗位定位于环境艺术空间的设计、施工以及施工管理等方向。

(二)基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行动领域,兼顾学生职业成功与全面发展,建立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学习领域。项目团队对区域内著名的环境艺术企业进行了充分的调研,总结归纳了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农业观光园区规划、小区景观设计与建设、商业空间设计、居室空间设计与实施、公共空间设计、园林景观工程施工图绘制、园林景观施工等40多项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了设计、施工、工程管理三大类共12项行动领域,设置了景观规划、景观快速手绘表现、景观设计、景观小品、居室空间设计、园林建筑设计、施工图设计、3D建筑动画设计与制作、园林植物造景等设计类学习领域,设置了园林工程材料与施工工艺、园林工程预决算、景观模型设计与制作、施工图绘制等施工及管理类学习领域。首先,考虑到广西少数民族以及地处中国―东盟贸易区的特点,课程体系中融入了广西少数民族民居建筑、东盟风情等讲座内容,开发了民族民居、民族风情采风等相应课程,并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其次,推行双证结合,把模型制作员、绘图员、助理景观设计师、园林工程施工员、景观设计师等证书要求融入到相关的课程之中,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对接。最后,在创业就业课程中,融入园林装饰工程公司的开办与申报流程、园林法规等相关内容,对学生就业创业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三)以情境化设计课程任务及课程标准,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项目小组对核心的学习领域课程进行了充分的论证,通过召开课程开发会,形成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包括了课程的性质(地位、功能、与其他课程关系等)、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选择标准、课程学习性任务设计)、课程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每门课程设计了相应的学习性工作任务,按照行动导向的要求设计教学环节。推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在教学组织上,把一体化的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实现做中教、做中学。改革课程的考核方式,把景观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任务考核之中,注重职业技能提升和职业的态度养成。

(四)建立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相对应的实训环境,破解课程任务工作过程的完整性难题。推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中,必须具备与之相对应的实训配置和环境,以满足教学的需要,这是难题之一。因此,项目组提出了“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建立实训基地总体架构”的顶层设计原则。其本身包含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实训基地的配置要满足课程体系中典型工作任务实训的要求。目前已建立环境艺术设计实训中心,建设有设计基础实训室、测绘实训室、手绘及制图实训室、景观设计实训室、数字园林实训室、景观装饰材料实训室、工程预算实训室、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实训室、展示实训室等,满足了从“创意构思―创意表现―实施―评价”的完整工作过程实训。二是实训基地各实训室的软环境要符合推行行动导向教学的布局。三是实训项目的设计和执行要体现工作过程导向的要求。

(五)建立“校中厂―企业设计工作室”、“厂中校―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推行“项目+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破解学习性任务的保障难题。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遇到的主要问题:在一些专业和学校现有教学条件下有时难以找到完全满足要求的学习任务。项目组在研究与实践中,依托广西农垦及地方企业,与广西农垦设计院、广西美景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南宁艺巢装饰设计有限公司等,相继建立了“校中厂―企业设计工作室”,并在企业方设立“厂中校―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暨教师工作站”,推行“项目+工作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将项目放到工作室的平台是运作,使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室环境中,学习职业知识,练就职业技能,养成职业素质。二是通过工作室平台承接和运作项目,实现“项目有来源、运作有保障”,避免企业真实项目变成课程模拟化而使项目无法完成或达不到效果。

同时,在推行基于“项目+工作室”行动导向课程体系改革实践中,实现了管理机制的两个创新:一是进阶式的实践教学安排。一、二年级进入“校中厂―企业设计工作室”,进行1~2个月的见习和实计项目实训;在三年级进入“厂中校―校企合作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暨教师工作站”进行职业资格培训考证以及顶岗实习,依托“校中厂”、“厂中校”平台,实现从项目的部分介入设计施工管理综合项目,从基础能力单项能力顶岗能力提升的进阶式实践性教学。二是校企工作室“双向进入双向考评”的制度。企业人员进入“校中厂―企业设计工作室”主要由校方进行考核,记入职工年度工作档案;教师进入“厂中校―教师工作站”,主要由企业方进行考核,记入教师实践锻炼档案。

三、主要成效

该项目的研讨与实践过程中,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公开发表了系列论文,从理论层面研究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形成逻辑及实施的条件保障。根据麦可思报告统计,连续5届学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学生津资水平、对母校满意度、创业比率等均有明显提升,并形成了自治区优势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自治区教学团队、自治区教学名师等标志性成果。

项目的实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体系改革的整体方案,在土建类和设计类专业11个专业中广泛推广,均取得明显成效。一方面,通过“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大量企业项目进行教学,尤其是瞄准地方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等项目,突出了为农业、农村、少数民族、边境地区服务的特点,同时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通过项目合作,带动人才培养合作,为区域经济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复合型团队和复合型个体,增加了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合作,增强了团队的社会服务能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精教学、强服务”的教学与项目团队。

四、创新亮点

第一,形成了对接广西区域及农垦产业发展,对接环艺行业企业标准,对接环艺职业证书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第二,创新性地提出了建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相对应的实训环境总体架构,破解了课程任务工作过程的完整性难以实现的问题。一是实训基地的总体架构满足课程工作过程完整性要求;二是实训的环境要符合工作任务要求;三是实训项目的设计要体现工作过程导向的要求。第三,建立了“校中厂―企业设计工作室”、“厂中校―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暨教师工作室”,并通过创新管理机制,推行“项目+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破解学习性任务的保障难题。一是将项目放到工作室的平台来运作,确保学习性工作任务的教学环境;二是利用工作室平台承接项目,确保项目来源和运作。第四,建立“双工作室、双向考核”的管理机制,其中,“双工作室”是指在校设立企业设计工作室,在企业设立教师工作站;“双向考核”即企业人员进入“校中厂―企业设计工作室”由校方进行考核,教师进入“企业教师工作站”由企业进行考核。

五、结束语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是在职业岗位分析基础上形成的,它整合了课程的结构与工作结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在工作的过程中构建学生的职业知识、能力和素质,在采取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的课程体系中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取得的成果和创新经验,将对其他专业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起到示范作用,特别是在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技术、园林工程技术等以项目为主导的专业中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黄艳芳.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