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职工素质提升实施方案{5篇}

风中残烛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439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8分钟。

职工素质提升实施方案范文第1篇

大连供电公司在新体系下岗位工作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在岗位能力素质任职(胜任)模型(标准)的指导下,将员工能力素质测试与评估结果应用于员工综合能力素质提升工作,以岗位适应性培训、专题培训、现场技能培训、政治素养建设、廉政教育和创先争优、全员考试考核考勤等多种方式为载体,分层、分类、分专业提升员工综合能力素质。

主要管理做法

管理工作主要流程(图1)

主要流程说明

大连供电公司能力素质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公司“人力资源十二五规划”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需求,提出员工队伍综合素质提升规划,经审议批准后,形成《大连供电公司能力素质提升工作规划和目标》。

人力资源部作为大连供电公司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办公室,依据《大连供电公司能力素质提升工作规划和目标》,组织各专业职能部门、培训中心编制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实施方案。人力资源部组织开展工作岗位分析,明确岗位职责,为员工能力素质测评提供有效的评估依据;作为公司员工管理和教育培训工作归口管理部门,编制公司员工通用素质能力提升实施方案,汇总专业职能部门、培训中心能力素质提升实施方案,形成《大连供电公司能力素质提升工作实施方案》及相关工作措施。各专业职能部门负责掌握本专业员工技术、技能水平现状,根据专业工作重点和“五大”体系深化建设要求,对照岗位说明书,编制所辖专业员工能力素质提升方案。培训中心作为公司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的项目实施支撑部门,以现有资源为基础,编制员工能力素质提升保障措施方案。

人力资源部汇总各专业职能部门、培训中心措施方案,形成《大连供电公司员工队伍能力素质提升实施方案》和《工作措施》,提交公司能力素质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审批、下达;依据岗位工作分析结果,按岗位类别、专业、性质分别建立《岗位任职能力标准》和《岗位胜任能力标准》;通过现场技能考核、专业知识考试、岗位工作评价、绩效考核等方式,人力资源部组织培训中心和专业评估机构开展员工能力素质分模块的测评与评估,形成员工能力素质评估报告;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各所属单位、分公司查找员工能力素质“缺项”,对各项查找出来的“差距”按专业和人员类别进行排序;各专业职能部门汇总各所属单位、分公司“差距”后,进行汇总分析,按照重要性和优先级进行排序。人力资源部汇总各专业上报“差距”报表,形成员工队伍能力素质测评分析报告,结合公司年度教育培训专项计划,提出《公司员工队伍能力素质提升工作措施项目》并审议,落实实施经费,并行文下发,为公司经营决策层提供辅助决策意见。

公司培训中心制订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培训服务方案和保障方案,专业职能部门设计策划员工“缺项”能力素质提升项目。人力资源部根据培训中心、专业职能部门的方案、项目,结合公司年度教育培训专项计划,总体设计员工队伍能力素质提升措施项目。人力资源组织开展员工通用能力素质提升项目,包括通用管理能力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专业职能部门组织开展员工专业能力素质提升项目,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思想道德、政治素养、廉政教育等,组织实施国家执业资格考试考核。

培训中心作为员工能力素质提升支撑单位,负责公司各项措施项目的落实、实施工作,为各项措施项目提供师资、培训硬件、实训设施、后勤服务、技术支持等工作。所属各单位、分公司开展现场岗位技能培训项目,通过现场实操培训、技术问答、技术讲解、技能示范、事故预想、反事故演习等多种方式,提升员工专业技术技能能力素质。人力资源部通过组织开展全员普考工作,对能力素质提升措施项目实施效果进行检验、评估。专业职能部门通过专业调考、竞赛的方式,对生产、营销、党群、廉政等专业能力素质提升措施项目实施效果进行检验、评估。培训中心在实施每一个能力素质提升措施项目后,均进行培训评估,检验、评估措施项目实效效果,并指导、监督各所属单位、分公司通过技能实操考核等方式考核检验现场技能培训项目实施效果。

人力资源部汇总、分析能力素质提升措施项目的实施效果,形成能力素质提升成果报告。公司能力素质提升领导小组对实施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深化能力素质提升工作意见。

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人力资源保证

大连供电公司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在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指导下,创新实践以能力素质评估为导向的全员能力素质提升工作,并依据工作岗位分析、能力素质模型建立(任职与胜任模型)、员工能力模块化评估等工作成果、多维度实施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为此,大连供电公司制订了相关制度、管理办法并成立了能力素质提升领导小组等组织机构以保证流程正常运行。

能力素质提升工作启动之初,大连供电公司即成立了由总经理、党委书记和分管副总经理、职能部门负责人、培训中心组成的能力素质提升工作领导小组(见图2),出台了以“领导带动、全员互动、竞赛推动、考核促动”四项工作措施原则,依靠“四轮驱动”,保证全局能力素质提升工作有力、有序、有势的状态下稳步推进。

大连供电公司制订、下发了《大连供电公司能力素质提升实施方案》《员工内部流动管理办法》《员工持证上岗管理办法》《员工见习(试用)管理办法》《员工培训积分管理办法》《全员培训考试实施方案》《大连供电公司培训班管理办法》《大连供电公司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制度,从制度体系上保证流程正常运行。

人力资源部组织本部各业务部门,聘请国内知名咨询机构,开展各专业岗位工作分析,制订专业工种《岗位说明书》及工作标准,搭建《岗位能力素质模型(任职与胜任能力)》,细化对各岗位通用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工作履职经验、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廉政和政治素养等方面的要求。

在集约化大培训工作格局的基础上,创新实践员工能力素质渐进式评估、提升体系,利用心理测量学、应用统计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先进科学理论,采用国际通用的履历档案分析、考试考核、无领导小组讨论、心理测验等能力测评工具,根据一定的理论并通过标准化的技术和方法,对员工的管理能力、专业能力、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人格特点、工作动机、仪表礼仪、工作作风等方面进行测评,并对照岗位能力素质模型相应项目进行差距查找,分门别类的设计策划素质提升措施项目。

保证流程正常运行的专业管理的绩效考核与控制

根据大连供电公司公司人力资源总体配置情况,结合公司“三集五大”体系机构岗位设置,将人员配置率、持证上岗率、高技能人才比例、人才当量密度、全员培训考试合格率、员工培训积分等纳入全员绩效评价关键业绩指标体系。

在公司员工绩效评价体系与单位(部门)负责人业绩评价体系两个层级中,对上述指标进行量化并实施季度、年度考核。

依据“三集五大”岗位定级和岗位或职务晋级的需求素质模型,将员工综合能力素质测评结果与关键绩效指标、岗位模型等进行关联评价考核,纳入公司整体业绩评价体系。

管理评估方法

按照公司“员工渐进式能力素质评估、改进体系”及有关办法要求,以季度、半年度为周期对各单位人员配置率、持证上岗率、人才当量密度、高技能人才比例、全员培训考试合格率、员工综合能力素质状态等指标进行测评与评价,并形成动态发展的人力资源能力素质发展模型,并不断反馈。

以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及相应教材为基础,每半年对各专业、工种员工进行普考、调考,并关联员工综合能力素质状态自我评估结果,掌握员工短板技能点、知识点,辅助以专项培训手段不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存在的问题

员工能力素质是一个动态的“冰山模型”,能够以量化的指标进行衡量的知识点知识冰山浮出水面的一部分,而包括心理素质、性格潜质、思想动态等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利用先进的能力测评评估工具得以掌握。

受到资金、管理等多方面影响,能力素质测评技术在实际工作的应用面和应用深度不够,尚未能形成全面的能力素质测评评估体系;岗位工作分析与测评技术应用刚刚起步,从效度和信度层次看,岗位能力素质模型搭建尚不完善,员工能力素质测评内容会出现偏差。

能力素质测评的作用与效果未能被全体员工所认同、重视,员工能力素质测评与评估工作中,还存在着传统的重学历、重学校、重专业等现象,未能有效地与岗位能力素质评价结果相配合。

能力素质测评与评估技术相对单一。虽然目前流行的能力素质评估工具与技术有很多种,但在员工能力素质测评与评估中或仅采用理论考试,或仅采用技能实操考核,多数情况下较为传统单一,而更为先进的行为测试、心理测试等尚未全面应用。

心理测试测评工具使用率较小。电力系统员工的工作量大、岗位工作压力大,岗位工作危险性较高,担负的社会责任大,在岗位能力素质模型中,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比重应相应增加。

今后的改进方向和对策

加大以能力素质测评与评估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岗位能力素质模型搭建工作,面向电力行业特有工种(专业),进一步开展岗位工作分析,采用跟踪描述、岗位写实、绩效考核、岗位标准规范等形式,建立符合公司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岗位说明书。

进一步推进能力素质测评与评估的形式多样化工作。作为供电企业,公司在开展能力素质提升措施项目时,应首先明确岗位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能力要求、专业要求等,理顺出企业各需求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工作能力、员工性格特点和价值观、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等,然后逐项设计具体的测试评估要项,合理的使用各类先进、科学的能力素质测评评估工具。尤其是,供电企业要更加注重提高心理健康和综合能力素质测验在员工能力素质测评工作中的使用频率,关注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各方面表现优异但心理测验不符合岗位标准需要的员工,应重点采取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压力释放等多种素质提升措施。同时,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国际一流供电企业,供电企业应对国内仍不完善的岗位胜任能力模型作大胆尝试,综合运用能力素质评价技术和工具开展岗位胜任能力模型的搭建。

能力素质测评与评估程序的规范化。公司应根据“三集五大”体系岗位设置和国家电网公司岗位工作标准的要求,策划设计岗位能力任职模型搭建的程序和方法,为公司经营者集团提供能力素质提升辅助决策支撑。公司人力资源部应研究制定与各专业岗位特点相适应的测评操作规范和实施细则,严格按程序进行测评,提高测评的效度和信度。针对岗位的专业、性质和工作环境等,应做好能力素质测试评估工具的选择,其次要对不同测试与评估工具的测量结果在整个员工能力素质评价中所占比例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定。

应进一步加大能力素质测试与评估工具信息化应用工作。目前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已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尤其是在《国家电网公司生产岗位职工职业能力培训规范》的指导下,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了多个工种、专业的岗位能力培训标准、测试题库等,在专业知识测试方面基本形成了统一模块、统一题库、统一标准、统一测试的信息化工作模式,并于2012年至2013年开展了生产岗位员工的专业知识模块的测试与评估工作;但在员工能力素质其他方面,如政治素养、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仍未有较为合适的评估策略,员工能力素质状态的完整性、准确性往往得不到有效保证。

能力素质提升工程显成效

稳步推进,员工能力素质得到渐进式提升

自2009年以来,大连供电公司累计举办各类、各专业能力素质提升培训项目361期,累计参培人次达103369人次(其中,2009年66期、7877人次,2010年86期、16461人次,2011年98期、37234人次,2012年111期、41797人次),员工能力素质显著提升,低当量员工(当量折算为0.6,及中专及以下学历且中级工及以下技能等级、无职称人员)从2009年的788人已减至0人,率先在省内实现“0”低当量,公司人才当量密度从2009年的0.9016提升至2012年的0.9787,在国家电网公司27个大型供电企业中的排名从2009年的第21名提升至2012年的第14名。2013年上半年,大连供电公司参加省公司营销、基建、财务、人资、党群、安全等专业竞赛、调考活动中,取得了2项团体第一名、2项团体第二名、3项个人第一名、3项个人第二名、4项个人第三名及11项个人优秀选手等荣誉。

多措并举,创新实践能力素质提升“181”工程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员工分类标准,结合公司专家人才队伍建设、职业技能鉴定、执业资格及持证上岗等工作,分层、分类开展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在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中,公司强调“一突出、三提高”,即员工素质能力提升以服务公司发展方式转变为中心,强化高端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提升(约占员工队伍总数的10%),强化一般管理、技术及技能员工素质能力提升(约占员工队伍总数的80),强化低当量员工素质能力提升(约占员工队伍总数的10%)。在加强员工技术技能专业能力素质提升工作的同时,多措并举,将“ERP员工心理辅助”、全员考勤、廉政教育、政治素养提升等多方面工作措施切实落实到员工能力提升工作中去,全面提升员工心理素质、工作作风、政治素养等综合能力素质。

立足“全面规范、四轮驱动”,全面深化推进员工能力素质工作

大连供电公司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启动之初,公司即出台了“领导带动、全员互动、竞赛推动、考核促动”四项基本工作措施。一是领导带动,将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明确各级行政正职为第一责任人,一级抓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二是全员动员,公司倡导全体员工从我做起,人人“动心、动脑、动手、动腿”,全身心投入到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中去;三是竞赛推动,坚持以赛促培,积极参加上级各项竞赛、调考活动,以优异成绩验证能力素质提升;四是考核促动,出台、细化全员绩效、部门(单位)负责人业绩评价考核细则,量化关键绩效指标。

职工素质提升实施方案范文第2篇

摘要:根据军事变革的以及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着眼学员任职教育需要,从加强任职教育的力度、针对性,制定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以多种方式来引导、提升学员综合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任职教育;综合素质;方案

作者简介:冯家安,1969年2月生,男,硕士研究室,第二炮兵工程大学一系主任;

韩西宁,1980年1月生,男,硕士研究生,第二炮兵工程大学一系参谋

[中图分类号]:D631.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0-0064-01

军队院校教育必须适应未来战争和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着眼军队院校学员的自身特点和任职需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各项培养工作。总体上,培养的宗旨是要把政治素质培养放在首位,突出军事训练素质培养,打牢科学文化基础,促进学员个性和谐发展,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眼学员任职需要,提高学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以加强任职教育力度和针对性来提高学员综合素质

第十五次院校会议确定,军队院校教育由以学历教育为主转向以任职教育(即军事职业教育)为主。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基层部队的需求发生了改变,需要一任职就能够挑大梁、担重任,同时又有优秀的学习能力,能够自身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这些都为我们学员队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基层部队对本科学员的要求,同时又能够最大化发挥每一名学员的潜力。必须加强学员的任职教育力度,才能使学员适应新军事变革的要求,提高学员的任职能力,促进我军的部队战斗力。一方面要扩大任职教育的面积,让每一个学员都接收到任职教育;另一方面要制定科学严格的任职教育模式,使学员既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也能真正做到提高其综合素质的目的。

提高任职教育的针对性,也有助于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搞好调查,包括对学员的特点、岗位的特点等,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再就是要提高任职教育的实用性,让学员真真贴贴学到可用的东西。突出新理论、新技术、新战法、新装备教学、依据“理顺关系、优化内容、区分层次、突出特色”的原则,着任职教育的需要,提高其教育的针对性,才能有效地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二、制定行之有效、切实可行不同对象的培养方案

在本科学员四年的大学生涯中,二、三年级是综合能力素质培养的黄金时期,如果我们能够在一年级时就把握好几类学员的培养方向、确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在二、三年级重点实施,在四年级再加入强化部队任职的内容,可以达到较好的培养效果。因此,在一年级时,通过学员进行军事常识、军队传统、军人价值和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军人体能、单兵战术和军人养成强化训练,使学员实现从老百姓向军人的转变,一定要了解摸清学员情况,并制定分类培养方案就显得尤其重要。

人才难得,全才更难得。每一名学员的情况都不尽相同,个人的性格、爱好等都不一样,因此,我们应当做好细致的调查了解,摸索各类学员的发展方向,有针对的制定出相应的培养方案。我们将学员的发展方向大致分为军事、政工、学术、教育、文艺等五个方向,在这五个大方向下,又有诸多小方面,供学员自己选择。同时应当注意的是,在把握学员培养方向时,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去整体考虑,不仅要知晓学员自己的打算、意见,同时也要考虑到客观情况与实际,进行一定的教育、引导,使得他们在学习上不会太过艰难,从而打击到积极性,并影响到培养效果。例如,有的学员可能在自己是走政工路线还是军事路线上游移不定,这无疑会影响到自己能力素质的拔高,我们就应当根据该学员的实际情况,把握他大致的发展脉络,进而在培养方案上进行适应,在平时多进行引导、影响,最终确立培养方向。

三、多种方式引导教育,着力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确定了各类学员的培养方向之后,就应当根据培养方向来制定培养计划。这是二年级学员素质培养的中心工作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如有可能,要结合前一阶段调查问卷、单独谈心等方式反馈的结果,结合各类学员的特点,为每一名学员提供自己发挥培养计划的空间,由学员主导自己的人生规划,既减轻了工作量,又能够达到最佳效果。另外,针对某些能力较强、对综合能力培养比较积极的学员,可以在制定培养计划的同时,同步进行一些素质培养活动,例如在周五党团活动时间,可以让学员逐步占据主动,从一开始的队干部制订计划、实施,到后来的队干部制订计划、学员实施,最后达到党团活动全部由学员计划、组织、实施。在实施培养方案的时候,不能循规蹈矩,只是简单的安排好活动或者任务,派学员去参加或者组织,而是应当注意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机会,进行随机性教育培养。培养方式也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时间进度、进展情况以及学员自身反馈随时调整方案,但是总的方向尽量不要变化。总体来讲,在二、三年级,队干部素质培养工作的重心在于教育引导,给予学员一个大体上的培养方案、路线,指引学员自主锻炼、提高能力,将主动权交予学员自身。同时应当注意,在一、二年级学员的工作中,因为学习任务较重,所以应当教育学员,自身工作的重点是在学习基础知识上,前两年不仅是文化课的基础,也是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要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

四、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优化知识结构,使学员拥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初期计划实施后,三、四年级阶段的重点是提升学员的自主学习、自主锻炼能力。这一阶段学员的工作重心慢慢由基础课向专业知识、任职能力转变,我们在工作思路上也要适应。需要注意的是:学员进入高年级,工作热情可能有所下降,这期间的监督、鼓励要较一、二年级时期有所增加,同时也要让学员感受到自身素质的切实提升,激发他们的恒心、信心;管理方式上也要由“命令”式转向“建议”式,为学员树立管理者的身份。队干部的工作方向也要从“主持、实施”学员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提高转到“辅助、协助”学员自身开展综合能力培养上来。

五、思考

作为军事院校的管理者,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是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员要有出色的任职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成为保家卫国的坚强堡垒,军队的中流砥柱,所以,我们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要时刻按照军事变革的发展变化对军事人才的要求,基层任职需求的变化,从而调整培养方案。

职工素质提升实施方案范文第3篇

一、注重档案规范化管理

在思想上要提高认识,明确档案管理规范化的流程,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并严格遵循各项制度措施,努力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一)明确目标。单位领导要加强联系,密切配合,根据本单位实际,结合档案管理和档案资料使用需要,制定明确的档案管理目标。例如,明确管理人员的工作目标,明确管理制度目标和档案数字化处理所要达到的目标。并在这些目标指引下,严格落实档案管理规章制度,确保目标明确,制度得到有效落实。进而有效约束管理人员各项工作,让他们更好履行职责,促进档案管理规范化。

(二)做好规划。根据档案管理目标,以实现档案规范化管理为目标,做好规划工作。举办各种形式的宣传交流活动,增强档案管理意识,增加资金投入,注重信息技术应用。并制定档案管理的长期和远期规划,对完成较好的单位和个人采取奖励措施,对没有达到管理目标的采取惩罚措施。

二、健全档案规范化管理措施

以推动档案管理制度化和流程化为目标,制定健全完善的管理措施,严格规范档案管理各项活动,避免工作上出现疏忽,让档案管理活动有序进行。

(一)完善制度。以实现档案规范化管理为目标,制定健全完善的制度措施,确保各项制度有效落实。同时还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各项规定,让相关制度有效落实,更好约束和规范各项工作流程,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二)明确责任。建立并落实责任制,明确档案管理人员职责,让他们在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并且管理人员要增强责任意识,遵循《档案法》和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做好职责内的每一项工作,有效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三)奖惩激励。建立奖惩激励制度,让管理人员有效遵循管理制度,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例如,对档案管理到位、水平高的单位和和个人实施奖励,对没有遵循制度措施、管理工作不到位的采取惩罚措施。

三、注重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C合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提高,健全管理培训措施,让他们有效遵循管理流程和制度措施,为档案管理水平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引进人才。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作用,相关单位要结合档案管理需要,以实现档案规范化管理为目标,引进专业知识扎实、管理技能强的工作人员。进而充实档案管理队伍,为有效开展档案管理的各项活动奠定基础,储备优秀的人才资源。

(二)加强培训。以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为目标,构建完善的管理培训措施,明确管理培训目标,更好约束和规范管理人员。加强培训工作,采用讲座、专题学习、课堂授课、参观学习等形式,让档案管理人员深化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管理工作水平,不断积累经验,适合档案管理需要。另外还要加强学习,提高法律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水平,增强对管理工作的适应性,促进档案管理规范化。

四、加强档案管理监督巡视

相关领导要提高思想重视程度,严格落实各项制度,加强巡视和检查监督,及时发现并改进存在的不足,有效规范档案管理各项工作。

(一)健全制度。以提升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有效约束和规范档案管理工作为目标,健全监督巡视制度。合理配备工作人员,明确工作人员职责,让他们有效规范管理活动。根据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流程,严格执行和落实巡视监督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对档案管理工作开展巡视。要让管理人员明确职责,加强管理,严格遵循相关制度措施。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应该及时采取完善措施,从而弥补可能存在的不足,让管理流程更加规范化,管理措施更为有效地执行和落实。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巡视监督汇报制度,让负责人汇报自己的工作,做好整改工作,防止档案管理过程出现疏忽,推动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有效提升。

(二)巡视检查。通过巡视检查能够掌握档案管理基本内容,更为全面地了解现状,进而改进存在的缺陷。巡视过程要严格遵循规范要求进行,确保档案管理严格按照管理流程进行,进而努力提升管理水平。要查看卷宗处理、档案编号是否准确,确保档案资料齐全,对存在的不足及时改进。查看档案数字化处理是否到位,保证数据库资料完整,目录和资料齐全,方便档案资料查询。同时还要注重档案资料巡视和检查,重视数据库更新和升级,提高数据库综合性能,进而有效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职工素质提升实施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汽修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

1 汽修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现存问题

1.1 生源结构不衔接

中职和高职同属职业教育的不同层次,高职院校的生源应以中职毕业生为主。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汽修专业的生源结构80%为普通高中生源,大多学校将普通高中生源与中职生源不做区分,两种生源混合成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普高毕业生专业与技能“零起点”的特点制定,在课程设置上文化课设置比重偏大。而中职毕业生的特点是文化课基础薄弱但实践动手能力强,这种人才培养方案影响了中职学生在高职阶段学习的积极性及中高职衔接学生的培养质量。

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先提条件。目前,汽修专业存在中高职专业设置错位,很多中职学校不设有汽修专业,有升入高职院校需求的学生只好跨专业升学,也有部分中职学生对中职专业兴趣不大,在升入高职过程中选择感兴趣的汽修专业。这些情况的存在都会影响中职学生高职专业的学习效果。

1.3 课程体系不衔接

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大多各自构建独立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对中高职衔接的培养模式的因素考虑很少,中高职学校课程设置的脱节造成一些专业课程内容在中高职阶段形成重复。另外,部分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上与中职缺乏层次上的差别性,尤其在实训或技能训练项目上,基本上是中职训练项目的重复。未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2 汽修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原则

2.1 文化素养的衔接

中高职不同层次的文化课衔接:将语文、数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依据能力层次结构不同划分成等级模块,按照多学期、分段式进行,能力要求逐级递升,课程内容难度依次递增。为专业基础课程和项目课程的实施提供宽而广的文化基础,同时注意学生文化素质培养不断线。

2.2 职业素质的衔接

中高职不同层次专业课程衔接:专业基础课程的衔接主要为项目化专业核心课程提供理论基础,按“必须够用”的原则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是基于汽车维修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中高职课程之间在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选取上,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呈层次递进关系。

2.3 职业资格技能的衔接

中职阶段进行汽车维修中级工培训,专业核心技能达到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工种)国家职业资格中级水平、获得汽车维修中级工证书。高职阶段进行汽车维修高级工培训,专业核心技能达到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工种)国家职业资格高级水平,获得汽车维修高级工证书。使中高职教育与培训形成一个渐进的框架,使两种职业资格证书内容、标准实现衔接。

2.4 工学结合的衔接

3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修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改革

3.1 中高职教育办学主体一体化

依托“河北省曹妃甸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平台,融高职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职唐山市职业教育中心两校一体化管理,采用2+3学年制贯通中高职办学,即前2学年教育的办学主体为唐山市职业教育中心,后3学年的办学主体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其次,采用联办校的形式,高职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唐山市路南职业教育中心、滦南职业教育中心等中职学校联合办学。两种办学模式共存,实施汽修专业“二三分段”式五年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机衔接。

3.2 中高职课程体系一体化

在汽修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企业实践专家、中职专业教师、高职专业教师课程专家组成“课程开发团队”,通过走访企业和中高职学校、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分析中高职汽修专业任职要求和职业能力,充分考虑汽修专业中高职培养目标一致性以及层次上的差别性,遵循五年一贯制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认知特点,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既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拓展和加深课程内容,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连续性、递进性与整合性,从而形成汽修专业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

3.3 中高职教学资源一体化

(1)实训基地共享

中高职一体化管理中,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与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共享整车实训基地、发动机实训基地、底盘实训基地、电气实训基地及“职场课堂”设施设备。联办校的部分实践课程,设置在高职实训基地完成。在实训项目的设置上,中高职专任教师共同研讨,避免重复,形成中高职层次递进、内容连续、体系完整的中高职衔接实训教学过程。

(2)中高职教师共享

部分高职教师担任中职学生的专业课程、实践课程或第二课堂活动指导任务,按照中职专业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或专业指导,并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改善了中职教育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问题,提升了学生中职阶段的培养质量,对中职学生的再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3.4 学生评价体系一体化

中高职均采用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由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组成。评价体系融合学生自评、互评、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综评等评价主体。在评价内容上以项目为评价单元,参照企业的评价标准,评价主体上关注企业兼职教师的权重。按中高职课程内容的层次性差异,实现评价标准的衔接。

4 几点思考

4.1 招生模式对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影响

目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修专业五年一贯制和联合办学基础上的“二三分段”式的中高职衔接模式,贯通中高等职业教育,从整体上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的技能、知识、能力、素养的培养体现了分阶段、分层次的递进性。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另部分汽修专业高职教育的中职生源,一是通过中职毕业生参加高考入读高职,二是中职学生通过单独招生考试入读高职,这两种途径的中职升学学生存在专业对口率不高,对专业课程学习困难较大。即使对口入学,也与高中后学生统一编班,按汽修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统一教学,这部分生源还未实施一体化培养,在学习过程中专业及课程还没有衔接,课程内容存在重复。如何在中职教育中细分实施中职与中高职衔接两种人才培养方案需进一步研究。

职工素质提升实施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企共建;职业教师;培养基地

紧密关注当下国情以及经济社会建设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进展速率,提升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将会为我国当代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提供充足动力。在职业教育的发展版图中,职业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具备重要的影响作用,而想要促进职业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水平实现有效提升,就必须做好职业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应用工作,有鉴于此,本文将针对校企共建的职业教师培养模式展开简要分析。

一、我国职业教师培养工作现状分析

建立职业教师培养基地,应当针对职业学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教师类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规律,以及职业教师培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状况等因素实施充分关注。培养设备以学生实训设备为主,并依靠职业教师培养专业的任课教师完成主要的授课任务。

现阶段,不管是国培、省培,还是市培和校培模式之下的职业教师后备队伍培养工作,其工作重点都立足理论知识就教学普及和实践教学技能的学习训练。但是这种职业教师培养工作模式本身无法实现对企业实际需求的充分展现,不能对企业现实的人才需求信息形成准确清晰的关注,职业教师的培养工作与现实企业的实际用工需求之间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另外,实体经济的发展本质就是文化形态的发展,因而企业或者是行业的竞争行为,本质就是企业文化或者是行业文化之间的竞争。从这个角度分析,现代企业更加需要具备充足工作活力,职业实践精神的技能全面且素质优良的专业人才,这也给我国现阶段职业教师培养工作的开展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职业教师想要在毕业工作后顺利取得预期的工作效能,必须对企业产品和企业文化形成充足的认知,因此必须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实践活动,积极收集和吸纳可能对自身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助力的实体企业信息,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建设水平。

二、校企共建职业教师培养基地的意义

职业教师专业培养输出的后备人才,想要实现与企业实际人才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针对现有的学生培养方案展开针对性的调整。

开展职业教师培养工作的重点不应当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教学环节,还应当在学生培养工作方案的具体设置和实施过程中重点关注实体企业的具体信息,将企业基本文化、基本生产经营理念、基本人文精神等观念信息要素引入并添置职业教师培养方案的设置过程中,不断提升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实际用工需求之间的对接水平。

想要助力我国职业教师培养工作综合水平的有效提升,必须不断提高师资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而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最为直接切最为有效的实施路径就是校企共建的职业教师培养基地。校企共建的职业教师不但能够同时满足职业学校职业教师用工企业之间的人才培养与接收需求,而且能够在培养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充分实现职业院校与用工企业之间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水平,有效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效性。

(一)实现师资共享

校企开展职业教师培养基地的共建工作,其工作重点在于实现共建共管的运作状态。企业在基地的建设运行过程中,应当指派具备良好一线工作经验的优秀员工深入职业院校充当培训师角色,尽管这些人并未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以及系统的理论背景,但是他们却具备在应用技术和工作经验层次的充分优势。借助企业员工与学校教师的相互结合而构成培训团队,能够在理论知识教育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应用双重角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建构发展水平的有效提升。

(二)实现设备共享

现代企业想要始终保持自身经营利益的最大化,必须尽早依据现实市场环境的动态变化特征,引进先进生产技术设备并淘汰落后产能。后备人才是推动行业或企业快速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校企共建工作过程中,要切实依据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状态以及现实社会环境的变动特征及时更新教学基地中的培养设备,并以此促进培养工作开展水平的有效提升。

三、校企共建职业教师培养基地的基本思路

开展职业教师培养基地共建工作的基本前提,是职业学校和企业双方都能够在基地的实际建设过程获取充足的自身利益。比如企业可以通过开展共建基地的建设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活动或者是切实解决企业在日常管理中遭遇的具体问题;而职业学校则可以通过共建基地的运作切实促进本校教师综合素质水平的有效提升。这里给出开展校企共建职业教师培养基地的基本思路。

(一)明确企业的需求

职业教师培养基地本身是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建设运作的利益共同体,教学基地的存在和发展具备明显的期限性和可延续性特征。在实际开展基地建设工作之前,要深入明确企业在日常化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迫切需求。借助系统化实地调研的工作开展模式,将企业实际产生的多项具体发展需求按照迫切性强度水平实施排序,可以发现企业发展过程中首要需求的是资金,其次是人才,再次是企业文化建设。因此在实际开展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最大限度地为企业的实际发展提供经济支持,通过为企业输送具备较高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的优秀后备人才,助力企业内部文化建设事业质量水平的有效提升。

(二)彰显职业院校的优势和需求

职业院校往往给予理论知识的教学研究工作以充分的关注,能够对学生的成长路径施加充分的关注并实现基本经验的总结提炼,能够较为直接切便捷地将实践活动升华到理论分析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完成针对特定知识内容的信息迁移,为学生教学工作质量状态水平的提升构筑坚实基础。在职业教育深入发展的现下时代,职业教育想要实现良好顺畅的发展状态,必须在切实应用理论总结与知识迁移技能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对企业实际人才需求的关注和结合,在校企共建职业教师培养基地的运作背景之下,促进我国职业教师培养工作整体水平的大幅提升。

四、结语

针对校企共建职业教师培养基地问题,本文从我国职业教师培养工作现状、校企共建职业教师培养基地的意义,以及校企共建职业教师培养基地的基本思路三个具体角度展开阐释,想要促进我国职业教师培养工作综合水平的有效提升,必须提升职业院校培养方案企业实际用工需求之间的吻合度。(作者单位:东胜现代服务业管理学校)

参考文献:

[1]高蓉.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1(01).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