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365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5分钟。
耕地非粮化整治方案范文第1篇
生产工作方案
?
为有效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我市粮食生产,切实保障粮食安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国办发〔2024〕44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办函〔2024〕2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始终绷紧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坚决守住粮食安全生命线,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245万亩以上,产量保持在100万吨以上,稻谷自给率100%,薯类、豆类和玉米产量基本保持稳定,粮食产能稳定在110万吨以上。切实提高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水平,确保全市粮食种植面积不减少、产能有提升、产量不下降。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耕地种植用途管控。贯彻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有关规定,落实耕地保护目标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按照属地管理原则,采取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它类型农用地,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稻谷、玉米和薯类等粮食作物生产,严禁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种树挖塘。对已租用且已经造林的耕地,以及对已经取得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且在永久基本农田上开展苗木生产经营的单位,逐步有序退出已租用造林或育苗的耕地。[市农业农村局、市资源局、市林业局等按职能分工负责,各县(市、区)政府落实。以下工作均需各县(市、区)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二)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压实粮食生产任务,将上级下达我市的粮食生产任务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县(市、区)、到乡镇(街道)、到村、到田,细化到茬,做到应种尽种、不留白地,确保任务落实到位。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优先用于种植水稻、已验收的垦造水田每年种植一造水稻以上、复耕撂荒水田优先种植水稻,撂荒耕地确保种植粮食作物、结构调整种植水稻等硬措施,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玉米、薯类等高效稳产旱粮作物和冬种粮食生产,千方百计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加大农村耕地弃耕抛荒专项整治力度,积极动员农户复耕复种,或采取村集体代耕代种、托管服务等形式,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土地流转,引导土地优先向种粮主体流转,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市农业农村局、市资源局、市财政局等按职能分工负责)
(三)切实保护种粮积极性。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补贴政策,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户。落实土地出让收入支持农田建设和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等扶持政策。加大种粮扶持力度,研究制定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统筹使用好各级涉农资金支持粮食生产。积极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支持和鼓励发展粮食规模生产,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提高种粮规模效益。支持水稻开展价格保险、收入保险试点,争取将我市产粮大县水稻玉米完全成本保险、收入保险列入国家试点范围,确保农户收入稳定。[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局(市粮储局)、肇庆银保监分局等按职能分工负责]
(四)大力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严格执行建设标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方式支持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农田建设和运营管护,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完成省下达我市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局、市水利局等按职能分工负责)
(五)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增施有机肥、实施有机肥替代行动等耕地培肥措施。通过平整土地、水肥利用、土壤调理等土地整治措施,改善耕地土壤条件,促进耕地提质改造,提升耕地产能。稳定粮食生产功能区80.82万亩以上,引导粮食生产功能区至少生产一季粮食,种植非粮作物的要在一季后能够恢复粮食生产,加大涉农资金向粮食生产功能区倾斜力度。实施乡村振兴科技计划,推动农业科技下乡入田间,服务“三农”到地头。强化科技支撑,推广良种良法,科学防灾减灾,着力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积极开展粮食生产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着力解决水稻机插等瓶颈问题,加快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支持发展粮食产业,建设粮食产后烘干、加工设施,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粮食经营效益。[市农业农村局、市资源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局(市粮储局)等按职能分工负责]
(六)加强耕地种粮情况监管。建立健全防止耕地“非粮化”长效监管机制,加强对粮食生产功能区、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及垦造水田等耕地种粮情况的监测评价,实行信息化、精细化管理。组织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情况“回头看”,对粮食种植面积大但划定面积少的进行补划,对耕地性质发生改变、不符合划定标准的予以剔除并及时补划。建立健全工商资本流转土地资格审查和项目审核制度,强化租赁农地监测监管。严格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激励约束。(市农业农村局、市资源局、市财政局等按职能分工负责)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紧迫性,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承担起保障本地区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确保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各项工作落地落实落细。有关贯彻落实情况请于2024年4月15日前报市农业农村局,抄送市资源局。
(二)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市农业农村局、市资源局要抓好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切实把各项措施组织好、落实好,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强化督查考核,层层压实责任。将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列入粮食安全政府责任制考核重要内容,明确各地粮食生产面积底线,将省级下达我市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压实各地责任。
?
?
?
?
?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耕地非粮化整治方案范文第2篇
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2024年全州稳定粮食生产行动方案》的通知
?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有关单位:
《2024年全州稳定粮食生产行动方案》已经州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
?
?
??????? 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 2024年4月6日
(此件公开发布)
2024年全州稳定粮食生产行动方案
?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国、全省春季农业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及省、州关于稳定粮食生产的各项决策部署,严格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今年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持续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全州基本农田不减少,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少,粮食产量不减少。
(二)目标任务。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85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70万吨以上。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坚持把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实粮食生产属地责任。各县市要将州上下达的粮食生产面积约束性指标和产量指标及时分解落实到乡镇、村,具体到作物,不折不扣完成。要按照稳定粮食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要求,严格落实新冠肺炎疫情管控措施,抓好春季田管暨春耕备耕工作,加强农资调运,确保供应有序。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落实好耕地面积。有条件的县,要积极扩大粮食复种和轮作倒茬面积,努力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监管,划定的95.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要积极引导种植目标作物。不得擅自调整粮食生产功能区,不得违规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建设种植和养殖设施,不得违规将粮食生产功能区纳入退耕还林还草范围,不得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超标准建设农田林网。(责任单位:州农业农村局、州自然资源局、州供销社,各县市人民政府)
(二)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各县市、州直有关单位要把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优先将粮食生产功能区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全面完成3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在保护耕地数量的同时,重视保护耕地质量,推广以普及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和有机肥施用为主的耕地质量提升技术。继续巩固撂荒地整治成果,发挥自然资源、农业农村部门优势,共享信息资源,并组成联合工作队伍开展调查摸底,对撂荒地建档立卡、上图入库,建立电子信息台账,做到可查询、可定位,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块,将具备条件的撂荒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引导长期外出务工、家中无劳动力的农户流转土地经营权,指导流转双方将防止耕地撂荒要求纳入流转合同内容。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外出务工和无力耕种的农户提供全程托管服务。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强化耕地监督管理,对撂荒地一律不予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连续撂荒2年以上的承包耕地,由村组集体责令承包方及时复耕或引导流转复耕;对既不自己复耕,又不愿流转复耕的承包农户,由村组集体收回重新发包。(责任单位:州农业农村局、州自然资源局、州发改委,各县市人民政府)
(三)提升供种保障能力。各县市、州直有关单位要扎实做好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强化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加大马铃薯原种生产繁育基地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宜机化水平,提高供种保障能力。以玉米、马铃薯、蚕豆、小麦、油菜、中药材、食用菌等作物为良种攻关重点,开展联合攻关,力争在育种关键技术创新上取得突破。强化种子基地及种子市场监管,做好农业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坚决打击品种侵权、制售假冒伪劣种子行为,进一步优化种子基地及种业市场环境。(责任单位:州农业农村局、州发改委、州科技局、州农科院,各县市人民政府)
(四)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各县市、州直有关单位要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全面提升农机化装备水平。加大玉米、小麦、马铃薯联合收获力度,将粮食耕种收机械全部纳入补贴范围,提高粮食生产薄弱环节机械补贴标准,全州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6%以上。实施农机深松整地10.5万亩,加大代耕、代种、托管等农机社会化服务,大力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托管半托管”等农机化生产和服务模式,提升粮食生产效率效益。(责任单位:州农业农村局、州财政局、州科技局、州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各县市人民政府)
(五)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各县市、州直有关单位要继续落实好国家级和省级旱作农业示范区164万亩旱作农业技术推广任务,推动高效农田节水技术在粮食作物上的推广应用。围绕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开展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重点推广小麦宽幅匀播、玉米全膜双垄沟播和马铃薯黑膜全覆盖垄作栽培技术。推广抗旱优良品种和旱作节水技术,不断提高科技抗旱能力。继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15万亩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5%以上;大力推进精准施药,积极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3%以上。永靖县完成耕地轮作试点任务1万亩。(责任单位:州农业农村局、州科技局、州水务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六)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受中等强度“拉尼娜”气候事件影响,旱涝极端天气发生概率增大,马铃薯晚疫病、草地贪夜蛾、小麦条锈病等病虫害预期多发重发。各县市、州直有关单位要及早谋划和安排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控工作,强化防控措施,压实属地责任,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应对有方、应对有效,力争将重大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民因时、因地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加大农业保险、信贷等政策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积极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范围,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责任单位:州农业农村局、州气象局、州财政局、州政府金融办)
(七)延长粮食产业链条。各县市、州直有关单位要以深化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着眼全产业链、各环节,着力促进粮食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坚持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增创现代化粮食产业发展新优势,促进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增加全州粮食行业综合效益,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加快粮食加工物流产业园区建设,做大做强一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等生产经营模式,推进订单种植和产销衔接。搭建粮食贸易合作平台,支持粮食市场主体开展粮食生产、粮食储存、粮食加工和粮油国际贸易合作。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减少生产、流通、加工、存储、消费环节粮食损耗浪费。(责任单位:州发改委、州粮食和储备局、州农业农村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要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抓好粮食生产各项工作,确保粮食面积和产量等粮食生产年度任务圆满完成。州直有关单位要落实粮食生产工作调研督导制度,对成绩突出的县市,在安排相关项目资金和粮食专项扶持措施时予以倾斜支持。完不成粮食播种面积的县市,要向州政府作出书面报告,提出具体整改措施和时限。
(二)加强政策扶持。各县市、州直有关单位要落实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粮食生产的优惠扶持政策,强化对各类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支持保障,切实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政府抓粮的积极性。要优化政策扶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拓宽投融资渠道,努力增加粮食生产投入。鼓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有序流转土地,优先发展粮食生产。鼓励经营化生产组织积极参与开展机种机收、病虫害统防统治、代耕代管等社会化服务,不断提升粮食产能。
(三)加强宣传引导。各县市、州直有关单位要大力宣传国家和省上出台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增强政策的指向性,做好粮食生产典型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总结各县市推进粮食生产的进展成效,及时报送粮食稳产增产的相关信息。
?
?
耕地非粮化整治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土地整治;实施;质量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1-0401-01
一、实施土地整治的意义
(一)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根据国家及相关部门的文件精神,近几年明确提出大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综合生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幅度增加高等级耕地的比重,明确将“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列入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容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土地整治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成为保发展、保红线、促转变、惠民生的重要助手和基础平台,对于严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土地整治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能满足各项经济建设占用和生态建设对耕地的需求;二是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土地整治,可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三是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四是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可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二)土地整治对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
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同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加快布局合理化、农田规模化、生产机械化、环境生态化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促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经营,为周围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三)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粮食始终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可以有效解决农业水利设施配套、低产田改造和农田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增加农业抗灾能力,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巩固粮食安全基础。通过整治积极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整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项目实施后为当地农民摆脱贫困、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机会。
二、当前土地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意愿问题
在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过程中,群众总体上是拥护的,但部分群众也存在着不同利益诉求,对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群众对当地的情况十分了解,因此为了实现项目收益的最大化以及项目施工顺利完成,就要求在工程设计前期必须征求当地群众的意见。然而,群众意见并非都是合理的,而且考虑到设计规程以及有限的投资,很多合理的意见并不可行。整理区一般包含若干自然村,每个村又分为若干村民小组。基于本小组的利益考虑,每个小组代表的意见仅仅是符合小组利益的,具有局限性,不一定符合项目整体规划,有些甚至与整体规划相冲突。
(二)土地整治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土地资源丰富,可挖掘潜力较大,土地整治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基础工程,需要投入的资金数量较大,尽管国家实行土地整治专项资金制度,但是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实践中土地整治大多体现为政府行为,土地整治的资金来源匮乏,主要来源于土地整治专项资金。许多地方财政紧张,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土地整治很难顺利的进行。有的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导致无法“用在刀刃上”。从丘陵山区土地整治项目的后期运行情况来看,整理项目存在较为普遍的非农利用与非粮生产情况,致使专项资金并没有真正达到“保护耕地,提高地力,促进农业生产”的目的。
(三)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不到位
一是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人员现场工作不深入,对项目区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状况缺乏全面了解,以面代点。照抄照搬现象较为严重,勘察、测量深度和精度不够。重技术经济分析论证,忽视县级论证,参与论证的代表不全面,特别是征求当地乡镇技术人员和村民代表意见不够,为走程序而论证。二是项目预算准确程度不高,强套亩均标准,人为提高或降低投资。三是县级国土部门技术人员参与不够,多局限于收集资料和向导角色。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绝大多数项目都进行了规划设计变更,部分项目变更幅度较大,个别项目进行了重新设计。
(四)土地整治实施管理不严谨
一方面规划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审查不严;招投标方案审查不严;有的工程监理流于形式。离做精、做细、做扎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另一方面,工程后续管护缺乏手段,已建好的单体工程存在破损、盗窃等现象,工程长效使用机制还需进一步探索总结。
三、开展土地整治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参与度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应做好群众的宣传沟通工作,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主导地位;村民、村民代表、村领导班子应积极参与,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事事征求群众意见,全程让群众参与,极大地调动起广大群众参与农村土地整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并提出在实际生产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规划设计单位沟通协调做出适合当地的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设计,使之有利于实现项目收益的最大化和项目施工的顺利完成。
(二)扩大资金来源渠道,鼓励土地整治正常的投资行为
目前,大多数土地整治项目的资金筹措主要以政府有限的土地整治资金来解决,不能大规模的进行土地整治。资金来源应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运用各种优惠政策,吸进单位和个人资金,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和利用外资,鼓励通过合资、合作,吸引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投入,允许民间资金进入土地整治市场,逐步形成土地开发整治多元融资渠道。
(三)科学规划,确保项目实施的合理性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面广、工程量大,科学编制规划至关重要。规划编制中,要组织农业、国土、水利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进行充分论证,通过实地调查和踏勘,对项目区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新增耕地潜力、群众参与意愿等进行综合分析评定,做到汇集民智,集思广益。规划编制方案草案出台后,要通过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在媒体公布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以保证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切实符合当地实际,以利于长远发展。
耕地非粮化整治方案范文第4篇
过去的一年,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好成绩。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稳中有进,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民生有新的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新的一年,如何推进农业农村工作持续向好发展?农产品市场又面临什么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如何应对?本刊特别聚焦两会,陆续解读两会中的“三农”话题,聆听代表委员的声音。
保障粮食安全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农业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领域,更是安天下稳民心的产业。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坚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点评】粮安天下,粮稳民心。虽然我国粮食已经连续10年增产,但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要稳住经济增长的底线,守住物价涨幅的上限,不容农业有大的波动和闪失。如果粮食和农业稳不住,不仅影响经济发展的大局,而且影响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进。
探索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探索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市场价格过低时对生产者进行补贴,过高时对低收入消费者进行补贴。
【点评】在今年2月初,国家发改委在部署2014年农村经济重点工作时表示,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更好发挥市场在农产品价格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今年的一号文件也首次提及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并提出,将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
国家此前实行的最低价格收购和临时收储制度,虽然能够保护农民利益,但也具有明显的政府干预市场的特点,致使拉高了部分农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使其国际国内市场严重倒挂,收储、加工企业的库存成本也大幅增加。建立目标价格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的同时,对于实现市场农产品资源配置,协调国内外农产品价格也起到重要作用。
积极发展农业保险 探索建立巨灾保险制度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探索建立巨灾保险制度。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
【点评】农业保险作为一项关乎民生的政策性保险,在专家看来,虽然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参与不多,主要是存在巨大不确定性风险,不过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从2004年开始,由于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我国应“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保监会开始试点,历经十年,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农业保险市场,仅次于美国。虽然目前农业保险收入占保险公司保费的比例还很小,但未来的前景巨大,因此各大保险企业都不愿放弃这块业务。
“舌尖上的安全”:全方位构建机制“最严”监管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点评】近些年,国家已越来越认识到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认识到需要构建机制,运用法律手段保障食品安全,这三个“最严”彰显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决心和力度。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指出:“今年农业部开展了质量安全监管年活动,一手抓执法监管,保持高压态势,露头就打;一手抓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和经营体制机制创新,通过标准化、规模化、信息化来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主粮转基因并未商品化生产
【农业部副部长牛盾】转基因农业生物技术是高新技术,全世界都在重视,中国人一定要重视,我们一定要尽我们的所能占领这个农业生物技术的制高点。这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软实力及竞争力的需要。
转基因农产品的生产必须要有严格的安全评价制度。通过了安全的评价制度之后,还不能马上进行商品化的生产,要进行实验。从实验室出来以后,考虑最大的两个影响,一个是对环境安全的影响,一个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这两个评估了、合适了才能进行商品化生产。目前我们就是严格按照这个程序、这三个阶段在进行推进,目前我们的转基因农产品只有转基因抗虫棉和转基因抗病毒番木瓜,其他的没有。主粮(转基因食品)现在还没有商品化生产,肉蛋奶和水产品也没有。
【点评】世界上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所有权威机构,都对已经上市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没有争议。转基因在农业增产方面潜力巨大。“如果我们国家在这个重大问题上继续迟疑不决,将对我国未来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说。转基因产品是否安全,要看转的是什么基因,要分类而谈,不可一概而论。因此,转基因产品在生产前,政府会进行严格的监管和审定。
“绝不能让耕地成为一笔糊涂账”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据我了解,全国耕地总量虽然没有减少,但新增耕地大多位于光照、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地区,或地表土层破坏的矿区。而减少的耕地大多为鱼米之乡的连片平坦耕地。耕地质量下降已对粮食安全造成潜在的威胁,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点评】我国一直强调18亿亩耕地红线以确保粮食安全,但是快速城镇化、土地流转“非粮化”趋势都让耕地保护压力重重。土地违法案件屡禁不绝是威胁耕地红线的重要原因。在基层,土地使用有时候就是党政“一把手”说了算,造成土地违法案件高发、农民利益受损案件多发。资本逐利是导致土地“非粮化”。在农业生产市场化的今天,资本的逐利性致使种植花卉苗木、大棚蔬菜、特色养殖等高附加值项目成为追逐的对象。这样的“非粮化”项目还被当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得到一些地方政府的扶持。
耕地非粮化整治方案范文第5篇
一、工程建设的主要成效和基本做法
5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工程省(区、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据统计,国家共安排退耕还林工程任务2.27亿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08亿亩,宜林荒山造林1.19亿亩。西部地区总任务为1.44亿亩,占全国的63.3%,其中退耕地造林和宜林荒山造林分别为0.7亿亩和0.73亿亩,分别占全国的65.3%和61.5%。国家累计投入495.8亿元,其中种苗造林补助费等基建投资119,2亿元,补助退耕农户生活费39.2亿元、补助农民粮食折合资金338.4亿元(粮食483.4亿斤)。西部地区累计投入341.2亿元,占全国的68.8%。
目前,各地均全面完成国家达的退耕还林任务,部分省区还超额完成了任务,质量达到了国家标准,工程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生态面貌得到改善。工程区林草覆盖率平均增加2个多百分点。先期开展退耕还林的地区,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减轻,输入江河的泥沙量减:抄。据水利部门监测,黄河龙门水文站在年径流量近似的情况下,输沙量由*年的4.48亿吨降为20*年的2.35亿吨,减少了47.5%。二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工程实施已使2000多万农户9700多万农民从补助中直接受益,人均获得生活费补助40元、粮食补助494斤。农民还腾出劳力从事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外出务工人数大幅度增加,拓宽了增收渠道。三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各地积极探索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大力建设基本农田,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土地产出。一些地区走上了“粮下川、林(草)上山、羊进圈”的良性发展轨道。
工程从试点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退耕还林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各级林业部门认真履行工程实施主管部门的各项职责,严把“四道关”,狠抓“四到位”,有关部门齐心协力,保证了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
(一)严把设计关,扎实做好各项前期工作。一是科学编制总体规划。明确了工程实施范围、治理目标和建设任务,各省也编制了省级规划,保证了退耕还林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严格审核年度实施方案,确保任务安排、林种比例、树种选择、植被配置以及各项保障措施科学合理。三是认真搞好作业设计,组织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或专业技术人员,依据国家下达的年度计划,按照有关技术规定,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进行作业设计把建设任务具体落实到山头地块和千家万户。
(二)严把种苗关,认真组织种苗生产与供应。—是利用近几年的国债投资,加快种苗基地建设,扩大了国有苗圃的种苗生产能力。同时,引导和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种苗生产,满足不断增长的种苗需求,做到了全国种苗供需的基本平衡。二是下发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种苗管理办法》,规范了退耕还林的种苗生产供应行为。三是深入贯彻落实《种子法》,制定了《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去》等规章,加大了执法力度,完善了种苗质量监督体系,进一步落实了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逐步规范了林木种苗市场。四是加强种苗市场预测,每年三次向全社会种苗供需信息,引导种苗生产和供应。
(三)严把质量关,不断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狠抓质量管理,专门设立营造林质量稽查办公室,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加大质量监管力度。一是实行行政、技术负责制。各地自上而下建立了双线承包责任制,由一名行政干部和一名林业技术人员承包一个工程区域,层层签订责任状,将工程质量效益与干部政绩考核挂钩,有的地方还实行了造林质量“一票否决制”。二是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坚持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项目考核、按标准验收,逐步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三是实行质量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制度。颁布执行了《关于造林质量事故行政追究制度的规定》,查处了一批营造林质量案件,保证了工程建设的质量。
(四)严把验收关,进一步强化工程检查监督。一是规范了检查验收程序,建立了县级自查、省级复查、国家级核查三级检查验收制度。二是下发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检查验收办法》,规定了检查验收的内容、标准和方法。三是调整了检查验收方式,对工程造林项目实行综合核查,以避免虚报造林面积和工程交叉重叠。四是加强对检查验收工作的监督管理。检查验收过程中派出督查组,对验收人员明查暗访,发现问题,及时查处。
(五)狠抓“四到位”,确保工程健康实施。一是抓组织领导,责任落实到位。自上而下建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配备了强有力的工程管理队伍,并逐级签订了责任状,落实目标责任。二是抓制度建设,管理监督到位。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规程和标准,制定了实施细则,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工程建设组织检查、监督、审计和稽查。三是抓指导服务,政策执行到位。国务院先后下发了两个文件,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通过多种形式,及时总结经验,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把“个体承包”政策落到实处,加快了确权发证工作进度。四是抓研究示范,科技支撑到位。通过开展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对退耕还林等林业工程的战略布局、战略目标、战略途径进行了认真研究。制定了退耕还林科技支撑方案,实施了一批科技支撑项目,示范推广了一些先进适用模式和技术,提高了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
二、当前工程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工作的意见
退耕还林开展5年来,尽管工程建设总体上进展顺利,但目前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一是少数地方干部和群众对退耕还林政策把握不准,生态优先未能充分体现。二是一些地方重眼前的粮款补助,轻后续长远发展。三是基层管理不规范,个别地方在补助兑现环节出现了违纪现象。四是管理范围和难度越来越大,工作经费比较紧张。五是各项配套措施落实不到位,有关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些情况和问题都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作为工程实施的主管部门,我们将认真按照“总结经验,搞好规划,完善政策,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总体要求,采取有力措施,抓好退耕还林工作。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针对当前退耕还林工程面临的新形势,根据中咨公司中期评估的意见,以及我局和西部办、发改委、财政部、粮食局等有关部门的调研结果,退耕还林必须在继续推进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把握好规模、节奏和力度。这一调整,是根据当前形势,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年度任务所作的结构性调整、适应性调整,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是保证退耕还林工程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需要,是求真务实的正确决策。今年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总任务为6000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000万亩,荒山荒地造林5000万亩,建设任务依然十分繁重,绝不能有松懈思想,必须稳扎稳打,高质量地完成今年任务。此外,为解决“三农”问题、支持大江大河治理和农田基本建设等,我们还要主动搞好配套服务。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集中办好林业系统为促进农民增收的10件实事。二是在农业部规划的重点商品粮基地和优势产业带上,重点安排建设高标准的农田防护林网。三是根据水利部水资源规划,调整林业建设布局,加大对准河等大江大河流域造林绿化的支持力度。四是坚持林草先行,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发展等。
(二)兑现政策,巩固成果。能否巩固住现有2亿多亩退耕还林成果,关系到工程建设的最终成败。退耕还林要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数量与质量并举,一是认真组织开展“回头看”活动,系统地总结经验和查找问题,对好的经验要大力宣传推广,对存在的问题要从深层次上研究解决。二是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及时兑现粮款补助,规范兑现程序,强化监督检查。三是切实做好补植补造,确保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要求;搞好抚育管护及森林火灾和病虫鼠害防治工作,确保郁闭成林;及时发放林权证,确保稳得住、不反弹。四是加强退耕还林后续政策研究,切实解决退耕还林的后续补偿及采伐、利用和更新等矛盾,妥善解决退耕农民的吃饭、烧柴和增收等长远生计问题。
上一篇:职业学校校长开学讲话
下一篇:职业学校家长会老师发言稿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