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老年人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汇总5篇}

梦幻星空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4402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8分钟。

老年人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审判团队;效率;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2014-2024)》正式,(以下简称“四五”改革纲要),司法改革正在进入试点阶段,“四五”改革纲要明确了推进法院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改革,将法院人员分为法官、审判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实行分类管理。[1]根据上海司法部门的改革举措,法官占比33%,司法辅助人员占比52%,行政管理人员占比15%。当然人员的划分比例会因时因地而不同,一般应由各法院根据本院的年均受案量和法官人均承受量决定法官占比。根据本院的整体人员结构、数量和法院的内部职能的设置进行法院内部人力资源的分配,其分配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法院的审判效率。

审判团队指审判业务部门内的法官与审判辅助人员,审判团队的人员分配和主体业务素质直接决定了法院的审判效率。与法官主体地位配套的,则是拓宽审判辅助人员的来源渠道,建立审判辅助人员的正常增补机制,减少法官事务性工作负担。目前,各省在试点过程中普遍采用了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组成审判团队的做法。由于刚开始试点,所以目前我国还存在制约审判团队效率的因素,如何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是我们司法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影响审判团队办案效率的原因

(一)法官、法官助理与书记员之间权利与责任分配不清

司法改革设立审判辅助人员就是为了减少法官事务性工作负担,提高法官的办案效率。因为我们还处于试点阶段,很多措施还没有具体与细化,如哪些属于法官工作范围,哪些属于法官助理与书记员应该干的工作,还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事实证明,凡是单位内部分工不明确就很容易导致人浮于事、互相推诿扯皮现象,严重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法官、法官助理与书记员作为一个团体,其成员之间也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否则,这个团队很难高效运转。

(二)人员素质不高

我国历史原因形成的现状是,法院内部存在大量退伍军人和托关系进入法院的人员。这些人员大部分都没有经过专业的法学教育,业务素质普遍不高,让其担任法官助理工作,有些人恐怕不能胜任该职位工作。现实情况是法院内部存在大量事业编制人员,不可能都将其归入司法行政人员范围内。例如在山东省Z市S区人民法院,该院共有在编人员110多人,中央政法编制人员45人,行政编人员10人,事业编制人员大约50多人,没有审判资格的事业编制人员占全院人数将近一半。这些事业编人员很少一部分处于业务庭室工作,大部分处于后勤等非业务庭室,如果让他们担任法官助理工作,其很难胜任该工作。

(三)有相当一部分老同志摆老资格,不配合法官的工作,不利于审判团队工作的展开。员额制改革使一部分从事审判工作但没有法官身份的老同志担任法官助理或者书记员。在丧失了审判权力给其带来的优越感的前提下,如何充分调动这些老同志的积极性,让其心甘情愿当“绿叶”来配合法官的案件审理工作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论资排队”的法院内部,一些老同志觉得自己在法院已经干了几十年,应该“退居二线”,自己不应该再干一些劳累点的工作。其实对部分老同志来说,院长的话其都很难听的进去,让其配合比自己年轻同志的工作又谈何容易。

(三)外部因素对案件审理的影响

上级法院每年都对下级法院进行年终考核,考核标准由上级制定,考核标准就像一个指挥棒在指挥着下级法院的工作。如案件调撤率、结案率、上诉率、发回改判率等方面都是制约审判团队审理案件的重要因素,这些考核标准从另一个方面制约了审判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审判团队工作的高效运作。还有本院内部领导经常安排审判人员参加一些与审判无关的活动,如让年轻同志去参加演讲比赛、参加区里组织的一些活动等,这些都对审判工作有一定的影响。

三、提高审判团队办案效率的方法

(一)明确审判团队内部职权,并做到权责统一

我国司法改革正处于试点阶段,有许多改革措施出台了大体的改革方向,但是一些改革的措施还没有具体规定。如对于审判团队内部人员具体工作职责没有具体细化,只是有了大体的指导方向,这样很容易导致内部人员之间的互相推诿扯皮,影响办案效率的提高。作为法官应当在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方面严格把关,作为法官助理应当对其整理材料、搜集证据、裁判文书打印把关,谁处理谁担责,在追责措施上落实到个人。

(二)审判团队人员之间双向选择

作为一个团队,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发挥团队的合力,把工作办好。每个人由于性格、脾气不同,如果让几个脾气不和的人员组成一个审判团队,很难保证这个团队有较高的办事效率。因此,我们应该让法官与法官助理、书记员之间进行互相选择,湖北省司法改革试点就采用了团队人员双向选择来确定审判团队人员的组合。[2]俗话说的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般来说,通过双选组成的审判团队会比盲目分在一起而组成的审判团队更有利于团队效率的提高。

(三)完善审判辅助人员的招募、培训、考核晋升制度

审判辅助人员参与案件的审理工作,其素质的高低对案件的审判质量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对审判辅助人员的招募严格把关,加强培训与考核。《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拓宽审判辅助人员的来源渠道,探索以购买社会化服务的方式,优化审判辅助人员结构。”提高审判辅助人员任职条件,建议从通过司法考试且有过法学专业教育背景或者虽没有法学教育背景但从事律师行业达到一定年限的人员中招募。目前一些地区仅仅通过司法考试就能担任司法辅助人员的做法欠妥。同时加强后期的培训与考核,建立司法辅助人员逐级晋升制度。将司法辅助人员按照一定的等级制度进行划分,由人事部门每年对其进行定期考核。法官助理可根据工作年限和工作业绩经过考核最终晋升为法官,这样就可以通过内部考核与晋升激励带动司法辅助人员工作的热情。

(四)排除外部干扰,让审判团队一心办案

案件审理工作是审判团队最重要的工作,要提高审判团队的办案效率,上级就要制定更加科学的考核标准,避免出现影响审判效率的考核标准。法院内部要保证审判团队办案时间,不要给审判团队安排一些与审判无关的工作,让其专心办案,保证办案效率的提高。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老年人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范文第2篇

近年来,“红领巾小社团”活动更富特色,已发展成为少先队品牌活动之一。“红领巾小社团”在引导少年儿童开阔视野、掌握知识、培养品格、锻烽意志能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些辅导员认为“红领巾小社团”是“自发”组织,应完全“自主”管理,对其放任自流,致使“红领巾小社团”成为孩子们的一场“小游戏”。由此可见,如何面对“红领巾小社团”是大队辅导员工作中一个需要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例一:一次,“小精灵”环保小社团邀请手拉手单位的两位姐姐来教他们制作环保时装。经过双方协商,活动时间定在星期日的上午,地点定在学校。这可让小团长犯了难,因为有几个团员的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在休息日参加活动,担心影响他们的学习。大队辅导员了解此事后,亲自给每一位家长打电话,讲明此次活动的意义,做通了家长的思想工作。结果,此次活动不但让孩子们学到了环保时装制作的技巧,还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为他们的“六一”环保时装表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试想,如果没有大队辅导员的支持,这一小社团的活动能进展得如此顺利吗?

例二:少代会召开前夕,为保证提案的质量,大队组织委员在大队辅导员的支持下,发起并临时组建了“红领巾少代会提案社团”,其团员是7名爱好写作的队员。他们不仅自发成立了这个小社团,还聘请语文老师和大队辅导员当他们的特约顾问。第一次活动,他们就请老师讲了两个问题:“什么是提案”和“怎样写提案”。在活动中,队员们学到很多知识,也锻炼了多方面的能力。比如:他们知道了提案要分四部分写:1.提案标题;2.问题动机和意义;3.对所提问题的分析;4.提案的意见和建议。在大队辅导员的帮助下,他们通过问卷调查,专题调研、个别采访,完成了“呼唤父爱”、“加强儿童体育场所建设”、“减负之后的困惑”、“增设课堂选修课”、“精神减负最重要”5个提案。据悉,这个临时组建的小社团圆满完成任务后,已转型为“校园小记者社团”,不仅队伍扩大了,还经常给社会上的各个报刊供稿。这个特殊的小社团的发展,离不开大队辅导员的全力支持和悉心指导。

例三:由于“红领巾小社团”是自发、自愿形成的,参与者不一定来自同一个中队,这给小社团组织开展活动带来了不少麻烦。有一次,文学社把活动时间制定为星期二下午第二节课后,却与某中队的活动“撞车”,改成周三后又和“小小导游团”的活动发生冲突。后来,大队辅导员找到中队辅导员和导游团长一同进行磋商,几经周折,才协调好他们各自的活动时间。瞧,大队辅导员的“协调作用”为小社团活动打开了方便之门,让队员们多开心!

大队辅导员关爱“红领巾小社团”,为其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令其魅力四射、永葆活力的案例举不胜举。但一般来说,作为大队辅导员,应该如何把握对“红领巾小社团”的管理和督导尺度,如何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红领巾小社团”的发展呢?下面介绍几种有效途径:

1.为小社团提供科学的指导。无论是在社团的常规管理中,还是在社团的活动过程中,辅导员都要积极配合,科学指导。如果遇到专业性比较强的问题,可聘请专家一起把关,一同指导,或者找到联建单位共同开展活动,避免孩子们走弯路。每年可对小社团进行考核,帮助孩子们学会总结、扬长避短、不断创新。

2.帮助小社团规范各种制度。“红领巾小社团”的章程要在学校大队部指导管理下由队员们自主制定。因此,大队辅导员一定要为其把章程制定好,使其科学易行,既有严格的制度性,又体现队员们的自主性。同时,可帮助孩子们建立并规范红领巾社团节、校园文化节、成果展示会等制度。

3.及时与各方面进行协调。由于“红领巾小社团”可以组建在中队、年级、学校内,它的组织规模、活动时间都很灵活,有时活动会因此受到一些限制,这时特别需要大队辅导员出面与家长、中队辅导员或者其他相关人员协调各种关系、活动场所、必要资金等,为孩子们做开路先锋。

4.为小社团提供展示机会。大队辅导员要利用一切机会让孩子们展示他们的成果。例如:评选“魅力红领巾小社团”,评选“红领巾小社团之星”,临时组建“少代会提案社团”、“少代会宣讲社团”等。辅导员还可将孩子们的优秀活动推出校园,鼓励他们参加省、市等各级的竞赛活动和评比,为他们加油助威,以提高小社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优秀“小领巾小社团”标准:有一个快乐的亮点项目;有一批有专长的校内外指导者;有一群有特长爱好的少先队员;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有一句响亮的团训;有一段生动有趣的成长故事;有一首易学、易唱、易传的团歌;有一块相对固定的实践基地;有一本特色鲜明的活动教材;有一定社会的知名度和队员的满意度。

老年人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范文第3篇

Key words: group counseling;universities;enterprise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2-0241-02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大学生创业人数增加迅速,创业成为大学生中的热门话题。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全面深化高校创业教育改革”,“到2024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国家层面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要求上升到了新高度。

1.1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历史与现状

我国的创业教育启蒙于上世纪末,1997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创业设计大赛被看做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端,随后各高校先后开展了相关探索。这种探索演变出两种教育趋势:以中国人民大学为早期代表的课堂式的创业教育和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早期代表的实践式创业教育。目前各高校的创业教育基本都呈现出课堂式创业教育和实践式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态势,课堂式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创业意识激发,创业能力培养为主,优势是可以在所有学生中普及进行,灌输所有学生创业意识,激发部分同学产生创业想法,缺点是缺乏实践;实践式创业教育则往往在高校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进行,是一对一的辅导,优势是能够让学生全真操作,实践式的创业教育实施以来,培养出了大批成功的创业案例,缺点是涉及范围过小。与此同时,大学生创业相关的教材、书籍也都应运而生,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学研究也逐步展开。

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呈现出以下特点:①起步晚,但发展迅速;②缺乏完整的教学体系;③创业教师严重缺乏;④实践教学开展不足。高校的创业教育与国家的要求、学生的渴望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距,课堂教学无法满足部分有创业意愿学生深化学习的愿望,师资的缺乏使得创业学生创业孵化和个人辅导的需求无法实现,这种情况下,团体辅导的需求应运而生。

1.2 团体辅导在创业教育中的优势分析

团体辅导指运用团体动力学的知识,由受过专业训练的领导者,通过专业的技巧与方法,协助成员获得有关的信息,以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与健康的态度行为。[1]通过团体辅导,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教育,在创业心理、创业知识储备、创业素养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全面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①团体辅导更具有吸引力。团体辅导形式新颖,氛围宽松,趣味性较强,区别于僵化的课程教学,具有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优势。

②团体辅导的效率优势。师资力量不足是高校创业教育的缺点之一,团体辅导可以弥补这一缺点,将有创业意愿的同学集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大大提高创业教育的效率。

③团体辅导能够更好的保护创业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学生是高校中的少数群体,创业的想法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规划上区别于其他同学,心理上的孤独感,缺乏指导的无助感,创业成功的压力等心理感受会在一定程度上消磨同学的创业热情。团体辅导能够增强团体成员的自我认同感,创业团体的组建能够让同学产生归属感,创业话题的探讨,创业知识的学习能够增强团体成员的创业信心,对团体成员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保护创业学生的创业热情,大大提高创业意愿转变为创业实践的可能性。

④团体辅导能够获得更多创业想法。团体辅导能够为每一位团体成员提供参照,从团体其他成员和辅导老师的反馈中更好的了解自身情况,获得更多想法和协助,资源的共享、团体的互助则可以给创业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创业想法。

2 团体辅导在创业教育过程中的设计与实施

2.1 团体辅导的准备工作

①师资准备。团体辅导老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首先,长期从事就业、创业教育工作,熟练掌握大学生创业政策、创业流程等知识、并曾经指导学生成功创业。其次,经过相关培训,熟悉团体辅导活动,具备较高的心理学素养,掌握并能够运用团体动力学原理、自我效能感理论等团体辅导理论。再次,具有较好的语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确保团体辅导的顺利进行。

②时间和场地准备。团体辅导将以专题的方式进行,每周一次专题辅导,每个专题2个小时,共10次专题辅导。创业团体辅导以室内教学为主,辅以室外参观、实践。室内应选择带有多媒体设备和移动桌椅的教室,以便于活动的展开;室外可选择操场、草坪、创业园区等。

2.2 团体辅导在创业教育过程中的设计与实施

创业教育中团体辅导目的在于激发同学的创业热情,科学的分析创业所需能力并着重培养,,在现有环境下将创业热情转化为创业实践,具体的团体辅导设计方案如下。

①团体的组建。

活动内容:团体的组建以自主报名为主,通过简单面试筛选创业意向和团队意识较强的同学参加。团体成员不宜过多,以30-40人为宜,根据创业方向、专业等因素将团体成员分为5-6个小组。订立团体目的、目标、活动内容和团体规则,建立团体成员档案。

②创业热情激发。

活动内容:厘清大学生创业概念,分析创业环境,解读创业政策,激发团体成员的创业热情。介绍大学生创业的现状,明确大学生创业的方向;成功典范介绍,通过视频、实地参观等方式直观的介绍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树立团体成员创业成功的信心。

课后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寻找大学生创业案例(成功和失败案例各半),并撰写分析报告。

③创业典型案例分析。

活动内容:各小组汇报作业,针对典型案例,团体成员共同探讨创业成功、失败的原因,进而分析创业所需要的素养,面临的风险和需要避免的典型错误。

④创业能力探索。

活动内容:创业所需能力较为复杂,包括创业知识储备、创业心理准备、创新能力、专业技能、管理能力等等,采取“表扬和自我表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共同分析团体成员个人创业能力,强化团体成员创业的自我效能感。

⑤创业方向探索。

活动内容:以头脑风暴法开展讨论。团队成员阐述个人的创业构想,辅导教师鼓励同学发散思维,通过思维碰撞相互启发,打破固有观念,创新思维模式,在现有的创业项目上进行整合、重构,探索更多可行的创业项目。

⑥创业规划。

活动内容:以小组为单位,选定某一创业方向,撰写创业策划书。

⑦创业实践。

活动内容:挑选创业策划书中的某一环节,利用3次活动时间,进行创业实践。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开展网络虚拟模拟,进行仿真实践。

⑧课程总结。

活动内容:总结团体辅导的内容,团体成员分享个人感受。进一步巩固团体成员的创业意愿,并鼓励成员开展创业实践。开展调查,做好数据整理和统计工作。

3 团体辅导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1 注意团体凝聚力的培养

团体凝聚力优秀团体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团体能够顺利开展活动,完成任务的关键因素之一。团体凝聚力表现在团体成员的参与程度、开展活动的配合程度、团体成员的相互信任程度、支持程度等方面。团体凝聚力的构建关键在于辅导教师的培养,辅导教师的专业水平、沟通能力、个人魅力等能够对团体成员产生吸引力,科学的活动设计让团体成员之间产生相互信赖,从而对团体产生归属感和信任感,对团体活动产生渴望。

3.2 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

创业自我效能感是指团体成员对于创业成功的自信程度,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将在创业实践过程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2]辅导老师在辅导的过程中要积极正面的引导团体成员科学分析个人创业能力,鼓励团体成员尽可能的挖掘自身的有利资源,并加以合理利用。

3.3 注意团体辅导和个人辅导相结合

创业团体成员虽然都有创业意愿,但在创业意愿的强烈程度,创业能力、创业品质等方面存在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团体辅导与个人辅导的关系,在团体辅导的同时,兼顾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指导。

3.4 注意长期跟踪和总结

创业团体的辅导时间约为10周时间,在10周时间完成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培养并完全付诸实践的可能性并不大,团体辅导专题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者创业辅导的终止,辅导教师应建立跟踪机制,持续关注团体成员的创业实践活动,并注意典型案例的收集和整理。

3.5 注意协调团体辅导与其他形式创业教育的关系

团体辅导不是孤立的,它是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和其他的创业教育形式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大学生创业教育。

老年人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团体辅导 就业 信心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185-02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同志曾经强调:“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时期,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繁重艰巨。”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中坚力量,他们的就业动向、就业质量等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就业信心不足、对职业发展认识不够清晰。[1]爱默生有句名言“自信乃成功第一秘诀”,提升大学生的就业信心对其能否顺利就业至关重要。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以成员为主体,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成员的心理特点,要求设计不同的系列活动方案以做出主题辅导安排。它强调团体成员间的互动,注重真实生活情境的创设,它要求成员主动参与、积极体会感悟,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在交流合作过程中掌握生活经验,促进自身发展。[2]因此,通过团体辅导提高大学生就业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信心缺失的原因

缺少就业信心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若不及时加以纠正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导致对生活、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影响学业或产生心理障碍。当今社会发展迅猛,激烈的竞争环境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就业信心缺失。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时代因素。随着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而且人数庞大,这样也就对毕业生产生了极大的就业压力,尤其在毕业面临人生第一次重要选择的时候,加之社会价值多元化趋势严重波及大学生,使其产生较大的心理冲突,因而引发其缺少就业信心。

其次,年龄以及个性因素。青春期的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特殊时期。他们的心智发育还未成熟,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和经验,遇到择业等重大人生问题时,易产生较大的心理矛盾。另外,高校毕业生就业信心缺失与他们极强的个性特征有着直接的关联,比如缺乏交际能力、团队意识、责任感,内向、自卑的学生在考虑问题时往往容易走极端,长此以往,就会缺少就业信心。

最后,社会阅历不足。我国现在教育体制决定了高中以前的学生都是以学习为主,缺乏社会实践。这就导致大学生的人生阅历相对较浅,当同时面临很多事情时,缺乏自我调控能力,表现出焦虑、急躁或消极的心态,进行心理封闭,内心敏感脆弱,久而久之,亦会缺少就业信心。

二、开展就业团体辅导的必要性

(一)高等院校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

个性化就业指导是一种创新,强调以学生为本和以服务为主,建立在宏观就业指导基础上,对个体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全面的、细致的、系统的全过程的指导。[3]目前高校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更多的是依靠就业部门和辅导员的力量,这就导致了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给个性化就业指导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团体心理辅导介于整体辅导与个别辅导之间,是对现有就业辅导形式的有益补充,是开展个性化辅导的有效途径。

(二)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理性的观念

首先,很多的大学生还认为自己处于精英教育的模式下,缺乏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同时也就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这种现状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尤为明显,如就业过程中出现期望值过高或面对国企事业单位望而却步等现象。通过团体辅导中的“20个我”“我的人生故事书”等活动,可以帮助成员在团体内接纳、融洽、和谐的氛围中找寻真我,并审视自己的在性格、专业上的优势和劣势,充分了解自己,从而发现真我并选择合适的就业岗位,树立积极的择业心态。其次,有助于学生形成先就业、后择业的理性择业观,通过“价值大拍卖”“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等团体活动,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爱好、知识能力和所处的就业形势,从而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建立先就业后择业的理性就业观念。

(三)有助于学生掌握求职技巧

通过团体辅导中模拟就业过程中的相关活动,如“模拟面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如何制作一份精美的简历、如何用合适的求职礼仪和恰当的面试方法获得自己心仪的工作。这种辅导方式比传统的课堂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现代企业非常看重公司成员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而这些正是当代大学生所欠缺的。现阶段的大学毕业生大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人的过分呵护,对工作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含糊不清,如何与同事建立和谐、互助、共赢的团队意识非常单薄。有针对性地进行团体辅导恰恰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责任意识,并懂得如何在团体中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共同努力,共同奋斗。

三、发挥团体辅导在提升大学生就业信心的积极作用

实践证明,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摆脱消极、自卑和不切实际等不良就业情绪或心理有着积极的作用,并促使大学生为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刻苦学习、努力奋斗。团体辅导提升大学生就业信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认知方面

在团体辅导过程中,由于特定的活动方案、轻松融洽的氛围和老师的认真指导,促进了学生相互间的积极交流,形成良好的情感氛围。身处团体辅导中的大学生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包容、关爱和信任,这些都会促使学生认真体会团体的真正含义,帮助学生重新进行自我认知,加强团体间的交流与合作,改善不良人际关系,减少相互间的冷漠,取而代之的是相互关怀、相互信任。经过团体辅导,大学生会增强自信,敢于或主动与他人进行友好的交流,更加理解和信任他人,摆脱从前的悲观抑郁情感,并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行为方面

团体辅导可以重点围绕人际沟通技巧,加强团体成员相互理解、相互学习设定辅导方案,以此让学生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继而思考自己的为人处世方式,通过积极的自我反思和换位思考,摆正自己的心态,并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方式,从根本上解决自身问题,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付诸行动。

四、高等院校开展学生就业团体辅导的几点建议

(一)将就业团体辅导纳入高校就业指导体系

学生就业团体辅导具有投入少、效率高、影响力强等优势,可以在高校就业指导中发挥重要作用,应将其纳入到普通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中,作为高校现有就业指导课程的有益补充。

(二)就业团体辅导方案要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就业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和制定,一定要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紧密结合,针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将团体练习、心理测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既与心理辅导有关,又能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有机整合起来,形成内容丰富、特点突出、针对性强、操作性佳的活动方案。另外,为了更好地调动大学生参与团体辅导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结合专业、年级和性别等群体特点来设置团体辅导课程。最后,高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加强宣传力度,让学生深刻认识团体辅导对提升就业能力和建立合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进而产生辅导意向并寻求帮助。也只有如此,团体辅导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三)建立开展就业团体辅导的专业力量

高校应加大对学生团体辅导的支持力度,建立以心理教师和就业指导教师为主、导员老师和专业教师为辅的团体辅导教师队伍。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大对这些教师的培训力度,聘请高校中开展就业团体辅导效果突出的教师分享成功的经验;同时也要加大内部的学习和交流,发挥心理教师、学生就业指导教师的自身优势,并力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探索,给学生更为专业、有效的指导。

(四)必须与个体职业辅导、咨询等多种形式结合

团体辅导作为心理辅导的一种方式,是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具体的活动内容,达到团体成员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和相互鼓励的良性辅导效果。因此,在开展学生就业团体辅导后,要及时配合以个体职业辅导和咨询来实现辅导效果最大化。

五、总结与展望

首先,以团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辅导,会对提升学生就业信心,对其产生积极的心理作用,可以作为普通课堂式就业教育的有效补充,使学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做到全方位、深层次,特点鲜明,效果显著,切实帮助、引导每一位学生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来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

其次,结合高校自身实际,可将就业团体辅导与学生课外教育活动或课外教育学分紧密联系,加大资源投入,在有意向或需求的学生中首先开展,并结合具体活动与实际不断补充完善,最终形成更为系统的特色课程,再进一步推广,使更多的学生从中收益。

【参考文献】

[1]夏海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分析[J].新余高专学报,2007(02).

老年人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对大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方法采用固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肇庆学院的全体专兼职辅导员进行了6次共16个小时的团体心理辅导。结果团体心理辅导提高了辅导员对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加强了辅导员对其自我的分析和认识。结论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行之有效,但团体领导者应实行各高校资源共享,团体成员由各高校辅导员组成。

关键词 心理健康;实践探讨;固体心理辅导;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示范和感召的过程。其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我国高校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由于近年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多,相对于专业教师,绝大多数的辅导员在工作任务、责任风险和素质要求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更大。因此,如何使辅导员及时地舒缓压力,释放压力,保持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为辅导员心理减压是我们进行的新尝试。

1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

1.1 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员自身心理成长的需要 团体心理辅导的独特方式为辅导员们提供了一个多项沟通、交流互动及宣泄负性情绪的平台,辅导员们在对为他们设计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探讨中,在交流信息、解决问题和探索个人价值等方面都可以相互提供和分享多元化的资源,同时可以学习和模仿团辅成员的适应行为,从多个角度去洞察自己,扩大自己的内心世界,反观(反省)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和认知,在分享和交流中得到改变和提高,实现自我的心理成长。

1.2 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员自身工作的需要 心理辅导是高校辅导员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辅导员通过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在自我心理成长的同时,可以通过自身的体验、了解,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操作流程,进而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工作中去,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1.3 团体心理辅导是解决“师源性”心理伤害的需要“师源性”心理伤害主要指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辅导员由于高强度的工作负荷、高危性的职业风险和低职业认同感和个人成就感,非常容易蓄积负性情绪,而这些负性情绪不及时宣泄出去,就很容易将之发泄到工作中去,发泄到学生身上,也就避免不了“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发生。团体心理辅导为辅导员们提供了一个建设性地宣泄和交流的平台。通过热身游戏活动、纸笔练习和绘画练习,我们有理由假设,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改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设计方案

2.1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 其总目标是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其一般目标是:通过团体活动,引导辅导员们思考自己的优缺点以及人际关系,通过与其他成员的沟通、探讨,使辅导员们认识、了解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优缺点,并勇于接纳自己的缺点,在团体中培养一份归属感和被接纳感,在体验与他人的亲密交流、彼此信任的同时,学会关心、倾听和体察他人,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接纳与欣赏同事、学生,了解多种沟通方式,增进师生间的良性互动。通过团体活动,体验、了解、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操作流程,进而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工作中去,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2.2 辅导员团体的性质 其性质为封闭性、结构式成长团体。团体成员为我校全体专兼职辅导员以及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室”的部分成员。我们采取的是大团体进行热身活动和结束活动环节,小团体进行主要活动(主题探讨、分享)环节的活动形式。每周活动一次,共6次。每次2.5~3小时。活动场所为安静、有能移动的椅子及多媒体的大活动室。

2.3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内容 运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柏恩的人际沟通理论、勒温的群体动力论和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理论,采取集体热身游戏活动:小组纸笔练习、绘画练习、心理剧表演:集体跟随视频做手语操及齐唱歌曲等活动形式。6个单元的内容分别为:第1单元~“第一次亲密接触”,主要目标是使成员相互问相识、增进相互的了解和建立小组。第2单元~“我的自我我最知”,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加深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及对自我的探索。第3单元~“生命的价值我探寻”,主要目标是增进团体成员间的深入了解和探索自己的价值观。第4单元~“快乐烦恼伴我行”,主要目标是探索人际沟通的技巧及更深入地对自我进行探索。第5单元~“经历风雨,方见彩虹”,主要目标是挖掘做辅导员工作的优点、探讨应对和解决工作困难的办法及更深层次地探索自我。第6单元――“我的未来不是梦”,主要目标是引导成员思考目前困扰自身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并求得组员的帮助。

3 对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

3.1 对设计方案的评价 经过实践证明:辅导方案的理念是正确的。在辅导中我们所遵循的一个都不能少原则、重资源取向轻问题取向原则、保密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体现了心理辅导的特点,强化了辅导员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辅导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与辅导的内容及形式相一致。但在辅导目标的针对性方面还有待加强和改进。从活动内容来看,大多数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安排是合理的,进行得比较顺利。成员能够通过做游戏领悟到游戏背后的意义,但也有一些游戏做起来秩序比较混乱,且标准不易掌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活动环节需要改进的方面较多。过多地重视了对自我的探索,但对辅导员情绪的管理与调节方面显得薄弱。对于辅导员工作的探讨,其内容的针对性不够强。结束活动环节的设计,应该说是恰到好处的。歌曲的选择比较贴近主题,成员的情绪也比较饱满。

3.2 对活动过程的评价 从6个单元的活动过程来看,三大主要环节活动内容的进行是有序而顺利的。整个活动过程具有安全、温暖、尊重的团体气氛;团体成员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辅导关系;每个单元的活动都能够体现出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多项交流。

3.3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 由于我们把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定位为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采取了“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要求全体辅导员必须参加,没有采取辅导前先进行招募成员的办法,所以,导致了辅导员参加团体辅导的动机不强,其参与热情及开放自我程度远远不如一起活动的大学生们,有一定的防御心理甚至抵触情绪,但是他们在主要活动中却表现出内省深刻、总结体会深,理性探讨多的特点。这可能与他们的知识结构、工作阅历有关。

3.4 对活动效果的评价 经过一个轮次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我们认为,辅导员们对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得到普

遍的提高,表现在对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力方面以及将团体辅导的形式运用到教学中和对学生的思想工作方面。团体心理辅导对辅导员的心理成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多数辅导员认为,团体心理辅导,加强了他们对自我的分析和认识。经过调查,对此次团体心理辅导非常满意的辅导员没有:不满意者有两位;大多数辅导员都认为是比较满意的。本轮次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应该说只是第一阶段的方案,今后,我们还将设计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4 对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反思

4.1 辅导前说明会必不可少 辅导员团体我们不进行辅导前的招募工作,但可以通过“辅导前说明会”来培养及强化其参加动机,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说明会的内容可讲解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如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特点、功能、目标、意义等以及我们开展此次团辅的目的及目标,使辅导员们首先了解团体心理辅导、认识团体心理辅导,避免辅导员参加团体的抵触情绪。

4.2 团体成员由各高校辅导员组成 实践证明:对于辅导员团体来讲,采取大组活动,小组讨论的设置为佳。如何能做到既有活动气氛又不对主要活动产生干扰,这个问题应该说是一个难题问题。理想的做法是:实行各高校的联合,来自各高校的辅导员组成一个40人左右的团体,热身活动及结束活动集体进行,主要活动分成10人左右的小组进行,小组成员的组成力争互不相识,这样,既减弱了辅导员之间因同事关系而产生的防御心理,又保证了辅导员身份的同一性、分享内容的共同性和深入性。

4.3 团体领导者实行各高校资源共享 团体领导者如果是本校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师,对于辅导员来讲,还是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防御心理,毕竟与团辅领导者之间还是同事关系。而团辅领导者是与自己不相识的人,就会使团体成员具有安全感,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各高校心理咨询老师实行资源共享,不仅有利于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对于个体心理辅导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