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方案{2024年最新5篇}

风中承诺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873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5分钟。

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方案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态保护意识提升,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同时期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施,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将会得到更多重视。本文主要就生态型整治技术的“美丽乡村”村庄规划进行研究,从研究思路到具体实施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生态型;整治技术;美丽乡村;规划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076-02

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理念的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加快,其更侧重村落、产业、景观及文化的多元融合,倡导生态宜居,借助生态型整治技术实现宜居农村的打造。其在规划实施中统筹乡村生活、休闲娱乐及文化氛围,力求走乡村精品建设之路。在“美丽乡村”建设理念指导下,实现百姓的安居乐业也实现了乡村土地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通过合理调整村庄用地规划,实现其功能结构的优化,从而实现乡村美丽形象的塑造及经济效益的提升。基于生态型整治技术的美丽乡村规划研究也不断深入。

一、我国乡村规划中的具体问题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虽然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乡村规划依然有较大的提升改进空间。纵观我国当前乡村规划研究,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大方面。其一乡村产业类型单一,以农业为主,部分偏僻农村受自然环境的客观限制,农耕水平较低,村民收入低,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其二农村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人们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与增收,忽视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使得农村污染越来越严重,人居环境亟待提升。其三基础设施虽然已经形成框架,但缺乏系统性,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进展缓慢。基于这些既存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正确出路。在改善乡村环境的同时解决农村增收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乡村发展,而经济发展的背后也理应是生态型社会的建构。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实施

1.“美丽乡村”规划思路。“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重点在于规划思路的明确。我们应当看到乡村规划中的主要问题,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对经济的急切追求,加上不断扩大的人口基础,农民群体基于自身素质较为淡薄的环境保护意识,综合作用下,农村生态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在此背景下我国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四级联创活动的实施意义》,进一步明确了“美丽乡村”规划思路与总体部署,以期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打造生态宜居城市,让人与自然真正和谐相处。通过现场勘察、座谈沟通、问卷调查、重点分析等了解乡村规划的现状及既存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思路。以问题为导向,以增收及生态改善为目标,以小规模渐进式积极推进乡村整治。坚持低成本投入、低资源消耗,让乡村更加生态宜居,让群众更加安居乐业。而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更应该做好乡村亮点与文化特色生态特色的挖掘,让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2.“美丽乡村”规划的典型案例:案例:河南省延津县段家庄。乡村规划亮点:以刘震云故乡及其作品为美丽乡村规划突破口,通过对当地区位条件的分析,一定程度上还原老延津的生活场景,通过挖掘当地的传统民风民俗,以期为建设亮点带动当地农房、公共设施、环境绿化、道路系统及产业发展的多维度整治,互相调和,在推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切实提升当地农民的生活品质。

案例:衢州市后溪镇。乡村规划亮点:后溪镇目前的支柱产业是中草药种植业和旅游产业。中草药种植已在全村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同时也是本村旅游产业的一个主要旅游亮点。发展中草药种植是当地农民致富的可靠保证,也是退耕还林是惠农政策之一。通过全面统筹、合理布局中草药的种类、种植面积、销售渠道等实现当地“美丽乡村”的建设。

3.“美丽乡村”整治内容。农房整治及改造。根据不同农房建设类型制定对应整治方案。对于主体结构安全,存在小范围安全威胁的房屋进行修缮。平房可以考虑改双坡屋顶或者改变现状楼房檐口形式。生态型美丽乡村建设可以统一农房风格,白墙、灰瓦。对于立面色调与主色调不统一的建筑,通过立面粉刷,实现立面色彩的统一。对于立面窗户,可以考虑统一更换为具有浓郁乡村气息的木质窗户。集中改造农村厕所,实现粪便污水、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符合国家农村卫生改造标准,避免蚊虫滋生及病毒繁衍,确保农村卫生干净整洁。

村庄公共服务设施整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涵盖公共服务中心、村委会、文化室、超市、老年活动室、幼儿园等公共设施。切实为村民提供基础卫生及文化服务,积极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根据“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基于村民住宅分布不同的实际,因地制宜开展村内主干道路的硬化。村庄迎宾大道增加辅道建设,路面宽度为6米,村庄道路面线型进行修正与控制,路面宽度控制在10米以内,农房退让现状道路1.5米。已有水泥路面进行保留,路面设置减速板。对乡村泥土路进行改造,铺设青石板,提升“美丽乡村”的生活气息。

基础设施整治。基础设施整治重点是农村垃圾的收集处理、生活污水的处理及水渠的维修治理。其中垃圾收集处理方面,主要针对村内各种垃圾,确保垃圾收集处理村庄的全覆盖,可以考虑包干制,每家每户分别负责收集自家垃圾,由村庄统一负责收集,通过对垃圾分类处理确保农村环境卫生的达标。配置基础的垃圾箱及清扫三轮车、手推车等,根据村落人数多少聘请保洁人员进行定期地卫生清理及日常维护。在生活污水处理方面,建立完整的污水处理推进方案,专人专职负责,对排水沟进行密闭及防渗处理,污雨水进行生态化处理,积极做好对污水处理园的改造。在水渠治理方面,进行河道清淤,清除河道垃圾,改造河道断面,切实保证其基本的排水能力。此外加强对水渠的日常管理,尽量减少对山体、石土方的开挖,保护天然地表层,注意水渠中的截水截流,防止水土流失造成的不必要的天然灾害。

4.“美丽乡村”规划实施政治保障。“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必须以政治保障为前提,而政治保障与民主紧密相连,每一个分项工程必须有村长、村党支部书记或村民主任牵头,为主要负责人,全身心关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进程,质量与进度两手抓。在进行村庄整改的过程把村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民主决策,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将施工制度,管理制度,施工进程透明化,让村民实时了解生活环境的变化,从而赢得民众对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肯定与支持。由村民代表推选村里责任心强,公正的村民组成一个监督小组,监督美丽乡村建设分项工程中的工程质量进行跟踪调查。为了村、民一心,在施工过程涉及政策处理农户逐户走访,妥善处理好相关村民的政策,保证施工顺利进行。此外村委还要担起主要的经济I集的工作,如实在不够可号召村民集体出钱出力,多方面吸纳建设资金,奠定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经济基础。

5.“美丽乡村”产业发展。“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除了追求宜居环境的打造外,也应该关注乡村的产业发展,引导乡村走生态型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对各类服务设施的完善,实现旅游观光、体验及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开发致富之路。在经济规划产业发展方面,其一可以走生态农业观光之路,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中心,提升农业生产中的知识性、趣味性及可参与性,组织乡村体验与科普教育作为新的产业增长点。其二可以尝试农家乐模式。引进旅游公司,对乡村进行整体包装与开发,以此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农村为载体,将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联系起来,吸引游客,打造观赏、娱乐、体验及知识教育为一体的新兴休闲产业,带动“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的维护与村民的安居乐业。

三、结束语

“美丽乡村”是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寻找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基于“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规划时代要求下的必然选择。随着生态发展理念的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也赢得越来越多的认可,在“美丽乡村”建设理念指导下,从农村建设规划实际出发,从农民群体的需求出发,合理规划,布局开发,因地制宜,保障居民安全,打造生态宜居自然乡村。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技术上坚持与经济适用,绿色生态与乡村特色的挖掘结合起来,坚持村庄整治与促进生产相结合,走具有乡村自然特色、生态亮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院落型民居;模数化概念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190

1村落规划设计背景及缘由

2013年年初,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净”的美丽云南,省级财政安排“美丽乡村”建设资金7亿元,计划建设500个项目,每个项目财政奖补资金补助标准一般不低于100万元,以后逐年增加,计划建设“美丽乡村”500个,以后每年建设1000个以上,逐步建成一批基础设施便利、产业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为此,昆明市呈贡区印发了《呈贡区关于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并以“三清四美三宜”作为“美丽乡村”示范村的目标,争取把“美丽乡村”建成基于城市地缘,突出休闲旅游及主题体验为特色的乡村人居环境,带动山村区域经济发展。

云南财经大学和呈贡区建立校地合作项目的契机也是在全省对村落建设政策的支持和当地政府对村落营建的积极响应之上,使得此项目在政策扶持及智力支持上都具备了先天条件,并得到了当地群众认可。2013年在当地政府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依托云南财经大学科研设计团队的智力支持,以建设“美丽乡村”为主旨,结合呈贡新区的发展态势,云南财经大学对赵家山村进行了民居建筑设计、乡村景观规划和旅游发展策划。科研团队在一年多的设计及实施过程中,不断与呈贡区相关单位、社区相关负责人及村民进行沟通协调,实地走访和现场踏勘,征询不同专业人员(如水利部门、市政、施工等)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商议规划选址,农户民居位置定位,建筑立面及风格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村庄整体规划和具体民居建造方案进行了设计并投入实施。

2村庄现状

赵家山村位于呈贡东部半山区,坐落于呈贡新区大学城旁,隶属于郎家营社区第八居民小组,是典型的山区自然村。东与澄江县交界,南与万溪冲村接壤,西与缪家营村相邻,北与段家营村相连。距呈贡高校片区5公里,距市级行政中心124公里,距昆明主城区35公里,毗邻黄马高速公路。驾车从市区出发至赵家山村仅需1小时(见图1)。

随着昆明主城区不断扩张发展、呈贡新区快速建设,村庄周边高速交通修竣、昆明火车南站施工、大学各高校的入驻、村庄与呈贡主城区道路的打通,使得仅101户的自然村在短时间内变成了紧邻主要城区的村落,其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外来事物的不断冲击,将村民与城市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也促使其村民思维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对当地环境和民居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

赵家山村作为城市周边的“场所”,虽然目前还未产生出应有的市场价值,但在城市高速发展和扩张之下,其乡村经济如何发展自然便成了首要考虑的问题,这也加剧了本课题研究的形成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实施的迫切性。

3户型选型及三个方案

31户型选型

根据上文所述和赵家山村的实际情况,我们把“重组当代乡村生活”作为民居营建的根本思路,并以此归纳出赵家山村民居营建的模式为:“主题院落、古树梨园”。在整体发展思路上,首先,以“主题院落”为核心,营建主题院落,建立庭院旅游,开发当地特色餐饮;其次,推出庭院休闲项目,围绕“古树梨园”,在院落内保护古梨树,传承古民俗,发展古园艺。

在设计过程中,首先根据当地政府对村落宅基地面积的控制指标来确定村民住宅面积,其次广泛征求当地村民对民居设计的造价、样式、户型、面积、院落形式等多方面意见和建议。在和村民不断沟通了解的同时,综合考虑村委会和村民的意见及要求,对设计进行多方案比较,形成了适合当地实际政策、居民资金能够承受和符合村落地形的三个单体建筑方案。并将其呈现给当地社区和村民,让村民对其方案提出意见,再不断进行修改,最终经村委会小组召集村民讨论,确定了下文所谈到的三个民居方案:重构院落民居、本土民居再现、“L”形民居。

32三个民居方案

321方案一(重构院落民居模数化的院落建造体系)

此方案由三栋建筑组成,户型面积均相同,设计基底尺寸以8000mm×8000mm为单位,依据当地基本宅基地面积,所设计的宅基地(每户)总占地面积为64O。设计过程中,考虑到赵家山村丰富多变的山地地形,方案在采光、住宿、仓储、观光、休闲等设施上都进行了综合考虑。依据其丰富多变的山地地形,采用了错落建筑及组合式的模数化建造体系,同时,对屋顶形式、家庭内部使用功能、后期发展旅游经营、住宿客房使用需求等方面都在方案中给予了充分体现(见图2)。

322方案二(本土民居再现还原本土民居形态体系)

本土民居建筑形式再现,即还原本土民居建筑形态。昆明及周边地区的民居建筑形式多以云南“一颗印”建筑形式为主,因此本方案户型的设计具有本土建筑形式及空间特点,且不破坏当地原有村落建筑形态及肌理。为此我们依据规划要求及政府对宅基地的面积控制,设计继承和发展了“一颗印”民居的传统风貌,延续云南“一颗印”的家庭空间使用功能,并结合当代农村民居户型要求将当地原有“一颗印”的房间面积、进深开间做了修改,设计出同昆明本土建筑形态相类似的“一颗印”新民居建筑(见图3)。

323方案三(“L”形民居)

“L”形民居构成形式是在村民原有宅基地场地划分不变的情况下形成的建筑形态。在方案推选过程中,参考当地部分村民家庭院落形态,以及村民对未来旅游接待、独户院落的需求和发展,方案运用“L”形及半开敞式的围合状态对农户的住宅形态、农户院落、晒台、廊架进行了设计,释放了院落空间,使其住宅院落较为规整,形成了“L”形建筑形态围合而成的院落形式(见图4)。

4方案一(重构院落民居)的多样特点

41自住与经营

我们以方案一作为村落民居建设的主推方案,在村内进行民居户型方案选择时有意引导村民选择该方案。设计者认为当地的土地政策、地形地貌、城市周边地理位置都使得此方案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建筑形态为村民未来进行乡村旅游和旅游接待造了较好的条件。选择此方案对营建以“主题院落”为核心,建立庭院经济,自住和民宿相结合的乡村旅游经济都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由于此方案在一块地内由三栋独立建筑组成,因此村民可以选择其中一栋自住,余下组团内的两栋进行季节性的旅游短租以增加家庭收入;此建筑形式还有利于围绕“古树梨园”为主题,在院落内保护古梨树,传承院落文化;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旅游管理体系的完善,实施此方案其优势会更加突出;村民还能从中获得更多的收入来源(据村民所述及社区提供的相关资料显示,赵家山村村民年均收入在4000~6000元不等,收入较低);院落经济的形成更有利于吸引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村就业发展,活跃农村经济市场。同时还必将对整个村落未来的建筑形态及村落肌理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42模数化体系

针对院落型民居的设计特点,笔者从村落自身场地限制出发,重组重构原有昆明本土民居即“一颗印”的建筑体系,将其原有的独栋式封闭院落形式分解为开敞的三栋建筑,并组合成院落,将其中的建筑功能根据8000mm×8000mm的模数体系进行集约化设计,将整个宅基地面积按要求标准设计分解成独立的三栋建筑,每户即每个组团中的三栋建筑依据地形及农民的宅基地面积控制在一个范围之内(见图5),并在其中一栋建筑外加一间储梨仓库,以满足村民在每年梨树结果之后储存呈贡产出的宝珠梨。

43材料及结构

考虑到农民实际的资金承受能力,我们在民居设计时选择了两种体系的营建模式: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见图6)。此两种结构在建造成本和施工速度上均具有便于施工和快速完成的优点。在方案设计之初也曾考虑应用自制土坯砖的形式对已建好的框架或剩余墙体部分进行填充,但由于场地、人员配给、施工进度等方面的限制而暂时搁置。在设计选择民居外立面颜色及材料时,尽量遵循原有建筑外形色彩(赵家山原有民居建筑外立面大多以土坯砖内填充稻草为主,色彩应用以自然的土坯砖颜色为主),利用土坯砖的模数化形式,将水泥、铁黄粉加上稻草按比例进行混合对民居外墙进行装饰,以期呈现原有建筑的立面质感。同时在对建筑屋顶形式设计上,依然沿用瓦片形成的屋顶结构形式,采取多变的小坡顶组合,让屋顶形式变化多样,使成组团的建筑在屋顶上给人以丰富灵巧的感觉。

5营建过程中的问题及思考

51户型选择及院落型民居的推广难度

三个民居方案在设计之初就已同村民进行过多方沟通,作为设计者而言更希望村民能选择上文所述的方案一。笔者认为此种户型应是赵家山村民目前急需解决并实现的一种建筑形式,也是未来其村落发展及院落经营模式的最优选择。首先,在以“主题院落”为核心的民居建筑基础上,此方案能更好地围绕营建主题院落及开发当地特色餐饮形成院落经营;其次,可以以院落为依托,围绕“古树梨园”,推出院落文化休闲项目。

在实际户型选择中,村民则以选择“L”形户型为最多,另外为本土民居建筑形式(俗称“一颗印”),最后选择的才是我们主推的院落模式化民居。究其原因,笔者在深入听取并分析村干部及村民意见和建议后,发现多数村民对方案一(院落模式化的构建体系)从设计角度和发展前景上也看好,并且认为院落模式化户型对村庄未来发展和支持家庭经济收入方面无疑都是较好的一种民居组合方式。但由于村民对独栋民居住房面积最大化的强烈需求,以及受建造资金、未来预期和建造时间的种种限制,最终放弃了对院落型民居的选择。然而据我们了解,村民其实可以通过当地银行得到政策扶持并获得较优惠的银行贷款来完成三栋院落型民居的建造,即便没有贷款,部分村民还是有经济能力承担此方案的建造费用,其造价也并不比其他两个方案产生较多偏差。

由此看来,加强对村民进行各方案优势的宣传引导,让他们深入了解设计的特点、看到建成后的实惠、前瞻乡村美好的未来是极其重要的。

52营建过程中对施工等各方面的控制难度

由于方案设计和施工图绘制是由不同设计团队完成的,加之在施工图绘制过程中方案与施工图的深化人员没能及时对图纸进行协调和对接,导致施工图和已确定下来的方案出入较大,施工图纸深度不够。还有的农民在方案和施工图尚未确定,设计人员仍处在沟通过程之中,就迫不及待地比照未修改完善的施工图进行了施工,并在民居建造过程中自主定夺做出修改设计方案的点子。

村民为了节约建房费用,理所应当地会在建造成本上做文章,如简化外墙表皮材料的配比、部分结构等。原本对几个方案的外立面及结构本身定义了多种实施方案,但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由于失于控制和村民对自住房的原始需求,使得方案履行和房屋建造都遇到了一些困难。在问题出现时本来应在设计人员、村民、社区共同协商并形成书面修改意见后再进行施工,可村民为了能尽快封顶入住,仍然加快了自住房的建设速度。尽管设计人员修改了施工图纸,也对民居修改方案进行了图纸核对,但为时已晚。因此不难看出,在施工过程中指定专业人员加强对设计方案履行及建房施工质量进行监督和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53提升村民发展观念和加强政策引导

主要反映在建筑改造提升过程当中,设计方和当地政府没能在项目设计之初及时制定相关与赵家山村整体规划和建筑风貌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及设计指导手册(如《丽江古城环境风貌保护整治手册》)或制定法律法规来引导和规范村民建房,为将来保护村容村貌和引入旅游发展体系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引。赵家山村的乡村改造属于边摸索边建设,建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类问题,虽在村民自治和不成文的村规约束下,大部分问题得以基本解决,但总比不上用严肃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效率高、效果好。

由此得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地方政府、设计方、乡镇组织等有关方面首先应共同研究制定严格的建设实施规则或法规导则来指导和规范村民的建设。从规划设计和拆除旧屋伊始就应将其法规导则通过当地政府、村民小组发放并宣传给每位需要建房的村民,让其认识到村落风貌完整,建筑协调统一,村容环境与建筑规划和谐的重要性,对其进行整体控制,以避免出现村民在发展村落旅游时过度地私搭乱建房屋和混乱经营。做到规划有依据,设计有细节,同时让其具有法律效力,保护乡村聚落形态完整,民居建筑和谐统一。

6结论

赵家山村美丽乡村建设仅是我国众多城市周边自然村落建设的一个案例,它不但具有改善乡村整体风貌和本土居民生活条件的积极方面,同时也反映出以上所提到的各类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也是目前许多乡村改造提升中所遇到的,怎么去解决它是摆在当下政府、设计单位、高校科研团队、村委会组织和当地村民的共同课题。它既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地方法律法规规范乡村营建,同时也需要设计团队之间相互协调,以便从整体和细节上提升村落风貌及旅游管理经营。笔者相信,在社区、村小组,村民共同维护村落营建及合理开展旅游经营的基础上,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一定会走上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郑向群,陈明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框架与模式设计[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2)

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乡村建设;实践模式;经验

总的来说,美丽乡村建设体现的是生态与经济、富民与美丽的统一,它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本文试图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实践过程和经验总结等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一、美丽乡村建设对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1.必要性

(1)世界农业发展至今,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在市场逐利中无法与二、三产业展开竞争。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目标,一方面必须走高效、集约的农业产业化道路;另一方面,要拓展和深挖当地村镇的资源要素禀赋,并引导可用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在此过程中,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就是在于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实践,即通过内源的、创造性的、对农业弱质本性的改变,求得新的解决之道。在这一结构体系,农民可以不离开自己的故土,而利用农村独有的优势条件,整合农村的发展资源,并享受现代的文明成果。

(2)统筹城乡发展不仅包含了城乡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均等化,也蕴含了制度建设、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丰富的内容。而美丽乡村建设是将新的农村发展理念、综合性的发展思路放在聚光灯下,整合了包括农业生产经营、农村土地管理、农民人居生活、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科教文卫事业等在内的农村全方位发展举措,这更加明晰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整体质量的提升,最终亦能有助于在农村实现“学有所教、老有所养、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目标。

(3)浙江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环境承载压力大,人均耕地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长期以来,乡镇企业和农村劳动力为浙江经济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面临经济结构转型的要求,如果仍按部就班地搞农村建设,不调整农业发展思路,从长远来看,就会容易丧失自身的发展优势和机遇。新的时期要搞好城乡统筹发展,就必须在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改造农村环境结构,搞活农村经济,积极探索符合浙江实际的绿色发展之路。这与美丽乡村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

2.可行性

(1)中央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明确目标,但没有统一的做法要求,这为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提供了机遇。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不同的区位优势、地缘优势、产业优势、历史文化优势,这就给各个乡村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带来了空间。农业资源可以转化为农业资本,农村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渊源同样可以转化为资本。历史经验证明,如果一味依赖工业,农村难以维系健康持续的发展;相反,如果农村利用好自身资源禀赋,向开发高效农业与生态经营倾斜,这样往往能够实现农村发展的良性循环,进而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2)浙江省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低基尼系数和健全的城乡保障制度使得浙江省的人类发展指数达到0.846,已接近发达国家标准。在二、三产业相对发达的情况下,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是历史必然选择。而且,浙江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与问题并行存在:一方面,农村与社会的资金积累已经到位,足以为更高阶段、更成熟的乡村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面临环境污染、发展低效、后劲不足等等的问题,农村发展更需要从内核层面找寻质的突破。所以,美丽乡村建设是适应于浙江发展阶段定位的现实选择。

二、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若干模式分析

浙江在经历了村庄环境整治以后,以安吉县为典型率先公布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计划,并提出“规划、村容、创收、乡风”的四美要求。当前,各地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因地制宜地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本地发展的工作经验,形成了以下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

1.安吉模式

安吉县隶属浙江湖州市,位于浙江西北部,改革开放后,初期的发展依靠了一批污染企业,以致环境问题突出,被国务院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启动以后,安吉尝试把全县作为一个大农村整体来进行布局规划,并按不同特点将所辖的行政村分为工业村、农业村,景观村、休闲村,在每个村设置一处景点,并形成了长效管理机制。从“安吉模式”的实践来看,有以下经验值得借鉴:

(1)坚持生产先行,实现“创业增收美”。农产品精加工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杆。安吉的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提高农业产品的综合利用,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扩容和效益提升。安吉从当地传统优势农业的发展视角出发,力图深挖“竹子、白茶、蚕桑”的农业产业化经济潜力,完善从生产到加工再到收购的产业链,同时借助县域经济整体品牌的优势,将这些零散的农业资源整合成高效的农业资本,从而谋取在市场推广环节的定价主动权以提高利润,实现农业生产上的跨越发展。

(2)坚持生态同步战略,率先提出生态产业化工作思路。由于区域内植被覆盖率高,且早期的粗放型发展被及时遏止,故县域内的空气、水土等均是优良等级,这就为提升农村品质和开发生态资源铺就了平台。环境治理和保护本身就匹配于美丽乡村建设的主题,在建设过程中,安吉力争使大部分村的生态指标都达到优秀,这不仅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同时如养生疗养、农家乐旅游等绿色GDP项目也得以顺利开展,生态产业化的道路已经初见成效。

(3)坚持发展“乡村人文美”的战略,内促外延,以文化践行美丽。中华文明,浩浩汤汤纳千派,安吉凭借底蕴深厚的文化,立足于文化消费的历史性和民族性,通过不断挖掘与传承,一方面培育村民对于本村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以文化吸引外来的消费。安吉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涌现出了书画村、畲族文化村、生态屋、山民博物馆等各具魅力的文化景观和文化现象,[2]有力推进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2.桐庐模式

桐庐县位于杭州西南部,境内多为低山丘陵,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省中游水平。近年来,该县按照全域景区化和村美民富的新要求,以普惠为基础,精品为引领,分层分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城乡统筹示范区、美丽乡村先导区、现代农村样板区、综合改革示范区。从“桐庐模式”的实践来看,有以下经验值得借鉴:

(1)从源头和细节上做好农村环境的治理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打好地基。具体来看,桐庐着力于农村住房改造、清洁桐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项目,涌现出了清莲环溪、画中芦茨等一批“美丽乡村”。同时,桐庐按照城乡环境一体化的要求,完善“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置”的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置。此外,县城实现了污水处理厂、乡镇污水处理厂(站)、行政村、农家乐和所有景区的污水治理工程全覆盖,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生活污水处理体系实现常态运行。

(2)以“全域景区”概念规划全县。该县率先提出了全域景区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理念,即依托桐庐独特的山水自然资源和人文禀赋,以景区的理念规划整个桐庐,以景点的要求建设每个镇村。桐庐全域按照“县城―中心镇―特色镇―中心村―特色村”的空间结构体系。

(3)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一方面,该县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原则,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另一方面,根据“宜游则游”的原则,该县精心了设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积极营造色彩农业景观带,通过农村节庆和品牌营销相结合,推动农家乐、季节性度假养老产业快速发展。增强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4)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村民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相结合。桐庐在大部分的行政村都设置了村级老年大学,为老年人免费提供教学课程,满足农村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许多村庄鼓励农村选出若干当地有表率作用的道德模范和生产模范,以培育优良的乡风。此外,村两委还定期组织村民开展结对帮扶志愿活动。诸如此类的美丽村民的实践项目,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前期规划与后期保护乏力

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居于龙头地位,改善和整治环境是美丽乡村的建设的第一步,而保护是使前期成果得以维系的重要环节。然而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重建设、轻规划轻保护的问题,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规划滞后,规划与参与审定的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深入调研,造成规划偏离实际。二是上级在检查工作中对实施方案提出不同意见,影响了实施进度。三是由于村级经济薄弱和责权不明晰等原因,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保护效率很低。村中的公共设施(如绿地、乡村道路)常常出现有人建设、有人使用,却没有人管理的情况。

2.重外表、轻产业的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地区搞建设急于求成。一些村庄枉顾规划方案,仅着眼于村庄设施的改善,把修广场、建祠堂、粉刷房屋立面作为主要工作,这显然过于肤浅。像这样重外表、轻产业的美丽乡村建设方式根本无法提升当地的发展水平,更不能完成农村自我“造血”的目标,这显然违背了美丽农村建设的初衷。

3.多政府投入、少民间参与的问题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大量要素资源的投入,单凭政府的力量无法完成如此庞杂的建设工程。我们发现许多村庄由于大额的前期投入而导致了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的资金缺口。面对如此大的资金缺口,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广泛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很有必要。但实际上,广大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都没有被调动起来。

4.文化建设流于表面的问题

乡村的外在美主要体现在山美、水美、田美、房屋美等方面,但外在美的创造与维护却要靠农民素质的提升和乡风文明的进步,这实际上是乡村的另一种美――内在美。[3]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许多只停留在表面层次,很多村庄的历史文化挖掘多流于书面形式,所谓的“乡风民俗”更多的是存在于材料和文件之中。另一方面,村两委对于美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农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往往被置于边缘位置。

四、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统领新农村建设工作全局的系统工程,其政策要求严、利益关系多、推进标准高。因此,在建设推进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各方面的问题。

1.美丽乡村建设要实现与城乡统筹发展相对接,须重视规划和保护的基础性、统领性作用

县域内的美丽乡村建设要在全局性上做到全域规划理念,统筹精品点、精品线和精品区块布局;建设规划也要突出差异性,因地制宜,彰显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避免千村一面。规划者要深入调研,避免走过场,撑场面的形式主义,努力把握好各类规划的定位和深度;美丽乡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的维护,必须被视作与开发同样重要的地位。

2.推进城乡统筹任务的完成,根本在于创收富民

所以美丽乡村建设在环境、外表提升的同时,要从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实事入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在建设过程中,要着力把各村所具备的生态环境、乡土文化的优势转化为发展的显势,树立经营村庄的理念,坚持开发与经营并重,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新型产业培育坚持结合起来。

3.建设美丽乡村,政府主要职责是组织和引导,真正的主体应是农民

如果仅靠政府的投入、靠几个大小项目来出成果,那就明显忽视了农民的主体性地位,也会影响建设的效果。事实上,农民有效参与可以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人力和软件的保障。因此,把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权交到农民手中,确保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引导农民利用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等平台,达到投工投劳、出资出智共建美好家园的目的,并实现自我管理的意义很大。

美丽乡村建设还应充分利用社会的力量参与建设,广泛动员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其中。如桐庐县桐君街道君山村首创“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家园自己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君山模式”,在全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另外,可在各类民间组织经过评估申请后,由政府向购买服务项目,此举将有利于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社会发育相辅相成,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有机结合。

4.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中,都是一体两面的重要内容

任何一个乡村的人文内涵只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深厚,要提升农民的个人精神面貌与文化层次,最便利的资源就是村庄资源。对于美丽乡村的人文资源利用,首先应突出抓好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工作,大到民宅祠堂,小到一草一木,都要加以修缮保护。第二步就是深入挖掘、整理、总结乡村的人文典故、地域风情、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遗产,以各种形式加以编存。在此基础上着手深化推进农村人文资源的开发,对村内进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对外进行积旅游宣传。

总的来说,美丽乡村建设既是一项大战略,也是具体的农村发展实施规划,只有动员各方面力量,转变固有的发展理念,在统筹城乡的发展道路上我们才能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中共杭州市委.中共杭州市政府:加大统筹城乡力度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政策望,2012年第3期

[2]柯福艳,张社梅,徐红玳.生态立县背景下山区跨越式新农村建设路径研究――以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例.生态经济,2011年第5期

[3].文化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方案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共建美丽家庭、共享品质生活”为主题,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创建“洁化、序化、美化、绿化”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以提升妇女素质和家庭生活品质为着力点,发动妇女、教育妇女、培训妇女、引领妇女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改变生活陋习,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达到庭院美、室内美、景色美、生活美、村庄美等“五美”的目标和庭院净、居家净、厕所净、畜舍净、仪表净的“五净”要求,带动美丽村屯、美丽乡村建设。

评选创建活动要坚持以下5项原则:

――坚持合力共建。“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工作要依靠全社会合力共建,依靠农户自主建设,形成上下一心、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广大家庭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推动“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坚持妇女主体。创建“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工作阵地在家庭,主体力量是妇女。注重发挥妇女在家庭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深刻对接妇女需求,利用“妇女之家”活动阵地,结合“妇女之家”文化节,开展环保绿化、文化健身、素质提升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发动妇女、宣传妇女、组织妇女、吸引妇女积极参与创建,在参与中接受文明教育、提升文明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坚持家风引领。以广大妇女和家庭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家风建设为重要切入点,将建设家庭道德文明和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统一于建设中,实现可持续创建。

――坚持效益双赢。开展庭院经济、庭院保洁、庭院美化、庭院文化、身心美化,将美丽乡村农户庭院建设成为乡村旅游的景点、农民增收致富的平台、农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支撑点,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坚持探索创新。要将“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活动纳入“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中协调运作。要在实践中探索,注重突出地域特点,加强“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工作研究,善于挖掘创新体制机制的经验做法,加大总结、推广和宣传力度,以提高“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工作水平。

二、创建目标

在全省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先进地区和一些重点村屯,选择一批经济基础较好、家庭经营管理有方、庭院布局整齐美观、绿化美化亮化到位、环境卫生治理达标的农户,作为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对象,树新风、改陋习,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申报准备阶段(2016年1~3月)。广泛开展“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活动大宣传,各地新农村办和妇联部门要联合制定适合本地的“美丽庭院、干净人家”评选创建工作方案,提出创建计划,明确创建目标和任务,确定具体工作措施。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组织填写评选申请表。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16年4~10月)。各地依托“妇女之家”,组建巾帼卫生保洁队、巾帼卫生监督队、巾帼卫生评比队等队伍,上门指导创建工作,开展家庭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彻底消灭卫生死角,清理庭院杂物,引导广大妇女群众更新观念,强化环保意识,养成清洁卫生的良好习惯,实现庭院序化、美化和绿化目标。

第三阶段:评选验收阶段(2016年11~12月)。各县(市、区)新农村办和妇联部门联合组织开展“美丽庭院、干净人家”评选活动。积极组织实地验收考核,明确考核细则,评选结果要进行公开公示,公示无异议后由县(市、区)新农村办和妇联部门联合下发文件,并授牌授匾。文件报省里备案。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各地新农村办和妇联部门要充分认识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围绕“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标准和目标,联合制定实施方案,落实专人负责,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确保这项活动取得实效。

(二)群众参与,广泛发动。坚持开门搞创建,从创建开始就要深入群众,发动群众参与,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要充分发挥村级妇代会的作用,让广大妇女投身到创建的热潮当中来,营造创建“美丽庭院、干净人家”的良好氛围。

(三)与时俱进,总结创新。在制定方案时,要围绕当地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积极探索,与时俱进;活动内容要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效性于一体;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令群众喜闻乐见,增强活动的吸引力;要定期进行总结,开拓思路,探索和创造新形式、新办法。

(四)选树典型,示范带动。要对“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家庭、好典型,进行评比选树,加大推广力度,不断提高参与面,形成户户争创、妇女争优、农民受益的和谐氛围。对评选出的“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示范户进行挂牌表彰,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美丽乡村;现状;未来展望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一、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1、缺乏组织保障和强有力的督导机构

绿色村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个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但是,在具体实施中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和统一的政策指导。在实施完成后,由于人为的干扰和蓄意破坏导致绿地逐步减少和消失。

2、资金投入少,政府和部门的重视度不够,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许多地方在进行绿色村庄建设时,没有积极探索如何引入市场机制、发挥社会力量作用,而是采取传统的行政动员、运动式方法,难以形成长期运转,缺乏长效机制。很多的建设只是停留在完成指标任务,没能把村庄绿化当作造福绿化工程去建设实施。

3、群体认知度、广泛性有待提高

由于对绿色村庄建设认识不够,不同层级政府和不同职能部门在具体实施或参与建设时所表现出的积极性和行动力必然不同,难以形成建设合力,达成整体联动、资源整合、社会共同参与的建设格局。群众的绿化意识淡薄,对于绿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对于绿色村庄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搞搞清洁卫生,改善农村环境”的低层次认识上,更不能形成错误观念,认为它只是给农村“涂脂抹粉”、展示给外人看的。诚如所言,“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4、参与部门多,组织协调难度较大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个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但是,在具体实施中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美丽乡村建设往往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的政策指导。

5、政府唱独角戏,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发挥不够

许多地方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没有积极探索如何引入市场机制、发挥社会力量作用,而是采取传统的行政动员、运动式方法,尽管一些设施(如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等)一时高标准建成了,却难以维持长期运转,缺乏长效机制。

二、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综合管护保障机制

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乡村创建”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是建设“绿色村庄”的责任主体,各行政村是乡村绿化美化的实施主体。各市(区)要成立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工作办公室,也可以挂靠一个职能部门,配备得力人员具体负责,组织开展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方案的制定、协调指导和督查考核等工作。各市(区)人民政府对本地区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工作负总责,要将这项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并制定实施方案,细化职责分工,严格考核奖惩,落实政策措施,切实加大工作推进力度。

2、多方筹措,加大经费保障机制

各级财政要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加大村庄环境长效管护经费投入,市(区)要承担管护经费的大头,乡(镇)、村(居)也要相应承担配套经费。综合管护方案确定后,资金是保障,如何筹措资金是保证“四位一体”综合管护工作成功的先决条件。综合管护办公室在认真测算的基础上,向市委、市政府作了全面汇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提出了市镇村三级负担概念,即市承担全部费用的70%,镇村承担30%。要按照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工作计划,有效整合和利用现有各类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对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工作经费、人员工资给予补助。通过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村集体经济收入、县乡财政补助等,筹措村庄环境长效管护经费。鼓励社会力量以捐资捐建的方式,支持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工作

3、深入宣传发动、提倡全民参与机制

广泛开展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宣传教育,强化环境卫生意识,引导农民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的作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开展村庄环境长效管护的重要意义和党委、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动员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村庄环境长效管护中来,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村庄环境长效管护的良好氛围。

4、处理好牵头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

美丽乡村建设是各级各部门的共同责任,越多部门参与对工作开展越有利,要在党委政府领导下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有为才有位。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时,整合相关部门的资源,形成建设合力,把各种分散在各个部门中的惠农资金统一整合到美丽乡村建设平台上,使之发挥最优效益。

5、建立健全队伍,强化成效管理机制

各乡(镇)、村(居)也要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党组织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村(居)要明确一名副职村(居)干部担任管护队长,具体负责“四位一体”长效管护工作。长效管护人员的配备可以以行政村为单位,根据村庄形态的不同,按照300-500人至少1名长效管护人员的标准配备人员。村委会要和管护人员签定管护合同,落实工作职责、工资报酬和奖惩措施。

6、严格督查考核,确保综合管护工作规范机制

把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工作列入市全面小康村建设“十百千” 提升工程和新一轮实事工程的重要考核内容。制定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采取年初签订目标责任状、年底考核评价的办法,加强对各地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成效情况的目标管理考核。建立定期督促检查和情况通报制度,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7、建立“科学选点、典型示范、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

把“绿色村庄”绿化美化与目前各部门承担的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家园清洁行动以及创建生态村、文明村、卫生村等专项工作结合起来,从中分级确定省、市、县三级示范村,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抓好一批“绿化示范村”,采用以奖代补的办法,对绿化示范项目实行奖励。

8、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

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大,不能靠政府用重金打造“盆景”,不能靠财政资金大包大揽,否则不可持续,也无法复制推广。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鼓励吸引工商资本、银行信贷、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解决投入需求与可能的矛盾。建立有效的引导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结对帮扶、捐资捐助和智力支持等多种方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农民筹资筹劳、政府财政奖补、部门投入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些具体项目(譬如乡村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实施,要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交由企业或市场去运作,形成长效运行机制。村庄内部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和运行,也须积极发挥村民自治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乡村社会组织,探索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维护、自我管理的社会民主治理机制,最终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9、处理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

并不是所有的乡村都能建成美丽乡村。美丽乡村要建,更多村庄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也亟需改善。要结合农村建设的规律,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的基数部分用于改善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而将增量重点用于美丽乡村建设,两者并行不悖。要以普惠保基本,以特惠保重点,妥善解决好重点投入与普遍受益、面子与里子、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的关系。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给予的一事一议奖补资金,也主要用于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制度创新的激励,而不是用于一般性的硬件设施的建设;同时,要运用好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的投入。

10、处理好统一标准和尊重差异的关系

我国地域广大,发展不平衡,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必须因地制宜,尊重差异,保持特色。在此基础上,对规划编制、资金项目规范管理、建设标准等应有一些一般性的统一要求,源头上规范,嵌入式管理,防止各行其是,五花八门。牢固树立规划先行、无规划不建设的理念,健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标准体系,逐步将标准化工作嵌入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美丽乡村建设除了做好标准化、均等化的基本性公共服务以外,还要在乡村特色上做文章,切实把一些具有特色的古村落保护好,把乡村非遗项目传承好,把优秀的乡村文化发扬广大,而不是简单地用同质化的建设标准裁剪、改造乡村。

结束语

美丽乡村建设既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近年来,部分省份均在积极探索本地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就需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之间的关系、政府与市场及社会的关系、统一标准与尊重差异、美丽乡村“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等几个方面的关系,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农民自身感到幸福的家园。

参考文献

[1]王琼英,唐代剑.基于城乡统筹的乡村旅游价值再造[J].农业经济问题,2012,11:66-71、111.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