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线上转线下教学方案{甄选5篇}

妙笔生花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24576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99分钟。

线上转线下教学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在线文库;高校;教学资源库

1 引言

资源的在线查看是高校教学资源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文档类的资源查看占了很大的比例,如:Word、PPT、PDF等。传统的查看模式在用户体验、资源保护、资源控制上效果较差,难以满足日益庞大的教学资源库需求。在线文库是文档类资源在线查看的一种解决方案,对资源的保护和控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本文对在线文库在高校教学资源库中的应用进行探索与研究。

2 在线文库实现方案研究

在线文库的技术难点在于如何实现文档的在线查看,浏览器对于大部份文档类资源无法支持在线查看或体验不好,但对Flash却有着良好的支持,因此,如何将文档类资源转换为Flash类型资源并最终实现资源的在线查看、保护、控制,是实现在线文库的一个重要思路。

2.1 利用FlashPaper实现在线文库

借助FlashPaper的虚拟打印机,我们可以把doc、xls、ppt、pdf等类型的文档资源转换成支持在线查看的Flash资源。FlashPaper支持本地转换,也可以在服务器端以编程方式实现在线转换,编程方式需要在服务器端安装FlashPaper,并使用程序中通过编码来调用FlashPaper进程,从而实现文件类型的转换工作。

FlashPaper的优点:把flash播放功能与所转换成的swf文件容为了一体,在展示文档的时候操作十分简便。自带播放功能可以很灵活的操作内容,适用于简单的文档在线阅读应用。

FlashPaper的缺点:由于把播放器与内容生成为了一个整体,并且一个文档资源只能生成一个对应的swf文件,当文件较大时容易导致客户端加载慢的问题,由于无法实现资源部分加载,也就无法对资源的开放程序进行控制,无法适应业务逻辑较复杂的应用。

2.2 利用FlexPaper实现在线文库

FlexPaper同样也是以Flash方式实现文档在线查看,同样也需要对用户所上传文档资源进行转换,与之配套的转换工具有pdf2swf,pdf2swf用来将pdf文件转换成swf文件,其它类型的文档资源,如:doc、xls、ppt等,需要借助其它的工具来完成到pdf的转换过程,可选择工具有:FlashPaper、PdfFactory等。

相比FlashPaper而言,使用FlexPaper实现在线文库具备如下优点:

(1)FlexPaper是开源代码,可以根据项目功能需求进行二次开发。

(2)支持界面定制,展示方面理为灵活。

(3)由于pdf2swf可以将一个文档资源转换为多个SWF文件,为实现在线文库的文档预加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4)由于可以实现文档资源的部份加载,便可以根据用户权限进行资源开放程度的控制。

3 在线文库应用于高校教学资源库

高校教学资源库面对教师、在校生、社会培训者、未注册用户进行不同程度的开放。根据用户的权限,可进行资源的查看、部分查看、下载等操作,其逻辑业务较复杂,使用FlashPaper方案虽然简单,但难以满足高校教学资源库的需求。

由于利用FlexPaper实现在线文库可支持二次开发、界面定制、预加载、开放控制,因此,利用FlexPaper实现在线文库并应用于高校教学资源库中的文档资源在线查看,是解决高校教学资源库中文档类资源开放的一种良好的解决方案。

3.1 PDF文件转换至SWF文件

3.2 FlexPaper的具体应用

FlexPaper以角本的形式进行调用(具体代码在此不列出),在高校教学资源中,可以根据访问用户的权限,在服务器端生成不同的角本,比如:针对教师和在校生加载完整的文档,支持在线查看和下载,而普通用户则加载文档的部分页面并不可下载。再结合系统文件访问控件,拒绝文件直接访问,便可实现文档的在线查看与开放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4 结语

文档资源是高校教学资源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FlexPaper实现的在线文库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在高校教学资源库中文档资源的在线查看、开放控制,只要不断深入研究与二次开发,其在高校教学资源库中所起到的作用将会得到更大的强化。

[参考文献]

[1]梁斌,巫玉斌.网络教学资源库系统中知识管理工具的设计与应用.中国远程教育,2007-2-6.

线上转线下教学方案范文第2篇

關键词:经济法学;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混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5-0010-06

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是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等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新型教学方式。

作为金融法学、经济法学等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主持者或者主要建设者,一直在经济法学课程中推行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三课混合教学法,现在将这些年的混合教学改革心得体会付梓成文,希冀对同类法学课程的教学会有所启发。

一、经济法学的混合教学法

(一)经济法学的微课

经济法学的微课,又称微视频课堂,是指综合运用摄录、信息、软件、图像编辑等技术,将经济法学内容碎片化、微型化、结构化、体系化的视频课堂,也就是经济法学教师以视频为载体围绕经济法学某个知识点进行的教学活动过程。微课可以在网络线上调用,也可以在传统课堂使用。

(二)经济法学的慕课

慕课的英文简称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经济法学的慕课,就是经济法学的网络在线开放课程。经济法学的慕课,是线上课程,可以集聚经济法学教学的所有必要资源,在网络上展示开放,有兴趣者均可以选用。

(三)经济法学的翻转课堂

美欧国家的“FlippedClassroom”、“InvertedClassroom”,我国翻译为“颠倒课堂”或者“翻转课堂”。经济法学的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利用微课或者慕课来学习经济法学的基本知识,线下课堂则是老师用来开展针对性答疑、解决课程重点难点的理解、实务操作训练、案例剖析、未来趋势分析、理念提升、思想升华等教学活动。

(四)经济法学的混合教学法

混合教学法,就是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结合起来进行经济法学课程教学。

经济法学课程组,先将经济法学的教学进行规划,将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策划,制定完整的教学计划,形成全面的教学方案,准备教学资源和教学资料。再将经济法学的知识点全部制作成为微视频课堂,所有的微视频课程形成一门完整的视频课程。而后将经济法学微课视频、教学资源和资料传送到网络平台,形成慕课。然后引导学生使用微课堂和慕课进行知识学习,教师施行翻转课堂教学。

经济法学的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三位一体的混合式教学,实现经济法学课程的线下和线上混合教育,通过互联网+教学的方式,将经济法学课堂变成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融合性课堂。

二、经济法学课程的设计与教学资源准备

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网络课堂,课程的设计和准备是经济法学课程成功的前提。重过程,轻设计,课程要成功很难。重设计,重过程,重反馈,重修改,环环相扣,课程成功机会才大。

(一)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的原则

经济法学课程设计的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便利教师教学;理论精深,案例新鲜,以案说法;以内容取胜,注重形式,形神合一;微课精致,慕课完备,线下实践,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2.课程的十化

经济法学课堂将实现十化:内容主题化;载体问题化;视频微型化;资源网络化;体系完整化;任务多维化;帮助多元化;交流社区化;绩效能力化;互动及时化。

内容主题化,就是将经济法学知识细化为一个一个主题,每一次微课讲授一两个主题,主题突出,内容精细。

载体问题化,就是每次课程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讲解问题的解决之道,务求问题切实解决,学生掌握解决问题方法。

视频微型化,就是每个微课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或者技能点,时间在五至十五分钟,视频大小在几个MB,节省空间有利于流媒体播放。

资源网络化,就是将所有的教学资源均传送至网络平台,在网络传播,感兴趣者均可以选用经济法学网络课程随时随地进行在线学习。

体系完整化,是指所有的主题、问题、视频、教学资源等内容都上传至网络课堂,形成一门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科学严谨的慕课。

任务多维化,就是学生学习的任务不仅限于视频观看,还包括案例分析、论文书写、测验考试、实验实务操作、口才辩论、模拟法庭等,改变过去看书做题的教学法。

帮助多元化,是指教师帮助学生的渠道和方法多元化,教师既可以通过面对面方式帮助,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讨论区答疑、直播、视频、网络会议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帮助。也可以是同学与同学在慕课讨论区互相答疑解惑,懂的同学在线帮助不懂的同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线上和线下帮助结合,帮助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受空间限制。

交流社区化,一般指在网络慕课平台建立专门的如讨论区等交流社区,或者建立钉钉群、QQ群、微信群,学生成为这些虚拟社区的成员,在社区里进行交流,人天各一方,却能集中互动。

绩效能力化,就是考核不是一张卷子定分数,考核的不仅是学习能力,还要考核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未来预测能力等,从知识考核为主转向以能力为主的综合考核和全面考核,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互动及时化,在网络时代能较好的实现。经济法学慕课建设好,社区形成后,学生可以随时提问,而教师即时就可以看到学生的问题,教师或者助教就可以及时作出解答,甚至可以实现远在天边答在眼前的效果,甚至于即问即答,实时互动,不必在同一空间,却可在同一时间心连心。线下课堂也是互动为主,改变灌鸭式教育,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规则、资料与资源的准备

1.教学规范

混合教学也要实现法治化,经济法学教学的各类规则要齐全,课程组要制定一系列规则,如混合教学实施方案、微课制作规范、慕课教学规范、考核评价方法、实践教学规则、法律诊所规则、法律实务操作规范等。教学规范,规范教学。

2.资料完整

经济法学教学资料准备,包括且不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参考期刊与书籍、电子教案、PPT课件、多媒体课件、视频素材、音频素材、图像素材、案例库、试卷库、习题库、思考题库、司法文书库、论文库等,教学资料是混合教学的原料,越充足越好。很多材料还要PDF化、媒体化,以便于传输和网络传播。

3.空間建设

混合教学的空间资源建设。混合教学要有物理空间资源,如多媒体教室、模拟法庭、法律诊所、会议室、集体活动场所、专门的录播教室、辩论室等。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和对教学的充分投入,这些空间的资源一般的大学都完全能满足混合教学需求。

4.网络资源

教学网络资源的建设与引用。中国互联网的大发展,为经济法学混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政法委、监察委、公安部、检察院、法院、司法部及国务院各部委署办都建立了网站,法学会、学术组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出版社、期刊杂志社等都有自己的网站,MOOC平台也蓬勃发展。这些国内网络资源,加上世界各国的网络资源,为经济法学混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

5.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建设,经济法学课程组与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法制办、司法部门、公司等单位建立了五十多个实习基地,为翻转课堂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方便。

6.技术支持

经济法课程组与一部分网络公司和科技、软件公司建立了联系,为本课程建设提供外部技术支持。浙江财经大学现代教学技术中心及其工作人员也为本课程提供平台和技术支持。课程组的负责人和成员也积极学习和了解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所需的基础技术知识,为顺利开展混合教学积累技术和技能。

三、经济法学微课的制作

微课资源建设一般要经过规划、课程团队组建、经费筹集、技术团队选择或者制作公司签约、技术培训、课程设计、视频拍摄录制、剪辑加工、微视频审核修改、课堂或网络发布、教师和学生应用、评价反馈等环节。

微课堂,重在原创,胜在创新。重在内容,案例教学。讲授流畅,理论系统,重点突出,形神兼备。场景美观,富有意境。

(一)课程知识的碎片化和系统性

经济法学的微课是由系列的微视频课堂构成的一门完整的课程,具有知识点的碎片化和系列微视频构成课程的完整性特点,即单个视频知识碎片化,系列视频则链接成体系化的课程。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标准、教学设计方案是碎片化依据,也是系统性化的保证。

微观上,为便于网络媒体传播和学生学习,课程组把经济法学的知识点碎片化,形成一个一个的知识点或技能点。一个微视频课堂教学内容少,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或技能点。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中国的经济法律越来越多,中国的经济法学知识点也越来越多,将全部的知识点都讲授并不实际也不必要。课程组将经济法学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而又是体现经济法特色不可少的知识点或技能点解析出来,对每个知识点的内容、素材、案例、场景、情境等进行精心细致的设计,务求每个知识点都精致、对应的案例都经典、展示场景都美观、蕴含的情境都深刻。

从系统性看,一个个微视频课堂展示的一系列知识点,组成了一门全面完整的经济法学课程。经济法学微课结构,至少包括经济法学基本理论、市场主体法、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经济纠纷的解决等板块。经济法基本理论部分的内容涵盖经济法的定义、特征、调整对象、基本原则、法律关系、法律渊源等内容。市场规制法律主要为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广告法、房地产法、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等。宏观调控法律分为金融法律和财税法律,金融法律包括货币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金融公司法规、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保险法、信托法、票据法等,财税法律则涵盖预算法、政府采购法、国债法、社会保险法、增值税法、消费税法、关税法、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车船税法、车辆购置税法、税收征管法等。

经济法学课程知识广泛丰富,受经费、视频容量、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都制作为视频,课程组仅能将经济法学课程主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制作成微课视频。微视频课堂是经济法学课程的骨骼框架、五脏六腑、大部分血肉组织、主要经络动脉,至于细枝末节则要慕课来完善补充了。

(二)微课的设计、制作、修改

微视频课堂成功,五成靠内容和案例的设计,三成靠授课视频讲授,两成靠制作与修改。没有内容的课程是没有灵魂的,有了内容讲授不好难以吸引学生,而制作精良的微课视频备受学生青睐。

1.微课的内容和形式设计

(1)内容取胜

微视频课靠内容取胜,没有内容的微视频课是没有生命力的。微视频内容要包含经济法学的主要知识点和技能点,也要包括案例、习题等内容,要将经济法学理论、经济法律知识、经济法律案例、经济法习题、幽默故事、法律趣话等提炼出来,要设计适合网络传播的网络语言、音频语言、视频语言、肢体动作等表达方式,这个事前设计过程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微课视频的成功与否,微课的好坏则决定则慕课的成功与否。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必须是课程设计师。

从这几年的改革来看,案例教学比纯粹讲理论的效果要好得多,如果能做到每个微视频课程讲一个小案例,与经济法学理论与知识结合起来,那么这种微视频是很受学生欢迎的。

(2)场景和意境

微视频的内容有了,微视频的形式,如场景、情境等,也是不可少的,好的形式对微视频课是锦上添花。同样的知识点、学识和教学技能相近的教师,在不同的场景和情境中,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设计和选择一个与课程相适宜的场景,营造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将会大大增加课程的体验度和吸引力。

经济法学课程的场景可以布置成法庭模式、律师事务所模式、法律顾问室模式等,在场景中可以增加国徽、独角兽、宝剑、天平、法官袍、法槌、律师袍、警徽等徽记或者标识,一般在场景中都会摆放一些书籍,增加课程书香气息。如果在场景里增加一些绿色植物,既美化,又增加轻松愉悦的意境,则在严肃中不失活泼。

2.微课的制作

(1)微课教师的选择

微课教师既要是经济法学的专家,又要是授课高手,还要熟谙视频讲课方法,语言如果幽默风趣,说不定就成为网红教师,带动一门课程的走红。

视频课程主讲教师首要对经济法学专业理论和法律知识有较深入的研究,对本课程的知识有系统的深刻认识和掌握,对教学的内容要手到捏来,口出成章,深入浅出,对度的把握恰到好处。

要想微视频课堂引人入胜,优选适应网络教学和有娴熟视频教学技能的教师进入教学团队将是微视频课堂成功与否的最关键一步。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的微视频课堂。科研好的教师在线下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的好有的不尽如人意,同样的,科研好的教师如果网络教学技能不强的话,也难以胜任视频课程教学。线下课堂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也未必都能胜任网络视频教学,线下课堂教学有些技巧未必都能用于网络视频教学,如果这些教学技巧恰恰是线下课堂致胜法宝的那些教师,在网络视频教学时就会失望了,因为这些教学技能在网络视频教学中效果不明显甚或失效了。

选用有较厚实专业经济法法学理论和法律功底而又掌握了娴熟的网络视频教学技能的教师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网络视频教学教师选好了,视频课程也就成功了十分之三了。

(2)微视频课的讲授

如果一门课程,一种讲课套路到底,微视频课堂将会呆板化,学生很快会视觉疲劳,因为不是面对面,教师不会看到学生,也不会当场觉察到学生的这种疲劳,即便通過网络互动知道了学生的视觉疲劳和其他需求,也很难做出及时调整,视频授课讲师就需要把学生的视觉疲劳考虑在前,在拍摄视频过程中就要注意尽量避免学生的这种疲劳,以熟练的视频教学技能激发学生的课程兴趣是一门微视频课堂的生命力所在。

视频课程讲授技巧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传统线下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面对面,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迅速观察到对方的神态和反应,并洞察对方的心理,教师可以即刻调整教学方法和讲授内容,马上适应学生微妙变化,掌控教学节奏,也可以讲些趣事和笑话,调节课堂气氛,因为人数少线下传播面窄,有些话讲得大胆些也无伤大雅,有时候教师讲错了,也可以当场及时纠正错误。

视频课程的非现场教学,一方面不容教学内容诸如教学知识点有任何错误,视频中显示的教学内容、文字表述、专业知识绝对不能出现任何差错,任何一点差错,眼光雪亮的成千上万人马上就会揪出错来,课程的严谨性、严肃性、正确性和权威性立刻就会被质疑,乃至于被弃选。另一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人少,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调整比较容易,而且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教学方法适应也比较快,但慕课选修人数众多且口味不同,学生的需求差异性对比于传统课堂教学可以用“十分巨大”形容并不为过,设计适用于一百人以内的教学内容和设计要适应千万人的课程内容,后者的难度显然更大,这不仅对教学内容设计老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也对视频教学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相对于百人以内的线下课堂讲课,视频授课无疑更难,视频主讲教师不仅要具备线下课堂教学的所有教学技能,还要掌握网络视频课程讲授的新技能,不仅要学会在镜头面前讲课,而且要熟练掌握镜头面前讲课技巧,甚至有必要进修下影视表演技能。

线下课堂教学语言与网络视频教学语言有共同的地方,也有很大的差异。线下课堂教学语言口头化,相对可以随意些。网络视频教学语言既要有口头化又有偏书面性,同样一个笑话,在线下课堂就很有趣,在网络视频里可能就很突兀,不仅不好笑,甚至适得其反。同样一句话,线下课堂表述会很成功,在视频课堂教学同样表述可能会很失败,同样一个专业知识点,网络表述的技巧就与线下课堂的表述不同,视频主讲教师要适应网络视频教学的独特性,娴熟运用网路语言、视频语言和影视表演技能来授课。

用通俗的语言、网络化的语言、一定的表演技巧对着镜头来熟练表述讲授专业的经济法学知识,是考验教师功力的。从网络视野看,线下老教师碰到的是新问题和新技能,线下老教师的多年教学功力是线上教学的基础之一,学习和掌握线上教学技能,才能适应网络化教学要求。视频主讲教师不仅是个教师,而且是个演员,既要掌握教学技能,也要掌握一定的表演技能,这样的视频主讲教师才有可能讲授好微视频课堂,其主讲的课程相对就有吸引力。在知识点相对比较固定的情境下,授课教师的教学技能是维系和提振课程吸引力的关键因素,能熟练使用网络语言、视频语言和授课技能强的教师将是微视频课堂生动化、趣味化、可持续性的师资保障。

3.微课的制作、反馈、修改

微视频课程是慕课和翻转课堂的基础。内容是微视频课程的基础,设计是微视频课程成功的前提,讲授是微视频课堂的关键,场景是微视频课堂的形式要件,技术团队是微视频课堂的技术保障,应用和反馈是微视频课堂的质量提升过程。

微视频课程实际上就是个小电影,就是一集短电视剧。经济法学专业教师不懂摄像、摄影、后期制作等专业影视技术。经济法学课程组就花费巨资委托专门的视频课程制作公司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视频制作。这样的微课才会在视频质量上有保障。微课的设计、讲授固然重要,一个好的拍摄和制作技术团队则能保证视频的质量。

微视频课制作好了后,可以先让教师和学生进行使用。教师和学生使用后,会提出很多意见。课程组可以用问卷调查、座谈会、约谈等形式征集教师和学生的意见。教师和学生的应用、评价、反馈意见则有助于微课视频的优化,根据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对微课视频进行修改。七分拍出来,三分改出来。

四、经济法学慕课的建设和运营

(一)慕课平台的选择

慕课常见的问题有:登陆不了慕课,掉线,卡顿,做了测验没成绩,看视频没计分,发不出帖,抑或资料错乱,视频播放不了,缺乏互动,技术人员不见了,诸如此类。好的平台,运行平稳、流畅,技术支持及时。学生看得舒服,用得清爽,做得安心,投诉少,老师烦心事少。选择一个好的平台是慕课传播的前提。

近些年,慕课平台如雨后春笋出现。教育部门和社会组织成立的平台较知名的就有50多个。全国性平台有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超星尔雅、好大学在线、MOOC中国、智慧树、优课在线、学银在线等。有些省、直辖市、自治区或单独或联合建立了慕课平台,如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课程共享平台、福建省高校在线教育联盟网络教学平台等。一些公司也建立了慕课平台,如腾讯课堂、网易云课堂等。

慕课平台的建设是渐入佳境,爱课程等慕课平台的资源不断丰富,技术支持越来越强。平台的资源、板块设计、各种软件、小程序等都与大学的在线教育相适应。慕课平台越来越成熟。

经济法学课程作为浙江省高校本科课程,课程组选择在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课程共享平台建设经济法学课程慕课,浙江省平台还算比较平稳。经济法学中的金融法和财税法学部分的内容已经在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上线。爱课程平台,无论从稳定性和技术支持,还是生源新引力上,都是个非常好的平台。

(二)慕课的建设

一门好慕课相当于一门课的百科全书,只要是经济法学的教学资料、教学资源都齐全、全面完整、新颖前沿、精深细致、案例丰富、习题充足。

经济法学慕课大致包括课程信息、教学计划、课程资料、班级管理、练习考试、讨论区、课程评价等板块。

经济法学课程信息包括课程名称、课程学分、课程简介、课程概述、课程目录、教學团队、教学设置等内容。

经济法学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方案、电子教材、章节教学内容、微视频、教学案例、PPT课件、教学标准、教学安排、教学网站汇集、实验方案、实习规则等。

班级管理则是分班管理、名单导入、学生日常管理等内容。练习考试板块包括试卷库、网络练习题、复习思考题库等。讨论区是学生提问、教师答疑、教师发起专题讨论、学生之间交流的板块。课程评价板块则是对学生的慕课使用情况进行考核、统计成绩等。

课程组将已经准备好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资料上传至慕课平台,准备充分的话,花费一些时间,就可以完成经济法学课程的慕课建设。

(三)慕课的运行和维护

1.组建团队每天维护

课程组中专门设立慕课的运行和互动小组。课程负责人作组长,专业教师为骨干,研究生为助教。小组专门负责慕课的运行、维护和互动,做到每天有人值班,学生的问题不过夜,做到日事日毕。而使用课程的各个学校的教师则采用SPOC的方式来负责自己学生的管理、互动和考核。

2.课程内容及教学资料的持续更新

课程组根据社会发展、法律修订、法院新判例,更新教学内容,作出新的教学设计,及时制作新视频、编写新习题。网络慕课内容实时更新,及时将新理论、新法律、新案例、新视频、新课件、新习题、新资料更新上线。

3.良好的互动

课程组将优选多平台上线,分平台建立网课服务团队。制定服务管理办法,设值班人员,实时维护,在线维护,时时互动,在线答疑,及时解决学员学习中的问题与困难。

建立问题分层解决机制。慕课教学需要组建足够数量网络维护团队和互动人员,可以将一部分经济法学专业研究生吸收为团队成员,负责解答一部分网络论坛的问题,研究生可以对简单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对较难的问题则提交给教师回答,如果教师单人还不能回答的,则提交教学团队集体讨论后回答。问题回答得越及时,互动多互动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会越浓,学生的兴趣越浓就对课程的黏性越强,对课程感兴趣的学生越多课程的传播面会越来越广,课程的可持续性就越好,课程的良性循环生态就越好,课程的生命力就越强。

五、经济法学翻转课堂的实施

翻转课堂的策略是,线上学知识、线下翻转课堂、课外学做法律人。

(一)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与习惯转变

教师是课堂设计者、团队组织者、关系协调者、答疑解惑者、思维引导者、意见倾听者、程序矫正者、课外活动联系者,教师切实成为学习资源的整合者和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的促进者。

学生是知识自学者、能动者,提前观看视频,预习和学习微课视频,自主学习经济法律理论和知识。学生也是课堂主体参与者、提问者、实践者。

传统的线下课堂,学生在课堂听课,平时游戏玩乐,平时不学习或者少学习,不做或者少做作业、测验和考试,习惯于在期末考试月或者考试周拼命。翻转课堂教学后,慕课就是本课程的百科全书。教师要求学生做出严格的时间计划和完成进度表,关注学生进度,督促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课外学习、平时学习、平时考试、时时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进而养成终身学习习惯。

(二)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教学安排

在教学组织上,根据学生人数,实施分班次、分组教学,推行小班教学、小班翻转或者大班教学、小班翻转三种教学班级组织方法。

在教学方式上,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发挥教师引导、启发作用,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安排上,教师按照教学进度和固定周期,一般在学期初就将全部视频等教学资料在网络课堂上发布,并保证在整个课程教学周期内可供学生随时查看。学生课前根据教师安排进行知识点的预习。线下课堂上,教师组织针对特定知识单元或专题的教学研讨或实践教学。有针对视频知识点的深入剖析,也有扩展性、前沿性的介绍与引导。

(三)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1.线上学知识

学期初教师建立钉钉群、QQ群或者微信群,将学生加入群,将当学期的教学计划和安排发给学生。老师每周布置下周视频观看任务和课外任务、发放本周实务案卷材料或者案件分析材料,学生在课外登录慕课平台学习各章节经济法学理论和经济法律知识,线上完成视频观看、测验考试、笔记发帖、专题讨论等任务。

时下,很多大学都在缩减课程的线下课堂授课课时量。教师无法在较少的时间内讲授海量的专业知识。慕课是百科全书式的课程,涵盖了经济法学的基本理论、法律知识、典型案例、习题考试等,应有尽有。学生认真学习经济法学慕课,可以系统完整学习选修课程的理论、知识,把握学科趋势,形成系统完整科学的专业理论和知识体系,逐渐掌握预测未来的能力。

2.线下翻转课堂

线下课堂,教师通过提问、测试方式,检查学生网络学习情况。在教室里,学生可以提问,将线上慕课没有搞懂的问题,面对面与老师交流,老师答疑解惑。线下课堂老师就可以讲解重点难点,针对性辅导。线下课堂,老师可以讲解最新的理论、知识、案例。

线下课堂,教师可以锻炼学生的技能,进行法律实务操作训练。课程组准备了法院、律师事务所和公司法务常碰到的60个案例材料,包括诉讼案件和非诉讼案件。每周课堂上进行案例经办实务训练。课堂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演讲、论辩、模拟庭审、证据质证等实务训练。学生通过翻转,分析能力、辩论技能、证据调取技能、法律实务技能、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律师事务所交流、法院旁听、与检察院进行法庭对抗赛、公司见习法务,将各种实习基地利用起来,让实习基地的社会导师与学生多接触,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线上学知识,线下做实务,两者结合,学生的知识面广了,眼界开阔了,理念提升了,技能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课外学做法律人

线上转线下教学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感应电流;产生条件;案例;信息技术;非常规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3-0073-5

1 案例介绍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在电磁学知识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本节内容揭示了磁和电的内在联系,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归纳出了“磁生电”的规律,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1]。

1.1 常规案例

在教材编排中,本节主要是以初中已经学过的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图1),问还有哪些情况可以产生感应电流,以此引入新课。

图1 初中实验

然后进行两组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第一组实验是(图2),用导线将电流表并接在线圈两侧,把条形磁铁的一个磁极向线圈中插入、抽出或停在线圈中,通过观察电流表指针摆动方向来判断什么情况下产生了感应电流。第二组实验(图3)是模仿法拉第的实验,将线圈A通过变阻器和开关连接到电源上,线圈B的两端连接到电流表上,把线圈A装在线圈B的里面,改变开关和变阻器的状态,观察线圈B中是否产生感应电流,归纳实验结果,问能得出什么结论?

图2 第一组实验

图3 第二组实验

接下来进行分析论证。在上面进行的两组实验中,第一组是由于磁铁的插入和抽出,线圈中磁场变化,这种情况下产生感应电流;第二组实验是由于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或改变开关状态,使得线圈A中电流迅速变化,通过线圈B的磁感应强度也在迅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线圈B也有了感应电流。再对新课引入的实验分析,可以把它简化看作导体棒切割磁感线运动,使闭合导体回路包围的面积在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同样会产生感应电流。

归纳发现,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与磁场的变化有关系,与闭合导体回路包围的面积也有关系,最后以磁通量来描述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得出结论。

1.2 现代技术案例

该教学设计案例的课题仍然是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但是在设计上跟常规案例不同,可以说更加注重活动设计。总的来看,该案例可以分成3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两个小实验,分别是观察手摇式电筒发光情况(图4)和转动微风电扇扇叶(图5),使二极管发光,同时请学生体验电路中的电流。

图4 手摇式手电筒 图5 微风电扇

(观察手摇式手电筒发光情况)

教师:转动摇杆前,闭合开关,让学生观察手电筒有无发光;断开开关,转动摇杆十多圈后,再闭合开关,让学生再次观察手摇式手电筒的发光情况。(别看这种手电筒很小巧,它在地质灾害等紧急情况下可大有用途,可以为灾区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要知道它可是应急包中的必备物品哦!)

学生:观察转动摇杆前后手电筒亮度的变化。

(转动微风电扇扇叶,使二极管发光)

教师:平常的微风电扇除了能在夏天给我们消暑降温外,还能够“点亮”二极管。演示将微风电扇插头的两个金属片与发光二极管的两个引脚相接触。闭合开关,转动微风电扇的扇叶时,二极管发光。

教师:再请一位同学感受一下电路中的电流。让学生用手捏住微风电扇插头的两个金属片,提醒学生如果感到不适的话可以松开手中的插头。接着教师闭合开关、转动扇叶,学生会感到手部通过一阵微弱的电流。一个学生体验成功后,可以再让一两个学生体验一下。

在上面的两个实验做完之后,特别是在学生体验到转动的扇叶中会产生微弱的电流之后,教师联系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图6):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会产生感应电流。我们要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可如果我们没有导体棒和马蹄形磁铁,又怎么完成这个实验呢?由此展开本案例的第二部分“摇绳发电”。

图6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我们可以利用无处不在的地磁场,用导线代替导体棒来切割地磁场发电。但是地磁场比较微弱,产生的感应电流可能比较小。为了捕捉这种微小的电流,我们需要使用微电流传感器(图7),它会将微弱的电流信号通过数据采集器传送到计算机中,最终显示在屏幕上。

图7 微电流传感器

教师:向学生介绍能够检测微弱电流的DIS Lab微电流传感器和DIS数字软件分析系统。使学生认识到“摇绳发电”的可能性。

邀请学生参与“摇绳发电”的实验。(图8)

图8 摇绳发电

教师:将微电流传感器接入数据采集器,并与长导线相连。数据采集器通过数据线接入计算机,选择DIS软件中的通用软件,并将显示方式选为“示波”,点击开始。如果回路中有微弱电流产生,数据采集器就会将微弱的电流信号传送到计算机中,经DIS软件处理后,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就会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

请两位同学站上讲台,分别手持导线的一端,像跳长绳时甩绳的同学那样摇动导线,其他同学请仔细观察屏幕,结果发现屏幕上呈现出了随时间周期性变化的电流。(图9)

图9 “摇绳发电”实验

教师:为什么摇动导线在回路中会产生电流呢?

学生:可能是速度变化……

可能是位置变化……

可能是面积变化……

“摇绳发电”这个实验来源于“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选修3-2)《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这一节内容中的“做一做――摇绳能发电吗?”在教材中,是用一条大约10米长电线的两端连在一个灵敏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上,形成闭合导体回路,两个同学迅速摇动这条电线,问:可以发电吗?两个同学沿哪个方向站立时,发电的可能性比较大?

利用DIS系统和微电流传感器来探究切割地磁场产生的感应电流比传统的摇绳发电,在实验设计上更加精进。

第三部分,教师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对手摇式手电筒的发光原理和微风电扇使二极管发光的原理进行分析。案例最后给出了手摇式手电筒的内部结构(图10)和微风电扇的内部结构(图11),并提供简单的原理分析。

图10 手摇式手电筒的内部结构

图11 微风电扇的内部结构

手摇式手电筒的内部结构:用手摇动摇杆时,摇杆下端的永磁铁相对线圈运动(磁铁为转子,线圈为定子),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产生感应电流,给蓄电池充电。闭合开关时,小灯泡接入蓄电池放电电路,小灯泡发光。

微风电扇内部结构:闭合开关,转动微风电扇的扇叶时,磁体跟随扇叶一起相对线圈转动(磁体为转子,线圈为定子),线圈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导线中有感应电流产生,二极管发光。

2 理论分析

该现代技术案例与教材中的常规案例相比较,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运用了DIS系统和传感器技术,测量和显示上都更加简单和直观。另一方面就是非常规实验的运用。在常规案例中,使用的实验器材是灵敏电流表、线圈、条形磁铁、滑动变阻器,等等;而在现代技术案例中,使用的则是像微风电扇、手摇式手电筒这样来源于生活的非常规实验器材。

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对现代技术案例进行理论分析。

2.1 信息技术与传统实验相结合

本案例中的第二部分,利用DIS系统和微电流传感器来探究“摇绳发电”的实验,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来精进传统实验的效果。

传统实验中,是以10 m长的电线与灵敏电流表连接。如果以25 m长的导线,摇动时两人相距10 m,被摇动的绳长为15 m,进行室外实测,沿东西方向时,300 μA灵敏电流表左右摆动最大2至2.5格,且与摇绳速度有关[2]。使用这种方法来显示闭合电路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灵敏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太小,实验效果并不明显。如果减小绳子长度,使学生相距7至8 m沿东西站立,转动过程中最大半径为1 m,在不考虑导线阻值的情况下经过实际计算得到感应电流为2 μA左右,这么小的电流很难用灵敏电流表检测到[3]。如果将“一匝”变“多匝”,将这种微弱电流进行放大,例如:将120 m左右的导线绕成9匝,每匝长约13 m进行实验,这样能够增大实验效果,但是耗材较多,而且在教室有限的空间里晃荡,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4]。

这种情况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引入DIS系统和传感器,就是非常有必要的。既能够满足开发新实验的需要,也能够满足改造老实验的需要[5]。DIS系统下的微电流传感器,可以测定1 μA以内的电流,使用3 m长的单匝电线便可进行实验,大大减小了对实验场地面积的要求,使得在教室内进行此实验成为可能。最重要的是,它能捕捉显示摇绳发电产生的微弱电流,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将其放大,学生可观测到的效果明显。而且灵敏电流表只能显示产生的感应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如果摇绳速度改变,从灵敏电流表上并不能体现这种实时测量记录,而在DIS系统上显示的感应电流动态变化图像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记录和分析。

使用信息技术能够为物理实验测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显示上变得更加直观,而且往往更加简单方便,同时也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DIS实验系统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在该案例中,学生虽然知道了利用DIS获取实验数据,但对于DIS在“实验数据是如何得到的”这个问题上存在比较大的困惑,实验要充分体验过程,才可以准确理解结果的物理意义。但是,让学生去理解DIS 的内部结构,显然是非常困难的,这样就很容造成学生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测量虽然可以准确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但是中间过程的省略会造成学生动手能力的缺乏[6]。但是无论如何,使用DIS系统进行物理实验教学都是一次教学手段上的革新,物理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使用,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有效整合。

2.2 非常规物理实验的运用

非常规物理实验是相对于使用专门实验器材的常规物理实验而提出的概念,它是指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易得的物品、材料、器具、人体或人体局部以及儿童玩具等开发进行的一类体现自创性、体验性、趣味性、简易性、生活化的物理实验教学活动[6]。从实验方式上来看,非常规物理实验常常采用比较灵活与简便的方式与形式[7]。

在该案例中,教师使用的两个实验:观察手摇式手电筒的亮度变化情况和微风电扇扇叶转动能使二极管发光,都是非常规物理实验的运用。这些实验器具都是来自于生活中,与厂制的专门化器材相比,虽然显得有点粗糙,但是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往往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2.2.1 非常规物理实验的体验性特点

非常规物理实验的实验器材一般都是取自于生活,比较容易得到,更加有利于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操作,而不用担心弄坏实验仪器而搞得小心翼翼。在案例的第一部分中,教师闭合开关,转动微风电扇扇叶,二极管发光,请同学感受一下电路中产生的电流,学生会感受到手部通过一阵微弱的电流,教师提醒学生如果感到不适可以松开手。学生看到微风电扇扇叶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流可以使二极管发光,同时还亲身体验到了其中感应电流的存在,这种体验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感应电流,而不是虚幻的想象感应电流的存在。研究表明,对感受到的信息加工水平越深,保持越好。非常规物理实验的体验性特点无疑是促进知识保持的有效手段之一。

2.2.2 非常规物理实验的趣味性特点

非常规物理实验所使用的实验器材的本来用途都并非为实验而设,把这些东西运用到课堂中来,人为地赋予它新的用途,学生首先会感到新奇,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利用非常规实验器材做实验,相比常规实验,学习过程也不再枯燥乏味。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这节内容在“人教版”教材中使用的主要是线圈、灵敏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等正规器材,与该案例中使用的手摇式手电筒和微风电扇相比,就显得不那么生动有趣。但是,非正规物理实验的定性程度高,测量误差比较大,虽然用在课堂的引入和结尾部分都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它并不能完全取代常规物理实验精准度高的特点。

3 案例不足

现代技术案例《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更加注重探究和活动设计,内容设计上相比传统案例也更加新颖,如果以此案例进行教学,无疑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知识的铺陈很不到位。

从案例的第二部分“摇绳发电”的实验来看,数据采集器将微弱的电流信号传送到计算机上,经DIS软件处理后,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就会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教师提问,为什么摇动导线能在回路中产生电流呢?学生猜想可能是由于速度、位置或面积变化等原因导致的。这个实验其实可以抽象成教材常规案例里作为新课引入的实验: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摇绳速度的变化影响的是产生感应电流的大小,在教室有限的空间内改变位置也并不能改变此处的地磁场大小,而根本决定是否产生感应电流的因素是摇绳引起的面积变化,即在磁场中的闭合导体回路的面积变化与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有关系。通过控制变量,观察屏幕上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以定性地得出结论。但是,如果要探究通过线圈的磁场变化是否能够产生感应电流,这个“摇绳发电”的实验就很难做到了。

另外,在案例给出的手摇式手电筒和微风电扇内部结构中可以看出,两者都是磁体相对线圈运动,如果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或理解通过线圈的磁场变化了而产生感应电流,那么就可以解决上面的问题,但是显然很难实现。而且案例最后让学生能够运用本节所学知识来解释手摇式手电筒和微风电扇的原理,本身就是不太合理的。因为,按照这样的设计,学生基本不太可能得出磁通量的变化是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的结论。

为了完善这个案例,同时又能保证其现代技术性和学生体验性,可以利用DIS系统将教材中的常规案例进行改进[8],补充到该案例中来。

将导线弯成一个单匝线圈,并与微电流传感器相连接,微电流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连接,控制单匝线圈的位置和面积不变,用一个磁铁依次插入导线中、静止放在导线中、最后从导线中拿出来。如果回路中有微弱电流产生,数据采集器就会将微弱电流信号传送到计算机中,经过DIS软件处理,就会在屏幕上呈现出很短时间的感应电流图像。再结合“摇绳发电”的实验,归纳得出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教材中的常规案例虽然没有本文中介绍的现代技术案例特点分明,但是教学思路清晰,符合学生的认知,是常规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案例各有优缺点,不可片面看待。

参考文献:

[1]宋海峰.问题引领 探究归纳――《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教学设计[J].物理教学探讨,2012,30(8):19―21.

[2]朱成相.摇绳发电的再设计[J].物理教师,2010,31(5):19.

[3]陈林锋,傅兴锋.对开发“地磁场产生感应电流”的有趣实验可行性的讨论[J].物理教师,2005,26(11):35.

[4]俞丽萍.DIS实验与传统实验比较的实践研究[J].中学物理,2012,30(17):43―45.

[5]刘炳N,陈杰.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实验创新的问题(二)――实验技术的创新及其与传统实验手段的关系[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6(2):3―6.

[6]张伟,郭玉英,刘炳N.非常规物理实验:有待深入开发的重要物理课程资源[J].物理教师,2005,26(9):47―50.

线上转线下教学方案范文第4篇

摘 要:介绍基于MOOC+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从SPOC资源建设、翻转课堂实施方案、即时通讯工具配合课堂教学、碎片化与知识结构导图、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几方面介绍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通过对比成绩说明实施效果,对基于MOOC+SPOC混合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评价与总结并提出展望。

关键词:混合教学;翻转课堂;SPOC

0 引 言

大学计算机教育已被教育部确定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现有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学时数少,教学内容只能停留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应用上,而后续专业课却要求学生使用C语言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如何跨越从基础知识到专业应用的鸿沟,如何在知识和思维之间搭起桥梁,如何夯实基本功,培养和应用计算思维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为接下来的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这些是该课程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从两个方面着力破解,一是从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方面,寻求培养计算思维能力并能拓展应用能力的关键知识点;二是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验证是否可以利用MOOC+SPOC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破解这样的矛盾[1]。

1 基于MOOC+SPOC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放模式,有着强大的数据存储能力和处理能力,能将学习过程、进度、参与讨论等情况保存下来,通过对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实现教学过程化的电子管理,但MOOC也有缺陷,如居高不下的退课率、教师无法掌控学生的学习进程、习题甚至是考试都无法确保是否学生本人完成。如何充分利用MOOC优质共享资源并和课堂教学有效结合,使两者相互促进、互相融合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小范围私有在线课程,是MOOC的一个分支,规模一般为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MOOC+SPOC是指各学校基于同一门MOOC课程建设的专有的特色化在线开放课程。SPOC分同步SPOC和异步SPOC,同步SPOC是指SPOC和MOOC同时进行,学生不但可以得到MOOC团队的在线辅导,而且可申请到结业证书;而异步SPOC是由本校教师独立MOOC资源,根据学校定位、专业以及入学基础的差异,教师可以对MOOC资源如短视频、教学课件、测试题、期末考试题及讨论话题进行增加或删除,建设高于或低于MOOC标杆性课程内容,形成符合本校特色的SPOC课程资源。

基于MOOC+SPOC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本校或MOOC教师)“线上”提供教学视频、话题讨论、测试题等教学资源,学生线上自主学习,教师根据线上数据的反馈从而决定线下课堂内容,实现在线学习和课堂教学的融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把传统课堂的教与学翻转成为线上的教与学,线下则以讨论和答疑为主,从而提高W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 基于MOOC+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

2.1 进行SPOC资源建设

2016年春,我们在中国大学MOOC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的SPOC课程,该课程同步李凤霞教授C语言程序设计上的MOOC课程。由于李凤霞教授实验用到的编译环境是Dec C++,而我们要求的编译环境是Visual C++6.0,因此教学团队建设了私有SPOC资源,包括录制Visual C++6.0环境中程序的运行、出错类型和程序调试方法的视频,建设延展思维、拓展应用、单元测试等富文本配套资源并上传至中国大学MOOC的SPOC平台,如图1所示。

2.2 实施翻转课堂方案

改革C语言程序设计的第二章C语言基础知识和第三章结构化程序设计以基础知识为主,适合线上MOOC学习,而实验内容适合线下以任务、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按照翻转课程的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活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如图2所示,主题为“计算环境与程序的编写及运行”的翻转课堂教学活动安排见表1。

要想达到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一方面需要学生具备充足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使知识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认可和自主输出,从而支撑与教师的互动;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和编排。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法不适合整门课程使用,仅适合对部分章节的部分内容且仅适合作为课堂局部教学使用。

2.3 充分利用即时通讯工具QQ的群功能

由于QQ普遍使用,可利用QQ群功能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用于教学通知、布置作业和问题答疑。渐进式信息可刺激学生递进阶梯式思考,为线上线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有效途径。

(1)课前:将单元测试内容到课程QQ群,学生使用手机阅读测试题目,将答案直接写在纸上;教师在课程QQ群公布答案,并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评阅试卷。

(2)课中:教师可根据实验难易程度和学生课上反应程度,每隔一段时间在课程QQ群里实验题目、实验要求、问题描述、问题分析、算法设计、提示代码和程序代码;学生将问题或答案第一时间上传到群里,教师答疑和点评,学生分享互相学习,见表2。

(3)课后:学生将上机未完成的作业,包括编译未通过的源程序代码上传至课程QQ群,学生及师生间可协助共同调试,通过加分、红包、点赞、表情包、书面评语等方式进行鼓励。

2.4 利用碎片化与知识结构导图

碎片化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反复理解,成为课堂教学充分和有力的补充。每段3~8min的视频讲述一个完整知识点,学生可将视频资源下载到手机,随时随地对较难的知识点进行反复学习,使学习变得随心所欲。碎片化也有不足,如零散知识点和分散知识块不利于学生知识整体框架的搭建,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弥补这一缺陷,每章设计的知识结构导图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组织关系,教师可依据知识结构导图进行知识梳理和系统化引导,学生则可依据知识结构导图巩固复习,使零散的知识点得以重组及系统化。某章的知识结构导图设计如图3所示。

2.5 提升计算思维能力

学习程序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将这些思想和方法融合创造性地应用于新问题的解决,从而培养其计算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员可通过分析问题求解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如在学生完成数值和函数的学习后,给出问题:编程实现通讯录,要求能按照不同方式录入、查询和修改联系人信息,并能对联系人分组和按姓名进行排序。首先,讲解如何将已知信息转化为计算机可理解的形式,即问题的表示;其次,分析求解问题的方法和输出的结果;最后,引入程序设计语言来实现算法,编写代码并调试执行。

通过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锻炼计算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分组使用录屏软件录制视频,从问题描述、模块化划分、数据类型定义和程序关键代码注释这几方面解决本领域某一专业问题。从学习知识时的思考和实践到讲解知识时的分析和领悟,角色的互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提升有落脚点。

3 实施效果及评价

3.1 线上线下成绩对比

我们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随机挑选3个班120名学生组成实验班,采用混合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同一专业的其他普通班级采用传统模式。

线上MOOC成绩是单元测试、作业、讨论和期末测试成绩的加权,最终取得MOOC有效成绩的人数为91人,其中优秀32人,合格51人,不合格8人,分别占总人数的35.2%、56.0%和8.8%。北京理工大学开设的MOOC学人数是8 103人,其中2 927人优秀,2 552人合格,2 624人不合格,分别占选修课程的36.1%、31.5%和32.4%。较高的退课率是MOOC的常见现象,但太原科技大学学生的优秀率和MOOC整体持平,合格率远高于MOOC整体水平,说明学生整体水平高于MOOC课程教学要求。

线下成绩比对的数据来自于某教师同时授课的普通班和实验班。我们分别从最高成绩、最低成绩和平均成绩3方面进行比较,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实验班最高成绩、最低成绩和平均成绩均高于普通班,说明混合教学模式提高了课程的完成率和优秀率。

3.2 调查与评价

我们对MOOC+SPOC平台、资源使用、混合教学、翻转课堂、无纸化考试等多众多内容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图5和图6所示。结果显示,学生对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满意度较高。

4 工作展望

教改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名校的MOOC资源并不完全适合地方院校的教学需求,如北京理工大学李凤霞课程的编译环境是Dev C++,哈尔滨工业大学苏小红课程的编译环境是Code:Blocks,而大部分地方院校采用的是Visual C++6.0,教学过程中运行环境的来回切换、程序调试方法的差异等都给初学者带来困扰,因此建设符合地方院校特色的计算机基础类MOOC资源势在必行。太原科技大学联合忻州师范学院和吕梁学院实现协同创新[2]共建共享,联合建设MOOC资源,实现定制化SPOC和个性化SPOC,并按照32学时、48学时和64学时打包成不同类的课程,从实际项目开发中遇到的专业问题入手,师生联合录制适合不同学科门类体现计算思维的典型案例,从而满足地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需求。

5 结 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将担负起培养作为科学思维三大支柱之一的计算思维能力的主要任务,将为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做好必要的知R和应用能力铺垫,将培养具有计算思维素养、熟悉计算机应用的信息社会公民[3]。

MOOC的兴起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不仅对于促进大学高水平课堂建设具有明显作用,对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也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我们要借助MOOC开展“翻转课堂”和“混合教学”实践,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影响力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借助MOOC平台开设高水平、体现改革方向的课程,提高任课教师教学水平,使其成为惠及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的有效途径。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基于计算思维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模式改革与资源建设”(1-3);山西省重点教改项目“基于MOOC+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2016069);校教改项目“计算机基础课程类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课程设计与改革实践”(201520)。

第一作者简介:胡静,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与图像识别、智能计算和计算机基础教育,。

参考文献:

[1]战德臣, 聂兰顺, 张丽杰, 等. 大学计算机课程基于MOOC+SPOCs的教学改革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 2015(8): 29-33.

线上转线下教学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SPOC;财务管理;混合式教学

随着现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很多会计核算工作被人工智能手段所取代,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也逐渐朝着价值创造的方向转变。其中财务管理课程作为财会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承担着重要的人才培养职责。基于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本次研究也将重点探讨SPOC模式下的线上线下教育结合方案,一方面解决原有教育受到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问题,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SPOC模式下的教育过程设计优势

(一)满足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在教育部颁发的文件当中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的作用,并且认为当前的教育领域需要高度重视信息化手段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所以在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方面也需要做出改革。教育信息化作为高校建设的核心内容,开展混合式学习,能够响应教育部门的实际工作需要,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这本身是数字时代的学习需求。未来学生面临的问题将更加复杂,单一的知识和能力不足以让他们应对更加困难的情境,获取知识比掌握知识更加关键[1]。

(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

通常情况下,传统的教育过程就是将学生按照年龄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后,对学生展开知识教育。但由于学生个体能力之间存在差异,他们接受知识的快慢程度不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很难针对每名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出内容调整。然而在线教育的深度发展使网络层面的学习资源变得更加丰富,且易于获得,所以借助网络可以获得非常优质的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当前大多数高校都已经设置了相应的机房实验室或其他网络覆盖区域,这也给混合式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硬件基础。特别是对线上教学设计而言,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大纲安排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调整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完成师生之间的交互,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促进创新能力和协作意识的培养,能够在以后面临类似的情境时完成知识迁移,对于专项能力的培养意义突出。

二、SPOC混合教学模式框架

(一)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是混合教学框架设计的基础组成部分,学习者需要综合考虑并分析此类问题,才能主动整理资料,最终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此外需注意的是,问题情景本身处于开放状态,没有标准答案要求学习者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相应的对策。前期问题设计时,问题内容需要满足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能力,同时要具备吸引力,保障学习者能够最大限度地融入问题的解决环节中,这样才能充分利用线上平台的资源完成翻转课堂设计,从单一的课中教学转变为多层次教学环节的有序衔接。在预习阶段的问题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前测试结果对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状态作出评估,找出学生出现的普遍和共性问题,从而在线下授课环节以问题为中心开展协作探究活动。财务管理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问题情境本身非常开放,为了完成专业知识的迁移和提取,教师需要引导每一名学生将自己带入问题中,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习者的知识技能水平,通过问题引出相应的概念和原理。教师在每一个问题正式实施之前,应该对问题的结果做出预评估,分析此类问题产生的不同可能性,以便于在线下翻转时准备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2]。当然,学生本质上是问题设计的主角,所以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前要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参考依据,以引导性的方案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将问题进行逻辑化设计,必要时可以用思维导图或鱼骨图等对问题作出加工。

(二)教学活动实施

教学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教师要做好情境设计和前期教学内容的重点分析,这项工作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后期学习推进的基本组成部分,因为任何的前期分析都是为了帮助学习者完成意义建构,达到相应的教学预期目标。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财务管理中的很多内容都涉及非常专业的知识。所以,学习内容的分析应该包括这些内容的范围和深度,注重实践性要求,完成理论和实践的深度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无论是通过线上平台还是线下翻转教学,都需要以资源作为主要的应用目标。具体来看,呈现出问题情景并理解分析问题之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收集信息,从网络或教材内寻找问题解决的初步方案。线上与线下的交流过程可以通过各类教学平台、QQ、微信等多渠道完成翻转,确定最佳方案,教师通过系统讲解之后,过渡到课后提升阶段,让学生展开经验分享,从拓展训练和环节形成反思和批判的成果,最终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这表明教师可以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问题情境中对事件的本质有透彻的认知并且深入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此类问题[3]。例如,在涉及某些投资问题的计算过程中,就可以通过既定的数据信息让学生计算出现金流量、比例等关键参数,结合教材内的专业信息来收集资源解决问题。如果现有的资源不足以支持解决问题,则让学生通过网络渠道自主收集信息,并且将这些信息共享到交互平台上。线下翻转阶段则根据学生提交的问题解决方案,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将成果进行展示,而教师在对成果展开评价之后,可以确定学生有哪些问题没有考虑在内。教师在整个作用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并且避免学生偏离学习主题才能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有效帮助。课后提升阶段,学生可以通过相应的教学交互工具和教师交流和沟通,完成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整个评价阶段,以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为基本方案,一方面对成果进行概括和汇报,另一方面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问题解决能力[4]。

(三)多层次交互设计

多层次交互设计的核心在于交流过程,既可以通过微信群或QQ群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又可以通过在线交流和面对面沟通来审视学生的学习情况,解决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两种教学方式各有优势,并且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念下,可以完成交流体系的协同运作。例如在线上学习阶段,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与教师完成内容的审核与评估,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准确把握后做出正确引导。而线下学习阶段教师可充分扮演答疑者的角色,针对学生在线上学习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和解惑。

三、基于SPOC的财务管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

(一)课前阶段的自主学习

财务管理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都是在课堂内部完成的,无论是理论知识的讲解还是原有的课堂提问,都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学习内容,或是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SPOC模式下,教学的课前设计应该更加具有针对性,教师可以将需要学习的内容视频或其他参考资料上传到网络平台,或是制作成为微课,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章节与知识点的学习方法,帮助每一名学生在学习之前就能了解到具体的学习思路,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提升课前预习阶段的效率。例如,在学习到项目净现值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提前发布微课视频,把有关净现值的计算和净现值的应用两个方面的重点内容展示出来,从而发布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观看相应的微课视频。教师也可以同时发布课程大纲,让每一名学生明确学习内容以及预期的学习效果,通过课前学习测试的形式了解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学习平台的支持下,学生可以了解到自己在答题方面的正确率,教师也可以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学习动态信息,按照教学进度组织线下教学活动,最后完成实时引导和总结归纳,作出对学生的综合评价[5]。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可以将集中出现的问题统一提交。例如,在净现值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常见问题是净现值和折现率的关系理解不清,很多情况下都无法准确理解内含报酬率的概念,从而在相关问题的分析中忽视了净现值。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对净现值公式的计算方法并不熟练,所以教师在设计自主学习任务之后,还可以针对学生产生的共性问题,在线下交流阶段对净现值计算公式进行巩固。教师可以以企业的经营为例,从现金流量的比例中加入流动资金或固定资产等参数,锻炼学生的净现值计算方法,巩固教学重难点。这样一来就完成了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的配合,无论学生通过前期自主学习还是小组合作,都可以获得学习层面的正向体验,在后续的学习阶段,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融入其中。

(二)课中阶段的综合设计

课中阶段的综合设计环节要明确的要点是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进行配合,这样才能确定教学任务,完成重要知识点的讲解。教师可充分发挥思维引导的作用,对每个章节的琐碎知识点进行梳理之后再完成内容串联,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更加完整的财务管理知识体系。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与情境创设相结合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划分,通过小组合作演绎企业筹措资金的情境,针对不同的投资方案确定优劣程度,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又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估算项目运作时的现金流量,包括建设期间、营业期间和终结期间不同阶段的现金流量,最后得出正确的净现值等。诸如此类的案例内容分析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前一个案例的设计要点在于让学生了解资金筹措阶段的注意事项,避免投资风险;而后一个案例的目的则在于准确掌握投资评价指标计算方法,判断投资方案是否可行[6]。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教师可以发布相应的教学任务,例如根据企业的流动资金比例确定企业潜在的筹措资金需求并根据每年的营业现金流量来判断该项目是否可行。需注意的是,如果现金流量计算错误,会直接导致整个案例计算出现问题,所以教师应该给学生预留讨论和分析的时间。将计算的过程一一展示出来之后,将成果上传,最后依据网络平台对学生的计算方法作出评定。每一名学生在达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可以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课后阶段的针对性练习

课后阶段的针对性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和提升已经学过的知识,因为财务管理涉及的知识点大多都是生活中的案例和情景,所以教师在线上课堂中的教育内容应该通过线下阶段进行巩固,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现实企业在发展阶段,往往会面临不同类型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些财务案例产生的前提条件和现实背景,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企业在综合业务的处理方面应如何作出改进,利用SPOC平台为学生建立财务管理的专业数据库或习题库,根据不同题目的难易程度以及不同的考核内容对学生展开系统训练。另外,还可以针对不同板块设置讨论区域和沟通区域,帮助学生获取更高层次的知识点,这对后续的内容掌握乃至职业资格考试等都非常重要[7]。在考核环节设计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在线学习时长以及小组合作模式下的成果完成情况确定学生的学习结果。财务管理课程本身具有非常突出的实践性,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出评估时可以以线上作业的准确率等作为参考依据,让评价结果更加客观而真实。

四、结语

基于SPOC的财务管理课程混合教学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帮助每一名学生建立有序的教学计划,同时在问题设计实施、前期教学活动开展和交互方式的选择上更加科学和合理。无论是线上学习阶段、课内翻转阶段,还是课后提升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也应该根据教学要求设立阶段性的学纲,从而进一步发挥SPOC模式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张萍香,连德亮.基于MOOC+SPOC的财务管理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426(3):5.

[2]熊莉,戴维,马少晔.基于SPOC混合式教学的学情调查与课程设计: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419(22):4.

[3]朱忆琳,汪祥耀.SPOC视阈下会计双语混合教学模式研究:以“财务管理”双语课程为例[J].财会通讯:上,2024(12):4.

[4]由晓霞.基于MOOC+SPOC环境下管理类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4(35):2.

[5]杜改丽.“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公共基础类课程MOOC+SPOC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甘肃科技,202435(2):3.

[6]包晓岚,吴伟荣.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基于MOOC+SPOC混合教学模式[J].中国农业会计,2024(7):72-75.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