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浅析

风中追忆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4312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8分钟。

摘要:优化管理科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高校管理科学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够快速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文章针对我国管理科学本科专业的现行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之后,提出了我国管理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思路,具体包括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试行完全学分制,将培养规格精细化和构建跨学科“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改革

我国管理科学本科专业是在1998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学科专业介绍》中增设的专业,隶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随着大数据、数据挖掘、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互联网等技术的兴起与发展,管理科学本科教育也面临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冲击和影响,旧的管理科学本科教育内容已无法与如今的管理科学专业新发展趋势相融合。因此,管理科学本科专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以适应新时代对新型管理科学专业人才的需要。现阶段,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据依然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成功与否。因此,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国高校必须从管理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入手,从根本上解决管理科学本科教育所面临的新问题,优化管理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一、我国现行管理科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分析

由于各高校管理科学专业发展历史、师资力量、地域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各高校的培养方案也存在差异。为了便于对我国高校管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优化设计,有必要对现行培养方案进行分析。以下主要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培养目标分析

通过分析全国52所高校管理科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将培养目标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对培养目标定位的表述比较宽泛,对就业去向没有表述或表述模糊。此类培养目标表述通常为:该专业培养具备必要的数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的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够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定量的方法和信息技术对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决策和组织实施的基本能力,能够适应企事业和研究单位的不同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第二类对培养目标定位表述比较宽泛,但对就业去向表述清晰。此类的培养目标定位表述与第一类大致相同,但会明确学生就业去向,只是不同学校的管理科学本科专业就业去向存在差异。第三类对培养目标定位表述比较精确,相应的就业去向表述也较清晰。此类培养目标通常是围绕某一培养方向进行精准表述。当然,每个学校的方向设置会有所不同,如北京师范大学管理科学本科专业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突出金融工程培养方向,学生能在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和政府机关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金融服务、管理和技术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并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等相关学科培养研究生人才;中国人民大学则侧重商业数据分析方向,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企业信息管理、创新管理、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实践与研究。

(二)培养规格分析

培养规格是学校对所培养人才质量标准的规定,指受教育者应达到的综合素质,通常包括学制以及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等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它是专业人才培养的立足点和重要依据。培养方案中的学制主要指修业年限,目前我国管理科学本科专业的学制大致分为三种:一是标准的传统学年制。修业年限4年,学校按照严格的教学计划组织课程教学,学生没有选课自由。二是双轨学制。一方面规定修业年限为4年,另一方面还规定学生必须修完一定的学分才可以毕业,此种学制下,学生可以在每学期选择相应的课程。三是弹性双轨学制。弹性学习年限一般为3~6年,学生修完规定的学分可以提前一年毕业。目前本专业的学制大多数为第二种情况。关于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等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表述,目前主要有二要素法、三要素法和四要素法。其中,二要素法侧重描述管理科学本科专业在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的要求。三要素法侧重描述管理科学本科专业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要求。四要素法则侧重描述管理科学本科专业在知识、能力、素质和价值四个方面的要求。

(三)课程设置分析

从调查的52所高校来看,大部分高校管理科学本科专业课程主要按照公共课程或通识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其他特色课程设置。在各类课程下有的又分为必修和选修或限定选修课程,其中,公共课程或通识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一般是国家规定的课程,这些课程相差不大,其余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根据每个学校的优势资源有所侧重。另外,从52所高校中随机抽取了6所高校,通过对开设课程的学分以及各类课程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比例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如表1所示。通过表1不难发现,这6所高校在各类课程学分及其学分比例上差别较大,毕业所要求的平均学分为154,其中,毕业总学分要求最少的是中山大学147学分,最高的是天津财经大学168学分;从6所院校开设课程结构看,公共课程或通识课程平均占比为38.8%,占比最少的是华南师范大学的28.8%,占比最高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55.8%;学科(专业)课程平均占比为24.3%,占比最少的是中山大学的23.2%,占比最高的是华南师范大学的50.7%;专业课程学分平均占比为33%,占比最少的是天津财经大学的16.6%,最高的是中山大学的46.9%。

二、管理科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改革思路

通过我国管理科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结合社会对管理科学专业人才的新需求,按照2024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指导[1],同时根据新文科和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管理科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改革。

(一)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管理科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培养目标定位侧重于应用型、复合型管理科学高级专门人才。但应用型目标偏向职业教育,高级专门人才脱离了本科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本科教育终究不同硕士和博士。二是过去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一直强调按国民经济计划对口设置专业,对口培养专门人才,形成单一的“专业教育”模式。由于“专才教育”思想强调“学以致用”,致使专业培养口径过窄,毕业生的基础理论知识面不广、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日益成为我国管理科学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三是部分高校的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定位不清晰。管理科学专业具有管理学与工程学科交叉的特征,即要重视理论与方法,同时强调工程领域的应用性和实践性[2]。鉴于以上我国管理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三点问题,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管理科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重点体现以下几点。一是注重培养跨学科人才,即具备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强化学生跨学科意识;二是要把培养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作为核心目标;三是培养目标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要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和健康体魄等素质要求;四是根据OBE教育理念[3],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

(二)将培养规格精细化,试行完全学分制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管理科学本科专业实施弹性双轨学制,标志着由传统的学年制、学分制逐步向更加柔性学制过渡。为了更加适应社会对管理科学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体系的创新型人才,有必要试点完全学分制。所谓完全学分制是指以学分为单位衡量学生的学习量,不管学习时间长短,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的一种教学管理方式[4-5]。完全学分制是一种相对自由的学分制,不规定修业年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就业需求自由选择专业方管理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注:表中数据均来自各高校网站并经整理得出,其中,比例是指各课程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比值,不含“+”后面的学分,单位为%表16所院校管理科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结构向、课程、任课教师等。相比学年制、双轨学制、弹性双轨学制,完全学分制在教学组织上更多地体现了尊重学生个体、以学生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和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性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目前,很多高校已逐步采用三要素法侧重描述管理科学本科专业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培养规格要求,但没有将该规格要求分解到每门课程,也没有将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形成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因此,需要将每门课程与培养规格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不同要求层次对应起来形成关系矩阵,将培养规格精细化。

(三)构建跨学科“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2024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宣言》中强调新文科教育理念应注重多学科融合创新,通过融合新技术,实现新文科专业人才培养与当下的环境相适应,培养适应产业转型要求的人才[6]。在此新形势下,管理科学本科培养方案可以采用跨学科“平台+模块”的特色课程体系,具体见表2所示。通识、通选平台课程=公共基础平台课程+跨学科及素质教育模块课程,专业模块课程=专业必修模块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实践课程)+若干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在学分设置方面,建议毕业总学分在160左右,其中公共基础平台课程约40学分,占总学分的25%;跨学科及创新素质课程最低要求为12学分,此类课程按照跨学科融合、专业互通、文理渗透的思想开设人文类、社科类、自然类、艺术类、创新与就业指导六类课程,每类课程下又由若干门课程组成;专业模块课程又分为专业必修课程与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专业必修课程是管理科学专业必须学习的课程,约40学分。在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中根据专业特色,开出若干组柔性方向课程,每一组课程代表本专业的一个研究方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自由选取。通过上述的课程体系设置改革后,专业选修课学分约占总学分的42.5%,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程、专业、教师、学习量和学习进程。在课程设置方面,本科4年的学习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开设所有的相关课程,必须有所侧重。一是既要突出管理科学的专业特色,加强相关专业基础课,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并强调文理融合课,避免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和过于宽泛性。二是课程设置要重视实践课程的作用。管理科学本科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应改革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通过加大实践课程的力度带动其他各门课程的顺利开展。三是专业课程内容要体现课程思政元素。传统的教学理念专注于专业教育,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忽略了价值引领重要作用[7]。管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育人和育才进行有机融合。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管理科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中,要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崇尚创新”的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发展对管理科学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当然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适应调整的过程,在制定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方方面面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根据管理科学领域的学科发展趋势与现实需求及时作出相应调整,以不断完善和提高。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