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电气自动化技术培养方案{甄选5篇}

风中追风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1002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5分钟。

电气自动化技术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Abstract: 3+3 sectionalized training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e key of the link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establishment of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 and structuring integrated course system.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 of the"3 + 3 sectionalized training teaching reform project" in Jiangyin Polytechnic College, the basic idea and framework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teaching arrangement of the main course.

P键词:中高职;3+3分段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Key words: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3+3 sectionalized training;electrical automatic technology;talent cultivation plan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169-02

0 引言

为了贯彻落实《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苏教高[2012]5号)的精神,2012年,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联合,选择中高职“3+2”分段培养项目进行试点,由江阴中等专业学校的省级品牌专业与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的省特色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进行对接,2013年至今,根据省教育厅最新文件要求,两校试点模式改为中高职“3+3”分段培养。经过近五年的合作试点,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师资、实习基地、校企合作、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实行共建共享。已初步达到了办学目标实、培养模式活、课程体系新、实践效果好的预期目标。

1 中高职3+3分段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1 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广泛的企业调研,分析各类调查问卷和麦可思公司的关于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得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市场需求基本情况如下:①电气自动化技术就业口径宽、企业需求大;②企业需要操作、维护和检修合一的复合型人才;③以PLC应用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线及电气控制设备维护、维修人才最为稀缺;④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市场需求旺盛;⑤电气技术类班组管理岗位大部分由高职院校毕业生承担。根据市场需求,分析得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对专业技能和知识要求见表1。

1.2 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上述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的分析结果,在校企共建的平台上,按照行业企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要求,依据企业工作过程的要求,中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见表2所示。

2 中高职3+3分段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体系构建

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应从职业面向分析入手,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避免课程或教学内容的重复,又要使中高职教育课程的相对独立与完整。因此中职阶段重点加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高职阶段要深化课程改革,重点在新知识、新技术和综合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重点在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

中高职3+3分段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主要课程安排见表3,表中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四个模块以及每个模块中的主要课程和开设学期。

3 结语

从13年开始,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试点3+3中高职分段培养,就重点着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衔接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可喜的成果。但一方面自动化生产领域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尚需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吴繁红.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37-40.

电气自动化技术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职业教育中传统教学:一是以教师为中心,二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方法,因此根据专业课程建设实际情况,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构建新型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整体课程等。“案例推进教学”经过我院多年的教学实践,尤其适用于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教学。

1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施课程改革的意义

高职高专教育是直接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我院毕业生主要为烟台及周边地区企业服务,毕业生的技能水平及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发展。如何合理设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必须要与企业对接,适应企业就业岗位,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为实现我院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市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办法,探讨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综合改革方案,摸索了一条适应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新途径。

2课程体系改革及思路

2.1课程体系构建思想

根据我院学生的特点,按照素质教育是根本、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原则,结合汽车工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需要,以汽车岗位需求为主线,依靠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组成由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任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团队,剖析专业岗位,确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所需求的能力,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2.2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1)体现了基础性、时代性:加强专业课程讲授,还要加强选修课程讲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将当前通用的电气自动化技术插入到传统技术课程中,以解决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知识面不足的问题;单独开设传感器、PLC、供配电技术、组态技术等课程,由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根据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增加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企业具备提升的空间。结合岗位知识与技能要求,课程建设与企业对接,不能脱离关系,构建符合电气专业的课程体系。

(2)体现了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开设了公共课程平台、专业技术平台、专业技能平台、专业方向模块、专业拓展模块、人文素养模块、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模块,确保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的与时俱进。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加当前汽车企业常用的汽车智能设备课程、增加汽车营销,汽车物流等选修课程,以拓宽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知识面。例如:增加实训环节的内容和实训时间,加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基本技能(维修电工)、自动控制(单片机应用技术、电气CAD绘图、可编程控制器)能力训练,改革课程学时设置,如电气CAD绘图适合于案例教学可以适当减少课时,增加核心课程课时量。

3案例推进教学法

案例推进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驱动的教学方式,通过典型案例讲解知识。其特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定位在引导学生自我学习、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更改以往按章节授课方式,对教材章节和内容作重新整合,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包含在课程案例之中,学生课前预习,查找资料进行案例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让学生自主地寻找答案,最后教师答疑,讲解案例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通过案例授课,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并完成既定的任务,学生的团结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4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本文分析了创新教育视域下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基地建设、教师建设、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方面的内容,以加强电气类专业特色建设。

【关键词】

创新教育;电气类专业;特色;建设

在创新教育背景下,专业特色建设已经成为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电气类专业作为高校的重点专业,直接关系者电气人才培养。在创新教育日渐重要的高校教育中,电气类专业特色化建设成为各高校的重要工作。研究创新教育视域下电器类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能够促进电气类专业的发展,而且对高校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有着深刻意义。

1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电气类专业的综合性较强,不仅涉及到电子技术、电力技术,而且还涉及到信息网络技术、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学科知识。因此,电气类专业应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首先,在创新教育视域下加强电气类专业特色建设要加强制定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而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根据学校的文化传承、办学历史和专业发展方向制定。为此,高校应积极制定体现本校人才培养特色的方案,并根据方案构建电气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规划电气类专业的发展方向。另外,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电气类专业特色建设应加强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坚持创新人才培养的主线,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重点突出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和创新性特色;其次,在创新教育视域下加强电气类专业特色建设需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将创新精神、人文素养、国际交流能力等目标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之中,重点培养能够从事工程设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尤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要着重强调国际化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以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再次,在创新教育视域下加强电气类专业特色建设应加强重视专业发展方向的前沿性,在特色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高校的办学传统,而且还要重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和前沿特点,及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促进专业特色化的发展。另外,高校可以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引进国外大学的优秀课程资源,加强培养国际化人才;最后,加强重视课程的模块化发展。在创新教育视域下加强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应设置模块化教学,按照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自主发展课程这四个模块进行课程设置。通识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教育、文化艺术教育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电气类专业学科需要学习的主干基础课程,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电气自动化、电力系统、电气技术等专业主干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自主发展主要指新技术选修课程,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加强综合实践基地建设

首先,在创新教育视域下加强电气类专业特色建设应按照专业课程的类别构建实验室体系。为此,学校可以根据专业课程设置专业主干类实验室。例如,高校可以根据电力电子、电机、电磁兼容等内容开设相关的实验室,加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研究。另外,高校可以根据专业的发展方向建立综合类实验室,以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例如,学校可以开展智能楼宇模仿、智能变电站、控制工程实验室、电力系统实验室,开展专业实践教学。除此之外,高校应加强重视创新教育,建立以创新研发为主的实验室。例如,高校可以建立科研实验室和创新实训室,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在创新教育视域下加强电气类专业特色建设应加加快建设教师自研实验室。建设教师自研实验室能够有效避免高校实验室建设过程中的设备雷同、缺乏特色、科技含量低等问题。为此,学校应加强重视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科技兴、创新性、开放性、研究型和工程性的科学研究,加快建设用于教师科学研究的实验室,促进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最后,在创新教育视域下,电气类专业特色建设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基地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校内的实践教学资源,而且能够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实现学校和企业人才培养的优势互补,为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行业发展前沿特点知识和学科交叉技术。并且,小校企合作合作构建实习基地应突破传统的企业实习实践模式,根据学生的课程学习开设企业见习和企业实习教学,加强学生对相关行业的了解。

3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在创新教育视域下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采用层析教学法培养一般创新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首先,高校应积极开设创新实践课程,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纳入专业教学计划之中,通过开设必须课的形式,制度化执行人才培养计划。例如,电气类专业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完成创新产品研发,加强学生的创新锻炼,积极培养一般性创新人才;其次,高校应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创新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创新研究,将课堂所学的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学校可以通过开放性的创新实验室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年级进行创新实践。除此之外,学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创新竞赛和科技竞赛,加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最后,高校应积极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激励政策,充分调动电气类专业培养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为此,高校应对电气类专业特色化建设提供经费资助,并制定针对教师和学生的经济奖励及工作奖励,激发学生进行创新研发的积极性。

4建设双师型教师

在创新教育视域下加强电气类专业特色化建设需要高校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为此,高校应积极重视电气类专业教师的教学培训,定期组织电气类专业教师参加培训,引导电气类专业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技能,尤其要学习实践教学技能。另外,高校应组织电气类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训,了解行业发展的前沿热点和新兴技术,不断提高电气类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使电气类专业教师能够科学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电气自动化技术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3+4”培养模式;对比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对专科层次以上人才的需求度越来越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4年)》提出构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2年,江苏省着手试点“3+4”七年一贯制项目,即3年中职与4年本科分段培养人才。“3+4”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本科层次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对于江苏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3+4”是一个新生事物,通过其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可以更好地明确“3+4”人才培养模式的独特性,并从传统模式中获得经验与启示。

一、培养目标的比较

(一)三年制中职培养目标: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三年制中职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为主,要求学生能够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岗位;有健康的体魄与较高的心理素质,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例如,三年制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描述为:“培养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够从事机电设备、生产线安装、调试、运行、检测、维修及营销等工作,有良好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

(二)五年制高职培养目标:技术技能人才

五年制高职在三年制中职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有一定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会操作,还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并能运用于实践。因此,五年制高职的目标是培养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有较高综合能力,能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例如,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描述为“: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的理论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与操作技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安装、调试、维护、检修与技术改造等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3+4”人才培养目标: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随着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国内高等院校对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不断的尝试及探索,“3+4”就是其中之一。“3+4”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中职与本科阶段有更为具体的培养目标。例如,“3+4”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培养符合电气工程领域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乃至区域经济建设需求的,具有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工程能力的,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电气自动化应用型技术人才,毕业后5年左右在相关领域企业的生产、研发、质检、管理等部门担任管理及技术骨干”。其中,中职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面向智能装备制造业,培养具有基本的文化知识、会学习、会创新,有健康的身体与心理、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需够用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与中级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本科阶段培养目标为“培养符合电气工程领域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乃至区域经济建设需求,既有本科层次专业理论、又经工程实践能力强化,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电气自动化工程应用型人才”。

二、职业岗位面向的比较

(一)三年制中职职业岗位:注重基础操作

三年制中职的职业岗位主要是基础操作性的,对理论知识要求不高。例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有机电设备操作、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与产品维修、自动生产线制造、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设备管理员以及营销员等。

(二)五年制高职职业岗位:注重技能形成

五年制高职的职业岗位对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略高。例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事机电产品或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维修、质量检验等工作,还可以从事机电产品的营销、机电设备的改装、生产现场的技术服务等工作。①

(三)“3+4”职业岗位:注重技术应用

“3+4”的职业岗位对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宽专业口径、深化专业生产管理开发、设计及研发创造能力有一定要求。中职阶段学生的职业面向是电气控制设备的制造及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电气自动化设备管理维修、质量检验,电气自动化设备及产品的营销、生产现场技术服务、电气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改装以及相应的电气设备的维护、生产等企业、供配电等相关行业。本科阶段培养学生的电气生产及技术管理、设计、研发、建设维保、质检及销售的工程应用能力,毕业时学生具备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水平优势将会更明显。

三、课程体系的比较

(一)三年制中职课程体系

三年制中职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组成,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确定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其中,公共基础课有文化课、体育课、德育课等,专业技能课有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与专业任选课,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开设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机电产品维修、自动化生产线运行以及机电产品营销等专业技能课程。除了专业课程学习外,学生还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内外实训,最后进行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操作技能,为未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二)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

五年制高职的课程体系也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组成,与三年制中职课程体系有所不同的是在课程开设数量、课程内容难度与深度上都有所增加。例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技能课有机械识图及CAD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电工电子技术、机电设备电气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设备装调技术、机电设备管理技术等。

(三)“3+4”课程体系

“3+4”强调前3年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并突出其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后4年强调更为宽泛的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有效衔接,形成七年一贯制课程体系。3年中职阶段的基础理论知识强调“必需、够用”,突出技能的形成与实际应用,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组成。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素养,达到本科学校的入学要求,将通识课程中的几门课程称为接口课程,定为核心基础课。与本科学校共同协商,加大课时,加深内容,考核由本科学校主导。专业课程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构成,主要培养学生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基本专业技能。4年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将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专业设计与应用能力、创新素质融为一体,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实践能力与学习能力。通过七年一贯制的课程体系培养,前3年突出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并夯实学生基础,后4年将理论与实践深入融合并进一步深化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实践技能、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四、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对“3+4”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完善“3+4”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方案的制订对“3+4”人才培养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必须明确培养目标的规格,完善培养方案的各方面内容。“3+4”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可由本科学校牵头,本科学校、中职学校、相关行业企业、教育专家共同参与。例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3+4”中职阶段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健康的体魄与心理,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掌握升入本科学校继续学习的必要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同时取得中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证书,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本科阶段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控制仪表、过程控制、电机拖动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能在工业过程控制、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机控制、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开发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3+4”人才培养方案对于明确中职与本科学校各自的培养目标、教学过程的安排有重要作用,为“3+4”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明确了方向。②

(二)制定“3+4”课程标准,保证教学质量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重中之重,是中高职衔接的落脚点。为了保证课程的顺利衔接,中职与本科学校必须共同制定“3+4”课程标准,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重要保障。“3+4”课程标准的制定要因专业而异,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来制定,中职与本科学校按照同一个课程标准分段实施。在制定课程标准时还应取得行业企业、教育专家等主体的帮助,不断完善课程标准。多个主体共同参与课程标准制定,对于中职与本科学校合理的教学分工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此外,课程标准的落实与教学质量的提高,还需要学校对“3+4”试点班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通过检查发现问题,进而不断完善课程标准。

(三)确定“3+4”考核机制,科学评价方式

“3+4”中职阶段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由中职学校组织评定,期末考试的文化课可采用全市统一命题的方式进行,专业课可由中职与本科学校共同组织命题。3年中职的学业完成后,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才能顺利转入本科学校继续学习。一是学生所学课程必须全部合格,按时完成规定的最低学分;二是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相应的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三是学生必须参加本科学校组织的转段考试,考试通过后才能转段。考核机制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教师了解教学实施情况,对提升“3+4”的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四)建立“3+4”教师培训制度,优化师资队伍“3+4”班级与普通的中职或本科班级有一定差异,为了保证“3+4”班级的教学质量,要建立“3+4”教师培训制度,优化师资队伍。首先,应成立“3+4”专门的教师课程组,按照专业分类,把所有参与“3+4”教学的教师集合在一起,共同讨论教育教学问题。其次,中职与本科教师应互到对方学校交流学习,了解合作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所遇到的困惑、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等。最后,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学校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提升学历,提升专业素养。

[注释]

电气自动化技术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Abstr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eeds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paper described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process of training model of electric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personnel based on coal mine applica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similar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Key words: electrical automation;personnel training mode;curriculum system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276-01

1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指导思想

按照《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教高16号文件的有关精神,学院在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就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进行了明确的部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原则,根据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主动适应煤炭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理念,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

2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过程

2.1 煤矿岗位调研根据本专业学生的生源及就业情况,首先确定将包括煤矿开采企业、煤炭加工企业、煤矿机械电气设备制造企业的相关岗位和岗位群职业能力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采用调查、实习、参观走访、座谈、竞赛、参会、进修学习机会等方式按计划展开,通过大量的调研,使我们在专业定位、专业发展方向、办学基础、人才培养模式、管理组织、毕业生就业、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建设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资料和宝贵的经验。

2.2 课程体系构建首先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课程体系。确定了电气设备安装、电气检修、供配电系统的运行与管理、矿企电气自动化系统运行、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技术开发、机电设备的营销及技术服务六个核心岗位。按照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和学院整体学制安排,确定了1+1+1的课程体系框架:即第一学年进行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的学习,第二学年及第三学年前半学期进行职业技能课、能力拓展课的学习,最后一学期进行顶岗实训。其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优化课程内容。按照检测仪器的安装、检查与管理、矿用电器设备维修、变配电系统的维护保养、电气系统设计与调试等典型工作任务,将内容融入职业能力课程中,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构建学做一体的项目驱动式教学内容设计。

2.3 教学方法及模式改革强弱结合,秉承传统,建立健全“123”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为一个中心的教学理念;实验、实训、二个实践环节层层递进的“二层深入” 教学手段;主干课程、实践模块、能力证书三条线同步进展的“三线并行”教学方法。 职业技能课程均按照项目驱动的形式进行一体化教学,认识实习、课程综合实训、顶岗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层层递进。

2.4 校企合作与实践条件的建立学生在实训基地顶岗培训,执行规范的职业配训,实训的项目是本专业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及工作岗位, 专业已和玉华煤矿、东坡煤矿、西安煤矿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长效的合作办学协议。

2.5 教学条件改善师资方面,专业具有较雄厚的师资力量,经过培养与引进并举的措施,逐步形成能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专兼并举,校企共培的师资队伍。硬件方面,为了满足“做、学、教”一体化改革的需要,满足学生实践技能环节的需要。需着重实验室改造、组建实习、实训基地。

3人才培养实践过程的主要成效

3.1 形成新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与实习企业进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通过多次详细分析,确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相关的知识、能力,确定课程种类与门类,形成“三层循环、能力递增”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流程和课程体系框架,最终形成新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2 完成三门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根据电气自动化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确定《数字矿山微控制系统开发与实施》、《电气控制系统与PLC》、《工厂变配电设备安装与调试》三门核心课程。参照电气自动化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完成课程单元与课程标准的设计,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核心课程为引领带动其他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工作。并且按照教学内容要求自编体现“工学结合”特点的教材。分别列入院级精品两门,省级精品课程一门。

3.3 完成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工作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课程标准必须按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来制订。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素质等培养目标都有明确的要求,并对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的教学团队,教学条件,教学资源等都有详细的安排。

3.4 深化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形成了实习实训管理员制度和校外实习实训管理等制度,确保学生生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与企业优秀技术人员组成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共同进行课程改革等工作。充分利用企业优质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同成为“育人”的双主体。

3.5 学生培养质量得到提高由于课程内容连贯性比较好,针对性较强,学生处于边学边练的学习过程,因此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就业以前100%的学生拥有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学生在企业进行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方面的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要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多方面的接触,综合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通过校内外的职业技能竞赛和课程设计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小组成员发挥每个人的智慧,通过头脑风暴等各种方式,创新出多种多样不同的方案,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加之煤炭行业的人才缺口,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大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杜少武,吴黎丽,丁明.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发展思路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6):63256.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