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490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0分钟。
生物质能源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徐州市 地面水厂 工艺技术改造
一.背景概述
徐州市地面水厂位于市区北郊,建成投产于1992年6月,占地103亩。设计日处理水量约20万m3,目前日处理水量约10万m3。工艺流程如下:
该水厂源水主要来自微山湖的湖西航道和江水北调时期的大运河。正常情况下水厂能够取到接近Ⅲ类水源水质的源水,出厂水符合国家规定的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
由于地面水源直接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该水厂水源水质污染问题一直困扰着水厂的正常生产。从1994年到现在,几乎每年都要出现因水源污染而造成的短期停产事故,给徐州市的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的正常供应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对污染源水中的一些污染物,常规工艺不仅无力去除,而且由于它们的存在,使常规工艺本身的除浊、消毒目标也显得力不从心。受目前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对这些污染源水加以处理时,水厂所能采用的相应的措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折点加氯和增加混凝剂投加量。折点加氯不但增加了水厂药剂费用,增加了出厂水对管道腐蚀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造成了严重的氯化有机物问题,给饮用水安全带来了很大威胁。改变源水水质低劣之现状,最根本的措施是治理废水,控制污染。但限于目前的经济实力,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治理好污水,控制水源污染。而寻求好的水源,迁建取水口,整个徐州境内也难以找到一块理想的水源地。退而求其次,在净水厂中对所取用的污染源水采取新型的处理措施,以缓解水源污染对给水工程造成的危害,从而保证出厂水质符合国家卫生要求,就成为特定历史条件下一种不得不面临的选择。
二.水源水质
总结地面水厂水源水质污染特点:一是突发性水源污染频率高,造纸废水污染占主要地位;二是取水口距船闸较近,造成取水口附近经常有大量船只滞留,影响水质;三是夏季微山湖水草腐败,有机腐殖质等含量较高。根据地面水厂的运行记录及水质检测数据表明:地面水厂水源遭受的是综合性污染,既有生活污染,也有工业污染,并且从源水的PH、色度、嗅与味、CODMn等指标来看,认为工业污染中尤以造纸废水污染为重。下表为98――2000年自来水公司对湖西航道取水口的水质检测统计:
项目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平均值 极大值 极小值 平均值 极大植 极小值 平均值 极大值 极小值 色度
(度) 30.4 60 15 26.86 45 13 29 47 15 浊度
(NTU) 29.75 70.9 11.6 38.4 96.0 21.7 34.6 160 7.71 PH 8.07 8.270 7.835 8.06 8.343 7.436 8.08 8.495 7.429 铁
(mg∕L) 1.00 2.25 0.45 0.66 2.85 0.29 0.91 3.60 0.35 氨氮
(mg∕L) 0.313 2.4 0.12 0.39 2.8
以上统计数据表明:地面水厂水源有机耗氧物质及色度偏高,CODMn大于5mg∕L以上的天数占总天数的60%以上,色度指标也相对较高,平均在30(Pt-Co)度左右。而水源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平均值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源水氨氮在0.5mg∕L以上的占总天数的30%以上,特别是2000年以来,源水氨氮在1.0mg∕L以上的占总天数的27%,并且源水的亚硝酸盐平均值达0.6mg∕L,最高达7 mg∕L以上。
根据历次地面水厂的停产记录,主要是取水水源受到突发性污染的影响,造成有机耗氧物质、色度、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严重超标。而这些突发性的污染因素对地面水厂造成的影响程度和深度是目前地面水厂的技术改造中首先要考虑解决的问题。
三.试验分析
为解决源水水质下降和水质标准不断提高的矛盾,寻找适合当地污染源水水质特点的一整套处理工艺和优化技术,99年自来水公司有关技术人员自行设计出一套400L∕h的净水工艺试验模型。该模型包括生物预处理、常规工艺处理和深度处理三部分,今年上半年该装置投入运行,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分析。
通过对各模型工艺流程的常规项目测定分析表明:浊度的去除主要是靠常规处理工艺,但当受有机污染的水源水经常规工艺处理后,水中的CODMn只能去除20%――30%,且由于溶解性有机物的存在,不利于破坏胶体的稳定性而使常规的工艺对原水浊度去除效果也明显下降;对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去除主要是靠生物作用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但当源水氨氮含量较低时,其去除效果也相应降低;采用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尤为明显。
本试验模型还将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分析来比较生物预处理工艺在不同水温、滤速、滤料、汽水比等条件下的处理效果;并对生物预处理、常规工艺、粉末活性炭及臭氧、活性炭池的不同组合工艺进行经济技术比较,为地面水厂的工艺技术改造方案的优取、设计参数的选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四.改造方案
(一). 方案比选
根据对地面水厂水源水质特点的分析及试验研究的成果,自来水公司今年上半年组织召集了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及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等有关单位专家进行了多次的专题讨论研究,推荐了二种技术改造方案:
方案一:生物预处理+粉末活性炭+常规工艺
根据水厂小试结果表明:生物陶粒滤池对源水的氨氮具有较好的去除率,今年五月份以来,源水氨氮大都在1.0 mg∕L以上,经生物预处理后,源水氨氮去除率能在78%以上,而在源水氨氮较低的情况下(<0.2 mg∕L时),经生物滤池后氨氮去除率相对较低,一般要小于50%。虽然生物预处理工艺在水质正常情况下,其氨氮、色度、CODMn等去除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但对水质的稳定性方面,节省混凝剂、加氯量及全面提高出厂水质方面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粉末活性炭具有吸附速度快,易于在短时间内充分发挥其吸附能力。98年初,地面水厂根据生产需要上了一套较为简易的粉末活性炭投加装置。实践证明:在源水轻度污染情况下采用投加粉炭10――15PPm;污染严重时投加25――30PPm时,其出水效果较为理想,CODMn及色度去除率可增加30%以上。在突发性污染情况下,利用粉末活性炭对突发性污染物如挥发酚、有机物及色度等去除效果好的优点,用此工艺较为方便灵活并可避免一次性投资较大的问题。
方案二:生物预处理+粉末活性炭+常规工艺+生物活性炭滤池工艺
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对源水中难降解有机物氧化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用生物活性炭池中活性炭的极强的吸附能力,对源水中已被分解为小分子的有机物进行吸附。另外活性炭上附着的微生物在充足的供氧条件下,在耗氧状态对吸附的有机物等污染物进行生物降解,并最终达到降解去除污染的目的。
在第一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生物活性炭池,在大多数情况下,即冲击负荷不是特别大的情况下,出厂水质将有更大的保证,其处理水质都能满足《城市供水行业200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中规定的88项水质标准要求。
(二).方案的技术经济初步比较
按照地面水厂目前实际供水量,计划对其改造分两期完成,一期改造工程规模为10万m3/d 。
两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综合比较见下表:
序号
项目
方案一
方案二
1
总投资 (万元)
1400
3300
2
工程费用 (万元)
1150
2800
3
制水成本 (元╱m3)
0.04
0.23
4
源水水质
Ⅲ――Ⅳ类
Ⅲ――Ⅳ类
5
出水水质 (88项)
基本保证
保证
6
工程量
较小
大
7
建设周期
短
长
8
与原有水厂管路交叉
基本没有
多
9
供水可靠性
一般
好
通过上述比较,两方案的主要优缺点概括如下:
方案一 一次性投资较小,技术性要求相对较低,增加的运行成本较少,但受源水水质冲击负荷及温度影响较大。
方案二 一次性投资较大,技术要求较高,管理较复杂,增加的运行成本较高,水质处理受水温的影响比第一方案小,在不出现特大冲击负荷情况下,出厂水水质可以满足一类水司的水质指标要求。
(三). 初步推荐方案
通过上述分析,方案一和方案二对全面改善地面水厂出厂水质都具有一定的作用。由于徐州地处江苏北部,冬季气温比较低(小于10度的气温在100天左右),生物预处理工艺在冬季难以保证处理效果。因此,增加了深度处理工艺的第二方案具有更强的适应范围,出厂水质更有保证且符合《城市供水行业200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要求。在投资许可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第二方案。
五.初步结论
徐州市在饮水资源方面是一个水质水量保证系数较低的综合型缺水城市。要将目前污染较严重的水源改造成国家Ⅲ类以上水质的水源,涉及面广、耗费巨大、耗时长,而就目前的污染状况想通过常规工艺达到高要求的水质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对现有的地面水厂净水工艺进行技术改造是保证地面水厂正常运行的必由之路。
采用生物预处理+粉末活性炭+常规工艺+生物活性炭工艺,提高了水厂的技术含量,相应地将提高水厂操作及管理的水平,有利于促进水厂的技术进步,并可为同类型的水厂改造以及新建水厂提供技术参考和工程经验,有助于国内水厂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且对稳定徐州市社会、发展,改善徐州市的投资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质能源方案范文第2篇
1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以及利用存在的制度问题
(一)档案单位信息管理不全面、结构设置不合理
在我国因为一些历史发展的原因,我国政府在档案管理中针对的记录收集对象往往存在于机关事业单位,并且收藏的档案大多以文书的形式,以及一部分的财务信息档案、知名人士信息档案、科技发展档案和声音档案记录,然而反映社会历史原貌的实物档案留存较少,所以这样的档案收藏结构不够全面,不能完全展现出档案记录的意义,无法体现出社会在档案管理上的进步。另外,近几年随着国家法制建?O的不断完善,政府越来越重视对档案的管理,颁布了《档案法》并实施,尽管改善了档案工作的外部条件,但是很多地方档案管理部门的经费不足,造成一部分应该进行资源利用的档案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使档案馆里的档案结构不合理,数量也不够,不能更好地对信息资源进行利用。
(二)原始实物档案资料保存较少
实物档案的管理不仅能够放大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同时还可以提升档案工作的质量,但是实物档案的管理有一定的难度,在于实物档案容易和文物交叉重复,造成档案工作中的失误,所以在实际档案整理的过程中对原始实物档案的保存较少。实物档案与文物的混淆冲突,使得文物管理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交叉,直接增加了工作难度,使得工作质量不高。同时实物档案比较分散,在收集上也比较困难,使得对实物档案的掌控性较差,档案管理工作者在对实物档案进行收集的工作会出现大量的疏漏,所以导致现阶段原始的实物档案保存较少。
(三)档案管理缺乏社会法律制度的保障
虽然我国近几年制定并颁布了《档案法》等在档案保密方面的规范性政策,关于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些法规和制度,使档案工作有法可依。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对于档案工作保证的法律支持也越来越多,但是这些法律政策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法律保证体系,不利于档案工作进程的完整性。
(四)在档案管理中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不到位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会大众在信息获取的方式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档案管理上也改变了原有的纸质信息记录方式,在迅速发展的信息科技时代,信息技术为档案整理收集提供了新的储存方式、传播途径以及信息归类方式,致使档案需要归集的信息快速的增多。尤其是在不同的媒介载体中,各种信息载体的形式大量的增多,给档案管理部门的信息资源分类利用带来了许多不便之处。相对应的档案部门在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工作中没有进行模式上的改革,就产生了许多落后性的问题。
(五)档案管理人员的基本技能偏低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在对于档案工作者的要求上也比较高。在学科分类上还专门设有档案学这里课程,可见档案管理对专业素质的要求较高。但是由于社会上档案管理人才的缺失,在人才选拔上往往退而求其次,使得档案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并且一些资质较弱的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没有进行创新,观念陈旧,导致在进行档案分类整理上,容易出现混乱,更加剧了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工作难度。
2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及利用的制度变革对策
(一)完善档案部门的结构
要使档案信息资源的使用者能够更好的利用,提高档案部门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条件。所以档案管理部门要想办法提高档案的涉及范围以及信息质量,使档案信息使用者能够通过优化的信息资源得到社会所反映的问题。在政府事业机关要改变传统的分散管理档案的制度,专门设立综合档案办公室,方便统一管理本部门的所有档案信息,也可以设立专业的部门信息中心,实现了档案信息、书籍和情报机密的统一管理。在档案补充的制度上也要进行变革,要不断地开展信息资源收集的工作,使分散在社会大众手上的历史重要珍贵资料能够得到统一的管理,以增加档案馆的信息资料的数量,扩大了收藏的信息所覆盖的历史时间跨度。
(二)加强实物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
一套系统完善的规章制度有利于管理工作更好的开展,对于原始实物档案的管理中也是如此,当下对于实物档案的收集、管理以及利用等制度保障结构还不够完整。所以要求当下尽快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档案管理相关部门要协同权威的专业人士尽快制定实物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各部门根据下达的文件相应的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监督机制,把实物档案的资源更好的利用起来。
(三)构建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
首先,完善与档案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加法律的系统性与可操作性。然后相应的制定能够与档案管理配套的有关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应用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档案法规的监督管理机制,普及档案管理者的法律知识,保证法律能有效的实施下去。
(四)改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服务理念
优化开发利用资源信息需要改变过去的管理理念,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树立全新的观念。紧随时代的步伐,档案管理员应该建立主动服务观念,建立开放式的管理观念,积极的融入到社会中,才能更好的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建立相互帮助的理念,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同应用。为了适应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状,档案工作者也应建立起市场观念,优化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
(五)加强对档案管理者的素质教育
为了使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进行的更加顺利,必须使广大的档案管理者转变观念。首先档案工作者要树立起现代的管理理念,建立为社会服务,时刻把握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大致方向,寻找档案工作新的发展模式。提高团队意识,使档案工作者形成群体对工作具有认同感。并且要拓宽档案人员的知识层面,档案工作者通过学习不同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信息资源能够加以归纳分类总结,学习运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工具,使得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得到最优的效益。
生物质能源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洛阳江 水环境容量 总量控制
1 前言
水环境容量是指在保持水环境功能用途的前提下,受纳水体所能承受的最大污染物量。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科学的控制排放总量是改善环境质量的根本手段。科学利用水环境容量,对控制水环境污染、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水环境容量研究
2.1 水环境容量控制因子与控制单元
综合考虑水质监测资料以及污染源调查结果,此次研究的主要污染物控制因子确定为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3-N)。划分控制单元的目的,是将不同使用功能的水环境功能区与排入该区的污染源联系起来,进行环境、技术、经济综合分析,以实施综合防治。根据《泉州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类别划分方案修编及编制说明》,将洛阳江流域各水环境功能区经过适当调整后划分为5个控制单元。
第1单元:惠女水库上游河段,自后坂水库断面至马甲镇断面,为保证惠女水库水质达标,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III类水质标准[1]。
第2单元:惠女水库,自惠女水库进口断面至惠女水库出口断面,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地,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III类水质标准。
第3单元:洛阳江主干流,自惠女水库出口断面至阳江断面(高速公路桥),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地,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III类水质标准。
第4单元:黄塘溪,自紫山断面至埔兜断面,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地,执行II类水质标准。
第5单元:洛阳江阳江断面至洛阳江桥闸、北渠和黄塘溪埔兜断面至出口,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地,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II类水质标准。
选择第1单元、第2单元、第3单元、第4单元作为水环境容量计算的基本单元。第5单元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地,不进行水环境容量计算。
2.2 水环境容量模型选取
惠女水库形状为狭长形,可近似看作河流的一段。根据地表水水质现状、河流水量、污染源现状,采用《制定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原则和方法》[2]推荐的物质平衡方程式,计算洛阳江流域共四个单元的水环境容量预测,并制定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其预测方程式为:
Q1C1+∑qiCi-Q2C2=K(Q1C1+∑qiCi)
式中:Q1、C1―分别为上游断面水量(m3/s)和污染物浓度(mg/L);
qi、Ci――分别为排污口或支流的水量(m3/s)和污染物浓度(mg/L);
Q2、C2―分别为下游断面水量(m3/s)和污染物浓度(mg/L);
K―污染物综合衰减系数。
综合衰减系数K值可根据河流断面的水质、流量监测结果,以及污染源排放量统计资料等从上式反推求得,计算公式如下:
K=1-Q2C2/(Q1C1+∑qiCi)
2.3 模型参数确定
洛阳江和黄塘溪流域河流流量取自水文资料[3]监测资料成果。
污染物浓度(COD和NH3-N)取自对洛阳江、黄塘溪流域监控段面水质进行监测结果。
污染源排放量包括点源和非点源排放量。农村生污废水、农村散养废水、规模化养殖废水归入非点源范围,工业污染源、城市生活废水归入点源范围。洛阳江流域生活水平较低,大部分生活粪便和畜禽粪便用于农堆肥,乡村离主河道较远,尤其是洛阳江上游流域和黄塘溪流域,污水在排入河道之前大部分渗透于土壤中,只有少部分排入河道水体。根据现场考察和参照有关资料,排入河道的非点源污染物排放量单元1、单元4(惠女水库库区以上、黄塘溪)以排放量的10%估算,单元2、单元3 (惠女水库、洛阳江主干流)以排放量的50%估算。排入河道的点源污染物排放量均以排放量的100%估算。容量计算是在枯水期,面源中的农田径流排放量忽略不计。
各单元的污染源排入河道的COD和NH3-N量见表1。洛阳江和黄塘溪主要河段有关计算参数和K值见表2。
2.4 水环境容量核算
计算水环境的净容量,即在现有的污染源分布状况下,控制单元剩余的环境容量,计算公式如下:
W净=31.5×[Q2Cs/(1-K)-Q1C1∑qiCi]
其中:W净-环境净容量,t/a;
Cs-控制断面功能区标准限值,mg/L;
C1-起始断面的污染物浓度,mg/L。
若起始断面为前一水环境功能区的控制断面,则C1为前一水环境功能区的标准限值;若起始断面为河流的源头,则C1为该断面现状监测值。
洛阳江和黄塘溪的主要河段净容量的预测结果见表3。
3 染物总量控制
3.1 总量控制原则
以饮用水源保护要求为指导思想,结合洛阳江、北渠、黄塘溪水质现状和洛阳江流域污染源现状,制定污染总量控制方案。总量控制方案的基本思路是:从宽到严逐步控制,分轻、重、缓、急。对拟控制和削减的污染源按紧迫性和重要性进行优先排序,分阶段地提出科学、合理的总量控制方案,然后有步骤地逐步实施。先削减对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地等重要河段影响较大的污染源,保证各个控制断面的水质达标,再进一步削减各污染源的排放量,合理进行总量控制。
从污染源现状调查结果来看,各类污染源中,流域的最大污染来源为生活污染源,其次为农业污染源、畜禽养殖业和工业污染源。因此,总量控制着重于提出科学而可操作性强的生活污染源削减方案,同时解决部分工业污染源的环境问题。首先保证各控制断面特别是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地的水质达标,满足人民正常生产生活的需求;其次再进一步进行总量控制和生活污染物削减,最终使得各个控制单元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控制在水环境自身容许的范围之内,并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3.2 控制单元综合分析
(1)第1单元和第2单元
这个单元在四个总量控制单元中污染程度最低、净环境容量最大。除惠女水库存在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问题外,水环境质量良好,大部分指标能达到规划的III类甚至Ⅱ类标准。
惠女水库规划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后坂溪和惠女水库水质现状较好。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的污染物排放量将不断增加,水环境污染问题会日益严重;同时,生产和生活用水量的增加也需要有安全、可靠的供水保障。
(2)第3单元
该单元控制断面――阳江断面(高速公路桥)的水质现状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枯水期还是其他水期,均会出现COD或NH3-N超标的现象。水环境容量研究结果也显示,该单元现状的纳污量已经严重超过水环境的容量。
洛阳江桥闸以上至本单元的控制断面――高速公路以下河段规划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地,环境功能类别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由于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并且水质现状无法满足规划要求,必须采取各种整治措施,削减排入本单元的污染物量,尽快恢复受损水体。
(3)第4单元
该单元控制断面――埔兜断面的水质现状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枯水期还是其他水期,均会出现COD或NH3-N超标的现象。水环境容量研究结果也显示,该单元的氨氮纳污量已经超过水环境容量。
黄塘溪出口至城南自来水厂取水口上游1000m处规划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地,环境功能类别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黄塘溪担负着惠安县部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用水的供应任务,但取水口附近水质现状无法满足规划要求,影响了周边正常的生产生活。必须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污染物削减措施,恢复水体的规划功能。
3.3 总量控制方案
(1)第1单元和第2单元
从长远来看,必须重视惠女水库及其支流的保护,将污染削减特别是面源污染治理纳入远期的环境规划中。同时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控制农业、畜禽及水产养殖业对水环境的污染;城镇化进程中应科学规划,注重市政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做到可持续发展。
(2)第3单元
近期方案(城东污水处理厂建成前):加大力度,督促河市、双阳镇区的城市生活污水和沿途工业废水纳入截污管道,引至洛阳桥闸以下河段排放,不再排入本单元。
中期方案(城东污水处理厂建成后~2010年前):城东污水处理厂建成后,截污管道接入建成的污水处理厂,河市、双阳镇区的城市生活污水和沿途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入洛阳桥闸以下河段排放;逐步加大本单元的污水集中处理率,争取2010年前,本单元所有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纳入城东污水处理厂。
远期方案:通过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沼气净化以及生态处理等方式,逐步削减农村生活污染源。
(3)第4单元
控制方案以保护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地――城南自来水厂取水口上游1000m以下为重点,在此基础上,逐步改善黄塘溪上游的水质。本文提供以下两个方案供选取。
方案一:尽快筹建区域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于2010年之前建成。并逐步提高污水处理率,到2015年,洛阳镇、黄塘镇和紫山镇的工业污水和城市污水均汇入区域污水处理厂处理。同时,结合本单元的社会经济以及自然环境条件,选取合适的处理工艺和方案,逐步削减农村生活污染源。争取到2015年,削减50%的农村生活污染源。
方案二:在城南自来水厂取水口上游1000m以上处建设截流工程,将黄塘溪上游来水引至洛阳江桥闸以下,使得上游沿途的工业、生活以及其他污染源不再污染饮用水源地。该工程应于2010年前建成。有条件时,再建设区域污水处理厂和农村污水处理利用设施,改善海水水质。
参考文献
[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GB3838-2002.2002
[2] 制定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原则和方法[G].GB3839―83.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3] 泉州市统计局.泉州统计年鉴2003年[G].
[4] 洛江区统计局.洛江区统计年鉴2003年[G].
生物质能源方案范文第4篇
1.1课程设计思想
笔者经走访一些企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的毕业生,涉及饲养技术员、农户支持技术员、化验室检测员、业务员等岗位,学生均表示动物生物化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工作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如化验室检测员需要掌握相关的生化指标检测技术,以进行疾病的诊断;饲养技术员、客服专员和业务员等岗位则更需要坚实的动物生物化学理论知识,以解答农户的技术咨询和新疫情的分析与判断。
1.2重组教学内容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知识的构成方式与实际运用的方式相似程度、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成正比。为了开展行动导向教学,结合学院动物生物化学课程开课40学时,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将理论知识体系按照由易到难来编成(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与能量代谢、机能生物化学)3个项目,其中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项目设3个子项目(核酸、蛋白质、酶等);物质与能量代谢项目设5个子项目(生物氧化、糖代谢、脂代谢、蛋白质代谢和核苷酸代谢等);机能生物化学项目设2个子项目(水与无机盐代谢、酸碱平衡)。对各项目中理论性太强且实践应用不多的内容进行删减,以便于教师教、学生学。
1.3配套案例
为顺利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共设计了34个与动物疾病防治、时事案件、人类健康相关的生物化学教学的案例。如根据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项目的特点设计了农药中毒与急救、人体8种必需的氨基酸及功能介绍、镰刀型贫血病、疯牛病、克雅病、蚕豆病———G6PD酶缺乏等12个教学案例;针对高考设计了物质与能量代谢项目吊瓶班、减肥药的危害、低血糖与休克、牛羊营养代谢病、糖尿病-糖代谢紊乱等19个教学案例;机能生物化学项目设计了产后瘫痪急性缺钙、血红蛋白尿症缺磷等3个教学案例。这些教学案例将物质在动物体内微观的代谢过程变得宏观可见,且与身边的案例相联系,既加深了学生对生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4实训内容
根据学院现有的实训条件及各班开展动物养殖的情况,将本课程的实训内容分为基础验证性实验项目、综合分析性实验项目和探究创新性实验项目(3个模块)。1)基础验证性实验项目以掌握基础技能为目的,包括“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和“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2个任务)。2)综合分析性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提高专业技能为目的,包括肝脏中酮体的生成与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测定、无蛋白血滤液的制备、动物血糖测定等(4个任务),基础验证性实验项目和综合分析性实验项目均为课堂教学任务,在课堂完成。3)探究创新性实验项目为学生能力拓展项目,开设牛乳中蛋白质的提取与鉴定、不同饲养条件对动物血糖的影响(2个任务),由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项或自选题目进行科学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资料,自行设计试验方案,最后撰写科研论文,为今后的毕业论文研究和撰写打下基础,提高学生探究兴趣和创新能力。
1.5考核方法改革
为更全面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本课程的考核分为纪律成绩、平时成绩、实训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四个方面。纪律成绩考核上课出勤率、平时成绩(课堂提问和作业成绩)、实训成绩(实训操作、实验报告成绩)、期末考试为笔试。课程综合成绩评定的比重分配为:学习纪律成绩占10%,平时成绩占15%,实训成绩占30%,期考成绩占45%。
2动物生物化学基于行动导向法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开发
行动导向法教学模式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支持才能顺利地开展,为此学院开发了基于行动导向法的动物生物化学网络教学资源库,既方便教师开展教学又利于学生自主地进行个性化学习。
2.1“教”资源开发
资源库将教学内容重组为3个教学项目和10个子项目并结合各自子项目开发多媒体教学素材,内容包括教学详案、教学课件、图片助学、上课录像、案例分析、项目测试等内容,教学课件和案例分析均图、文、动画并茂,将教学的重点难点采用生动的Flas模拟,再配以真实场景的教学录像和相关的图片素材,表达生动、丰富的知识,创设形象、仿真的教学情景,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知识视野,为教师在课堂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提供了直观、有效地帮助。
2.2“学”资源开发
为方便学习者按学习需求灵活地查询知识,资源库将图片资源、名词解释、虚拟空间、录像资源、测试中心等重点教学资源单独设置模块。配套的教学录像为学生提供了跨越时空的现场教学资源,其他分专题的录像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可直接观摩学习的教学资源。此外,资源库设置自主学习、实训基地、拓展资源等模块为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补充资源,如执业兽医资格证的复习考试资料等,为扩大学习者的知识面和今后的专业提升与发展提供切实地帮助。
2.3自我评价资源开发
为了能让学习者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资源库为每个教学项目设计了题型多样的项目测试,方便于学生按项目测试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单独设计的测试中心为学习者提供了模拟试题和综合在线测试题目,以检验对整门课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课件还为自主学习者设计了巩固习题和答案,方便学生检查自学效果。
2.4辅助管理平台开发
生物质能源方案范文第5篇
(一)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的含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既能体现学校历史传统,又是当代学校全体或部分师生认可的、极具特色的思想意识形式。每个学校都具有各自特色的校园文化,它是学校办学宗旨、教育思想、校风校纪、校容校貌等文化底蕴的体现。校园文化通常表现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几种形式。它们的关系是:物质文化是表象,是校园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是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制度文化是规范,是校园文化的保证,行为文化是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表征,它们一起影响并制约着整个高校的发展。
(二)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1.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的共性
从本质看,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同属社会文化范畴,两者教育方针、教育对象是一致的,都是依托于校园这个大舞台,以育人为本职,以传承大学精神为己任,以开发学生心智,培养高素质人才宗旨,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交融、互相促进。具体地说,高校档案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可以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生动、丰富的素材,抓好高校档案工作可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完善;而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又可以为高校档案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丰富高校档案的内涵。
2.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的差异
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1)从形式上看,高校档案主要以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具有丰富文化价值的馆藏资源以静态形式参与、支持并服务于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而校园文化活动则通常以各种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的课堂内外活动以动态形式进行展示;
(2)从内容上看,高校档案通常以学校的日常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为主要内容,而校园文化则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各种校园活动为主要内容;
(3)从特征上看,高校档案主要记载学校发展的各种历史信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而校园文化则是以现时举办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为表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优良的大学校园文化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创新意识,促进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高校档案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较强的文化教育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充分认识、利用、发挥高校档案的教育功能,在传承和开拓高校传统文化过程中,加强学生的素质养成与能力培养。
1.高校档案是建设大学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源泉
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主要包括校园规划与建筑、校园绿化、楼宇景观命名、学校标识等所体现出来的物质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看得见、摸得着,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可以给置身其中的师生以美的享受。校园物质文化实质是一种硬件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高校档案是建设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源泉。各高校在建设校园物质文化过程中既要结合时展特征,又要充分利用高校档案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对大学校园的规划、楼堂馆所的设计、路亭林廊的布局、景观楼宇的命名,以及校训提炼、校歌谱写等都要赋予它们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规划科学、设计精心、布局完美、命名艺术,以体现独具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师生置身于学校富有个性、品位与寓意的文化气息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素养,发挥着熏陶、激励、教育师生的作用。
2.高校档案是建设大学校园制度文化的重要依据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内一切制度形态的总和,是规范师生员工道德观念与价值标准的宝贵财富,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性的作用。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通过建章立制形成优良的制度文化是高校实现有效管理、维系学校正常教学、科研、管理秩序的重要手段。高校档案是建设校园制度文化的重要依据。高校档案积累了高校丰富的管理经验,记录了学校具有特色的行为准则,各类档案反映了学校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鲜明特色,完整再现了学校各项机制形成的全过程。高校档案为学校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借鉴,对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具有很强的约束功能。它所反映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为学校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3.高校档案是建设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基础
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通过长期的文化建设积淀而形成,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学术风范、价值追求、文化形态和师生共同理想观念。它是学校个性和总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是师生员工奋发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高校档案是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基础。高校档案真实地记录了学校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气息,是对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它所具有的真实感和历史凝重感是其他宣传教育形式所无法取代的,发挥着独特的教育功能。高校档案部门应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利用馆藏资源和现代科学技术逐步将静态无声的“死”档案,开发成形式新颖、易于传播的“活”资源,充分发挥高校档案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对学校、国家的荣誉感、使命感,激励他们继承学校的光荣传统,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将自己的远大理想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并能正确看待成败得失与金钱权力,正确处理学业与创业,正确规划人生与职业,为将来实现人生价值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4.高校档案是建设大学校园行为文化的重要指引
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具体表现,是学校师生员工通过实际行动对校园文化的体现和实践。学校师生是行为文化的主体,他们通过自身参与学校教学和管理直接展现师生员工的精神风貌,体现大学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高校档案是建设校园行为文化的重要指引。俗话说:身教胜于言传,古往今来,名家大师的道德品质、行为风范,对师生的言行举止、学术风范、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影响力。高校档案部门在协助学校宣传学术道德、教师师德以及各种行为道德规范的过程中,应精心编撰名师传记、学子风采集与知名校友录等,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师生正能量,让他们学有榜样,行有方向,遵纪守法、明礼诚信、互助友善、勤俭自强、博学务实、砥砺德行。
三、积极拓展高校档案功能,不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档案对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用巨大,高校档案部门应当充分挖掘高校档案的文化底蕴,积极发挥其教育功能,自觉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大格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高校档案成为校园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
1.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把高校档案工作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轨道
档案工作者要转变观念,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档案部门要组织业务骨干、大力研究档案资源与校园文化的关系,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充分挖掘、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富有深厚文化内涵、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能够满足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的各种档案信息产品。档案部门要通过多种途径与手段,配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积极宣传学校的特色档案文化,使广大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感受学校档案文化的特色,提升自己的认知与修养。
2.深化档案编研,为高校档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创造条件
高校档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和重要载体之一,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高校档案部门要立足馆藏,“精收善用”,积极开展档案史料的编撰,加强对档案资源的深度开发,有针对性地对档案史料进行“精、深、细”加工,充分挖掘档案资源中寓含的人文精神,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档案部门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多媒体宣传软件等不断挖掘、展示高校档案的文化历史内涵,创造出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档案精品,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接受知识和美的熏陶,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新思路。
3.拓宽档案收集范围,提高档案收藏质量,满足校园文化建设日益增长的档案信息需要
随着高校各项事业的深入发展,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日益繁重,传统的档案收集方式、收集范围已经难以满足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档案工作人员要认清形势,树立参与意识,重视重大事件的跟踪,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各项活动中去,及时、完整地做好各项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档案部门在收集文件材料时,要认真考虑富有人文精神、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档案文件,要本着“多方式接收,多渠道征集,多载体接纳”的原则,既要收集反映校园文化的档案信息,又要收集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活动等相关的文化素材。对于具有本校特色的珍贵史料,档案部门更要加大收集力度,力求完整、准确地将那些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或某些特别意义的实物以及照片、文书等档案一起按规定存放标准陈列于校史室,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与校史教育的第一课堂。
4.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高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效率
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建设等几个方面。信息资源建设是对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电子文件的采集和接收,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加快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具体的做法有:加快推进档案馆数据库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成对馆藏各类纸制档案、照片底片档案、录音视频档案和现行文件档案的数字化,逐步实现档案全文信息查询;加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建立档案区域管理网络公开档案信息网络查询利用,实现文件的网上传输和资源共享;有计划地在校园网上载开放档案目录及现行文件全文信息,为师生员工提供网上查询和利用服务,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高效、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
5.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素质,提升高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水平
上一篇:生猪养殖专用基地项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