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生源基地建设方案{汇总5篇}

星空幻想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2150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86分钟。

生源基地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一方面改变了价值的生成条件。信息社会,一切价值均在运动中生成,信息尤其如此。事实上,社会利用的是档案信息,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档案。在信息时代,档案信息只有做到可以被社会随时感知并便于利用,才可能充分发挥作用。处于静态中的档案信息资源,无论蕴含多大的价值基因,由于无法为人及时、充分感知和利用,客观上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信息社会,档案信息资源作用的发挥客观上要求置档案信息资源于运动或准运动状态;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社会实践的运行方式,在线办公成为新的实践运行方式。在线办公要求改变档案信息资源的存在方式,由传统的信息与物质载体浑然一体式的存在转变为信息与原物质载体的相对分离,即信息的数字化存在。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存在顺应了在线办公模式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存在方式的改变,即由传统的信息与物质载体的统一到信息与物质载体的相对分离。档案信息资源存在方式的改变为档案信息资源进入运动或准运动状态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也为社会便捷、廉价地利用档案信息提供了可能。

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为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档案信息提供了最便捷的技术保障。信息资源不同于信息。信息资源是静态的,信息则是处于被利用中的信息资源,是动态的。在传统档案信息资源存在方式与传播方式下,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与档案实体的“利用”是统一的。受档案实体的限制,传统形式下的档案信息资源不便于传播与被利用。因此,传统形式的档案信息资源无论是利用率还是利用效率都比较低。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将档案信息资源从传统的档案物质载体中“解放”出来,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本身进行存储与传播,摆脱了传统的信息资源载体对信息资源传播的束缚,从而不仅促进了档案信息资源向档案信息的转化,而且极大地提高了转化的效率与效益;另一方面,信息资源数字化后,可以清晰、直观、准确地反映档案对象物的存在状态,这一点在城市基础设施档案方面体现得十分明显。借助于三维技术,可以将各种有形的管网分布和无形的空中“设施”分布直观、立体地呈现出来,从而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准确的信息依据。根据完整的数字化城市基础设施档案信息来进行基础设计建设,既可以避免各种野蛮施工现象的发生,减少损失,同时又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与效益。

在进行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转换的同时,应进行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所谓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就是围绕特定的主题,对分散形成的档案进行信息资源集中,以集中反映某一实践领域或对象的基本情况。在传统信息资源管理手段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主要是通过专题信息资源检索工具建设和档案文献汇编来完成的。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则可以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实现对某一实践领域档案信息资源的集中化。

与传统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方式相比,建立在数字化技术基础上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特殊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规模化。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人们进行大容量的传统信息数字化转换提供了技术保障。因此,从技术上讲,我们可以在对越来越多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的基础上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相比之下,受人力与财力的限制,传统信息资源整合方式只能对有限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另一方面数字技术还可以对某些信息资源,如城市基础建设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直观、立体化整合,实现对某一相对空间内的存在物进行直观、立体反映。这一点是传统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方式所不具备的。

数字化信息资源整合技术的运用有效地解决了档案形成的分散性与社会实践对档案信息系统性要求之间的矛盾,这一点在城市基础设施档案方面体现得十分明显。档案形成的职能依赖性决定了不同城市基础建设部门、不同基础建设实践所形成的档案是分散形成并分散保存的。为此,在地下或空中同一相对区域,尽管存在着多种基础设施管网,但由于反映管网分布的档案隶属于不同职能部门,因此,搞清楚同一相对空间内的管网布局客观上需要把相关部门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起来。在传统档案信息资源存在与传播方式下,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十分不易,而且缺乏直观性。数字化信息整合技术的运用,为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本身(而非档案)的逻辑整合提供了技术可行性。这样,就可以将来自不同实践主体的反映同一类职能或实践对象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进一个信息单元,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相对集中。如此,便解决了档案形成的职能性所带来的档案信息资源存在的分散性与社会对档案信息需求集中性或逻辑性的矛盾,从而既促进了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实践的高效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档案信息保障。

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数字化推动了城市管理理性化进程。现代大城市,人口、设施、活动高度密集,城市健康、高效发展客观上要求对城市进行科学管理。城市管理科学化,首先体现为城市管理理性化。而理性化的城市管理又建立在对相关信息完整、准确与及时占有基础之上。现实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事故频发,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甚至人身伤害。分析问题的成因,除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理性化,建设单位不按照科学程序进行建设,有信息不利用而导致事故外,反映城市基础设施现状的档案信息资源分散保存甚至不完整,档案信息资源处于传统存在状态,人们无法及时、完整利用相关信息对城市建设活动进行相应的计划和周密安排也是重要原因。因此,实现城市基础设施档案信息的整合与数字化转化,对城市基础设施信息进行适时的直观、动态管理,不仅为理性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保障,而且有助于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理性化。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社会信息化客观上要求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信息化程度,即促进社会实践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传统的档案存在方式阻碍了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知晓,不利于社会全面准确地掌握档案信息资源,更不便于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因此,利用社会提供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数字技术,对传统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进而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问题或逻辑整合,为社会实践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向档案信息的转化提供可能性保障,就成为信息社会档案工作者肩负的光荣职责。做到这一点,便完成了档案信息化任务。

二、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信息化对策

实现档案信息整合与数字化,既要解决档案部门的思想观念问题,更要解决档案信息数字化的技术问题与数字化实践的协调问题。

1.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信息化的前提。在笔者看来,长期以来制约档案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档案从业者思想观念跟不上社会发展步伐。尽管档案学术界一再提出思想观念转变问题,但实践中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比较彻底的解决。究其原因,似乎在于思考问题取向一直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

长期以来档案从业者一直主要站在自身角度思考问题,思想和心态相对封闭,对社会变化对档案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缺乏积极的思想回应与实践应对,不善于从其他社会实践领域获得启迪,导致档案业务实践长期处于传统状态,档案业务实践改革力度差,档案工作落后于社会实践发展要求,这在档案信息化问题上体现得十分明显。

在数字技术支撑下,信息数字化已广泛应用于其他信息领域,如超星图书馆、中国期刊网等正取代传统图书、期刊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获取知识与学术信息的渠道。相反,目前在网上可以直接看到的档案信息十分少。这其中除了保密原因外,更多的是我们至今还没有从思想上解决档案信息资源上网问题。或许在绝大多数档案工作者看来,图书、期刊本身就是文化产品,利用网络传递此类文化产品似乎也是天经地义的。相比之下,档案似乎有许多不同。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导致人们一直关注档案的物质安全问题,惟恐物质意义上的档案受损而导致档案受损。此外,档案生成的职能依赖性客观上似乎影响了人们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途径的探索。人们更多地注意到了传统形式下的档案实体管理不能按照逻辑原则,而只能按照来源原则来进行,而忽视了逻辑原则对数字技术支撑下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适用性与必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缺乏应有的理性思维,而单凭传统或经验办事。

生源基地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档案信息化发展新取向

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新的发展,要始终坚持把提升档案信息资源服务能力作为基本指导思想和根本目标。

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经历了30年的发展,相继走过了技术导向、内容导向的发展阶段,目前正在酝酿一场新的变革,步入一个以服务导向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各级档案部门逐步开展了以基础设施配置和档案管理系统开发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为档案信息资源的科学规范安全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世纪初以来,以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增量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基础档案数据库以及各级数字档案馆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内容建设与管理工作在全国各级档案部门广泛展开,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得到极大丰富,呈现出总量不断增加、结构趋于优化、配置日益合理的总体态势,国家档案信息资源控制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当前,化解应用不足风险、提升服务能力已经成为新时期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杨心驱动力。以服务为导向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价值取向,既是融入和贴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大局的现实客观要求,也是应对新形势新变化新挑战的必然选择。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经说过:“我们做一件事情时,主观是为自己,但是客观上,我们只有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获得社会的承认,从社会得到回报。”同样,对于档案工作来说,只有通过服务充分体现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价值,档案事业才能得到党和政府的进一步重视,才能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更大支持,才能赢得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如果档案公共服务工作不到位,自然就难以得到老百姓的认知和认同,更遑论得到丰厚的回馈了。

国家档案局部署2011年工作时提出实施“服务为先”战略,重点在档案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上有实质加强,全面完善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2012年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重申,要努力建立强大的档案利用体系,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对社会各方面发展发挥更强的影响力和更大的贡献率,这无疑应是当前档案事业发展建设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坚持不懈,一以贯之,并且努力探索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推动“服务为先”战略全面付诸实施。

服务能力“倍增”途径

加快实现基于云平台的全国范围内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是提升档案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档案管理和服务的模式也在全球范围内悄然发展变化。据报道,加拿大国家图书馆档案馆近年对该馆提供利用服务的基本状况进行的一项跟踪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现场访问量正在缓慢而明显地递减,远程访问量正在迅速而持续地增长;档案馆的现场接待量大约在每月2000人次左右,而通过该馆网站进行利用发生的点击量则大约在每月50万人次左右。该馆从2012年2月开始对服务模式进行了重大调整,将档案利用服务的着力点更多地从现场方式向自助方式过渡,强化提供以虚拟方式获取馆藏档案的服务。

我国档案利用服务工作持续发展和改善,尤其是近年来在服务民生方面不断得到加强和深化。如何进一步处理好发展自身与服务社会的关系,进一步推动档案公共服务上台阶呢?如果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而摒弃因循守旧的落后观念理解为做减法,那么,结构调整创造出的新需求就是做加法,清除阻碍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种种体制机制弊端就是做除法,而通过新技术应用和管理创新带来的服务效率提升则可以理解为做乘法。做好这“四则运算”,无疑有利于促进档案事业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通过新技术应用和管理创新带来服务效率的提升,是档案服务能力提升的一条新路径,也就是我们要做的“乘法”。而充分运用以数字化、网络化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逐步构建覆盖全国的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无疑是加快提升新形势下档案服务能力的有效举措。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档案服务质量和效率,带来的是档案服务模式的历史性重构,既是新形势下顺应信息社会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建设“档案强国”宏伟目标的现实要求,是当前档案事业发展进程中必然面对的一个时代命题。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立了实现全国性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并且提出“实施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工程项目,打造一站式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档案信息服务”。国家档案局在部署2011年工作时要求,以提高远程服务能力为突破口,变革档案提供利用方式,使利用者能够在最近的地点、以最短的时间查阅到需要的档案信息。2012年,国家档案局再次要求,加快建设和利用能够远程传输档案的电子网络,并积极把已开放档案和已公开政府信息上传到网络上,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广泛共享。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档案服务能力,成为我国档案事业实现新跨越的一项基本发展战略。

“中国档案云”愿景

以云计算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为全国性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解决方案。

按照《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国家档案局部署实施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工程项目,打造一站式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档案信息服务。换句话说,就是要打造一个类似谷歌、百度的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查询利用的专业门户,让所有老百姓都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方便地获得国内所有国家综合档案馆的均等化、专业化服务。云计算的应用,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云计算是一种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或远程服务器中,按照互联网运作模式,将资源能够切换到所需要的应用上,并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的网络资源共享模式。云计算作为新一代的网络资源共享模式,它在网络资源共享尤其是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低,使用方便;便于实现数据和应用的充分共享;有效节省社会资源等。

基于云计算的国家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简称中国档案云),就是在云共享服务模式下,通过构建共享服务云平台,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将分散的国家档案信息资源集中起来管理和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充分共享,并提升共享效率。这是一种社会化、集约化、专业化的档案信息服务模式,对于提升新形势下档案服务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资源、规范化的档案信息管理、网络化的档案信息共享、均等化的信息资源服务,是档案云构建的基本要求;面向公众的社会化价值取向,不歧视任何人的均等化基本准则,一站式的集约化服务模式,充分体现行业优势的专业化标准,是档案云构建的基本特征;不断提升档案服务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为构建档案强国作贡献,是中国档案云建设的根本目标。

建设中国档案云,可以采取分布式资源建设管理模式,通过私有云建设标准统一的档案资源池,通过公有云建设规范统一的应用平台。需要动员组织全国各级国家档案馆积极参与进来,并且鼓励各地区通过区域性共享平台建设覆盖全国各基层档案馆。建设中国档案云,应当积极探索新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管理运营模式,促进国家信息内容产业发展。

建设中国档案云,要始终坚持把为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作为基本指导思想,要始终坚持把提升档案信息资源服务能力作为根本目标,要始终坚持把建立和完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作为档案云建设的关键环节,要始终坚持把带动各项基础业务建设与发展作为要务来抓。一句话,就是要奉行资源为本、服务为先、安全为重、规范为上。只追求追风般的速度和恐龙般的规模,而忽视安全和质量的建设,终究是没有希望的。档案云的建设与应用,其绩效评估的核心指标和主要判据则只能是社会认知度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档案云的构建,是档案服务机制的全面创新,是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全新变革,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综合成果的全方位体现。

让共识成为共举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新格局的构建,需要全国各级档案部门齐心协力,团结奋斗,让共识成为共举。

关于全国性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实施路径,国家档案局提出:“各级国家档案馆要以公共档案资源社会共享为目标,以服务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和数字化建设,逐级实现区域内档案部门的信息共享并共同向社会提供远程服务,最大限度地为人民群众利用档案提供方便,进而为最终搭建国家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实施全国范围的档案信息共享做好充分准备。”

2012年3月,广东(粤穗深)跨馆档案查阅利用系统开通。该系统既整合了粤、穗、深三地档案馆开放档案和政府公开信息的目录数据,又依托各自的档案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网上查询、网上信息交换等业务,实现了馆际之间档案信息的互联互通,方便了人民群众就近查阅利用跨馆档案信息。这是国内首个基于目录交换和共享的跨馆查阅系统,是一个面向公众开放档案和政府公开信息的服务平台,受到国内外利用者和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目前,广东省范围内的区域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正在珠三角等地区逐步扩展和延伸。北京、浙江、福建以及许多地区都在积极谋划和探索当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的构建模式和实施方案。北京市档案局明确提出,以建立区域性的北京市数字档案馆为目标,加快全市统一的档案信息接收、管理、利用平台建设,提升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采集标准化、信息存储安全化、信息服务网络化水平。

生源基地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共建共享理论;共建共享模式

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提高档案馆信息资源保障率。遵循这一目标,努力丰富馆藏以满足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就成为各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指导思想,也直接导致了各档案馆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建设模式。然而,各档案馆以一己之力,始终无法解决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能力的有限性与利用者档案信息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在档案馆事业还相对落后的情况下。造成的结果,一方面是群体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则是个体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严重漏藏。基于此种形势,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念开始树立,然而,在传统条件下,档案信息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载体而存在,档案信息内容与档案文献载体不可分割,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中档案信息的共享问题实际转化为物质载体的共享问题,档案信息的可共享性得不到充分体现:一件档案(指载体形态)不能同时满足两个以上利用者的档案信息需求,另外,还存在档案信息传输等诸多障碍,因此,各档案馆只能立足个馆、围绕自身的利用者群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所谓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很难得到有效实施。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使档案信息摆脱了载体的约束,档案信息能够实现跨时空的存取,真正做到一方建设、多方利用,档案信息的可共享性得以充分体现。数字技术和网络环境不但提供了档案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全新发展环境,而且,提出了重构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的迫切要求。近年来,一些档案界同仁对此问题也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本文仅就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及共建共享模式问题谈几点个人思考。

1 思考之一: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与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有何异同

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档案馆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计划的积累和合理布局,以满足、保障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的全部活动,具体包括宏观建设和微观建设两个层面,宏观建设是指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国际间根据需要而进行全局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布局和协调发展工作;微观建设是指各个档案馆对档案信息的收集、组织、管理、贮存等工作。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指网络环境下在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过程中,各档案馆之间建立广泛的合作、协作、协调关系,宏观布局和科学规划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共同揭示、建设、开发和利用档案馆信息资源,追求对档案馆信息资源的完备保障,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用者档案信息需求的全部活动,具体也包括宏观建设和微观建设两个层面。不同的是,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微观建设即馆藏建设可以独立于宏观建设而存在,而网络环境下,基于共建共享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微观建设如果脱离宏观建设就失去了共建的意义;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是在微观建设的基础上进行宏观建设,而基于共建共享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是在宏观建设的指导下开展微观建设。可以认为,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是微观建设决定宏观建设,而网络环境下基于共建共享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是宏观建设决定微观建设。因此,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与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在建设范围和服务范围两个方面存在不同的效果。(如下面的图1、图2、图3、图4所示)。

1.1 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与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在建设范围方面的比较

图1和图2分别反映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所产生的不同建设效果。在图1中,由于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是在微观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宏观建设,因此,各个档案馆所建设的档案信息资源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重复现象,甚至有部分档案信息资源重复现象十分严重(如图中交叠部分所示),重复建设就意味着档案信息资源覆盖范围的缩小,因而不利于提高档案馆信息资源保障率;在图2中,由于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在宏观建设的指导下开展微观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在宏观布局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的,避免了档案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档案馆信息资源保障率。

1.2 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与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在服务范围方面的比较

图3和图4分别反映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的不同服务范围。在图3中,由于各档案馆是在微观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宏观建设,因此,个体档案馆信息资源的服务范围之间存在交叉重复,使整体档案馆信息资源的服务范围小于个体档案馆信息资源服务范围之和,只有图中交叠部分所示的利用者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共享档案馆信息资源;在图4中,由于各档案馆在合作协调的基础上共同发展档案信息利用者群,因此,服务范围得到最大扩展,并且,可共享档案馆信息资源的利用者范围就等同于全体利用者。

综上所述,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是否将系统布局和科学规划放在首位,是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与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的根本区别。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立足个馆,强调依赖个馆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来满足特定利用者的档案信息需求,不能在根本上放弃“大而全”、“小而全”的建设理念。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以系统布局和科学规划为出发点,强调以整体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来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完备保障,以满足社会对档案馆信息资源的需求(包括潜在需求),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广度(覆盖范围)由整个共建系统来保障,而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专深度则由各档案馆来保障。

2 思考之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有何影响

2.1 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建设原则的影响

2.1.1 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实用性建设原则的影响。实用性建设原则要求根据档案馆的服务任务和服务对象的需求来建设档案馆信息资源;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则要求每个档案馆在所负责的建设范围之内来建设档案馆信息资源,不再强调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实用性而更加注重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完整性。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中,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实用

性建设原则应该调整为完整性建设原则。

2.1.2 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系统性建设原则的影响。系统性建设原则要求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系统性要与档案本身的系统性、利用者自身需求的系统性、保存和传递的系统性相一致;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虽然仍对系统性建设原则有所要求,但系统性建设原则的内涵却发生了变化,它除了要求各档案馆自身建设的系统性之外,更加强调共建共享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系统性建设。

2.1.3 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特色化与协调性建设原则的影响。特色化与协调性建设原则要求各档案馆分别建立自己有重点有特色的专门化的资源体系,从宏观的角度形成类别齐全、类型多样的综合性资源体系。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过程本身就是特色化与协调性建设原则的体现,但应该注意的是,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所要求的特色化与协调性建设原则是在分工协调的基础上建设特色资源,而不是各档案馆在自主建设特色资源的基础上寻求协调,所以,分工协调成为此项原则的主要内涵。

因此,根据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的要求,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应遵循系统性建设原则、分工协调建设原则和完整性建设原则。其中,系统性建设原则是共建共享系统的建设原则,分工协调建设原则是各档案馆之间的建设原则,完整性建设原则是档案馆微观建设的原则。

2.2 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资源结构理论的影响

在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中,馆藏档案结构由全宗结构、等级结构、时间结构、文种结构和载体类型结构五个方面构成;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依然要重视资源建设的结构,但对五个构成方面的要求应该发生变化。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结构理论是以全宗结构为根本,针对馆藏资源中每个全宗的等级结构、时间结构、文种结构和载体类型结构进行研究;在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条件下,全宗结构是由共建系统的分工协调所决定的,因其单一、覆盖面小而不再成为资源结构理论研究的重点,要求各档案馆对于所分工负责的全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领域从等级结构、时间结构、文种结构和载体类型结构四个方面都要完整收录,作为现实馆藏(或称物理馆藏)的建设目标。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基于共建共享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馆藏应包括四个级别,即永久保存级、服务级、镜像级和链接级。其中,永久保存级的实质就是现实馆藏的建设级别,并且应该是完整级;而服务级、镜像级和链接级则反映了一个档案馆虚拟馆藏的等级结构。

2.3 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档案信息资源补充理论的影响

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补充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档案信息的选择问题;另一个是档案信息的补充方式。其中,档案信息的选择决定档案信息的补充方式。

2.3.1 档案信息资源选择理论。在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补充理论中,一直存在着“价值论”和“需要论”之争,这些纷争都源于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补充不是以完整级为目标,从而产生了“档案信息选择”这一不可回避的问题。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要求将完整级作为建设的等级结构,各特定类型领域的档案信息选择问题已不复存在,如果还要讨论“选择”问题的话,那选择的重点应放在档案信息类型归属的选择问题上,即档案馆不再考虑某档案信息是否“有价值”或“有需要”,而应着重考虑其是否属于本馆所分工负责的类型领域。由于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要求将完整级作为建设的等级结构,所以,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必须保证品种的齐全;由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所支持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可共享性,复本理论所要研究的“重点利用者在同一时间对同一种档案的需求”问题得以解决,所以,传统的复本理论问题将不再过多地讨论,人们将更多关注不同档案信息的“可获得性”。

2.3.2 档案信息资源补充的方式。与档案信息资源选择理论的变化相对应,无论采取购入方式还是非购入方式,采取传统补充方式还是采取网络补充方式,原档案信息补充过程中的“选档”环节已不存在,档案信息来源的研究成为档案信息补充理论的研究重点。

2.4 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资源组织的影响

在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条件下,传统的关于物理资源的组织问题,如档案布局、档案排架、档案收藏等仍然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档案信息保护研究随着档案载体形态的丰富而变得更加重要,但“完整级”和“永久保存”的要求使关于档案剔除研究不再有太多的价值。此时,关于虚拟档案信息资源组织的研究,在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体系中的位置变得尤为突出,这一研究,主要涉及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标准化问题和档案信息资源的揭示与整合问题。

2.5 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档案信息资源评价的影响

传统的档案信息资源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数量评价和质量评价两个方面,数量评价主要针对资源保障率、利用者满意率、资源对各领域档案的覆盖率;质量评价主要针对资源的信息容量、资源结构、资源的利用情况。这些评价标准,主要是依据实用性原则,立足各档案馆自身的建设情况所采用的。在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条件下所进行的资源建设评价,应该依据系统性原则,立足整个共建共享系统选择评价指标,既要考察各档案馆自身的资源建设情况,包括所分工负责学科领域的资源完备情况和利用者档案信息需求的满足情况,又要考察档案馆之间的分工协调情况,包括共建共享机制和虚拟资源的获取方式。由于强调整个共建共享系统的资源保障率,所以,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就不再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网络环境下基于共建共享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同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相比,在建设原则、资源结构、资源补充、资源组织和资源评价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但二者共同的建设目标——提高档案信息资源保障率,使得这些变化始终没能改变资源建设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

“批判地继承”也许是对这些变化的最后诠释。

3 思考之三:目前我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最佳模式是什么

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分类,按层次分,有中央型、地区型、省市型三个层次;按载体分,有纸质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电子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等;按结构分,有链式网络结构模式(第一级是国家级档案馆信息资源中心,第二级为省级档案馆信息资源中心,第三级是地市级档案馆信息资源中心,第四级是县级档案馆信息资源中心)、根状结构模式(把国家档案馆作为全国档案馆事业的中心点,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馆作为国家档案馆的分馆,将各地市县馆和其他档案馆作为省一级馆的分馆,这样组织起来,全国的档案馆信息资源网络结构像树根一样)、纵向结构模式(指按系统建立的共享模式)和横向结构模式(指同

一地区跨系统共建的共享网络等)。然而,实现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不能仅仅列举一些模式,更重要的是要选择最佳模式,实现最佳模式。笔者认为,选择确定我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最佳模式,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适应性原则。此原则含两项内容:即适应国情原则和适应时展原则。(1)适应国情原则。我国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必须符合目前的政治经济体制,而不能照搬外国模式。此其一。其二,还必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若脱离此国情,资金不能到位,其“模式”也难以实现。(2)适应时展原则。2l世纪是网络化时代,选择确定我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最佳模式,必须充分考虑到网络环境,寻找出适合网络化时代的最佳模式至关重要。

二是最大节约原则。此原则也有两个含义,其一,是说其模式应实现经费最省化,这就需要统筹规划,少花钱多办事;其二,是说其模式要便于利用者获取,节约利用者的时间和经费。

三是适度超前原则。由于既定的模式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又不能完全囿于现实,所以,选择和确定我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最佳模式既要立足现实,又要适度超前;否则,将影响我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程,还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充分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选择确定我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最佳模式所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条件。

四是渐进发展原则。所谓“渐进发展”,在此是指选择最佳模式时,必须考虑到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实现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经过一个过渡阶段,而不能一次完成。所以,就我国目前之国情,必须选择那种过渡型最佳模式,而不是理想的一次性完成模式。因为,那种一次性完成模式既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又不符合我国国情。

五是因地制宜原则。考虑到我国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及地区间自动化、网络化程度的不平衡性以及档案馆信息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在选择确定我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最佳模式时,必须采取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原则,多种模式并举,使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充满活力和朝气。

根据上述原则,笔者认为,适合目前我国国情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应当是:以国办为主、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过渡型模式。这里的“多元化”是指在不同地区(如东、西部地区)、不同系统采取灵活多样的共享模式。具体讲,西部地区应采用初级模式,先打好自动化、网络化基础,在各系统建立档案馆信息资源协作网,再建横向跨系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最后,与发达的东部地区联网。东部地区:第一步,应分别在系统内实现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第二步,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实现地区性跨系统共建共享;第三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联成档案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实现地区间共建共享。当然,在东、西部地区实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计划之前,应首先建立主导型的国家级档案馆信息资源网络(由中央档案馆牵头,与一些特大型档案馆联合共建),指导、协调各系统及地区级档案馆信息资源网络建设,这样,全国的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就会健康顺利地发展。上述模式可以简述为:以国家投资为主,以国家级档案馆信息资源网络为主导,东、西部地区分别分步实施,先系统内共建,后地区性共建,实现集中与分散管理的过渡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待这一过渡型模式实现后,再建立全国性跨系统跨地区的真正的无边界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实现全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方宝花.关于浙江省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建设的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生源基地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建档案;计算机;开发;利用

城建档案开发利用是城建档案工作的重要环节,在社会大发展、大变革时期的城建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是否能够顺应市场化、信息化的浪潮?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真正发挥实效? 一系列的问题是当前城建档案开发利用工作面临的重点问题。由此,本文笔者以多年的档案工作经验为基础,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旨在为城建档案的开发利用献计献策,提高城建档案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服务质量。

一、城建档案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1.1社会改革的需求

无论是政治体制改革还是经济体制改革,其主要的目的和做法都是解放生产力。档案是研究历史、开创未来的主要依据,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所以要求档案工作不能只停留于传统的资料信息的收集、整理、保管、借阅等常规性的工作,而是要通过对馆藏档案的深加工,再加工,使其成为能够被准确和广泛利用的信息资源,为社会改革的健康、持续、有效进行以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前进的动力。

1.2档案事业发展的需求

我国所处的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充斥的时代,档案事业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在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上贡献新的力量,需要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大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激活现有档案,充分发挥档案的价值。无论是城建档案还是其他档案,只有“鲜活”的档案,才能转化成物质形态的生产力。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就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因素,并起到巨大的催化作用,从而彰显档案事业的活力。

1.3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城建档案是城市生产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真实反映了我国城市建设活动的现状,能够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参考信息和资料。例如,对制定经济计划、检查和总结生产情况、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利用情况、管理经验和防治自然灾害等都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充分利用城建档案,加大对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加强我国社会经济的管理,生产力建设的发展、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重大的意义。

1.4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城建档案作为记录历史的凭证,详细、条理分明的记录了国家、民族和地区历史的发展历程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情况。城建档案部门从当心信息中提炼具有历史价值的史料,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帮助现代城市建设工作者,了解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城市建设过程中地形地貌、水旱灾害、风土人情等情况,掌握时代的脉搏。与此同时,加强对党的历史和英雄人物事迹的宣传,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

1.5防灾减灾的需要

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我国近几年接连发生了大大小小的地震和自然灾害,使人们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性重新审视。此外,虽然现在处于和平年代,但是国际环境比较复杂,特别是某些国家就海岛问题和我国发生的冲突,使两国的之间的关系比较“敏感”,所以为了应对国际局势的变化,做好应有的准备是必须的。此外,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实现我国城建档案与相关单位的联网,实现城建档案资料的共享,为了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做好资料的备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现有的城建档案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再研究,探究资料内在的联系和价值,以有效实现减灾应急准备。

二、制约城建档案开发利用的因素

2.1城建档案可供开发的信息资源单一

从城建档案的归属和流向角度分析,城建档案的范畴包括了城市勘探、规划和建设、市政基础设施档案、公用基础设施工程、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城市防洪、抗震、人防工程,工用、民用建筑、房地产档案、国土档案,但是就全国而言,只有较少的城市城建档案馆能够对城市规划和建设、房产、国土档案、市政档案等进行收集。大部分的城市都是房地产档案馆(室)、国土档案管(室)和城建档案管并行,很多的城建档案馆由于规划的权属问题,对于环境保护、勘察测量、电力管线、水文地质、人防军事市政档案等资料,更无从下手了。造成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降低。

2.2支撑城建档案开发的实力有限

城建档案的专业性非常强,包含了大量的城市建设的勘察、设计、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信息。在对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在专业性人才、管理体制、经费、经验、技术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都是比较欠缺,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是依赖于惯性积累,依赖经验整理,基础理论缺乏导致了城建档案开发利用的实力不足。

2.3城建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城建档案也迎来了自动化和数字化时代。但是城建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硬件配置方面,现在绝大多数的大中城市城建档案管通过自主研发或者引进建立了城建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对于城建档案进行计算机管理,部门县级市已经使用计算机管理,而大部分的县级单位并没有开展。根据相关统计,2011年,全国大约有1700个城建档案机构,对档案目录实现计算管理的只有540个;实现全文数字化管理的有190个,建立地下管线系统的有76个,手工管理的机构有1088个,占总数的69%。当然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没有实行计算机管理的档案机构数量正在减少。此外,从因特网、局域网的建设情况看,现阶段全国有61%的地级市城建档案管、31%的县级城建档案管理建立了独立的门户网站。但是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全国只有100多个城建档案馆建立了网站、网页,占全国城建机构的1/10。

2.4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高

信息化对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作用,现阶段重点表现在通过档案目录数据库实现快捷方便的算计机检索、提高了查阅效率,但是从全文渐叟、图文声像一体化检索等方面较低,查全率、查准率不高。在利用网站进行档案信息服务方面,全国各地基本上尚未具备网上查询和利用相关服务,档案目录未在网络上公开,具有专业特色的城建档案原文信息无从查阅。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城建档案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开发目标的实现受到阻碍。在信息化时代,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这样在任何一个项目在项目报建、审批规划、建设、竣工、接收档案、整理、保管、查询等一系列的服务过程中,未能实现资源共享问题,建成工作重复、资源浪费、各环节脱节等问题。

三、完善我国城建档案建设的有效性措施

3.1贯穿依法治党的理念

系统而严密的城建档案法律法规是对城建档案工作进行指导和保证城建档案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手段,是社会注意市场经济建设中确保城建档案工作沿着正确轨道运行的主要保证。所以,做好城建档案工作就要切实的履行我国城建档案的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档,在法治的背景下加强城建档案建设和管理的工作,实现城建档案信息管理和利用的社会化。

3.2正确对待和处理保密与利用的关系

长期以来,城建档案管理中存在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档案是保密文件,不能实现共享和无偿查阅,这种“保密”观念的影响就限制了很多有重要社会参考价值的城建档案信息的利用分为,严重制约了城建档案信息的正常开发利用以及对社会发展重要作用的发挥。所以要充分的发挥城建档案在推动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就增强管理着现代化城建档案管理意识,正确的处理档案利用和保密的关系,使城建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社会生产力。首先,应该纠正社城建档案不能共享,利用即危险的片面思想认识,开展多种活动,实行正确引导,宣传城建档案的社会作用。其次,对城建档案资料的保密范围和密级实现合理的划分,所以城建档案工作人员深入的研究城建档案资料的内容,确定其利用范围和密级,根据时间、条件、地点的变化,对城建档案的价值进行坚定,随时调整档案的密级和适用范围,简化审批手续,方便用户查阅。

3.3实现城建档案信息和数字化城市,电子政务同步发展

现阶段,每个结构的内部、不同结构之间都存在着信息割裂、信息孤立的现象,这就是“信息孤岛”现象。政府的各个结构就存在着这种信息孤岛现象,任何一个地方,委、办、局都有各自的信息系统,并由各的信息中心管理,有各自的数据库、自己选择操作系统,独立开发的应用软件,完全是独立的体系,城建档案管理机构也是如此。但是随着数字城市的发展,信息孤岛现象被逐渐打破,城市中的各类信息资源、数据库、信息系统全面联系起来,政府统一规划的电子政务也在将政府各部门的业务管理系统集成同意的信息管理平台。作为数字城市的重要信息源,城建档案是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密切关注并积极参与,将城建档案信息纳入数字城市和电子政务平台。以此得到相关领导的重视,加快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找准定位,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3.4实现立体化和多元化的立体服务

城市是一个关系复杂、多层次、多功能的系统。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管理中,会不断的产生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材料。这些都是城市发展的见证。在城市建设中,不同部门、不同机构对城建档案信息的需求不同,所以开放利用城建档案信息必须明确服务对象,确定城建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为了服务全社会的思想。城建档案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条件,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用户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工作,例如:城建档案的自助查询、检索、复印、资料汇编等,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的需要,促进城市的发展。

3.5加大对城市建设档案的投入

加大对城市建设档案的投入,主要包括了资金的投入和人才的投入。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城建档案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丰富馆藏,实现城建档案资料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此外工作人员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不断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理论知识,熟悉有关标准规范制度,熟悉掌握档案业务流程。同时,还要不断积累和掌握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扩宽知识面,提高业务水平,把档案专业管理知识与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档案材料进行横向和纵向加工开发,将沉淀在档案信息里的有价值的信息,搜集、整理出来,以方便社会对档案的利用,实现有效利用的目标。

四、总结

综上分析,城建档案的开发与利用工作不但有助于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对生产力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充分开发利用城建档案的内在潜力,使之能更好的为国家和人民创造价值,是城建档案工作部门在新时代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生源基地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创建档案信息化“三位一体”建设新模式。“十一五”期间,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步形成了电子文件中心、电子档案中心、数字档案馆建设“三位一体”交互发展的建设格局。在全面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电子文件中心建设进入了电子政务建设的一盘棋,电子档案中心建设进入了本地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一盘棋,数字档案馆建设进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一盘棋。

常州市档案局通过自身实践探索,开展了一场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拉开了全国电子文件中心建设的序幕。2007年4月,国家档案局在常州召开“全国电子文件中心建设经验交流会”。常州市作为首家现行电子文件中心作了经验交流并现场演示,电子文件中心建设便在各地相继展开。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是江苏率先开展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新模式,目前已建成电子(现行)文件中心60个。全省各地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已成为本地区政务信息公开场所,为推进档案馆“五位一体”现代档案馆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江苏省电子档案中心建设项目,是按照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意见》“全省基础性、公益性、标志性信息化工程”目标努力构建的。项目较为完整地应用国际标准OAIS的先进理念,按照文档一体化和馆室一体化原则,已基本完成“一库三平台四中心”的建设目标,并在电子档案采集、移交、长期保存和开发利用等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如研制完成与c A认证及数字签名相结合的电子文件采集封装技术;率先应用国家新标准,实施电子档案长期保管格式转换并实现版权机制,保证电子档案的长期有效性;结合国家最新元数据标准研制出台30多种目录数据库结构700多个数据项,研制100多项元数据并应用于软件开发;率先采用微软先进的servlet技术构建“信息平台”,档案信息服务特色鲜明,功能较为强大,页面展示达到国际水准;率先攻克对于省级机关大量非结构化数据采集的难关,基本开发完成可视化采集工具并投入应用,实现了对办公自动化等系统产生的电子公文的可视化采集和电子档案移交。全省综合性档案基础数据库规模已达到12TB左右。

2010年全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宣贯会在江苏召开。全省各地认真贯彻执行会议精神,紧紧依靠当地社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加强“三网一库”建设,充分利用各种政务网平台、公众网平台以及各类网络资源,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集成建设适应数字档案现代化管理需要的应用平台,开发应用符合功能要求的管理系统,推动馆藏档案资源数字化、增量电子文件归档化,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开发和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等方面,逐步实现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化管理以及分层次多渠道提供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和社会共享服务。2011年9月,地方标准《数字档案馆建设规程》(DB32/T1892—2011)。2012年2月,省档案局印发了《江苏省数字档案馆等级评估办法》,对全省数字档案馆建设做出规范和要求。同年4月,首家AAAAA级数字档案馆一太仓市数字档案馆诞生。目前苏南地区数字档案馆建设发展形势良好,苏中地区加快推进。

档案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成绩显著。从1988年开始,全省档案部门就致力于档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2002年《文书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结构和交换格式》(DB32—2002)地方标准,2009年30个专题数据库结构标准。全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积极开展馆藏档案的目录数据库建设、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建设,逐步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进程。截止到2010年年底,全省形成各类电子目录1亿条,已划控档案1.1千万条,已对社会开放档案600万条,原文数字化约1.1亿页、照片52万幅、影片音像39万分钟,涉及经济建设和民生专题数据库已达74种。全省包括目录、全文、多媒体等数字档案资源总量位居全国前列。

2006年,省档案局制定了《江苏省档案信息化保密管理办法》,对档案数字化单位和档案数字化进行备案制度,此项工作作为省档案局24项行政权力之一,确保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安全。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馆藏档案数字化方案,本着积极、稳妥、实事求是的原则,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在做好鉴定、整理、分类的基础上有序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多种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室藏档案数字化工作,积极争取领导支持,舍得投入,不少单位和档案馆档案数字化率达到100%,并通过数字档案室系统或电子文件中心等,向同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移交具有永久和长期保存价值的电子目录和电子档案全文。

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初见成效。为深入贯彻《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积极开展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地方标准研制。2011年9月组织制定的《数字档案馆建设规程》、《电子档案基础元数据数据库结构和封装格式》和《档案数字化操作规程》等地方标准由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数字档案馆建设规程》结合江苏实际,引进国际先进经验和OAIS架构模型,明确了数字档案馆建设基本技术框架,规范了软硬件平台的技术方法和标准,创造性地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数字档案馆和数字档案室评估体系,制定了详细的评估细则及评分标准,成为全省切实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依据。

《电子档案基础元数据数据库结构和封装格式》是在国家《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文书类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基于XML的电子文件封装规范》等标准规范基础上,细化研究明确了电子档案基础元数据模型以及涉及公共馆藏和民生的30个基础电子档案专题数据库结构和目录数据格式。该标准通过江苏省电子档案中心的实践,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以综合档案信息资源为处理核心,对电子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管理,传输和提供利用的技术环节和要素进行了全面验证,效果显著。

《档案数字化转换操作规程》充分考虑了国家对档案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规定及国家与行业标准相关要求,明确了纸质档案、录音录像档案、照片档案、缩微胶片档案、实物档案进行数字化转换的操作要求,对原始档案准备、交接、转换设备选择、技术参数设定、存储格式、数据校验等做出详细规定,并且对操作规程、数字化文件存储、数据验收、数据备份、数字化成果管理、安全保密要求等做出了相应规定,通过规范性附录和资料性附录提供档案数字化转换流程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较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标准的研制与实施,对全省社会信息化和档案信息化工作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全面应用国家和地方系列标准,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相关业务系统中电子档案元数据,市县国家综合档案馆、专业档案馆数字档案馆的电子档案接收与管理系统等将得到有效规范,电子档案信息统一、规范,更加便于交换、传输、管理和存储,较好完成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向档案馆的移交工作,并以此作为全省各级各类档案馆(室)进行档案数字化转换的基本要求、数字档案馆和数字档案室考核评估的技术标准依据。

进一步加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2005年,根据国家档案局的《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和国家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江苏省档案局制定了《江苏省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办法》,2010年参与制定了江苏省《电子文件管理细则》,始终坚持电子文件管理覆盖所有门类、所有领域和全程管理的基本要求,着力加强本地区进馆单位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指导、审核和进馆接收工作。各级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档案部门根据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加强对所产生的电子文件进行全面采集、积累、鉴定、著录、归档,保证本单位产生的电子文件及时、真实、完整、有效地得到收集。

积极开展数字档案室建设,努力推动电子文件管理、档案管理应用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衔接,加强数字档案室系统的研发和应用,按照文档一体化、馆室一体化原则,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江苏能够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上取得一定成就,我们认为有一些基本经验。

坚持统筹规划、统一领导。准确把握定位,引领档案信息化建设长期、稳步发展。2004年10月,根据《江苏省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全国档案信息化实施纲要》和《江苏省电子政务建设意见》等精神,江苏省档案局制定了《江苏省档案信息化规划纲要(2005~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引领和推进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纲要》紧紧围绕全省“两个率先”建设目标,以档案信息化网络建设为基础,以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为核心,以深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目标,较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进程,全面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多年来,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全省坚持纳入规划,有序推进;统一标准,统筹建设;突出重点,分级建设;安全保密,注重实效;引导示范,逐步展开的基本原则,坚持融入社会信息化、依托党委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建设,坚持科技创新、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加强档案信息开发利用,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服务党政机关、服务人民群众为工作导向,以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为基础,以档案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深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目标,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等,推动全省档案信息化步入一个良性发展的新阶段。2005年,苏州市档案局在市委、市政府及信息办的支持下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级数字档案馆,建设完成了档案馆管理系统、机关档案室电子文件整理归档系统、现行文件查阅系统和档案局馆内外网站。无锡、常州、扬州、泰州、连云港等市也提出了与电子政务同步建设电子档案中心或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方案,得到了各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纲要》对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十二五”发展的开局之年,全省继续加强档案信息化规划编制工作,《江苏省档案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提出到2015年,形成结构合理、网络健全、管理有效、服务便利、覆盖全社会的现代档案管理和服务体系,满足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档案文化与信息需要,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推进全省档案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坚持科研项目引领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作用巨大。档案科技创新在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驱动作用。2004年,江苏省档案局印发了《江苏省档案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和《江苏省档案优秀科技成果奖励办法》。至今,全省共有84个项目列入省档案科技项目计划,48个成果评为省档案优秀科技成果。近lO年在国家档案局立项25个,获得国家一等奖2项,三等奖9项,在全国档案科技工作中成绩显著,名列前茅。全省档案科学技术研究在“十一五”档案事业发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江苏的档案科技项目研究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自主创新,注重科技成果原创性,解决工作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创立新的档案管理模式;二是超前思维,准确把握社会转型期档案学理论建设和发展规律,创立新的档案安全监管体系;三是集成创新,有机融合各种先进技术,着力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实现档案事业服务大局、服务民生;四是突出需求,围绕热点和难点,持续攻关,积聚引领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科技能量。科技项目提升了江苏的档案科技水平,推动了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了以项目带动工作、以科技促进发展的目标。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