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3369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4分钟。
生态评估与生态修复方案范文第1篇
我国现行的司法鉴定制度发端于上世纪50年代,在70代末基本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2005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于同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为中立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的设置提供了依据。《决定》中明确规定国家对司法鉴定人或者鉴定机构实行登记管理,登记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公示后可开展司法鉴定活动。《决定》的出台有助于环境监测鉴定机构从其所隶属的行政关系下解脱出来,成立专业性、中立性环境司法鉴定机构,由司法行政机关统一管理,从而保持鉴定机构的独立性和中立性,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对环境污染导致的损害范围、程度等进行合理鉴定吧、测算,是一项协助司法机关和当事人进行鉴别判断的专业活动,对环境管理、环境司法等提供服务。环境司法鉴定作为中介服务机构,推向市场化是近年来环境损害鉴定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随着《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问题的决定》的出台和司法鉴定机构改革深入发展,环境司法鉴定机构的种类和数量将逐年增加。目前,全国成立环境司法鉴定机构的省市不是很多,现有的环境司法鉴定机构种类有:
(1)环境监测司法鉴定机构,(2)室内环境污染司法鉴定机构,(3)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司法鉴定所,(4)环境保护司法鉴定中心等。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的环保理念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起步很晚,加之加快经济发展是当前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主导性话语,致使许多经济主体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及效益的最大化而对自然环境进行盲目的开发和过渡利用,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破坏开始极大地威胁到人民的生活利益。虽然随着我国公民环保意思的不断提高,利用诉讼的方式实现对环境侵权进行追究的案件日渐增多,但是多数环境案件并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要有效应对这种局面,推动和完善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是一个重要的举措和措施。为了推动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发展,国家环保部出台了《关于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若干意见》(环发[2011]60号)。接着,出台了《关于印发(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环办函[2011]1019号),其中将河北、江苏、山东、河南、湖南、重庆、昆明五省二市作为试点地方,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目前有4家获得司法部门批文。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在试点过程中还是发现很多的问题,例如:目前国内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相关的技术规范、评估标准缺乏;环保部环境规划院起草的《环境污染损害数额计算推荐方法(第?版)》中计算方法分类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求,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目前国内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司法资质严重缺乏,已经申请到司法资质的鉴定机构由于业务量较少或没有,导致鉴定业务运转过程中资金缺乏等问题。
2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发展中遇到的困境
2.1立法滞后于现实需求
目前虽然国内已有广泛的环境法律,对造成“严重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可提起刑事诉讼,环境纠纷可通过协商和调节机制解决,但是目前国内没有专门针对生态环境资源损害的立法,缺乏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的管理及工作机制规定和基于环境修复的赔偿机制;环境公益诉讼和环境行政救济机制尚不健全;相关机构和司法机关在评价环境损害时的法律规定和程序不够明确;环境损害保险、经济担保制度不够健全。
2.2方法研究滞后于现实需求
目前国内关于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的基础数据和方法研究尚不成熟。国外广泛采用的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法与替代等价值分析尚未得到立法和行政主管部门的认可。农业、渔业、环保与海洋部门各有侧重,缺乏协调机制,各部门提出了不同的损害评估范围与评估方法。总体来看,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工作机制。现有技术导则存在缺陷和相互矛盾的地方。
2.3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管理体系亟待完善
目前,国内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管理体系函待完善,目前尚未将环境污染损害评估工作纳入国家司法鉴定体系,未建立专业性的司法鉴定管理机构。环境污染损害评估司法鉴定业务属于可以由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确定的第四类司法鉴定事项。但是目前尚未有管理模式、资格准入制度、业务监督等方面的规定。
2.4损害赔偿修复机制尚未建立
目前我国损害赔偿鉴定能力薄弱,技术和工作体系亟待建立,损害赔偿和修复近乎空白,需要尽快建立制度保障体系。中国目前仅有部分省与城市试行环境污染责任险与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总体来看,由于尚未建立有效的环境损害赔偿资金保障制度,导致环境损害赔偿远不到位。环境责任保险承担范围过窄,没有建立完善的污染损害赔偿资金保障体系。传统的民事环境侵权有赔偿案例,生态环境资源损害赔偿尚无完全成功的案例。
3结论和建议
3.1完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法律体系在《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的修订中明确定义环境污染损害的内涵和外延。在《环境保护法》的修订中明确规定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制度,明确部门职责。在《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的修订中,明确将生态环境资源损害等赔偿内容纳入诉讼范围,并对诉讼主体、因果关系认定、费用承担、赔偿金管理等做出原则性规定。制定专门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法》或《环境污染责任法》,研究环境污染损害在赔偿范围、赔偿责任、诉讼主体、鉴定评估技术、环境修复、公益诉讼性质、赔偿数额、公众参与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3.2规范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技术与方法
重视制度体系和技术方法的顶层设计。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与环境监测能力。逐步规范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标准与技术方法。
3.3建立环境污染损害评估司法鉴定制度
明确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的业务属性。按照“两级二元”管理模式对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进行管理:建议由环保部门负责制度污染损害评估司法鉴定工作流程、技术方法和标准;司法部门负责对环境污染损害评估司法鉴定机构与人员进行登记、名册的编制和公告,资格的变更、撤销以及对从事鉴定的机构与人员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理。
3.4构建损害赔偿与环境修复资金保障机制
生态评估与生态修复方案范文第2篇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key technology of CBM, combined with the China’s current maintenance management system, and used the idea of the overall goal-driven and the layered step by step implementation, designed the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of military equipment CBM, cleared the organization and personnel division of labour, discussed the function realization of military equipment CBM application process, and established a basis for military equipment using CBM,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equipment maintenance.
关键词:军用装备;基于状态的维修(Condition Based Maintenance,CBM);应用研究
Key words: military equipment;CBM;application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E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6-0118-03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军用装备以定期维修为主的维修管理制度将逐渐被更加先进的基于状态的维修(Condition Based Maintenance,CBM)所取代,在军用装备中应用CBM可以极大地提高维修的效率与效益,克服“维修不足”与“维修过剩”的矛盾,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1-4]。为了更好地促进CBM在军用装备中的应用研究,加速CBM应用的步伐,本文结合我军现行的军用装备维修管理制度,探索军用装备CBM的应用研究。
1CBM基本原理
CBM是随着状态监控和故障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出现的,通过内置传感器或便携式外部检测设备进行测试,获取装备运行的特征量信息,借助各种智能推理算法(如物理模型、神经网络、数据融合、模糊逻辑、专家系统等)实时评估装备的技术状态,在装备故障发生前对其剩余寿命进行预测,并根据各种可利用的资源信息结合不同的决策目标实施决策的维修过程。其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CBM是测试和维修诊断的一种革新方案,是一项综合性的维修工程,它的引入不是为了直接消除故障,而是为了了解和预报故障何时可能发生,仅当装备状态劣化到一定程度,产生维修需求时才进行维修,能够有效地节约维修资源,降低维修费用,提高装备的完好性,因此,CBM又是一种“按需维修”。
2军用装备CBM应用研究关键技术
2.1 健康状态评估技术健康状态评估技术是指通过综合分析各种数据(传感器测量的数据、人工测量的数据、历史数据等),同时考虑装备的使用、维修、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利用各种算法对装备的健康状态进行评估,确定装备所处状态的一种技术。
健康状态评估是CBM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是通过准确评估装备的健康状态,为装备的维修决策提供依据,为精确化维修提供技术支持[5]。常用的健康状态评估方法主要有对比分析法、模型分析法、Bayes分类法、BP神经网络分类法、距离函数分类法、支持向量机分类法、灰色评估法、模糊评估法等。
2.2 预测技术预测是检测和监控故障部件的先兆指示,并沿着故障到失效的时间线不断进行精确的剩余使用寿命预计[6]。常用的故障预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2.1 曲线拟合法:其基本思想是用一个简单的函数曲线来近似地表达给定数据所反映的规律。
对于数据样本x■,y■i=0,1,2,…,m,曲线拟合就是要找到一个函数gx■,y■,使函数与给定数据的误差最小。
一般常用的有线性拟合、二次曲线拟合等。线性拟合就是用一个线性函数来近似表达x■,y■i=0,1,2,…,m。
寻找近似函数gx■,y■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优化过程,一般工程上均采用最小二乘法,即使得gx■,y■和x■,y■之间的误差最小。
2.2.2 基于特征扩展的智能预测已知故障/失效的“降级路径”随时间不断扩展,采用神经网络等AI技术对所测量/提取的这些“路径”的特征进行训练,神经网络将根据失效曲线与相关的特征量级自动调节加权和门限值。训练后的神经网络结构可以用于预计在相似工作条件下的不同试验的同样特征的进展情况。
2.2.3 状态评估预测基于卡尔曼滤波或其他各种不同跟踪过滤器的状态评估技术,也能作为一种预测技术使用。对于测量值或提取的一个特征,构造出状态向量,然后,利用状态转移方程来更新这些建立在模型基础上的状态,模型和测量结果之间的最小误差来预计未来特征属性。
2.2.4 基于物理的预测建立基于物理的随机模型,可用于评价多种不同类型的机械部件的剩余使用寿命分布。该分布是部件强度/应力的不确定性或某一特定故障条件的函数。利用该模型的结果来产生一种神经网络或基于概率的自主式系统,用于实时失效预测性预计。该预测模型的其它输入信息包括:诊断结果、当前的状态评估数据和工作剖面预计。这些知识性信息可以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并结合从数据挖掘过程获得的内场经验和维修信息产生。
3军用装备CBM应用流程设计
应用流程设计是对军用装备CBM应用的进一步深化和可操作性的研究[7]。在流程设计过程中,充分地考虑了与我军目前军用装备维修管理体制的结合,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具体方案如图2所示。
3.1 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军用装备应用CBM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各个方面,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协调一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8]。
3.1.1 组织机构在军用装备CBM应用中,涉及到的组织机构主要有:装备使用单位、装备机关、装备维修单位。三个部门在共同的目标框架下,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装备维修任务,三者的关系如图3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装备发生故障后,装备使用单位向装备部门提出维修申请,装备机关接到申请后,汇总资料,根据维修保障资源的具体配备情况,适时向装备维修单位下达维修指示,装备维修单位接到上级的维修指示后,制定维修计划,准备维修备件与修理技工,同时听取装备使用单位对故障装备的具体描述,而后对损坏装备实施换件修理,并将修理情况向装备机关汇报,装备机关则对装备的修理情况进行评估,确定维修效果。
3.1.2 人员分工军用装备CBM应用中,人员分工及职责明确如下:
3.1.2.1 状态获取层主要由装备使用单位的人员组成或装备具体操作人员,如:自行火炮可由驾驶员与车长组成,其主要职责是:①按规定完成对所属装备的检查、测试和数据采集工作;②通过与维修阈值的比较,确定装备所处的状态;③当装备处于异常状态时,及时向装备所属单位负责人进行报告;④负责对装备实施维护保养。
3.1.2.2 预测层主要由装备维修单位取得相应资格的技术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责是:①对处于异常状态或性能衰退状态的装备进行剩余寿命预测,并确定装备停机时机;②对处于异常状态或性能衰退状态的装备,提出装备使用建议;③汇总装备所属单位故障情况,向装备机关进行汇报;④指导状态获取层人员的检测工作。
3.1.2.3 决策层主要由装备机关负责人和装备维修单位负责人组成,其主要职责是:①确定军用装备CBM应用的目标;②组织、领导CBM应用流程施人员的培训工作;③审批预测层的维修申请并进行决策;④检查军用装备CBM工作的进度和质量,评估实施的效果;⑤组织对备件的请领,并对不具备换件修理条件的故障装备向上级送修。
3.1.2.4 维修层主要由装备维修单位具有相应资格的修理技工组成,其主要职责是:①进行备件和人员的准备,实施换件修理;②对不具备修复能力的故障件,向装备机关报告,组织送修;③指导状态获取层人员实施对装备的维护保养工作;④对具备修复能力的故障件进行修复,修复后转化为备件;⑤向装备机关汇报装备维修情况。
3.2 功能实现
3.2.1 状态获取层装备维修人员根据检测计划的安排,利用车炮场日或日常维护保养的时机,使用便携式检测仪器获取军用装备的状态参数,(随着我军装备建设的不断发展,装备的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装备本身就集成了大量的传感器,因此,我们也可以采用传感器技术对军用装备运行时的工况敏感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量、速度等)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和记录;同时,通过装备运行的实时工况参数获得零部件的工作性能、机械强度、疲劳极限与磨损程度等重要参数信号。)并进行记录,做好故障数据的保存,作为日后复查的依据。
3.2.2 预测层装备维修单位具有相应技术资格的维修人员,收到装备使用单位的故障报告后,了解装备的具体故障情况,利用剩余寿命预测软件,进行异常设备的剩余寿命预测。根据设备剩余有效工作时间的长短,确定装备是否停机:
3.2.2.1 对无需停机的设备,根据剩余有效工作时间的情况给出装备使用建议,对接近故障发生,但仍可运行的装备,给出设备维修的具体时间,在此期间缩短状态检测间隔期,加强检测,发生异常及时报告;
3.2.2.2 对剩余有效工作时间很少,故障发生迫近的设备,应果断下达装备停机命令,而后将装备使用单位的相似情况进行汇总,向装备机关提出维修申请。
3.2.3 决策层装备机关在收到维修申请后,批准申请,并在装备部门进行备案。同时向维修单位下达换件维修指示。根据维修单位的具体情况,对是否具备换件能力进行决策,对不具有换件能力或换件条件不充分,无法实施换件修理的故障设备,应向上级请求维修,批复后组织向上一级装备维修单位送修;对具有换件能力,可以实施换件修理的故障设备,根据备件的具体储备情况,如备件不足,向上级提出备件请领请求,积极向上级请领备件,获取备件后实施换件修理;如备件充足则进行换件修理。
3.2.4 维修层装备机关向装备维修单位下达维修指示后,装备维修单位制定维修计划,对维修所需的人员、备件进行准备,同时听取装备使用单位对发生故障装备的描述,而后对故障装备实施换件修理。换件修理完毕后,对于替换下的故障件进行修理,修理之前应对是否具备故障件修理能力进行决策,对不具备修理能力的故障件,向装备机关提出送修申请,积极组织送修;对具备修理能力的故障件实施修理,故障件修复后,将其转化为备件进入备件仓库,并将有关维修情况向维修机关进行汇报。
4结束语
CBM是一种先进的维修思想,美国等军事发达国家开发了各种各样的CBM应用系统,并在军事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军事与经济效益。而我国在CBM应用领域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现在仍处于探索阶段,加快CBM在我军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军用装备CBM应用流程设计是对CBM在军用装备应用中的一次探索,随着我军装备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装备的性能越来越先进,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维修在整个装备建设发展中所占的地位也将越来越重要,如何结合现代先进的维修理论,提高装备的维修水平还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夏良华,贾希胜,徐英.设备维修策略的合理选择与决策流程[J].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2006,(4):63-68.
[2]S. K. Yang. A Condition-Based Failure-Prediction and Processing-Scheme for Preventive Maintenance. IEEE Transactions on Reliability, 2003, 52(3).
[3]A K Mitra, Member relevance of condition based maintenance onboard a ship. IEEE, 2006, (86):50-55.
[4]Christeal. Condition Based Maintenance[EB/OL].,2008.
[5]Kacprzynski G J,Roemer M J, Hess A J.Health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 development, simulation and cost/benefit optimization[A]. Aerospace Conference Proceedings[C].2002-06:3065-3072.
[6]郭阳明,蔡小斌,张宝珍等.故障预测与健康状态管理技术综述[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8,16(9):1231-1219.
生态评估与生态修复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检修;信息化管理;现场指挥;综合监控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175-01
1 概述
电气设备原有的检修模式是每年定期进行例行春检、秋检,这种模式已延续多年,并在电力系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电网网架结构的增强、电气设备制造技术的提高、电力客户对供电可靠性要求的不断提高,这种例行的检修模式既浪费人力物力、又降低了供电可靠性,急需进行改进。近年来,在工作实践中逐步诞生了一种新的检修模式―“大检修”。“大检修”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检修理念,它结合设备状态评价结果,将输变电设备日常修试、基建、改(扩)建工程有机结合,采取多条线路、多个变电站、多台设备同时配合停电的方式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了重复停电,减轻了运行人员操作压力,减少了设备停运时间和人员现场作业时间[1]。本文旨在研究一种规范输变电设备“大检修”的标准化管理系统,用于提高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的工作效率。
2 大检修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大检修”工作按时间顺序划分为:前期准备、现场实施和效果评价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需完成的工作主要包括:设备状态评价、供电可靠性预评估、电网潮流计算、运行方式安排(含保电方案)、检修方案编制(组织机构、工作要求、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及专业分解、停电计划、人员及进度安排、危险点及控制措施、特殊设备及器械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备品备件储备、车辆及工器具准备、人员培训、技术准备(三措、设备技术规程(规范)、作业指导书、作业卡)、各类图表(一次系统接线图、安措布置图、机具定置图、工器具定置图、备品定置图、车辆定置图、生产区域划分图、生活区域划分图……))等;现场实施阶段需完成的工作主要包括:停送电操作、安措布置与恢复、修试(施工)作业、设备(工程)验收、现场协调、安全监控等;效果评估阶段需完成的工作主要包括:安全性评价、可靠性统计分析、倒闸操作时间统计、修试作业时间统计、检修(试验)报告归集、“大检修”质量效果评估、成效和不足总结。
大检修要求的停电范围大、停电设备多,停送电时,电网中负荷转移的操作任务较重,造成调度和运行人员的工作量比较集中;参与大检修工作的专业及人员很多,其中可能还有厂家服务人员、外包工程施工人员等,现场各专业的有序协作和配合难以合理安排。工作作业面广、工作量大、参与专业和人员多,是大检修的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3 “大检修”标准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输变电设备“大检修”标准化管理系统主要完成“大检修”全过程文档、数据的管理及智能生成、大检修现场指挥和大检修现场动态视频监控等业务功能,主要由“大检修”信息化管理系统、“大检修”现场指挥平台、“大检修”综合监控平台组成。
3.1 “大检修”信息化管理系统
“大检修”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和电力系统中正在使用的可靠性管理系统、PMS系统、以及潮流计算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完成供电可靠性预评估、设备状态评价、电网潮流计算和运行方式安排,并根据这些计算结果,进行“大检修”整体规划,编写检修方案,提出人员、备品备件、工器具及车辆需求,同时进行相关的技术准备,实现各个环节的信息化管理、结构化存储、多维化查询、智能化分析[2]。
(1)检修决策管理
系统根据设备状态评价数据,自动生成待检修设备健康状况图表及设备缺陷汇总表;系统从可靠性管理系统中提取所需数据,自动生成待检修设备可靠性数据报表;系统从潮流计算系统中提取相关数据,自动生成待检修区域相关电网潮流分布图,并出具电网运行方式安排(含电网运行薄弱点分析、保电方案)结果;作为“大检修”整体规划的参考和依据。
(2)检修方案管理
根据检修决策管理的结论,对“大检修”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并对有关信息进行信息化存储、管理,出具整体规划报告,为“大检修”后续工作提供指导。本阶段主要完成检修方案编制,其中包括组织机构、工作要求、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及专业分解、停电计划、人员及进度安排、危险点及控制措施、特殊设备及器械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内容,实现检修方案所有内容的信息化存储、管理,并出具相应的检修方案报告,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提供量化依据。
(3)备品备件管理
根据“大检修”的整体规划与检修方案,相关人员列出修试工作需要的所有设备(物资、配件)的名称、种类、型号、数量、申请部门和申请人员等信息清单。备品备件清单实现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实时显示其库存数量等信息。有相关权限的人,可以统计出各类备品备件的使用量、申请量情况,为设备物资的采购、补充提供依据。
(4)技术管理
根据“大检修”的整体规划与检修方案,编制相关作业“三措”(即: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和安全措施);补充并完善相关设备的技术规程(规范、上级下达的反措文件等);编制、补充并完善相关设备的作业指导书(卡);补充并完善相关设备技术参数档案;编制输变电设备“大检修”标准化管理系统的图表内容,包括一次系统接线图、检修区域相关电网潮流分布图、设备红外成像图谱、设备运行状况图和安措布置图等,图表中所有元素为标准化图元,可方便图表的补充、扩展、完善。所有内容以信息化、结构化存储,便于相关部门及人员的查看与提取。
(5)评估评价管理
系统通过对“大检修”项目实施情况、相关考核指标、技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以表格、图表和报告等形式进行信息化存储与管理,为其他检修项目提供经验参考。主要包括安全性评价报表、可靠性统计分析报表、倒闸操作统计报表、设备缺陷处理统计报表和“大检修”质量效果评估报告等。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输变电设备“大检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采用计算机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和无线网络通讯技术构建了输变电设备“大检修”标准化管理系统,主要实现了:
(1)通过与PMS生产管理系统、可靠性管理系统和电网潮流计算软件的数据交换,实现了“大检修”必要性论证、电网运行方式最优安排及“大检修”成效预评估,为工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2)“大检修”前期准备工作涉及检修决策、运行方式安排、人员和物资准备、工序安排及技术储备等内容,“大检修”现场作业面广、工作量大、参与专业和人员多,通过“大检修”标准化管理系统使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保证。
(3)通过计算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实现“大检修”有关管理文档、技术标准(规范)、检修(试验)报告、验收报告、工作票、操作票、相关技术数据等的自动归集和查询,实现了数据管理的信息化。
(4)利用无线传感、红外检测、RFID、PDA、视频监控、图像显示等技术,建立了变电站“大检修”现场指挥平台,实现了“大检修”进程的全方位监控。
参考文献
[1] 严利雄.电网大检修体系建设探析[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生态评估与生态修复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变电设备;状态检修
传统变电检修主要采用的是定期检修与事后检修相结合的方式,该模式在长期的变电检修实践中,证明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但随着电力需求、电能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电力系统信息化、集成化的发展,传统变电设备检修方式暴露了诸多的缺陷,如检修存在盲目性、检修影响供电可靠性等,这就需要寻找一种更为先进的变电设备检修方式来适应目前电力系统发展需要,也就为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推广、应用及发展提供了机遇。变电设备状态检修是在设备状态评价的基础上,根据设备状态诊断结果实施主动检修的变电设备检修方式。这种检修方式的实施是基于设备实时运行的,因此,对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状态检修工作中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从总体状态检修现状来看,无论是管理,还是技术方面都还处于摸索、发展阶段,较国外先进国家还存在许多不足,因此,有必要对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策略进行研究。
1.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准备工作
变电设备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由各个组成部分构成,其状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变电设备状态检修需要充足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设备信息的统计分析。对设备状态的了解是状态检修的关键,除了设备投运后事故发生的普遍规律,设备在运行中出现的缺陷数量、频率和性质,设备启用停用操作的次数,过负荷运行等影响检修时间及检修部位判断的关键检修因素外。还要在日常工作中详细记录设备档案、运行资料等与设备健康状态有关的原始数据,为正确检修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保障。
(2)监测项目的确定及状态参数的选择。目前变电设备已经配备了掌握设备实际运行状态的监测系统和数据分析软件,但还需要正确的选取监测项目及状态参数。监测项目一般选择重要部件的重要参数、影响检修周期的主要因素、其他不稳定因素等。状态参数的选择以能满足状态诊断为原则,需要反复修正。
(3)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实施设备状态检修时,必须编制相应的作业指导书,以保证状态检修正常有序地进行。作业指导书内容主要包括监测手段和仪器、被检测设备和监测位置、被测参数、监测路径等。
2.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技术方案
变电设备状态检修技术方案主要是对一些共性的设备质量问题相应的预防性措施,以防止类似事故的重复发生。或者是对作为个体的具体设备进行分析,通过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来评估某个具体设备的健康状态,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检修技术措施,笔者基于此提出以下设备状态检修技术方案。
2.1 变电设备实时监测
为了及时掌握设备检修、运行方面的实时信息,必须对各类变电设备进行实时监测,特别是变压器设备更是变电设备的重中之重,变压器色谱分析是监测变压器运行状况的有效手段,对大型变压器可以采用变压器色谱在线监测或便携式色谱在线监测系统。凡实验室定期色谱分析出现异常的变压器,应及时安装色谱在线监测装置,若出现故障报警,应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在500kV和220kV枢纽变电站,以及其它运行不稳定的变电站,应安装变压器色谱在线监测系统,并配套使用容性设备绝缘在线监测系统等高新技术装备,及时掌握变电设备运行状况。
2.2 变电设备有效评估
按照相关电气设备状态评估要求,对不同电压等级变电设备、不同类型电气设备进行分类。然后根据运行和检修信息,以及变电设备评级结果和可靠性分析结果为依据,对电气设备进行状态评估和寿命评估,建立电气设备状态评估和寿命评估技术分析系统和数据库,以便根据设备评估结果,确立变电设备优化检修技术体系和制定检修计划。以变压器状态评估为例,从运行、检验、试验、在线等多个角度出发,设有正常、异常和危险三种评估结果,根据各种状态的评估结果综合生成最后的评估结果,从而确定有针对性的变压器检修时间和检修工作内容。
2.3 变电设备预防检修
在对变电设备的运行、各种信息综合分析以后,对现有的在线监测系统和带电测试结果进行综合比较,针对不同类型的设备、不同的运行状况、不同运行年限的设备,制定出不同的检修技术措施。下面笔者结合变电设备实际运行状况,以主变压器、高压开关、10kV母线及开关柜为例,确定检修总体技术方法,可直接应用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实践。
2.3.1 主变压器设备状态检修
由于主变压器检修构件较多、本体复杂、易受环境影响,因此,一般对主变压器进行的是“状态大修”,而不是“状态检修”。检修技术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状态大修的前提在于判断变压器的状态,可通过预防性试验数据、变压器运行情况等状态量的分析来对变压器的状态进行判断。如线圈绝缘电阻、吸收比、极化指数、铁芯接地情况等。
(2)根据状态判断结果,采取针对性的检修工作,如若判断变压器内部受潮绝缘下降,危及变压器安全运行,应在现场进行干燥处理;若三相线圈直流电阻严重不平衡,在排解套管接头接触不良的情况下,应对变压器吊罩检修,查出缺陷部位并进行相应的处理;若绝缘油中溶解故障特征气体色谱分析异常,应进行跟踪分析,以判断变压器是否存在危及安全运行的内部缺陷,是否需要进行大修等。
2.3.2 高压开关设备状态检修
开关设备的状态检修参照相关规范及经验即可,在此只对以下重点问题进行说明。
(1)在《状态检修规定》中列出了,110kV及以上六氟化硫开关的累计开断电流达4000kA以上,满容量开断次数达19次以上,但根据笔者经验,某些开关设备已运行了20年,也远远达不到上述数值,因此,《状态检修规定》实际意义不大,可将六氟化硫气体泄漏量,六氟化硫气体湿度,导电回路直流电阻和操作机构性能作为状态检修的重要判据。
(2)规定指出10kV真空开关的满容量开断次数达20次以上,开断负荷电流次数达5000次以上。这一判据与六氟化硫开关一样,在实际操作中的意义不大。真空灭弧室的耐压水平、真空度、导电回路直流电阻和操作机构性能应该是状态检修的重要判据。
(3)油开关与六氟化硫、真空开关不同,其累积开断电流和等效开断次数是状态检修的重要判据。
(4)在状态监测方面,六氟化硫开关的气体泄漏、气体湿度、直流电阻等状态,以及真空开关灭弧室状态是较容易监测的。而操作系统的状态监测目前仍没有可靠的技术手段,只能通过分析其运行情况、运行年限等来粗略判断其状态,然后判定是否进行检修。
(5)在检修方式方面,操作系统、油开关本体在现场进行检修,真空灭弧室不作检修,采取更换的方式。开关遇有停电机会时,应对操作系统进行检查、维护,必要时进行动作特性的测试。
2.3.3 10kV母线及开关柜状态检修
国外应用开关柜微型局部放电检测仪器以及PDM03现场局部放电检测仪器的实践证明,该套系统可以有效的发现多种开关柜内部的放电故障,如电缆接头放电、开关柜内CT放电等,特别是能够发现多种通过肉眼巡视难以发现的早期缺陷故障,因此,可以通过该检测系统的引进,逐步实现开关柜绝缘监督方式向带电测试转变。
目前开关柜的直流电阻、耐压试验周期为6年,完全可以同开关的检修结合起来进行试验,因为开关柜约70%以上的事故是机械因素引起,因此加强检修是必须的,结合检修机会进行试验,加上开关柜带电局部放电检测技术的开展可以达到不停电进行监督的目的。
3.结语
变电设备状态检修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不只要从技术方面加以落实,还需制度的规范和人员的努力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故障判断和检修方案制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应以保证设备安全运行为首要原则,真正发挥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实际效用。
参考文献
[1]陈三运,谭洪恩,江志刚.输变电设备的状态检修[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生态评估与生态修复方案范文第5篇
一、“四化工作法”的成因
2009年年底,随着一起意外人身工伤事故的发生,给锅炉分厂领导和员工带来深深的遗憾。一名员工在处理排粉机漏粉工作时,在没有告知监护人情况下,擅自违章操作,造成右腿髌骨骨折。分厂对这起事故的成因及安全保证措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较短的时间里总结摸索提练出了一套员工感兴趣、好记忆、还管用的“四化安全工作法”,即预案管理动态化、风险评估具体化、监护措施多级化、安全警示人文化。通过实际运用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效果,2010年以来,锅炉分厂实现无人身及设备安全事故,从此,“四化工作法”在全厂开始推广。
二、“四化工作法”的具体内容
预案管理动态化。为了使8台220t/h锅炉,1000多台套辅助设备实现热蒸汽压力9.8MPa、温度535℃-540℃全天候经济运行,锅炉分厂依据季节、气候、设备的变化,以班组为单位,设计出了14种事故应急预案。虽然应急预案只针对突发性,而非经常性,为了防止应急预案的沉睡,分厂在合理安排应急演练的同时,实施了预案的动态管理:在每个控制室、工作岗位设置了一块提示板,每天分厂专业技术人员根据设备运行状态、气候变化在提示板上做出某项预案警示或是操作注意事项,以此来“激活”应急预案,使操作员工在头脑意识中不断回想着应急操作程序及要领,保持着“临战”心态。
风险评估具体化。风险评估一般是针对设备检修工作,在具体操作上分厂执行的是电力系统“两票三制”工作制度。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他们发现有些工作票、操作票涵盖工作内容过多、过于复杂的问题,有些安全措施比较笼统,对风险评估不足,直接影响了安全措施的制定与隐患的防范。针对这种情况,分厂制定出了自己的风险评估办法:首先,明确了分厂各级管理人员在具体操作项目上的风险评估责任,同时在每个班组选出一名兼职风险评估员;第二,制定了严格的评估工作程序。在各类检修作业前,原则上由该项目的最高级别监护人组织召集管理、技术、安全、班组风险评估员等人员及该项目负责人,组成工作前安全分析小组,主要从人、机、物、法、环五个方面,以及能否对其它专业、系统造成影响,评估出每个关键步骤的危险、危害因素,将工作中会导致人员伤害、设备及系统破坏等情况逐项具体描述清楚,并且控制防范措施逐项具体落实到人。第三,保持工作严谨。工作票坚持 “一单一事”、“一事一议”。由工作票签发人对风险评估结果及安全措施进行一一审核,最终签发工作票。
监护措施多级化。电力企业都存在高温度、高压力、高转速、高噪音问题,相当一部分岗位工作环境比较恶劣,给现场运行操作、检修施工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为此,分厂在执行原有监护制度的基础上,制订并实施了二、三级监护制度。根据风险系数,划分了四个风险等级,即:基本操作、一般操作、复杂操作、重大操作,随着风险等级的上升,监护人级别也随之上升,从班长、专工、安全员、到副主任直至分厂主任。在此基本上,分厂还根据应急工作状态和需要,制定了生产运行、检修操作员工监护措施:在应急情况下同岗同级运行员工可以互为对方操作的第一监护人,上一级岗位员工可以作为下一级岗位员工操作第一监护人,同职级运行和检修人员可以跨岗位互为第一监护人,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多级监护的体系。
安全警示人文化。从尊重员工的角度,培育分厂的安全文化。首先是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分厂在员工更衣柜显要的位置布置了员工的全家福照片和妻子子女温馨的安全提示语,让员工从上岗的那一刻起就绷紧安全这个神经。第二是在员工工作场所设置安全宣传视板、警示牌及安全风险提示语,让员工置身于安全警示氛围之中,时刻警示自己、提示他人,做到“人人都是安全员”。第三是分厂设计制作了配有漫画图片的习惯性违章警示小册子,使员工在愉悦的心情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对习惯性违章的警示和教育。第四是编写了曲调优美的安全歌曲,把“动态预案、二、三级监护、风险评估”等内容都编写到歌词中,组织全体员工传唱,员工们哼着安全歌曲调走上了岗位,大大提高了执行安规的自觉性。
三、“四化工作法” 的实施效果
一是经受住了重大突发事件的考验。2011年4月17日,室外刮起8级以上大风,当晚20时许,市区一变电所PT接线板处断裂,导致热电厂进入孤网运行状态,致使汽机、锅炉等各个生产运行链条发生一系列重大连锁反应,情况异常危急!由于当班员工事前经常进行相关事故预想及模拟操作,加之当天分厂进行预案警示,因此操作员工并未慌乱,而是有条不紊地进行岗位操作,在第一时间控制好各项参数,在相隔两个小时后,快捷完成锅炉点火、并汽。类似的重大突发事件,近三年来,分厂成功处理12起,全部把事件控制在最合理的程度。
上一篇:生殖健康宣传工作方案
下一篇: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治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