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甄选5篇}

风中承诺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6722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7分钟。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范文第1篇

与历届奥运会奥林匹克公园选址不同的是,北京城市的传统中轴线将贯穿整个奥林匹克公园。北京城被称为人类历史上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杰作。永定门、天安门广场、紫禁城、景山、钟鼓楼,贯穿了北京城中轴线的始终,气势磅礴,形成了城市建造史上最伟大的轴线。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城市规划多采用规则式棋盘状布局,体现了对秩序的追求,而城市的园林部分多采用自然式空间格局,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达了对自然的尊重。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在满足奥运会场馆功能的基础上,赋予北京城中轴线新的延伸,坐落于轴线北部端点的森林公园,将使这条举世无双的城市轴线完美地消融在自然山林之中。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设计立意为“通往自然的轴线”磅礴大气的森林自然生态系统使代表城市历史、承载古老文明的中轴线完美地消融在自然山林之中,以丰富的生态系统、壮丽的自然景观终结这条城市轴线。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奥林匹克公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奥运中心区重要的景观背景其规划设计既要保证奥运赛时活动的需求,又要符合建设一个多功能生态区域长期目标的需要。奥运会期间,这里将成为北京市给各国代表团 运动员、奥委会官员的一份礼物:一个充满中国情调的山水休闲花园。奥运会后,这片公园将向公众开放,成为市民百姓的休闲乐土,为北京留下一份珍贵的奥运遗产:公园对改善北京生态环境、完善北部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并加快北京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步伐起到重要作用,是现代意义上的自然与文化遗产。综上所述,将公园的功能定位为“城市的绿肺和生态屏障、奥运会的中国山水休闲后花园、市民的健康大森林和休憩大自然”。

2003年3月24日,北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下发《关于奥运森林公园项目建议书的批复》,根据北京市《奥运行动规划》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奥林匹克公园总体规划的批复》的精神,同意实施森林公园项目。森林公园总占地面积680ha,主要建设大型公共绿地、水面、湿地、道路及公园配套设施。建设地点选在北京市朝阳区洼里乡 奥林匹克公园北部,具体四至为 北至清河北侧绿化隔离带和洼里三街,南至辛店村路,东至安立路,西至白庙村路。

作为奥林匹克公园的组成部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不仅要体现“通往自然的轴线”这一综合设计主题,同时还要将自身的功能和历史人文意义结合在一起,通过具体形式加以表现。200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关于奥林匹克公园总体规划的批复》中,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基本功能定位于永久性的城市公共绿地。同年6月,北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在《关于奥运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中指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主要建设大型公共绿地、100ha水面和湿地等景观设施,同步建设其他服务性配套设施这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提出了具体要求。

这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设计师们将要面临的挑战,同时也为景观设计师、建筑师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设计始于2002年最初被包含在奥林匹克公园的总体规划方案中,2002年3月至7月,在北京市政府和第29届奥运会组委会的授权下,由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组织,面向国内外公开征集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案,这一次大型的规划设计方案征集活动受到了世界各国规划设计团体的热切关注,共有21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家设计单位提交了90多个方案,最后,由美国SASAKI设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SASAKI公司)提交的奥林匹克公园的总体规划方案荣获一等奖。该规划设计方案寻求和谐性与综合性的并存,追求诗的意境又兼顾实用性,追求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古典与现实、发展与自然、周边环境与奥林匹克公园之间的和谐。

但是,这一规划方案绝不是最终方案,竞争仍然继续。2003年11月,奥林匹克公园森林公园与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征集活动评选出A01、A02、A04三个方案为优秀方案,12月,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确定由SASAKI公司和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简称清华规划院)联合创意的A02号方案为中标方案。

该方案基本保持了SASAKI公司所做的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延续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纪念大道理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丰富和深化,最终将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命名为“通往自然的轴线”,确立了奥林匹克公园景观规划的主题。

该方案中,森林公园仍然延续北园以山为主、以水为辅,南园以水为主、以山为辅的格局,并以大型跨越式草板将南北园联系起来,使中轴线渐隐在自然山水中,由于主山距离主入口及湖面太远,无法起到在视线上强烈的统摄作用,因此在南园湖北侧规划了一系列配山与岛屿在该方案中,设计主山高度为41.5m,同时将南园水系面积进行了扩张,湖面达到450m的进深和近千米的面阔,总面积达约63ha。

2003年12月根据市规划委[2003]943号文《关于奥运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征集工作请示批复》的精神,决定由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A02号方案为基础进行深化整合。2005年4月14日市规发[2005]400号《关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审查意见的批复》批示原则上通过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方案2005年9月21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送达专家评审。2005年10月27日市委常委听取了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汇报,原则上批准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景观规划方案。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最终方案分为南北两园。南园,占地380ha定位为生态森林公园,以大型自然山水景观的构建为主,山环水抱,创造自然、诗意、大气的空间意境,兼顾群众休闲娱乐功能,设置各种服务设施和景观景点,为市民百姓提供良好的生态休闲环境。南园的重要景观景点包括仰山、奥海、天境、天元观景平台、林泉高致、湿地及叠水花台、垂钓区、南入口、露天剧场、生态廊道等,构筑完善的功能结构体系,充实为游人服务的内容。北园占地300ha定位为自然野趣密林,将成为乡土植物种源库,以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功能为主,尽量保留现状自然地貌、植被,形成微地形起伏及小型溪涧景观,尽量减少设施,限制游人量,为动植物的生长、繁育创造良好环境。

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山水园林的独特魅力,仰山与奥海是其标志性工程。主湖奥海作为奥林匹克公园最大的集中汇水面面积达24ha,是森林公园灵动之所在。对于开阔的主湖湖面经过综合现状分析和统筹考虑,确定主山仰山主峰高度为48m(相对于湖区常水位),海拔86.5m,这个高度使得自

龙湖南岸北望主山可以保持约1:12的视高比,同时主山向西南延伸形成诸多次级山脉,并且根据渐次视域规律在中轴线两侧设置诸多岛山飞屿,从而形成均衡而丰富的山水格局。山顶北面两棵松树旁的泰山石高6m、重63t。公园主山体与北京西北屏障燕山山脉遥相呼应,既符合中国园林建造的传统,又与北京周边大自然环境相得益彰,站在仰山顶峰上向南远望,北京奥运会主体建筑“鸟巢”和“水立方”及宏大的中心区尽收眼底,目力所及,景山山顶清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崇尚的“天人和一”的最高境界,在此美景中得到新的诠释。森林公园的山形“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创造了自然天成的视觉效果。

中国风水思想中通常北以山体作为屏镇,南为水系,负阴抱阳,形成理想人居景观格局,人造山体中以明清景山最具代表性,可以认为以山体作为中轴线北端点是最为简明和有效的中轴线端点的终结模式。主山水框架布局的建构更是备受各方专家瞩目。整个设计团队认真地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对若干古典园林,如北海公园琼华岛、颐和园万寿山、景山公园的山体形态、体积、比例进行了大量比较研究,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细致的研讨,经过反复推敲,根据孟兆祯院士的建议,最终得到调整后的山水设计方案――山体设计绵延磅礴,以势取胜,水体设计绰约大气,以形动人。

在整个主山主湖区尽可能避免设置大型醒目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主要以绿化植被为主。主要最点有“天境”――山顶观景平台、“林泉高致”叠瀑、景观湿地等。

天人合一的境界,始终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所追求的设计目标之一。森林公园对天人合一境界的现代阐释,则是通过建立全面的生态系统完成的。森林公园专门建造了雨燕塔,为北京濒危的雨燕打造温暖的栖息之所。大型生态廊道用以解决南北园被五环路阻隔分裂、易产生生物种群断层的问题。人工景观湿地与龙形水系相结合,共同构建了生态水环境。这一切,使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成为都市中宝贵的生态资源。

绿色规划是全园规划的主要基调。作为“通往自然的轴线”整体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北京市中轴线北端的终结点,作为一处城市森林公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设计理念以建设美轮美奂的自然生态系统为终极目标,切实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绿色奥运”的宗旨,因此将生态与绿色的理念作为基本原则全面贯彻于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方方面面,对包括竖向、水系、堤岸、种植、灌溉、道路断面、声环境、照明、生态建筑、绿色能源、景观湿地、高效生态水处理系统、绿色垃圾处理系统、厕所污水处理系统、市政工程系统等方方面面与营造自然生态系统有关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综合的规划设计,并为保障五环南北两侧的生物系统联系、提供物种传播路径、维护生物多样性而设计了中国第一座城市内上跨高速公路的大型生态廊道。

2005年6月30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举行开工奠基仪式,森林公园正式开工建设工程建设近三年。2005年12月29日,挖湖堆山工程开工,2006年6月18日,该项工程竣工,挖填方总量900万方。2007年3月23日,主湖开始初次蓄水,2007年6月18日,主山“天境”主景完工标志着主山体工程完工。前后共有超过6万工人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建设流下汗水。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种植了53万株乔木,全国各地为森林公园捐赠大规格苗木3012株,社会各界共参与森林公园义务植树67次,共计15000余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确是万众之心点滴堆砌而成。

在仰山奥海的建设过程中,随着奥运会的临近,森林公园的主山主湖工程已不可能有足够的沉降周期,待整体结构稳定后再进行下一步工程建设。那么在设计上必须通过选择合理的工艺手段解决人工一次性填筑48m高主山的整体稳定性问题,并使其沉降量在设计允许范围值内。而此种保持山体稳定性的做法很难保证园林景观对山体形状的要求。通过景观设计单位与山体结构设计单位的多次配合,首先随高度和山体形状的不同,确定网格放线点的合理密度。同时给出在夯筑过程中沿坡度线合理的退让与伸出距离(夯筑时每层边缘只能是梯田形状),以便后续施工单位进行山形整理,同时尽量达到设计山形,最后终于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

对于设计者而言,还有一个大难题需要攻关,那就是如何将植物栽种在仰山上。这是因为,为满足山体结构稳定性要求,仰山土壤回填密实度必须达到0.92以上,这种密实度的土质,植物是很难存活的(满足种植要求的土壤孔隙度为>0.45)。在综合了各类专家意见后,决定将山体填筑分为两个步骤,由不同的施工单位分别实施――即由土石方施工队填筑山体时按0.92密实度回填至设计标高以下平均0.6m处,并保证每个分层夯筑边缘均为“梯田”形状,后续由园林施工单位按最终设计标高回填种植土并整形到位,以满足大面积灌木及地被的生存土质要求 局部大树位置按种植要求,扩大范围开挖种植穴并换填种植土同时在树穴底部增加排水设施,四周增加排气设施,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清河导流渠,原来是贯穿公园东西方向的具有城市行洪功能的水系,其功能性作用与森林公园景观要求存在不小的矛盾通过与水利专业设计单位多次磨合,最终确定在保证行洪过水断面的前提下,将导流渠适度弯曲,与仰山形成环抱之势。在沿渠驳岸处理上引用草坡入水的形式,使得山与水自然过渡衔接,体现出自然山水园林的景观特色。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的人工景观湿地,既要满足景观视觉要求,又要肩负着净化全园水质的作用。其中的水生植物栽植在设计之初仅按湿地功能进行布置,从景观角度很难与森林公园整体的植物景观相协调。而恰好,几棵现状的大规格馒头柳矗立在湿地中心一定要保住这几棵树,使湿地景观具有 定意义的“孤植观赏”效果,通过景观设计单位与湿地设计单位双方的紧密配合,采取了调整竖向标高及湿地管网设计等一系列措施,终使这 景观得以保留 同时,为能使湿地周边的植物景观与其自身在视觉空间上有一个较好的过渡,除植被根据视线分析,有一个由高至低的渐变外,湿地内部的水生植物种植也经过仔细推敲进行了调整,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了景观最大化。

森林公园面积大,内含的市政工程量也是巨大的 众所周知,市政设计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而园林设计则强调“因高就低,巧干因佶”,因此,如何将市政工程与公园景观完美结合,既满足市政要求,又不破坏公园景观是森林公园市政建设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多家设计单位的共同研讨,通过无数次现场实地踏勘,最终将市政建设隐于山水之间,实现了市政与景观功能的完美结合。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凝聚的并不仅仅是景观设计与土建施工,作为服务于奥运的大型公园,服务于城市的公共公园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其“绿色”环保功能,以科技手段完善其管理运行需求,可能比发挥其景观公园的作用更为重要。

龙形水系,每年总需水量约1000万立方,而北京又是水资源匮乏的地区,为解决公园的供水水源问题森林公园水系的日常景观用水均采用清河中水厂和北小河中水厂的中水,这在国内大型城市公园中还是首次。同时,森林公园中的人工景观湿地,既是独特美丽的风景线,亦是中水水源的自然净化系统。中水由管线进入湿地,经净化后流入奥海,满足龙形水系的蒸发、渗漏及灌溉、绿化等用水所需。

龙形水系不仅是公园的核心景观,并且承载着滞蓄洪水的艰巨任务。汛期,整个奥林匹克公园地区的雨水均通过地表径流及雨水管道汇入龙形水系中,在满足景观功能要求、确保湖边重要设施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八座闸坝的合理调度,将水泄入下游清河,对洪水实施有效管理,蓄泄结合,以蓄为主,合理利用洪水资源。

奥海是人工开挖的湖泊,与天然湖泊相比其生态系统单一,自净能力较差,当水体的营养平衡不能够得到维持时,容易引发严重的水体水质问题。为了确保水系的安全运行,森林公园的设计采取物理-生物-生态相结合的综合处理措施,以有效地维护和改善水体水质,这些措施包括水系循环系统、人工湿地系统、湖岸生态过滤带、湖体自净系统(构建水生植物系统、水生动物系统、活性底泥微生物系统、湖体死区助流系统、深水人工水草系统)等。

森林公园作为北京最大的城市公园,公园内部各项设施需要十分完善的考虑。常言道“水火无情”,火从来都是人类生活中的一大灾害,森林火灾几乎是人们经常听到的“阴影事件”。森林公园地处城市核心区,种有大面积的树林草地,植被总面积达450ha,如发生火灾,公园本身在可燃物种类、物料量、干燥度、地点、风向、风速等方面存在诸多无法确定的复杂因素。森林公园的设计团队和专家顾问团队从公园特点入手,创造性的制定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消防设计导则》,经过分析、研究、讨论等相关大量的设计工作,最终完成了森林公园的消防设计,首次在室外条件下,结合园内移动通讯基站的布局,设置高点全覆盖的远红外预警消防视频监视系统,对火警进行监控,并对绿化灌溉设施及公园水系赋予了辅助消防的功能。

污水处理是森林公园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森林公园的设计师及专家团队经过专项讨论与仔细研究后,最终决定采取就地处理、就近消纳的方式解决建筑生活污水排放问题,实现公园对外的污水“零排放”,并保证处理后再生水水质达到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国家标准,回补公园水系的高标准排放目标。根据森林公园内厕所数量多,分布散的特点,选择了MBR生物膜水处理技术、生物速分污水处理技术和微生物粪便降解技术等具有代表性的生活废水及粪便处理技术进行污水处理,结合生活废物“源分离”和废物资源化系统,实现了公园生活污水、废物的有效处理和达标排放,为森林公园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范文第2篇

根据政府的规划要求,该项目路线走向及起终点位置已经明确,在此不作路线方案的论述。项目起点与东城西路顺接,依次与雁靖大街立体交叉,上跨京原铁路,与规划公园路立体交叉,跨越滹沱河,终点与县道代滩线平交。根据政府规划要求,该项目要实现与雁靖大街与规划公园路的两处互通立体交叉,现就两处互通立体交叉与该项目桥梁设置方案的综合考虑进行讨论[1]。

2互通立体交叉设置方案

项目共设互通立体交叉2处,分别为雁靖大街互通立交和规划公园路互通立交。

2.1雁靖大街互通立交

该项目主线在K0+300处跨越雁靖大街,根据综合考虑,初步布设了两个方案:方案一:半苜蓿叶互通立交方案,主线设置高架桥跨越雁靖大街,受雁靖道路南侧京原铁路和建筑物的影响,只在交叉的第一、第二象限设置两条双向行驶的匝道,并分别与东城西路衔接。该方案在东城西路上匝道出入口采用右进右出的方式管理,在匝道与东城西路交叉段,东城西路中央设置护栏隔离双方向行驶车辆。方案二:独立象限式互通立交,为避免方案一中第一象限匝道(A匝道)对在建楼的拆迁,取消该匝道,仅保留第二象限的B匝道,从雁靖大街东侧去往东侧西路的车辆可绕行现在新城已修建好的市府西路和东城大街。目前市府西路与该项目以东550m处雁靖大街T型交叉,东城大街在雁靖大街750m处以北与东城西路十字交叉,利用此两条道路可以满足东城西路东侧雁靖大街与东城西路的交通转化需求。两方案主要优缺点比较如下:方案一:半苜蓿叶枢纽方案。优点:设置了两条连接匝道,保证了东城西路直行车辆的顺畅,东城西路与雁靖大街交叉位置东西两个方向的车辆均可通过各自象限的匝道与东城西路相衔接,车辆转化较顺畅,转向车辆绕行较少。缺点:互通的A匝道须拆迁汽车站南侧的在建楼房,拆迁工程量较大。同时互通用地量也较大,A匝道设置后,对东城西路—市府西路片区的整体规划有一定影响,也不利于此片区的土地整体开发利用。方案二:独立象限互通。优点:互通用地少,无重大拆迁,对城市规划影响较小,工程造价较低。缺点:雁靖大街东东城西路方向的转向车辆,需要绕行市府西路、东城大街,增加了车辆绕行距离约800m,交通转换不便捷。

2.2规划公园路互通立交

该项目在K1+000处与相接,公园路为该县滹沱河北岸湿地公园内修建的道路,主要是供市民出入公园所用。依据政府意向,该项目与公园路设置立体交叉,并设置连接匝道与公园路相接。方案一:菱形互通方案。考虑到该公园将来大部分游客从滹沱河两岸到达公园,车辆以右转方向为主,因此设置了四条右转匝道供车辆出入,其它方向上下主线通过在公园路上调头来实现。方案二:半苜蓿叶式互通。该方案在公园路北侧设置了两条对向行驶匝道,考虑到工程造价、实施难度等因素,在主线K0+695~K0+965段设置一段路基用以设置右进右出转弯车道。两方案主要优缺点比较如下:方案一:菱形互通立交方案。优点:满足了主要交通流行驶需求,互通范围内主线为全桥方案,互通布局对称、紧凑,互通景观效果较好,用地少。缺点:主线需要设置分岔桥梁,桥梁施工难度较大,工程造价高。部分方向车辆需要通过调头来实现上下主线。方案二:半苜蓿叶式互通。优点:避免了主线分岔桥的设置。车辆无需调头,通过公园路上的两处平交满足车辆交通转换需求,互通工程造价少,实施难度低。缺点:在主线上设置了路基,填高8~10m,影响了公园的整体景观,同时匝道布局不对称,景观效果差。

3桥梁布设方案

该项目桥梁布设的主要控制点为雁靖大街、京原铁路、规划湿地公园及滹沱河。其中雁靖大街与京原铁路仅相距180m,跨越京原铁路后即是该县新城规划的湿地公园与滹沱河。推荐方案中拟设公铁高架桥一座,连续跨越雁靖大街、京原铁路、规划湿地公园及滹沱河。其中,雁靖大街为县城主干道,桥梁形式需要兼顾城市景观效果。桥梁上跨京原铁路需考虑铁路净高要求及施工的便捷性。规划湿地公园时需要与公园路菱形互通立体交叉方案相结合并兼顾公园景观效果。而在滹沱河上设置桥梁需同时满足经济性要求及施工便捷性。综上所述,该桥上部结构拟采用(40m+60m+40m)(现浇连续箱梁)+4×40m(装配式预应力砼箱梁)+21×30m(现浇连续箱梁)+13×30m(装配式预应力砼箱梁)的组合方案,下部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花瓶墩、柱式墩、肋板台,墩台基础拟均采用桩基础[2]。比选方案中,公园路互通采用半苜蓿叶型路基匝道,取消原推荐方案中的270m桥梁调整为路基形式,全线桥梁相应调整为两座,K0+470雁靖公铁高架桥上部结构拟采用(40m+60m+40m)(现浇连续箱梁)+4×40m(装配式预应力砼箱梁)+5×30m(装配式预应力砼箱梁)组合方案连续跨越雁靖大街,京原铁路。K1+265滹沱河大桥上部结构拟采用30×20m装配式预应力砼箱梁方案跨越公园景观路及滹沱河。

4方案比选

经综合考虑多方因素,最终确定拟采用(40m+60m+40m)(现浇连续箱梁)+4×40m(装配式预应力砼箱梁)+21×30m(现浇连续箱梁)+13×30m(装配式预应力砼箱梁)的组合桥梁形式,结合K0+300处越雁大街半苜蓿叶互通立交方案及K1+000处规划公园路菱形互通立交方案作为该项目推荐方案。某县城区主干道南延工程,路线里程仅2.23公里。然而其中包括多个工程控制点,各控制点之间又相互制约,影响着工程方案,在兼顾城市、公园的景观效果的同时又要满足桥梁跨越铁路及河流的施工便捷性。同时受政府规划意向的约束,必须实现与两条道路的互通立体交叉。笔者在该项目方案的确定过程中设想了多种桥梁结构与互通形式的组合,然而结合各方意见并考虑到方案的可行性及投资的经济性,淘汰了若干方案形式,最终提出了以上推荐的工程方案[3]。

5结语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范文第3篇

Abstract: In Zhengzhou Yellow River Wetland Park, the garden water system is lack of connectivity, the surface area is less, the water is insufficient. Through the research, combined with the reconstruction of water diversion channels of Huayuankou gate diverting water from the Yellow River,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provide water for river of Wetland Park and perfect the construction of Wetland Park. It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realizing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developing ecological tourism and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Zhengzhou.

关键词:湿地;补水;水系

Key words: wet land;moisturizing;drainage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3-0220-02

0 引言

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家批准的20个湿地公园试点之一,位于郑州市惠济区的黄河浮桥和黄河公路大桥之间的黄河河道南侧,紧邻花园口引水闸。湿地公园示范园于2012年建成免费开放,但由于示范园内没有联通水系,园内水面面积较少,尚未形成真正的湿地公园,急需对湿地公园内水系寻找水源。为湿地公园内水系提供水源,完成湿地公园建设,实现生态保护、开展生态旅游、建设生态郑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工程区附近现状水利工程情况

1.1 邙山输水干渠工程

邙山输水干渠始建于1970年,1972年10月开始启用,原为农业灌溉用水渠道,1979年起兼作柿园水厂供水水源输水渠道。几经完善形成具有综合功能的输水工程,整个输水系统有引水、沉沙、泵站、输水、二次沉沙、蓄水等几部分组成。邙山干渠提灌站至枯河分水井使用双线路进行供水,设计流量14m3/s,其中原有线路6m3/s,正在进行建设的复线扩建工程8m3/s。

1.2 岗李水利枢纽工程

该工程是黄河下游干流上兴建的一座拦河工程,始建于1958年,1960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工程有拦河土坝及十八孔泄洪闸组成,在十八孔闸上游建有五孔闸,穿黄河大堤,与下游东风渠相连。主要功能是:抬高黄河水位,防止河床下切,保证北岸共产主义渠、人民胜利渠和南岸东风渠三灌区2500万亩农田的灌溉引水,并供给天津用水,保证京广铁路黄河大桥的安全,联系南北水陆交通,促进物资交流。由于设计、技术原因,建成后的拦水大坝于1963年大水时又被迫炸掉。仅余十八孔闸桥、消力池(俗称岗李水库)和河中一段的残坝(俗称南裹头及北裹头河洲孤岛)。

1.3 花园口引黄闸

花园口引黄闸位于黄河大堤桩号10+915处,始建于1955年,1980年10月进行改建。现状闸底板88.271m(黄海高程)。闸后西干渠经闸后提灌站,沿黄河大堤淤背区外侧输水至常庄和李西河沉沙池,提灌站泵站前池底高程87.60m,泵站吸程7m,现状进出口高差为3.5m。该闸为三孔钢筋混凝土箱形涵洞式水闸,设计引水流量正常为20m3/s,加大35m3/s。

近年来,黄河下游水沙条件发生变化,加之主流摆动,造成现花园口引黄闸所处堤段脱河,致使该闸引水困难,目前通过在闸前滩地开挖引渠引水,已不能完全发挥设计功能。同时,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水位下切约1.5m,花园口引黄闸现状闸底高程较高,引水能力不足,为了能够为郑州市龙湖及北部四河提供水源,需对引黄闸及进水渠进行改造。

除此之外,花园口引黄闸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2007年8月,由黄委审定了花园口引黄闸的安全类别,鉴定该闸为三类闸,需要进行除险加固,已被列入国家基本建设投资项目。

目前,花园口引黄闸承担着向郑州市区生态水系和下游灌区供水的任务,为了改善灌区的用水条件,郑州市正在积极对灌区进行改造,以改善下游灌区灌溉用水条件和市区生态环境,并为向下游水库调水提供备用水源。

2 初拟供水方案

本次初步拟订三个方案向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提供水源。

2.1 方案一:利用邙山输水干渠工程向湿地公园及花园口闸供水。自邙山提灌站起,经邙山输水干渠复线引水至枯河分水井,利用邙山输水干渠复线长度5.73km,再经枯河河道引水至十八孔闸处,利用枯河河道长度8.4km,闸后新建引水渠1.3km,进入黄河湿地公园水系,水系进口新建进水闸一座,末端进入花园口引水闸。由于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造成黄河河道下切,现状花园口闸引水能力不能满足要求,需对花园口闸拆除重建,同时对泵站进行改造。该方案总投资1350万元。

2.2 方案二:在南裹头东侧、黄河南岸新建引水渠及防沙闸,在黄河滩地内新建沉砂池,沉砂池范围西距南裹头土坝1000m,北至黄河河面南侧50-100m(做为隔离堤),沉砂池南北方向长度2200m、东西方向宽度200m。利用沉砂池沉砂后,水采用泵站抽送至郑州黄河湿地公园水系内,利用湿地公园规划水系末端进入花园口引水闸。该方案总投资1210万元。

2.3 方案三:现状花园口闸进水渠渠首新建防沙闸,对花园口闸现状引水渠两侧扩挖成湖。成湖范围西至现状引水渠西侧生产路,东至黄河桥,北至黄河河面南侧50-100m(做为隔离堤),南至黄河大堤。考虑后期清淤影响,设计仅开挖不护砌。北侧临黄河岸线处湖面小,南侧临大堤处湖面开阔。湖既可以扩大水面,也可以起到沉砂池的作用,总面积湖面660亩,平均挖深4.5m,边坡1:5。水经沉砂后在沉砂池右岸新建提水泵站,通过管道提水至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水系上游,管材采用900mm钢筋混凝土管,输水管道总长4.0km。使湿地公园内水系连通,末端退水至沉砂池。花园口闸及提水泵站改造后可直接经花园口闸由提水泵站向东风渠输水。该方案总投资1050万元。

3 方案比选

方案一的优点是邙山输水干渠输送的水已经经过黄河滩区沉砂池及大刘沟沉砂池沉砂,水中砂含量已经较低,不需再建新的沉砂池,可直接输送至湿地公园水系。缺点有:①邙山输水干渠提水泵站扬程达26.5m,运行费用较高;②邙山输水干渠复线工程建成后(目前正在施工)设计输水能力为14m3/s,若向郑东新区龙湖补水10m3/s,则剩下的4m3/s满足不了原有向贾鲁河、金水河、十七里河、十八里河、潮河等河道提供水源的要求;③邙山输水干渠以下枯河未经治理,上游有江南春度假中心、思念果岭山水、丰乐葵园等房地产及度假中心,下游有绿源山水等房地产开发项目,沿河及上游河道排污较多,如利用此段河道,此段河道必须进行治理,且需进行截污,工程投资较大。

方案二的优点是输水线路相对较近,泵站扬程相对较低,运行费用也较低。缺点有:①进入湿地公园后流速较慢,水中剩余泥沙将沉降,导致湿地公园内河道淤积,湿地公园水系建成后,清淤及运行管理费用高;②由于规划的引水渠及沉砂池位于规划的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内,根据计算沉砂池面积为660亩,面积较大,需占用湿地公园内土地,湿地公园规划需进行调整,由于湿地公园规划已经国家林业局进行了批复,调整难度较大;③湿地公园属于市林业部门管理,而沉砂池及花园口闸属于市水务部门管理,分属不同单位,管理协调难度较大。

方案三的优点是输水线路最近,水泵扬程较小,工程费用及运行费用均较低,且由于湿地公园内水面由下游沉砂池回水形成,水中泥沙含量较少,对湿地公园内水系影响较小,便于湿地公园的运行管理。缺点是:需新建泵站及管道输水至湿地公园上游,输水管道长4.0km。

4 结论

通过以上三种方案比选,方案三投资低、实施条件好、后期运行管理方便,推荐采用方案三。根据黄河水位与引水闸引水流量关系,将花园口引黄闸闸底板高程下降1.5m至86.771m,进行重建,对闸后泵站前池进行改造,降低池底高程至86.00m,将泵吸水管下延1.6m,泵站机组维持原状。由于该河段河道属典型游荡性河道,加之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尚未完全布设到位,方案三沉砂池位于黄河滩区内,进水渠及渠首应做适当防护措施,防止黄河对沉砂池破坏。

参考文献:

[1]周佳龙.向海湿地生态补水方案设计与多目标决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3.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湿地公园;亲水公园;运动公园;综合规划

1 湿地公园概述

1.1 湿地公园定义概况

湿地公园(Wetland Park)是指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湿地公园具有湿地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公园。

1.2 湿地公园的生态与景观意义

湿地具有综合效益,它既具有调蓄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存物种、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基本生态效益,也具有为工业、农业、能源、医疗业等提供大量生产原料的经济效益,同时,还有作为物种研究和教育基地、提供旅游等社会效益。对原有湿地环境的土壤、地形、地势、水体、植物、动物等构成状况进行调查,在准确掌握原有湿地情况的基础上科学配置,与湿地原生态系统相互结合,起到相得益彰的景观效果,才能在设计中保持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2 漳州市西溪湿地亲水公园景观规划背景

2.1 漳州市郊野公园的总体规划概况

根据笔者在漳州建设局调查了解,漳州郊野公园总长46km,东起角美白礁村,西至天宝珠里村,总面积约100km2,共有22处郊野公园,整体形成“一环、两带、七主题”的公园体系。其中,一环为城市郊野绿化环线;两带为北部林带体系和南部林带体系;七主题为水岸主题公园、水廊主题公园、山林主题公园、林带主题公园、农林主题公园、岛屿主题公园、保护区主题公园。

公园建设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立足漳州自然地理风貌,发挥九龙江穿城而过的优势,“全城统筹、全局规划”,方案以九龙江为主轴,将沿江各自然生态景区串联成片,充分展示了漳州“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文为魂”的城市风貌。其中,第1期工程总面积21km2,总长13.58km,选取西溪湿地亲水公园示范段、水仙花基地示范段,角美厦漳同城大道先导段等3个示范段,其中西溪湿地亲水公园为重要示范段,也是本次调研的主要对象。

2.2 西溪湿地亲水公园作为示范段的意义

“两岸看不绝山景、禾田、与乎村落农家。我们的船是泊在岸边竹林之下,船逼近竹树,竹叶飘飘打在船篷上”。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九龙江风景是人文与自然的融合。西溪湿地亲水公园作为漳州市郊野公园重要示范段,很符合林语堂先生对九龙江的意境描写。该湿地亲水公园是漳州境内第1个成规模的湿地景观项目,也是九龙江水域第1个以沿江自然水景为主体的园林景观工程,之前九龙江水系沿江景观均为以人工景观为主体的园林建设,虽然感官上视觉效果良好,但是,却缺乏自然湿地调节小气候和调节水文的重要作用,所谓有其形而无其神。西溪湿地亲水公园的建设填补了漳州湿地景观这一空白,有着深刻的里程碑意义。

3 西溪湿地亲水公园的主要特色规划

3.1 湿地公园的特色景观

西溪湿地亲水公园以九龙江沿岸为建设基础,起于漳州大桥,止于西溪大桥桥闸,全长8.8km,其中,建设绿道4.2km,水体面积约13.33hm2。该建设地段原本即是天然沙洲和湿地,过去由于主河道多有淤塞,沿江的湿地经常在涨潮和汛期完全沦为一片,除了站在江堤上观看外,没有其它景观价值。公园化改造后,河道经过清淤整治,湿地上的沙洲、植被陆地有了较为稳定的水线,从而有了作为游览公园的基础。

长期自然形成的湿地环境使公园建设不需要做过多的修饰,沙洲间的狭小水道上的细小渔船;纯天然生态农业下的鸭、鹅群;成群水牛悠闲吃草、戏水、滚泥的惬意;白鹭群或浅水捕鱼或信步牛身的天然美景胜过任何人工造景景观。公园主要的硬质建设为连接各个景观点的休闲步道和桥梁。

由于湿地特有的自然环境,植物群落显得自然而丰富。结合本地水域特有的水葫芦、水花生等水生或沼泽生植物,配合部分外来引进的鸢尾、水生莎草等植物构成水与陆地之间过渡地带的植物带,而水中则种植少量荷花作为点缀。陆地沙洲部分尽量地保持了原有的植物品种,原有种植的甘蔗林、水稻田作为生态农业部分被保留下来。成片的荔枝林、龙眼林成为区别于国内其它湿地公园特有的植被群落,而依附于荔枝林、龙眼林的蜂舍也成为公园的特色景观。地面草本植被则在原有自然的多种野草中混播非洲菊、金鱼草、虞美人等有花草本植物,从而形成大面积的“花海”,尤其是西溪大桥桥闸附近的大面积自然式花带,更成为每年漳州海峡两岸花博会迎接各方宾客的活招牌。

3.2 亲水公园的特色规划

作为依托自然水系的湿地滨水公园,西溪湿地亲水公园对“亲水”也有着较为系统的规划和考虑。沿游览线路上,有多处用自然毛石修葺的直入水中的台阶式平台,台阶在水位低的时候可以作为较大空间的中途休息天然座椅,在水位高的时候,则可以作为踏入溪水的步道。亲水石阶都选址在总体水位浅的小支流水道上,既可让人们体验江水洗足的乐趣,又可以有效避免戏水产生危险和意外。除了石制亲水平台外,还有和景观道结合一体的防腐木亲水平台。防腐木平台多为低驳岸式的设计,不同于实质平台直接步入水中,防腐木平台的设计高度正好可以人坐在平台上,脚入波踩水。水较为深的地段则用粗麻绳制作围栏,阻止游客戏水以免发生意外。

除了常规的亲水区块,西溪湿地亲水公园还设立了一片卵石亲水滩涂。该片滩涂和九龙江主河道临近,除了原生态的部分植物存在外,其它区域布满公园土建部分建设时留下的河道卵石。卵石未经挑拣随意铺置营造出九龙江上游类卵石滩涂的自然景观,等于将水系的上游景观移植到中下游的湿地公园,颇具匠心。该卵石滩涂在河道水位低的时候,可以作为脚底按摩健身路径。在河道水位上涨的时候则成为安全的浅水亲水滩涂,小鱼虾,小螃蟹进驻卵石缝隙,大大增加了滩涂戏水的娱乐性,成为小朋友很喜欢的游乐景区。多种形式和功能的亲水空间也成功的奠定了该公园的亲水特色。

3.3 运动公园的规划空间

随着人们节能减排意识的提高,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需要,漳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山地自行车运动。即使是在市区街头,也很容易看到头盔、护膝全副武装的自行车族。本着顺应潮流,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体育锻炼空间,西溪湿地亲水公园在规划建设中也相应考虑了作为运动空间的布局。出于无障碍化和山地自行车运动用场地考虑,公园的主园路设计为3m,在一定距离设置一些更为宽阔的转场缓冲空间作为回避和休息缓冲之用。主干道也刻意避免完全邻水修筑,以免发生意外,而钢结构桥体除了足够的宽度外,也有着比通常景观桥体更为牢固的多股钢丝缆绳防护。设计之初的充分考虑使成型后的景观公园具有良好的自行车赛场地性质,在2013年元月举行的漳州市山地自行车赛中得到了包括参赛者、组织方等多方面的好评。

4 总结

漳州市西溪湿地亲水公园作为漳州市郊野公园总规划项目的其中一个先行示范段,已经基本达到了规划设计伊始的目的和理念。虽然公园还存在一些诸如道路与纯自然景观过度部分地段生硬、休息用驿亭风格与总体景观有些不协调等小细节问题。但笔者认为瑕不掩瑜,西溪湿地亲水公园总体上的规划设计建设已经能够作为一个成功的湿地亲水公园来示范和指导漳州日后的生态公园,作为可以借鉴的模式。

参考文献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湿地公园;可持续性;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2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132

作为地球3大生态系统之一的湿地在调节径流、改善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湿地公园建设如雨后春笋,但由于认识不足,发展过程中良莠不齐,可持续发展理念迅速从政经等方面扩展到湿地公园中,湿地公园可持续性是风景园林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也是贯彻“十”提出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措施。

1 湿地公园的特征及概念

从众多专家学者对湿地公园的描述及设计实例中可总结出其基本特征:强调湿地系统的生态性,突出湿地所特有的科研、科教功能,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及较大规模的湿生或沼生生态系统;强调它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培育的重要绿地空间,是各种湿地植物展示、涉禽和游禽栖息活动的场所。湿地公园是具有一定规模,以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为主体,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以发挥湿地多功能效益为宗旨,可供人们进行科研、生态旅游等活动的特定区域。

2 湿地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湿地公园是一项系统工程,经过调研、分析和总结,发现在其营建过程中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片面理解湿地公园概念:设计上机械借鉴水景公园等模式,没有对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资源保护策略进行深刻分析,如水体营养化后植物大量死亡,湿地向陆地转化;缺乏科学的认知:缺少对场地原有土壤、水文条件和地域特征等限制因素的充分考虑,如对水位高度的分析,景观同质化现象普遍;人工痕迹过重:规划中大尺度改变原有场地,湿地公园的典型特征难觅踪迹,如生态群落面积缩小,石嘴山星海湖国家湿地公园在建设中本应留些沙丘岛屿供鸟类筑巢产卵,但整治后只有一望无际的水面,原有芦苇不见了踪影,鸟类数量和种群开始逐年减少;忽略湿地生境的可持续性:缺少对场地中自然要素的代谢力、生物链和场地生态承载力的考虑,如盲目引进未经风险评估的动植物物种,位于江苏姜堰溱湖国家湿地公园西侧的“华侨城”项目已取得预售许可证,违背了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中关于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禁止在园内从事房地产等任何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建设项目的明文规定。

3 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策略

3.1 深入认识湿地公园

其设计要重视湿地环境特征,做到借鉴与因地制宜结合,还需保护好湿地原有主要景观要素。如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将资源保护、旅游开发、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景致,是国内首个也是唯一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3.2 控制过度人为干预

建构湿地公园需反映出湿地生态条件及景观特征,因此设计应针对基地条件的多样性,合理利用场地客观条件,保持原有空间特征,在适度开发之上努力恢复原有自然风貌,有效控制人为因素的破坏,同时将湿地开发与农渔业发展相联系,探索一条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3.4 营造湿地生境的完整性

湿地系统中各因素互相影响,规划中应综合考虑各主要因素,优化景观结构以保证湿地空间、生态和生境上的完整性。调研阶段要充分考察场地环境,特别是原有生境条件,要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人的需求相结合。充分利用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原有景观要素;强调维持与恢复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4 湿地公园景观规划与设计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更注重湿地景观资源的保护,须对其进行详实的调查评价,针对资源特色与优势,因地制宜做出最合理的景观设计方案。

4.1 景观规划理念

以保护与修复湿地系统生态平衡和完整性、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为理念,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2 景观规划方法

先用遥感和GIS技术及现场踏勘、网上搜集的方式对场地情况进行规划前的基础资料收集与分析,再用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理论,结合湿地公园的实际情况,参照其他公园的规划方法,从保护入手规划出合理的功能分区后再进行具体的道路等专项规划。

4.3 景观概念设计

湿地公园建设的最主要目标是进行湿地生态保护,因此规划必须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出发,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科学规划生态保育与修复、科普宣教等功能。

4.4 功能分区及景观特色

区域不同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可能会有差异,其功能分区应考虑地域的特殊性如水文等条件来合理设计湿地生态系统。其功能分区一般应包括湿地生态保育区、湿地生态恢复重建区、湿地科普宣教展示区、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湿地体验区、管理服务区,需结合其景观特色进行景观建设(见表1)。

表1 湿地公园功能分区及景观特色

功能分区 景观特色

生态保育区 作为核心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在区内可针对特别需要保护的湿地生态系统、珍稀物种的繁殖地或原产地设置或临时禁入区,包括湿地重点保护区和湿地科研监测区。

生态恢复重建区 以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为主,修复、恢复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

科普宣教展示区 向游客展示湿地科普知识和湿地生态文化,包括湿地植物园、湿地自然探索体验园、湿地文化长廊、观鸟屋、湿地宣教中心等

生态功能展示区 主要展示湿地生态特征、生物多样性、水质净化等生态功能,对游客进行科普教育。是湿地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分布的区域,允许游客进行限制性的生态旅游、科学观察与探索。

湿地体验区 参与农渔等生产过程,包括湿地农耕体验、湿地人家、农产品采摘体验、文化体验和购物、餐饮等。

管理服务区 在湿地生态特征不明显或非湿地区域建设的可供管理机构开展行政管理工作以及游客进行停车等活动的区域,包括入口管理服务区、保卫中心、游客接待中心、湿地保护宣传长廊、野生动物保护站等。

4.5 道路系统规划

分为园内和园外交通,这里讨论前者,它又细分为主、次干道、游步道和水上交通。主干道宽约7m,主要用于形成基地内游览环路,还担任消防等功能;次干道宽约4~5m,以游览车辆为主,通往园内各分区和主要景点;游步道宽约1~1.2m,用于补充功能分区,主要有田间小径等;水上交通线路作为延伸,如环保型的自驾木舟等。

4.6 水系规划

尽可能实现湿地水系的自我循环,保证较大水面节点以提供良好的水面效益,局部需根据现有地形进行改造,水位高差变化不宜过大,但得具可供流动的坡度,使水流缓慢均匀流动,还需注意对周边地区的排水及引水系统的调整;在水质改善方面可采取如建立区域内雨水收集系统、限制水上活动项目等措施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性。

4.7 植物景观规划

湿地植物是构成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创造湿地公园生境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子。规划中应根据现有植被类型和总体布局要求,在尽可能保留现有植被的前提下,以水生植物为重点,既考虑湿地生境的多样性,又追求季相与林相的变化,从水中向陆地可以依次配置沉水植被、挺水植被、湿地灌丛植被、湿生乔草植被。

4.8 驳岸设计

以自然生态驳岸为主,用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并在水陆交接的自然过渡地带种植湿生植物,可以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还可以为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提供理想的生境和充分发挥湿地的渗透及过滤作用。设计中可用种植植被、树木等护底来增强护岸的稳定性,还需分析大众行为心理,保证岸上的视线通畅,以增强游客的亲水性;此外还可以依不同水岸的具体情况,采用诸如阶梯式驳岸等设计。

5 结 语

我国湿地资源丰富,湿地公园的建设热情与日俱增,近年来申报国家湿地公园越来越多,但由于湿地资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可持续性成为湿地公园新的发展方向,也响应了由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所倡导的设计伦理观,实践告诉我们:一定不能沿袭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所倡导的“有计划的废止制度”,只有运用科学合理的设计策略,湿地公园才能走上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