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气象保障服务方案{推荐5篇}

知识的灯塔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342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4分钟。

气象保障服务方案范文第1篇

1.台站建设。落实省市协议中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基地观测站建设,协助做好省局对口帮扶项目中的观测站建设。

2.观测场室改造。做好市局观测站的观测场和业务值班室整体改造,县局观测场围栏改造。

3.观测质量通报。每月进行全市观测网络、传输质量、数据可用性(质控情况)分析通报,出现重大错情单位领导要到会进行汇报说明。

4.探测环境保护。对探测环境保护情况、存在的隐患、近期的城市规划对环境的影响等进行调研。修订探测环境保护专项预案。

4.质量分析。定期召开一次全市观测网络质量分析会,建立末位单位参会机制。

5.装备保障。调整全市气象装备保障技术人员,将观测站和市保障中心合在一起,明确各自责任。督促落实县级保障社会化工作,确保有一个以上的县实施社会化保障。

6.区域站网优化。有条件的县局逐步升级单雨量站到四要素或六要素,并实现区域站所有乡镇全覆盖。

7.考核奖惩。针对地面观测业务调整后的特点,根据省局制定的办法,建立市局考核奖励办法,选拨优秀观测员和保障员。

8.网络通讯。做好县局SDH升级改造、网络优化,加强网络管理。

9.测报竞赛。做好全市测报竞赛即全省测报竞赛的选拔培训工作。

二、应急减灾与预报服务

1.继续落实好现代天气业务改革方案,主要做好业务流程、人员落实等方面工作。

2.做好中小河流预警预报和评估。

3.和城管部门合作,了解城市排洪设施和排洪能力,加强雨强公式修订,做好城市暴雨预警预报。

4.和环保部门合作,签订雾霾预测预警协议,做好重污染天气的预警工作。

5.加强汛期预报服务相关制度学习。

6.修订、完善各种预案、流程。

7.开展应急演练。

8、做好“三农专项”气象服务的执行和管理工作,完成年内气象为农服务相关工作。

三、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

1、积极落实局市协议的相关内容,配合局领导市政府及早出台市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工作计划以及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等文件。

2、配合相关单位做好市国家级农业气象示范基地的前期工作。

四、科研工作

1.争取地方和部门合作课题。

2.做好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检验工作。

3.修订完善科研奖励办法。

五、科普宣传工作

1、组织完成各项科普宣传活动,使其产生较好的效果。

2、进学校和机关单位宣传气象知识和气象防灾知识,充分发挥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对学生和气象信息员进校气象知识的教育。

3、做好中学生气象科普知识江赛的组织工作。

气象保障服务方案范文第2篇

1.1编制目的

保证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全面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保障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建设滨海新**提供优质的气象保障。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发生在**市的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抗灾救灾等应急工作。

1.4工作原则

1.4.1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4.2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的原则。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互相配合、信息共享,形成应急合力,共同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1.4.3坚持科技先导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预警、及时响应、及时处置。

1.5气象灾害定义

本预案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受台风、暴雨、雪灾、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雷雨大风、冰雹、霜冻、大雾、龙卷风等天气事件影响,包括其次生、衍生灾害的影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的灾害。

2组织机构及职责

2.1应急指挥机构组成

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建立**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成员单位。

2.1.1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

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及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人组成。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指挥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和市气象局局长任副指挥长。

气象灾害发生后,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可以根据需要,在事发地设立气象灾害现场应急指挥部。

2.1.2办公室

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市气象局,办公室主任由市气象局分管业务副局长担任。

2.1.3成员单位

市气象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城乡规划建设委员会、市规划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农村经济委员会、市林业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卫生局、市广播电视局、网通**市分公司。

2.2部门主要职责

2.2.1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职责

负责对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救灾等应急工作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

2.2.2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负责传达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工作指令;具体协调处理在实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中的有关问题;组织有关部门研究会商灾害发生发展趋势;对灾害损失及影响进行评估;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方案;适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完成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2.2.3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

(1)市气象局:负责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警报的,并及时有效地提供气象服务信息;为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启动和中止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组织气象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以“重要天气报告”形式,及时向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提供情况;负责组织气象灾害信息收集、分析、评估工作;负责组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2)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协调灾后基础设施重建工作。

(3)市教育局:负责组织做好灾害发生时学生的安全保障工作;负责对学生进行防灾减灾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

(5)市财政局:负责气象灾害应急资金保障工作。

(6)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局、市农村经济委员会、市林业局、市海洋与渔业局:负责及时提供和交换水文、农业生产、森林(草原)火险、风暴潮、地质灾害等气象次生、衍生灾害信息。

(7)市城乡规划建设委员会、市规划局:负责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工程设计施工等管理工作。

(8)市交通局:负责保障各级气象台站气象服务和移动气象台站现场服务人员、设备运输以及救灾工作的交通道路畅通;及时抢修被毁坏的交通道路和设施。

(9)市卫生局:负责组织调度卫生技术力量,抢救受灾伤病员,做好灾区防疫工作,防止灾区疫情、疾病的发生、传播、蔓延。

(10)市广播电视局:负责组织协调媒体及时播发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警报等信息,遇有突发气象灾害,及时插播预警信息;做好有关广播电视宣传动员和新闻报道工作。

(11)网通**市分公司:负责本系统通信设施安全,确保通信畅通;做好紧急情况时应对的通信手段,优先保证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通信畅通。

2.3气象灾害应急指挥场所

2.3.1基本指挥场所

基本指挥所设在市气象局。在**市气象台建立指挥系统,通过气象通信网络指挥全市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2.3.2机动指挥所

机动指挥所设在气象灾害应急指挥车上。在灾害发生地,通过车载指挥系统进行现场气象灾害应急指挥工作。

3预警和预防机制

3.1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来源

3.1.1各级气象局归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监测、信息收集预报预警和评估等工作,其所属气象台站具体承担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任务。

3.1.2气象灾害发生后,知情单位或个人应及时通知气象灾害报警电话等多种途径报告有关气象灾害信息。

3.2预警预防行动

3.2.1各级气象局根据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警报信息,对可能发生气象灾害的情况,立即进行相关工作部署,并上报本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

3.2.2各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对气象灾害信息进行分析评估,达到预警启动级别的,启动预警命令,并向上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

3.2.3成员单位应按照各自职责分别做好启动应急预案的各项准备工作。

3.2.4有关部门及社会公众应按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积极采取措施防御和避免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

3.2.5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根据需要进行检查、督促、指导,确保预案的顺利实施。

3.3预警支持系统

3.3.1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预警支持系统建设,保证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顺利进行。

(1)建立和完善以灾害性天气监测、气象信息传输、气象预报分析处理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主体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

(2)建立气象灾害信息综合收集评估系统,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建立和完善气象防灾减灾综合信息平台,实现气象灾害信息资源共享。

3.3.2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建立和完善本部门气象灾害应急处置系统。

3.4预警级别及

3.4.1本预案中预警启动级别按照灾害性天气强度标准和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程度,确定为一般(IV级)、较大(III级)、重大(II级)、特大(I级)四级。

3.4.2IV级预警。预报预警1个县(市)即将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以上的灾害性天气过程,并将造成一定危害和社会影响,由事发地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决定启动IV级预警,并随时向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预案的应急响应情况。

3.4.3III级预警。预报预警2个以上县(市)即将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以上的灾害性天气过程,或者1个县(市)即将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特大以上的灾害性天气过程,并可能造成较大危害和社会影响,由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决定启动III级预警,并随时向省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预案的应急响应情况。

3.4.4省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决定启动II级预警或者I级预警后,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执行上级应急指令。

4应急响应

4.1气象部门的应急响应

市、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启动预警后,同级气象部门应当按照以下程序做好应急响应:

4.1.1IV级响应

县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IV级预警后,县级气象局应当启动相应的应急程序:

(1)业务单位各岗位应急人员全部到位,实行24小时主要负责人领班制度,全程跟踪灾害性天气发展、变化情况;

(2)县气象局应当主动加强与市气象局所属业务单位的天气会商,并根据市气象台的指导产品,做好气象灾害的跟踪服务工作;

(3)根据应急工作需要各业务岗位按照职责做好实时监测、加密观测、滚动预报、跟踪服务;

(4)县气象局应当及时向县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和市气象局报告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其预报服务情况;

(5)县气象局应当根据灾情发展情况,适时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6)县气象局应当及时将本地气象灾害信息向上下游县气象局通报。

4.1.2III级响应

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III级预警后,市、县级气象局应当启动相应的应急程序:

(1)市气象局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各岗位应急人员全部到位,实行24小时主要负责人领班制度,全程跟踪灾害性天气发展、变化情况;

(2)市气象局应当主动加强与省气象局所属业务单位的天气会商,并根据省气象台的指导产品,做好气象灾害的跟踪服务工作;

(3)市气象局应当及时向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和省气象局报告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其预报服务情况;

(4)灾害发生后,市气象局应当迅速调派应急队伍,进入抗灾现场,做好相关的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和现场气象服务等工作;

(5)市气象局应当根据灾情发展情况,适时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6)市气象局应当及时将本地气象灾害信息向上下游市气象局通报。

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气象灾害的县级气象局各岗位应急人员全部到位,实行24小时主要负责人领班制度。

(1)根据应急工作需要,各业务岗位按照职责做好实时监测、加密观测、滚动预报、跟踪服务;

(2)灾害发生地县气象局应当根据市气象局统一组织,适时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3)县气象局应当及时将本地气象灾害信息向上下游县气象局通报。

4.1.3II级或I级响应

省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II级预警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I级预警,我市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气象灾害时,市、县级气象局各岗位应急人员全部到位,实行24小时主要负责人领班制度。

(1)根据应急工作需要,市、县两级气象部门各业务岗位按照职责做好实时监测、加密观测、滚动预报、跟踪服务;

(2)市、县气象局应当根据省气象局统一组织,适时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3)市、县气象局应当及时将本地气象灾害信息向上下游市、县气象局通报。

4.1.4市、县气象局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电话、网络等方式向社会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

4.2成员单位的应急响应

4.2.1IV级响应

事发地的县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按照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做好相应的应急响应工作。

4.2.2III级响应

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按照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做好相应的应急响应工作。

4.2.3II级或I级响应

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按照省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做好相应的应急响应工作。

4.3信息共享和处理

4.3.1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服务、灾情等信息实行分级上报,由市、县气象局归口管理,实现共享。

4.3.2气象灾害信息的报送和处理,应当快速、准确、翔实,重要信息立即上报,因客观原因一时难以准确掌握的信息,应当及时报告基本情况,同时抓紧了解情况,随后补报详情。

4.4应急通信方式

各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应当保证24小时通信畅通,并将值班电话和辅助通信方式向同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

4.5气象灾害评估

4.5.1市气象局和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地的县(市)气象局要协同政府有关部门迅速深入实地调查,并负责组织重大气象灾害评估。

4.5.2市气象局重大气象灾害评估结果及时上报省气象局和市人民政府,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气象局统一气象灾情公报。

4.5.3重大气象灾害评估结果可作为重大气象灾害救助、赔偿的依据。

4.6新闻

4.6.1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将气象灾害及其衍生、次生灾害监测预警,因灾伤亡人数、经济损失、救援情况等信息,及时、准确向社会公布。

4.6.2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应当根据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的通报及时报道。向社会公众报道或者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必须是来源于统一的信息。

4.7应急终止

4.7.1I级或II级应急响应的终止,由启动预警应急程序的上级指挥部门决定。

4.7.2III级和IV级应急响应的终止,由启动预警应急程序的市、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根据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趋势信息和灾情发展情况,决定是否终止应急响应。应急预案决定终止,应当及时向省气象局和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向县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通报。

4.7.3应急响应终止后,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应结束应急状态的公告。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5.1.1气象灾害发生后,灾害发生地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民政等有关部门设立灾民安置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站,依法做好灾民安置和救灾款物的接收、发放、使用与管理工作,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

5.1.2卫生部门应当做好气象灾害现场消毒与疫情监控的组织和指导工作。

5.1.3市、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及时调查、统计气象灾害事件的影响范围和受灾程度,评估、核实气象灾害事件造成的损失情况,报上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和相关部门,并按规定向社会公布。

5.2灾害保险

5.2.1市、县气象局应当为保险机构办理受灾人员和财产的保险理赔事项提供准确的灾情信息证明。

5.2.2保险监管机构应当依法做好灾区有关保险理赔和给付的监管工作。

6应急保障

6.1指挥系统保障

6.1.1基本指挥所应当建立可视会议系统,通过远程联网方式实现实时指挥和调度。

6.1.2流动应急指挥车应当配备计算机网络指挥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及卫星定位系统,通过车载系统实现灾害现场指挥。

应急处置队伍由气象测报、气象预报、气象服务、计算机网络、信息传输、设备维护和保障、防雷工程、后勤保障、宣传人员等组成。

6.2资金保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需要安排专项资金,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6.3通信保障

6.3.1以国家气象通信网为主体,无线传输方式作为备份,及时接收各类气象资料,确保预报、警报、天气实况和灾情的传输。

6.3.2应急救援现场应与气象灾害指挥部之间保持通信畅通,配备现场紧急通信系统,为现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保障。事发地的人民政府负责协助现场应急处置的通信保障。

6.4装备保障

6.4.1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和减灾等方面的专用物料、器材、工具的储备,应当组织建设应急指挥车和应急流动气象台。

6.4.2气象部门应当加强气象灾害应急装备的储备,包括气象仪器备份、维修维护设备、灾情收集设备和人工影响天气装备等。

6.5应急队伍保障

各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应当建立应急处置队伍。气象应急处置队伍应由大气综合监测人员、天气分析预报服务人员、气象通信人员、设备维护和保障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宣传人员等构成。

6.6技术储备与保障

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应当建立本部门的专家咨询机构,为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并指导对社会公众开展气象灾害应急知识教育和应急技能培训。

6.7宣传、培训和演习

6.7.1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向社会公众宣传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的相关知识。

6.7.2各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应当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本单位应急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并定期组织应急演习。

7附则

7.1术语说明

气象灾害预警:是指各级气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监测或判定出某一区域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某种气象灾害,为避免其影响,气象部门利用广播、电视、短信、网络等各种手段和途径发出气象灾害警报,提醒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采取对应防御措施的过程。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是指各级气象部门通过媒体传播给社会公众防御气象灾害的符号语言。通常由符号、颜色和对应的防御指南组成,符号表示气象灾害种类,颜色表示气象灾害的强度级别,一般按四个级别预警信号,并按气象灾害严重程度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对应的防御指南明确了有关部门、单位和公众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本预案有关量级的表述中,“以上”均含本级别在内。

7.2奖励与责任追究

7.2.1奖励

(1)对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2)对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表现突出而英勇献身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追认烈士。

(3)对因参与气象灾害应急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

7.2.2责任追究

(1)各级气象部门及有关气象工作人员由于,导致重大漏报、错报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致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四十条规定追究相应的责任。

(2)发生气象灾害后,有关部门谎报灾情或者知情不报,或者拒不履行本预案规定的应急处置职责,或者拒不配合、阻碍、干涉灾情收集和救助工作,致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其改正,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对其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7.3预案管理

7.3.1本预案将根据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实际需要适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7.3.2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

7.3.3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应急预案》实施。

7.4制定与解释

7.4.1本预案由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解释。

7.4.2根据省气象局制定的灾害性天气强度标准,分为重大、特大、极大三种。其中:

(1)重大级别:台风黄色、暴雨橙色、高温橙色、大雾红色、雷雨大风红色及橙色、大风红色及橙色、沙尘暴橙色、冰雹红色、雪灾橙色、寒冷橙色、霜冻橙色预警信号;

(2)特大级别:台风橙色、暴雨红色、高温红色、沙尘暴红色、雪灾红色;

(3)极大级别:台风红色。

气象保障服务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网络 远程 容灾备份

1.构建远程容灾备份系统及其目的

灾难备份建设是一项周密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全新的危机管理领域。灾难备份建设不仅需要进行灾难备份中心建设和系统设备购置。更需要有灾难备份技术、危机管理、风险管理、业务连续计划制订、灾难演练和灾难恢复等灾难备份专业领域知识。此外,灾难备份也是业务流程的延续,它需要建立完善的灾难备份中心运营管理体系,需要不断保持业务连续性计划的有效性,以保障灾难备份中心能持续发挥灾难备份功能。

目前容灾系统分类繁多,根据体系架构,可分为本地容灾备份和远程容灾备份。本地容灾备份可以保证在一些本地的灾难发生的情况下,尽快地恢复业务数据,保证业务的正常运行,但无法避免区域性、毁灭性的灾难。远程容灾备份通过物理距离将生产中心与容灾中心绝对隔离开,这样可以预防区域性、毁灭性的灾难。

省级气象信息系统承担着全省实时资料的收集、传输、存储、分发、统计与运行监控,一旦遭遇重大灾害,系统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恢复正常,这些数据的丢失或损坏,对气象业务而言,将导致不可估量的毁灭性后果,产生特别重大的政治影响。因此,为应对突发灾难事件,在异地建设省级气象业务容灾备份系统,可保障全省气象信息网络业务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运行和气象应急服务的正常开展。WWw.133229.coM

2.远程容灾备份技术

远程容灾备份增强了数据中心的区域性抗灾害能力,保障数据安全及业务系统连续性,实现一个安全的关键业务信息系统。远程容灾技术按上述体系结构分为3个层次数据容灾技术、网络容灾技术、服务容灾技术。

2.1远程数据容灾技术

远程数据容灾是指通过将本地数据在线备份到远离本地的异地数据系统保存,当灾难发生后,可以通过数据重构,来达到抵御区域性、毁灭性灾难,保护业务数据的目的。远程数据容灾技术可以分为如下几类:(1)远程磁带数据容灾技术;(2)基于智能存储系统的数据容灾技术,(3)基于服务器卷的数据容灾技术;(4)基于文件系统的数据容灾技术;(5)基于数据库的数据容灾技术。

2.2网络容灾技术

网络生存性是指网络在遭受各种故障,如通信人为故障和客观因素导致的通信事故等,仍能维持可接受的业务质量的能力。按照网络生存性性能工作组的定义,网络生存性包括两个方面:(1)网络出现故障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恢复技术,来维持或恢复网络服务使性能达到可接受的程度。(2)网络通过应用预防技术,从故障中减轻或预防服务失效。提高网络可生存性的相关方案,有基于底层光网络的技术,也有基于ip层的技术以及这些技术的融合。常见的网络容灾技术有全光网络可生存技术、sdh网络可生存技术、ip层网络可生存技术。

2.3服务容灾技术

一个全面的容灾抗毁系统不仅仅是提供数据级、网络级的保护,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了保证信息系统的连续运行,也即保证业务的高可用性。为了实现这个功能,当发生灾难时,需要将生产中心的业务转移到容灾中心去运行,这就是服务容灾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服务容灾的另一个目的是保证服务的自动无缝迁移。

3.远程容灾备份系统的建设

3.1网络线路备份

省级容灾中心的建立,目的是当省气象局出现灾害时,容灾中心可以完全实现全省的业务正常运作,因此容灾备份中心与各地市的专网各主节点的骨干网络需建立备份链路,在发生链路故障时可以迅速切换。

建设省市sdh+mpls通信系统,并通过动态路由,实现线路的自动切换;建立中国气象局,灾备中心的地面mpls通信;灾备中心建立internet出口带宽和在此基础上的vpn网络。

灾备中心建立与中国气象局基于卫星通讯的应急通讯链路。因为卫星具有通信范围大,只要卫星发射的波束覆盖进行的范围均可进行通信,易于实现广播和多址通信、电路和通信量可灵活调整,且不易受陆地灾害影响。

在目前全省气象sdh电路、vpn的基础上,建设与北京之间的基于气象通信卫星的备份链路,是解决备份中心的应急通信的有效途径。

3.2气象信息数据备份

提供远程备份数据的功能,支持对正在运行系统的在线备份。发生灾难后,能够提供在最短的时间内,从备份系统恢复远程数据的功能。

3.2.1建立服务器层的数据复制

在省局主中心和灾备中心的服务器上安装专用的数据复制软件,以实现远程复制功能。两中心间用网络连接作为数据通道。可以在服务器层增加应用远程切换功能软件,从而构成完整的应用级容灾方案。

3.2.2建立交换机层的数据复制

存储交换机技术的发展使交换机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很多原来由服务器和存储变现的功能现在也可在交换机层实现,比如存储虚拟化。在省级主中心和灾备中心都要部署这种交换机,并在交换机之间通过专用链路连接起来。由于交换机可以管理和复制的数据是存放在存储层内的,因此,我们需要将数据都存储在交换机所连接的存储设备中,这样就可以实现交换机对数据的管理和复制。

3.2.3建立存储层的数据复制

在省局主中心和灾备中心均部署一套存储系统,实现数据的复制。如果距离比较近(几十公里之内),之间的链路可由两中心的存储交换机通过光纤直接连接;如果距离在200公里内。可通过增加dwdm等设备直接进行光纤连接;超过200公里,则可增加存储路由器进行协议转换途径wan或internt实现连接。在应用层增加远程集群软件后就可以实现自动灾难切换的整体容灾解决方案。

3.3气象业务应用备份

气象业务应用备份,为气象信息应用系统提供快速的故障恢复和遇到故障时的自动服务切换能力。

现代天气预报业务越来越多地依赖雷达产品、卫星云图、各数值化自动探测数据以及mm5、grapes等各种数值预报产品,以人机交互系统为主要平台,是综合应用各种气象信息和各种先进技术方法的现代天气预报作业方式。采用client/server结构,建设服务器(server)和客户机群(clients),引入省气象台预报业务系统(预报历史资料数据库、预报产品制作业务系统、灾害性天气预报模式、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业务系统、面雨量预报系统等)提供业务服务,以满足应急状态下全省的预报业务需要。

气象会商系统的核心是图像与计算机数据的上传下达,以及相关的解码编码问题。容灾会商系统建设主要围绕解决提供更为清晰稳定的数据源供远程会商使用、尽可能完整的还原远程传输过来的信号、建设数字化高清晰度的显示系统及扩声系统和基于h.323、h.239灵活(支持双流功能)的数字会议讨论系统,满足复杂天气下紧急会商的需要。

气象保障服务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气候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flash floods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meteorological support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guidance program in conjunction with local business layout, system functions and related equipment technical indicators and give full consideration to the actual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future business of the unit.

Key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s, climate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

随着恶劣天气的增加,我县受沂蒙山区特有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的影响,气象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不可预见性日益突出,导致山洪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区域的党政部门和民众迫切需要第一时间获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以便争取宝贵时间采取防范措施,最大限度降低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目前防治区内由于缺乏必备的预警信息手段,现有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网络覆盖范围有限,部门间短时临近预警应急联动机制尚需完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体系尚需健全。所以应尽快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健全气象灾害应急体系和气象灾害联防协防机制,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的要求十分迫切。

沂水县气象局根据中国气象局《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建设指导方案》中的相关内容,结合本地当前业务布局、系统功能及相关设备技术指标,充分考虑未来本单位业务实际发展需求。力争用五年时间内建立和完善山洪重点防治区域自动雨量站、数据处理中心、预警系统、预报服务系统、综合气象业务平台。来实现该区域由气象要素暴雨等诱发山洪地质灾害能够及时准确的监测和数据快速收集处理,提高流域灾害性、突发性天气的监测能力;通过预报业务平台和预警服务系统的建设,提升省级和县级台站的流域灾害性天气预报精细化、短时临近暴雨预报预警能力和预警信息的直通能力,将预警信息直接发送到相关决策部门和受影响人群当中。增强防御洪涝和山洪地质灾害的能力,完善防灾减灾长效机制,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气象保障服务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试点 气象现代化 成绩 现状和问题

中图分类号:P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69

Abstract 26 December 2014, China Meteorological Bureau will be in Henan Province in Central China take the lead in basically realizing modernization of meteorological pilot province, in 2024 take the lead in basically realizing modernization of Meteorological. Henan pilot since, under the correct leadership of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and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and achieved stage achievements, this paper discussed in the meteorological modern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to a careful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and revealing problems, an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meteorological modernization pilot provinces.

Key words modernization pilot; meteorological; modernization performance; status and problems

0 引言

河南紧抓机遇,以试点为契机,建立了各级政府助推气象现代化的良好政策环境,通过《河南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防御工程》、《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等一系列重点重大项目,业务和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基本建成政府主导、主体多元、覆盖城乡、适应需求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基于深化服务体制改革、基层综改、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等,服务社会化有序推进。

1 试点以来的主要工作成绩

1.1 进一步优化政府主导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良性机制

(1)政策保障体系日臻完善。按照中国气象局与省政府联合下发《河南省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豫政〔2014〕80号),对照河南省气象现代化21项指标,结合中部试点要求,细化2015-2024年度每年重点建设任务和推进措施,全省所有省辖市、县政府出台了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政策性文件;全省18个省辖市和10个直管县均组织召开本辖区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会议,出台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多地将气象现代化重点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和财政预算,形成了自上而下合力推进气象现代化的良好政策环境。

(2)突出重点,强化互联网+气象。制定实施《中部地区试点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方案(2015-2024年)》。坚持信息化、集约化发展方向,提升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坚持互联网+气象发展理念,以为农气象业务现代化助推实现全省气象现代化。

(3)群策群力,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发改、财政等部门在气象现代化建设中的任务,营造多部门齐推共建的良好合作机制。《河南省“十三五”气象现代化发展规划》列入省政府专项规划。与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河南省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总体安排意见的通知(2014-2016年)》(豫发改农经〔2015〕52号)》。认真落实《河南省财政厅 河南省气象局关于进一步落实气象事业双重计划财务体制的通知》(豫财农〔2015〕6号)。

(4)注重实效,开展气象现代化专项督查。2015年7月8-15日,省政府下发《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会议落实情况专项督查的通知》(豫政办明电〔2015〕112号),督查工作由省政府办公厅负责组织,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农业厅、气象局4个单位牵头组成4个督察组对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贯彻落实全省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会议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对一流台站、津补贴落实、工作法治化等内容进行量化考评。

1.2 注重实效,积极推进气象为农服务品牌

(1)围绕河南作为全国粮食大省这一优势,着力加强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将高标准粮田气象科技园融入到当地保障体系中,集中优势力量,突出科技内涵。建立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完善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系统,在全省39个农业气象观测与试验站、5万亩方以上的高标准粮田及重要设施农业生产区布设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强化农气业务平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现“观测智能化、格点精准化、平台规范化、服务社会化”。

(2)加快推进农业气象信息化、集约化建设,改进产品组织,夯实服务云平台。围绕粮食高产创建和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强化鹤壁为农服务成功实践,持续推进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建设,建立了物联网+气象为农气象数据探测、格点化+气象的精细化农用天气预报,积极开展和实施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智能终端建设。

(3)围绕互联网+,多元融合植入N+气象的直通式社会化服务,打造为农服务全链条。持续鹤壁气象为农服务成功实践,实现农业气象服务多样化。丰富“三级业务五级服务布局、六大体系支撑、服务业务科研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农业气象“河南实践”内涵,加强与农信通公司技术合作,进行跨界融合,以星陆双基遥感农田信息协同反演技术为基础,与电商平台对接,推广气象服务手机终端、气象服务微信公众号,建设集气象信息在内的综合服务平台,将气象为农服务产品融入“益农社”服务终端,推动河南粮食生产由“靠天吃饭”向“看天管理”转变。

2 试点以来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2.1 应势聚力,最大程度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

实现气象现代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性工程,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以豫政63号、80号文件为抓手,明确发改、财政、农业等各部门、各专业领域责任分工,细化发改对重点项目、十三五规划的支持,印发分级落实文件;细化财政对津补贴、双重计划财务体制的政策要求,印发《进一步落实气象事业双重计划财务体制的通知》,跟踪督导落实,最大程度地调动社会资源和力量,形成协同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合力。

2.2 有为有位,全力做好气象业务服务工作

坚持气象防灾减灾,发挥好公共气象服务的主体地位,有为有位,围绕服务需求,聚焦主攻方向,着力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主动适应和服务保障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提升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水平,实现气象现代化。

依靠项目带动,瞄准服务重点,强化粮食核心区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持续推进我省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建设,以信息化推动气象为农服务现代化,强化气象为农气象服务质量和水平,以农业气象现代化助力实现全省气象现代化。

2.3 量化考评,强化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效

注重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效,强化监督检查,依据河南省气象现代化考核指标体系及各级各部门年度行动计划或建设任务,将年度气象现代化建设任务纳入各级气象部门年度目标考核中。加强沟通协调、督促检查、通报交流,建立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问责机制,开展对各地、各单位气象现代化建设情况量化评估和结果反馈。

3 河南省气象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到2024年,基本完成《河南省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2014-2024年)》(豫政〔2014〕80号)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以“互联网+”理念推动建立“N+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保障体制,实现气象工作法治化、业务现代化、服务社会化。2016年以前,郑州、许昌、漯河、平顶山、鹤壁等试点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

认真落实全国和全省气象局长会议及省委、省政府有关会议精神,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保持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战略定力,继续深化气象改革,加强气象法治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强化气象业务现代化核心地位,突出创新发展、信息化及智慧气象建设,强化试点示范带动作用,多出长板,补齐短板。抓住关键,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强力推进气象现代化试点省建设,圆满完成今年气象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4 关于河南省气象现代化工作的若干思考

继续强化政府主导、项目拉动和改革推动,全面抓好中部试点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工作方案的落实,全面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进程。

注重能力提升,继续把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的作为核心和重点任务,加强气象观测、预报、服务业务之间的融合与互动,着力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提升业务服务能力。

彰显地域特色,着力率先推进农业气象业务现代化,建立现代农业气象保障机制化,努力打造可复制、可借鉴的N+气象为农服务品牌。做好“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强化重点项目带动,提升气象业务服务现代化水平。

5 小结

到2024年,河南省将在中部率先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基本满足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基本满足国家气象现代化要求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建成与气象现代化体系相适应的新型气象事业结构;气象事业整体实力居全国先进水平,气象为农服务、人工影响天气服务能力等居全国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 郑国光.以信息化推进气象现代化[J].浙江气象,2015.36(2):1-4.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