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4802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0分钟。
档案数字化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数字化建设;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7-0339-01
档案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原生信息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档案信息资源也在急剧的增长,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在档案的收集、保存以及利用等方面,越来越力不从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档案管理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最佳的平台,档案信息化成为了当今时代档案工作的主题,而档案数字化无疑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
档案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数据信息处理技术,将传统的档案介质文件如纸质文件、声像文件转换成数字形式的电子档案。档案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具有高效安全存储、快速传输、管理便捷等优点。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历史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将传统介质档案文件通过计算机扫描及加工处理转换数字形态的电子档案文件;二是实现对正在形成档案文件的数字化,即采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电子文件的直接生成、归档及保存;三是实现档案目录信息的数字化,即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严格规范档案信息的著录标引,科学选定档案目录的数据库结构;四是实现档案内容信息的数字化,即通过扫描、直接录入等方式将档案内容以图像、文本等形式进行数字化的存储。
n案数字化建设从过程角度来说,应包括档案收集整理、存储保管以及查阅利用等全过程。档案收集阶段的数字化涵盖了历史档案的数字化与新型电子档案的建立;档案存储保管阶段的数字化是指采用光盘、磁盘、硬盘等载体实现对电子档案的存储与保管;档案查阅利用阶段的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实现电子档案的高效传输、便捷查询与利用。
2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与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档案信息量越来越大,种类与形式越来越多,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信息时代档案工作的需求。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进行档案信息管理,大力开发和高效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档案管理综合服务水平,已成为当前档案工作发展的关键,而档案数字化是实现这一切的基础。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计算机信息技术正深刻的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人们的生产与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样的,在新时代背景下,档案工作的开展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大量电子档案的形成促使档案工作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可以说,档案数字化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是时代对档案工作的要求,档案数字化管理较之传统的实体化管理无论是在档案收集、保存还是利用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大力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信息时代档案工作发展的迫切要求。
在信息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档案信息获取的时效性与便捷性。数字化档案相较于传统介质档案,获取更为方便快捷,且能够更好的对档案原件进行保护,利用率更高。档案数字化建设能够最大程度满足人们对档案信息社会共享层面的需求,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人们可以快速获取所需的档案信息,且不存在获取时间上的冲突。从档案利用以及档案社会化服务的角度,档案数字化建设必要性不言而喻。
3 档案数字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3.1 档案数字化建设现状
档案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档案局一系列政策标准的支持与引导下,我国档案数字化工作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发展迅猛,许多档案部门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档案数字化工作探索。目前,我国档案数字化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数字化档案规模不断扩大,档案数字化的相关规范也日趋成熟,已经初步形成了档案数字化加工市场,档案数字化的对象从纸质档案已经逐步扩展到了照片、图像、录音、录像、电影胶卷、缩微胶片等各种不同种类载体档案。
在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进程中,政策环境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促进作用。《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根据“统一领导、标准先行、利用优先、分步实施”的原则,有序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进程。各地区也都把档案数字化作为编制本地区的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2006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国家档案局联合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档案数字化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被列入试点范围;2010年,国家档案局正式提出建立档案安全保密体系,档案数字化成为安全保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档案数字化作为一项档案基础业务的地位得到了确立。
3.2 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档案部门在数字化建设中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方法,数字化加工环节不断细化,数字化标准不断提高,数字化生产日趋社会化。从发展趋势来看,档案数字化加工由档案部门自主加工开始向社会化服务转变,社会化专业机构的档案数字化加工服务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在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初始阶段,档案数字化多由档案部门自行加工,由于在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设备、规模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不足,档案数字化的质量不尽如人意。在发展的过程中,源于工业企业的业务外包模式被引入档案数字化建设中,将档案数字化业务外包给专业、高效的社会专业服务机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档案数字化的质量与效率。从实践的效果看,这一模式能够有效规避档案部门的不足,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专业性与高质高效,档案部门只需要做好档案数字化的前期准备工作,并不定期进行数字化业务的监督与验收,即可较好的完成数字化的目标。因此,是目前档案部门进行档案资源数字化的首选,尤其是对一些资金、技术实力较为欠缺的地方档案部门来说,这一模式可以说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4 结束语
作为档案信息建设基础的档案数字化,其规模与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败。虽然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已经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历程,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在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的的不足,还需要不断的探索研究,才能最终形成符合我国档案管理实际发展需求的模式。
参考文献
档案数字化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从国家信息化建设、高校档案事业现代化发展、档案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三个方面分析了高校档案室档案数字化的必要性及其意义;并从完善软硬件设施、数据库建设和提高档案室工作人员素质等方面论述了高校档案室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关键字:高校档案室;数字化建设 ;档案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高校正迈入数字化管理时代。档案数字化是指将不同载体形式、不同记录方式的档案信息通过计算机录入转化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字形式,形成可供保管与利用的数字信息资源库。[1]对档案室档案进行数字化建设,有利于保护档案实体、方便档案借阅查询。笔者认为高校的档案室数字化迫在眉睫。
一、 高校档案室档案数字化的必要性和意义
1.高校档案室档案数字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国家档案局于1996年把电子文件研究项目列入科技计划,1999年完成了《电子文件归档与归档电子文件管理规范》,同时要求各级档案部门积极地开展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2]因此,高校档案室必须做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工作,以迎合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政策。
2.高校档案室档案数字化有利于推动高校档案事业现代化发展
在传统的档案文件管理时代,档案室的工作主要以接收、保管、查阅纸质档案为主。这一工作方式有极大的封闭性,容易产生“重保管、轻利用”的工作思想。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通过利用计算机和档案管理软件对文件进行收发、归档、鉴定、销毁、利用,使整个过程快捷、准确,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大提高了档案室的工作效率,从而推动档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3]
3.高校档案室档案数字化有利于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传统的档案工作者,大多从事于比较机械的手工劳动,档案工作者的效率比较底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档案工作人员的评价。档案部门要想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必须提高自身的数字化水平。此外,档案工作者必须更新利用档案管理理念,有效利用和共享技术手段和方法,发挥其增值作用,从而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实现档案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高校档案室档案数字化的条件
1.信息时代的发展为档案室档案数字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遍使用,我们已生活在信息时代。这一时代为人们的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提供了便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正是由于计算机和扫描仪、复印机等各种软硬件的使用,才使档案室档案数字化成为可能。同时,在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对档案室档案进行数字化的改革,正是顺应时代的潮流而必须实现的转变。
2.高校档案室档案的增多使其数字化迫在眉睫
近年来,各高校为培养更多的人才都在实施扩招政策。一方面,它使更多的学生能够迈入高等学府享受更高的教育;另一方面,它给学校各方面带来了竞争压力。原有的档案库房已不能满足逐年增多的档案文件,这促使档案室工作人员作出相应的更改。档案室档案数字化通过对档案内容的数字化扫描,在提供利用时,以查找电子档案为主,这样可以改变原有档案的存放方式,能够节省档案存放空间,容纳更多的档案文件。
3.档案室纸质档案的存在是数字化的必要准备
档案室纸质档案的存在是数字化的前提,任何需要进行数字化处理的信息都要以传统文件为载体。在数字化处理过程中,对文字、图片等用扫描仪将其转化成BPM图像文件格式存储于计算机中,然后制作成可永久保存的光盘,建立数字档案管理体系,也就是“双套制”管理的模式。这样既保证了原始档案的原始生态和永久保存,又方便了科研人员的查阅与研究的需求,也为今后的资源共享打下了基础。[4]
三、高校档案室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
1.完善相应的软硬件设施
建立档案室档案数字化,首先需要完善相应的软硬件设施。这主要包括三类:一类是数字档案信息采集设备,实现纸质档案、图纸档案等的数字化转换工作,包括扫描仪和计算机等设备;一类是数字档案信息存储设备,实现数字档案信息的存储与管理,包括服务器、磁盘阵列、关盘等设备;一类是档案综合管理系统软件,实现数字档案信息的管理与利用功能,包括档案著录、档案统计、档案检索、档案信息等功能。[5]其中,在数字化信息采集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信息载体形式,选择通用性好、存储容量大、存储质量好的存储格式,这有利于信息的流通,同时减少信息的流失。在数字档案信息存储过程中,制作成可永久保存的CD-R光盘,便于对档案文件的长久查阅利用。在实现档案信息的管理与利用时,应选择合适的档案综合管理系统软件。在服务器软件领域,存在着以各种版本的UNIX 和LINUX为代表的优秀者,它们既有稳定性、安全性的特点,又具有价格低廉的特点,因此可以作为档案综合管理系统软件的首选。
2.档案数据库建设
在数字化过程中,对档案室档案进行分类,整理成学籍、成绩、论文、科研成果等数据库,更方便用户的查阅利用。
学生学籍档案数据库。档案室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网上招生的录取数据,收录每届学生的基本情况,形成学生学籍档案数据库。这一数据库的建设,有利于高校和用人单位鉴别学生的毕业证和学位证。
学位论文和科研成果档案数据库。结合每年毕业生提交学位论文电子版机会,将纸质论文和电子论文数据库一并归档,并及时采用扫描等方式补录以往学位论文全文,建立齐全的学位论文数据库。
学生成绩档案数据库。学生在每学期都有期末考试,待学校收录期末考试成绩时,档案室可借机汇总建立学生成绩档案库。
3.提高档案室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为提高档案室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可定期对档案室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实施定期考核适度。另外,可有计划地分期分批选送档案业务骨干到高等院校进修。同时,在招聘档案人才时,除考虑档案文书知识外,更要注重具备软件开发能力的人才,调整档案人员专业知识结构组成,更好地为高校档案数字化服务。
四、结语
高校档案室档案数字化已成为高校档案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这一机遇,我们必须不断改革和创新,遵循合理的原则、设立科学的目标、采取正确的方法、逐步走向完善,尽早实现档案室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使档案室工作的各个环节以更高的效率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其它各项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沙敏.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1,(2):171-172.
[2]饶永.简论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6):88-91.
[3]林丽群.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思考[J].数字兰台,2008,(2):12-13.
[4]孙莹.“满族说部”档案室数字化管理初探[J].兰台内外,2005,(6):65.
档案数字化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历史档案;数字资源体系;集体记忆
历史档案承载国家、社会和组织的集体记忆,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和“第一手资料”。档案数字资源体系建设能够提升历史档案资源管理的集成化和流程化[1],同时能够提升历史档案的利用效率,为历史研究、文化传播提供基础条件。
一、我国历史档案数字资源建设体系的必要性
1.历史档案资源是国家和社会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
档案作为社会各项活动的原始记录具有构建人类社会记忆的作用和价值。档案承载了组织、国家和整个社会的历史记忆[2]。档案是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档案记录了某个历史行为或事实的发生过程,档案与档案之间的联系则能反映出某一时期组织或者国家的全貌,能够最大程度地描述当时的历史过程。历史档案资源的重要作用要求从保存和传递社会记忆的高度来看待档案管理活动。
2.数字资源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对我国历史档案的深度开发利用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档案的载体形式丰富多样。由于不同时期条件的限制,档案的载体也各不相同。大多数历史档案都以竹简、布帛、金属等固态的形式存在,这在充分还原历史原貌的同时,也给档案的开发利用造成了较大的难度[3]。首先,传统载体的档案在传播上受限于客观条件,不便于远距离传输和利用。其次,基于档案保护的需要,历史档案的复制受到较大的限制。
历史档案数字资源体系的建设则能克服传统载体的档案在保存、传输和利用等方面的弱点,将历史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便于不同的利用者在不同时间、地点方便快捷地利用档案资源[4]。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历史档案数字资源体系,能够更好地提升历史档案的利用率和利用效果,在节省利用成本的同时,加强对原始档案的保护。
3.历史档案数字资源体系的构建将进一步完善我国档案资源建设
历史档案是我国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历史记忆的重要联结,在国家档案资源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构建历史档案数字资源体系能够完善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对促进我国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能够进一步完善国家信息化建设。
二、我国历史档案数字资源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管理制度不健全
从全国层面上来看,缺乏国家级历史档案数字资源体系建设办法与方案。历史档案具有稀缺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在进行历史档案数字资源体系建设与数字化开发时,更需要制度上的保障。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各级国家档案馆开放档案办法》中仅对档案的保存和开放问题进行了统一规定,对档案数字资源建设问题并没有详细说明。
管理制度和标准的缺失这一问题已在各地历史档案数字化和数字历史档案馆建设的过程中显现出来[5]。由于各部门在进行历史档案数字化时缺乏统一规划、标准不统一,历史档案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在历史档案数字资源建设和开发难度较大,因档案保护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而进展缓慢甚至是搁浅。因此,从面向服务的角度出发,采用前端控制原则,在建立历史档案数字资源体系之时,根据不同的档案类型、载体类型设定数字化标准。在历史档案数字化的基础上,为已有的历史档案信息制订标准的信息交换格式,提供转换手段,可以将信息转换为标准的交换格式在网络上传输或存入可移动媒体,这样才能为国家层面的历史档案数字资源建设打下基础。
2.数字化程度不高
我国历史档案数量非常丰富,分别保存在全国各级档案机构及博物馆、文化馆等其他文化机构中。、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藏1000余万件明清档案,截至2013年8月底,,扫描档案图像约142万件,数字化程度约为14.2%[6]。四川省档案馆就保存着最珍贵、最完整的清代巴县地方政权档案11万卷以及民国档案45万卷,但数字化程度并不高[7]。
我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源,但目前绝大多数历史档案由于各种原因处于濒危状态,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很可能造成人类记忆的断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和完整性。
3.历史档案管理系统建设标准缺失
与其他类型的档案相比,历史档案更具特殊性。历史档案不仅具有作为凭证还原历史事实的功能,而且由于其年代久远具有载体上、内容上、形式上的特殊性[8]。如,大多数历史档案都是纸质载体的传统档案,且由于语言文字的变化这些档案的内容常常难以辨识。历史档案在载体、内容、形式上的特殊性要求其档案管理系统也应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国际档案管理系统标准和中国档案管理系统标准中,几乎没有针对历史档案的条款。
标准的缺失会给历史档案管理带来较大难度,同时也不利于对历史档案的开发利用。在对历史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的过程中,难以构建有效的元数据体系,对历史档案进行元数据的获取和管理。同时,因缺乏统一的功能需求标准,历史档案管理系统的升级和扩展成为明显的难题[5]。不同系统中所规定的数据类型和数据接口不同,在进行历史档案管理系统的数据迁移、备份过程中,很难实现各个系统的有效兼容。
4.数字资源体系中开放与保密程度难以把握
部分时期的历史档案因其年代、所涉事件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因此需要在利用过程中加以控制和保护。自民国时期以来形成的历史档案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同时部分档案中可能会涉及当代人的个人隐私。因此,在历史档案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采取的保密措施[9]。历史档案开放利用的迫切性与保密的诉求的矛盾为历史档案利用带来了较大的挑战,这也是建立历史档案数字资源体系的一项关键难点。
数字化环境下历史档案的利用率、利用速度都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升[10],而且难以对数据库中的每一份历史档案的保密要求进行审核,因此很容易产生泄密的问题。在历史档案数字资源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对所有档案进行详细的密级设定,这无论在内容的辨识上还是在密级设定的工作量上都存在巨大的难度。开放与保密之间的矛盾以及它们所带来的问题影响了历史档案数字资源体系的利用模块,不利于对历史档案进行深度的开发和探索。
三、完善我国历史档案数字资源体系的对策
针对以上我国历史档案数字资源管理、利用等方面的问题,可以从法律制度、内容建设、标准建设、保护机制、密级设定这几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历史档案资源利用体系的对策。
1.完善针对历史档案的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
要建立历史档案数字资源体系,必须以有效的、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和依据。因此,完善我国档案法律体系中关于历史档案的条款,以及构建有效的历史档案管理制度,成为建立历史档案数字资源体系的基础性环节。完善历史档案相关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加强对历史档案管理进行规范,增加对全国范围的历史档案工作具有指导功能的条款。《档案法》是我国档案领域中的基础性法律,是开展档案业务的法律依据。在《档案法》中明确对历史档案管理的规定,使得历史档案数字资源体系建设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据。同时,在《档案法实施细则》中对具体的条款加以解释,使历史档案管理相关的法律更具可操作性。
其次,针对历史档案的特点,制定并实施历史档案管理的规章、条例。在《档案法》及《档案法实施细则》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专门规章和条例,便于进一步规范历史档案工作,为历史档案数字资源体系建设提供更为细致的法律保障。
最后,完善各级历史档案管理制度,对历史档案的收集、鉴定、整理、著录、保存、利用等各个环节加以明确规定。与其他档案类型有所区别,历史档案在来源、形式、载体等方面都存在较强的特殊性。因此,各级档案管理机构尤其是历史档案管理机构应当完善内部管理体系,加强对历史档案数字资源的收集、保存、利用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2.提升历史档案数字资源质量并丰富其内容
档案数字资源体系的建设离不开丰富的资源内容。内容是建立该资源体系的基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自2008年5月停止提供在线查档的功能,我国大多数综合型档案馆也未能有效提供档案数字化在线查询的功能。这一方面受制于档案在线利用的制度和技术落后等问题,同时也受制于数字化历史档案的数量小、质量差等问题。建设历史档案数字资源体系,必须要提升其数字化程度和数字化的质量。
首先,开展历史档案数字化资源的收集和归档工作,同时加强历史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利用社会渠道收集历史档案的数字化资源,一方面能够丰富档案的来源,另一方面也能节省档案管理部门的数字化成本。同时,对于馆藏历史档案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利用率较高的历史档案进行数字化扫描,以不断丰富历史档案数字资源。
其次,严格控制历史档案数字资源的质量。质量是历史档案数字资源体系的基础,也是该资源体系是否可信、可靠的关键所在。提升历史档案数字资源采集标准、采用先进的数字化扫描技术,是提高历史档案数字资源质量的有效措施。
3.构建历史档案数字资源管理系统标准
历史档案数字资源建设体系必然离不开历史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10]。质量高、兼容性强、功能完备的历史档案管理系统对系统标准的成熟度依赖性也较高。规范系统建设标准可以明确历史档案数字资源管理系统的通用型需求、功能型需求等。其中,功能型需求可以结合历史档案自身以及管理的特点加以规范。
历史档案数字资源管理系统标准同时还应当包括历史档案元数据采集标准。对历史档案的系统化管理离不开元数据。因此,建立针对历史档案的元数据体系,能够提升历史档案资源在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系统中的兼容性。
4.建立历史档案数字化的保护机制
由于时间久远,历史档案十分脆弱,纸张等载体易于损毁、字迹易于消失。因此,需要对历史档案保护加以充分的重视,尤其是在对历史档案数字化的过程中,要保证档案载体、内容等不受破坏[11]。档案数字化主要是通过对档案的光学扫描形成图像的过程。在扫描过程中,光能会破坏纸张或档案载体的化学结构,造成档案载体脆化损毁、字迹褪色模糊等现象。在历史档案数字资源体系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历史档案数字化工作,但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保护:
首先,建立数字化采集标准,增强数字化成果的兼容性和可重复利用性,尽量减少档案数字化的次数[12]。光能会对档案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因此,减少数字化扫描的次数能够有效减少扫描对档案造成的破坏。同时,讲过系统、标准流程的数字化后的数字档案具有很强的重复利用性,而且不会因为重复利用给历史档案带来伤害。
其次,建立历史档案保护的问责机制,明确权责范围。在历史档案数字化造成的损毁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破坏来自于人为操作的失误和疏忽。因此,规范历史档案数字化流程,明确其中的权责体系,能够有效预防和降低人为原因给档案造成的损坏。
5.建立特殊历史档案的密级体系
历史档案数字资源体系的建设会增强档案开发、利用,提升档案传播效率。在这一数字资源管理体系中,应当更加重视对涉及国家秘密、组织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档案加以保护。因此,应当针对特殊时期、与特殊事件和历史人物相关的档案进行密级鉴定和隐私保护,构建完善的密级体系。
首先,结合国家和组织秘密划定历史档案的密级。对于涉及国家秘密、组织秘密的历史档案,严格划定密级并设定时间范围,从而进行访问控制。如对于社会重大历史事件的档案,应当充分评估其密级,并限制访问。
其次,结合个人隐私保护的需要划定历史档案的密级。例如,民国档案对民国时期历史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应当加以开发利用。但是,这些档案中可能涉及当代人的隐私信息,对于该部分档案就要进行严格的保护,防止个人隐私被泄露。
四、结论
历史档案是国家、社会等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是解读历史事实、还原历史原貌的证据和依托。在数字化环境中,对档案的利用需求多元化、利用方式多元化对历史档案管理提出了数字资源建设的要求,同时利用技术多元化也为这一数字资源建设提供了技术条件。建设针对历史档案的数字资源体系,必须以健全的法律、政策、制度体系为保障,以历史档案资源内容为基础,以历史档案数字资源管理系统、数据标准体系为支撑,以密级体系、档案保护技术为防护措施。据此,建立可信、可靠、可用的历史档案数字资源体系。
参考文献:
[1]杨珩.关于建立历史档案文献数据中心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10,02:55-58.
[2]冯惠玲.档案记忆观、资源观与“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建设[J].档案学通讯,2012,03:4-8.
[3]裴燕生.历史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基础[J].档案学通讯,2004,05:46-49.
[4]赵雪芹.档案数字资源发现服务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3,01:43-47.
[5]黄小忠.历史档案数字化过程中的管理系统问题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0,03:11-14.
[6]赵雄.明清档案整理数字化工作的若干思考[J].历史档案,2013,04:126-128.
[7]史江,秦慧,赵德喜.历史档案数字化进程中的业务外包问题探索[J].档案学通讯,2010,01:37-40.
[8]麻新纯,徐辛酉.基于效用性的历史档案情报价值实现[J].档案学通讯,2010,03:32-35.
[9]程波,黄艳娟,苏敏,陈莹.数字资源档案建设与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2,08:11-12.
[10]王萍,张卫东,李俊蓉,王磊.历史档案网络存取原则及其实现方法[J].档案学研究,2012,01:49-52.
档案数字化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 建设 问题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c)-0249-02
档案作为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并以各种载体形式呈现出来的文件,只有将其重要作用得以在现代化建设中得到出来,那么档案和档案建设工作才有其现实的价值和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都对其利用价值不重视,以致于档案工作处于封闭的状态,所以在当前信息化时代,需要充分的将档案信息资料变为有用的信息,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的进程,从而使档案信息资源更好的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1 档案数字化的发展概述
1.1 档案数字化的概念
在各种高新技术支撑下,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档案信息,利用数字化形式进行存储,同时以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联结,在计算机系统的管理下形式一个有序的档案信息库,能够提供利用,使信息资源实现共享。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档案管理都是以纸质、胶片和底片等载体形式来进行的,而且在目前部分档案馆中保存的档案信息形态还是如此,这对于当前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具有较大的适应性,使档案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无法有效的发挥出来,所以档案数字化建设具在必要性和紧迫性,是实现档案现代化管理和利用的重要保证。
1.2 档案数字化的发展的主要内容
档案数字化的发展的主要内容:档案目录信息的数字化,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载体档案的数字化,如纸质档案、档案缩微品、照片档案及录音录像档案等的数字化,建立档案影像数据库或多媒体数据库;档案专题信息的采集与建库。
1.3 档案数字化的发展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加牧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而档案信息化建设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即是档案数字化。这对于保护档案原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档案数字化有效的保护了档案原件,数字化的原件副本代替原件进行使用,而且利用缩微胶片实现了档案信息的永久保存,即使在天灾人祸情况下也不会发生毁灭性破坏,而且还可以对模糊及残缺的档案信息进行有效的修复,确保其使用价值。
档案数字化后,使档案的利用方式发生了较大的为化,在档案利用上不再受到数量、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份档案可以同时提供多人进行共享使用,而且通过局域网和互联网有效的实现了档案的异地利用,使档案的利用空间得到拓展,同时在档案使用过程中,人们不必再受档案馆开关馆时间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人们随时可以对自己需要的档案信息进行利用。
档案数字化的实现有效的改变了目前各档案网站信息资源匮乏的问题,增加了信息加工的深度,使指引性信息和实质性信息增多。所以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进程,这势必会加快我国档案行业的发展速度,使传统档案尽快向数字档案转化。
2 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不仅没有统一的档案信息管理标准,而且标准管理工作还较为滞后,存在名目繁多的系统,从而使整体水平难以有效的发挥出来。同时当前很大一部分档案管理人员都是老同志,这部分人员年龄较大,对于现代化的先进技术和新事物接受能力较慢,思想观念较为保守,认识不到档案数字化的重要性,对数字化专业知识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速度的提高。
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到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的制约,各单位在实施过程中整体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系统的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方面。与此同时,各单位在信息共享方面落实不到位,效率低下,甚至不能实现信息共享,这就形成了信息孤岛现象,信息传达不到位或者根部没有收到相关信息。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由于档案数字化系统仍处于由文件管理向数字管理系统的过渡性阶段,数据库建设水平仍有待提高。可以看出,档案数字化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将会影响其发展和提高,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档案信息管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目前,由于缺乏对档案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整体规划,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效率较低,这严重阻碍了信息系统功能和效用的发挥,息化和数字化对档案信息的支撑作用有限,无法实现档案的科学管理,部分档案信息系统由于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管理和维护,系统时常出现宕机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档案数字化建设步伐。
3 加快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通过档案数字化建设,建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能够让广大民众能够方便地获取实时档案信息,为各方档案信息的需求者提供网络平台,实现快捷、高效的档案管理模式。然而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还处于信息化建设的初步阶段,档案数字化过程中还有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变化制约着我国档案的信息化进程。因此,推进档案数字化,必须提高档案信息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包括档案业务管理的规范性,建立健全档案标准实施规范,积极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同时要注重档案信息系统的整体效果,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充分档案信息系统的优势,高档案管理系统的综合能力鼓励和支持先进单位提高装备水平,在一些单位进行较高水平的试点,以取得值得推广的经验。
此外,要重视档案信息管理的数据库建设。就目前我国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状况来看,仍处于由文件管理向数据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档案信息的数据库建设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方便的使用,坚持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档案业务人员协同配合,面向应用,把利用频率和使用效率结合起来,把综合数据库的完善和提高与各单位档案目标库建立起来,通过网络联接形成开放的分步式数据库群,使自动化效率大大提高。
加强对档案信息化和数字化进行整体规划,对档案的标准化和信息化进行统一管理,统一系统接口,使档案数字化建设有章可循,稳步推进,形成统一有序的管理系统,从而提高系统的管理水平,提高系统的利用率,大力推动档案的数字化进程和发展。
4 结语
档案工作具有复杂性和繁琐性,但由于其是信息资源管理和社会管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来实对档案信息数字化,从而使档案信息能够好的为社会建设服好务,充分的发挥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这是当前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王颖.浅析新形势下档案工作如何发展的问题[J].办公室业务,2012(17):182.
档案数字化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一、档案数字化的含义
所谓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用于快速传输与准确处理的一种综合性技术。数字化具有简单、直观、速度快等优点。档案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是指“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的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数字信息库”,它将各种传统载体的馆藏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传输,并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以实现档案信息快捷利用和共享的目的。经过数字化处理后的档案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管理软件进行规划与整合,使档案利用服务方式更加多样,最大限度的实现了档案资源的共享。
二、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从数字化的对象来看,档案数字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原有馆藏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即将原有传统载体的档案通过扫描、加工和处理,进行数字化转换;二是对正在形成的电子文件进行及时归档与保存,做到电子文档的齐全完整、真实有效。
从数字化的程度来看,档案数字化的内容分为以下两个层次:一是档案目录信息的数字化,即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严格规范档案信息的著录标引,科学选定档案目录的数据库结构;二是档案全文信息的数字化,即采用扫描录入的方式将档案全文按照原貌逐页存储为图像文件并为其编制目录索引,或是经 OCR(光学字符技术)识别后采用文本格式存储档案内容,辅之以全文检索数据库。从数字化的过程来看, 档案数字化建设应包括数字化档案的收集整理、存储保管和查阅利用等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文件和档案一体化的方式,借助计算机技术及相关信息技术完成数字化档案的收集整理;采用磁盘、光盘等数字存储设备实现数字化档案的存储保管;由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实现数字化档案的查阅利用。
三、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档案信息资源作为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深入到社会活动的每一个角落,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信息时代档案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和发展契机。档案数字化建设作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和重要内容,不仅是档案工作未来发展的主流,更是当下时代特征的重要表现。因此档案数字化建设对我国档案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如下几点意义。
(一)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信息时展的迫切要求
当今人类社会已迈入了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正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信息化浪潮的冲击,同样也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使得档案数字化逐渐被提上日程。随着办公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无纸化办公已成必然趋势,由此形成了大量的数字化档案,档案管理必须从传统的实体管理向信息化管理方向发展,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因此,档案数字化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档案数字化管理较之传统的实体档案管理,有着无可比拟的先进性和时效性,它将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方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以网络化的方式连接,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及时利用与共享。
(二)档案数字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档案中包含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图表、文件等原始凭证,是最真实、最可靠、最具说服力的历史记录,同时也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经济价值。当今社会,机构负责人根据档案做出重大决策需要迅速、准确,各职能部门工作查考要求快速、及时,社会广大公众对档案信息需要量正不断增加,人们已越来越多地关注档案信息获取的时效性和便捷性。而数字化档案相比传统档案载体来说,既方便获取,又不会对档案原件造成损坏。因此,档案部门只有尽快改变传统的管理、检索和提供利用方式,不断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才能及时、准确地为社会各界提供利用,进一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
(三)档案数字化建设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是由数字档案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传统的纸质档案载体容量非常有限,而且成本偏高,而数字档案的载体容量很大,可以节约大量成本和档案保存空间;纸质档案一旦遭到破坏,很难得以恢复,而数字档案具有容易备份的特点, 可以通过保留多份备份文件来避免档案受损;在利用纸质档案时,我们通常要翻阅几十卷、甚至几百卷的档案,工作十分繁复,而数字档案在利用过程中,只需利用计算机,就可以在几分钟内检索到所需内容,十分方便;纸质档案只能描述二维的历史记录,无法满足人们在建筑设计、科研等方面的需求,而数字档案却可以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的工具达到多维的记录要求。
(四)档案数字化建设是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基础
上一篇:档案整理工作方案{优选5篇}
下一篇:档案工作方案{推荐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