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153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7分钟。
智慧建筑整体解决方案范文第1篇
1月7日,IBM宣布了中国在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情况下,通过采用IBM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提高生活质量的骄人成果。遍布全国各地的城市正在通过部署IBM智能运营中心(Intelligent Operations Center,简称IOC),帮助城市管理交通、应急响应等至关重要的城市运营工作,从而提高效率,并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鉴于中国对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需求的日益增加,IBM宣布了以下成功的城市应用项目:
北京市的交通部门计划通过IBM智能运营中心解决方案为北京市建立一套交通运输专用基础架构,以提高应急响应能力。该系统将收集并分析覆盖了北京五环主干道和整个地下交通网络传感器发回的信息。
北京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相关部门负责监督煤矿、其它金属和非金属矿、有害化学物质和工业企业安全。该机构将通过使用IBM智能运营中心整合在10个区县内50多家企业的监测数据。数据分析、路线视图和建模等功能将有助城市预测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区,并利用跨机构资源进行协调应对和资源配置。
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有限公司(CTC)是一家由政府批准的建筑行业权威检验机构。该机构将通过使用IBM智能运营中心,收集并分析来自北京总部和18个省级检验分支机构的数据,从而了解建筑行业发展趋势,并行业趋势指标以提升其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乐从是世界著名的家具商贸中心,该地区正在通过使用IBM智能运营中心及新型信息技术为促进地区的传统产业转型、区域经济结构化调整提供创新动力,进而提升乐从家具商贸的核心竞争力。
长城金点是一家无线网络供应商,该公司将与IBM一起通力合作,为新型智慧城市项目,如有害气体管控、公共自行车管理、燃气供暖节能系统管理以及其他城市服务等,开发一个以IBM智能运营中心为基础的跨平台应用。
中国经济正在从出口型转变为内需为主导,城市化将是取得刺激投资、鼓励消费及拉动内需战略的关键因素。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报告显示,到2024年中国内地的城市人口将超过8亿,在未来10年内将有1亿多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
与这种经济结构和人口分布变化相对应的是,自从2011年初实施“十二五”规划以来,过去12个月中国公共和私营部门对智慧城市的需求快速增长。随着人口城市化大潮的不断推进,无数挑战也相伴而生,中国各级政府的决策者都在设法应对这些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的难题。许多政府机关纷纷采用了IBM智能运营中心解决方案来支持智慧城市项目,以解决人口增长对城市基础设施造成的影响,并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优越的生活质量。IBM智能运营中心解决方案集成了先进的分析软件,能够收集和分析来自城市内庞大资源库中的数据,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从而帮助领导者采取更明智的决策,并主动预测和解决问题,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进行更有效的协调应对。
乐从镇领导指出:“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表示将着重加大新兴信息科技的投入,以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我们非常欢迎像IBM这样兼具国际领先战略前瞻和超强技术实力的跨国公司与华南本地的物联网科技明星企业强强联手,实现新兴技术的行业和产业落地,振兴乐从经济,造福乐从民生,以乐从‘智慧家具商贸’为起点,进而打造全方位可持续发展的‘智慧乐从’。”
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表示:“在中国,城市化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人们已经越发深刻地认识到建设更好的城市与经济增长、社会和谐等国家核心目标之间的密切联系。城市是一个整体,其中的各个要素彼此互联互通、相互影响和促进。借助IBM智能运营中心带来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地方政府就能以先进的手段管理城市,促进城市发展。”
自今年年初镇江市了IBM智能运营中心部署计划以来,该项目一直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旨在帮助该市在整体城市规划框架下实时、全面地了解市区交通状况。
智慧建筑整体解决方案范文第2篇
IP化是发展的必然
智能建筑里面可能有多套网络,有办公网、业务网,从另外一个角度区分有内网、外网,但是所有的智能建筑都逃不过设备网,设备网是连接智能建筑里相应的一些用于监测或者调控的电子电器终端的线路和网络。之前设备网用自己专有的系统或者专有的协议, IP化程度不是很高,并且各自一体,根本无法实现真正的智能。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设备网没有做好安全防护,可能导致不法分子可以非法获得门禁数据;前端设备数量较多时,网络没有做传输保障的设计,会导致传输拥堵,监控图像传输中断;设备网没有做可靠性的设计,会导致当传输中断时,电梯等机电设备状态收集不到,后台命令不能下发到前端,建筑处于失控状态;而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解决方案,会给很多敏感行业部门的安防控制带来隐忧,也直接影响了未来智能建筑“以人为本”的诉求。因而,锐捷网络产品和解决方案市场部副总经理江红杰博士认为,“需要加强在建筑智能化系统架构中的楼宇自动化(BAS)、安防自动化(SAS )、消防自动化(FAS)等子系统的IP化统一平台的创新技术运用。”
三大要素“智慧”创新
在提升建筑“智慧”的道路上,由于人们对安全、舒适、快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传统的弱电集成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锐捷网络针对智能建筑中IP视频监控、广播、信息、楼宇控制、门禁管理、停车场管理、机房管理等各子系统的建设和管理需求,推出了业内首个自主可控的智能控制设备网解决方案,主要包含三大特性:
可信架构 7x24小时可靠性网络架构设计,在50ms可实现快速收敛,确保网络传输不会中断;楼道交换机采用无风扇设计,耐用性更好、故障率更低;立体化安全网络架构,防止网络攻击并控制非法设备入网;整网应用动态流量整形与流控技术,即使在多路高清视频突发大流量的时候依然可以保持清晰的图像;全网部署组播优化技术,可以降低带宽占用,降低建设成本,抑制广播风暴;低能耗的“服务器私有云”设计和全网QoS设计,满足了设备网与办公网混合承载或独立成网等各种需求。
智慧建筑整体解决方案范文第3篇
以人为本、创新发展
论坛由延华集团执行总裁、医疗卫生事业部总经理金震主持。金总在开场中介绍,本次论坛既有关于绿色智慧医院的建设经验分享,又有信息化在医院规划建设中的要点分享;既围绕医疗质量以及远程会诊等方面展示医疗互联网+的发展、又时刻关注绿色医院发展中的环保问题。
绿色智慧医院建设策略
首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基础建设部部长、辽宁省建筑学会委员吴桂刚教授为论坛带来题为《绿色智慧医院建设策略――百年医院智慧绿色中前行》的演讲。他向大家展示了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百年前中山医院所具有的绿色智慧:从温度调控、通排风系统、物流传输、呼叫系统、百年地胶等等,虽然看似原始,但却处处体现了绿色智慧的雏形。在科技不断更迭发展的今天,绿色智慧医院运用最新的技术已形成两大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和智能集成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包括临床业务、医惠互动、科研支持、医院管理、区域医疗等;智能集成平台包括信息设施、公共安全、楼宇自控、机房工程、医疗辅助。两大平台相互融合以实现以患者为中心、以医务人员为主体,以智能建筑为基础,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现智慧医院的建设目标。
医院信息化与工程设计
来自中国国际工程设计院的王健教授围绕“医院信息化建设在工程设计阶段的要点”作专题报告。他指出,长期以来,医院一直围绕着智能化系统的概念进行设计。而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管理要求的提高,需要更加深化医院信息化技术与应用。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医院智能化系统设计的内容、综合医院信息系统机房设计以及网络、布线与终端设置等内容向与会者展示了如何在医院的建设设计中认识和把握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与要点,从而推动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更好地迎接+互联网的时代!
绿色医院与智慧环保
深圳世纪天源高级技术工程师谢文明围绕医院污水处理的主题通过生动的案例剖析向大家展示出绿色智慧医院的环保环节:针对医院污水分类、处理设施、处理级别等现状,以全面考虑生态环境安全、进一步优化医院污水处理工艺过程,提高系统整体自动化控制水平,在考虑医院污水处理无害化问题的同时,高度重视处理过程中的“安全化”措施。
医疗互联网+时代
来自延华集团医疗卫生事业部的程正义总监向大家全面描述了在医疗互联网+时代的医疗质量管控和远程医疗协作。程总在报告中提出,因为互联网+医疗,改变了过去封闭、孤立的医疗系统,将形成开放的、协同的医疗生态系统,从而实现机构高效、民众满意、社会发展的发展目标。
如今,医疗安全日益成为医疗机构“不可承受之重”,通过实施医疗质量控制,能够从根本上消除医疗风险、加强医疗质量控制、保障医疗安全。他重点介绍了构建基于电子病历的全程全面质控以及通过大数据支撑临床提升医疗质量:医务人员仍然以熟悉的临床自然语言输入,而将复杂的智能化数据处理过程交给计算机。这将有效节省医务人员时间,减少书写错误,消除医疗安全隐患,并实施真正的医疗质量控制。
程总还与大家分享了延华远程医疗协作的方案――把远程的医疗资源带到患者面前:以消费者(患者)为中心,把服务者(专家)带到病人面前。延华智慧医疗以120个系统、12000名医护人员、50万次远程诊疗/年的技术积累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实时的、及时的、面对面的远程医疗服务。这改变了国内传统的远程医疗主要是发生在医疗机构之间的、让病人围绕医生转的诊疗模式。
绿色智慧医院基础设施建设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吴悦明提出,智慧医院是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与医院实际应用环境相结合,通过资源的共享,形成高品质、优服务、高效率的新医疗生态系统模式,应以智慧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围绕以人为本实现环境安全、舒适、节能,流程便捷、完整、可扩展以及管理精细、资源可共享。本次论坛得到了中建协以及业内同仁们的大力支持,会议现场人气爆棚,嘉宾演讲精彩纷呈,与会人员互动频繁,成为中国国际智能建筑展会现场最为热点的论坛之一。
智慧建筑整体解决方案范文第4篇
激进,融入智慧城市
在过去的20年里,国内地产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而未来随着新城镇建设的推行,市场或将持续火热。中建协智能建筑分会会长黄久松表示,目前国内智能建筑企业已经过近20年的开拓创新发展,打造出了较为完整的智能建筑产业链,诞生了智能建筑行业。迄今为止,我国的智能建筑行业已经在设计、施工、运行管理、产品研发等各个环节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完全能够自主设计、建设、管理现在世界上建筑体量最大、建筑功能最复杂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和其他行业的智能化工程,也包含城市级别的智能化工程。
而随着住建部两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名单的公布,智能建筑迅速融入到了智慧城市建设中。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有600-800个城市加入到智慧城市队伍中来。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宁波等几乎所有的一线城市,都在朝着智慧城市的方向努力。
据了解,智慧城市包括基础设施、城市管理、智能建筑等方面。智慧城市的打造,与技术发展密切相关。而作为其基本单元、管理枢纽和基本载体的智能建筑,是“具有感知、推理、判断和决策的综合智慧能力及形成以人、建筑、环境互为协调的整合体”。可见,浓缩了众多高新技术的智能建筑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尽管行业高速发展时机已渐成熟,但黄久松提醒:“智能建筑行业毕竟是年轻而又发展较快的行业,有许多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需要不断强化和提高行业的基础水平。只有具备雄厚的行业基础,智能建筑行业才可能走的更远、更高。因此,行业企业必须首先做好智能建筑,站稳脚跟,不断提升企业综合实力,有步骤地向智慧城市和相关行业延伸发展。”
隐忧,被“透支”的卖点
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智能牌俨然成了主流卖点。位于北京通州新华大街的北京ONE地产项目就宣称打造“北京首座高科技低碳‘氧’生住宅”,引入了覆盖整个楼盘项目的“恒温恒湿”系统。在其宣传单上,更是列出九大智能化的独门武器,包括数字家电系统、楼宇智能系统、社区网络系统、互联网等等,大有引领新一代数字生活的气势。
智慧建筑整体解决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芬合作;智慧城市;双边外交;战略展望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5.05.014
一、引言
芬兰于1950年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经过60多年的双边和多边合作(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在经贸、文化和旅游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从外交层面分析,自1990年以来(特别是2000年之后),建立了约23对友好省市,覆盖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域(江苏、海南、河南和黑龙江)和多个城市(东北、西南、华东、中部等)。合作的行业包括生物制药、创意设计、高端服务、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等。2015年4月,芬兰大选结束,席比拉(Juha Sipila)成为新任芬兰总理,他指出要在未来10年内创造20万个新工作机会,振兴芬兰经济。2015年10月,中芬建交65周年,这将在中芬外交上产生深刻影响,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同期正在推进城市的绿色化发展,[1]它为中芬建设环境合作提升高度、整合力量和工作设计创造了条件。
二、芬兰在生态智慧新城建设方面的优势
(一)世界低碳生态智慧的城市发展理念的发源地
“生态城”(Ecocity)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理查德?瑞杰斯特于1979年创立,而生态城概念最早起源于芬兰艾洛?帕罗海默教授,[2]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将生态城战略作为机构创新的关键领域,重点开展技术研发和应用。芬兰建有世界上首座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的“生态城”。2009年,芬兰提出数字生态城的概念,它结合传统的城市功能与现代信息技术,以实现低碳生活方式和发展低碳经济为主,集生活、工作、休闲、生产等于一体。该规划建设模式在芬兰,特别是在赫尔辛基大都市的新城开发计划中被广泛应用。芬兰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赫尔辛基创业设计产业发达,被评为2012世界设计之都,被Monocle杂志评为世界最宜居的城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4年的环境绩效指数,芬兰空气质量位于世界最清洁空气行业,位居欧洲第一。由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指数报告(2014-2015年),芬兰位居第四(前三为瑞士、新加坡和美国)。
(二)以生态智慧为核心的清洁技术体系高度发达
芬兰传统的主导经济造纸工业、农林业和无线通讯正在衰退,以清洁技术为代表的绿色经济正在突起。芬兰从事清洁技术企业的数量超过2000家,年均产业增长速度超过15%,2014年总收入超过200亿欧元,芬兰上届政府规划到2024年,清洁技术行业收入达到500亿欧元。根据芬兰就业与劳动部的统计,2011年,芬兰经济贡献最大的是信息通信业,产值450亿欧元;其次是森林工业,产值217亿欧元;清洁技术产业位居第三,产值214亿欧元。2012年,芬兰的清洁技术产业迅速增长15%,产值达到246亿欧元,升至第二大产业,被世界自然基金会等机构列入全球清洁技术创新能力前五位(2012-2014年),属于第一梯队的“孕育创业型”国家;中国排名第19位(2013年),在规模化生产、创造就业和吸引投资以实现大规模市场应用方面做了很大投入,属于第二梯队“商业化型”的国家。芬兰的清洁技术领域包括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空气质量保护测算与净化、废弃物回收处理与利用、水资源管理与废水处理等,并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链条。如瓦萨市,能源公司有140多家,每年产值约44亿欧元,其中80%出口,该市10%的人口在该行业工作(全市人口11万),有竞争力的产业包括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智能电网、智能电站、能源效率、节能建筑、海运能源效率。芬兰的清洁技术产业主要依靠出口拉动,清洁技术企业总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国外。2012~2014年间,该产业最主要的出口市场是德国、中国、瑞典、法国和俄罗斯。
三、中芬政府间生态智慧城市合作总体概况
(一)政策沿革
芬兰多个部委、局(未来委员会、环境部、就业和经济部、农林部和国家技术经济局等)、地方城市(赫尔辛基等)和行业(清洁技术、信息科技和创意设计等)均注重对华合作(表2)。自2007年,中国能源局与芬兰环境部确定在生态环境领域展开合作开始,围绕城市建设和应用科技创新主题,逐步细化到生态城市、技术(创新、贸易)、土壤修复、水利合作和建筑环境等,按时间顺序涉及到国家能源局、商务部、科技部、全国政协、水利部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其中生态城市领域的合作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2009年商务部推进的中芬生态园区建设就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同志的重视。科技部分别从2013年和2014年开始推进中芬纳米技术和清洁技术的实质性资助研究,并设立中芬中小企业清洁技术创新合作项目。
自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以来,新城开发和既有建筑改造保持高速增长,可持续城镇化和可持续城市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城市建设迫切需要新的模式。[3-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率先在全国推进低碳生态城镇建设,逐步发展绿色生态城区,[5]并与绿色建筑同步实施,且上升为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1号文件。2013年4月,芬兰总统尼尼斯特访华期间与中国国家主席达成的两国“面向未来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定位,在可持续城市规划、能效提高、建筑物节能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愿,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芬兰环境部于2014年5月签定了《关于建设环境合作谅解备忘录》,确定了五个重点合作领域,其中第一阶段工作于当年启动。
(二)城市试点
自2007年开始,芬兰就业和经济部等就和我国商务部在我国地方城市(天津、江西九江等)展开研讨并探索合作开展生态城试点示范建设的可能性。中芬政府间生态智慧交流活动,均围绕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主题展开,强调用先进技术整合方案来促进中国特大城市的环境改善,如2013年的“美丽北京”和2014年的“纯净芬兰”;同时生态环境技术贸易对接,在地方省市的促进下进行尝试,如张家港的技术转移大会;自《新型城镇化规划》颁布以来,特别是试点方案的,综合集成、综合的生态智慧解决方案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技术支撑,尝试整合中芬生态智慧建设的垂直要素,开展综合技术创新,首先从研讨开始尝试,如2015年1月由中国工程院主导,中科院院所和芬兰方面开展的绿色低碳城镇化研讨。通过交流互动,促进了中方对芬兰的清洁技术服务能力的深入了解,同时启发了中芬开展实质性项目合作和试点示范的思路。中芬政府间合作备忘录签定的同期,试点示范工作同步得到推进,并得到外交层面的支持。
2010年3月中芬建交60周年之际,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访问芬兰期间签署“中芬数字生态城(China-Finland Digitial Eco-city)”政府间合作项目。在中、芬科技合作联委会指导下,“数字生态城”项目在中国进行推广,芬兰国家技术委员会、就业和经济部、环境部、国家技术创新局、国家技术创新基金、农林部、欧洲事务和外贸部、投资贸易促进署、清洁技术委员会、芬兰环境科技中国项目委员会、芬兰贸易科技中心、中国芬兰创新中心、赫尔辛基市、芬兰设计师协会等单位与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科技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市、天津市和深圳市等均参与推进(表3)。
截止2014年底,中芬部际间生态智慧合作试点项目按照启动时间顺序共计4个:中芬合作共青数字生态城、中芬(丹阳)数字生态园区、中芬生态谷和中芬北京移动硅谷生态创新园。与此同时,还有两个地方性产业型合作项目,即中芬高新技术产业园(浙江杭州)和中芬绿色科技产业园(江苏常州),以及三个推动中的试点项目,即中芬可持续生态城(江苏苏州)、香港中芬生态城(辽宁大连)、中芬生态产业园(江苏扬州)。
四、中芬政府间生态智慧城市合作经验分析
与其他同领域国际合作相比,中芬政府间生态智慧城市合作经验主要体现在适应性技术应用、体制机制标准建设、顶层设计资金保障、产城融合和多部门协同等。
(一)突出合作型科技创新与技术集成示范
我国在清洁技术培育、孵化和应用方面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加快发展步伐,[6-7]芬兰的城镇化建设质量和进程为我国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和借鉴。从中芬合作型的技术科技创新入手,联合双方科技研发、工程建设和产业力量,围绕中国城市的实际难题(城市规划、人口布局、交通设施、产业发展和建筑节能等),结合芬兰在这些方面的经验,开发适宜性技术,并予以集中集成示范。如科技部推进的共青数字生态城和丹阳数字生态园区项目。与此同时,在片区开发中,充分引入外资、内资共同参与开发。
(二)强调机制标准建设专门设置资金保障
我国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城建设基本在每个城市都在同步推进,截止2014年9月,全国至少有900座新城(城市规模平均在43平方公里)。[1,8]新城建设不仅要有低碳生态和智慧的理念,同时要致力于标准化和规范化。国际合作生态智慧试点项目,更需要强调机制保障和标准建设,为我国形成具有指导性强、操作性好的政策标准提供有效参考。如商务部,在推进中芬生态项目中,将其纳入国际合作生态园区总体框架下(包括中德青岛生态园、中国瑞士镇江生态产业园、中奥苏通生态园、中法合作沈阳生态园、中法成都生态园、中意海安生态园、中意宁波生态园和中芬北京生态园)运行,成立了联席会议机制,就是便于国际合作生态园之间开展进行交流,互促互动。与此同时,商务部专门设立节能环保专项资金,保障顶层设计运行有机构支持和专家智库支撑,并聚焦开发国际合作生态园工作指导性标准体系(于2014年制定《国家级经开区国际合作生态园工作参考指南》),结合中国国情,同时适度超前,引导好全国开发区的生态转型发展。
(三)试点示范注重产业导入以及部门协作
结合我国新城进程中的教训,城区或园区的开发务必要有产业的导入,即便是居住型的片区开发,更需要扭转传统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粗放思路,要从城市运营和服务出发,构建楼宇体系下的生态智慧服务产业体系。将芬兰具有国际竞争力且满足中国需要的高技术以及绿色科技产业引入到试点示范区,既符合城市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带动区域的成熟发展。如中芬高新技术产业园(浙江杭州)和中芬绿色科技产业园(江苏常州)。鉴于部门之间的行政职能划分和协调边际成本,国际合作在融合促进部门协作方面有先天优势,有些中芬项目从地级市上升到省一级,并得到国家重视,有助于部门之间统一认识,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如中芬生态谷(北京门口沟)和中芬(丹阳)数字生态园区(江苏镇江)等。
五、“十三五”中芬生态智慧合作战略的初步建议
2015年,是中芬建交65周年的重大外交契机,同时是我国“十三五”期间中芬合作的战略元年。中方充分引导芬兰大选之后的芬兰政府企业力量深度参与到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化发展,从部际间的政府合作入手,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下一个五年中芬生态智慧合作的初步建议。考虑在不同建筑气候区、不同城市规模(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不同片区类型(新城、改造)和不同城市区位(内陆、滨水、交通枢纽)等,开展生态智慧应用技术研发和试点示范工作。
(一)智慧共享,部际协作
上一个五年,通过自上至下的中芬生态智慧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结合我国推进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应加强既有数据的集成共享,建立有效的知识学习、经验总结和模式开发的工作机制,特别是要加强部际间协作。城市片区级试点示范,融合多个职能部门,在部际层面形成协作机制,有助于推进地方的试点工作。当前,商务部、科技部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均在中芬合作中推进经贸往来、技术创新和建筑环境改善等。而这些方面在片区开发中,均是试点示范的重点,通过部际协作,解决或有效处置接口的问题,对于试点示范创新改革有重大的政策启示,对于地方城市获取国际合作价值有良好的渠道契机。
(二)资源整合,方案开发
芬兰对华合作,自上至下全面展开,有各级政府间、企业间、高校间和社会行业组织间等,如中芬(金桥)创新中心体系等,它们是推进中芬合作的关键性主体单元。在实现智慧共享的同时,解决信息不对称,也是当前面临的关键性症结,资源整合难度大。因此,应注重信息公开和资源整合,让更多的主体能够低综合成本地参与到中芬合作之中。针对政府投资性项目,将可以对外开放的领域和项目,向相关平台,支持和鼓励中芬各方和合作方共同参与开发。与此同时,试点示范区的开发,需要集成性的有效方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芬兰系技术推介和产品营销,应当通过中芬咨询力量形成有效的综合解决方案,服务于试点示范区域,并针对不同开发主体的需要,设计不同深度和广度的综合方案(包括规划设计、施工运营、投资模式和收益分配等),有效地考虑技术经济成本,构建有弹性和风险可控的一揽子决策工具。
(三)金融创新,实施有效
现阶段,依托国际合作争取国外直接资金支持,比较困难。我国的总体经济能力和社会发展水平,从与OECD等国家的外交思路上分析,改革开发后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援助的模式,基本被当前普遍的合作性技术输出和能力建设所替代。但是,试点示范区域的开发,从部委到地方城市,仍对融资有期待,中芬国际合作同样如此。因此,金融创新是必要的,特别是在项目启动的前期,更需要公共资金的注入,以此来带动私有资本的参与。中芬金融创新应从公私合营模式出发,这符合我国当前的金融政策,至少可以为保障顶层设计的执行提供最基础的保障。与此同时,在项目建设层面,挖掘公私合营的项目空间,挖掘市场参与的力度。“一带一路”,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推进国际间合作的区域战略,国家层面正在积极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和海上丝绸之路银行等融资性平台,这是继2010年倡导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后的更为多元化的创新性举措。2015年3月,芬兰正式宣布申请作为意向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为中芬在基础设施领域的金融创新提供了融资窗口。在中国开展的中芬生态智慧试点示范,应坚持考虑引入国家性投资支持,将项目设计为符合“一带一路”战略内涵、融资效益前景良好的适宜性投资项目。
(四)合作开发,互惠互利
中国现在正处于城镇化的稳步增长通道中,进程将持续10~20年。从建设领域来看,我国每年新建建筑超过20亿平方米,既有建筑改造4~5亿平方米。中国是芬兰开展生态智慧城市级项目最适合的合作伙伴。按照传统粗放的建设方式和节能标准,完成新型城镇化的既定目标,能耗缺口是2013年总能耗的1.36倍,建筑不节能导致的碳排放费用超过1300亿元。这些都是中国城市与建筑面临的严峻挑战,特别是在世界发达国家能源消费转型的背景下,挑战将比预想来临得更早。面对如此大体量的城市建设和严峻的资源环境经济挑战,坚持合作开发,双向投入,芬兰参与中国建设的积极性和对市场的理解水平将会极大地提升,并最终实现互惠互利。常规经验表明,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初期存在较高的技术成本,伴随市场化之后,边际成本下降。如果在开发初期,就确立适宜性技术示范和量产扩散孵化的思路与计划,应用符合中国市场需要和接受能力的生态智慧技术,可以缩短边际成本降低的周期,快速实现互惠互利。
(五)产城联动,市场接受
我国现有的国际生态城项目,普遍发现增量成本较高,部分生态智慧技术应用后续运营困难,收益回收期漫长。与此同时,部分新城产业支撑不足,居住性地产开发倾向显著,导致入住率不高、片区综合发展滞后等严重问题。因此,中芬生态智慧合作,应坚持产城融合的思路,产业和居住应联动起来,规划编制中应做好前期研究,设计有效的产业导入;与此同时,发挥中芬合作的优势,着力从商贸合作和投资项目出发,在试点示范区域引进或合资建设中芬企业群、孵化器和综合服务设施,还必须有良好的产业配套,才可能长期争取到芬兰政企的持续性关注和扶持,将项目试点做成多期,不断孵化培育,最终争取成为有效的国际合作样板。与此同时,试点示范开发应坚持技术经济分析,从片区总体把握增量成本和适宜技术的应用,建立增量成本可控、经济性、宜居宜业性统一的示范区,并致力于构建市场层面可持续的复制模式、成本层面业主接受的销售模式。2014年11月,由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和芬兰设计师协会主导,在深圳福田保税区内建设深圳中芬设计园,这是我国首个由中外合作、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专业化运营的设计文化基地,共同打造、建立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六)共对挑战,持续创新
全球城市面临的挑战日趋深刻。中国城市问题突出表现在水资源短缺、空气质量下降、交通拥堵严重、能源供给转型、生态环境脆弱、公共卫生负担沉重和建筑更新等,[9-11]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宏观背景下,城市的外部性问题的处置更为困难。芬兰也面临欧洲经济危机和本国经济下滑的现状,芬兰要在未来10年内创造20万个新工作机会,以扭转衰退的芬兰经济,而且芬兰国内也在广泛开展城市建设实践来应对挑战。随着城市文明的兴起,农业的健康可持续越来越面临风险。2014年9月,芬兰农林部和中国农业部在河北张家口研究“中芬示范农场项目”,论证在燕麦、奶业、农机等领域,特别是燕麦品种引进、试验、推广、农机的耕种以及加工等的合作可能性。因此,建立共对挑战的战略思维与机制,在中芬试点示范中不断坚持规划、建设、运营和投资创新,有助于为世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综合解决方案。
六、结语
中芬政府间生态智慧城市合作是引导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向低碳可持续转型的重要实验场,国内新城和既有城区改造,[12]迫切需要遵循引入、适应和集成创新等全生命周期的路径,将芬兰的先进生产力在中国城区建设中进行转化。在中国建设有世界影响力、极具推广性的中芬城市模式,于双边合作具有广泛潜力和生命力。自2009年,中国开始推进低碳生态城市转型,超过98.2%的城市政府正式将生态城市建设作为城市战略(截止2012年底);自2011年智慧城市被引入到中国,截止2015年4月,国家批准的智慧试点示范城市(区)超过200座。[13]芬兰参与到中国的生态和智慧城市建设有坚实的基础。面向下一个五年,坚持六大策略方向,中芬政府间生态智慧城市合作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双边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徐振强.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化顶层设计――兼论省级以上地方政府发展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的政策特征与深化建议[J].建设科技,2015(7):14-20.
[2]徐振强.服务新型城镇化探讨我国城市科学学科(群)的发展演进(1984-2014)[J].中国名城,2014(10):20-24.
[3]仇保兴.智慧地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J].城市发展研究,2013(5):1-12.
[4]仇保兴.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11-18.
[5]仇保兴.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形势与任务[J].城市规划,2012(12):9-18.
[6]徐振强.“十三五”时期深化我国城市新能源试点示范的规划思考[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5(1):31-33.
[7]杨学军,徐振强.智慧城市背景下推进智慧环保战略及其顶层设计路径的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14(6):22-25.
[8]徐振强,杨光.我国城市能源利用的中长期对策建议(2024-2050)[J].中国名城,2014(2):35-38,46.
[9]徐振强,杨光,王凤.基于PM_2.5防控理念的特大城市清洁空气改善战略研究[J].建设科技,2013(18):23-30.
[10]徐振强,李爱民,尤志斌,冯晓星.基于法的效力保障低碳生态城持续性发展――《无锡市太湖新城生态城条例》的评析与建议[J].建设科技,2013(16):46-50.
[11]徐振强.中国特色海绵城市试点示范绩效评价概念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兼论我国海绵城市创新体系平台的建设[J]. 中国名城,2015(5):16-25.
上一篇:智慧教学方案{整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