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新高考方案{整理5篇}

蓝色幻想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377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6分钟。

新高考方案范文第1篇

为此,《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对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评价制度,并逐步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制度包括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两个部分,《方案》对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方式以及评价方式都作出了详细规定。

从设置本意来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的考试属性截然不同,前者是水平性考试,后者是选拔性考试,而目前综合素质评价尚未建立像高考制度那样严密的考核程序和评定标准,其可信度和效度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两者如何与高招录取挂钩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问题。*省高考方案把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普通高校招生选拔的参考依据,将两者与高招录取进行“软挂钩”。从发展趋势而言,随着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综合素质评价应逐渐变成高招录取的硬性标准之一。

新课程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课程的可选择性。中学各门课程都包含了必修与选修两大部分,而且选修部分又开设了众多系列的选修模块,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从高考与新课程的互动关系考虑,选修课程内容要求高考设置相应的选考内容,否则,选修课程在中学课程中将不受重视。但是,如此众多的选修系实给高考内容、范围的划定出了很大难题。*省从保证高考信度与效度的角度出发,把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中的部分系列统一划定为考试的内容。对此的相应措施是健全中学教育评价制度,鼓励中学尽可能开设那些没有被列入高考范围的选修课程。

科学命题侧重高考实质性改革

命题是考试的根本所在。从高校招生而言,高质量的命题可以提高考试的信度、效度与区分度,将真正有识之士选,提高选拔人才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高质量的命题可以从命题导向、考试方式、试题内容、题型组配以及试题等值等方面引导考生活学活用,有效减轻中学生课业负担。因此,命题改革是高考的实质性变革,理应成为高考改革的重中之重。

对此,*省把此次高考改革的重点放在命题改革上,切实发挥高考命题对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积极导向作用。《方案》提出了4条命题原则,即注重科学性、突出能力要求、体现公平性和重视可操作性,并要求建立命题研究机构,加强命题研究。

注重命题科学性主要指提高命题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方案》明确要求“命题力求试题设计与课程评价目标相一致,切实体现高中新课程理念,试题应具有较高的信度,试卷应具有必要的区分度”,并提出“合理控制试题难度”,“避免偏题、怪题”,“命题要努力实现试题结构和题量的科学、合理、适度”。

突出能力要求是指命题指导思想实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方案》要求高考“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科思想方法的应用,考试内容力求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以往高考注重识记、理解以及简单应用等初级认知目标、陈述性知识占高考内容的比重过大,对策略性知识与高级认知目标的考核偏少。针对这种情形,《方案》把命题重心由知识考核转向能力与素质考核,注重学科思想方法、分析、综合、评价等策略性知识的考核,力求考试内容与学生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这些措施有助于克服中学消极应试现状,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从高考科目组合看,“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是*省多年来一直推行的高考方案,尽管在调研中,多数中学教师、学生和校长对文科与理科

科的小三科要求实行同场分科考试,而且学界研究认为分科考试比现行的综合考试更有助于提高高考的效度,但考虑到新课程强调学生素质综合发展的理念,而且综合考试毕竟是高考发展的未来方向,因此新方案仍决定采用“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高考科目组合模式,考试科目、分值权重、时间配置均没有改变。这样做不仅有助于获得社会大众的心理认可,提高政策执行的有效性,而且在中学教学与高招录取实践操作上能较好地实现平稳过渡,有利于新课程的平稳推进,减少不必要的社会震荡,并降低制度改革的社会成本。

多元选才推进招考制度改革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等教育的分层与分类越来越明显,不同层次高校对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发展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潘懋元教授从学科结构类型的角度把我国大学的办学层次大体分为研究型、教学科研型和职业技术型3个层次。3种层次高校的培养目标各不相同,研究型高校主要是培养具有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学术研究型人才,教学科研型高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能较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或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职业技术型高校主要培养掌握应用性的知识与技能,能从事本专业技术性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高校的分层分类客观要求高考改变以往用同一考试标准来为不同层次与类型高校选拔人才的做法,3种层次高校分类招生考试的改革势在必行。

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省高考改革把学术界有关高校分类招生理论转换成为政策实践,大胆探索多元化评价选拔体系,积极推进高校选拔录取模式的改革。在“逐步加大对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及综合素质的考查”的基础上,确定“积极选拔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和专业发展潜质的人才”为高校招生宗旨,积极探索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首先,经批准的省属“211”本科高校可进行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划出一定招生比例,试行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以及高校测试相结合的多元评价的选拔办法。其次,一般本科院校招生则以高考成绩为主要标准,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录取新生的必要参考。再其次,探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选拔模式。在实施各学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符合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可确定适当招生比例,不需要高考成绩,而依据考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与院校测试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招生。3级分层的高校招生制度突破了以往高招把高考成绩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有利于各类高校选拔适合各自办学定位与专业发展要求的人才,也有利于中学打破以往将高考成绩作为评价教师与学生唯一指标的被动应试局面。

民主决策提高方案的合法性

高考方案实质上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进行分配与调节的规则体系,而合法性是指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高考方案若要获得合法性并被贯彻执行,就必须符合社会普遍的规范而被社会公众认为是公平、正义、有效的,从而获得社会公众的心理认可与自愿服从。一项政策能否获得社会广泛认同取决于是否表达和满足了政策主体的利益需求。社会由不同的阶层、群体和个人组成,他们对社会资源分配有各自不同的诉求和主张,往往可能存在着激烈的利益冲突,为了实现社会发展与稳定,必须确定一个让各个阶层和群体都能接受的利益分配规则。

新高考方案范文第2篇

共同点之一:统一考试内容都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

由于高中新课程各科内容都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所以各省份新高考的统一考试内容也都包括必修模块与部分选修模块,且以必修模块为主。尽管各地选修课程开设情况不完全一致,但目前被纳入高考范围的选修模块都属于选修Ⅰ课程系列。除了*省2009年高考暂时对选修课程指定必考外,其他省份基本上都采取了选修、选考的命题方式。

共同点之二:统一考试科目的设置都以“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为主体。

“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含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综合(含物理、化学、生物)”是近年来我国各省份高考统考科目设置的主流模式。由于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本着积极、稳妥的改革方针,20*年*、*,2009年*、*、*、*与*的高考改革方案都保持了原有高考模式的延续性,即将统考基本科目都设置为“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省的文史类考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理工类考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也是以“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为基础,只不过把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所含的学科分开考试而已。*省20*年~2009年高考方案中的文科基础(政治、历史、地理占70%,物理、化学、生物占30%)与理科基础(物理、化学、生物占70%,政治、历史、地理占30%)则是对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的拓展,但2010年*省又将回归到“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模式。

共同点之三: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标准,逐步构建高校招生录取的多元综合评价体系

为了体现多元评价的特点,*、*、*、*与*等省(市、区)的高考改革方案都无一例外地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到了高校招生录取综合评价体系,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依据。如*省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公民道德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实践与创新、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6个方面评价,以学生主要行为表现的实证材料为依据,综合评价结果及其实证材料进入考生档案,供高校录取时参考。

2:各省份高考改革方案的不同点

不同点之一:*省、*省、*省的考试科目有自己的特点

省自20*年高考开始,增加了一项基本能力测试,内容涉及高中课程的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等,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卷分必做和选做两部分,必做题考查必修内容,选做题考查选修内容。

*省20*年高考采用“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模式,与其他省份相比较为复杂。其中的“3”指语文、数学、外语统考科目(语文、数学每科160分,外语120分,总分440分。包括语文、数学各设附加题40分),“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包括选修测试科目两科与必修测试科目5科。

*省2009年高考则实行在全科会考基础上的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综合评价、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选拔模式。第一层次招生院校、专业为全国重点本科院校(包括教育部直属高校、“211工程”高校等),统考科目在“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基础上,加试自选模块;第二层次为普通本科院校、专业,统考科目维持了传统的“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第三层次为高职高专院校,统考科目只测试“语文+数学+外语+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考生自主选择报名和参加考试的相应类别,分批填报志愿,分批录取。

不同点之二:各地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和对其成绩的运用方式不同

*、*、*等省市实施全部科目考试,考试科目覆盖了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等11个科目,基本上都采用A、B、C、D等级制的方式来呈现考生的成绩;其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时的参考依据。其中,*省2009年高考还明确要求应届考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C等级或补测合格,方能被二本及以上院校录取。大多数省份都鼓励高校在高考分数相同的考生中,优先录取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A等级多的考生,而*、*等省的学业水平考试则实施部分科目测试。

*省的学业水平考试称之为基础会考,考试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实行文理科“反向考试”。文史类、艺术类的考生须参加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的基础会考;理工类、体育类的考生须参加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的基础会考。其成绩折算为10%的分数(满分40分)计入高考总分。

*省20*年的“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7科,其中选修测试科目两科(文科必测历史、理科必测物理,再从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中选择一科),剩余的5科为必修测试科目。不同类别的高校在录取时对学业水平测试成绩设置不同的等级要求,且7科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为6A且技术合格的考生增加10分投档。

不同点之三:各地高校招生录取方式各有特色

除了*省20*年高考针对不同类别的院校设置不同的学业水平测试等级门槛、*省2009年高考实行分类测试与分批选拔之外,*省2009年高考积极探索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在将高中毕业生的综合评价结果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的同时,还积极开展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经批准试点的高校,可划出一定招生比例,试行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以及高校测试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的选拔办法;符合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可确定适当招生比例,依据考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与院校测试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招生选拔模式的改革。

*市2009年高考方案规定:“本市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试行自主招生,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达到试行自主招生学校(专业)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学校以自行组织的专业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实施录取工作;被试行自主招生学校(专业)录取的考生可以不参加高考。”

教育部指导意见为高考改革明确方向

20*年1月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是各省份制定与调整高考改革方案的基本依据。

该指导意见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主要任务界定为:“促进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相结合,促进国家统一考试改革与高中综合评价改革相结合,促进考试改革与高校录取模式改革相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国家统一考试录取基础上的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和高等学校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

具体地说,该指导意见将本轮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明确为以下三项:

首先是建立和完善对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评价制度,并逐步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

各地要加快建设在国家指导下由各省份组织实施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且切实做到可信可用,逐步发挥其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管理和监控,对高中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客观评价,以及为高校招生选拔提供参考依据的作用。

其次是进一步深化统一考试内容改革。

考试内容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重点。考试内容要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衔接,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再其次是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选拔录取模式和方式改革。

新高考方案范文第3篇

二是科目设置体现了新课程既有共同基础要求,又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理念;

三是设置了文科基础和理科基础这一新的考试科目,同时适当调整考试难度,减轻学生负担;

四是明确将综合素质评定列为高校招生参考,对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有良好的导向作用。从高考科目设置、计分方式、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评价机制的改变,我们看到的是教育理念的变化,以及育人模式的变化。

20*年普通高考是*省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后的高考新方案的第一年。近日,*省考试中心印发《*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普通高考改革方案实施办法》(下称《实施办法》)。*省考试中心有关负责人就20*年普通高考中广大考生和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做了权威解读。

科目设置分文理体艺四类

《实施办法》明确规定,考生按文科类(含外语类)、理科类、体育类、音乐类、美术类进行分类报考。报考文科类的考生不得兼报理科类,报考理科类的考生不得兼报文科类。报考体育类、音乐类、美术类的考生可以兼报文科类或理科类。

划分文、理,将更有利于中学按新课程方案充分开设选修课,使学生可根据个性特长和职业发展意向选择学习内容,形成个人修习计划。由于高校体育类专业多要求理工科背景,因此建议体育类考生尽量选择“3+理科基础”的文化课考试科目组合。

高校招生录取时也将按文科类、理科类、体育类、音乐类、美术类分计划进行招生。录取时,分类划线、分类投档和分类录取。考生报考时,必须按文科类、理科类、体育类、音乐类、美术类分类进行报考。报考文科类的考生不得兼报理科类,报考理科类的考生不得兼报文科类。报考体育类、音乐类、美术类的考生可以兼报文科类或理科类,但须报考文科类或理科类专业对应考试科目。

据介绍,从往年的高校招生情况看,理科类招生计划都超过文科类招生计划,理科类专业招生计划占64%左右。高校理科类专业多数选择招收报考物理、化学的考生,一般来说,考生报考物理、化学比报考生物更容易被高校录取。为引导考生更好地选择考试科目,《实施办法》中对生物、地理选考科目的报考专业进行了适当限制。此举也是为了限制一些中学在指导学生选报科目中的误区,目前有些学校因片面追求升学率而误导学生,动员、鼓励考生报考所谓容易得分、容易上线的科目。*省考试中心提醒考生,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来选择所学科目,另一方面,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来选择所学科目。

计分方式标准分改原始分

在新方案中,考生考试成绩以原始分形式呈现,各考试科目组的总分分别按考试科目组的科目考试成绩累加合成。文科类、理科类考生总分按5科考试成绩合成,即每位考生的总分由“3+文科基础或理科基础+1门X科”组成。

如果某考生报考科目为语文、理科数学、英语、理科基础、物理,则该考生的总分由以上五门各科考试卷面成绩相加合成。如果某考生报考科目为语文、理科数学、英语、理科基础、物理、化学,则该考生将有两个总分,分别为“语文、理科数学、英语、理科基础、物理”五科合成的总分和“语文、理科数学、英语、理科基础、化学”五科合成的总分。体育类、音乐类、美术类考生文化课总分按4科考试成绩合成,每位考生的文化课总分由“3+文科基础或3+理科基础”组成;术科成绩分别用原始分呈现。

据介绍,*自1985年起高考改用标准分。以往按标准分计分,要求所有考生考试科目及内容要完全相同。新方案中设置“选做题”,考生考试科目或内容可能各不相同,较适宜采用原始分计分方式。此外,不同计分方式无法横向比较来自不同*省份的考生,绝大多数高校强烈要求全国各地能够统一高考计分方式,特别是大多数部属高校多年来要求*改变标准分计分方式。也有专家分析认为,为取得高的标准分,*有一些考生放弃了特长兴趣,转而选考历史等较易取得高标准分的科目,致使近年来本*省报考物理的考生锐减一半,这不利于选拔理科人才。

新方案同时对考试时间和分值作了详细规定:语文卷面分值150分;数学(文科/理科)、外语(含听力)、文科基础、理科基础、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各科卷面分值各150分;体育术科、音乐术科总分各为100分,美术术科总分为250分。

评价机制引入综合素质评价

《实施办法》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录取时,需认真参考考生综合素质评价,并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或退档依据之一。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以写实性文字表述方式,记入考生电子档案。综合素质评价由*省教育厅公布统一的评价要求,由中学组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学生高中期间各科目学分获得情况,技术领域、艺术领域、体育与健康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核或表现情况、获奖情况等等。

《*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普通高考改革方案》提出,要逐步建立综合素质评价诚信等级认定机制,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度,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积极促进作用。为确保高等学校招生的公平、公正,综合素质评价需建立在高诚信度的基础上,*省教育厅将在试点的基础上,确保综合素质评价可信可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学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和标准把握上,需坚持公平、客观的原则,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出发,在统一的要求下,确保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公平、公正。*省教育厅将在实验的基础上逐步构建对中学综合素质评价诚信等级认定机制,并将其纳入对中学教育督导评估的范畴,促使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度不断提高。

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考录取的依据之一,反映了考核方式多元化的趋势,避免把分数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依据之一,结合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择优录取,将有助于促进对学生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考核方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促进学生向着全面、健康、生动活泼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试卷形式设置“选做题”

为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各科目在试卷形式和考试内容上有所变动,如在语文、数学、化学、生物、地理、思想政治、历史等科目试卷上,会设置“选做题”,由考生选择答题。

为什么要设置选做题?选做题的设置将对考生产生哪些影响?对此,*省考试中心的负责人解释说,因为目前高中新课程中,选考同一科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来选修不同的内容和模块,因此学习的内容也各不相同,而高考会根据他们选学的不同内容来设置选做题。

一般来说,选做题均采用“二选一”的形式,两道题难度、题型和分值基本一致,考生根据自己在中学所学的不同模块来选择解答其中一道。选做题的成绩计入考生成绩总分。各科目的“选做题”比重不一,但占比重最大的也不会超过该科目总分值的10%。

英语口语实行等级制划分

《实施办法》规定,英语口语成绩实行等级制,以A、B、C、D、E五个等级呈现。英语口语成绩满分为50分。考生考试成绩获得满分值85%以上的为A级(即获得42.5-50分),获得满分值75%—84%的为B级(即获得37.5-42分),获得满分值60%—74%的为C级(即获得30-37分),获得满分值45%—59%的为D级(即获得22.5-29.5分),获得满分值44%以下的为E级(即获得22分以下)。

英语口语成绩不计入总成绩,作为外语类及对外语有特殊要求专业的录取参考,如有志报考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政治、外交学、外国语言文学类等专业的考生必须加试英语口语,其他专业是否加试英语口语由高校根据专业培养需要确定。英语口语由普通高校根据专业培养需要自主确定录取标准。

需要提醒考生的是,尽管英语口语成绩不计入总成绩,但是根据往年情况,多数学校都会要求学生考口语,因此在目前无法掌握高校报考要求的前提下,*省考试中心建议考生报考英语口语,以应对某些专业的额外需求。

录取办法分类划线分类录取

新高考方案范文第4篇

2014年新高考方案的提出,立即成为当前热议的话题。在高考中是否考英语、怎样考英语以及英语考试占多少分会极大地影响着大学以下各级学校、特别是高中的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而影响着大学以下的各级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英语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因此,在新高考改革方案下,对高中英语教学的探讨无疑是一个重要并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英语高考改革方案解读

高考改革一直是考生和家长关心的话题。自2014年7月8号正式颁布的《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以来,社会各界热议不绝于耳,该方案其总体上是要适当减少高考考试门数和改变高考考试方式,其中英语逐步转变为社会化考试,实行一年两考,不再计入总分,而是以等级计形式计入高考成绩,高校在录取时将对英语等级提出要求。这次改革释放出的理念,众专家认为,是在与西方教育的招生选拔体制相靠拢。“一年两考”是在增加英语考试的频率,弱化“一考定终身”的偶然性,把英语考试从“应试性”推向“应用性”。而有的专家认为,英语采取社会化考试,也会产生新的问题。比如,一年能有两次考,是否会鼓动学生因为要得高分而反复去“刷分数”?诸如此类的问题产生了。

二、新高考改革方案下现行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忽略了高中英语教学同初中英语教学的衔接

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提高的过程,因此目前英语课程在小学、初中教育阶段都得到了广泛开设。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主要是以英语语言的启蒙为主,而且在教学方式和考核形式上日趋多元化,出现了很多新颖的教育方式,旨在充分激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奠定英语学习的基础,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但在高中英语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却是依据教学大纲选择教学方式,导致目前的英语教学,越往上走越趋向于应试教育。

(二)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相对落后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等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很多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模式相对落后,如有的教师只有是采取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且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词汇、语法等环节,忽略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这种相对落后的教学模式,导致英语课堂的教学氛围不够活跃,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听”英语,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却不是很多,甚至造成很多学生丧失了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重传授,轻培养”的现象比较突出

由于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主要还是以高考成绩的提高为导向的,所以大部分英语教师在选择英语教学的方法时,主要还是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到了次要的位置上,这使得很多高中生丧失了英语学习的乐趣,导致高中英语课程的整体教学处于以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氛围,这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不利于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新高考改革方案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建议

新高考改革方案的颁布,明确英语高考改革的发展方向,因此现阶段的中英语教学,也应当结合英语高考改革中的变化,对现有的英语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调整。

(一)树立正确的英语教学理念

改革英语,并不意味着英语不重要了,恰恰相反,在目前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今天,英语已有强烈的外在需要――已经成为国际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高考改革就是要改革应试教育体制下英语的考核办法,着眼于学生英语的表达与应用能力,将英语实实在在地学成一门可以运用的国际语言,学生不再是只会做书面试题的英语哑巴。因此,高中英语教师需要紧跟英语教育的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英语教学理念。

(二)拓展考查的英语教学内容

英语高考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在高中英语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要拓宽测试与考查的内容,实现教学题材和测试体裁的多样化,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更加图书知识化、生活化和国际化,提高英语教学的时代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做到既与高中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多涉及当前的一些热点话题,又为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提供广阔的空间。

新高考方案范文第5篇

高考 统计分析 公平性 新课改

一、背景和意义

为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4年)》(简称《纲要》),推进素质教育,按照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江苏省从2008年起实施普通高考新方案,并对该方案提出了公平性、选择性、导向性、创新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等基本原则。在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结束以后,针对高考方案实施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省教育厅深入全省各地调研,研究并制定了高考方案的完善微调办法。高考方案及完善微调办法从2009年开始实施已有数年,省教育考试院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相关数据。现从统计分析的角度出发,检验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

二、重点分析的问题

1.文理生源群体的实际不均衡性

根据2008高考方案设计的选择性原则,方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尽可能满足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特长进行不同的科目选择和学习需求。然而在现阶段,学生的科目选择还存在较多的功利因素,从而形成文化统考成绩较高的学生集中选择某些科目组,而一些统考成绩偏低的学生偏向于选择另外一些科目组。

(1)不同科目组考生的三门总分存在显著差异。许多科目组考生间的分数差异超过了本一线和本二线之间的分数差异,成绩最高的物理—化学科目组与成绩最低的历史—化学科目组的差异有110多分。(2)在新高考方案下,理科(选测物理)考生的文化总分总体上比文科(选测历史)考生要高,再加上文理分开录取的因素,理科生吃亏的说法不成立。(3)在理科考生内部,纯理科科目组(物理—化学、物理—生物)考生的文化总分明显比理科兼选文科科目组(物理—地理、物理—政治)考生成绩高;在文科考生内部,相应结论也成立。

根据社会普遍认识,考生共同考试科目文化总分之和的高低,基本上可以反映学生学习能力强弱,由此可以推断,现阶段不同生源群体的学习能力确实存在不均衡,文理分开计划、分开划线、分开录取比文理不分更具合理性。接下来分析在文理分开现状下文理科学生的录取机会。

如表2所示,在选测等级为A+A+至BB共10个相对较高的等级的考生中,处于本二线下的文科考生数都比理科考生数多。由于选测等级是按比例划定的,选测等级相同的考生中文科生在线下的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文科生的录取机会比理科生少。

2.分数与等级的匹配程度上升

2008高考方案(2007年4月出台)规定:“普通类考生填报本科院校志愿时,两门选测科目均需达到B级及以上等级。”在高考方案完善微调办法“选测等级要求由高校自主确定”的规定实施之初,部分同志曾担心中学会放松对选测科目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从表3、表4的数据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选测等级要求下放给高校后,全省各地本二线上考生的选测等级均达率反而有大幅提高,分数与等级更加匹配,学生发展更加全面,这充分体现了高考方案设计的导向性原则,也落实了完善微调办法中“坚持改革、不断完善”的要求。进一步的数据分析表明,2010年本二线上考生达2B率为86.16%,2011年为86.22%,已呈现总体稳定趋势,可以推断学生有自己的擅长与爱好科目,分数与不匹配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等级下放给高校的措施是合理的。

表3 江苏省2008年与2009年普通高考选测

科目组合等级统计表

表4 江苏省2011年普通高考各科目平均分统计表

3.学生成绩的区域和科目差异客观存在

江苏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总体发达,全省经济社会各项指标均处于全国前列,同时由于历史沿革、地理位置等诸多原因,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现象非常明显,这种不均衡在教育发展乃至高考成绩上也有所体现。

苏南和苏中考生平均成绩基本上每一门科目都比苏北好,而且全省各市每门科目和总分在全省的排位基本一致,因此2008高考方案偏向于苏南或偏向于苏北的说法不成立。从“差异系数”指标值可以推出,在三门统考科目中,英语科目成绩在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比语文、数学科目的差异大一些,因此从照顾相对落后地区的角度出发,英语科目分值不宜过大有一定的道理。同时,从“标准差”指标可以看出,按照目前的语文160、数学160、英语120的分值安排,数学科目因总分值较大,所引起不同地区间的绝对差异已经超过了英语科目,相对其他科目也偏大。分析2008至2010年间的有关数据均可得出类似结论。因此,今后如对高考方案进一步完善微调,可以考虑以某种方式适当扩大英语科目分值。如果今后英语听力在高考之外单独考试,则高考英语听力的满分值以保持不减为宜。为进一步分析各科目之间的分数差异问题,可参考2010年的高考各科目平均分统计表。

表5 江苏省2010年普通高考各科目平均分统计简表

综合表4、表5可以看出,2010年化学均分低于生物、地理均分低于生物,2011年则正好相反。据此可以推断:不同学科之间的分数不等值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选测科目按学生测试成绩分布的一定比例转换成等级的办法有其合理性。另外,2010、2011年数学附加分均明显高于语文附加分,社会反响并不强烈,这说明文理分开后,文理科考生之间的分数不等值问题影响已经变小。与此相反,2008年关于文科生或者理科生吃亏的反映却非常强烈,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同一录取类别内部分数不等值问题的影响非常大,不同选测科目成绩不宜直接计入总分。

4.学业水平测试优秀奖励政策微调合理

为了鼓励学生全面发展,2008高考方案设计了对学业水平测试一次性全A的学生加10分投档的办法。社会反映在公平性上有欠缺,并对成绩较为优良的学生形成了较大的思想压力。因此,从2010年起实施的新奖励办法改为学业水平必测科目“1A加1分、4A加5分”。

表6 学测优秀奖励政策改革前后数据统计表

2010年奖励办法调整后,学业水平测试6A的人数大幅下降,而其他各等级人数变动不多,据此可以认为这项改革对中学教学的导向性是强的,而且以往学生过多追求6A,确实学习负担较重。同时也可以看出统考分数与学测得A人数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进一步的计算则表明,各市得A率在全省的排名与其三门总分的排名基本一致。因此,从总体上看,全省各地在贯彻2008高考方案过程中没有走样,起到了引导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作用。

5.性别因素对考生选科与成绩有一定影响

社会上经常的公平性因素除科类、生源地区外,还有性别因素。

表7 2011年江苏省普通高考男女生相关情况分析表

如上表所示,男生偏向于选择理科,女生偏向于选择文科。在统考科目中,除了数学科目男女生成绩差不多以外,女生的语文和英语平均成绩都明显比男生高,验证了女生较男生更擅长于语言学科的社会一般判断。目前的科目设置确实语言学科的比重较大,从不同性别考生的公平角度看,如果能引入更多的科目计入统考总分,应该更为合适。

6.分数扁平化对录取有一定影响

我省普通高校招生自2005年起实行平行志愿设置,平行志愿在减少填报志愿难度、降低考生落榜风险和避免院校断档的同时,也带来了分数扁平化等弊端,院校难以给进档学生安排专业。

自我省2008年实行“分数+等级”的高考方案以来,文化统考总分从750分降为480分,分数扁平化问题更加显著。我省给高校提供了“先等级后分数”、“先分数后等级”、“等级级差法”等参考专业方式。由于我省明确“语文、数学、外语为统考科目,突出基础学科的地位”,另外从实际操作来看确实存在着AB与B+B+、AA与A+B+等互相之间没有自然优先关系的等级组合,因此采用先等级后分数方式操作的院校极少,多数院校采用了先分数后等级或等级级差法。先分数后等级客观上比等级级差法简便易懂,即便是使用等级级差法的院校,其设置的等级级差分值都比较小,不会对排序成绩的分布形成大的影响。因此,在录取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三门文化统考分数,分数扁平化问题难以由引入选测等级来解决。

表8 2007年江苏省普通高考普通类十分段统计表

江苏省2007年高考人数最密集的559~550的10分段有25194人,2011年人数最密集的319~310的10分段有30530人,大大超过2007年,分数分布更加扁平。

三、政策建议

1.开足开齐学业水平必修测试

在2008高考方案设计之时,学生均需参加高考方能录取,高考开考的语数外及选测科目不进行学业水平必修测试,目的是适当减轻学生负担。根据《纲要》中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考试招生制度的精神,我省逐步试点高职单招、注册入学等新型录取模式。2011年为高职单招单独组织了一次文化统一考试,注册入学则仍使用高考成绩录取。从长远看,这些类型的录取可以不使用高考成绩,同时根据上面的结论,我省考生学业水平测试等级与文化统考成绩具有极大的相关性,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应满足这些录取模式的选拔要求。

按照《纲要》确定的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今后我省可以举办语数外的学业水平测试,这三门测试的等级要求不作为高考录取的硬性条件,只是为高校进行录取试点工作提供考试成绩。

2.适当增加以分数制计入总分的考试科目

根据上面的分析,目前的文化统考科目数较少,语言类学科的比重较大,客观上对某些群体(如男生群体)不利,而且分数扁平化严重,不利于高校录取操作。经过高考方案的完善微调,文理科已经分开录取,物理作为全体理科考生的共同考试科目,历史作为全体文科考生的共同考试科目,均不存在分数不等值问题,可以分数形式计入统考总分。

为确保考生对考试科目的选择性,考生除了物理、历史外的另一门选测科目可以不同,这些科目仍以等级制为宜。

3.外语听力列入必修等级测试,同时外语高考总分值保持不变

高考中的英语听力考试受环境、设备、考生心理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经过多年的经验教训,全省上下已达成共识,外语听力在高考期间一次性广播的考试方式风险太大,采用等级制机考方式则更为可取。曾有教学管理部门因采用等级制可能会削弱外语教学对此提出质疑。上面的分析表明,如果我省参照学业水平必修测试的方式管理外语听力考试,不会削弱外语听力教学质量。

另外,为了保证统考总分不再降低、分数扁平化不再加重,同时考虑到在这样一个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时代,英语学科在高等教育和学生终身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已被社会广泛认同,即使听力部分从高考英语中剥离,英语的分值也不应再降低。

————————

参考文献

[1] 凌云.考试统计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盛骤,谢式千,潘成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郑若玲.公平——考试变革的主旋律.江苏高教,2007(3).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