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文化长廊设计方案{整合5篇}

知行合一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247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0分钟。

文化长廊设计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山水长廊;青秀山;民族文化

青秀山风景区位于南宁市区往东南方向约9公里处的邕江江畔,其东南方向紧接着邕江,西临青山路,北至凤岭分区,拥有4.07平方公里的总面积,其中绿地面积有2500平方米,水面面积14667平方米。由于青秀山风景区所处的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的自治区,在这样的背景下山水长廊在民俗民风、宗教及历史文化三方面的共同影响下所建成,民俗作为历史传承下来的社会生活形态,将影响着区域内人的思想和行为,而这种行为及其表现形式为青秀山山水长廊的建设提供了思维空间。

一、青秀山山水长廊的特点

青秀山山水长廊原名为广西山水长廊,是广西南宁青秀山景区的主要景观建筑,廊宽3-4米,全长618米,是广西目前最长的长廊,其位于青秀山风景区壮锦广场与中国――东盟友谊园之间。长廊两侧栽植了各国名树香花异草,且堆砌着具有岭南特色的奇石,在给长廊增加一定特色的同时,也为游客对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了解提供了开阔的视野。长廊整体建设以木结构为主,建筑形式融合了广西侗族建筑与岭南建筑风格,展现了八桂大地独特的民俗风情。

(一)山水长廊的功能特征

为了突出山水长廊的功能特征,在传承侗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同时,且增加建筑的一定使用性。长廊首尾的广场设计为游客拍照留念提供了更好的纪念性背景。长廊借鉴的侗族建筑风格,使游客对广西民族建筑特色有了更深的理解,内部设置美人靠座凳,在构建美好环境之时,给游客提供了歇息乘凉的休闲区域。在长廊一端的广场中央放置着一座九龙戏珠的雕塑,游客可在此进行拍照留念,广场上陈设着东盟各国代表性的标志性神兽雕像,让来自各地方的游客对东盟各国有了更深的了解与感知。长廊另一端的广场地面上采用具有装饰性的民族图案进行铺装,为长廊增添了一定民族文化特征,同时给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为长廊增加一道亮丽的景观。

(二)山水长廊的结构特征

山水长廊结合侗族风雨桥与鼓楼的特色建筑,其成就代表着侗族木构架建筑的工艺水平。长廊是集桥、廊、亭于一体,采用穿斗式建筑体系,皆以樟子松衔接而成,体现了风雨桥高超的建筑技艺。屋檐造型丰富多变,四角攒尖、悬山、歇山皆有使用,甚有复杂者为数道重檐的歇山顶,正中的桥亭总比其它的部位处理的稍微隆重和丰富,形成了对比突出重点。长廊顶部采用陶制仿古瓦,内部地面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花岗岩装饰构件,其两侧的无障碍通道设置龙凤浮雕、福禄寿纹案、玄武龟涉水等装饰,增加了长廊浓厚的文化气息。长廊采用了粗大的杉木组合作为托架的梁式木桥,托架有三层,架在台墩上的一层以横木和木墩做垫,9根圆木排开架在其上。在伸出的端部开槽部方木横贯,用木钉锁住,防止圆木滚滑,第二层也用横木垫上,第三层则用较长和粗大的杉木横架在第二层上连接了台墩。横梁上设置了垂花柱,增加了一定的民族文化气息。

(三)山水长廊的装饰风格

青秀山山水长廊采用三江侗族的民居建筑设计风格,且沿用岭南园林的风格设计,灯笼和彩饰作为装饰。长廊两边有着形态各异,装饰性极强的漏窗,漏窗的设计将外部的景象与内部空间进行分割,以画框的形式呈现在游客视野中。长廊内部的隔断上张贴东盟国所涉及到的不同国家的特色菜式,及著名风景区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的建筑装饰图案,在一定程度上,其装饰风格促进了游客对当地文化的认知与了解。

二、山水长廊的价值体现

(一)文化体现

山水长廊不仅具有一定的当地文化特征,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对东盟各国文化的展示空间。整体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式风格设计,游客进入具有传统文化的青秀山风景区,进一步感受到山水长廊建筑独特的深厚文化底蕴。长廊内部的廊架上张贴着不同国家的美食、风景区、标志性建筑物等不同代表当地特色的文化艺术画面,并且吸引着来自不同国家游客的眼球,增加游客对各国的文化艺术有一定的了解。长廊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点不仅对当代人有一定的影响,并且是作为一个历史时代的文化标志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二)艺术体现

山水长廊整体建筑外观呈现一定的曲折性,具有曲径通幽的特点,游客在长廊内部进行游览的过程中,长廊外部的景象清晰呈现在游客视野中,能够为游客降低视觉疲劳。长廊内部梁柱彼此之间进行有序的穿插设置,使长廊更加稳固的屹立在南宁青秀山景区中,过道通过间接性的台阶进行有序的铺装设置,增加长廊内部空间的错落性、趣味性,长廊的艺术气息为风景区增加一道亮丽的景观欣赏区。

(三)经济体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旅游业的需求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青秀山山水长廊的中式建筑风格特色,吸引了不少游客的观光,为青秀山景区增添了一定的经济效益。长廊对面设置了可供游客进行消费的商店,进一步提升了长廊的知名度与经济效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青秀山山水长廊的建筑特色,在体现当地浓厚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的的同时,给景区增加了一定的艺术气息,给游客带来了一定的欣赏价值,为青秀山景区增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山水长廊的创新设计,是游客对民族文化赏心悦目的场所,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给青秀山整体景观增添了魅力。

【参考文献】

[1](美)古德.国家公园游憩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侗族简史》编写组.侗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3]廖明君.壮族自然崇拜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文化长廊设计方案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与其他“中国制造”不同,它的诞生有一个相当长的孵化期。而在这个过程中,它要不断吸收新需求,调整甚至颠覆原有的雏形。这就是航站区规划设计,一个历时长久的设计过程。

1.1 项目背景及区位

广州白云机场原址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山西侧,于1933年夏季建成竣工。由于位于市区中心,随着航空业务量的迅猛发展,老机场无法满足需求,新白云机场的选址工作从1992年开始进行,距广州市中心直线距离约28公里。2000年8月正式破土动工,2004年8月2日落成竣工,并于同年8月5日零时正式启用。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一期工程占地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航站楼总面积37.5万m?,总投资接近200亿元人民币,设计年旅客吞吐量为2500人次。随着8月5日新机场的启用,同年年底旅客吞吐量到达2000万人次左右,货邮吞吐量为68万吨左右。基于航空业务发展的需求2005年后又扩建东三、西三指廊及相关连接楼约14.8万m?,设计年旅客吞吐量为1000万人次。目前现有航站楼总面积52.3万m?,总设计年旅客吐量为3500人次。随着这几年航空业务的高速发展,今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预计年旅客吞吐量接近5000万人次,远远超出了现有航站楼的设计能力,二号航站楼的建设迫在眉睫。

1.2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的定位

民航“十一五”规划确定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是国家三大枢纽机场之一。为满足中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东南亚经济合作、泛珠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对外开放,中国民用航空局在二OO七年十二月《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中明确中南机场群由广东、广西、海南、河南、湖北、湖南6省(自治区)内各机场构成,《规划》同时也明确将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列为中南机场群的主要机场,重点培育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国际枢纽,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建立“轨、路、空”三位一体交通枢纽,为实现白云机场的“澳洲-中国-欧洲”以及“中国-澳洲”等多个枢纽建设目标提供最好的硬件设施。

为机场当局和航空公司提供高效、安全的航站楼运营设施。

为旅客和迎送人士、机场用户提供一个方向易识别、便捷和舒适的环境场所。

贯彻“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指导思想。

机场与城市位置关系图

第二章 航站区总平面规划设计

2.1 综述

规划设计历时15载,根据时代的变迁,需求的变换,与时俱进。

2.1.199年总体规划

新白云国际机场原总平面图构思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1999年11月民航总局以民航机函[0999]798号文《关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总平面规划的批复》批准了项目的总平面规划。总平面图描绘的二号航站楼,与一号航站楼设计构形相匹配。

原总体规划中远期规划的年旅客吞吐量为5200万。

2.1. 22007版总体规划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总体规划(2007年修订版)中近期规划目标年为2015年,年旅客吞吐量5700万人次、货运吞吐量162.1万吨。远期规划目标为2035年,年旅客吞吐量9500万人次、货运吞吐量390.45万吨,规划要点主要包括:

1)近期规划目标年为2015年,年处理能力为旅客吞吐量57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62万吨、飞行架次43.2万架次,;

2)远期规划控制规模为年旅客吞吐量95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390.45万吨、年飞行架次52.84万次;

3)远期规划5条平行跑道,其空间位置关系如下:

一期建设的西跑道长度为3600m,东跑道长度为3800米。第三条跑道规划在东跑道的东侧,长度为4000米,与东跑道的间距为400米,以东跑道为参照向南错800米。在西跑道的西侧规划第四跑道,与西跑道等长、间距400米,两条跑道平齐。在第三跑道的东侧规划第五跑道,长度为3800米,与第三跑道间距为1530米,以第三跑道为参照向南错1200米。

4)航站区远期规划3座航站楼,其位置关系如下:

T1航站楼北侧规划T2航站楼,在T1与T2之间规划交通中心,T1航站楼及T2航站楼为第一航站区,设计目标年为2024年。在第一航站区东面规划第二航站区T3航站楼及三个卫星厅,设计目标年为2035年。另外,在西航站区以北进场路的西侧区域规划机场货运区及民航快递区,东侧区域规划机场机务维修区,第三条跑道以东的东航站区北侧规划为货运区及生产辅助设施区。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总体规划-跑道构型(2007版)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总体规划-航站区构型(2007版)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总体规划-功能分区(2007版)

2.1.3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航站区规划调整

2.1.3.1 二号航站楼构型设计优化过程

二号楼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对于多个可选方案进行了评审及分析,并且对于其中三个主要方案开展方案深化设计,以深入了解每个方案的优缺点。这三个比选方案是:

分离站坪方案

中滑方案

北站坪方案

1、分离站坪方案――与一号航站楼一样,二号航站楼在南北两侧都设置有道路系统,形成明确分隔的东西站坪。

2、中滑方案――中滑方案在二号楼南侧3指廊和4指廊之间增加两条东西向联络道,最大程度改善了东西两侧之间包括站坪以及飞行区之间的连接。

3、北站坪方案――北站坪方案利用现有的北侧垂直联络道作为通道,连接服务北指廊近机位的站坪滑行道。

4、从多个方面来考量,每个方案都有其各自独特的优势和劣势。经过多次的审慎评估,以及对南航枢纽运作需求的仔细考量,最后基于下列主要优点决定选用北站坪方案:

近机位数量最多

国际及国内登机门以及所有指廊之间(包括1号楼指廊)的方便连接

东,西站坪可以通过北站坪联接

登机门使用灵活

简化的道路系统及航站楼流程

通过规划的APM系统实现灵活的未来扩展性

最大限度保留现有的基础设施

2.1.3.2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航站区规划调整要点

在北站坪方案航站楼及指廊基本构型确立的基础上,相关设计单位对第三跑道长度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调整了跑道的长度。基于相对于总规方案有较大改变,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建设工程指挥部于委托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公司对07版总体规划作出相应调整。

1)2024年的年旅客流量由7500万人次调整为8000万人次,年客机起降架次由55.79万架次调整为65.3万架次,航站楼面积由94.2万平方米调整为100.5万平方米。

2)第三跑道长度由4000m调整为3,800m,南端由东跑道南端向南错开600米(原规划错开800米);

3)在航站区规划范围及使用功能未变的前提下,将第一航站区分离式站坪形式调整为站坪联通的北站坪形式,航站区规划范围及使用功能未变,利行区地面交通的组织运行。通过对飞行区、航站区、进场交通与配套设施容量分析,第一航站区可以满足目标年2024年旅客吞吐量8,000万人次,货运吞吐量217万吨和年飞行65.3万架次的需求。

2.2 航站区总体规划布局及分期建设

2.2.1 第一航站区总体规划布局

第一航站区包括一号航站楼及二号航站楼,总体规划为东西两侧各设置六条指廊,设计目标年2024年,设计年旅客吞吐量为8000万人次。其中一号航站楼包括主楼、东一东二东三指廊及其相关连接楼、西一西二西三指廊及其相关连接楼,现已建成投入运营。二号航站楼包括主楼、东四东五东六指廊及其相关连接指廊、西四西五西六指廊及其相关连接指廊、交通中心及停车库,预计2024年全部建成投入运营。

2.2.2 二号航站楼总体布局

二号航站楼中央为主楼,东西各三条指廊,主楼南面为交通中心及停车库。西三、西四指廊间设置一条D类机位滑行通道,西四、西五指廊间设置三条C类滑行通道,西五、西六指廊间设置四条C类滑行通道;东三、东四指廊间设置一条D类滑行通道,东四、东五指廊间设置一条E类滑行通道,东五、东六间设置两条F类滑行通道;北站坪设置两条E类机位滑行通道。

二号航站楼国际流程主要在东侧指廊进行处理,国内流程主要在西侧指廊进行处理。国内近机位以C类机位为主,部分E类机位布置在指廊端部,并设计成组合机位;国际近机位则兼顾C、D、E、F类机位的需求,也将其中的F类机位和部分E类机位设计为组合机位的形式;北站坪布置E类机位,其东侧的部分机位结合楼内旅客流程设计为国内/国际可转换机位。

第一航站区总体规划布局

文化长廊设计方案范文第3篇

核电站地下管网多达20个,在全厂都有布置,全长几十公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工程。地下管线和廊道的布置应考虑厂区总体布局的合理,根据生产工艺特点、管线和廊道的性质及不同的技术要求,合理选择管线和廊道的布设方式、走向、间距与布设宽度,力求达到经济、合理、安全生产的目的。地下管网分为:可通行地沟、不通行地沟、直埋管线。根据管线的种类、规模及地质、地形条件,选择以廊道为主,直埋为辅的布置方式。核电站地下管网的施工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科学的进度管理方法,以及合理的人力、机械、材料、施工组织工艺和方案、场地安排,就会出现施工混乱的局面,最终导致工期延误、工程变更索赔费用增加,施工质量和安全文明形象也难以得到保障。

2传统进度管理方法

2.1传统进度管理方法介绍对于核电站地下管网工程,按照二、三、四、五、六级进度分级控制,依靠施工单位的月报、双周协调会来跟踪进度执行情况并协调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先由总承包商编制二级进度或专项进度,对地下管网按区域和廊道、管线制定土建活动、持续时间(开工、完工时间)、逻辑关系;再由核岛土建单位、常规岛土建单位、BOP土建单位依据各自的合同范围和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各自负责施工的廊道、管网的详细施工三级进度及四、五、六级进度。在二级计划层面,对进度的跟踪应注意点和面两方面的控制。点的控制就是对二级里程碑、合同里程碑等控制点的完成情况进行控制。面的控制主要是指土建工程实物量(廊道施工长度、管线敷设长度),比较实际完成量与计划量之间的偏差。在三、四、五、六级计划层面,主要靠双周或周协调会来跟踪,由总承包商与各分包单位分别召开会议商议计划执行情况、协调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

2.2存在的问题

2.2.1施工单位之间进度接口问题

按照合同划分范围,地下管网工程由核岛土建单位、常规岛土建单位、BOP土建单位分包建设,各分包单位只负责自身范围的地下管网和廊道的施工和进度管理。在传统进度管理方法下,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接口协调管理,各施工单位的计划没有进行接口对接和控制,在公共区域的管网施工接口控制和协调统一会存在问题,或多或少会出现管网、廊道重复开挖,道路破坏,挖断地下设施,地下管网窝工和赶工,临建搬迁等问题。

2.2.2点面控制效果有限

由于二级里程碑和合同里程碑设置的地下廊道和管网一般为开始、完成时间,缺乏中间控制点,且跨越周期较长,预警不及时,一旦施工过程中发生延误将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土建工程实物量只对总数进行统计,计划量往往是承包单位预估量且可人为调整,科学依据不足;再加上施工单位瞒报或虚报情况的存在,面的控制效果不明显。

2.2.3地下管网的碰撞问题

核电站地下管网、廊道布置错综复杂,如此多的管网廊道,编制计划和施工实施时使用的仍然是二维平面施工图和总平面布置图。如果施工规划和设计不合理,随时可能出现碰撞、交叉的可能。在各个项目均发生过因管网廊道布置冲突导致被迫修改设计图纸或者调整施工走向的案例,地下管网的碰撞如果在施工前不解决或未被及时发现,在现场施工时发现地下管网碰撞将导致施工组织被动、工程进度延误,甚至造成成本增加、安全隐患,文明施工形象大大受损。

2.2.4公共区域管网的施工逻辑问题

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施工单位各自为政,公共区域管网施工可能出现混乱局面,可能某区域先行开挖施工了A管网,过一段时间又被再次开挖施工B管网,甚至会出现较深的管网后施工或难以施工的情形。这是传统进度管理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

3可视化进度管理方法

3.1可视化进度管理方法介绍

利用三维设计技术建立核电站地下管网、廊道的可视化平台,通过可视化平台结合Project的进度计划编制、动态跟踪功能,实现核电项目现场负挖、管网、廊道等土建施工的可视化进度管理。通过对可视化平台中各管网子项分段分区域赋予进度维度,根据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方案模拟施工逻辑,来验证计划编制的合理性。通过将现场实际形象进展、观测量等信息输入可视化平台,并通过计算机运算,全面模拟施工中的实际状态和计划状态,并标示不同颜色来实现进度计划的跟踪,以实现地下管网的可视化进度管理。3.2可视化进度管理的优点

3.2.1地下管网碰撞检查

可视化平台在设计阶段就可实现地下管网的碰撞检查,使地下管网施工图纸更加科学、合理、经济、可靠。可视化三维模拟功能可以彻底解决管网碰撞及布置不合理的问题,对后续设计变更控制提供保障。核电站地下管网、廊道、临时管线的走向、深度以及详细的空间布置应清晰明确,利用可视化管理平台实现地下管网三维显示和碰撞分析,以及对公共交叉区域施工逻辑的演示,则可以提前发现地下管网碰撞信息,提前修改设计图纸,规避设计变更和施工困难的风险。

3.2.2提升地下管网施工管理水平

核电站可视化进度管理平台,是地下管网三维模拟的验证平台和施工辅助管理工具,主要包括了施工进度规划功能、施工过程动态形象跟踪功能、施工技术控制功能。施工管理人员通过利用该子系统,可提前对地下管网的施工进度和施工方案进行规划和验证,从而有效的解决厂区道路、管网及廊道重复开挖和逻辑混乱等系列问题,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地下管网进度管理精细化水平的目的。

3.2.3地下管网施工图纸需求进度合理

通过可视化进度管理平台,可以演示地下管网的整个建设过程,从而为管网、廊道的分区分段图纸需求计划提供了依据,设计人员可以依据建设进度安排分区域、分段、分批提供施工设计图纸。

4两种进度管理方法的比较

核电站地下管网土建施工的两种进度管理方法对比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可视化进度管理优势明显,计划的编制、跟踪、协调更加便捷,可以有效减少碰撞、重复开挖的问题。

5应用实例

正在建设中的阳江核电工程5、6号机组首次应用可视化方法对地下管网工程进行进度管理后,取得了显著效益,现场已减少重复开挖10多次、地下管网首次实现了零碰撞,核岛周边的道路比前期机组提前建成投用,现场安全文明水平大幅提高,各地下管网、廊道按期完成率提高了40%,地下管网及道路工程已累计节省投资500余万元。

6结论

文化长廊设计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综合管廊;BIM;可视化;运维管理

近年来,我国居民对供电、供水、供暖以及通信等公共设施的需求日益增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面临挑战。地上空间、资源的不足与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产生矛盾,因而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向地下空间发展,充分调用地下资源,将基础设施转移到地下集中设置,释放地表空间,以缓解矛盾,为未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兴起为建筑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2024年,住建部在《“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研究基于BIM的跨建设阶段管理流程和数据融合标准,研发贯通工程建设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平台,推进BIM技术在勘察、设计、制造、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的集成与深入应用。利用BIM技术,结合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对综合管廊工程在运维过程中协同监管和可视化管理,能够为综合管廊的智慧运维管理提供较为完善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可靠监管、智慧运维、降本增效的管理目标。

1地下综合管廊现状分析

早期城市管网的建设分散于不同的企业,由各企业对城市基础设施管网进行建设。因而早期对市政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时,各方仅从各自的角度对其进行铺设,未能从多方面对其进行统一规划和综合利用。此外,大部分铺设通过直埋的形式铺设于市政道路下方,这就导致后期随着城市规模发展以及城市居民对市政管线需求的增加,对市政管线进行扩容、维修、更新时,需要对城市道路进行反复开挖修复,使得道路上的补丁随处可见,成为了“拉链”马路。地下管线多头管理、重复建设、技术低下、应急管理能力差、辅助决策水平低[1]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工程安全隐患不断暴露出来,不仅对居民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也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统计数据表明,每年全国由于施工而导致的城市管网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50亿,间接经济损失高达400亿。此外,基础设施扩建、改建也造成大量问题,从而导致社会资源浪费,社会矛盾突出。为此,有必要进一步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现存问题,探索基础设施建设新模式。

2BIM技术在综合管廊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2.1总体架构

基于BIM技术的综合管廊信息化运维管理系统架构主要包括支撑层、服务层、业务层、表现层,并与外部多系统互联互通,系统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2.2BIM可视化技术应用

将管廊在规划设计和施工阶段的数据和资料与管廊的BIM模型相链接,并在运维管理中根据实际情况更新管廊模型有关数据,实现对管廊全生命周期的有效管理[2]。BIM的可视化技术可以实现以数字信息模型为载体[3],将机电各专业的数据信息,以及管廊实际运维需要的各类信息进行一体化整合,基于此信息模型,可以为管廊运维管理提供新的载体。准确完整的模型数据是有效利用BIM技术进行运维管理的基础[4],将BIM信息模型与实际建筑(含机电设备等)、人三者进行连接,使综合管廊运维更加直观化、模块化、集成化,可进一步提高运维效率,合理安排班组巡检频次,有效降低运维成本。

2.3基于BIM的综合管廊运维管理平台

综合管廊运维管理平台是基于物联网、BIM/GIS及大数据技术[5],针对管廊智慧化运维建设的系统平台,应用层包括基础数据管理系统、智能监控系统、运维管理系统、运营管理系统、安全与应急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监控管理系统、移动端系统等8个子系统,基于统一数据库实现,满足数据共享和再利用的要求[6],同时监控系统部分与管廊内相应的机电设备具备远程和联动控制功能。

2.4信息化管理设计

采用监控大屏、WEB端、移动端对管廊运维和巡检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监控大屏作为统一监控、调度、指挥的神经中枢,与综合监控、预警报警等系统实现联动,供运维班组对管廊实时运行状况进行有效监管;Web客户端通过浏览器访问和系统运行,进行运营管理、安全应急管理、巡检排班等日常工作;移动端以工作机为载体,可实现廊内智能化巡检工作,及时上报运行隐患事件,提升运维响应度和处理及时率。

3综合管廊信息化管理实例

3.1项目概述

合肥山海关路(重庆路至黑龙江路)综合管廊,总投资3309.7万元,单舱,管廊全长0.78km。

3.2数据对接

山海关路管廊各机电专业包含消防、环控、门禁、视频、通信、无线覆盖、火灾自动报警等,通过MOD-BUS协议,接收和反馈PLC设备的状态、反馈信号等,存入InfluxDB实时数据库,并通过设备编码作为唯一关键字段与BIM模型中的设备进行绑定,实现BIM模型中的状态查看及远程控制。山海关路管廊共有各类设施设备近500个,通过二维平面布置图表示其位置及设备状态,运维人员可借由二三维联动,多视角多维度,实时查看廊内运行情况

3.3可视化展示

平台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和三维BIM技术,进行BIM模型轻量化处理,实现管廊从宏观地理位置定位和工程结构展示,到微观风机、水泵等机电设备设施、入廊管线的拟真展示;并通过数据与模型绑定,提供综合管廊三维模拟现实、资产查询、设备远控及状态实时反馈、三维漫游、(半)透明模式展示等功能。BIM模型远程控制如图2所示。

3.4虚拟巡检管理

基于BIM技术,可根据廊内巡检线路信息(如综合舱一分区至三分区),自动开展虚拟巡检任务,确定巡检设备的运行状态,生成巡检报告。利用巡检报告,将需要维护的巡检设备的工单发送给相应的运维人员。通过虚拟巡检,可以让运维人员更加清晰地了解综合管廊当前运行安全和健康状况,同时配合廊内摄像机辅助,及时发现运维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解决。这样一方面有助于降低运维人员劳动强度,另一方面可以保证综合管廊监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并且工单自动生成与派发可使得工作更加便捷。此外,工单附带相关精确问题或故障,运维人员根据工单内容能够精准定位问题所在,并及时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解决,使得综合管廊能够安全健康运行。虚拟巡检还可用于管廊新进运维人员的培训作业,加速提高运维人员的廊内认知度,提升巡检体验。

3.5应急演练管理

在管廊运维过程中,如遇到火灾事故等紧急情况,运维人员可通过BIM模型找寻最近出入口进行虚拟逃生演练。传统的应急演练均是事先编制预案,按照方案进行场地准备、人员培训,开展演练活动,这种模式可能会出现不可预见的风险因素,不利于演练活动的开展。利用BIM技术可模拟性的特点,搭建管廊运维现场的应急演练场景,设定疏散人员的初始位置和逃生路径,形成三维动态的模拟方案,便于查找演练方案的不足,及时调整应急预案,使得应急演练预案更具有实操性,应急演练管理模拟如图3所示。

3.6入廊管线管理

基于BIM空间管理,可较为精确计算已入廊管线数量及可入廊管线空间信息,并形成入廊管线管理。通过设定出入廊位置,在BIM模型中全景展示入廊管线敷设路径,以此提前规划入廊管线报审及指导施工作业。待管线入廊后,即可在BIM模型中查看相关入廊信息,更新巡检作业内容,形成闭环管理。

4结语

应用BIM与大数据技术的集成管廊运维模式,将BIM技术的应用从综合管廊的设计、建设延伸到运维阶段,进而可实现基于BIM技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综合管廊BIM模型整体为线型结构,且内部专业分工复杂,系统集成度高,展示效果还有待优化。通过完善三维引擎,从BIM信息提取、BIM模型轻量化、数据存储索引和三维可视化等关键技术方面进行优化。可通过模型简化、场景空间划分、增加绘制对象的内存池和进行图元合并等方式对模型进行轻量化处理,从而实现流畅展示的目的;可从性能、表现方式、二次开发接口等多个方向上进行优化。基于BIM的综合管廊信息化运维管理以BIM模型为数据载体,集成监控、资产、巡检、入廊管线四类信息,可建立一个可以实时监测和预警管廊内外状态信息的智能化系统。本文以合肥市管廊项目作为应用实例,实现了管廊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和事故发生风险,推动了城市综合管廊智能化发展,为保障城市正常运行提供了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兴海,丁烈云.基于物联网和BIM的城市生命线运维管理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4(10):89-93.

[2]李应来.BIM技术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中的研究与应用[J].安徽建筑,2024(7):154-155.

[3]黄强.论BIM[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65-71.

[4]李莹.基于BIM的设施管理运维数据研究[D].长春:吉林建筑大学,2024:50-51.

[5]宋雅璇,刘榕,陈侃.“BIM+”技术在综合管廊运维管理阶段应用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24(3):81-86.

文化长廊设计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字:沧浪屿;建筑形制特点及形式;毁坏与复原;清宫热河档案

避暑山庄占地面积564公顷,分为宫殿区、湖区、平原区、山区,古建筑达120余组,因山就水,遍布全园,其中有康熙帝题名的“三十六景”和乾隆帝题名的“三十六景”,整座山庄“移天缩地在君怀”,是我国锦绣河山的缩影。湖区使用了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一池三山”,在大大小小的洲岛上,多有仿自江南的胜景,使南方园林之精华荟萃于塞北的山庄。

沧浪屿坐落于如意洲岛西北角,东南侧用游廊与如意洲水芳岩秀相连,东北角与烟雨楼隔湖相望,为乾隆三十六景之十七景,建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仿苏州“沧浪亭”而建,取《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由垂花门、游廊、沧浪屿、后门亭、月亮门和围墙组成一园林小庭院。

沧浪屿做为避暑山庄的组成部分在清代得到较好维护,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承德市文物局合编《清宫热河档案》中记载:

乾隆三十四年(1778年)岁修,沧浪屿殿八间前后檐新安二号勾头六件、滴水一件;沧浪屿前廊粘补雨搭一架;沧浪屿殿八间上等糊饰棚顶墙身柱木粘补,凑长三十九丈六尺、宽一尺,折计折见方尺三百九十六尺。支窗四十扇满糊。 --第2册243至254页

沧浪屿西次间两边罩内顶落矮,并添安顶横批隐板。 --第2册498页

乾隆五十年(1785年)岁修,双松书屋殿五间抱厦三间上等糊饰棚顶墙身柱木}框榻板粘补。扇二槽计八扇、帘架二架、窗户四十扇挖补;沧浪屿殿八间抱厦三间上等糊饰棚顶墙身柱木}框榻板粘补。扇二槽计八扇、帘架二架、窗户四十扇挖补。--第5册434页

乾隆六十年(1795年)岁修,双松书屋殿五间抱厦三间上等糊饰粘补,格扇二槽计八扇、帘架二架、窗户四十扇挖补。前书房五间窗心满糊。沧浪屿殿八间上等糊饰粘补。格扇二槽八扇、帘架二架、窗户四十扇挖补。 --第8册234页至255页

嘉庆十五年(1810年)岁修,双松书屋、沧浪屿殿上等糊饰粘补,格扇、帘架、窗户挖补。--第12册94页

双松书屋殿五间后抱厦三间内里地面换墁松花石砖七百三十五块。--第18册510页

时代更替,日月变迁,承德避暑山庄伴随着清王朝衰败和灭亡而处于荒废状态,由于各方面原因而缺乏日常的管理和维护,致使山庄内建筑和园林遭到严重破坏,沧浪屿建筑组群也未能幸免,而部分建筑被毁。根据历史照片可以确定沧浪屿在1909―1912年以前保存较好,毁坏应在1912年以后。

沧浪屿建筑组群整体座北朝南,由殿宇、游廊、泉池、假山、围墙组成了一组布局紧凑的园林庭院,南北长约51米,东西宽约30米,占地面积约153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35.28平方米。主体建筑沧浪屿坐落于院落中央,垂花门位于院落南侧,是沧浪屿南侧入口,后门亭位于院落西北角,月亮门位于毛石围墙的东北角。

沧浪屿各单体建筑形制特点

(1)垂花门

垂花门是沧浪屿的南侧入口,为独立柱三檩担梁悬山式垂花门,布瓦清水脊,两端出蝎子尾、平草砖,台基长2.9米,宽2.0米,建筑面积5.8平方米,两侧用五出五进砖垛与毛石围墙相连。

(2)沧浪屿

沧浪屿坐北朝南,建筑形式为双卷勾连搭布瓦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带周围廊,台基东西长14.5米,南北宽10.86米,建筑面积157.47平方米,北半部分(两间)跨入池水中,为开敞式厅堂,柱间落地罩,廊步设美人靠栏杆,木地板;南半部分(两间)明间金柱和中柱设隔扇,次间和山面设干摆槛墙、槛窗,心屉样式为灯笼锦,廊步设坐凳,台明高0.32米,压面石为红砂岩材质,室内廊步方砖(360×360×60mm)墁地。南侧明间设云步踏跺,四周花石子散水。室内大木、椽望钻生油两道,装修为仿楠木色油饰。东南角用13间游廊转折与水芳岩秀相连。

(3)后门亭

后门亭位于沧浪屿西北角假山上,建筑形式为单檐布瓦歇山顶,面阔一间,进深一间,台基南北长3.04米,东西宽3.04米,建筑面积9.24平方米,建筑两侧用五出五进砖垛与毛石围墙相连。西侧设板门,南北两侧设坐凳,东西向设顺趴梁。压面石为红砂岩材质。亭内方砖(360×360×60)墁地。室内大木、椽望钻生油两道,装修为仿楠木色油饰,坐凳楣子、倒挂楣子绿色油饰。

(4)游廊

沧浪屿游廊是沧浪屿建筑组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沧浪屿组群建筑用游廊与东侧水芳岩秀大殿相连。游廊依其地势,设计成半封闭式和迭落式两种。游廊屋顶为卷棚布瓦顶。游廊进深1.32米,开间分别为2.38米、1.16米、2.14米、2.22米、2.48米、2.37米六种,13间,建筑面积62.77平方米。台帮毛石砌筑勾青灰荞麦棱缝,压面石为花岗岩材质,花石子拼花散水,青砖牙子。各间游廊柱间设倒挂楣子和坐凳,倒挂楣子心屉、坐凳心屉样式为步步紧。

(5)院墙

下碱墙为毛石砌筑,青麻刀灰勾荞麦棱缝,沙城砖腰线石,上身为毛石砌筑,青麻刀灰勾荞麦棱缝。院墙平面多呈曲线,东北角设月亮门一座,直径1.85米;墙顶为布瓦清水脊。

(6)园路

园路有为360×360×60方砖路面,花石子散水,240×115×53小青砖路牙,园路宽1.32米。

根据历史照片和《清宫热河档案9》第264――283 嘉庆五年十二月沧浪屿建筑布局殿五间,殿内松花石,前檐面南挂高宗御笔字双松书屋匾一面。明间罩内面南贴高宗御笔字斗方一张……东间罩内东墙贴高宗御笔字一张……西间东墙贴高宗御笔字一张……前书房五间殿五间后廊面北挂圣祖御笔沧浪屿匾一面,明间挂高宗御笔字横批二面……,东二间面西设宝座床一铺……,西一间面南设宝座床一铺……,西稍间面北设宝座下床一铺……东游廊门斗上刻高宗御笔佳趣匾一面。以及专家组讨论后发现沧浪屿存在屋顶复原错误(应为布瓦歇山顶,复原成布瓦歇山勾连搭)。

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皇家园林,代表了十八世纪中国皇家园林的杰出成就,在其选址布局、建筑设计、建造技术、景观营造、园林配置等诸多方面都集中体现了汉族传统文化特点,儒家思想与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之间,以及中国南北建筑、园林艺术之间广泛而巧妙的交汇融合。

避暑山庄园林景色的营造,是在传统皇家园林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江南园林的造园特点,形成了许多具有典型私家园林风格的“园中园”、“园中寺”,沧浪屿和法林寺就是其中之一,使避暑山庄成为了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有机的结合体,与清代同时期的皇家园林一起开创了中国大型园林造园的一种崭新、独特结合的篇章,并成为一个典范。

沧浪屿是湖区的主要景观之一,是研究避暑山庄早期规划布局、建筑设计、园林景观及清代宫廷活动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科研价值,在清代皇家园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