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文化设计方案{集合5篇}

文艺复兴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255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1分钟。

文化设计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文测验 ;存在问题;优化方案;管理应用;研究深化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1关于水文测验环节的分析

当前我国的水文测验整体水平比较稳定,这符合我国的现代化水资源利用开发条件。有利于实现其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但是我国的水文测验系统是不健全的,需要针对实际应用环境,保证水文测验工作的稳定运行,解决一系列水资源短缺现象、避免水环境加剧恶化。这是各个区域社会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条件。由于水资源利用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某些区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需要积极采取相关措施,促进水资源的统一性管理,而这些环节的开展,离不开对水资源检测工作环节的应用,促进水资源的有效配置、保证其污水控制处理体系的健全,促进水资源检测基础材料系统的健全。

水文检测工作有利于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保证日常水利工作稳定发展。实现对水文工作的稳定发展,这是国家现代化水利工作建设工程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注意。积极做好相关水文测验的基础工作。我们要义不容辞的去接受新的挑战。我们不仅要考虑自己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考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做什么,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和要求,具体考虑我们需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2关于水文测验优化方案的研究

为了促进我国水文建设的稳定发展,要根据各个区域水文现状,展开优化,促进水文测验优化方案的稳定发展。针对各个地区水资源运作情况,促进其承载能力提升,以实现对国家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此要积极做好水利测验的战略准备工作,保证水资源管理服务体系的健全,促进其水资源的有效分配。在此过程中,相关国家部门要做好积极的政策法规制定工作,保证其决策管理体系的健全,促进其水资源保护服务体系的健全。排污口门、行政区界断面、国际河流的水质监测,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监测,重大污染事故的快速监测等。为水环境、水生态管理保护服务。为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监测和预报服务。为水资源调度服务。为年际间或实时的水资源调度、区域内不同水体间的水资源调度、跨流域水资源调度、水量水质联合调度、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洪水资源化利用调度以及城市供用水调度等提供监测、分析评价和预测预报服务。

在日常水文测验工作过程中,要针对其服务对象的差异,保证优质服务的提供,满足日常工作需要,促进其相关价值文化的有效应用。目前来说应用比较广泛的水文测验工程项目有,地下水、流量、降水等项目。通过对各个水文站的测验模式的深化应用,来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比如委托观测方式、常年驻测模式等的应用,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积极做好相关的水文测验工作。在水文站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实现对委托观测模式的应用,来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比较常见的降水量观测模式有自动测报模式、固态存储模式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文测报工作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一是防洪工程的综合治理,使水文要素产生了新的变化。就某个地区来说,昭平台、白龟山、鸭河口、白沙等大型水库的除险加固,淮河干流、小洪河、大洪河、澧河、唐白河、卫河的综合治理,漯河、南阳、信阳、安阳等城市橡皮坝的建设、拦河枢纽等工程以及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地下水的超采等等,都改变了原有水文要素的规律,闸门流量加大或减小,同级水位流速、流量的变化等都直接影响到水文要素的变化。

在水文测站的运作过程中,要实现对流域内相关工程环节的了解,比如对河道行洪规律的了解,积极采取相关的测验对策方案。相关水力管理部门要按照实际工作的需要,展开对相关材料的深入研究,比如水文流量单值化的情况,水位流量关系的变化等。在应用过程中,也要进行其测流方式的优化。保证其测流系数试验环节的优化,实现对相关技术措施的有效应用。在此过程中要规范水文工作人员的自身工作行为,实现对先进水文测验技术的应用,比如微机测流系统、遥测系统等的应用。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才能始终与社会发展同步。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了水文测验固有的工作模式。跨流域调水、河道引水的不确定性、滩地开发、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国家治水方略的调整、水文断面大部分时间河干等,都对水文测验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我们应走出原有固守断面的工作模式,加大水文巡测和水文调查的力度,尤其应加强渠道测流、水量巡测和引水口门的控制。同时,要重视小流量的测验。

在水文测验过程中,要针对其环境的变化展开相关环节的优化,实现对枯季小流量测验环节的稳定运行。在此过程中,由于其河道自身环境的影响,其水位观测效果不是非常准确的,其流速仪的相对位置误差也是比较大的,这不利于枯水期的实测水量误差的有效控制。为了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需要促进其枯季测流环节的有效应用,实现对其精度的有效控制,避免出现不合理的断面状况,积极做好相关的材料整编测验工作。

在水质测验环节及其水量测验环节中,要保证其相关设备措施的有效应用,从而提高水文测验的质量效率。要优化其水文测验的质量效率,保证其现代化建设的稳定发展。做好相关的能力建设工作,促进其测验精度及其侧洪标准的提升,采取相关的应急保障体系满足工作的需要。大力提高水文巡测系统的机动性,增强水文测验的整体实力,以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管理的要求。水文测报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地质、水文、气象、社会经济等水利工程设计的基础资料,凡不泄密的,要向社会公开,实行资料共亨。

结语

水文测验工作的稳定开展,需要相关政府的大力支持,要进行水文测验系统的健全,促进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以满足日常工程的需要。

参考文献

文化设计方案范文第2篇

在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实施物流配送可使配送更加有效,配送的重要性正随着储存环节的弱化而增强。车辆集货、货物配送及送货过程是配送的三大核心部分。对于物流运输而言,车辆配送路线的合理优化对其速度、成本、效益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据中国仓储协会调查显示,配送费用在不同领域所占的物流费用比例不同,其中:生产企业原料物流中占58%、生产企业成品物流中占73%、商业物流中占52%。A公司在经营中,发现其在配送方面对线路的选择一直都采用司机经验法,未对配送的路线进行过优化设计,导致车辆配送的效率低、配送成本居高不下。公司希望能够改善现有的配送线路,为公司提供最优的配送线路,以减少运输路程,节约运输成本,使公司的配送运输更加合理化。

2、A公司的配送现状

A公司是一家集蔬果批发、销售和配送于一体的农产品销售企业,专门为他人提供专业的果蔬采购及配送上门服务。该公司面积2500多平方米,拥有送货车辆8辆。该公司主要配送蔬菜和水果,是一家拥有从种植到配送的专业化果蔬配送企业。目前与当地的多所学校、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专门提供新鲜水果和蔬菜送货上门服务。公司设有市场部、业务部、运输部、采购部、财务管理等部门。并且公司最近开了一个网上商店,开始向高端小区个人客户提供果蔬、食品的配送服务,公司的配送业务开始逐步向集体和个人混合的模式发展。随着客户群体结构的变化,公司在感受到企业业务量增大、销售额增长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多种销售模式对现有业务处理能力带来的压力,公司的服务和业务受理也出现了较大的问题,开始出现客户投诉。在此情况下,公司面对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果蔬的保鲜问题、仓库的保管问题、配送的路线问题等,而本文主要针对配送路线这个大问题来进行优化。

2.1公司配送的现状公司有一个配送中心,主要的配送点有7个。还有其他一些零散的订单,限于计算量的复杂程度和现实情况的不确定性,本文只通过选取主要的7个配送点来进行优化。由于该公司之前的配送路线一直都没有进行有效的路径优化,而是盲目地根据司机的经验来配送。而且对配送的货物也不进行相应的整合,而是单车给各配送点配送,往往会造成一车不满载或者一车不够装载的情况,所以公司的配送费用一直居高不下,经济效益一直都提不上去。为此,针对公司目前的主要营业情况,对公司当前的业务流程(见图1)进行分析,从中可以找到公司目前存在的一些主要的问题。

2.2主要存在的问题(1)车辆配送效率低,都是按经验进行调度,容易出现失误且配送效率低。由于都是按照订单配送,即有订单时,等到订单够一辆车就配送,可是这样一来,配送的时间就得延误了,而有些顾客的时间观念非常强,要的货物必须要在某个时间内送达。对此,如果不对配送进行一定的优化,可能就会损失一些客户,更有可能会影响公司的声誉。(2)订单不规范,原来的业务中,客户必须先与市场部联系签订配送合同才能下订单,并且顾客是通过FAX(传真)来下订单的,容易造成客户订单不规范,难以形成统一的订单规范。(3)信息化程度低,接到订单后需要手动输入,需时久而且容易出错,若业务部门输入的数据有错误将会导致整个流程的数据出现错误。信息的反馈速度慢,每次都是等配送结束后,由配送人员带回的客户签收单来进行人工输入电脑汇总,信息的更新慢,输入的出错率高。(4)缺少营销计划,蔬菜基地蔬菜品种及数量随季节性变化大,丰产的应季蔬菜缺少针对性的销售推广。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研究该公司配送线路问题,着重利用节约法来研究该公司配送路线优化问题,以提高公司的配送效率。

3、优化方案设计

3.1线路优化的步骤

每辆车尽量满载,配送线路提前安排好,每辆车有固定的配送区域,对路线的优化,我们采用了节约法原理,现在就公司的配送中心到7个主要的配送点进行线路优化分析。为配送中心分别为配送点,这7个配送点对货品的需求量如表1所示,货品由公司统一采购并进行配送。公司的配送中心配备1.5吨和3吨的货车,可供调度的车辆数目为8辆,设送到时间均符合用户要求,两点之间连线上的数字为两点间的路线长度(单位:千米)。第一步,从配送网络中计算出配送中心到各配送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得到表2最短距离表。第一步,从配送网络中计算出配送中心到各配送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得到表2最短距离表。第三步,运用节约里程法来计算。设(i=0,1,…,12;j=1,2,…,12;i≠j)表示i、j两点是否连接在一起的决策变量,下面对其取值给予定义:=1表示i、j用户连接,即在同一巡回路线中;=0表示i、j用户不连接,即不在同一巡回路线中;=2表示j用户只与公司B0连接,由一台车单独送货。根据以上定义,对任一用户j,有以下等式成立:j=1,…,n(1)第四步,按下述条件在初始方案表中寻找具有最大节约量的用户i、j。(1)、>0i≠j;(2)Bi、Bj尚未连接在一条巡回路线中;(3)考虑车辆台数和载重量的约束。如果最大节约量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时,可随机取一个。按此条件,在初始方案表3中寻到具有最大节约量的一对用户为:i=5,j=6,其节约量为11.5公里。将B5和B6两用户连接到一个运输回路中,并在对应的格中记上的值,用“(1)”表示。B5与B6连接,即令=1,由公式(1)得:=1,=1,其他不变,得到表4。第五步,重复第三步和第四步的迭代,最后得到表5。

3.2线路优化结果的分析

用节约里程法优化后,得到表5,可知最优方案是,每天固定派两辆车,每辆车的最大载重量为3吨,每辆车负责运送一条线路上的货物,这两条线路分别为:(1)B0-B2-B1-B3-B0总路程为2.3+3.1+4.5+3=12.9千米,总载重量为3吨。(2)B0-B4-B5-B6-B7-B0总路程为4.6+6.4+9.1+7+6.3=33.4千米,总载重量为2.7吨。优化后的方案中总运输路程为12.9+33.4=46.3公里。没优化之前,A公司若单独给每个配送点单车配载的话,车辆运输的总路程为2×(5.6+2.3+3.1+4.6+8.9+11.7+6.3)=85公里。差不多是优化方案路程的2倍,由此可知利用节约里程法能够大大减少车辆的运输路程,使公司能够节约很多运输费用,从而提高公司的利润。

4、结论

文化设计方案范文第3篇

1.梳理资料,罗列问题

将所有资料整理成文字材料,对其进行逐行“扫描”、初判,依据各层次反映的特定群体表现出的具体现象进行分析,找到现象的本质——问题。这一过程,需要培训项目开发人员了解培训对象,熟悉涉及的专业领域,清晰涉及的工作范围。在梳理资料时,粗略地将现象及问题合并分类,分为“通过培训能够解决”、“通过培训不能解决”两个部分,提取出各层次提出的对该培训的建议,列入“对培训的建议”部分。以此类推,罗列岗位层、个人层反映的现象、问题及建议,对同一属性、类别的问题,可适当标注。

2.合并问题,筛选分级

按照问题属性,将同类、同质的问题进行合并,按照一定的方法筛选出本次培训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筛选分级问题常用的方法是排序法,但是这种方法受各层次群体比例、规模及思维方式等因素影响,会产生差异。第一步,对组织、岗位层反映问题的频次进行排序,对个人层反映问题的频次单独排序。第二步,考虑培训时间有限、涉及专业较广等因素,选取组织及岗位层反映较多的问题,同时保留个人层反映问题较突出的部分。第三步,对两次排序进行叠加平均,聚焦组织、岗位、个人三个层次反映较一致的问题。经过层层剥离和推进,最终聚焦的问题按顺序依次是:协调沟通问题、执行力问题、班组管理方法问题、团队建设问题、责任心问题、安全意识问题、考核激励问题、压力问题等八项。

3.加工问题,形成清单

经过筛选、分级,得出了问题清单,但不能都作为本次培训需要解决的部分。要对其进行再加工,梳理每项问题,分出“本次培训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次培训不解决的问题”,并对后者提出解决的思路、建议等。此过程属于思维加工,更要做到有理有据。

(1)班组长提升班本次培训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安全意识问题为例。该问题排在第5位,但是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在安全上应强化从严管理,切实增强责任心和执行力。因此,应把安全意识排在第一位。经过思维加工,形成了本次培训需要解决的问题清单。此时,需要根据表1的资料,对清单中的每个问题进行细分。至此,完成了“三次转化”中最基础、最关键,且直接影响培训有效性的步骤——形成问题清单。

(2)班组长提升班问题清单——协调沟通问题

一是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和方法。二是上传下达的作用没有发挥好。三是班组之间的协调工作没有做好。四是班员的思想工作需要加强。五是任务安排、分工协作存在问题。六是不能有效处理班员与上级的矛盾。七是表达能力有欠缺。

二、实施三次转化

1.问题清单转化为培训目标

细分的问题清单,为培训目标的制定提供了蓝本。用符合SMART原则的语言表达出解决该问题后呈现的效果、标准等,就是培训目标。在制定目标前,除思考SMART原则的具体要求外,还应当着重思考下列问题:

(1)制定培训目标的角度问题

培训分两个方面:教学、学习。自然,培训目标也有两个方面: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以教师的角度制定的,学习目标是以学员的角度制定的,两者有明显的区别。为了保证培训的实用性,体现以学员为中心,实现培训效果可见,应当以学员的角度来制定培训目标。

(2)培训目标可操作性的问题

制定目标时,通常用“了解”、“理解”或“掌握”等词语,但为考核评估增加了难度,况且了解多少才算是达到了“了解”,很难评价,应避免使用不便于考核的词汇。

(3)培训目标实现的评估问题

培训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能力、改善行为,在制定目标时就应该设想该目标在培训结束后如何进行评价和考核。问题清单转化为培训目标时,还要做到一个问题对应一个目标,同一问题下的子目标与子问题相互对应,且能够解决该问题,达到目标。

(4)班组长提升班目标分析——协调沟通问题

能运用沟通的技巧或方法,做到与上级沟通有效果,班组间关系有改善,疏通班组成员的思想,化解与2.培训目标转化为培训内容培训内容是为了实现培训目标所采取的相应措施。培训内容是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手段,培训目标是解决问题的效果体现。运用系统思维,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通过实施培训,实现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分解得当,能有效避免培训课程,内容的重复。举例说明:针对协调沟通问题设计的培训目标,从有效协调沟通的原理、方法,以及不同沟通对象及情境下的应用技巧等入手,设置培训内容。

3.培训内容转化为培训课程

文化设计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嵌套式;流域设计;水文水资源实验站;水文模型;水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TV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1683(2017)01-0039-04

Abstract:limate change and intense human activities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hydrological cycle and its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can no longer truly reflect the hydrological changes in modern circumstances.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conceptual models,the Xin′an river model is no longer suitable for the simul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hydrological elements in the basin,so a lot of basic research work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To solve this problem,this paper takes the water resources experiment station of Xin′an river as an example,and expound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basin-nested enhanced observation scheme in practice.Based on the original facilities,an integrated observation field for prototype basin and slope land hydrology,a nested enhanced observation basin,a center for comprehensive hydrological experiment,analysis and testing,and a remote receiving center will be newly nested.Results show that the scheme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data resource types and expand coverage,provide data for both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generation hydrologic model syste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tmospheric-hydrological-ecological integrated model.

Key words:nested;basin design;hydrological and water resources experiment station;hydrological model;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新安江模型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水文模型,得到国际水文机构和水文专业人士的认可,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水文预报的科研实践中。然而,随着近二十年以来气候变化和流域内高强度的人类活动,水文循环及其时空演变规律受到深远影响,传统的新安江模型,已不能完全适应变化环境下流域综合水文要素的模拟,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1-5]。同时,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强化水文支撑,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新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也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但是目前新安江水文实验站的实验能力与新安江流域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国家战略要求差距较大,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要素影响日渐加剧,作为概念性模型的代表,传统新安江模型已不能适应变化环境下流域综合水文要素的模拟[6-8]。

基于以上原因,存在大量应用基础研究工作亟需加强,主要表现在:水文观测站网布设与调整需加强研究;水文信息采集的自动化水平、新仪器、新设备的自主研l能力需提高等;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强烈影响条件下的南方湿润地区水文学、流域水生态水文学、实验水文学、水文气象各监测要素之间的耦合和综合性分析等均需进一步加强研究[9-14]。

因此,进行嵌套式设计,结合传统站点观测、遥感、大气模式再分析及数据同化系统技术[15-20],是发展新时期流域多尺度全要素水文过程模型的必然要求。本文试通过分析新安江水文实验站嵌套式流域强化改建设计方案,介绍新一代水文实验站的建设方向,以期对未来揭示变化环境下南方湿润地区流域水文及伴生过程的变化规律,发展新一代流域大气-水文-生态综合模型提供必要的数据基础。

1 新安江水文水资源实验站概况

新安江发源于黄山市休宁县六股尖,隶属于钱塘江水系,地跨皖浙两省,为钱塘江之正源,是浙江省最大的入境河流。流域总面积12 151.2 km2,经富春江、钱塘江在杭州湾入东海。新安江水文实验站是全国首批启动的“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的3个水文站之一,是河海大学第一个省部级野外实验站。现有的月潭、新亭、屯溪水文站分别设立于1958年12月、1970年12月和 1950年6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水文水资源基本规律实验平台,由土壤水分运动参数及其溶质运移模拟系统组成,可进行水文循环过程中水文基本要素的实验研究,积累了大量翔实可靠的水文基础数据。

然而由于建站时间久远,仪器老化严重,实验研究多为田间或点尺度的强化观测,尺度小、不足以反映水文过程在不同尺度上的变异和联系,尤其缺乏对“径流场-小流域-中尺度流域-区域”等多尺度嵌套式水文全要素的研究;同时,流域位于浙江、安徽交界,流域内溪流纵横,流域水系结构复杂,水文控制站数量较少,难以全面揭示入库径流及污染负荷的时空变化规律,导致对入库水量的估算精度不高,服务流域水资源管理红线监督和考核的科学水平有待提高,实验研究基础与实验技术手段上都无法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对水文科学研究提出的新要求。

因此,改建新安江水文综合实验站,建设“径流场-小流域-中尺度流域-区域”等多尺度嵌套式水文全要素观测系统就成了刻不容缓的要求,同时也是系统开展变化环境下产汇流机制,建立流域多尺度全要素水文模型,以及提高服务新安江流域、太湖流域以及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流域水安全的重要保障。

2 嵌套式水文全要素观测方案设计

新安江实验站改建项目总体方案见图1,目前改建项目以“点-面”结合、“大-中-小”三级嵌套流域强化观测为主线,以新安江模型理论方法为核心品牌,在进行流域植被分布情况调查和土壤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原型小流域及坡地水文综合要素观测场(溪口镇中和村)、一个嵌套式强化观测流域(屯溪以上)、一个水文综合实验与分析测试中心(黄山市甘棠镇)以及一个远程接收中心,构成一个以探索变化环境下流域水文水资源规律为目标的更为完善的新安江水文实验站,研究变化环境下不同尺度流域水循环与物质(泥沙、污染物、生物)耦合机制,发展新时期流域水文全要素过程模型,其流域布局见图2。

2.1 原型小流域及坡地水文综合要素观测场

观测场布局见图3,拟建设2个地形、坡度和形状不同的对比小流域(M1和M2)实验场,面积分别为0.35 km2和0.19 km2,以原型小流域为强化观测单元,建设阵列雨量站1处,雨量站、墒情站20个,地下水位观测井15个,流量监测量水堰4处,并在对应的地下水位观测井和量水堰布设19个水样监测点,开展流域产流、产污、产沙、水生态及汇流机理综合实验。

在以上两个小流域实验场内,设计不同典型下垫面条件的天然坡面径流实验场2处(建设面积5 000 m2,每个坡面规格为梯形构造,两底分别为65 m、35 m),建设土壤水FDR观测阵列各1处,建设壤中流、地表径流嵌套测流池各1处,开展坡面降雨径流实验,研究不同坡面的地表与壤中流过程;同时设计坡面人工降雨径流场2处(建设面积240 m2,其中设计降雨面积为200 m2,每个坡面5 m×20 m=100 m2),安装人工模拟降雨系统和地面径流监测配套系统设备1套,为了更好得应对模拟降雨时的要求,在以上设计内容基础上新建提水泵站、蓄水池和输水管道1套,建设土壤水FDR观测阵列各1处,地下水观测井各4处,研究垂向土壤不同深度的水分、地下水文过程,以及各个环节的相互作用机制。

2.2 嵌套式强化观测流域

根据项目建设目标,屯溪以上嵌套式强化观测流域按大小嵌套不同面积布设不同密度的雨量站点,呈村以上流域现有4个雨量遥测站,增加8个雨量遥测站;呈村至月潭区间现有4个雨量遥测站,增加9个雨量遥测站;新亭以上流域现有4个雨量遥测站,增加4个雨量遥测站;月潭、新亭至屯溪区间现有10个雨量遥测站,增加9个雨量遥测站,合计新增30个雨量遥测站;在月潭水库增设1个水面蒸发要素监测站,1个气象监测站;在流域有代表性的测点增设10个墒情观测站和10个地下水位监测站;恢复呈村水文站1个,在原型小流域附近的中和村新建1个水文断面,各安装1套H-ADCP。具体嵌套式强化流域站网布局见图4。

2.3 水文综合实验与分析测试中心

建设水文综合实验与分析测试中心,对小流域进行精细化监测分析,对水分和污染要素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进行水质和同位素监测分析。水文综合实验与分析测试中心拟建于安徽省黄山市甘棠镇河海大学黄山培训中心,主要由土壤分析室、样品预处理室、水质检测实验室、流域生态学实验室组成,配备液态水和水汽同位素分析仪、土壤要素分析仪、实时荧光定量基因扩增PCR仪等50台套仪器设备。

2.4 远程接收中心

远程数据接收中心拟建于安徽省黄山市甘棠镇河海大学黄山培训中心,数据共享形式如图5所示。拟架构流域水循环及相关信息一体化的采集与传输网络系统,建立数据库,配套应用软件系统,实现实验站野外监测数据的接收、处理、存储、应用、共享等功能,充分发挥实验站的价值。

3 结论

在已有设施的基A上,通过嵌套流域的强化原型实验,揭示变化环境下南方湿润地区流域水文及伴生过程的变化规律,结合传统站点观测、遥感、大气模式再分析及数据同化系统技术,发展新时期流域多尺度全要素水文过程模型,以新安江模型理论方法为核心,以现代陆面过程模型和流域水文模型为框架,发展新一代水文模型系统,建设流域大气-水文-生态综合模型,对于水文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整个嵌套结构的各节点均利用无线网络进行连接,实现了采集、上传、分析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是未来水文水资源实验站发展的必由之路。希望在本实验站的嵌套式强化观测流域设计方案的实际应用,能够为解决精确多尺度水文模型的建立,提供一定的实际经验。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刘宁,高波.当代水利科技前沿[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LIU Ning,GAO Bo.Contemporary water conservanc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ntier.Chinese[M].Beijing:China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ess,2006.(in Chinese))

[2] 芮孝芳.水文学原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RUI Xiao-fang.The principle of hydrology.Chinese[M].Beijing: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ess,2005.(in Chinese))

[3] 徐宗学,李景玉.水文科学研究进展的回顾与展望[J].水科学进展,2010,21(4):450-459.(XU Zong-xue,LI Jing-yu.Progress in hydrological sciences:past,present and future.Chinese[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10,21(4):450-459.(in Chinese))

[4] 张金村,芮孝芳.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理论与方法述评[J].水科学进展,2007,18(2):277-292.(ZHANG Jin-cun,RUI Xiao-fang.Discussion of theory and methods for building a distributed hydrologic model[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07,18(2):277-292.(in Chinese))

[5] Walter M T,Brooks E S,McCool D K,et al.Process based snowmelt modeling:does it require more input data than temperature index modeling?[J].Journal of Hydrology,2005,300:65-75.

[6] Reed S,Koren V,SmithM,et al.Overall distribut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results[J].Journal of Hydrology,2004,298:27-60.

[7] 张彦增,秦建文,乔光建.河北省平原区水面蒸发量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1,9(4):63-65.(ZHANG Yan-zeng ,QIN Jian-wen ,QIAO Guang-jian.Changing trends of water surface evapora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plain area of Hebei province[J].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2011,9(4):63-65.(in Chinese))

[8] Michaud J,Sorooshian parison of simple versus complex distributed runoff models on a midsized semiarid watershed[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94,30(3):593-605.

[9] Beven K J.Linking parameters across scales:subgrid parameterizations and scale dependent hydrological models[J].ydrological Processes,1995,9:263-282.

[10] Beven K J.Changing ideas in hydrology:the case of physically-based models[J].Journal of Hydrology,1989,105:157-172.

[11] Woolhiser D A.Search for physically based runoff model a hydrologic El Dorado?[J].ASCE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1996,122 (3):122-129.

[12] Robinson J S,Sivapalan M.Catchments scale runoff generation model by aggregation and similarity analysis[J].Hydrological Processes,1995,9:311-330.

[13] Koren V.Hydrology laboratory research modeling system (HL RMS) of the US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J].Journal of Hydrology,2004,291:297-318.

[14] Loague K M,Freeze R A.A comparison of rainfall-runoff modeling techniques on small upland catchments[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85,21(2):229-248.

[15] 建云.中国水文预报技术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水科学进展,2010,21( 4) :435-443.(ZHANG Jian-yun.Review and reflection on China′s hydrological forecasting techniques[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10,21(4):435-443.(in Chinese))

[16] Liu J T,Chen X,Zhang J B,et al.Coupling the Xinanjiang model to a kinematic flow model based on digital drainage networks for flood forecasting[J].Hydrological Processes,2009,23(9):1337-1348.

[17] Peng D Z,Xu Z X.Simulating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stream flow in the Tarim river basin by using a modified semi distributed monthly water balance model[J].Hydrological Processes,2010,24(2):209-216.

[18] Lin C A,Wen L,Lu G H,et al.Real-time forecast of the 2005 and 2007 summer severe floods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of China[J].Journal of Hydrology,2010,381(1/2):33-41.

文化设计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策略;方法

在建筑设计的工作中,通常需要进行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化,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的工作开展是在建筑设计的招标工作完成之后,中标的设计单位需要与建筑的建设单位进行接洽,对于建筑物种的一些细节进行必要的探讨,对于建筑设计中的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优化,这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本文就针对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化工作中的相关问题予以分析探讨。

一、开展建筑设计方案优化工作的意义

在建筑设计方案的招标的过程中,中标的设计方案会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其他方案,但并不是说中标的方案是完美的,因为在建筑方案的设计过程中不允许设计单位与建设单位之间有过多的交流,这就使得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方案的设计过程中,不能完全的与建设单位进行设计思想的交流,在这样的情况下设计出来的方案是很难完全符合建设单位的设计要求的,另一方面,为了加快招标的进度,通常在招标的过程中都要求设计单位进行概念设计方案,对于建筑中的具体的细节在设计方案中并没有反映,确定中标方案之后再进行设计方案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现代的建筑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的影响因素非常的多,法规、景观、环保、交通等各种内外部的制约条件都需要全面的考虑,在招标的初期,没有设计方案的初期模型或效果图,建设单位很难就此提出详细的要求,对于建筑风格、功能需求等的描述往往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在确定中标方案之后,还需要对建筑设计中的各项技术要求进行进一步的细化,确定出详细的建筑设计方案。

在建筑设计方案的招标过程中,参与竞标的设计方案是各种各样的,招标的过程同样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在招标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各种设计方案中的亮点,以及有使用价值的设计思路,在招标工作结束之后,中标的单位,能够通过与其他设计单位进行比较,找出自身的设计方案中的不足,对自己的中标方案进行改进与优化,由此可见,进行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化是有重大的意义的。在一些大型的复杂的建设项目中,设计方案的优化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建筑设计方案的招标工作结束之后,建设单位不能忙于开始建设工作,要对设计方案进行深入充分的优化,对于设计中的各项工作予以明确,这样才能为后续的工作打好基础,有利于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的原则及方法

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化是建筑设计工作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展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有的建设单位在开展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化的过程中,采取了错误的方法,导致对招标方案的改动不仅没有起到设计方案优化的作用,反而使原有的设计方案遭到了丑化,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化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正确的优化方式来开展优化工作。

1、自顶向下的开展优化工作

中标的设计方案大多采用的是概念设计,在设计方案的优化阶段要开展具体的、深入的方案设计,这时要首先进行宏观上的优化设计,对于本阶段需要完成的重要事项予以重点的关注,对于具体的局部的细节可以在工程的设计阶段进行详细的设计,在后续的设计工作中有可能会对一些早早确定的设计细节进行废弃,以达到优化的目的。

2、坚持中标设计方案中的核心内容,杜绝颠覆性的方案修改

大型的项目建设中的中标方案是受到建设单位的高层的领导的认可的,并且在法律中是具有明确的规定的,在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化工作中,不能对设计方案进行颠覆性的修改,只能充分的挖掘原有方案中的亮点。

3、方案优化的过程中应该选用专业的设计人员

在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化工作中,很容易出现对中标方案的丑化现象,造成这样现象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其中的主要的影响因素是非专业因素的影响,很多建设单位的领导强行的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应用于建筑设计的方案优化中,对建筑设计师的设计空间有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化工作要能够保证优化之后的方案具有合理性与科学性,这是一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的工作,建筑师在方案的优化工作中要能够运用专业的技术手段与方法,在优化工作中起到主导的作用,建设单位要给予建筑设计师充分的优化权力,促进优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建筑设计方案优化工作中应该注意的要素

1、建筑设计方案优化工作中的成本要素

在建筑的设计中对成本指标必须严加控制,在建筑方案的设计阶段,设计单位关注的是建筑成本的估算,但在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化阶段,需要结合中标方案中的各项设计内容,对成本要素进行分析,并开展基于成本的各项技术指标的协调工作。

2、建筑设计方案优化工作中的功能要素

在方案的优化阶段,建筑设计方案的初步形态已经显现,这时需要对中标方案中的功能要素进行分析,并对相应的功能要素进行验证,在对功能的梳理、分析的过程中,往往会激发出新的创意及想法,使得建筑设计方案中的功能要素更加的完善。

3、建筑设计方案优化工作中的文化要素

建筑设计中的文化要素通常难以用具体的语言来进行描述,但是其涉及的范围十分的广泛,涉及到建筑单位的组织文化、风格定位、地域风情、民族、文脉、历史等各方面的内容,建筑设计中的难点之一就是对建筑物的文化要素进行正确的把握、合理的表达,要想在招标工作中,设计方案得到认可,对文化要素进行独特的诠释是非常重要的,在设计方案的优化阶段,同样需要对建筑设计中的文化要素进行反复的推敲、论证,对建筑物进行准确的文化定位。

结束语

为了保证建筑工程设计的质量,很多大型的建筑项目在进行设计方案的选择的过程中,都会以招标的形式来进行,而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化逐渐成为建筑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能够有效的提升建筑项目中的设计方案的质量,这就需要建设单位重视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化工作,在优化工作中遵循优化原则,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设计方案的优化。

参考文献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