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098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4分钟。
数字化档案室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一、数字档案室建设的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做好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要采用更为先进的集约化、现代化和社会化管理方式。数字化档案室是顺应时展的需求,满足和适应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需要;此外,数字档案室的建设,也是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能够真正实现档案资源共享,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当然,随着档案管理工作量的不断加大,难度也越来越高,通过数字档案室的建立,能够让档案的收集、利用和查询变得更加简单,实现档案查准率和查全率的提升。
二、数字档案室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基础设施建设。在数字档案室建设中,首要任务就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档案室建设应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前提下,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对档案存储数据容量、网络访问量和数据操作强度等进行估算,在硬件设备选择、软件系统和网络构建的建设中应为未来设备扩充、系统升级和网络扩建留下余地。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有三部分内容:1.网络建设。建立独立的档案数据网,便于档案数据整理、加工、存储和管理工作的进行。但是,档案数据网要与互联网进行物理隔离,并根据实际情况和办公网、业务网逻辑隔离。另外在与办公网、业务网交换数据的过程中安全措施要做到位,必要时可配置专门的计算机连接到办公网、业务网中。2.硬件建设。对于数字档案室中的硬件而言,服务器、扫描仪、终端机、打印机、UPS不间断电源以及磁带光盘等设备要具备稳定的性能,能够正常工作,并且必须符合数字档案海量存储、查询和管理的需求。3.软件建设。电脑操作系统性能必须良好并和硬件相匹配,同时选择与硬件匹配的扫描软件、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具备较高的安全性、稳定性。配置的数据管理系统要满足目录、多媒体以及全文等数据的搜索需求,可设计档案查询利用系统、档案进馆报送管理系统、数字档案室管理系统等档案管理应用平台,便于更好地采集、加工、存储和利用各项数据信息。
(二)数字资源建设。在数字档案室建设中,数字资源建设是最核心的内容,档案室要建立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以及媒体数据库等,并对数字档案数据信息进行统一存储、管理和利用。1.目录数据库建设。在建设目录数据库的过程中,要按照相关的业务标准和规范,力求所有室藏档案电子目录的全面、真实与完整。2.全文数据库建设。第一,电子文件归档。在管理中必须科学规范,要满足国家档案局制定的《基于XML的电子文件封装规范》《板式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需求》以及《文书类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等要求。第二,制作档案数字化。在数字化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纸质档案数字化实施细则》中的各项要求进行。3.媒体数据库建设。在建设媒体数据库的过程中要严格落实国家和省的规定要求,进行音像档案、照片档案等内容的数字化加工,同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三)制度建设。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才能确保数字档案室建设顺利开展下去。各档案室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对现行数字档案室管理制度作出补充,改善其中不合理的地方,主要应建立以下6种制度。1.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办法。对电子文件归档的责任、范围、程序、格式以及方法等进行明确,并制定电子文件归档的质量要求。2.档案安全保密制度。对电子档案安全管理职责要求作出具体的规定,同时制定有效的措施方法。严格划分好网上利用权限,明确档案资料的阅读使用范围。3.档案数据网上查询利用制度。要对档案数据的网上查询利用范围作出规定,并明确具体的查询利用程序和方法,以及相关的安全要求。4.档案数据管理维护制度。对档案数据入库、管理、修改以及备份等操作方法,及其具体程序等作出规定。5.电子档案鉴定销毁制度。对于需要鉴定销毁的电子档案,要制定需要遵循的原则,及其主要的技术要求与方法。6.档案数据网及信息设备维护使用制度。要对数据档案操作管理规范加以明确,制定出可靠的计算机等信息设备维护使用方法。
数字化档案室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水利档案 数字化建设 实施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048-01
随着水利建设迎来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大量具有重要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图纸、声像、实物等资料,以桐乡市水利局为例,现拥有室藏六大门类传统档案,涉及文书、科技、行政执法、水资源、会计、特种载体等方面,是桐乡水利建设成果的历史记录,也是未来水利事业更大发展的重要信息资源和决策依据。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对档案的传统管理模式和利用方式提出了挑战,转变水利档案传统工作理念和管理模式势在必行,桐乡市水利局档案室紧跟数字化建设步伐,已完成室藏档案数字化案卷级、文件级全文扫描并挂接图像。现结合档案工作实际,谈谈水利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的实施。
一、实施水利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前期工作
1.加强领导,规范管理是实施水利档案数字化工作的保障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领导重视和支持,水利档案数字化也一样,局领导具备良好档案意识,建立档案领导小组,健全档案工作网络,完善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规范,使档案数字化工作有章可循;在日常工作中,促进档案数字化工作与其他业务科室工作同计划、同布置、同落实、同考核,把档案数字化工作纳入全局工作计划,作为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列入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
2.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是实施水利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前提
水利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档案信息,发挥档案信息的快捷传递、方便利用等优势,由于水利工程档案数量大、形式多,只有推行档案数字化建设,才能有效地保护传统载体档案原件。我们对室藏存量保管期限在永久、长期的档案摸底统计,约有19多万页需要数字化,如此巨大的工作量仅靠本局档案员是难以完成的。我们制定“自建与外包相结合”的方案:(1)目录数据库建设和新增档案全文数字化由局档案室负责;(2)存量档案数字化全文扫描采用外包方式;(3)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两方面同步建设;(4)为加强档案数字化外包安全管理,要求外包方在数字化过程中严格遵守《档案数字化外包安全管理规范》。
3.加强投入,完善设施是实施水利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后盾
水利档案数字化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了档案数字化专项资金;引进了“龙宇”网络版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搭建了科室之间的网络应用平台,在档案信息输入、处理和输出、登记备份过程中实现同步数字化,在获得许可权限下还可通过网络查阅档案,实现档案资源共享;硬件方面:建成了符合安全技术标准的微机房,配置了档案专用服务器、更新了计算机、高性能双面打印机、高速扫描仪、数码相机、防磁柜等现代化档案办公设备,确保档案数字化建设顺利进行。
二、水利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实施
1.建立统一规范体系
将室藏档案数字化工作质量落实到每个环节,对六大门类档案数字化的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实行统一,按照《桐乡市纸质档案数字化操作规范(试行)的通知》、《桐乡市综合档案室电子目录数据库结构与交换格式(试行)》的要求,确定工作流程:各业务科室形成的数字档案由各科室按分类号在龙宇软件中录入案卷目录及卷内目录,以纸质档案目录数据库为依据,将每一份图像文件命名为档案目录数据库中该份文件的档号;设定扫描技术要求:永久或长期保存的采用彩色模式扫描、普通文件采用黑白二色,分辨率选择200dpi;一般纸质过薄或超厚的采用平板扫描,纸张状况好的采用高速扫描方式以提高工作效率;图像先扫成JPG格式,经过图像处理之后,采用多页tiff格式存储;用于批量挂接代替原件保存、利用及移交综合档案室。保证水利档案数字化工作质量。
2.建立高质量的数据库
加强基础工作,建立准确完整的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一是按照局档案分类方案,按目录进行规范条目录入,共录入电子目录 2.6万条,基本实现室藏档案目录机检,满足快速检索利用的需要;二是对2001年以来室藏的永久、长期(30年)档案利用外包方式进行扫描和挂接,共完成全文扫描扫描19.7万幅,并全部在桐乡市档案局进行了登记备份;三是加强数字化工作质量控制,在档案扫描、图像处理、图像存储、数据校对、数据挂接、整理还原、案卷入库时层层把关,确保扫描件符合桐乡市纸质档案数字化操作规范的要求,目录数据与全文数据挂接准确无误,使档案查询效率高、使用方便快捷,提升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经济建设的水平。
3.建立数字化后期保障机制
档案利用网络化是加强数字化建设,推进水利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最终目的,目前本单位利用龙宇档案网络版,给每个科室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为查档人员随时提供资料查询和传递,提供部分在线检索和阅档,拓展利用功能,进一步提高档案利用水平,便档案特别是利用率明显提高。同时在技术上对计算机系统通过注册检查、防火墙、权限查检,系统日记、自动备份等方式,加强数据及系统安全。
档案数字化的实施将极大促进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改变档案管理方式,对推动水利档案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档案数字化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在工作中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确保水利数字档案能为水利建设提供高效良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朱艳莹,浅谈新时期事业单位档案的数字化管理[J].当代经济,2011(6).
数字化档案室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基层;档案室;信息化;建设
传统基层档案室模式与社会发展格格不入,无论是硬件设备、规章制度、管理体制,还是人员结构、工作方式等都不适应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基层档案室信息化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将馆藏档案进行全面数字化处理,现在普遍使用的方法就是将基层档案室所有档案信息通过手工著录、扫描等形式,全部以数字记录方式存储到光盘、磁盘等计算机的各类存储器中。基层档案室馆藏信息向数字化转化是基层档案室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
但是进行数字化扫描必须购置相应的扫描设备、计算机等硬件设备。平板扫描仪扫描价格便宜,但速度慢,不适合基层档案室短期内完成数字化转化的要求。快速扫描仪适用于基层档案室数字化建设,但价格昂贵,同时,相应的支持软件也价格不菲。扫描形成的是图像格式的档案信息,如果要实现此类格式信息的全文检索,满足条件的软件更是天价。对于基层档案室来说,购买一套完整的快速扫描设备和软件不是容易的事,并且档案信息数字化过程完成后,花费大笔经费购置的设备有可能闲置或贬值,经济效益和长期效应不很理想。另外,扫描档案信息的工作量大,要短时期完成数字化转换工作,人力需求量很大。人力、财力问题将成为基层档案室信息数字化面临的挑战之一。
一、构建网络实体。配备管理软件
将纸质档案信息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就是为了让档案信息变成流动的、有生命力的资源,要实现这一点,必须依靠网络。构建基层档案室内部局域网,并接入外部网或者互联网,是信息化建设得以进行的必要基础。只要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充足的设备,很容易按照自身要求构建起网络实体,但又涉及到经费来源问题。
有了网络,没有相应的档案管理软件,硬件就会像一盘散沙,无法运作。现在市场上专业的档案管理软件种类很多,但是从经济实用角度出发,适合档案部门的不多。如果采取自己开发研制的方法,在时间和人才方面又会出现困难。信息化建设时不我待,研制一个系统的专业的档案管理软件短期内无法完成。档案部门既懂网络、计算机技术,又懂档案知识的专业人才非常缺乏,这就给独立开发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一些单位采取与公司合作开发的办法,但也会存在经费、时间和保密安全等问题。具体采用什么方式,各单位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经济适用、功能齐全、安全保密、操作方便等原则来决定。
二、改变工作方式,健全工作规范
信息化建设的第一个成果就是馆藏档案的数字化,馆藏档案大部分以数字形态存在,以往适用于传统纸质载体档案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于管理数字化档案了,必须改变工作方式,建设工作规范。
以往传统的档案利用流程,是利用者确认身份后,提交利用目的,然后由档案工作者查阅档案目录,再进入库房提取档案原件,交于利用者阅览。随着信息化进程,这一过程将发生改变。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使得利用者不必到馆,在网上就可以直接查阅档案目录信息和部分档案全文信息,或者到馆经授权后,自己在计算机上查阅相关档案信息,以往繁琐的工作步骤消失。
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利用方式的便捷是令人欣喜的,但这种改变和以后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都是档案工作者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例如,档案征集在网上完成,或者以电子文件形式将档案移交到基层档案室。但是档案信息格式、结构的不一致、不兼容、无法转换,给档案工作带来麻烦。诸如此类,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要求必须尽快制定新时期工作规范和标准,这些规范和标准不但要制约基层档案室,而且还要对档案形成阶段的文件发生作用。未来的信息化社会是规范化、标准化的世界,不符合规范和标准寸步难行,档案工作也是一样。
三、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调整人员结构
基层档案室信息化建设就是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为社会和公众服务。作为信息化社会的档案工作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电子文件管理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基层档案室的信息化建设要求不断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树立为社会和公众服务的意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强化服务意识,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
信息化进程导致工作方式的变化,同时人员结构必然随之发生改变。利用服务人员、网络和数据库维护人员、专业计算机硬件人员等将是基层档案室工作人员的中坚力量,以往传统基层档案室中的档案整理人员、档案调阅人员等将逐渐减少。如何调整人员,合理安排工作岗位,达到最大工作效率,基层档案室必须慎重决策。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进一步发展,信息高速公路进一步拓展,数字化数据、信息将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任何人和机构只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均可拥有和使用数字档案信息。在这个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档案工作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档案工作者需要不断摸索,研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同时,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兴起和繁荣、政府上网、全社会信息化的浪潮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意识,将会在资金、技术、人员、观念等方面给基层档案室带来巨大的机遇,为基层档案室迎接挑战和克服困难创造优越的外部条件。可以说,信息化建设向基层档案室提出挑战,也为基层档案室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档案馆工作基础》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1.6
数字化档案室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摘 要 企业医院综合档案的管理,由收集信息到利用档案,以数字化的形式管理档案,会给医院带来社会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档案 数字化
企业档案信息数字化是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它把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存贮,以网络化的方式互相连接,从而提供及时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它的出现给现有的医院档案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医院档案信息数字化是计算机大量应用于医院管理的必然结果。首先,医院档案部门出于自身管理需要使用计算机管理档案,形成了大量的数字化档案信息。一是自动编目,二是自动检索,三是对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进行辅助立卷,自动进行转档等。其次,计算机大量应用于医院管理,产生了大量的数字化文件,进而产生了数字化档案。
医院数字化档案的建设
在医院建设数字化档案,是医院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今后发展的目标。这需要从以下3方面入手:首先,医院现存档案的数字化建设。主要是将档案进行普遍、全面的数字化处理,即将档案室的所有档案数据通过手工著录、扫描等形式,将档案信息由各种物理载体形式体现出来的信息,全部以数字记录方式存储到光盘、磁盘等计算机的各类存储器中,完成现有医院档案室的室藏档案信息向数字化转化的过程,这是数字化资源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这也是传统档案室向数字化档案室过渡较为稳妥的办法之一。其次,从现有的档案工作体系逐步向数字化体系转化,建立和健全一套完善的数字化档案工作体系。数字化档案工作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数字化档案的收集、保管、利用等档案工作的基本环节以及各项新规章制度的制定。①数字化档案的收集。它不同于以往的纸质档案收集,对纸质文件生成阶段的管理,档案工作者很少直接参与,一般只要把好归档接收环节就行,对于数字化文件如果也简单照搬这种管理方式,发现了问题可能无法挽救。数字化档案的收集工作体系,要求采用以前所说的文档一体化管理方式,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数字化文件的内容(包括文本、图形、声音、影像等)、背景(包括文件产生的原因、形成过程、各阶段的责任者等)等信息的完整性,使它不至于时过境迁后将文件形成的背景、运行环境等信息被丢失或坏掉。数字化文件和档案一体化管理是数字化档案管理的根本方式。②数字化档案的保管。现阶段的数字化档案的保管应采取将记录向人读介质输出;暂时以原格式保存记录;应用现有技术克服技术过时;将记录转换到标准格式等。③数字化档案的利用。④数字化档案室的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
档案工作者的素质
数字化档案室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创建档案信息化“三位一体”建设新模式。“十一五”期间,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步形成了电子文件中心、电子档案中心、数字档案馆建设“三位一体”交互发展的建设格局。在全面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电子文件中心建设进入了电子政务建设的一盘棋,电子档案中心建设进入了本地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一盘棋,数字档案馆建设进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一盘棋。
常州市档案局通过自身实践探索,开展了一场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拉开了全国电子文件中心建设的序幕。2007年4月,国家档案局在常州召开“全国电子文件中心建设经验交流会”。常州市作为首家现行电子文件中心作了经验交流并现场演示,电子文件中心建设便在各地相继展开。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是江苏率先开展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新模式,目前已建成电子(现行)文件中心60个。全省各地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已成为本地区政务信息公开场所,为推进档案馆“五位一体”现代档案馆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江苏省电子档案中心建设项目,是按照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意见》“全省基础性、公益性、标志性信息化工程”目标努力构建的。项目较为完整地应用国际标准OAIS的先进理念,按照文档一体化和馆室一体化原则,已基本完成“一库三平台四中心”的建设目标,并在电子档案采集、移交、长期保存和开发利用等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如研制完成与c A认证及数字签名相结合的电子文件采集封装技术;率先应用国家新标准,实施电子档案长期保管格式转换并实现版权机制,保证电子档案的长期有效性;结合国家最新元数据标准研制出台30多种目录数据库结构700多个数据项,研制100多项元数据并应用于软件开发;率先采用微软先进的servlet技术构建“信息平台”,档案信息服务特色鲜明,功能较为强大,页面展示达到国际水准;率先攻克对于省级机关大量非结构化数据采集的难关,基本开发完成可视化采集工具并投入应用,实现了对办公自动化等系统产生的电子公文的可视化采集和电子档案移交。全省综合性档案基础数据库规模已达到12TB左右。
2010年全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宣贯会在江苏召开。全省各地认真贯彻执行会议精神,紧紧依靠当地社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加强“三网一库”建设,充分利用各种政务网平台、公众网平台以及各类网络资源,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集成建设适应数字档案现代化管理需要的应用平台,开发应用符合功能要求的管理系统,推动馆藏档案资源数字化、增量电子文件归档化,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开发和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等方面,逐步实现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化管理以及分层次多渠道提供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和社会共享服务。2011年9月,地方标准《数字档案馆建设规程》(DB32/T1892—2011)。2012年2月,省档案局印发了《江苏省数字档案馆等级评估办法》,对全省数字档案馆建设做出规范和要求。同年4月,首家AAAAA级数字档案馆一太仓市数字档案馆诞生。目前苏南地区数字档案馆建设发展形势良好,苏中地区加快推进。
档案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成绩显著。从1988年开始,全省档案部门就致力于档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2002年《文书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结构和交换格式》(DB32—2002)地方标准,2009年30个专题数据库结构标准。全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积极开展馆藏档案的目录数据库建设、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建设,逐步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进程。截止到2010年年底,全省形成各类电子目录1亿条,已划控档案1.1千万条,已对社会开放档案600万条,原文数字化约1.1亿页、照片52万幅、影片音像39万分钟,涉及经济建设和民生专题数据库已达74种。全省包括目录、全文、多媒体等数字档案资源总量位居全国前列。
2006年,省档案局制定了《江苏省档案信息化保密管理办法》,对档案数字化单位和档案数字化进行备案制度,此项工作作为省档案局24项行政权力之一,确保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安全。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馆藏档案数字化方案,本着积极、稳妥、实事求是的原则,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在做好鉴定、整理、分类的基础上有序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多种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室藏档案数字化工作,积极争取领导支持,舍得投入,不少单位和档案馆档案数字化率达到100%,并通过数字档案室系统或电子文件中心等,向同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移交具有永久和长期保存价值的电子目录和电子档案全文。
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初见成效。为深入贯彻《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积极开展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地方标准研制。2011年9月组织制定的《数字档案馆建设规程》、《电子档案基础元数据数据库结构和封装格式》和《档案数字化操作规程》等地方标准由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数字档案馆建设规程》结合江苏实际,引进国际先进经验和OAIS架构模型,明确了数字档案馆建设基本技术框架,规范了软硬件平台的技术方法和标准,创造性地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数字档案馆和数字档案室评估体系,制定了详细的评估细则及评分标准,成为全省切实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依据。
《电子档案基础元数据数据库结构和封装格式》是在国家《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文书类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基于XML的电子文件封装规范》等标准规范基础上,细化研究明确了电子档案基础元数据模型以及涉及公共馆藏和民生的30个基础电子档案专题数据库结构和目录数据格式。该标准通过江苏省电子档案中心的实践,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以综合档案信息资源为处理核心,对电子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管理,传输和提供利用的技术环节和要素进行了全面验证,效果显著。
《档案数字化转换操作规程》充分考虑了国家对档案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规定及国家与行业标准相关要求,明确了纸质档案、录音录像档案、照片档案、缩微胶片档案、实物档案进行数字化转换的操作要求,对原始档案准备、交接、转换设备选择、技术参数设定、存储格式、数据校验等做出详细规定,并且对操作规程、数字化文件存储、数据验收、数据备份、数字化成果管理、安全保密要求等做出了相应规定,通过规范性附录和资料性附录提供档案数字化转换流程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较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标准的研制与实施,对全省社会信息化和档案信息化工作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全面应用国家和地方系列标准,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相关业务系统中电子档案元数据,市县国家综合档案馆、专业档案馆数字档案馆的电子档案接收与管理系统等将得到有效规范,电子档案信息统一、规范,更加便于交换、传输、管理和存储,较好完成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向档案馆的移交工作,并以此作为全省各级各类档案馆(室)进行档案数字化转换的基本要求、数字档案馆和数字档案室考核评估的技术标准依据。
进一步加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2005年,根据国家档案局的《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和国家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江苏省档案局制定了《江苏省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办法》,2010年参与制定了江苏省《电子文件管理细则》,始终坚持电子文件管理覆盖所有门类、所有领域和全程管理的基本要求,着力加强本地区进馆单位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指导、审核和进馆接收工作。各级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档案部门根据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加强对所产生的电子文件进行全面采集、积累、鉴定、著录、归档,保证本单位产生的电子文件及时、真实、完整、有效地得到收集。
积极开展数字档案室建设,努力推动电子文件管理、档案管理应用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衔接,加强数字档案室系统的研发和应用,按照文档一体化、馆室一体化原则,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江苏能够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上取得一定成就,我们认为有一些基本经验。
坚持统筹规划、统一领导。准确把握定位,引领档案信息化建设长期、稳步发展。2004年10月,根据《江苏省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全国档案信息化实施纲要》和《江苏省电子政务建设意见》等精神,江苏省档案局制定了《江苏省档案信息化规划纲要(2005~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引领和推进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纲要》紧紧围绕全省“两个率先”建设目标,以档案信息化网络建设为基础,以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为核心,以深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目标,较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进程,全面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多年来,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全省坚持纳入规划,有序推进;统一标准,统筹建设;突出重点,分级建设;安全保密,注重实效;引导示范,逐步展开的基本原则,坚持融入社会信息化、依托党委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建设,坚持科技创新、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加强档案信息开发利用,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服务党政机关、服务人民群众为工作导向,以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为基础,以档案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深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目标,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等,推动全省档案信息化步入一个良性发展的新阶段。2005年,苏州市档案局在市委、市政府及信息办的支持下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级数字档案馆,建设完成了档案馆管理系统、机关档案室电子文件整理归档系统、现行文件查阅系统和档案局馆内外网站。无锡、常州、扬州、泰州、连云港等市也提出了与电子政务同步建设电子档案中心或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方案,得到了各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纲要》对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十二五”发展的开局之年,全省继续加强档案信息化规划编制工作,《江苏省档案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提出到2015年,形成结构合理、网络健全、管理有效、服务便利、覆盖全社会的现代档案管理和服务体系,满足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档案文化与信息需要,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推进全省档案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坚持科研项目引领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作用巨大。档案科技创新在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驱动作用。2004年,江苏省档案局印发了《江苏省档案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和《江苏省档案优秀科技成果奖励办法》。至今,全省共有84个项目列入省档案科技项目计划,48个成果评为省档案优秀科技成果。近lO年在国家档案局立项25个,获得国家一等奖2项,三等奖9项,在全国档案科技工作中成绩显著,名列前茅。全省档案科学技术研究在“十一五”档案事业发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江苏的档案科技项目研究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自主创新,注重科技成果原创性,解决工作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创立新的档案管理模式;二是超前思维,准确把握社会转型期档案学理论建设和发展规律,创立新的档案安全监管体系;三是集成创新,有机融合各种先进技术,着力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实现档案事业服务大局、服务民生;四是突出需求,围绕热点和难点,持续攻关,积聚引领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科技能量。科技项目提升了江苏的档案科技水平,推动了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了以项目带动工作、以科技促进发展的目标。
上一篇:数字化都市监管实施方案
下一篇:数字化改革方案{推荐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