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602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5分钟。
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经过sars等一系列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后,应急信息系统的建设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我国各级政府、各部门都把应急信息系统或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例如,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就是在以往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把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作为一个主要建设目标;卫生部应急指挥中心向社会公开招标,征集建设方案,等等。在政府推动下,应急信息系统建设已经进入一个高峰期。
应急信息系统的建设受到全社会范围的重视,这是一件好事。但同时也带来了问题:系统建设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多个相关项目如何统筹?怎样处理应急信息系统建设与业务处理系统的关系?应急信息系统的功能边界应该如何划分?等等。对这些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思路,应急信息系统建设的大规模投入就难以收到应有的社会效益,甚至象以前办公自动化和门户网站一样,变为一场“运动”。
本文试图对应急信息系统给出一个目标,描述“理想”情况下的系统模型和需求;在此基础上给出对整个应急信息系统规划的看法。
二、应急信息系统的目标和功能需求分析
应急信息系统的目标,就是配合危机管理的全过程,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大面积的、跨专业和部门的信息资源、处理资源和通讯资源的实时调度,使应急指挥过程更加科学化和可视化。
这里用到了一个超越“应急”的概念——危机管理,我们把支持危机管理作为应急信息系统的目标。wWw.lw881.com这是因为,要最大限度减少各种突发或紧急事件带来的损失,不仅仅要求我们在事件发生后做出迅速、准确的应对和处理,还要求我们在事件前期进行预警和辨识、在后期进行常态恢复。“危机管理”的三阶段理论更能指导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对突发或紧急事件全面、全程的支持。
显然,这一目标,不是一个单纯的信息系统可以达到的。它要依赖基础性的网络和多个专业化的应用系统,要依赖多种技术的支持。但是,越是复杂,我们就越应该分析清楚,那些是核心、哪些是基础、哪些是锦上添花;哪些应该先建,哪些可以后建。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利于复杂系统的建设和统一的规划。
我们用如下的三层逻辑模型表示应急信息系统及其支持系统的关系。
……
应急信息系统
信息处
理系统
通讯调
度系统
信息
采集
信息
调度
资源
调度
信息
表现
基本网络和通讯系统
辅助
决策
应用支持层
集成应用层
基础设施层
gis
应急信息系统的三层逻辑模型
各层的关系如下:最高层即是应急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它是一种集成式应用;专业化的信息处理系统和各种相对成熟的技术系统(如gis和call center系统)是构建应急信息系统的支撑性应用,我们称之为应用支撑层;而基本网络和通信系统是以上所有应用的基础。相邻层次之间有着双向的信息供求关系。
我们从对信息的处理角度来分解应急信息系统的功能目标。
任何类型和目的的应急指挥系统,都具有以下功能特性:
1、信息汇聚:从应急事件现场或监测网络采集到的各种信息,将被传输到信息汇聚点(应急指挥中心)。这些信息可能是直接事件现场的视音频信息,也可能是来自传感设备、监控设备的信息或信号,还可能是来自相关的专业化信息处理系统的数字化信息。
2、信息表现:应急信息系统应该有直观而准确的信息表现形式,为指挥员进行指挥调度和辅助决策提供最大的帮助。gis是一项广泛使用的技术,可以将危机管理所涉及的信息(如危机态势、应急指挥相关资源分布、应急方案等)在基础的空间地理图形上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指挥和决策人员直观地进行形式判断、形成决策或进行资源调度;各种信息还可能要借助一定的显示设备和显示控制系统表现出来。
3、信息调度:所有信息在汇聚点被组合和集中呈现,供指挥中心的指挥决策人员作为决策和调度依据;有时还要将信息分发下级指挥中心(或分中心)的不同的专业化处理系统进行处理,或从这些系统收集处理结果。
4、通讯和物资资源调度:应急指挥最终都表现为通过一定的通讯手段,完成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调度。例如警力的调度、救灾物资和设施调度、对事件现场的疏导和部署,等等。
5、辅助分析决策:在应急指挥过程中,提供一些逻辑分析模型、统计模型或预案,以及案例库中的参考案例,帮助指挥员进行理性决策;同时,应急信息系统还应记录下整个指挥调度的过程,形成完整案例,丰富案例库,为实现知识化、智能化的危机管理作积累。
以上是一个较为抽象的逻辑功能模型,它有助于我们把握应急信息系统的核心建设目标,合理运用各种技术和各种“物理的”系统。
三、应急信息系统与其它信息系统的周边关系
1、技术型应用系统与应急信息系统的关系
在应急信息系统建设领域的最大误区,在于信息系统功能需求分析的缺失——从需求的陈述(实质上是一种需求定义)直接跳到技术方案,甚至成为技术方案或产品的简单堆砌。以技术方案代替功能需求,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应急信息系统建设中的普遍现象。
例如,我们经常能在招标书或所谓规划中看到这样的做法:即直接把“数字录音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作为“需求”本身的内容,对具体的技术实施方案和产品型号进行招标,甚至还有的招标书把“数据库系统”也作为应急信息系统需求的一部份提出来。这里面缺少了对应急信息系统的实质内容和目标的把握,缺少了一个理性的论证和分析过程。这样的“需求”拿出来招标,多半会造成建设的混乱和失控。
并不是说以上的技术系统不能作为应急信息系统的一部分,相反,逻辑的功能最终都会落实为一系列“物理”的技术子系统。但是我们在进行技术子系统的划分和分包之前,有必要对有机信息系统的“原始”功能需求作一定义和陈述,为技术方案的展开提供理性的约束,而不会被技术牵着鼻子走。
例如,gis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成熟的技术,也已经形成相对独立运行的系统。独立运行的gis甚至可能成为整个应急信息系统中最主要的操作平台。这也是一些项目直接把gis作为一种“默认”的“需求”的原因。但是,应急信息系统是否要采纳gis,还要看具体的应用领域是否具备了应用gis的数据条件和环境。而且,即使有必要和有条件使用gis,也要从整个应急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出发进行分析,提出技术应用需求:
第一, 要实现应急信息系统与gis的双向联动。gis虽然可以独立运行,但在应急信息系统环境下,应该可以实现应急信息系统与gis的多种联动方式——包括双向的相互驱动和基于数据共享的独立操作,等等; 第二, 要实现应急信息系统与gis的底层整合。gis系统与应急信息系统应共同遵循一定的数据标准,产生和传递一致的数据;底层应实现数据库共享或公用。
第三, gis与其他系统的数据整合。gis的基础数据来自测绘部门,而应急指挥所需的“活”的应用数据往往来自其他业务部门,如建设、交通、气象、卫生,等等。为让信息系统能够运行起来而“一劳永逸”地导入数据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活”的地理数据,建立与数据源进行同步更新的完整机制,贯彻专用属性数据“谁使用、谁负责”和合理共享的原则,避免产生新的信息孤岛。
以上是应急信息系统中对gis的需求分析应该考虑的内容。只有对这些问题都分析清楚了,才可能对应急信息系统中gis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技术方案和造价作一正确判断。而这种全局的、客观的、中立的分析,恐怕要在请gis厂商提供技术方案之前完成。
在应急信息系统领域,类似的成熟技术系统还有call center、知识管理系统、视频会议和视频监控系统等。对这些相对成熟、“自成一体”的技术应用系统,都要作类似的分析,才能保证最后的应急信息系统是一个有机的、完整的、体现建设初衷的系统,而不是一组不分主次、繁复、独立的技术系统。
忽视需求分析或缺乏正确的需求分析方法,是存在于信息化建设的通病。对于应急信息系统建设而言,这种只有方案,没有需求分析的现象尤其有害。因为应急信息系统的建设几乎成了一种潮流,而且它同时承载着政府危机管理和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双重重任。缺乏对需求的分析和规划,会使应急信息系统建设失去理性,导致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与信息资源整合的精神背道而驰。
2、专业化信息处理系统与应急信息系统的关系
我们对应急信息系统的需求认识往往是始于“混沌”的。尤其是当因为信息系统缺位造成重大损失的时候,更是希望通过一个项目、甚至一个系统的建设毕其功于一役。但是,应急信息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危机管理中的决策支持,离开了专业领域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信息处理系统的支持,应急信息系统对科学决策的支持就会落空。另一方面,应急信息系统往往是跨管理部门、跨专业领域的系统,涉及多个专业系统。处理这种兼具“宽度”和“深度”的复杂需求的合理做法,是把项目进行分解,把应急信息系统建设与专业化信息处理系统进行合理划分。
一般来说,专业化信息系统负责专业化的信息监测和预警、信息处理;应急信息系统则负责信息的汇聚、分析,以及对会商、决策和资源调度的支持;二种系统之间通过共同认可的标准来实现信息传递和工作协同。应急信息系统从专业化信息处理系统中收集预警监测的结果;应急信息系统则向专业化信息处理系统提交信息加工请求并收集信息处理结果。
检验是否较好划分了专业化信息处理系统和应急信息系统界限的直接办法,是看二者之间是否有足够的独立性。一个好的规划和设计应该是这样的情形:应急信息系统本身不一定很“专业”,但它能与很专业化的信息处理系统高效地协同工作。应急信息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对跨专业的、公用资源的调度能力;专业的判断和业务流程应该留给专业化的信息处理系统。从这点上来说,应急信息系统其实需要有一定的“通用性”。通用性越好,它动态“接入”不同专业信息系统的能力就越强,整个大系统的“应急”能力也就越好。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针对sars的预防和控制建设了一个公共卫生应急信息系统,如果它不能百分之八十、九十,甚至更高比例地应用到其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上,那么它的规划和需求定义就是失败的。相反,如果我们在进行需求分析的时候,能把专业化事件处理的差异性需求尽可能地体现在“应用支持层”的专业化信息处理系统中,那么无论是作为通用应急指挥平台的公共卫生应急信息系统,还是专业化的传染病管理信息系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各种科研信息系统,等等,都能沿着相对稳固的需求轨迹发展。
四、应急信息系统的规划与标准化
现在我们跳出单个应急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来看看多个系统——或者说整个城市级别的应急信息系统——的需求,或者说一种规划。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我们如果采用一个相对通用的“应急信息系统”和一系列专业化信息处理系统,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面向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信息系统“两层”构架。也即从理论上说,可以构建城市级别的唯一的、集中的、公用的应急信息系统平台。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两个因素制约这种“两层架构”模式。一是系统的规模和负载问题;二是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
根据系统论的原理和系统工程实践经验,每个系统下辖的子系统个数是有限的,超出这一限度,不仅系统的业务负载和复杂度会难以承受,为保障系统运行可靠性所付出的代价也会十分巨大。我们通常采用系统分级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在应急信息系统建设中,就是通过建立一些区域的或“领域”分中心来分担“总中心”的负载和复杂性。
但是,采用分中心的“三层”构架,应该满足两个先决条件。否则,就有可能使整个城市的应急信息系统更加混乱和难于管理,操作起来无所适从,甚至变成一盘散沙,为信息资源综合增加新的负担。
第一个条件,还是比较、分析和论证。在具体的城市危机管理环境中采用三层构架,一定要有与两层构架的对比分析。三层系统的优势在于其上的业务操作流程通常可以更好吻合现有管理体制;劣势是分级处理带来了额外的信息分配和汇总的效率开销,甚至为一些导致低效的“门槛”创造了条件。我们对架构进行分析的结果,应该不仅仅是一个构架的模式,而且有具体的构架实施方案,包括对弱点的分析,以及弥补的方法,作为系统后续建设的前提条件。这是应该在决定建分中心之前完成的。
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对于城市应急信息系统的构架模式选择,盲目模仿或是“拍脑袋”的情况还是很多的。构架的选择往往不是对流程科学性、系统运行效率、系统建设周期和投入、系统的可操作性等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的结果,而是避开业务整合的深层困难、对现有管理体制过分迁就和妥协的结果。这对于整个城市的危机管理和信息化建设都是非常不利的。
第二个条件,无论是二层还是三层构架,都离不开标准化基础。统一的数据标准制定应该在应急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层面,而不是某个具体的应急信息系统建设的层面来进行。在某个具体应用系统中谈统一标准的意义是十分有限的。即使每个系统都实现了“内部”的统一标准,也可能导致多个系统之间无法沟通。
对于标准化的认识,也是信息化建设中误区多多的一个领域。如把统一数据规划甚至统一数据库设计等同为数据标准化,把标准化局限于管理标准化而无视应用标准化,把应急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局限于应急事件的分级,等等。应用标准化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弱点和紧迫点,也是应急信息系统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如果能在国家层面整合专业化研究资源,组织面向应急指挥和危机管理的统一的标准化研究,则能有效促进整个国家的应急信息系统的建设;反之,如果我们不抓住应急信息系统这一建设背景,则不仅应急信息系统的建设不能进入有序状态,标准化建设本身也将摆脱不了滞后于信息系统建设的状况。(参考《把标准做“实”》)。
参考文献:
1. 《把标准做“实”》 黄以宽,《信息化建设》2005-1,2
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面对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的严峻形势,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下,各地区、各部门把应急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机制与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紧密结合起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深入推进“一案三制”为抓手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狠抓应急管理各项基础能力建设,积极妥善处置近些年发生的各类各级突发事件,自治区的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公共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认同度和参与度不断提高。
(一)注重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强化工作基础内蒙古自治区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要求,着力加强全区应急管理机构的建设。2005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总值班室的基础上,成立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与原有的政府总值班室合并,机构升格为办公厅内设的正处级行政机构,主要职责包括应急管理工作和总值班工作。2011年4月,为加强自治区应急管理工作,自治区编委又批准成立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应急指挥服务中心,为正处级事业单位。在此基础上,12个盟(市)及2个单列市分别建立了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部分旗县也根据当地的实际,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进一步规范了各类机构的工作职责。
(二)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制度保障内蒙古自治区近些年按照“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要求,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制,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应急预警、信息报送和责任追究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建立并严格执行主要领导现场组织指挥重特大突发事件制度,提高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队伍建设、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建设水平,健全突发事件报送系统、广泛进行应急法律法规和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与周边省市区的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建成自治区应急指挥平台一期工程等。
(三)深入开展风险防控工作,强化预防准备工作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内蒙古自治区近些年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类突发事件,大力加强风险防控工作,不断做实做细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体系从数量、质量各方面逐步深化。截至目前,全区共编制各类预案2.8万余件,全面覆盖了常见的各类突发事件。从2013年开始,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规定,各地区、各部门对正在实施的应急预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注重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卫生、气象、地震、水利、地质灾害、环境、森林防火、传染病疫情、农林病虫害、煤矿瓦斯等专业监测预警系统基本建成。
二、完善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2014年4月22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切实守好祖国边疆要强化应急处突准备,按照实战实用实效的原则细化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应急处置力量体系建设,完善应急指挥、联动处置、舆论引导一体化的应急处突机制,强化综合演练,确保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能够快速反应、高效处置、尽快平息事态,控制局面。”为自治区下一步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与问题导向,不断做实做细应急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水平。
(一)要突出共同参与,加强应急处置力量体系建设通过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政府、社会、公民的共治,已成为当代重要的社会治理模式。内蒙古自治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力量体系建设就是要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系统推进,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和各层各级的作用,加快构建政府主导、军地协同、条块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要强化军地协调机制,完善军地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的体系,加强物资储备、信息共享、指挥体系、救援队伍的军地沟通协调机制,实现良好对接。要根据我区的实际,借鉴兄弟省市的成功模式,全面落实与强化政府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领导作用,理顺应急委与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关系,理顺应急办和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特别要适当提升办事机构规格,增加应急管理人员编制和经费,提升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组织协调的力度。在大力整合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同时,组织规范志愿者队伍,鼓励社会各类主体的参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慈善协会等社会组织应当结合各自工作特点,协助人民政府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二)要突出依法治理,着力提高应急管理的法治化水平现代治理的核心是依法治理,应急管理也要实现依法进行,内蒙古自治区下一步要将法律规定和地方民情相结合,对《突发事件应对法》条文中的原则性规定进一步明确并细化,加强该法的可操作性。应及时制定该法的实施细则或出台相关条例,将应急法制落到实处。要更加明确权利主体、内容以及细化责任,要对突发事件应对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做出明确规定,要明确应急处置和救助分工,要加强事后责任追究,要对应急处置和救助措施方面进行细化和完善,如细化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和风险评估的标准、应急资金的调配与使用、应急机构的设置与职责、应急物资的储备和管理、应急责任的归属、信息报送的时限等。
(三)要构建一体化的应急处突机制,完善突发事件联动处置机制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不是单兵做战,要建立应急处置联动机制,有效汇聚合力,力求快速高效做好现场处置工作。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工作要进一步立足“大应急”,构建“大联动”的工作格局,健全应急管理责任体系,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分析机制,实现预警预测工作常态化,对可能引发社会稳定的风险因素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要狠抓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加强应急信息报送网络的建设,按照标准与规划先行的原则加强应急信息平台建设,明确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处置职责。要完善应急会商机制,提升合成作战的能力。要以应急政务信息公开创新为要求,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尊重和保障公众知情权,及时向公众最大限度地提供各类真实可靠的信息。要立足地区联动机制,实现突发事件的联防联控机制,在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通报、跨界处置、联合演练、资源共享方面切实开展合作。
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环境应急监测;应急指挥系统;环境污染; ArcGIS
中图分类号: X83 文献标识码: A
ArcGIS地理信息系统正在各行各业大展身手,为了实现环保行业的信息化,建立符合信息化发展需要,满足环保有关部门的管理需求,为环境管理者提供信息化保障,现在提供一个基于GIS平台作为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平台的架构系统。选用GIS技术作为信息平台的载体,不仅能够实现对污染企业、公共设施等可视化管理和分析,更能实现统一的信息交互模式,同时还针对环保部门的紧急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指挥、应急、处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决策支持。
1、 总体设计
1.1 实现数据资源的管理维护: 建立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和市政设施资源等数据库, 为市政设施管理和养护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实现系统数据的动态更新维护机制, 并为系统数据库扩展预留接口。
1.2 实现查询统计决策分析功能: 通过各种查询、统计、专题图和报表输出功能, 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查询检索和统计分析服务。
1.3 实现数据共享交换功能: 通过地理空间数据标准与数据共享交换技术, 达到与其它系统的数据共享,实现一数一源, 一源多用????的数据交换共享机制。
2、系统特点
2.1 GIS 系统通过与环保平台业务系统的紧密结合, 发挥出了空间信息相比传统数字信息的强大优势。构建一个以环境监测等信息综合管理查询于一体的信息平台, 大部分业务数据都与空间信息相关, 通过GIS 平台能更好地分析、展示相关信息管理数据之间的联系, 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更好的服务。
2.2系统基于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和3 层体系结构进行设计。编程实现在面向对象技术基础上, 采用组件( Component Based Development) 开发技术, 将底层模块封装为应用组件, 通过应用组件的组合搭建系统, 以实现软件模块的重用和软件的共享。GIS 应用系统的开发也是基于组件技术实施的, 这样可以方便地实现各功能子系统的一体化集成。
2.3 以关系数据库为中心的数据管理模式: 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引擎技术进行海量空间信息管理, 统一管理业务所涉及的所有空间数据图层, 满足空间数据工业化标准、TB 级数据管理, 高性能空间数据访问的要求, 提供基础空间信息的支持。
3、应急监测与指挥系统的系统需求与流程分析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指挥系统要求实现计算机网络环境下重点危险源、化学危险品的管理和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管理,为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预案管理,以及应急指挥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决策支持。
3.1 重点危险源的管理。生产企业集中存储的危险物品、工业生产过程中用到的危险原料、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都是危险源。对危险源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来管理。在数据库中记录危险源的地理位置、现存的污染物或者危险品和在特定条件下可能产生的污染物的名称、性质和来源、环境事故发生影响的范围、危害程度以及存储量等信息,实现对风险源的属性信息和地理信息查询,生成针对特定风险源的突发环境事故的应急防治办法及处置预案。
3.2 化学危险品的管理。能够造成污染的物质就是危险品。需要给危险品建立数据库,记录危险品的名称、理化性质、健康危害、监测方法、安全防护措施以及应急处理处置方法、实验室监测方法及用到仪器设备,实现计算机的快速检索和查询。
3.3 危险品的应急检测。发生突发性环境事故后,要求迅速查明该污染物的信息,为下一步的工作做好准备,污染物或危险品的监测有多种方法,不同的方法使用的检测仪器及原理也不同,可以将这些方法录入数据库,并配以相关标准、规范等参考文件,以备查询和检索,为污染物的监测提供帮助和辅助手段。
3.4 危险品的预警管理。某些危险品、危险源在特定的气候状况下,发生污染事故的频率较高,因此在这种特殊的天气条件下,应当能够查询出该种危险品,向有关部门发出预警信息,提高警惕,防止污染事故的发生。
3.5 决策支持与部门联动。当发生突发性环境事故时,要求环保部门迅速做出对策,有效的处理突发事故,最大限度的拯救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这种情况下,要迅速的调集相关人员,同时咨询专家做出决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一旦发生,一般靠某一部门或单位是无法快速有效地妥善处理的,因此,到重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应立即启动相关预案,及时上报当地或上级政府部门,由政府牵头,各部门协同作战。因此系统应具有应急预案、决策支持、部门联动、现场监控等功能,以辅助领导进行决策指挥,减少损失。
4、数据库设计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警网络系统主要管理的数据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环境专业空间数据、危险源数据、危险品数据、监测分析方法数据、应急监测联络组织数据、环境应急专家数据、应急监测车辆数据、应急监测数据、气象监测数据、应急事故处置预案数据、环境应急事故管理数据、环境污染事故案例数据管理、环境污染事故预警系统数据、环境污染事故污染扩散分析模型数据、污染扩散模拟事件数据等。这些数据中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环境专业空间数据可以通过GIS平台和关系数据库来进行管理,使得这些地理要素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互关联匹配。对于其它的数据可以使用关系数据库直接进行管理。在数据库设计过程中要遵循数据库的设计原则,可以采用实体- 属性(E- R)方法进行设计。
4.1 系统的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
系统的开发平台采用了ArcGIS平台,ArcGIS软件平台是一套全面的、完善的、可伸缩的GIS软件平台。在系统的开发工具方面,.NET在进行GIS应用开发和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时具有极大的优势,所以系统开发的主要工具是.NET。
4.2 系统实施方案
4.2.1.系统集成方案。系统利用GIS通用平台与数据库管理集成框架实现系统各功能模块,并采用了应用集成和组件集成的集成方式将各个功能组件组织在一起。
4.2.2 数据访问方案。对数据的访问使用的数据缓存技术,加快了交互速度和系统的响应速度。
4.2.3 数据交互与网络拓扑方案。整个系统运行于无线CDMA网络上。根据系统的组成结构,系统分为本地版和中心版,本地版和中心版的区别在于本地版只是关注本监测车的数据,而中心版需要监控整体的应急指挥状态。而总体数据的传输是基于数据采集通讯模块,通过该模块实现了数据库间的传递。中心版系统与监测车之间以及几台监测车之间基于无线网络进行连接和通讯,同时与数字采集通讯系统形成逻辑连接关系。
5、系统功能模块
系统的功能模块主要有:重点危险源管理子系统、化学危险品管理子系统、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子系统、环境应急指挥管理子系统、污染扩散模拟子系统、车载导航子系统、环境无线视频监控子系统、车载气象监控子系统、数据采集与传输子系统。
系统组成如图4所示:
5.1 点危险源管理。对企业的危险源进行备案管理。当事故发生时,可以通过GIS地图查询事故发生点周围危险源分布位置、企业信息、危险品储备情况,为事故的处置提供全方位危险源信息。
5.2 化学危险品管理。对危险品的种类、毒性和理化性质等相关信息进行存档和管理。可帮助应急监测人员快速锁定污染因子,完成应急监测任务,并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安全的方法控制污染,最大程度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保护环境,又可作为应急监测人员日常知识储备、提高应急监测人员专业素质的必要知识库。该子系统储备了包括优先污染物在内的1300多种危险品的主要标识、理化特性、健康危害、应急处置方法、人员防护、应急监测方法、实验室监测方法、相关标准、毒性、对环境的影响等信息,还收集管理了大量的有关危险品相关知识、标准等信息。
5.3 环境应急预案管理。提供完整统一、切实可行的预案模板,可以联系GIS电子地图进行预案查询管理。境应急预案是快速、高效集中调度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和力量,在最短时间,以最小的代价保护人民生命财产、降低环境污染的保证。因此,制定切实有效的环境应急预案和在最短时间内启动、执行环境应急预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5.4 环境应急指挥管理。提供人员、组织、技术等辅助决策信息,辅助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环境应急指挥管理是以事故管理为导向,将环境应急监测、应急事故指挥处理及应急监测资源整合到一起,充分发挥监测中心的职能,提高环境应急监测管理及应急事故处理水平。主要功能有:应急监测专家管理、应急通讯录、应急事故记录、应急事故查询、污染事故案例库管理等。
5.5 污染扩散模拟。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在运输、生产、储存中由于疏忽或操作错误可能引发泄露、燃烧、爆炸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会给公众的人身安全带来严重危害和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快速分析和预测出事故影响和损害的范围,就能为事故处理部门快速作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减缓措施提供数据的依据,将事故带来的人员和环境危害降低到最小。
6、结语
众所周知,环境保护所涉及到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非常多,主要针对水,大气,绿化、城建、湖泊、海湾、海洋等等进行各个方面和角度的分析和预测等等,而GIS的应用正好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优秀的平台和解决方案。本文通过对基于GIS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阐述了基于GIS平台下,利用数据库和网络技术整合各类设施与信息资源, 建立统一的资源数据库, 并将信息资源完整、准确地定位于设施相关的地理环境中, 通过GIS 技术与业务紧密结合, 为各管理部门提供了直观、高效、便捷、综合性的管理手段, 有效提高了管理部门的管理效率。
尽管GIS在环境领域的应用还不算深入,但是成效是显著的,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应用的深入,GIS必将在我国的环境保护领域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辛琰.环保应急指挥系统中车辆监控调度的研究与实现[D].中国海洋大学,2008.
2刘振声.环保GIS的设计与实现[D].信息工程大学,2010.
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政府推动
城市应急联动的建设,自然要由政府牵头。前段时间由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北京市政府办公厅主办了“第二届中国政府电子政务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就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
据了解,近两年来,国务院用了很大力量组织制定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共编制各类应急预案106件。到目前为止,各省区市都已经完成省级总体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也就是说,全国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初步形成了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尽管已经把应急联动的基础搭好,要把各项应急预案落到实处,还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其中,重要一环就是政府要高度重视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比如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应急管理科学研究,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形成国家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
应急联动最基本的要求,莫过于两个字:快、畅。因为只有争分夺秒,反应快速,才能应急;只有各单位沟通畅通无阻,才能联动。 因此应急联动的信息化平台成了实现城市应急联动方案的大动脉,时刻输送着应急的血液。
厂商配合
政府既然已经打好了实现应急联动的基础,软件厂商要做的就是打造坚强的应急联动大动脉――信息化平台。
但要做到其实并不容易。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一部分,它的建立和实施,能为各级政府在应急指挥中做出正确决策,保持通信畅通、数据完备、指挥到位提供技术保障。而其枢纽――城市应急指挥中心,是在发生重大公共突发事件时,为市领导统一指挥全市各种紧急救助力量和协调各种应急资源的高度智能化的指挥机构。它的系统建设立足于平战结合的原则,既要满足应急值班室日常工作的需要,又能够承担起紧急状态下全市应急指挥的职能。
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急救指挥中心 档案管理 存在问题和对策
2016年全国卫生计生工作会议已经在京召开,深化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处于关键时期,此改革在公共卫生体系中具有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而医疗急救系统是社会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救指挥中心档案管理是急救指挥中心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急救指挥中心档案工作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那么,在探寻新途径适应发展的同时,如何发现急救指挥中心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制定出新的改进措施,从而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是档案工作者急需解决的新问题。
1 档案管理工作在急救指挥中心建设中的重要性
1.1 急救指挥中心档案定义[1]
急救指挥中心档案是指中心在各项职能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以及其他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历史记录,它以实物或者电子文件的格式保存。我市急救指挥中心档案起始于急救指挥中心的规划、建设、发展的全过程,同时又贯穿于急救指挥中心各职能部门、组织、管理的各个方面,真实地记述和反映了中心的发展轨迹,是重要的信息资源,它包含大量有形资料(如:房屋、设备及其规划、建设、购买等相关资料)和无形资料(如:管理思想、管理制度、急救经验传承等);这些信息资源忠实地反映了历史的全貌,可以清楚地了解急救指挥中心艰难发展历程,也为其在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1.2 急救指挥中心档案是管理工作的依据[2]
急救指挥中心建立一整套管理运行机制。自运行以来,先后建立健全了30多项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起草并修订《菏泽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办法》,编印《菏泽市院前急救人员岗位职责和工作规范》、《菏泽市院前急救中心(站)绩效考核细则》、《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等规章制度,确保工作有章可循,规范运行。同时,强化考核监督,制定完善绩效考核奖惩办法,将日常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每月对中心人员考核,结果与待遇挂钩;每半年对急救站考核,作为年底评先树优的依据。加强全市院前急救行业管理,规范了急救市场,促进全市医疗急救事业健康发展。这些做法均形成档案材料在急救指挥中心备案。因此,急救指挥中心档案是急救指挥中心日常工作和管理的原始记录, 它不但如实地反映了上级的指示、意见,而且也记录了历届决策者和执行者的指导思想,以及本中心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措施和办法;这些各项活动真实地凝聚了急救指挥中心的工作成就、经验和教训。由此可见,急救指挥中心档案为各部门工作人员提供了查考历史的依据,为以后的工作制定计划和进行决策寻找凭证,以便制定科学化决策,减少无效或重复劳动,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1.3 急救指挥中心档案是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3]
急救指挥中心档案记载着全市急救卫生事业发展的历程,凝聚了各届卫生工作人员的心血与汗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从急救指挥中心建设以来,档案工作占有重要角色,它不但记载着中心演化和硬件设施的更替,更记载着历届中心优秀干部职工为中心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和先进事迹等情况,以及急救指挥中心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些都凝聚成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引导着职工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它们丰富而生动,富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激发中心全体职工爱岗敬业、热爱急救工作,也使这种精神文明延绵不断地得以传承。
1.4 急救指挥中心档案是急救医学的基础和条件[4]
急救医学是一门具有继承性、连续性、传递性的学科,它的发展和进步,不但依靠成功经验材料的不断积累,而且需要历年血的经验教训的积累,这些都为后人的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例如我中心在2015年12月份正式上线互联急救APP,在关键时刻为自己、为他人提供快捷的120报警服务,解决了工作当中所出现的聋哑人、空巢老人、方言过重等群体呼救“120”沟通障碍的问题,实现了手机呼叫精准定位,同时将市民个人健康信息反馈到中心,为调度员快速指挥调度提供科学依据;互联急救APP还可根据积累的急救医学知识,使当事人或亲属掌握并应用简单急救医学知识及时施救,所以相关资料和档案的保存非常重要。
2 我市急救指挥中心档案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急救指挥中心历史短,档案库存量少,发挥作用有限
菏泽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于2011年6月批复成立,2012年11月正式运行。该中心是以现代通信网络为基础,将全市急救指挥中心、急救站、急救报警点联合起来,形成覆盖全市城乡、指挥统一的医疗急救网络体系。引进珠海安克公司应用软件使用平台,具有GPS、联通手机定位、互联急救APP、视频、生命体征回传等先进技术和功能,做到了国家、省、市、县应急视频会议四级联网。由于中心建设时间短,硬件和软件设施和人事建设都从空白开始,可借鉴的经验少,职工院前急救知识和各仪器设备使用知识匮乏,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和各分支机构无法协调工作等大量档案材料无法及时收集归档,致使有价值的档案流失,造成了保管的档案数量较少,制约档案管理和业务工作的开展。由于现存的档案信息少,而急救网络建设、调度预警建设、急救站管理等材料都在建设初期,从而也无法收集齐全及时归档,也就无法给目前工作决策提供帮助。另外,各种电子档案不能入档检索,造成档案查阅不够繁琐,开发利用率低。
2.2 档案工作重视不够,导致职责不清,分工不明[5]
中心不少职工没有经过档案知识培训,对档案了解少,认识浅,加上人员少,人手不足等原因,只能应付日常工作,无暇顾及档案管理;大家对档案管理在日常工作中不够重视,认为档案只是承载过去历史,对现在工作不能起到推动作用,在向上级汇报工作或内部进行质量检查时,相关职能科室人员对材料要么只是电子版,要么只是纸质版,没有意识到这些材料也是具有利用价值的档案材料,遂造成无法及时归档,从而影响档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由于中心成立晚,中心一直无独立档案室,相关工作也是其他人员兼职,造成档案工作分工不明,任务落实不到位,造成档案材料无人管理,无人收集的尴尬局面,更不会进行系统归档整理,造成档案残缺不全。
2.3 涉档资金投入低,基础设施不健全
菏泽急救指挥中心成立以来一直没有建立独立档案室,档案材料都是放在办公室,不能及时整理、分类存放。同时,单独涉及档案管理方面的软硬件资金投入几乎空白,遂造成档案基础设备建设比较落后,设施严重不足,如:档案管理需责任到人,消防设施不完备,电脑及硬盘设备需要及时升级,音像影像设备需要添置等,只有这样,档案工作才可顺利开展。
2.4 电子信息档案工作发展滞后,不能跟上时展步伐[6]
面对网络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档案管理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过去的纸质档案保存模式,应该进化到电脑数据储存和纸质并重的过程,尽管一些纸质档案能及时归类整理,但电子影像档案越来越重要,它们分散在各个工作人员电脑中,不能及时集中管理,使得一些珍贵电子影像资料极易遗失,遂造成难于挽回的损失。
3 急救指挥中心档案管理工作改进措施[7]
3.1 组建一支机构健全,职责明确的档案管理队伍
组织成立由中心领导直接负责制的档案领导小组,建立综合档案室,设立有专职档案员和各职能科室指派兼职档案员三位一体的档案管理组织网络,并将档案工作列入科室责任目标的考核范畴,让档案工作渗透到业务工作中,使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3.2 加强职工档案知识培训,增强档案意识
中心定期召开专兼职档案工作培训制度,定期通报档案现状和制定中长期年度档案工作计划,并邀请档案管理专家进行档案法规基本知识培训,增强档案法制观念和意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提升档案管理的专业水平,确保档案质量。同时加强全体职工档案管理目的、意义、作用认识,正确处理档案管理与日常工作关系。
3.3 增加档案专项资金投入,完善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8]
增加档案管理方面的专项资金投入,增强软硬件设施;急救指挥中心一方面从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和房屋设施等方面提供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购置档案柜、计算机、打印机、管理软件等。使档案室设施更加合理,达到档案保管保护“八防”要求。
建立健全和完善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菏泽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档案管理办法》和《档案分类编号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表》,并分门别类制定各个职能部门档案管理规定和档案查阅、借阅、保密、鉴定、入档、销毁、库房保管等方面的制度,规范急救指挥中心档案管理行为;使档案在收集、分类、管理、利用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档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保驾护航,从而保证了目标管理的顺利实施。
3.4 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增强其提供服务的能力[9]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档案管理也应该提高其信息化水平,如购买档案管理软件,使档案归集录入规范化,提高案卷整理效率和质量;在收集纸质档案的同时收集电子档案,并定期做好备份管理。
急救指挥中心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和意义在于利用这些档案资料,使其为急救指挥中心各项工作服务。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建立一套完整、方便、快捷的档案查询检索系统,对全部库存各类档案进行案卷级和文件级的目录查询。除计算机检索外,还应建立一套手工检索工具,更好的做好档案服务利用工作,更好地服务中心的发展。
4 结语
急救中心档案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取得各方力量支持的同时,更要从管理思想、方法、手段等各方面进行创新。同时,在档案信息凸显重要的今天,档案工作需要根据新任务、新问题、新情况的变化,又要立足档案、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凭借云计算技术及大数据分析, 提高管理效率及质量。总之,急救中心档案管理需要从整体上利用创新思维,扎扎实实做好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工作,以便更好地服务当地急救中心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汪旭青.院前急救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兰台内外,2012,(3):40.
[2]唐梦雅.浅谈急救中心档案的现状与对策[J].法制与经济,2015,(8):88-90.
[3]刘家敏,朱剑.120医疗急救指挥体系建设与管理[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7):388-389.
[4]俞善浚.重视档案工作促进医院建设[J].档案与建设,2001,(9):54.
[5]范立梅.浅谈做好急救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J].才智,2015,(27):362.
[6]陈嘉祥.新时期档案工作的新作为[J].浙江档案,2008,(5):12-13.
[7]盛家鹏,丁传明,邱晨,等.对改进急救中心档案工作的一点思考[J].档案与建设,2010,(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