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2187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88分钟。
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一、项目建设原则和目标
(一)建设原则:惠及居民,服务医改;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顶层设计,资源共享;综合配套,协同推进。
(二)建设目标:
1.2011年在全市范围内验证测试和应用“国家数字卫生”项目成果,探索市级卫生信息平台(数据中心)、标准化社区、涵盖临床路径的电子病历系统、新型网络医疗服务平台的建设。通过该项目建设,建立机制,落实机构,积累经验,为下一步建设奠定基础。
2.2011年下半年,在国家医改卫生信息化“3521工程”建设市试点工作的统筹规划下,逐步推进市级卫生信息平台(数据中心),五大应用系统(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综合管理),两大基础数据库(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一个信息专网的建设。
3.2012年~2015年,逐步完成“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3521工程”建设内容,全面实现通过卫生信息化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改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医疗卫生管理效率,切实达到卫生信息化助推医改的目标。
二、建设内容
(一)市(县)级卫生信息平台(数据中心)
建立一个基于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联地市级卫生信息平台,下接区域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网络,支持区域范围内不同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相关部门业务应用系统间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业务整合。
2011年:启动信息平台软硬件建设,探索区域内卫生信息协同服务机制,并接入全省统一的卫生业务虚拟专网。
2011年下半年:实现与市级卫生信息平台对接,配合做好市级平台的数据收集、整合、使用及其他相关管理工作。
2012年~2015年:持续进行信息平台软硬件建设,完成“一卡通”建设,实现支撑核心应用服务和五大业务应用的建设和部署,实现跨机构、跨区域、跨部门的信息交换与共享。
(二)五大业务应用
1.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由国家统一开发基于统一标准和规范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在我市市级信息平台进行部署,提升公共卫生的服务与监管能力,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地区安全提供公共卫生信息支撑,为卫生决策提供支持,为公众提供服务。
2.医疗服务信息系统:
(1)网络医疗服务平台:其核心功能是远程医疗、双向转诊及预约诊疗、区域影像、区域检验、区域心电等内容。远程医疗涵盖远程会诊、远程培训与健康宣教、远程监护等。
(2)社区健康体检系统:满足从体检单位(个人)管理、体检套餐制定、体检收费及核算、体检结果录入与审核、体检报告打印、体检数据接入与上传等功能。
(3)门诊输液管理系统:基于区域无线网络,结合移动计算技术和移动识别技术,医护人员通过使用移动数字助理(PDA)实现接受病人呼叫、医嘱准确核对、身份确认识别等工作。
(4)“健康面对面”IP视频电话:具备语音及视频通话功能、紧急医疗呼叫功能、个人健康数据查阅、上传等自助管理功能。
2011年:市中医医院建设远程会诊、远程培训与健康宣教、远程监护、区域心电和预约转诊,石门镇中心卫生院建设远程会诊、远程培训、健康宣教和门诊输液管理系统。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社区健康体检系统和区域LIS系统。暂缓IP视频电话建设。
依照前期经验和实际情况,逐步推广门诊输液管理系统,选择推广网络医疗服务平台。
2012年~2015年:实现以市级医院为中心,上联省市(地)级医院、下联市内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省-市-县-镇四级网络医疗服务体系。
3.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完善现有的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结合上级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异地网络出院即时结报,对采集的新农合业务数据进行挖掘,并与市(地)级卫生信息平台进行互联。
4.基本药物监测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省级卫生信息平台共享药品招标采购、配送、报销、使用等数据,根据监测管理需要,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作为基本药物监测管理的基础数据。同时,做好基本药物应用系统的对接和部署工作。
5.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按照管理层级的不同,对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行业管理等公共领域进行数据挖掘和综合分析,加强卫生财务的监督管理,提升卫生行业决策水平。此系统是区别于其他应用系统的垂直应用,需要依照具体情况,逐步选择开展该工作。
(三)两大基础信息资源库
1.电子健康档案基础资源库
电子健康档案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信息多渠道动态收集、满足居民自身需要和健康管理的信息资源。三大传染病专项档案是健康档案的一个子集,其涵盖了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结核病的管理。
2011年上半年:完善市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建档率达到90%以上,并完成传染病专项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与省级卫生信息平台的标准化数据传输。
2011年下半年:扩大市居民健康档案的建设范围,进一步提高我市健康档案的建档率,并实现与市级卫生信息平台的标准化数据传输。
2012年~2015年:全面完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与公共卫生数据、临床诊疗信息进行整合,提供全方位的电子健康档案服务。
2.电子病历基础资源库
电子病历是医疗机构对门诊、住院患者临床诊疗过程的系统、规范记录,是电子健康档案的主要数据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核心,建立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电子病历内有效整合临床路径,更好地实现专科、专病的精细化管理。
2011年: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建设涵盖临床路径的标准化电子病历系统。
2011年下半年:启动医疗机构电子病历、门诊诊疗记录、健康体检记录与市级信息平台标准化数据传输的建设,并在市(县)级卫生信息平台汇聚后统一上传市级卫生信息平台。
2012年~2015年:所有市级医院和中心卫生院(三院、康慈医院、妇保院、濮院、石门、洲泉中心卫生院)建设标准化电子病历系统,逐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医院信息平台与市(县)级信息平台的对接。
(四)一个信息专网
为了满足数据安全、高效的传输需求,建立市(县)级卫生信息专用网络,向上联入地市级网络和省级网络,向下实现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系统接入。
2011年上半年:启动市(县)级卫生信息专用网络的建设,向上联入省级卫生专用网络。
2011年下半年:接入市级卫生信息专用网络。
2012年~2015年:持续完善网络建设,使用卫生部统一的卫生信息交换标准与上级卫生信息平台对接,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支撑健康档案数据集成和跨机构医疗服务协同。
三、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11年7月前)
1.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落实项目建设经办机构。
2.确定项目建设任务,制定“国家数字卫生”样板示范区建设方案。
3.落实项目立项和财政配套资金。按照项目任务,编制概算。
4.对建设方案进行专家论证,在论证可行的基础上组织招标工作。
5.召开项目启动会议,统一思想,明确职责分工。
(二)实施阶段(2011年8~10月)
1.编制各个项目实施计划,对各个项目的实施范围、时间进度、项目成本、质量控制和人力资源进行统筹管理。
2.在既定时间内完成市(县)级信息平台、标准化社区、电子病历、新型网络医疗服务平台的建设。
3.对软、硬件进行全面测试,确保系统安全、可靠、平稳运行。
(三)总结评估(2011年11月)
组织相关部门专家对“数字卫生”样板示范区建设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和评估,总结样板示范区的建设经验。
(四)改进推广(2011年12月)
依照国家卫生信息化“3521工程”试点工作的要求,选择样板示范区建设中符合地区实际需求、效果显著的项目,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五)持续建设(2012年~2015年)
依照“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规划的要求,结合地区实际,在上级部门的统筹规划下,稳步推进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卫生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加快推进国家数字卫生项目样板示范区建设,市政府成立市“国家数字卫生”项目样板示范区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办分管副主任、市卫生局局长任副组长,市发改局、财政局、卫生局分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卫生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项目组织实施。
(二)落实经办机构。成立市卫生信息中心,落实专职人员,负责拟定和落实我市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分阶段实施方案,对系统进行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升级维护,保障卫生信息资源的安全可靠、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数据安全;分级建设
1 实施组织结构
卫生信息化建设是省政府“六大体系”建设中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重点工作,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卫生工作基础在基层,卫生信息数据也大多数来源于基层,宿迁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相对薄弱【1】。为认真贯彻落实深化医改“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确保宿迁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宿迁市卫生局成立了由分管局长任组长、各业务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研究确定项目建设的重大决策和指导意见;批准项目建设方案的实施;协调市卫生局相关处室共同做好建设工作;指导县区的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职责是负责项目实施的日常管理工作;开展项目需求分析,拟定项目实施方案;组织项目实施、培训、验收、资料归档等工作;督促检查领导小组布置的工作事项完成情况;收集、汇总、上报项目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各县区相应成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项目推进工作。
2 项目建设作用
宿迁市位于江苏省北部,是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地级市,全市总人口560万,列江苏第6位。近年来,宿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医疗行业多元化的社会投资机制,在乡镇分别设立乡镇卫生院和乡镇医院,乡镇卫生院由政府主办,承担公共卫生职能,乡镇医院由社会举办,提供医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论公立还是民营,均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有效地推动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但宿迁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在用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新农合系统、健康档案系统和乡镇医院的HIS系统。但现有健康档案系统,由于系统功能不完善,没有与其他应用系统做联动,并且不能完全符合卫生部新的《健康档案基本机构与数据标准》,应用情况不佳;乡镇医院HIS系统由于功能不完善,售后服务跟不上,也在被逐步替换。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和基层医疗机构没有信息系统支撑,使得该市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更加迫在眉睫。
2.1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设是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的必然要求,是规范和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关键手段【2】,是构建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化的重要基础。
2.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是国家卫生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重大部署。根据各县区卫生行业信息化的现状和卫生行业发展远景,建成县级医疗卫生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为管理和决策提供数据资源,最终实现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达到统一标准、统一平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
2.3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提高基层卫生信息化水平,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实现立动态更新的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与电子病历的互联互通,为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规范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奠定基础。
3 实施范围和目标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信息系统建成后将覆盖宿迁市所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医院以及村卫生室,涵盖基本医疗、慢性病管理、妇幼保健、公共卫生服务、基本药物使用监管、新农合和药品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等方面功能,和医改“1+2”工程可以充分对接,满足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新农合结报延伸到村、基本药物实施到村的功能要求,并形成区域内居民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
3.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卫生行业习惯上所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是指抽有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卫生机构(组织)分类与代码》对卫生机构(组织)分类及编码方法,县级行政区域内的卫生机构包括以下几大类:
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院、村卫生室、急救中心、采供血机构、妇幼保健机构、专科疾病防治机构、卫生监督所、健康教育所。因此,一个县域内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应覆盖上述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这些机构之间应实现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但在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时,可考虑先期实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医院以及村卫生室等最基础单位,实现基础数据先期共享共用。
3.2信息系统组成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是由机构业务系统、协调系统、行政业务系统、服务系统、外部接口等组成。宿迁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采取B/S架构,即网页版,实施最终目标将是完成所有乡镇卫生院、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实现注册服务、数据资源管理、数据标准化的互操作、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管理。
3.3数据中心管理
数据中心管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提供区域业务协同和共享服务的保障。建设目标将是完成数据采集、数据标准化、数据标准符合性校验、诊疗数据与健康档案数据的匹配、未匹配数据处理、数据组织与存贮管理、数据实时更新、数据质量报告、异常数据的反馈、用户注册管理、业务协同申请、协同响应和失败管理、分类(业务类别、机构、时间等)统计协同工作量、数据共享申请、共享申请、共享成功和失败管理、分类(业务类别、机构、时间等)统计共享数据量、业务子系统协同信息采集和推送。
4 项目建设内容
为大力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首要是要建设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建设。宿迁市加快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业务信息系统,将为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有效支撑和保障【3】。
4.1总体架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和县级数据中心(县级平台)两部分内容。该系统主要以居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行政管理有关部门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药品管理等基层业务应用系统,与新农合信息系统、医保系统、民政救助系统等实现互联互通;实现健康档案的采集,双向转诊、远程医疗服务;支持县级综合卫生管理。县以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县级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县级卫生网络连接至县级平台(数据中心)。县级平台、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和省级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市级卫生网络连接至市级平台。县级独立模式平台与省、市平台逻辑构架见下图。
4.2安全体系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安全体系框架建立在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基础上,以安全基础设施为依托,与平台的业务流程、应用架构和数据资源紧密结合,从安全技术、安全管理为要素进行框架设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安全体系框架如下图:
4.3系统功能
4.3.1、涵盖基本医疗(包括医生、护士工作站,门急诊、住院收费、药品管理等)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妇幼保健、慢病管理、传染病报告、健康教育等)各项业务,并做到相互之间有效衔接。
4.3.2提供基本药物使用监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行为管理,居民健康管理,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机构运行状况分析和其他统计分析功能。
4.3.3能够形成辖区居民统一、规范的健康档案数据库,做到服务记录及时入库、动态更新,医务人员能够随时调用。
4.3.4能够与新农合、医保支付结算系统有效对接,开展即时结报。
4.3.5支持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一体化管理需要。
5 实施步骤
5.1分级建设。市卫生局负责市本级及宿城区、宿豫区、经济开发区、湖滨新区、洋河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业务信息系统建设任务,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的建设由各县卫生局负责。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积极争取省对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业务信息系统建设的资金补助,进一步落实本级财政配套资金,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业务信息系统建设。
5.2统一部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要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统一部署,与新农合系统有机衔接,与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保险衔接或预留接口。建立支持基层医疗机构的区域影像中心、公共卫生业务咨询中心。
5.3数据共享。民营乡镇医院完成信息系统建设后,要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公共卫生机构信息共享,涵盖卫生资源、经济运行、基本医疗、慢性病管理、妇幼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药品使用监管、基本药物监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等功能,实现信息实时生成、动态管理,便利经济运行、服务运行的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提升和拓展面向群众的服务。
6 小结
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统筹将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管是公立还是民营都纳入建设范围,是宿迁根据当地医疗体制改革情况进行的特色创新,并将电子病历、妇幼保健等信息系统合并建设,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和模式也逐步清晰,该市将通过不断总结、思考、实践,发挥卫生信息化建设政府主导的优势,建设有宿迁特色的卫生信息化网络,覆盖所有公立和民营医疗卫生机构,为人民群众提供质优、价廉、便利的优质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饶克勤,胡建平,李包罗,等.电子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
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为目的,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使用、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整合优化各类卫生资源,逐步实现卫生信息互联互通高效,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问题。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政府投入为主,鼓励多种方式投资建设。卫生行政部门、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疗保障机构和医药管理机构为实施主体;具备专业能力的咨询公司、软件公司、网络提供商、设备供应商为建设主体。
(二)因地制宜、分期建设。结合实际制定总体规划,先行试点、分步实施、逐步完善。
(三)联合共建、优势互补。建立由相关部门、用户单位、建设单位共同参与的协调管理机构,实现联合共建、优势互补。
(四)统一标准、保障安全。采用国家和卫生部公布的最新信息技术标准,制定标准化技术政策,规范顶层标准体系,逐步形成系统数据整合与管理标准体系,采用安全交换和控制技术,实现信息资源整合管理、访问控制和信息安全。
(五)整合资源、拓展功能。在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基础上,实现信息共享,拓展服务功能,使用户能够在权限范围内各取所需,发挥信息资源的最大效益。
三、总体目标
按照区域卫生管理理念,采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通过2-3年努力,建成系统安全、运行通畅、标准统一、应用全面、管理规范、资源共享的市、县(市、区)、乡镇(街办)、村(社区居委)4级卫生信息化网络体系,基本实现医疗服务数字化、公共卫生管理网络化、信息服务智能化、卫生管理电子化、安全保障一体化战略目标,开创全程终身式健康服务和现代化医疗卫生协作管理新模式,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四、主要内容
(一)建立和完善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体系1.加强基层网络建设。基层医疗机构要按照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集标准(试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等相关标准,为区域内每个居民建立统一的健康档案,记录居民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全过程。并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以满足业务需求为目的,建立集基本医疗、基本保健和卫生管理为一体的信息系统。2.推进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制定数字化医院信息体系基本框架、信息交换平台结构、信息交换基本数据集和接口标准、医学术语集、医院信息编码标准等信息技术标准体系。推进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的信息系统建设,规范诊疗护理行为。建立门诊、住院、药品管理系统,医生工作站,检验、影像、心电等临床信息系统,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探索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双向转诊、协同诊断等协作机制。完成医院行政、人事、财务、后勤以及绩效管理等事务数据集成,为实现区域协同医疗和推行“就医一卡通”奠定基础。3.建立全市统一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和慢性病管理等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与现有公共卫生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慢病监测及死因报告系统、卫生监督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出生证明系统)在市、县(市、区)级卫生信息平台的整合。4.加快卫生应急指挥与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市级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成音视频一体化信息平台,将疾病报告、医疗救治、卫生监督和各类卫生资源数据库有效整合连接并展现;医疗救治信息系统重点建设120车载视频和救治现场移动视频语音传输,提高实时指挥能力。
(二)建立面向市民的卫生服务门户网站和短信服务平台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卫生核心应用体系与对外服务贯穿,相关公告,采集公众意见及相关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与公众交流能力,使门户网站和短信平台真正成为政府、专业部门与群众沟通的信息桥梁;医药卫生服务信息(各类许可办理、预约服务、诊疗信息网上查询、接种短信提醒等),提供各类自助(门诊触摸屏、电子显示屏等),推行“就医一卡通”,实现远程会诊和双向转诊,使医疗卫生服务更加方便群众。
(三)构建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和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对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业务和管理数据的采集、整合、利用,逐步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卫生行政部门对各公立医院运行状况、医务人员诊疗行为、药品供应情况及不良反应实施监控,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调度指挥和社会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等政策制定需要,实现群众就医预约制、“就医一卡通”、病历终身制,最终实现医改目标。
五、实施步骤
(一)试点引路阶段(2010年8月-2011年8月)。以市人民医院和1个区的社区卫生和妇幼保健机构为试点,先行完成1家公立医院、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以及5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信息化建设。逐步在全市建立统一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同时,构建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和信息整合平台,实施“就医一卡通”工程建设,实现试点医院与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建立“健康小屋”和公众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完成卫生服务门户网和卫生服务短信平台试点(包括网上门诊预约、诊疗信息查询),结合全市社区卫生和妇幼保健软件系统,开展短信接种提示等。为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二)全面建设阶段(2011年9月-2012年9月)。对全市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卫生监管机构等)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包括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服务管理初步信息化。在区域信息管理平台基础上,实施卫生业务管理和区域内医院运营监管,实现与医保平台对接和业务联动、“就医一卡通”。
(三)稳步提升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扩展区域卫生信息化范围,横向覆盖所有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医药管理、行政管理等相关单位,纵向覆盖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4级机构,形成较为完善的医疗信息服务网络,实现本市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数据互联互通。
六、保障措施
(一)成立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负责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实施;成立市卫生信息管理中心,负责医药卫生信息系统管理、运行和维护。
(二)发改、财政、卫生、人社、药监、物价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协调配合,在基建计划中安排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并确保足额到位;将卫生信息化系统建设、采集更新、运行维护所需经费纳入预算统筹安排,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使用和升级维护。信息化建设所需的硬件设备、网络设施以及软件系统采取招标方式面向社会进行招标采购。
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电子健康档案;卫生机构;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20-0153-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把卫生信息化建设作为“新医改”的四梁八柱之一,要求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平台。文件中同时指出要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
鄞州区作为宁波最大的市辖区域,通过四年多的探索实践,完成了鄞州区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了区内80多万常住居民的包括健康档案和检验检查在内的健康信息的实时采集、存储交换、管理和在区内各医疗机构的授权交换共享。全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8%以上,规范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0%。该平台于2012年9月通过国家级验收的区县级卫生信息平台,被业界定义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浙江鄞州模式”。
本研究就鄞州区居民健康档案系统建立、管理、应用等现状开展了实际调查和研究,以期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 相关概念
1.1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是连接规划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行政业务管理单位及各相关卫生机构)各机构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是让区域内各信息化系统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整合的基础和载体,多元化子系统整合的一个综合业务平台。
1.2 电子健康档案
电子健康档案(health records)是记录居民健康状况的系统性文件,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多渠道信息动态收集,满足居民自我保健和健康管理、健康决策需要的信息资源。
2 电子健康档案平台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电子健康档案平台运行状况
2.1.1 系统功能较完善
被业界称为“鄞州模式”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在建设初期就站在高起点上,把“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医疗质量,增进人民健康”融入到实际行动中。通过实时性、协同性、针对性、互动性、再造性、可扩展性,充分体现鄞州卫生信息化发展模式。目前该平台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基础医疗服务管理系统、综合卫生信息管理系统。
2.1.2 平台覆盖范围广
鄞州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重点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辖区内已互联2家综合性公立医院、3家专科医院、2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8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及2家公共卫生机构,覆盖了几乎全部医疗卫生机构和部分民营医疗机构,并且实现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
2.1.3 平台应用效果突出
通过四年多平台运行效果看,该项目建设是利用信息技术方便市民在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提供居民健康管理质量,提供卫生行政部门监管力度。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大卫生保健工作者,尤其是基层卫生工作者的认可,不仅带动区域性的社区卫生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也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
1)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效率。
通过该平台的运行,实现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实现居民健康保健管理流程的优化,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社区保健服务流程,简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录入方式,切实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效率。
2)提升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服务居民。
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现有管理流程,实现居民电子健康记录共享,实现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信息互动,从流程上彻底解决管理不连续、信息采集不准确的问题,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提升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真正做到服务于民。
3)有助于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效果评估。
动态连续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收集, 能反映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过程,为经济和社会效益、居民满意度等服务效果评估提供信息支持,改善和提高卫生服务能力提供基础信息,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卫生保健需求, 实现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平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2.1 建档率较高,但仍存在部分档案不规范,更新率较低
在国家提出对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后,鄞州区卫生部门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高于国内平均的建档率目标。单从建档率来看,全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8%以上。但这种过分强调建档率的同时,建档人员所建的健康档案中部分只有人口学特征和血压记录,或者只有一次性的体检记录,未能达到科学的健康档案基本组成的要求,导致部分健康档案建档不规范,档案利用率低,可靠性较差。
2.2.2 功能模块可深度整合,共享范围亟待扩展
该平台运行中发现,有多条业务是相互独立的,基本医疗服务、妇幼保健和免疫预防信息系统还未整合,另外目前该平台数据,只局限在鄞州区范围内互联互通,健康档案可以共享。然而宁波市域较小,优质医疗资源集中海曙、江东、江边,鄞州区市民就诊时经常跨区就诊,这样就没能发挥出鄞州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作用,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有待在宁波市范围内尽快共享,才能发挥出其信息平台共享的优势。
2.2.3 市民参与意识薄弱,智慧医疗成果有待推广
该平台建设之初,主要面向医疗卫生机构和管理部门,用于提高管理和开展卫生服务的效率。系统平台数据接口只面向医疗卫生机构和管理部门开放。多数市民只有到医院就诊才会去了解个人健康信息,市民主动参与意识薄弱,未能充分利用当前信息技术发展优势,做好个人健康信息素养普及,智慧医疗成果有待进一步推广。
2.2.4 系统稳定性较好,但安全性有待改进
电子健康档案包含个人既往病史等隐私信息,在安全性问题也会随之而来。在全区实现98%以上建档率,卫生管理部门,因各系统之间信息是高度互联的,平台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另外,目前社区医院基本没有专业人员可以独立解决系统平台出现的问题,出故障主要依靠软件开发商来解决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从一定程度来讲,平台数据的管理存在安全隐患。从鄞州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运行情况看,系统平台本身和系统平台数据的安全性都有待改进。
3 平台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3.1 政府持续投入,协调好各利益相关者
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在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控制医疗费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应该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建立电子健康档案,鼓励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发展电子健康档案,加大政府投人,稳定资金来源。系统平台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稳定运行,不仅需要卫生部门持续的投入,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维护和升级,而且需要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协调好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个利益相关者形成合力推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发展,发挥出应有的优势。
3.2 实现全市范围内信息共享,突出平台优势
应积极推进区域共享平台的建立,促进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联动,提高服务效率和能力,减少重复检查和过度诊疗。只有在全市范围内,建好市级区域卫生平台,并且在全市范围内都可以共享,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电子健康档案的作用。有条件的省市应该积极探索建立省级区域卫生平台,形成区域卫生平台优势。
3.3 推广智慧医疗,开展相关便民服务
政府在建设智慧城市时,要加快智慧医疗的建设,发展医疗相关便民服务,鼓励市民积极参与,让市民共享智慧医疗成果。对公众开放健康档案数据接口,建设初期可以优先开放慢病患者数据,让市民养成利用健康档案的好习惯。开发建设一批市民喜欢的智能APP应用,整合健康教育,预约挂号,实时医疗资源动态,在线咨询,医疗费用查询等功能,培养用户使用习惯。使用户从重视单纯的关注医疗服务,向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转化,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关注。
3.4 夯实信息安全基础,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系统平台的稳定运行离不开安全保障,系统平台安全性可以从技术、管理和法律手段入手。技术上不断采用最新的防火墙、防病毒软件、数据备案技术确保数据安全;管理上要加强信息化人才引进,明确职责,由专人负责数据安全,杜绝安全问题过于依赖软件开发公司;法律上积极制定与电子健康档案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 结书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大数据背景下,要解决好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管理和维护,地方政府在加大政策保障和资金投入,确保系统安全,同时应遵循科学发展的思想,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到统一规划,加大数据共享范围,鼓励市民参与,推广智慧医疗应用,使之成为居民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共建健康鄞州,健康宁波。
基金项目
2013年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课题“宁波市鄞州区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运行状况及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309)。
参考文献
[1]沈剑锋,张中华,汪崴,等.浙江省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的状况和展望[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2(6):84-88.
[2]朱叶飞,朱立国,丁小磊,等.江苏省居民健康档案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13(3):811-844.
[3]顾文钦,郑东鹏,林其意,等.上海市徐汇区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现状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11(6):249-251.
[4]吴思静,郭清.国内外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困境[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226-228.
[5]刘德香,马海燕,郭清.我国电子健康档案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6):1-5.
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切实提高县医院服务能力,卫生部、财政部下发医改补助资金支持中西部地区县(市、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东部地区陆路边境县、民族自治县、省级贫困县的县医院信息化建设。要求,加强县医院硬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健全县医院信息系统。重点为有信息化基础的项目县县医院建立和完善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简称PACS),初步建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逐步推进医院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
医学影像设备是现代医学中最重要的临床诊断方法,影像设备的价值在大型医院中可占其设备资产的60%以上,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县级医院医疗设备装机情况
县级医院一般具有X光机或数字化X光机(CR、DR)、CT、超声等检查设备,部分医院还有核磁共振和内窥镜,由于在县域内的龙头地位和作用,日常检查数量较大,随着应用逐步普及深入,医院的信息处理量不断增加,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更加复杂。传统的诊疗方式以胶片和手写报告为介质,在影像和诊断报告的存储、检索、调阅、统计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由此产生的质量控制、配置资源、人才培养和专科建设等方面更是难上加难。为了了解中国县级医院影像设备的配置情况及使用情况,卫生部于2009年进行了县医院实地调查,对全国2000个县级医院做了实地调查,有效样本量1726个。在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的指导下,北京华通人商用信息有限公司(ACMR)于2010年在此基础上对县级医院影像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做以下分析。由于影像设备基本集中在放射科,所以重点分析放射科各类产品的配置状况。通过以下的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县级医院单机数字化程度已经达到了建设PACS系统的条件。
1. 县级医院影像设备配置概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县级医院的CT、500mA以上X线机、移动式X线机和超声设备的拥有率基本在70%以上,MRI、DR和血管造影系统的拥有率还很低。
卫生部规划,2011年基本实现每个县要有一所县级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的目标,此次县级医院“二甲”改造给大型影像设备带来了新的需求。
CT是我国装机量最大的影像设备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医疗临床检查领域,它的优点使其成为了此次县级医院二甲改造的重头戏。卫生部已经明确,此轮县医院建设必须全部装备CT。按照县医院建设指导意见,可以选择16排以下(含16排)的机器。目前县级医院CT的拥有率已经超过80%,平均医院拥有量为0.9台,在县级医院的普及率已经较高。
由于MRI价格昂贵,加上检查一次的费用也相对较高,因此大多数县级医院还没有安装这一设备,目前县级医院的MRI平均拥有量只有0.29台,医院拥有率只有28.39%。
医用X线机可以分为模拟机和数字机两种。虽然医用X线机比较低端,但其在基层医疗机构的需求量很大。在县医院升级改造中,对于拥有500张床位及以上的县医院,X线机可以配置两台。
对超声设备来说,目前县级医院的彩超拥有量和拥有率已经超过黑白超,便携式超声设备的医院拥有率也已经接近45%(见表1)。
通过调查分析,一般的县级医院的日检查量和设备接口情况为:
CR/DR:主要检查设备,日均检查量从几十人到一百多人不等;
CT:部分已经较为陈旧,日均检查量一般为30~50人左右;
MR:多数县级医院没有,有的也多为低端产品;
X光机:多数为模拟设备,没有数字接口;
超声机:日均检查量一般20人左右。
2. 县级医院影像设备的区域分布
中国县级医院现有的影像设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总的来说就是,东部地区要好于中、西部地区。就CT来说,华东和中南地区的CT拥有率最高,其次是东北和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最少;对MRI来说,全国拥有率均不高,华东地区的拥有率排在全国第一,但拥有率也只有48.56%,西南和西北地区则只有8%左右。
由此可见,对于大型影像设备市场来说,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的县医院,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口需要填补(见表2)。
县级医院影像设备使用现状
1. 设备开机率调查(见图1)
ACMR调查的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CT设备总体平均开机率为97.3%,其中县医院的开机率为98.1%,可见CT设备的使用率是比较高的。分区域来看,华北及西北地区的医疗机构CT设备开机率最高,均达到100%。东北及华南地区的开机率相对较低,但也在90%以上。
调查的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MRI设备总体平均开机率为93.9%,其中县医院的开机率为97.2%,乡镇中心卫生院为51%。
调查的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X射线机设备总体平均开机率为90.5%,其中县医院的开机率为94.8%,乡镇中心卫生院为94.2%。
调查的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超声设备总体平均开机率为87.6%,其中县医院的开机率为91.8%,乡镇卫生院为90.1%。
从调查结果来看,各类影像设备的开机率还是比较高的,但配置档次较低,如CT中单排和双排的总量占68%;MR中0.36T以下的占62%;即使是已经普遍使用的小型设备如超声、黑白超的比例占56%,便携式黑白超占10%。X射线机中模拟拍片机占69%。从设备配置档次来看未来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 设备检查量调查(见图2)
ACMR调查的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CT设备的每月平均检查量为544人次,其中县医院的CT设备每月检查量到达了583人次,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仅为200多人次; 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MRI设备的每月平均检查量为337人次,其中县医院的每月检查量达到了245人次,乡镇中心卫生院仅为90人次;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X射线机设备的每月平均检查量为394人次,其中县医院的每月检查量到达了682人次,乡镇卫生院仅为215人次;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超声设备的每月平均检查量为249人次,其中县医院的超声设备的每月检查量到达了353人次,乡镇卫生院仅为165人次。从调查结果来看,X线机和CT的检查量都比较高。
3. 县级医院调查主要发现
(1) 县级医院调查
县级医院的影像设备配置满足基本医疗需求,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随着国家在基层医疗机构方面的投入加大,县级医院影像设备的配置规模在近几年有较大的增长。从ACMR的调查结果看出,现有的影像设备绝大多数都是在5年内购买的,所占比例基本都达到80%以上。
除了CT和MRI等大型医疗设备受国家配置标准要求的限制外,X射线机的配置比例达到86%,超声设备的配置比例在96%以上,基本能够满足需求,但配置产品的档次较低。
(2) 存在地区差异
从ACMR的调查结果来看,影像设备在县级医院的配置存在地区差异,东西部的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设备的配置比例相对较高。西部地区相对较低,以西部偏远地区的一家县医院为例,其CT设备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购买的,到现在为止使用了近20年,已经出现了故障率高,维护不便的问题。
4. 县级医院对设备的质量要求提高,并看重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
ACMR调查考察了县级医院对现有设备的满意度水平,总体来看对“质量”和“功能/性能”的满意度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对X射线机、超声等设备。说明随着这些设备使用越来越广泛,县级医院对影像设备的使用经验更多了,对质量和性能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县级医院对售后服务的满意度相对较高,但是售后服务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如“维修不及时”、“维修时间长”、“维修费用高”等。从调查得到的反馈意见看,县级医院更多希望能够得到“维修保养方面的技术培训”、服务提供方能够“定期对设备巡检”、“日常清洁与保养”等。这反映出县级医院同样看重保持设备的正常工作性能,具备防患于未然的意识。
县级医院PACS的业务需求分析
总体而言,我国县级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比较低,医院信息系统不够完善,医院信息化规划和总体设计不足,“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问题突出,不能满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的“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总体要求。很少数的县级医院建立了科室级的影像系统,其中主要是放射科,绝大多数设备信息为单机使用,极少数实现了PACS和HIS的整合。数字化平台建设不规范,价格昂贵。因此,基层县级医院急需性能优良、价格低廉、标准规范的PACS。制约基层医院PACS系统发展的因素有:观念上认为是管理工具,不能增加医院的收入;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制约和数字化设备的发展限制;PACS系统装备价格高,后续维护成本大;没有专业人员。
基于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大部分县级医院在影像设备上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建立PACS系统,用它把日常产生的各种医学影像(如核磁、CT、超声、各种X光机、各种红外仪、显微仪等设备产生的图像)通过各种接口(模拟、DICOM、网络)以数字化的方式海量保存起来作为资料以便查阅和调用,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县级医院对PACS的要求与大型三甲医院对PACS的要求既有相同点,也有其特色的方面。县级医院的数据量和日检查量都比大型医院少很多,因此大型医院PACS比较突出的性能和负载压力问题,对县级医院PACS基本上不是核心问题,硬件的采购成本以及维护成本对县级医院来说更为重要。信息安全和数据安全的问题上,县级医院与大型医院具备了同样的重视程度。县级医院PACS的业务流程比大型医院简单,对一些复杂的功能,如三维后处理等并无迫切的需要,需要的是简洁、方便易用的功能和流程。“县级医院PACS建设需要什么样的建设方案”是每个县级医院和业内厂商都在反复思考的问题。对此,爱普生(中国)有限公司营业开发部部长王金城表示:低成本、高效率、可规模化推广应是县医院制定PACS方案的目标。
针对县级医院放射科业务发展和PACS建设主要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华海医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常务副总经理李云峰博士表示:检查设备类型不全面,设备的档次较低,对一些疑难病症缺乏有效的检查手段,因此需要与上级医院进行预约检查或者进行双向的病人转诊;部分设备型号老旧,成像质量不高,影响阅片,一些设备没有DICOM和Worklist接口服务,建设PACS时,设备的连接和流程的整合会受到影响;医生经验不足,对一些诊断的把握不准确,需要与上级医院进行会诊,并需要持续的继续教育和进修;医院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的IT人员,计算机的使用基础较薄弱;县级医院除了做好自身工作外,还担负着对下级乡镇卫生院的工作指导和支持。因此,县级医院PACS的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建设全院级PACS,实现包括放射、超声、内窥镜、病理等在内的各种影像检查业务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通过远程会诊,远程预约检查和双向转诊等手段,与大型三甲医院建立医疗协同关系,提高业务水平;对下属乡镇卫生院实现远程协同,包括放射的远程同步/异步阅片,超声的远程实时诊断指导等(见图3)。
经过总结,可见县级医院PACS建设的十大需求为:
(1)系统包括放射科、超声科、内窥镜科、病理科等影像信息系统、临床影像浏览工作站等模块。功能主要包括病人检查信息登记、技师检查管理、影像存储管理、影像诊断和后处理、电子报告、报告和胶片打印、科室管理和统计分析等;
(2)支持数字化和非数字化设备的影像采集、传输和存储,实现全院影像的集中管理;
(3)支持在线存储1~2年的检查数据;
(4)支持10~20个医生同时在线工作(登记、检查、阅片、报告编写,查阅等);
(5)能够与医院内部其他信息系统(HIS,电子病历等)进行集成,能够与区域影像中心进行连接;
(6)实现与上级医院和下级乡镇卫生院的区域医疗协同(远程会诊,远程教学等);
(7)易学易用,日常维护简单;
(8)性能稳定,能够在一般条件下工作(对电源、机房、网络等要求不能太高);
(9)系统价格相对便宜,系统硬件投入合理;
(10)后期服务费用合理,医院技术人员经过培训可以胜任日常维护工作。
县级医院PACS建设的目标通过PACS的建设达到: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缓解群众 “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通过先进的流程控制和技术手段,全面的信息化共享,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检查诊断流程,诊断时间大大缩短;质量控制系统从影像、报告、流程三方面确保诊断质量得到控制和提高;资料存储方式彻底改变,以减少胶片使用和管理费用实现环保;科学客观的管理和绩效考核系统提供了公平、公正、客观的考核机制和平台;智能扩展可以向下连接各级乡镇医院、卫生所,实现县乡医疗一体化管理,向上连接对口支援协作的医院,充分利用大医院优势医疗资源;远程会诊及护理、远程教育及培训、远程医疗信息服务实现缩小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
县级医院PACS选型原则
针对PACS选型的问题,专家提出了四点看法,即:标准性、实用性、经济性、成熟性。
在科学及标准性原则方面,系统应遵循DICOM 3.0、HL7、IHE等国际标准,符合卫生部《2010年县医院能力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采用成熟的、先进的及符合国际标准的系统结构、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存储技术和网络技术。
由于县级医院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上,其院内的PACS建设必须充分考虑融入未来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和进行远程协作,IHE相关的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互联互通的基础。卫生部已经委托了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的IHE-C分会对国内主要PACS产品进行了IHE的互联互通测试,建议医院在选择PACS产品时可以从通过测试的产品中选择。
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充分满足医学影像科室临床、教学、科研和管理现实应用需求;具备影像设备连接、诊断报告工作站、临床医生工作站报告和图像的调阅、医学影像科室内部管理统计监督等功能,能提供满足医院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工作需要的数据,实现医学影像全院信息共享和管理信息共享;为医院领导提供查询功能,为医院医、教、研、管提供快速、准确、实时的高质量的医学影像及诊断报告及管理等综合信息。在进行PACS产品选择时,应重视系统的整体性,即各影像系统能够彼此互通,并能够通过最简单的方式,让临床科室方便的调阅患者的所有影像和报告。同时,从功能上要重视常用功能的方便性使用,而不要过多追求高级的,使用频率很低的功能。同时应重点关注PACS与医院其他系统的整合能力,包括与HIS和电子病历的整合,能够实现双向的信息互通。
在经济性原则的指导下,应充分考虑和利用医院的现有基础设施、设备,体现最大的性价比;结合医院具体实际、工作流程进行合理的修改与补充,以更好的满足医院的日常工作。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可以考虑选择性能稳定的国产设备,在考虑价格因素的同时,也要重点关注产品的稳定性和服务。因为县级医院并没有很强的IT力量,日常的维护应尽可能简单便捷。不一定要实现服务器的双机热备,可以采用低端的服务器或者高端的PC机进行冷备,进行人工切换。与此同时,数据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能够与区域的影像中心链接,可以选择将数据在区域影像中心进行归档和备份,在医院内部可以仅存放常用的数据,如最近半年或者一年的数据。这种情况下,存储可以采用服务器内置的磁盘阵列,而不需配置专门的存储设备。当然,对有条件的医院,建议配置专用的存储设备。在没有和区域影像中心连接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大容量的移动硬盘进行日常的备份。专用的医学显示器(竖屏)要根据资金情况,量力而行配置,可以考虑给审核医生配置专业的竖屏,普通医生配置高清显示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防止盲目追求低价格的倾向,一定是在保证性能、质量和可靠性的前提下,选择性价比最优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成熟性原则是指:县级医院的PACS建设在选择产品和厂商时,应选择从事PACS时间较长,已经经过长期检验的成熟稳定的产品。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厂商的售后服务能力。县级医院都不在中心城市,交通一般也不是十分方便。这就要求,产品成熟稳定,安装部署简单,易于维护,最好是“交钥匙工程”。厂商能够提供热线电话、远程维护和现场服务三位一体的售后服务,并且服务的成本应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要防止掉入产品低价或者免费,但是服务费用高昂的陷阱。遵循系统的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原则,设计最优化的实施策略,保证系统顺利上线。同时满足医院的发展需求,在不改变总体结构的前提下,系统能顺畅的升级、改造和扩展。最好选择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医疗网络产品事业部副总经理/运营总监邓力在设备选型的问题上表示,县级医院选择适合自己当前发展要求的PACS设备是关系到医院PACS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之一。富士公司结合不同特点医院的需求,到现在为止已经有11套完整的PACS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是工程师们在实际的工作中总结而成的,是基于医院的放射科水平、操作人员素质、医生工作站的数量等条件归纳而成的。邓力认为,县级医院在选择PACS厂商时,不要一味的只看价格或者口头上的一些承诺,要理性的分析每一家厂商的优势,把技术水平、服务水平,以及今后系统升级的能力作为考量的重要依据,把PACS真正当成一个长期建设的项目合理规划,选择有实力提供解决方案的厂商合作。
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资深数字化医院解决方案咨询顾问李认为,易用性高、稳定且安装便捷,能够切实提高医院的诊断水平的应该是县级医院考核系统的几个要点。与此同时,选择能够及时提供服务的厂商也是必要的。
北京天坛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韬在设备选型方面是业内的专家,他认为:从技术发展的趋势和设备的使用寿命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县级医院在与厂商探讨PACS建设规划时应以3~5年为规划标准。设备用了5年就基本上达到了报废期,太长时间的PACS规划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
针对这个问题,通用电气医疗集团副总裁/医疗信息部大中华区总经理杨涛从厂商的角度阐述了厂商应如何从设备选型的角度为县级医院打造适合他们的方案,她表示:厂商在设计系统应该从县级医院的实际情况出发,应具备简单实用的特点,界面应该尽可能容易应用,方便医生在最短时间内熟练掌握、灵活应用,而且系统应采用DICOM3.0标准接口,这有利于设备的更新,并可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定期升级,保证该系统的扩展功能。与此同时,在技术上还要达到系统远程维护并具有无缝集成远程诊断。
作为信息安全与存储领域的专业厂商,华为赛门铁克科技有限公司医疗行业拓展部产品经理张杰英针认为存储服务器在选择时易于使用应是核心,她说:“易用性应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进行智能分级存储,一级在线存储采用高转速、高接口带宽的SAS/FC高速磁盘,二级近线存储采用大容量SATA硬盘;第二,近线和离线存储需要按指定策略休眠和自动唤醒;第三,通用归档软件实现完整的数据管理,包括数据迁移、智能归档,支持分中心服务器的部署架构,利于区域医疗扩展使用;实现对归档信息及归档操作日志的记录,并可以查询某个时间范围的归档日志或用户操作日志,方便管理员对归档过程的监控。”
县级医院PACS建设应强调区域医疗协同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医院宗夏曦院长在谈到PACS建设时表示:医院在救急时需要移动数字监护提供安全高效的院前急诊救助和院内应急处置服务,从这方面来讲,PACS是重要的技术支撑。而救命则需要数字重症监护,发挥医院信息系统资源优势,整合城市医学中心的专家力量,规范提供安全高效的重症病人生命监护支持和综合救治服务,这方面来讲PACS也是重要的基础支撑。建设以县医院为中心的区域数字医疗服务体系更离不开PACS系统的基础性技术支持。
PACS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单机版阶段、局域网阶段和区域医疗协同阶段。其中区域医疗协同是当前国家非常强调的发展方向,县级医院应在区域区疗协同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县级医院如果匆忙上项目,没有全面规划且对整体方案没有认真组织论证就匆忙进行项目建设,就有可能产生投入高产出低、甚至“短命”的系统,从而造成资金浪费。设计一个区域医疗协同系统,需要论证的问题很多,而系统的结构方案是基础。系统结构的投资是系统硬件投资中的最大一块,一旦建设起来调整的余地不大,而且如果系统结构不合理会影响相关的功能实现。
要讨论区域医疗协同系统的方案,需先弄清区域医疗协同系统的目标。从服务对象来看,区域医疗协同主要是为患者和医务人员服务。区域医疗协同可以使患者享受“在县级医院就诊让省里大医院大夫看片子”的服务,也可以为县级医院的医务工作者提高技术水平提供帮助。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县级医院承上启下的作用将基层医院纳入区域医疗协同。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卫生局副局长李家喻在介绍新津县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系统时表示:新津县按照“统一标准、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纵横联网、分步实施、安全保密”的原则,在整合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和不断完善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上,采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开发建设集城乡卫生管理、医疗管理、妇幼保健、疾病监测、疫情报告、卫生监督、应急指挥、社区服务、居民档案、远程会诊、网络教育、医保互通、电子政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效、快速、畅通、安全的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全县范围内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并开展以县为单元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和研究。建成覆盖全县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并与市卫生局、县内相关部门互联互通、适应卫生改革发展需要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体系。
新津县于2008年7月启动了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经过三年的努力,目前已基本建立起以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以共享交换平台为基础、以医保卡(身份证)为纽带,集电子病历、药品管理、公共卫生、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多功能为一体高效、快速、畅通、安全的区域卫生信息网络体系。系统覆盖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为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此基础上,新津县探索建设区域医疗影像信息系统,实施放射医学影像集中诊断。
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新津县在PACS建设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1)为基层医疗机构配置了计算机放射成像设备:新津县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使用的是传统胶片式放射设备,为了实现数字影像传输,新津县为全县基层医疗机构统一配置计算机放射成像设备(CR),目前第一批7套 (CR)设备已在各基层医疗机构安装使用,为实施区域影像系统建设奠定了基础。
(2)建设区域放射影像集中诊断中心:新津县在县人民医院建立了全县放射影像集中诊断中心,购置了灰阶显示器,配备有资质的专业放射诊断医师,为基层医院上传影像图片进行集中诊断。
(3)开发建设区域影像信息系统:在县人民医院等县级医院安装内部PACS系统;在县放射影像集中诊断中心和各基层医疗机构安装区域放射医学影像集中诊断系统,基层医疗机构拍摄的影像图片上传到区域放射医学影像集中诊断平台,集中诊断中心医生通过平台调阅图像,出具诊断和报告,并将报告通过平台回传到提交的基层医疗机构,并打印给病人;区域影像信息系统还与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等对接,实现了院内放射检查申请、收费、报告流程电子化,放射影像与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也实现了关联,方便医生和病人调阅。
(4)升级改造网络设备:由于影像检查生成的图片清晰度高,每张图片达到几十兆,要实现区域内影像图片的快速传输和共享,对卫生数据网络的传输速度和带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新津县对光纤网络进行了升级改造,为区域影像系统建立了专用链路作为影像传输路径。改造后的县级卫生信息网络内部数据传输速率达到百兆,外网速率达到五十兆,影像图片传输速度得到了显著提高,保障了区域影像系统建设顺利实施。
(5)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为了确保区域PACS系统的顺利推进,卫生局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的技术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放射医学影像集中诊断实施办法》、《放射医学影像集中诊断中心管理制度》、《集中诊断中心工作流程》等制度,保障区域PACS顺利实施。制定《放射医学影像集中诊断应急预案》,解决出现应急事件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该项工作正常开展。如网络出现故障时,由本院放射医生下诊断报告,不耽误病人就诊。
(6)加强培训和考核:卫生局组织县人民医院牵头,邀请省、市三甲医院专家对新津县影像检查医技人员进行培训,就集中阅片工作中遇到的疑难影像图片进行讲解,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放射诊疗水平,并每月组织专业技能考核。
李副局长表示,经过几年的发展,新津县的县级PACS建设初见成效:区域医疗影像系统的建设,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新津县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功能,进一步完善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内容,为实现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打下了基础,整体提升了卫生信息化建设水平;居民在基层医院就诊就能享受与县级医院同质化放射诊断服务,而且出具报告时间与县人民医院相同;实现区域影像信息共享,检查结果在医疗单位互认,医生可及时调阅异地医院影像结果,病人转诊无须携带影像图片与报告,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节省老百姓的医疗费用支出;老百姓就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影像检查,并按基层医院收费标准缴费,就能享受到县级医院的医疗服务,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将历次影像检查的信息关联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中,居民可通过网络、触摸屏等刷社保卡(身份证)查询自己检查的影像、诊断报告和专家诊断的意见。
上一篇:市级国库管理机制革新方案
下一篇:市级乡村土地确权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