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320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3分钟。
市2007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2007年是我市全面推进中等城市建设的关键年,也是新农村建设推进年,为贯彻落实市十二次党代会和市人大十六届一次会议精神,加快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要求,特制定《××市2007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现代农业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保证,以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村容镇貌和环境卫生整治、民主法制为建设内容,在巩固完善第一批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前提下,继续创新工作思路,狠抓工作落实,整体推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的原则。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建设现代农业,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壮大村镇经济实力,奠定生产发展基础。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
3、坚持科学规划,因村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4、坚持试点先行的原则。以点带面,先易后难,分层实施的模式,实现协调发展。
5、坚持政府扶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
三、主要任务
1、生产发展方面:继续抓好黄牛、优特粮、中药材、食用菌、林蛙等五大主导产业,在扩大规模,发展总量上做文章,重点建设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围绕五大主导产业,着力建设规模大、效益好的晓峰食品,金牛饲料等32个农业产业化项目,计划总投资3.574亿元。其中:粮食加工项目17个,计划投资2.25亿元;黄牛产业项目11个,计划投资5130万元;中药材产业加工项目2个,计划投资3000万元;食用菌产业1个,计划投资110万元;林蛙产业1个,计划投资5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力争达到4100元,比上年增长5.4%。
2、社会发展方面: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农民参合率达到95%以上,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补助、农村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财政补助标准。贫困人口比上年降低2.1%。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省级试点村镇达到有线电视入户率和电话普及率达到100%,有1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活动室,有文化娱乐广场,有农民职业技能学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组、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3、人口素质方面:试点村镇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8%,强化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以培训新型农民为目标,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万人转移就业工程”,充分发挥市农广校、农机校、市就业培训中心、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市新春美容美发五个培训基地的作用,开展媒体、培训、教师“三进村”活动,对农民进行职业化、技能化、专业化、标准化培训,培训率达到农村劳动力总数85%。加快农村劳动力从一产向二三产、向域外经济发达城市转移,年内实现转移2万人,人均实现劳务收入8000元。建立健全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壮大经纪人队伍,加强黑土地网络建设和12316新农村热线推广工作,提高农民闯市场的能力。
4、村屯整治方面:首先要进一步加大省、市试点村镇的投入,扩大建设成果。试点省级试点镇要达到范围和成果。2007年省级试点乡镇增加到2个,省级试点村增加到4个,地级试点村增加到2个。根据经济实力,对不同试点村镇、不同经济条件、不同规划的村镇,实行旧村(镇)整治、新村建设。同时,利用半年时间对省市沿线35个村62个屯,以“四清”、“五改”、“五建”(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柴垛,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建沼气池、建青黄贮窖、建无公害示范基地、建现代文明家庭、建生态村屯)为整治内容,进行高标准设计、高标准施工,使试点村镇和省市沿线村分别屯达到水泥道路巷巷通,自来水改造户户通,沼气池、青黄贮窖、畜禽圈舍家家建,“四旁”(宅旁、村旁、水旁、路旁)达到绿化美化,环境卫生整治达到净化,率先在全省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
5、民主法制方面:强化基层“两委”班子建设,挑选政治思想过硬,遵纪守法,思维超前,群众基础好、威信高,敢于挑战,有一技之长能够带领农民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带头人,通过民主测评、选举进入村级“两委”班子。认真开展村务公开,对农民关心的集体积累、财务支出、计划生育指标、土地使用、扶贫救济等焦点问题及时公开,增加透明度,对公益事业建设的专项资金使用、农民投工投劳、建设的内容做到一事一议。通过开展“五五”普法提高农民遵法守法自觉性,净化了社会风气,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四、时间步骤
新农村建设工作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3月1日——4月30日)。各乡镇组织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认真学习领会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文件,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标准,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营造浓厚创建氛围。同时,各乡镇要确定2007年建设试点村屯,科学编制各项建设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量化指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第二阶段:推进实施阶段(5月1日——9月30日)。各部门、乡镇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全面组织开展各项建设工作。
第三阶段:检查验收阶段(10月1日——11月30日)。各乡镇按照建设标准,对村屯建设进行自检、自评,市委、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对试点村屯建设情况总结验收。
五、保障措施
1、完善机构,落实责任。各乡镇、各部门要把新农村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机构,明确职责,成立驻村指导组,做好各项指导和服务工作。
2、广泛宣传,营造声势。一是市、镇两级分别召开新农村建设工作动员大会;二是市乡有线电视、广播、《××通讯》、《××市新农村建设简报》等媒体开辟新农村建设专栏,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内容、重大意义、成功经验和典型事例。三是各乡镇(街道)及时上报本乡镇新农村建设工作动态,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3、调查摸底,掌握实情。各乡镇(街道)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要对本辖区内现有农村劳动力资源和就业流向情况、农村道路、产业结构、环境卫生等村情村貌进行调查摸底,对照新农村建设工作基本要求,提出试点村(镇)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
4、因地制宜,创新发展。各乡镇围绕五大主导产业,明确本乡镇、本村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强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在总量和质量上有所突破,围绕主导产业上项目。要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市里在原有“阳光工程”五大培训基地的基础上将培训点延伸至乡(镇)、村,扩大劳动力转移就业容量,拓宽劳动力转移渠道,为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条件。
5、建立包保体系。采取市级领导包乡镇、市直部门和后备干部包村屯的方式,包保力度,在规划、资金、物质、技术、信息等方面为村屯提供扶持,配合村屯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各乡镇(街道)财政要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建立财政投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的投入机制;市直各部门要集中精力、物力、财力全面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工作。
6、做好督查指导
继续规范和执行“半月报”定期调度制度,重点加强对工作进度和质量的跟踪检查,检查项目启动建设情况、各项政策配套和资金投入使用情况,总体建设存在问题等。
7、加强指导,严格考评。各乡镇要加强对村屯建设的指导,定期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突出问题。市委、市政府将此项工作列入乡局级领导干部和部门岗位目标责任制考评,对工作抓得实、成效明显的,予以奖励,对工作不到位、进展慢,成效不明显的,给予严肃处理。
8、总结完善,形成经验。各试点村镇要找准新农村建设工作切入点和突破口,突出重点,力争年底把试点村镇建成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试点村,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总结工作经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
上一篇:市府体系调研考评方案
下一篇:市年春节文体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