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533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2分钟。
工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范文第1篇
数字化运营模式需要技术革新
无论是对于本地企业,还是那些跨国巨头,数字化运营模式的革新都绝非易事,会对业务的方方面面,包括流程、人员和技术产生深远的影响。具体而言,数字化转型需要针对公司架构、消费者互动模式、产品开发流程以及延伸式供应链等方面,进行重新审视。而在职能层面,则需要增进研发、市场、销售和门店运营、供应链、财务、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协作。对于那些高端品牌而言,要想拓展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零售渠道,第二步尤显重要。为满足以上条件,成为数字化消费品企业,针对IT系统、流程和服务的改造也必不可少。
如今,大多数消费品企业IT部门的主要职责仍然是信息处理和自动化,其工作重点在于采用后台解决方案来支持企业的日常运营。为实现数字化转型,企业需要在IT组织、应用、技术和基础建设上进行重大调整,开发以客户关系和体验为导向的相关技术。(见图1)
那些具备数字化能力的企业拥有更多接触消费者的渠道,如:传统零售商渠道、电商渠道、以及电子商务直销渠道。这些企业还可以简化购物流程,或是通过消费者互动服务来提升销售机会,抑或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来实现大规模产品定制。对企业而言,这是一条产品共创之路,并将最终引领他们实现产品设计和开发的全面创新。关于这一点,从目前消费者通过网站定制各种风格、口味及颜色的产品,便可初见端倪。这是个充满各种可能的时代,而信息技术将指引前进的方向。
为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转变技术环境,从单一的追求流程效率和成果,转变为注重与客户、消费者、员工、第三方供应商和其他利益方开展丰富的无缝化互动。此外,企业需要利用新的技术平台,快速灵活地开发并实施全新的、不断改进的能力,支持企业在研发、销售、市场、供应链、客服等诸多部门间的互动交流。而所有这些都需要企业对其数据、信息流和预测分析能力进行通盘考量,明晰数字化架构的具体蓝图,并努力为其创造实施条件。
如何开展数字化IT转型之旅?
方法之一是对其IT能力的现状进行评估,分析具体的优缺点,明确如何使他们在全行业成就卓越绩效。
根据埃森哲最近有关卓越绩效IT的研究,高绩效企业主要通过以下4个方面提升IT部门的功能性并强化其创新能力、灵活性和执行力:(一)首先要跳出成本控制的固定思维模式;(二)采用数字化视角;(三)充分认识到IT和业务之间的密切关系;(四)专注于无缝化建设以及个性化消费者联系和体验。
分类行业的研究结果表明,那些高绩效企业排名前三的经营目标都围绕着如何提升消费者体验而展开,但大多数消费品企业的议题还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增收节支层面。为消除这一差距,消费品企业需要着眼于客户,通过提高IT效率,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之中。就目前而言,那些高绩效企业将55%的IT预算投入到战略业务能力建设上,而这一比例在消费品企业中只占40%。
另一项调查发现,将近一半的高绩效企业具备将分析能力和消费者洞察融入整个流程的能力,而反观消费品企业,在这方面的比例仅为6%。
埃森哲还发现,过半的高绩效企业正通过数字化相关技术(包括社交、移动、分析、云计算,以及虚拟化、安全和数据管理)的早期部署,进行各种尝试并从中总结经验。在这方面,消费品企业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有29%的企业已步入试验阶段。但却只有3%的消费品企业实现了IT环境的集成,能够以各种私人和公共的云计算服务,代替原有的系统架构。
随着企业迈向云计算并拓展移动解决方案,安全议题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超过四分之一的高绩效企业(6倍于消费品企业)正扩展其安全和风险管理的职能覆盖,包括为其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产权、产品创新、以及独特的业务或数字化流程。
综上所述,如何迅速打造面向未来的IT能力和服务,从而推动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关键就在于应尽早地投入技术技能的开发,抢占先机。值得一提的是,近五分之一的高绩效企业从战略考虑(调整业务目标和指标,并同时利用他们指导企业发展)出发寻找IT合作伙伴,而只有10%的消费品企业会这么做。
卓越绩效IT转型方案
基于行业的不断演变以及目前IT能力的现状,2024年企业的IT部门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埃森哲给出一个为期6年的阶段性方案,通过IT创新、灵活性和执行力来提高IT绩效,最终实现数字化转型。
第一步,就从理解整个技术范围内的主要差异以及IT需要怎样运作开始。埃森哲相信,未来超过50%的技术系统将采用以云技术为基础的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以及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等模式。目前,大多数消费品企业仍在使用传统前台/后台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使用嵌入式软件包,需要在专用的基础设施上运行,且只能通过台式或笔记本电脑进行操作。而在未来数字化世界中,移动终端将成为主要的沟通工具。据行业分析师Ovum所言,“在企业与客户(B2C),企业与供应商(B2B),以及企业与员工的交流中,移动设备正日益成为首选……企业需要为客户提供强大的多屏多渠道体验。”企业需要改进IT开发流程,以确保员工、客户、消费者及业务伙伴都能使用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运行企业应用商店的专有应用软件,登陆其内部或外部系统。
此外,流程的整合和管理关系到IT系统如何建立。大多数消费品企业最初的投入都是从信息处理角度出发,旨在提升效率并实现手动操作或有纸化流程的自动化运作。在过去的3到5年里,技术不断进步,企业实现了电子化流程捕捉,并将其更快速地转化为行之有效的业务解决方案,以便支持客户关系和体验的互动。消费品企业需要利用这一趋势,在其IT系统设计流程中嵌入流程整合和管理功能,以便在极短的时间内,打造数字化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在今后的6年里,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应用将深深地烙上社交元素的印记。这包括一系列的内部协作工具、面向顾客和合作伙伴系统、以及面向消费者的工具。事实上,行业分析公司IDC的报告显示,至2016年,60%的财富500强企业将部署社交化的创新管理解决方案;而至2017年,财富500强中拥有活跃客户交流社区的企业,将从现在的30%,增加到80%。如今,众多企业缺乏有效的手段从其员工、消费者、顾客或商业伙伴那里获取信息反馈。因此,通过社交媒体和员工协作,采取更直接、无缝化和丰富的方式与利益方进行互动,从而提升消费者或合作伙伴的满意度,加速产品开发,这对于数字化转型而言,至关重要。
数据决定IT系统的架构。自2005年至2024年,全球数据总量(全球年度数据信息产生、复制和使用的总量统计)将从130艾字节增长至40兆字节,增幅超过300倍。未来的技术必须能够使企业从自身和其他海量数据来源中获取信息,通过分析和筛选,得出结论以改善业务流程,并实时制定基于数据的业务发展和互动决策。然而,目前,许多企业通常只是单纯地进行数据采集和存储,不能有效地运用分析对其加以利用,以便获取有益洞察。
数字化实施路线图
随着目标以及技术领域的明晰,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行动提升IT绩效,确保成功迈向数字化未来。
首先,需要确保配备合适的IT人才,包括招募新的IT人员,以及对现有IT人员的再培训。其次,IT人员的工作重心需要从原有的旧技术维护转向建立新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而IT高管则需要重新审视部门的结构和资源,包括确定哪些现有的内部IT能力是支持企业业务战略的关键,哪些能力可以通过可靠的外部引导而迅速获得。理想情况下,外部的联盟伙伴在行业、业务流程与技术方面都能提供有效的支持,提升消费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样重要的是,该联盟伙伴与业内的服务和软硬件供应商都建立了深层的合作关系,包括对新的数字技术供应商的了解,从而帮助消费品企业迅速检查、整合并构建面向未来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至于实施路线图,埃森哲建议消费品企业运用分阶段的方法,稳步推进IT能力转型,最终成为数字化企业。首先,可以着手制定必要的战略和目标发展蓝图,以及企业特定的实施方案;然后在IT运作模式、应用、基础设施以及安全等主要方面逐步实现其价值;最后通过对各个领域的彻底优化,谋求未来的持续性价值体现。具体如图2所示。当然,每个企业情况不一,在实施过程中,须根据其各自基础的不同对方案加以必要的修正。
在第一阶段,企业的IT高管们需要同时处理多方面的事务:包括制定数字化愿景和战略;更新IT实施蓝图的相关文件;就如何改进应用制定实施计划;调整IT运作模式以便充分利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恰当的时候引入战略合作伙伴;以及制定业务或IT资源战略。
通过这些步骤,企业的 IT高管们可以明确,如何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探索并创建基于云技术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同时确保集成环境下的安全性。第二和第三阶段将持续这一演进。根据定制的实施路线图,到2024年,企业将运用先进的IT能力来支持大量的数字化功能和流程需求;而那些迟疑不决的企业,将会丧失应变能力、市场份额乃至竞争优势。
在数字化的未来,IT解决方案将围绕“既服务”的模式以及移动化来设计、建立并维护,以流程整合为方案核心;利用社交媒体更深入了解业务全生命周期以改善客服服务,帮助员工成长;并在每个步骤中运用数据进行分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实现数字化转型,企业需要打造新的IT战略、架构、运作模式和功能。借助这些大胆措施,帮助企业显著改善与消费者的互动,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利润,并最终实现卓越绩效。
recommended
评估企业的IT能力
埃森哲有一个卓越绩效IT调查。该调查始于2005年,至今已有遍布45个国家的共1700多名首席信息官深度参与其中。通过参加该调查,企业的IT高管可以评估所在企业的IT创新能力、灵活性和执行能力,并与行业内的其他企业,或是行业外的高绩效企业进行比较。该项目的在线调查分为8个部分,完成每一部分大约需时10到15分钟。系统会根据在线调查生成一份完整的评估报告,将企业的IT能力作为卓越绩效的一项指标进行系统衡量。
工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范文第2篇
今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用三年时间,支持一批新闻出版企业、实施一批转型升级项目,带动和加快新闻出版业整体转型升级步伐――这就赋予2013年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更多含义和紧迫感,当然,也给予业界更多期待。
2013年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共有53家出版单位和21家技术企业入选,于2014年正式进入建设阶段,并计划于2015年1月底完成项目建设并通过验收。如今岁末将至,时间紧迫,各实施单位项目具体进度如何?实际成果怎样?能否如期完成并通过项目验收?项目能否尽早推动新闻出版行业的整体转型升级?本刊记者采访了总局数字出版司与多家项目实施单位。
步骤清晰、管理有序,项目整体进展顺利
据总局数字出版司科技处处长冯宏声介绍,2013年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启动以来,今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这些都标志着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已经步入实质性建设的新发展阶段。为全面有效地指导项目实施单位及时高效完成项目并顺利通过验收,总局与财政部等多个政府部门制定了多项保障措施,从而使得整个项目管理步骤清晰、管理有序、指导到位。
整个项目在流程上分为前期实施方案编制、项目申报与审核、软件供应商招标、项目管理培训、项目建设、项目调试、项目验收等多个阶段,且每个阶段都有详细的时间进度表;在项目具体建设上,既考虑了从生产流程改造、产品表现形式两个方面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又考虑了不同出版单位的数字化基础,根据数字出版的实际步骤提出数字化加工软件等“六个包”供出版企业选择。
在对项目实施单位的项目跟进及实际管理过程中,总局数字出版司科技处分工明细、专人负责、及时指导。项目实施以来,总局数字出版司组织了多次专项培训、专项调查、阶段性会议,以全面掌握项目执行情况,提高项目执行效果。
2014年3月,组织了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政策与项目管理实践培训班,针对各个传统出版单位社领导、财务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分别就规范国家项目的实施、监管和验收等问题进行培训。
同年7月,举办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专题培训班,旨在总结推广各地探索数字化转型的先进经验,带动传统出版单位整体转型升级。
同时,开展项目执行情况调查。截至2014年10月,共有53家出版企业、16家技术企业填报了《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执行情况调查表》。调查表对项目实施单位的软硬件安装情况、资源数字化情况、项目管理情况、项目标准执行情况进行了统计调查。统计调查显示,项目整体进度情况顺利。53家出版企业项目整体进展正常的有49家,占比92.5%。16家技术公司中,项目整体进展正常的有15家,占比93.8%。通过此次统计调查展望项目进度,预计到2014年底,51家出版企业能完成相应的建设任务,占比96.2%;16家技术企业均表示能够完成相应的建设任务。
2014年10月,2013年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阶段性工作会召开,会议通报了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的阶段性工作进展情况,并对项目验收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项目带动、成果显著,企业打造五个“一”
通过与多家项目实施单位的经验分享,记者了解到,项目实施单位,尤其是出版企业,在项目进展过程中,不仅在软硬件、资源建设、产品表现形式等方面按总局要求顺利进行,与此同时,还重建或者说完善了整个企业的数字出版生态环境,具体可以表述为五个“一”:形成了一套数字出版方案,建设了一批数字资源,推广和应用了一系列标准,建立了一套数字出版机制,培养了一批数字出版人才。
1.形成了一套数字出版方案
项目通过指导实施单位采购本单位数字出版必备的软硬件系统,帮助出版单位实现数字出版的基础建设,形成加工、协同编纂、资源管理、产品封装及终端应用的全流程数字化解决方案。
总局要求各出版企业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应全面梳理相关业务,从生产流程改造、产品表现形式两个方面实现全面、完整的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支持采购两大类软件及系统:一是对传统的出版流程进行数字化改造的软件及系统,以实现出版流程的完整性,包括数字化加工软件、内容资源管理系统、编辑加工系统、产品系统等四种软件及系统;二是对多种属性的内容资源进行关联、复合应用的软件及系统,以实现出版产品表现形式的完整性,包括关联标识符编码嵌入软件、复合出版物生产和投送系统等软件及系统。在硬件方面,项目支持企业采购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所必备的基础性硬件设备,包括通用硬件设备(含与之配套的系统软件)及专用硬件设备。
据统计,目前,各出版企业基本完成硬件采购和软件安装,完成硬件采购的有51家,占比96.2%;完成数字化加工软件安装的有47家,占比94%;完成内容资源管理系统安装的有47家,占比100%;完成编辑加工系统安装的有47家,占比94%;完成产品系统安装的有47家,占比95.9%;完成关联标识符编码嵌入软件安装的有33家,占比94.3%;完成复合出版物生产和投送系统安装的有32家,占比86.5%。
2.建设了一批数字资源
从此次阶段性统计数据来看,整个资源数字化建设进度不一。53家出版企业中有45家完成了加工资源的筛选和准备,占比84.9%。各单位已完成资源数字化的存量资源共计92786本(册),增量资源共计15643本(册),但资源数字化整体进度不一,仅有13家出版单位的资源数字化完成比例在50%以上,其中12家出版单位还未开展资源数字化工作。在已开展资源数字化加工的出版企业中,8家以自加工为主,17家以外包为主,25家采用自加工与外包结合。
虽然进度不一,但项目实施为出版单位建设了一批数字资源,而且有不少是特色资源,有利于出版社打造专业资源库。多家出版社结合自己的资源特色策划了不少专业数字产品,如中国林业出版社的“森林调查专用数据库”、在线资格培训等,人民交通出版社的“道路与交通工程专业主要课程助教资源包”“高职教育汽车类专业资源包”“全国海事系统职工继续教育学习平台”等。
3.推广和应用了一系列标准
刚刚的《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标准化工作,支持企业对《中国出版物在线信息交换(CNONIX)》国家标准开展应用,支持企业对《多媒体印刷读物(MPR)》国家标准开展应用,鼓励企业围绕现行标准进行项目建设、开发,未来还将有更多国家标准的推广应用纳入支持范围;支持企业面向数字化转型升级开展企业标准研制。
2014年初,总局数字出版司委托全国出版物发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担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标准化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工作,成立了5个起草组,确立了项目管理、基础应用、数据存储、数据加工、流程接口5大项、18小项项目标准。据统计,在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实施中,51家出版企业中有17家参与了项目标准的编写,占比32.1%。23项标准中有21项在60%以上出版单位得到了执行。
与此同时,国家标准MPR在多家中央文化企业得到应用,丰富了出版社的内容产品,其中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法律出版社等单位的MPR产品还在今年的深圳文博会上进行了展示。据中国MPR注册中心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7月,MPR出版单位在线注册单位已达284家。
4.建立了一套数字出版机制
数字出版既是“一把手”工程,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出版企业若要建立起功能比较完备、标准统一规范、系统安全可靠、与出版社未来发展相适应的数字出版体系,必须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多家项目实施单位的经验证明,在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实施中,项目启动要遵循任务分解、明确职责、严格预算、设定进度、规范程序的原则,通过项目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企业的数字出版机制。
据统计,出版单位中共有45家出版企业设立了数字出版部门,占比84.9%;共有41家建立了项目管理制度,占比77.4%;有9家项目建设内容有变更,占比17%。根据调查,16家技术企业中有14家建立了项目管理制度,占比87.5%;有4家项目建设内容有变更,占比25%。
多家出版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台了《数字出版资源内容管理办法》《数字产品销售管理办法》《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实施办法》《支持数字出版发展的激励措施》《社多媒体课件制作标准》《社视频制作标准》《社动画制作标准》《社音频制作标准》等多项管理办法,既为项目实施保驾护航,也完善了社里的数字出版机制。
5.培养了一批数字出版人才
数字化转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锻炼了实施团队,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既提升了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与管理性,又提升了其互联网思维、数字出版产品策划能力和营销能力,实现了出版单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可以说带动了整个出版行业的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知识产权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等出版社的数字出版业务已经由数字出版骨干扩大至普通编辑人员,很多编辑人员已开始运用编辑加工系统进行图书的编辑编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获得了相应的数字化编辑编纂宝贵经验。
北大方正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高国连在交流时说,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培训工作非常到位,如今,知识产权出版社已使用真实的数据走正式出书流程策划了一系列新选题。
这些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更有利于建立起市场需求信息共享机制,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为出版单位未来数字出版盈利模式与商业运作打下基础。
培育人才、面向市场,加速转型升级
通过近一年的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的实践经验,项目实施单位不管是技术企业,还是出版企业,都提出不少共性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个难题是人才的问题。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决定因素,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的时代,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才(劳动者),也必将对新闻出版产业的转型升级,对新的生产方式的变革与推动,产生最直接的影响。目前看来,人才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观念不能与时俱进,不少员工不能主动接受媒体融合的理念,更有甚者,对项目实施带来的出版社业务流程再造呈现抵触情绪,不利于系统的推广应用。二是技能缺失,有待提高。编辑若要深入参与数字出版,则不仅仅是进行选题策划,更要结合产品渠道设计产品形式与具体架构,目前这方面的人是少之又少。三是专一人才多,高端复合人才少。目前数字出版工作人员中单一的技术人员或编辑人员多,能综合数字技术、产品设计、行业需求、产品渠道等能力于一身的高端人才少。因此会出现出版社用户对项目需求的不明确和不理解,导致需求不能确定,变更风险增加。此外,数字出版部门及数字出版人员在出版企业通常处于相对边缘地位,新闻出版行业对数字出版人员的职称评定、资格认定等评估体系尚未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数字出版的发展。
因此,出版企业应利用人才培养、引用、定制等多种途径,通过项目实施、全员培训、学习交流等多种形式,由骨干而员工、由少数而多数,在企业内部逐渐普及数字出版的理念、媒体融合的概念、数字产品的设计及应用技能等,加快本单位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从而带动整个新闻出版行业的转型升级。
工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范文第3篇
于新华,青岛市档案局局(馆)长,全国档案系统巾帼建功“十佳”个人。2001年任职之初,提出“以服务固基础,以服务促发展”,既完成了自身工作角色的转换,也为青岛市档案工作的发展找到了突破口。短短几年,青岛市档案工作已在悄然间实现了四个转变:档案工作中心由封闭管理向主动服务转变,馆藏档案结构由来源单一向多元全面转变,档案管理由手工粗放管理向信息化精细转变,档案队伍由以“保管员”型为主体向专家技能型转变。
“十一五”期间,青岛市档案事业发展仍然将档案服务视为主攻方向。以公共服务型的档案事业为发展方向,以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服务促进档案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围绕这一指导思想,要通过实施“六项工程”,实现构建全市档案事业管理“四个体系”的总体目标,即建立全面、系统记录青岛发展历史的档案资源结构体系,科学、先进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开放、优质的档案服务体系,高效、规范的档案工作管理体系,进而不断提高档案信息的服务能力、安全管理能力和综合开发能力,推进档案事业与全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开创青岛市档案工作的新局面。
全市档案工作今后五年的任务,就是实施“六项工程”:一是实施档案馆功能拓展工程。构筑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档案服务平台,全市13个综合档案馆都要建成功能完善的公共档案馆。二是实施档案服务品牌工程,建设面向社会的档案服务体系。发挥“文档服务连心桥”优秀服务品牌的示范作用。积极打造文档服务、档案编研、网络传播、档案宣教等四个服务平台,实施重大建设项目、重大活动档案工作跟踪服务,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文化建设服务的层次。三是实施档案资源建设优化工程,档案资源实现整体性、结构性的突破,基本达到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完整和系统地记录本地区历史真实面貌的要求。四是实施青岛市珍贵档案遗产保护工程,强化珍贵档案保护,对档案馆档案实行分级管理。五是实施数字档案信息共享工程,全面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全市电子公文和档案信息共享系统,实现非秘密公文档案资源机关内部共享、综合档案馆开放档案信息社会共享、各级各类档案馆馆藏资源馆际共享、档案馆和档案室档案信息共享;各级档案馆全部建成数字档案馆,形成全市规模的数字档案馆集群;加快档案数据库建设和档案数字化进程,进一步增强档案部门为群众服务的能力。六是实施档案工作创优工程,提高档案法制化、规范化管理水平。
2007年是全面落实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任务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2007年,青岛市档案工作要突出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主题,自觉统一到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上来。为此,将在全市档案系统开展“为和谐青岛建设添光彩”服务年活动,以服务引领全市档案事业发展,以服务促进档案业务水平提高,重点要抓好七项业务工作:一是加强档案资源结构体系的规划研究,明确全市档案资源建设的指导原则和主要任务,构建青岛市档案资源建设的框架结构:二是以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为新的突破口,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重点开展馆室档案信息共享试点工作,搭建馆室共享、机关内部共享技术平台;三是积极培育乡镇文档信息集中管理和农村档案工作典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四是开展政府职能部门和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档案的专项调研工作,研究涉民档案信息管理和利用的办法,重点抓好社会保障档案工作:五是完成青岛市档案馆档案展厅建设,筹备展厅布展工作,打造档案文化服务核心平台;六是全面推行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围绕纪念《档案法》颁布20周年,加大档案法制宣传力度,开展大规模的档案执法检查;七是积极探索改革机关档案管理模式,建立机关档案即时进馆制度,开展当年形成的文书档案、照片档案、录音录像档案、实物档案即时移交进馆试点工作,各机关实施网络查阅利用。
工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型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信息化
大型工程项目档案是指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结了工程管理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的智慧,是工程建设过程、工程实体状况、工程建设质量的最原始,也是最真实和全面的记录。进入数字化时代后,随着我们社会生活和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投资建设的都是大型工程项目。在以数字信息化为代表的今天,紧跟时代步伐,突破传统的工程项目档案管理手段和模式,实现大型项目工程档案的管理信息化已然是一个十分紧迫的话题。
1大型工程项目档案与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大型工程项目档案的特征
大型工程项目的档案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也是工程建设管理经验和技术经验的直接总结依据。做好工程项目档案的收集、编撰、管理和使用,无疑对于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以及工程项目投产后运行维修、管理改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冯瑜.档案工作研究与创新[M].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7:352,353.]
目前,我们所接触的大型工程项目大多数规模宏大,参加建设单位众多,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度大、社会效益大的特征。在大型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工程项目档案的管理工作始终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过程,对整个工程能否最终成功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完整的工程项目档案可以使管理者看清整个项目的进程,同时通过对工程档案了解来把握使整个工程质量,其不仅是项目负责单位了解工程进度、项目存在问题的重要依据,也是作为新工程项目的开发重要参考资料。
(2)大型工程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大型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采用数字化技术,在实现工程项目数字化管理的基础上,针对传统意义上的工程档案文件所开展的整理归档、鉴定保存,以及开发利用等一系列活动。工程项目档案实现信息化的目的是确保归档项目文件能够实现数字化成套,并实现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与项目管理系统的无缝对接。
1.实现工程项目档案完整和统一。大型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单位繁多而且彼此分散,建设周期长,这就造成了整个工程项目的档案在管理过程中难度非常大,很难达到整个建设工程档案的完整和统一。在实现大型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作息化后,我们可以突破以上的种种限制,实现大型工程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
2.为工程项目及时决策提供保障。大型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信息化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数字化的档案管理之下,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及时为工程项目人提供详实的档案信息和数字材料,依靠这些完整、可靠的信息,可以帮助项目管理者提升综合分析能力。从而,工程项目的管理者可以在关键的工程规划决策上节约时间,减少了失误。
3.实现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传统的工程项目档案管理模式和方式不仅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且容易固步自封,难以发挥自身信息资源优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大型工程档案的信息量不断增多,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工程档案管理走向逐步开放,实现向信息采集、信息管理和服务职能转变的必然趋势。[[]吴玉婷.大型建设项目档案规范化、网络化、数字化管理模式[J].广东档案,2005(5).]
2当前大型工程档案管理中存在问题分析
就当前的大型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整体情况而言,我们在工程档案管理上的信息化程度并不高。一些大型的单位和企业甚至缺乏工程档案数据库的建设,一些档案管理人员对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运用不熟悉,对工程项目档案信息化的方法与途径也不了解。具体而言,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档案管理手段落后
目前,一些大型单位的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人员仍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把档案只是作为一种文本和资料来保管。工程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也仅仅是对档案进行收集和整理。但是,许多大型的工程项目本身档案文本的数量非常庞大,因而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传统的管理手段虽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往往时效性比较差,很难做到与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同步。[[]陈智为等.档案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14、515.]
(2)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落后
目前,一些大型的单位和企业虽然也在工程项目档案的管理中引入了计算机,但整体而言还停留在计算机制表和查阅等初级阶段,没有完全走上信息化管理的轨道。在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上,数据信息不完整、不准确、不及时,造成工程电子档案失真,不能反映现实情况,从而影响了档案的使用,没有发挥出信息化管理本身应有优势。
(3)工程档案管理缺乏规范性
由于我国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整体没有明确的章程,造成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大型工程项目的施工单位很多,工程电子档案的管理上缺乏程序化、规范化,直接造成工程档案的信息化复杂,一些重要的电子文档和资料由于保存不规范而丢失和毁损的现象时有发生。
(4)工程档案信息化缺乏人才
在数字化时代,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不但需要懂档案管理知识的人员,还要求管理人员能够熟悉先进的信息科学和管理技术。但是,目前许多大型单位从事工程档案管理的人员中,存在着严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文化层次水平不高等问题。不少企事业单位对工程项目档案管理本身不够重视,缺乏足够档案信息化技能培训。[[]王晓莉.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交流与探索,2008(5).]
3大型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内容
(1)工程项目档案信息的数字化
工程项目档案和资料的数字化工程是项目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础。目前,我们所采用的手段主要是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利用数据压缩技术、数据库原理、高速扫描成像等技术手段,将纸质和图片档案等传统介质文件变成电子档案的形式,按照一定的规范归档保存。在此基础上,按照各建设单位工程项目档案本身的特点,系统地构建成有序结构的单位工程项目档案的数据信息库。由于工程档案分类复杂多样,因此,随着工程施工、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立的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应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同时,应提高相应档案管理软件的技术和应用水平,为保证档案信息交换创造条件。
(2)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网络的建设
要使参建单位的工程项目档案全方位、多层面管理,及时为管理决策者提供所需的资料和信息,没有一个系统、规范、有序的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网络是难以想象的。在工程档案信息网络上,可以提供相关档案数字化服务,还能实现工程档案机构网络化管理、工程档案质量网络化管理与工程整体进度监督的一体化。而在档案信息社会化方面,档案信息网络化可使档案资源成为社会的共享资源,大大提高档案信息服务功能和利用效益。
4大型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对策研究
(1)技术支撑是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础
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多媒体软件和技术的应用是大型工程项目档案信息化的基础。工程档案管理上有了技术力量的支撑,不仅能够进行正常的数据维护,还可以保证工程项目档案数据的准确监控。
针对在大型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特点,开发建立一套完整的工程文档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侍文庚.试论大型工程项目的文件与档案管理.[J]兰台世界,2010(1).]相应的软件监控系统开发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工程档案数字化和网络一体化后,我们在档案信息的共享的同时,工程项目档案本身也面临着信息安全的新威胁,这就需要采取多种技术防范措施。所以说,完全由国内某一家单位的档案管理部分自主研发相关的技术难度较大,要克服目前信息技术力量不足的现状,当前可以采取大型工程建设单位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共同研发的方式,在关键技术领域开展一些的科技攻关项目合作,从而增强大型工程项目档案信息化的进程,同时提升工程档案管理手段的高科技含量和标准化水平。
(2)人才保障是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关键
依靠先进的技术来改善设备和管理手段是实现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前提,但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之路还要求必须有现代化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实现工程档案信息化需要培养档案网络服务、数据库分析与软件开发、网页制作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为了实现大型工程项目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与项目管理系统的无缝对接,让项目决策者能及时够掌握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情况,档案管理者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不仅要本单位的所有档案信息,还应该熟悉网络的档案信息资源,能够给大型工程建设者提供更多的相应档案信息,从而提高建设者对整个工程的评估能力。
如何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首先,大型建设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应该积极提供专业现代化档案信息化培训和业务培训,以此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整体水平。其次,档案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把培养工程档案高素质人才纳入到部门的计划当中,作为一项常规的内容来抓紧落实。
(3)制度规范是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核心
和目前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制度相比较而言,原有的档案管理制度在本质上是为了方便查询,确保档案的信息安全。要实现大型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核心在于档案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制定出新的符合时展要求,适应信息技术发展需要的制度和规范。
例如,大型工程建设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制定的规范,能够为本单位的档案管理信息化提供保障,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来保障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在实际操作中,各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工程建设活动中所涉及的所有部门,都能够应按照工程档案管理部门程序和规范按时将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文件和材料,分门类、分阶段地整理归档,及时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上传到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网络,或者递交至单位档案管理部门,以确保做到工程档案材料的完整齐全,使单位档案能够及时反映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情况,便于工程建设者和决策者实现全过程监控。
诚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传统的档案学面临着数字时代信息化的冲击与挑战,但就目前而言,新的一代适应信息化需求的档案学还没有形成。目前,在工程项目档案信息化的制度和规范方面还面临着许多难题,这既为工程档案管理者带来了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工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范文第5篇
1 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现状
1.1 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仍然存在
部分事业单位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中,仍然采取传统管理模式,档案管理工作中依然主要以纸质档案为主,这种管理模式的存在的严重影响查阅的效率,给工作人员增加无效工作量。并且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对查阅工作的限制非常大,并没有充分发挥档案的根本价值,不利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2 档案数字化管理中软硬件投入不足
软件和硬件是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重要因素,二者相互结合才能更好的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当前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中,仍然存在设备不完善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因为领导干部对数字化管理人数认识不足,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硬件设施和软件设备投入不足,并且对于过时和老化的设备没有及时进行更换和优化,导致数字化管理系统存在滞后性,影响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进步。除此之外软件中的存在的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比如说储存档案资料的数据库建设并不完善,数据库中包含数据库目录以及部门全文数据库,完善的数据库是对档案信息录入和查询的保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中的数据库建立并不完善,很容易出现资料丢失问题,对国家的人民造成严重影响。
1.3 缺乏专业数字化管理人才
档案数字化管理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只有具备熟练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强大心理素质的专业型人才才能做好这份工作。专业的操作人才在出现各种系统问题时能够及时作出判断,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对于事业单位而言,所有的档案资料都关系着单位的发展和建设,甚至会影响国家和人民的财产生命安全,所以必须做好档案信息的整理、分类和储存。档案管理人员只有具备专业的操作知识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和完善,从而发挥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重要作用。在部分事业单位中,很多档案管理人员是其他部门分配人员,缺乏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对工作认识不足,计算机操作水平有限,缺乏责任意识,直接影响档案数字化管理效果。
1.4 档案数字化管理中存在安全问题
我国事业单位中的档案管理软件质量差异比较大,有些软件安全性不高,很容易出现黑客入侵的情况,造成信息的丢失和泄露。事业单位中档案管理软件缺乏独创性,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设计软件,而在市场中购买的软件缺乏安全性不利于档案的管理。档案数字化管理必须制定统一的标准,但是当前事业单位中管理质量不高,档案目录和细则之间存在不兼容问题,导致档案管理软件缺乏全面性,阻碍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开展。
2 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措施
2.1 积极转变档案管理形式
为了提高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质量,应当积极转变档案管理理念和管理形式,管理者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及时将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并利用计算机将资料存储于数据库中。档案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日常管理中定期对档案进行整理,并严格控制档案的审查流程和时间,加强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2 加强对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的投入
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形成,必须依靠强有力技术做支撑,这要求国家应当加强对事业单位软件开发的支持力度,正确认识数字化管理模式和作用,加强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投入,开发适合本单位的档案管理软件,提高档案管理的可靠性。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安全防护的设计,通过设置防火墙等技术防止黑客入侵,保障信息资料的安全。
2.3 对文书工作实现数字化管理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文书工作是基础,文书工作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所以在日常档案管理工作中,应当将传统档案管理方式进行升级和优化,转变传统模式中时间长、工作量大的限制因素。通过计算机将文件进行备注和登记,同时将文件上传至数据库,利用单位局域网进行传阅,同时限定查看时间。一旦被传阅的文件没有及时返回到数据库中,系统会自动进行提示,通过系统可以观看已经处理完文件的整理情况,大大降低工作量从而提升工作效率。除此之外文书工作实现数字化管理可以实现在线传输,通过网络实现对文件的审核、批改以及管理等内容,节省大量工作时间。
2.4 运用系统工程建设实现档案信息共享
事业单位中档案管理实现数字化建设涉及到各个方面内容,包括总体设计、设备选择、软件开发以及档案资料的整理录入等工作。事业单位在长期发展中积累大量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必须实现清晰的分类和保管,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完善的软件系统为依托,科学的系统不仅实现对档案资料的管理和保存,而且还能实现信息共享。在开发系统过程中,进行方案设计时可以利用双服务器和磁盘陈列的形式对文件和资料进行储存,并设计高速扫描仪对资料进行扫描,形成备份。资源共享的实现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共享能力,因此将数字化档案管理模式进行细化,按照档案特点进行分类,提高信息的共享能力。
2.5 建立高素质的专业档案管理队伍
数字化管理模式是通国软件完成的,但最终还是受人控制,因此数字化档案管理中对管理人员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事业单位作为重要机构,档案资料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必须有专业人才进行操作和管理,同时管理人员不仅具备专业的操作技术,还需具有责任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能够正确认识档案数字化管理。对于单位中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来说,应当加强专业和计算机操作能力面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除此之外事业单位应当注重对优秀人才的引进,招聘既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又懂档案管理知识以及法律法规复合型人才,优化事业单位中的人才结构,促进事业单位中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推进。
2.6 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加强监督
事业单位本身具有特殊性,所以对于在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加强重视,我国法律法规重对档案管理工作有一定的规范,所以必须在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加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同时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工作特点制定适合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约束和管理。另外制定科学的监督机制,保障档案资料的安全性,同时促使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顺利开展。
上一篇:工会机关作风建设整顿实施方案市
下一篇:工会小组活动方案{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