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4092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7分钟。
少儿口才教学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优势家庭;流动儿童;教育支持系统;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7/08-0080-04
在以往的研究中,流动人群大多以“农民工”“弱势群体”“外来务工人员”等为代名词。流动儿童也被定义为“弱势儿童”“边缘儿童”等。事实上。在流动儿童大军中,有一类儿童虽然户口不在本地,但与本地儿童的生活、教育、发展等差异不大。他们的父母往往受过较好的教育,有某方面的专长。受城市发展和城市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这类人群是以提升生活质量为目的而流入的人口,属于流动人群中的优势群体。与生存压力较大的流动家庭相比,这些优势家庭拥有更多的物质资源和更好的社会地位。那么,这些优势家庭的流动儿童享有怎样的教育支持系统?支持程度如何?本研究尝试对优势家庭流动儿童进行个案研究。以深入了解这类流动儿童所获得的教育支持。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方法,抽取具有较高信息密度和强度的个案,旨在探讨该个案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活动,以了解个案的独特性及复杂性。根据对优势家庭流动儿童概念的界定,通过幼儿园教师的推荐,我们找到了浩浩。浩浩,男,5岁,户籍是江苏省南京市。浩浩的爸爸硕士研究生毕业,是医生。浩浩的妈妈大专毕业,与浩浩的爸爸在同一所医院工作,是药剂师。浩浩家是2007年来到Y市的。目前家庭人均月收入为2500元。
研究者运用质化研究方法。“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形成解释性理解”。研究者――“我”从2010年7月至2011年2月持续对浩浩进行参与式观察,对浩浩及其家人等进行了12次正式或非正式的访谈,获得了翔实的资料。研究后期,“我”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编码及分析。
二、个案呈现
1 浩浩其人与其家
一个可爱白净的小男孩拿了本图画书,坐在客厅的椅子上翻看着,这是我第一眼看到的浩浩。浩浩家在Y市C镇的一个小区内,小区离浩浩爸爸妈妈工作的医院较近。这个小区是在2005年建成的,比较新,基础配套设施比较完善。
浩浩家住在小区一幢楼的6楼,还有个小阁楼。楼下浩浩爸爸妈妈的卧室内靠窗的桌椅是专门给浩浩做作业用的。收拾整洁的桌子上放着一叠图画书,还有水彩笔、蜡笔、纸等材料,桌子一角放着一台学习机。浩浩给我演示了学习机的使用。
客厅较大,客厅左边是餐桌,右边靠墙是沙发。沙发正对面的墙上嵌着液晶电视机。电视机下方的茶几上放着影碟机和许多碟片,主要是浩浩爱看的动画片。通往阁楼的楼梯下方为浩浩特别开辟了一块活动区,堆满了玩具。楼梯的中央拐角处放置了一架雅马哈牌电子琴,不过浩浩只会随性乱弹一气。
楼上浩浩房间的壁橱里有三排赛车模型。听浩浩妈妈说,这些都是浩浩爸爸买给浩浩的。“他爸爸觉得平时陪浩浩的时间太少,于是每次节日的时候都会抽时间陪浩浩,带他去游乐场玩,给他买模型。这些模型都是浩浩的宝贝。”
2 上幼儿园与兴趣班
小区内有配套幼儿园,但是浩浩爸爸为其选择了一所离家较远的省示范性五星级幼儿园。该幼儿园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师资队伍精良。幼儿园主要招收本地儿童,很少接收流动儿童。浩浩爸爸通过熟人的引荐帮助,才使浩浩得以在该园就学。
我:为什么小区内有幼儿园,你们还送他去别的幼儿园?何况这所幼儿园那么远!
浩浩妈妈:当时从老家来的时候,小区的幼儿园才办起来没多久。我和他爸爸商量,认为应该给浩浩找个好一点儿的幼儿园。我们托人找关系,才进了这所最好的幼儿园。虽然接送不方便,但是还是浩浩读书重要。
浩浩家所在的小区位于当地比较不错的一个社区,社区里有许多社会力量开办的培训班、兴趣班。
浩浩妈妈:现在这种班真是多,有专门为小一点儿的孩子办的托管班,有为浩浩这种年龄的孩子办的兴趣班,还有为初高中孩子办的家教班。不过这些班都是收费的,有些价格还很高。
浩浩妈妈觉得浩浩还小,本不想给浩浩外加压力,但是因为她觉得浩浩比较内向,不擅言语和交往,何况浩浩班里的林老师也建议她多为浩浩提供表达和沟通的机会,所以她给浩浩报了一个“七色花艺能班”,主要学习主持和表演。
浩浩妈妈:这个班的收费挺贵的,每次课要70元。浩浩上了将近半年了。一开始,“艺能班”的杜老师经常说浩浩上课不太配合。爱做自己的事情。后来我有空就陪他去上课,每次回来后我都要求他再表演刚学的内容。杜老师也挺负责的,每节课都点名要浩浩表演。慢慢地,杜老师说浩浩虽然仍不主动,但是叫到他的话他也能主持和表演了,而且有几次还主持得挺好。我们主要是希望浩浩胆子能够再大一点儿。
3 “我的好妈妈”
浩浩爸爸工作比较繁忙,经常要加班,在家的时间十分有限,所以教养浩浩的主要责任是由浩浩妈妈来承担的。浩浩对妈妈的依恋程度很高,喜欢做妈妈的“小尾巴”,妈妈做饭、洗衣、打扫卫生时,浩浩都会跟在妈妈身后,跑进跑出。
周末的一个上午,浩浩不用去上兴趣班,浩浩妈妈也在家休息。浩浩请妈妈坐在自己对面的小椅子上,当他的病人。浩浩说:“我要打针了啊!”浩浩妈妈假装很害怕地说:“医生,你打针要轻一点儿哦!”浩浩点点头。浩浩妈妈又说:“医生,你得安慰下病人,让病人别害怕呀!”浩浩给妈妈揉揉手,轻轻地说:“你别怕疼,你要勇敢点儿!等一下我奖励你一枚贴纸。”浩浩妈妈笑了,配合浩浩“打针”。打完针后浩浩还用棉签在针眼处擦擦,然后贴上贴纸。浩浩妈妈说:“谢谢医生!我现在好多了!”
4 “我不想理你”
虽然浩浩在当地最好的幼儿园就学,但是由于他的社会交往能力较弱,一直无法较好地融入班集体。
林老师:浩浩已经有进步了,但还是无法很好地融入到班集体。这倒不是因为他的表现不好或者能力不足。相反,浩浩是个发展比较均衡的小朋友,比较能干。他的被忽视主要缘于他的拒绝,他拒绝与别的小朋友交往。或者说他几乎不主动与他人沟通交往。即使在需要帮助时,他也是犹犹豫豫的,迟迟不肯开口求助。别的小朋友想与浩浩交往时,他往往无法给予恰当的回应。
浩浩妈妈对浩浩的内向很自责。
浩浩妈妈:主要是以前我们陪浩浩的时间太少了。我妈妈帮我们照看浩浩。她只能照顾浩浩的吃穿,别的就顾不上了。我妈妈是个内向的人,浩
浩跟着她,话也很少。浩浩小的时候,我们只是觉得浩浩不太主动和我们说话,和他说话时,他的话也很少,不过我们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后来浩浩上幼儿园了。读中班的时候,林老师跟我说浩浩有点内向,不愿与人交往。我难过得都哭了。不过林老师很好,一直指导我们,帮助我们。现在浩浩好多了。至少在家里时,他已经会主动和我们交往了。慢慢来吧,会好的!
5 “我想当医生”
虽然浩浩爸爸工作繁忙,陪伴浩浩的时间很少,但是他的职业对浩浩的影响很大。
浩浩妈妈:浩浩很喜欢扮演医生,虽然他对医生工作了解不多,不知道打针其实是护士的工作,但是他总是玩得很投入。浩浩有时会去医院玩,看看他爸爸的工作,多少受到了他爸爸的影响。
我:浩浩,你是不是长大后也想做医生呢?
浩浩:(点点头)嗯!
我:为什么想做医生呢?
浩浩:(摇摇头)不知道!
我:是不是想长大后能像爸爸一样呢?
浩浩:嗯!爸爸说医生能救人!
三、讨论
1 浩浩的家庭支持系统
(1)较好的教育物质支持
浩浩家属于流动群体中的优势群体,拥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浩浩除了拥有基本的学习条件外,还拥有学习机、电脑、电子琴等辅助工具。浩浩爸爸妈妈还送浩浩上兴趣班。陆学艺指出,“在当代中国社会,每个社会成员从事的职业和对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三种资源的拥有状况决定了这个成员属于哪个阶层,决定了他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位置和个人的综合社会经济地位”。浩浩享有的教育物质资源远远超过那些生存压力较大的弱势家庭的流动儿童。
(2)文化资本的传承优势
浩浩家对浩浩的教育很重视,为其选择了有较高教育质量的幼儿园。虽然很多流动儿童的家长认为“要让孩子出人头地,就要让他读好书”,但是大部分流动儿童的家长或因自身文化水平有限,或因教育观念错误,很少有人能正确认识早期教育的内涵和价值。文化资本的传承并不是单纯通过经济收入来影响儿童的,而是间接传承的。父母的职业、学历、文化水平、教育指导方式等均是文化资本传承的重要因素。浩浩的父母依靠自身努力,凭借所受的良好教育,获得了较高的素质和就业起点,改善了生活条件,也使浩浩获得了文化资本的传承优势。
从浩浩的个案来看,在流入Y市之前,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浩浩一直由外婆负责照料。虽然后来由妈妈照料了,但祖辈曾经的教养对浩浩的性格、情绪、脾气等已产生很大影响。在家庭教育中父辈的缺位以及祖辈的重养轻教是许多流动儿童家庭的共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流动儿童的发展。浩浩的内向胆小、社交能力弱或多或少反映了家庭教育中父辈缺位的消极后果。
2 浩浩的幼儿园支持系统
父母为了让浩浩得到较好的发展,为其选择了当地最好的幼儿园。幼儿园是浩浩获得教育、实现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场所。
浩浩社交能力较弱的特点在幼儿园表现出来了。经过家长和教师一段时间的指导。他有所进步,但是人际交往能力依然较弱。大量研究表明,同伴关系不良易导致儿童的社会适应障碍,进而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消极的人际交往会影响浩浩的社会适应和社会性发展,削弱其教育支持系统的正向支持效果。
3 浩浩的社会支持系统
浩浩家所在的社区有各种社会力量开办的兴趣班、培训班等。这些机构虽然有商业营利的目的。但在为社区儿童提供早期教育服务方面也有积极意义。
少儿口才教学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特点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
力。”21世纪迫切需要创造型人才。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而儿童经历的是创造性思维初步萌芽和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占主体地位的基础教育,就自然而然地肩负起保护和开发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使命。
一、儿童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儿童时期处于思维发展的低级阶段,这一时期的思维抽象概括水平较低,但由于知识经验较为贫乏,思路所受的约束很少,他们的创造力却空前的活跃。小学阶段儿童的创造非常常见,不仅在语言上往往能出其不意,来个“童言无忌”,令成人大吃一惊,比如:《两小儿辩日》中孩童对于太阳大小延伸出的讨论,连圣贤孔子都哑口无言;在行为上更是常有惊人之举,全然的“离经叛道”,令人瞠目,例如:童年的爱迪生模仿母鸡孵鸡蛋,这种行为在成人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但是却反映出了爱迪生极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其未来的创造发明起了很好的奠基作用。这一时期的创造性思维特征具有以下特征:
1.简单原始
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的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低级阶段,主要表现为直观动作和具体的形象思维。儿童最常采取的探索方式极其原始,往往就是到处摸到处看,把东西直接拆开等,这种创造性探索方式反映出儿童创造性思维仅仅源于好奇的本能驱动,是原始自然的。
2.广泛开阔
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覆盖面很广,他们在生活中几乎是处处留心,缺乏知识经验使得他们对于生活中的一切都非常好奇,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欲望。在他们参加的所有生活活动领域中,无论是吃饭、说话,还是玩耍,几乎处处都能找到创造性思维的影子。
3.灵活流畅
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还有着灵活流畅的特点。他们在进行创造时不像成人绞尽脑汁、搜肠刮肚,而是灵活多变、迅速流畅,具有很高的效率。儿童少有受到成人社会条条框框的约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可以灵活机动、畅通无阻地进行自由的创造。
二、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需要教师、学校、家长等各方面因素的配合,具体该如何开发创造性思维,各国科学家的研究也见仁见智。单从小学语文课堂角度出发,这里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开展科学高质的创新教育
要在语文课堂中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师要有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不断学习的进取精神更不可少。教师要多读育儿方面的书刊,不断充电,在教育理论的指引下,摒弃自己不当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坚持科学的教育。每个孩子都有真正适合的教育方法,一味地套用教育理论“公式教育”只会毁了孩子,将孩子打造成没有个性的平庸之辈,这在相当程度上会阻碍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拓展课堂教学的创造性
(1)合理使用标准答案
标准答案被视为“创造力”的天敌,但在教学中,标准答案却也辅助了教师教育工作的开展。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教学,本身是具有灵活性的,答案也并非一个。合理地使用标准答案,首先要审核标准答案是否正确,然后在作业和课堂提问中鼓励孩子进一步思索,最后与标准答案比较,判断创新尺度,让孩子感受到创造的成就与快乐。
(2)给孩子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苦口婆心地传授不仅作用有限,有时还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如果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的时间,比如,自由造句、通过想象说话等,留下一些思考的空间,让孩子自己领悟探索,提出新的问题,说不定会有新的发现。
(3)教学设备中体现创新
长年面对同样的黑板讲台,大多数学生会觉得沉闷厌倦。陶行知先生把母鸡带到课堂上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因此,教师要在有限的教学设备中推陈出新,进行自己的创造。比如,黑板的磁铁可以用卡通图案,家里的玩具用品可以改装成为新颖的教具,甚至可以让孩子来改造教室环境,激发其创造性。这些新奇的教具会把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带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3.开展大量的思维训练
(1)发展学生的观察力
任何思维都是从观察开始的,观察是思维的前提,是进行思维不可缺少的条件。观察是否深刻,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否。在语文课堂中,最能锻炼孩子观察力的就是作文教学。苏州小荷作文大赛多次运用实景观察、当场写作等新题材来考核孩子的作文水平。这些方式也同样适用于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写作,一些普通的事物,哪怕一幅画、一个人、一支笔,都能在不同学生的观察下绽放出别样的风采。
(2)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它是一种非逻辑的,以
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洞察问题实质的思维,它常能使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而且,发散思维是创造的起点,它没有一定规范,没有一定方向,也不墨守成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三个特征,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教师要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一事多写”,培养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创造性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没有丰富的创造性想象很难有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很多独特的想法就是在积极的思维和讨论中产生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讨论、情境对话、辩论、续编故事等活动来促进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创造。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需要大量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才能的新型人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从小抓起,从课堂教学抓起。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应该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在生活中处处留意他们智慧的闪光点,时时鼓励他们的探索与创
造。为了孩子的未来、社会的未来、国家的未来,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向社会输送更多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段继扬.创造性教学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2]毕义星.创造性教学能力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3]“中小学生创造开发实验与研究”课题组.中小学生创造力开发实验与研究: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教委青年专项课题[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4]程良道,但汉礼.创造教育新论[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
少儿口才教学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教师 口头用语 创造性活动
幼儿教师课堂口头用语是指教师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课堂口头用语是指以普通话和幼儿口语为前提,必须遵循一般口语的基本规律,在一般课堂语言的基础上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用语。
作为课堂口头用语的创造性,并非由语言本身决定的,而是由使用该语言的特定幼儿学习和生活环境所决定的。课堂教学语言的核心是语言运用的创造性,而这创造性实际就是一种幼儿口语规约,即语言运用是否具有启发性和表现性。
因而我认为,口头用语的创造性,就是语言的运用要适合特定的幼儿学习和生活环境,解决教学过程中的质疑问难,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具有驾驭教材的创造能力。
一、目前课堂口头用语创造性欠缺的表现
幼儿园教师的课堂口头用语作为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手段,应当讲要到“点子上”,讲得恰到好处,同时又是能够充分启发幼儿思维,促进幼儿发展的语言。
然而,受幼儿教师自身语言素养的限制,仍存在着许多有效性不足甚至是抽象难懂、枯燥乏味的教学语言:教师没要领、缺乏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同时也有部分教师课堂设计的水平不高、随意性较大、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的教学语言,导致幼儿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个性,也缺乏勇气,从而使幼儿产生厌倦心理,严重束缚了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幼儿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教师课堂口头用语创造性欠缺的分析
案例:背景:小班教学。
教师:小猫咪爱吃什么?
幼儿:小鱼。
教师:小白兔爱吃胡萝卜不?
幼儿:爱……
[分析]:本案例中的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在教学中存在着不少压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做法。其实,猫爱吃的东西何止是鱼,小白兔也爱吃白菜,这样的“真理性”极强的答案也是不完全正确的,小白兔在极特殊的情况下还能够吃熟肉呢!这些一般性的答案由于被过分强调,就容易造成片面影响。严重限制了幼儿思维活动的空间,剥夺了他们发现和体验的机会,幼儿的思维不能与教师实现有意义的交流,更不能碰撞起绚丽多彩的智慧的火花,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教师的身后,完全丧失了主动性与创造性。
三、实现幼教课堂口头用语创造性的途径
1 幼儿教师课堂口头用语具有启发性
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都非常强,他们要在不停地看、听、摸、问中,好奇心才得以满足,求知欲才得以产生。作为教师,在重视发挥幼儿主体性的同时,应注重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尽可能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师幼互动氛围,充分 满足幼儿的需要和意愿,让他们对有兴趣的现象、奇怪的事情产生好奇心,使幼儿的主体性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2 幼儿教师课堂口头用语要具有形象性
幼儿课堂中,有很多抽象化的事物或是深奥的名词,表面看很枯燥。作为教师,要让幼儿明白事物,认识名词,得全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恰当运用语言,把课讲得生动形象,语言具有生动性。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生动、有趣、形象、活泼,特别是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和适中的动作,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和模仿,有利于幼儿的发展。运用形象化的表述手段,使上课更具体,生动、感人。所以,只有生动才能使幼儿爱听,才能帮助幼儿尽快地掌握知识,消化理解授课的内容。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使幼儿感到审美的愉悦,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使他们大脑细胞活起来。
3 幼儿教师课堂口头用语要具有表现力,使口头用语富有生动、形象
教学语言作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审美性为基础,是一种“刻印着人类审美的语言”。尽管教学语言是一种工作语言,不是文学语言,但对于儿童理解事物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班上是一个不声不响、懂事的幼儿,在家却不听父母的话。怎样向孩子进行教育,才能既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转变这种状况。这个教师决定用“童话”的语言与孩子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并精心设计了富有“童趣”的“问话”“对话”“悄悄话”。
教师给幼儿讲:“鲤鱼妈妈和它的孩子们”、“乌鸦爱妈妈的故事”,……
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鲤鱼妈妈怎样保护自己的孩子?乌鸦妈妈怎样哺育它的小乌鸦?小乌鸦怎样回报妈妈对它的爱?然后讲一讲自己的妈妈怎样爱自己,怎样关心照顾自己。小朋友应该怎样爱自己的爸爸、妈妈?
幼儿:听妈妈的话,不气妈妈。妈妈生病了,吃药的时候,我给妈妈倒杯水。妈妈下班了,我给妈妈搬椅子坐。妈妈买菜,我帮助提菜。吃完饭,我帮妈妈洗碗……
教师神秘的告诉小朋友:你们想知道小乌鸦怎样称赞咱们班小朋友的吗?(教师装作侧耳倾听绒板上小乌鸦的悄悄话)
幼儿:想。(异口同声地说)
教师:小乌鸦说,小朋友就是了不起,你们比我更爱妈妈。小乌鸦还说,过几天,我要悄悄的飞到小朋友家的院子里,看一看爱爸爸、爱妈妈的好孩子。
这以后,家长们陆续向老师反映,最近孩子们进步了,在家爱劳动、关心父母、懂事了。我想,孩子们的心灵世界,自是一番童心的天地,需要一种童心的描绘,这种描绘,正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富有“童趣”的“问话”“对话”“悄悄话”。
【参考文献】
[1] 鲍宗武,蕾金南.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同赶行为分析与对策[J].课堂文学,2008.9
[2] 廖梅先.幼儿教师语言风格六要点[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6(10)
少儿口才教学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国流动人口;教育法规;受教育权
中图分类号:D922.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3-0071-03
美国是市场经济制度相对完善的联邦制国家,比较而言,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较早,美国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相对成熟,而且独具特色,值得我们研究借鉴。美国实行的是分权的教育体制,虽然联邦宪法没有提及教育的问题,但是,布朗案的判决中明确提出教育是州和地方政府的责任,联邦政府没有制定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教育政策,这一政策主要留给州政府来制定。各个州往往对流人人口在本州获得教育利益设置一定的限制条件,限制其他州的居民单纯为了从本州获取教育利益而迁入,以保护本州常住居民的利益。这又往往导致各个州矫枉过正,由此侵害新进入本州的居民的教育权利和迁徙权利。联邦政府和联邦法院的主要责任在于审查各个州的流动人口教育法律和政策是否符合美国联邦宪法的精神,既限制州政府对新进入本州居民的歧视行为,又制止个人和家庭单纯获取教育利益的不合理迁移。在人口流动和迁移中的受教育权的保护问题上,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利益和担当的角色并不完全一致。
一、美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联邦法律和宪法依据
美国宪法没有把受教育权列为基本的人权,但是,美国宪法隐含着迁徙权利为重要的基本权利。美国出于保护迁徙权利的需要,来保护迁徙和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权。虽然美国宪法中也没有明确规定迁徙权是基本的人权,但是,迁徙权跟宪法明确规定的基本权利最为接近,宪法隐含着迁徙权利是基本的人权。“夏皮诺诉马斯案”的判决指出:“所有公民都可以自由地在我们国家的领土范围内旅行而不受那些对这种移动施加不合理限制的法律、裁定和规章的约束。”该案的判诀意见引用了大法官坦尼在1849年的“乘客系列案”中发表的意见:“就联邦政府得以成立的所有伟大目的而言,我们是一个民族,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国家里。我们都是合众国的公民,并且作为一个共同体中的成员。必须有权利不受干扰地进出国家的每一个地方,如在我们自己的州里一样。”美国大法官斯图尔特在“合众国诉盖斯特案”中指出:“从一个州到另一个州旅行的宪法权利……占据着我们联邦概念的基本地位。这种权利被牢固确立并反复得到承认……无论如何,在美国各州之间的旅行自由长期以来就已经被认为是宪法下的一项基本权利。”
但是,迁徙权不是孤立的权利,迁徙权的核心问题是新移居该州的其他公民是否有权有本州居民所享有的优惠与豁免权。如果迁徙后人们的受教育权没有受到保护,教育方面的利益没有得到保障,必将严重限制公民的迁徙和自由流动,损害人们的迁徙权利。由此,保护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权是保护其迁徙权的重要内容。
美国法律对人的权利的保护措施,是根据权利的重要程度来确定的,具体来说有三种审查检验标准:审查标准极为严格的“严格检验”;审查标准比较宽松的“合理性检验”;中等严格程度的检验。宪法基本权利受到严格的保护,将采用严厉的检验标准来审查是否侵害了基本权利,而审查非基本权利是否受到侵害时则采用相对宽松的“合理性检验”。作为一种宪法基本权利,迁徙权受到严格的保护,审查的标准极为严格。而对于受教育权的保护,在不同的情况下,法院采用不同的审查标准。在“圣安东尼奥案”的审理中采用了“合理性检验”标准,其他一些案子中也采用“相对标尺检验”(Sliding Scale Test),这是马歇尔大法官在“圣安东尼奥案”的审理中提出的理论,根据权利的重要性确定审查标准,而不是简单地采用严格的或者宽松的审查标准。教育虽然不是基本的权利,但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用相对严格的检验标准来审查是不是侵害受教育权。涉及公民迁徙时,由于迁徙权是基本的权利,往往采取严格标准审查是不是侵害受教育权。一个著名的案子就是“普列尔案”,在这个案子中,最高法院认定居住在德州的非法移民的孩子也是“其管辖范围内的人”,不能剥夺这些孩子的受教育权,要求德州允许非法移民的孩子免费进入公立学校读书。
概括来说,美国各州都对迁移到本州的居民设置一定的条件,满足这些条件才能获得本州居民所享有的教育权利和利益,这些条件大致可归为三种。
一是“等待期要求”(Durational Residency Requirements)。实行“等待期要求”政策的州区别对待新进入本州的居民和原居住居民,新进入该州的居民必须居住一般一年后,才能获得本州长期居民的待遇。居住不满一年的大学生,需要支付较高的高等教育学费。在“期塔恩诉马克勒逊案”的判决中,最高法院判决支持了明尼苏达州的一项法律,大学生在本州居住满一年后才有资格获得奖学金。
二是“固定”时点居住要求(Fixed-point ResidencyRequirements)。固定时点居住要求即要求在人生的某一特殊时期是该州的居民,例如,出生时或者在某一年龄之前(一般为18岁)等。但联邦最高法院认为这种规定不合宪法要求,违反了平等保护条款,侵害了公民迁徙权。在瓦兰第期诉科莱因案(Vlandis v.Kline)中,最高法院宣布康涅狄格州的一项法律无效,因为这项法律永久地禁止非居民学生为了州立高等教育系统较低学费的原因成为州的居民。最高法院把这种法律规定概括为非居民的一项永久的、不可驳回的推定,因为这些分类是永久的,使得学生在大学就读期间没有任何办法改变他的居民身份。
三是“真诚居住要求”(bona fide Residency Requirements)。所谓“真诚居住”就是现在实际居住,并且打算无限期的居住下去。这与“等待期要求”和“固定时点居住要求”不同,“等待要求”和“固定时点居住要求”根据开始在本州居住的情况区分居民,“真诚居住要求”则在本州居民和非本州居民之间作出区分,一旦某个被确认为本州的真诚居住者,这个人就可以立即享受本州居民的待遇,获得本州居民的教育福利,免费进入基础教育公立学校读书,在高等教育中可以获得学费优惠。
二、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面临的问题
一是我国处于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大量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流动人口尤其是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我国教育机会主要是根据户口进行分配,教育机会跟户口相联系,青少年和儿童只有在户口所在地才取得参加高考的资格或者获得进入公立学校读书的机会。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人为地把公民分为“农民”和“城市居民”两种身份,这种身份是与生俱来的,城市居民在选举权、被选举权、教
育、就业、社会福利等方面享有高于农民的权利。二是我国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比例不协调。目前,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总数的76%,到2010年将减到40%,大量的农村人口将离开土地寻找新的职业。三是我国人多地少。据统计,农村剩余劳动力在6000万到2亿之间,而且每年以1000万的速度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成为必然趋势。四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间的差距继续扩大,城市和乡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而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下降,所以,全国范围的人口流动成为一种无法遏止的趋势。
流动人口的产生背景决定了我国人口流动的趋势是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和沿海地区流动,从农村向城镇流动,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流动。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庞大,据专家不完全统计,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继续扩大,目前,流动人口总量达1.2亿左右。
据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在2003年11月的《中国流动儿童调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中称:全国有流动人口子女近200万人,一直未上学的占6.83%,辍学者占2.45%,合计9.3%;8~14岁儿童失学者占15.4%;12~14岁流动儿童中,超过60%已经工作。而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所有适龄儿童都应接受义务教育”,流动人口的子女理应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权,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流动人口的子女却无法享受到同等的义务教育权利。
从教育平等理想的要求看,追求平等是当今人类社会教育发展的根本趋势,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共同目标。而教育公平所蕴涵内容的核心部分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均等作为现在的基本理念,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即是改变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现状,而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更是弱势群体中的一部分,他们的受教育问题更容易被忽视。因此,妥善处理好他们的受教育问题是能否在我国真正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真正保障人民的权利和社会公平的问题,也是实际上达到教育平等的重要指标。
从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来看,受教育权是国际人权法保障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都有确认和保护公民权的内容。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我国《教育法》第9条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流动人口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理应享受到受教育权利。而且《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也明确规定,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要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三、美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问题对我国的借鉴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尽快改革和完善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制度,借鉴美国的经验和做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应该把迁徙自由权立法。这将有利于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权保护,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流动。人口流动和迁移中受教育权的保护不仅仅是教育权利本身的问题,涉及很多其他方面的权利。虽然我国宪法确认受教育权是基本权利,但是,宪法没有认定迁徙权利是基本权利,这给受教育权的保护造成了困难。严格保护公民迁徙权,有助于解决流动人口的教育问题。
少儿口才教学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素质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素质教育是根据当代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遵循人的心理和教育规律所采取的措施,他的立足点是培养跨世纪的人才。
1 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1.1 开展入园测试,建立幼儿的心理健康档案。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时,首先应该清楚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每一个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辅导,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幼儿在第一次进入幼儿园时就要对他们进行初步的心理健康测试,再为每一位幼儿建立各自的心理健康档案,将每一阶段的测试结果记录在案,这样不仅可以直观的描绘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态势,还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及时地进行纠正。在入园的测试中,可以包括个性测验、行为测验、心理测验与情绪测验等。
1.2 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一个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健康缺陷,追踪溯源,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对自我情绪的调控不当,不能客观地认识外界事物与正常的交流情感。因此,在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当从问题的症结根源出发,在学会调控与正确运用不同情绪的过程中完善心理健康。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与家长可以通过直观简单的方式,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语言等方式表达情绪,并使幼儿也一起互动起来,培养快乐、高兴、满足等积极情绪,通过示范,使孩子明白应该如何调控情绪,在合理与不合理的事物之间正确对待,以正确的方式宣泄情绪,保持自身与外界之间的良好平衡状态。
2 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现在很多家庭中,都只有一个小孩,孩子在家里个个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娇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谦让和合作的意识,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常常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发生冲突。幼儿时期作为一个人个性形成的黄金时期,更是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的关键时候,在幼儿教育中,应该加强集体协作观念的培养,潜意识的对幼儿贯彻一些简单的社会情感、社会以及社会交往技巧等知识,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合作与分享。在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中,合作与分享是基础与关键。然而,在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独生子女由于受到大人们过多的溺爱,在行为中表现出的自我意识强烈、缺乏集体合作观念等情形比比皆是,无疑对其今后社会交往能力的形成构成了障碍。因此,老师和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激发和引导幼儿的合作与分享意识,如在游戏中,教会孩子如何正确的处理“人多玩具少”的问题;分糖果时,也由幼儿自行负责等。除此之外,还要对孩子表现出的合作与分享行为进行适当的表扬与肯定,以增强孩子合作与分享的兴趣与信心。
3 生活化是幼儿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
“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成长,也就没有教育。”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往往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认识事物,幼儿的科学活动也是在与周围事物的互动中完成的。《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时机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教育生活化,生活问题科学化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因此,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我们应奏响“生活化的乐章”,沟通生活与教育教学活动的联系,在活动中学,在生活中学。老一辈知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教育生活化。这一理论中关于“尊重儿童,重视实践”的正确主张,提倡儿童在教育活动中靠自己的智慧、独立思考去发现问题,从做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同时,又融汇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关于“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和一的观点,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倡导“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创造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活教育”理论,这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也是很有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的。
目前,我们的幼儿教育意识中还存在着将早期教育简单化为早期的智力开发,等同于超前的知识的灌输和大量机械的计算、背诵、识字。甚至有的幼儿园在宣传中也把幼儿能计算多少位数、识多少字、学多少英语单词作为评价幼儿园好坏的唯一标准,这对人们的思想是一个误导。实际上,幼儿的健康成长所需要的不仅是识字、计算,而且还有怎样做人、怎样与人相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是幼儿更加需要的。幼儿的天性是幼儿教育工作的第一依据,必须在全社会确立“取法自然”的幼儿教育观,遵循幼儿成长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幼儿素质教育内容很广泛,但不外乎培养幼儿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动手就是培养幼儿运动协调能力,动口就是培养幼儿语言及交际能力,动脑就是幼儿智力早期开发。但无论是培养其动手、动口或者动脑的能力,都应尽量融入幼儿的生活之中,让幼儿尽量在自然的状态下接受教育,提高素质。
上一篇:少儿舞蹈培训方案{优选5篇}
下一篇:小麦良种补贴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