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小学生研学课程设计方案{2024年最新5篇}

星空幻想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6616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7分钟。

小学生研学课程设计方案范文第1篇

实践性教学对药学本科教学非常重要。目前国内各药学专业都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程,如有机化学实验、化学分析及仪器分析实验、药物化学实验、天然药物化学实验、生药学、药剂学实验及药理学实验等,这些单元实验课程对培养药学本科生的基本动手能力非常重要。但从研究生的培养情况及制药企业对药学本科生的反馈中得知,学生掌握这些基本操作后,并不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后续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对新药研发的基本流程没有系统的认识,仅对单一实验有印象,整体把握能力差,对知识掌握分散,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基于此,很多高校都积极改革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成效。笔者所在学院提出了药学创新实验,该课程是将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学这四个基础实验模块进行科学整合,以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生对于药物研发的全局观和基于学科交叉的创新观念。按照药物研发的程序进行课程设计,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完成实验,使学生体验药物研发的全过程,了解药物研发并不仅仅涉及某一门课程,一个药物从设计、研发到上市需经过多个系统性的实验,涉及多个学科。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在实验方案设计、实施、实验报告提交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改革。

1.实验方案的设计

本实验课程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3名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课程方案设计及实施。在课程结束后,以组为单位提交课程的相关考核内容。与学生之前接触的基础实验模块不同,该课程为创新实验,需要学生在任课教师给定的实验题目下,自行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本课程选择阿司匹林为研究对象来了解药物研发的完整流程,阿司匹林为经典的解热镇痛药,其合成、分析、制剂、药理方法等均有文献报道,且原料易得,难易程度适中。以此为教学内容方面学生能通过文献的查阅与分析,设计得到较合理的实验方案,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药物研发的全过程,实现药学创新实验的预期目标。而不会因为题目太过于创新而遇到某一知识模块无法完成,影响课程的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学生也可基于文献方法对其感兴趣的部分或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进,满足学生创新的需要,提高其创新意识。

在具体方案设计时,因学生并未系统地学习过文献检索,由指定任课教师先讲解中国知网(CNKI)、维普等中文数据库以及SCIF英文数据库的查阅方法,然后由各任课教师阶段性地布置学生查阅本单元要求的相关资料,并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文献查阅的方向和重点。学生初步完成方案设计后,在指定时间段内与各负责教师讨论,任课教师就实验方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再进一步查阅资料、完善设计方案,反复几次,最终形成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例如,任课教师在给学生布置阿司匹林的合成路线设计时,先请学生仔细分析阿司匹林的结构,初步推测其可由水杨酸乙酰化制得,再进一步请学生结合已学过的有机化学知识,分析该乙酰化反应适合的试剂、是否需要催化剂等,这些引导有助于学生分析判断所查阅文献的合理性,进而制订可行性较强的合成路线。待学生初步确定实验方案后,提问学生按照方案设计的反应完成后,反应体系里有哪些物质,每一步后处理的目的是什么,得到粗品后如何进一步纯化,常用的纯化方式有哪些,哪一种更适合阿司匹林,为什么?通过这些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进一步完善和明确实验设计。同时,任课教师要将药物研发的整体思路贯穿在学生的方案设计中,如提问学生合成时要投多少原料才能制得满足分析、制剂及药理部分需要的阿司匹林。由此引导学生在方案设计时要有全局观,要对合成、分析、制剂、药理的方案统筹分析,做到环环相扣,首尾兼顾,达到药学创新实验的目的。

2.实验方案的实施

本课程教学实施前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主要包括资料的查阅与整理、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讨论、阿司匹林的合成及纯化、阿司匹林原料药的鉴别及性质考察,阿司匹林纳米乳的制备与性质研究、阿司匹林纳米乳的解热镇痛作用研究,最后进行数据处理与总结,形成实验报告。各教学模块都有指定的相关专业的任课教师负责。

每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在各负责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实验模块。区别于以往的基础实验,学生需自己提交试剂购买计划,然后按照文献方法自行处理试剂,选择仪器。而在以前的实验中,这些工作均由准备室教师完成,学生接触不到。在本课程改进方案中,任课教师除按照设计方案指导学生实验外,还将仪器的适用范围、使用方法、维护保养的知识贯穿其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在学生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就实验中的一些现象和数据与学生进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创新性途径,如学生在进行阿司匹林的重结晶时,按照文献方法得不到纯品,任课教师引导学生从阿司匹林和其杂质的溶解度差异的角度考虑,重新尝试不同的重结晶溶剂,经过反复实验,最终得到阿司匹林纯品。又如纳米乳的制备过程中,如何得到适合的粒径、载药量及包封率的纳米乳至关重要,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实验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设计,对实验结果均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意识到每个实验模块都是对下一个实验模块的保障,一定要保质保量地完成,而不是照着操作简单复制一遍。在遇到实验难点时,将文献与实验相互反馈,反复实践,力争解决问题,达到预期目标。这些都激发了学生对科研的兴趣,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对药物研发的全局观。

3.实验报告的提交

实验完成后,学生先将数据整理、汇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形成书面的实验报告。本课程在成绩评价体系方面也有所创新,评分标准涉及实验方案设计、仪器试剂的准备、实验过程的安排、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实验讨论、创新点及学生的科学作风等多方面,而且更侧重于学生对实验的思考和讨论,更注重学生对实验整体过程的把握而非实验结果。在此评分标准的基础上,本课程先给小组评分,再在小组评分的基础上给予个人差异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教学反思与评价

经过三届学生的教学实践检验,该课程教学效果良好。实验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勤于思考,通过文献和实验数据的相互反馈,不断改进,最终都顺利完成了课程学习,并撰写了总结报告。

4.1将药物研发的全局观和整体性思路引入药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中

本课程使学生在本科阶段了解药物研发的过程以及所学知识和技能在此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注意各学科在药物研发过程中的相互衔接和配合。在本课程中,学生从药物研发的起点一药物合成出发,经过合成、质量分析、制剂研究,最后进行药效学实验,完整地完成了药学研究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是课程的主体,通过分工合作、小组讨论的形式,自行设计方案,再和指导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能力。经过自身实践,学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药学各学科在药物研发中所处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形成了药物研发的整体概念。

4.2加强了学生对于完整药物产品开发流程的综合性认识和框架性梳理,建立起了立体的药学知识构架通过阿司匹林这个具体的药物研发项目,学生将课本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融会贯通,指导本课程的实验工作,再通过实验数据的反馈信息,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了‘‘学有所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更加明确了学习方向,也对药学知识体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本课程具有交叉学科的优势,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药物开发需要的知识、技能、研究思路以及研究内容,构建了药物开发的系统构架。

4.3提高了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及动手能力,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其主动学习探索,文献查阅是这一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本课程将文献查阅的方法逐步灌输给学生,引导学生独立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受益匪浅。另外,本课程是一门实验课,实验室动手能力是完成本课程的关键因素之所以本课程也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各药学相关学科的操作技能,培养了全能型药学人才。同时,本项目的完成需要理论和实验相互支持、反馈、验证,所以课程的完成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4.4提高了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

由于本课程的设计与以往的实验不同,没有固定的实验操作方法,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不尽相同,这对任课教师的知识面、科研能力、创新思维、沟通能力、教学技巧等都有很高的要求,促使任课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科研素质和自我修养。

4.5学生评价较好

完成该门课程的一些小组在实验报告中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和对课程的评价,如‘‘整个实验过程充满了很多小插曲,有实验失败的懊恼也有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带来的快乐。因为是第一次自己设计实验,而不再是按照实验教材,老师讲解的照搬,个人的能动性就调动了起来。其次是团队合作也很重要,我们这一组应该是三组中团队凝聚力最差的,当然作为小组负责人这一点上我也需要反思。我们组在实验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而且在药化和药剂实验上花费了很多时间,重做了很多次方面是因为操作不够熟练与规范,另一方面是实验前设计方案时考虑不周全造成的,这说明我们组在优化方案上以及操作上还需要多花些时间。科研需要脑和心,脑即动脑,心即耐心。感谢学院提供了一次这么好的机会给我们进行科研训练。”“通过讨论、查阅文献、制定方案到实验方案的实施,提升了我们药物研发的全局观、实验方案设计能力、严谨认真、合理安排时间、冷静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我们从每一次失败的实验中认真反思、吸取教训、总结实验规律来弥补实验经验欠缺的空白。这是一次成功的实验学习课,我们提前接触以后的学习模式,积累了属于自己的实验技能。”

小学生研学课程设计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人机工程学;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095-02

从世界范围来看,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在经历了“学科系统化”、“学习理论导向”和“职业分析导向”模式后,正在向“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发展。所谓“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即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为学习内容,以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践过程的学习为主要过程的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加强了职教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有利于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基于这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笔者拟尝试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机工程学》课程开发进行一些切实可行的研究。

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步骤一般是职业分析(岗位分析)工作过程分析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开发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开发分析学习情境设计教学实施。

岗位分析通过对我院近三届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跟踪调查,收集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信息,确定了工业设计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其主要就业岗位群包括绘图员、助理设计师、设计师、高级设计师、设计主管、设计总监等6种。

工作过程分析通过对多家设计公司和企业如深圳浪尖、广州毅昌的调研与访谈,在佛山中格威电子有限公司的全面参与下,共同研究归纳出工业设计(狭义的)行业的工作过程,如图2所示。

工作过程——岗位能力——学习领域对工业设计行业工作过程分析后,归纳出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前期分析、创意设计、设计表现、方案实施、方案评估、优化方案和批量生产。通过动态跟踪企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和对毕业生提交的“工业设计专业建设和人才需求调查表”进行分析与统计,综合确定了工业设计行业工作过程中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和学习领域,如图3所示。

课程定位与目标能力设计

《人机工程学》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工业设计行业工作过程中“方案实施”所需的工程能力。按照职业能力所包括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课程的教学目标能力定位如表1所示。

学习情境设计

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设计。产品设计的对象是人,而不是产品,目的是通过分析人的需求,发现人的潜在需求,分析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从而设计出“安全、舒适、健康和效率”的产品。“安全、舒适、健康和效率”是产品设计的核心思想,同样也是《人机工程学》的核心思想。

为了使学生在设计中把握这一核心思想,按照“工学结合,理实一体;项目驱动,能力为本”的教学模式组织实施,将《人机工程学》归纳为3个教学项目:汽车仪表盘设计、座椅设计和电磁炉设计;设计了18个教学单元(如表2所示),每个教学单元都是从项目中分解出来的任务;安排了3个实验:汽车驾驶实验、坐姿人体尺寸测量和动态人体尺寸测量实验、《人机工程学》学习情境设计。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教学单元设计

按照学生能力培养规律组织教学内容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基于工作过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对《人机工程学》知识点进行解构与重构,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如图4所示。

按照“人—机—环境”系统设计教学单元《人机工程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认真研究人—机—环境三要素自身特性的基础上,不单纯着眼于单一要素的优化与否,而是将使用机的“人”、所设计的“机”以及人与机共处的“环境”作为“人—机—环境”系统加以研究,将人、机、环境看作是一个系统的三大要素,在深入研究三要素各自性能和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从系统的总体性能出发,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优化论三大基础理论,使系统三要素形成最佳组合的优化系统。教学单元设计如表2所示。

考核方案设计

考试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尝试多种形式的考试方法,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如以评代考(练),即以3~4人为一个小组,首先小组内部相互讨论形成设计方案,然后各小组交换方案互评,成绩取小组的平均成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精神及竞争意识。再如以答辩代替笔试,即在完成最后产品设计方案和效果图后,由小组成员分工讲述自己的设计方案,其他小组提问,小组成员轮流回答其他小组提问,通过一问一答,一是能够发现设计方案本身存在的问题,二是可以考查学生掌握本课程及相关知识的多少,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科学的评价体系应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既要反映考试情况,更要反映平时综合能力的训练情况。

学生学期成绩评定的参考方式如表3所示。

特色与创新

“感性输入—理性输出”教学方法针对典型工业设计行业工作过程特色,每个设计任务或者设计项目都是抽象的设计要求或者设计主题——感性输入,而最后提交的成果都是理性的设计方案——理性输出,由此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感性输入——理性输出。

系统思想的培养《人机工程学》将“人—机—环境”作为系统加以研究和设计,力求系统最优化,这是本课程最大的特点。本课程一直采取“大班上课,小组研讨”的方式,每个项目都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的。在实际教学中,把小组当作一个系统,充分激发小组每个成员的潜能,比如“头脑风暴”法,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优势,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最终通过小组的齐心协力和团结合作实现系统最优、力量最大。

运用CATIA辅助人机工程设计运用CATIA可以建立人体模型、编辑人体模型和进行人体模型的高级设置,模拟人体各种姿态,进行人体测量编辑和人体模型姿态分析、人体运动分析等。通过CATIA建立人体模型、设计人体模型的参数、姿势分析、运动分析,可以实现现实虚拟,并可获得一系列分析问题的数据和结论,如图5所示。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从方法论上保证了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动手为主,实现了在“做中学、学中做”。实践证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把课堂变成工作岗位,把岗位中的具体工作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可使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教学过程更灵活、更开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可得到大大提高,学生拥有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的权利,同时综合素质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整个过程,可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丁玉兰.人机工程学(第三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3]赵昕.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7,(7).

[4]柴作良.基于工作过程的《SQL Server》课程设计的探讨[J].科技风,2010,(6).

小学生研学课程设计方案范文第3篇

一、什么是小单元备课

教材的编排大都按章节或单元划分,这是自然的单元。小单元备课就是在自然单元的基础上,将教材大的章节或单元按知识结构或学生的认知水平,再细化为更小的单元实施备课。更小的单元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有的学科自然单元已经很小,就不必再划分。每个小单元的教学除了教、学案外,必须有一份小单元练习题和测试题,做到“小单元清”。

小单元备课的前提是做到一次性备完一个小单元的所有课程。要由一个主备教师负责完成小单元的所有教学设计工作,绝对不能将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割裂、分解,由几个教师来备。一个小单元完整备课结束后,再进行这个小单元的课堂教学。小单元教学便于把握教学节奏的轻重缓急,教师可以在实施课堂教学不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下一个小单元的备课,这样交错进行,可以增强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二、小单元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

小单元备课的实施依赖于集体备课。操作流程可以概括为六步,四十八个字:“划分单元、确定主备一人主备、形成预案集体研讨、定教学案个性修改、实施教学课例研讨、改进教学小单元清、查漏补缺。”这种小单元集体备课模式,实现了每一课时教学内容的共享。基本流程如下:

1.划分单元、确定主备

学期初,在教务主任的指导下,由备课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制定学期进度计划。进度计划就是按照每学期18周教学时间将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和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以小单元为单位具体计划到周和日,并预留复习和考试的机动时间,分配教学内容,确定主备教师。

2.一人主备、形成预案

主备人提前教学内容一周完成教学设计。在备课时要求主备教师钻研教材,搜集相关信息,设计教、学预案。并将预案提交学科领导审阅,学科领导审阅后签条,主备教师复印给备课组人手一份。辅备教师须在活动前熟悉教材,考虑相应的教学设计,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对主备案做适当调整,包括对主备案教学目标的确认和完善。并在学校统一印制的“主备案研究记录”上记录调整意见,为组内集中交流做好充分准备。(集体备课后,“主备案研究记录”要夹在相应教学、案的前面。)

3.集体研讨、定教学案

集体研讨分统一活动与分组活动。统一活动即学科领导阶段性地对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以讲座辅导的形式,对学科教研组教师进行专业引领指导。分组活动即备课组每周定时定点进行的研讨:研讨前备课组长将小组教师的“主备案研究记录”交学科领导统一审阅,签字后方可实施集体研讨。研讨中,辅备教师根据所做的“研究主备案记录”的调整意见,对主备教学、案设计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位教师将讨论中形成的“共识”记录在复印的主备案的空白处。

4.个性修改、实施教学

在讨论交流中,执教教师结合并吸收组内教师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并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修改主备人的预案,形成个性化的、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案。值得注意的是,教学目标不能再随意改动。以个性教、学案实施课堂教学后,要及时进行反思,特别是加强学情的反思,以此作为编写“小单元清”的依据。

5.课例研讨、改进教学

课例研讨即主备教师选取一节精备课进入课堂面向组内教师上教研课。每次进行教研活动,都坚持上课、评课、反思的研讨制度,将每节课的得失进行分析,对教学设计进行补充、完善。从而提高每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能力,保存下来的完善的教学设计也为下一届教师备课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6.小单元清、查漏补缺

“小单元清”的形式灵活多样。对于学案、作业,可以采取面批、个别辅导的形式,以个别辅导为主,集中辅导为辅;以学生自我纠错为主,教师辅导为辅。每个“小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小单元练习巩固,并进行测试,统计成绩,分析学情,提出整改措施。我们要求学生建立错题集,并要求教师编写“小单元清”测试题时做到三分之一的内容必须来源于学生错题集中的错题及其变形或拓展。

三、集体备课的管理评价模式

集体备课实效的发挥,科学、得力的管理评价措施是保障。几年来,我校不断摸索,构建了对集体备课实绩的管理评价模式,并将备课组备课实绩纳入小组教师个人“两评四考”的过程考核。备课组团队成绩的合理使用,同时也加强了集体备课的管理力度。

我校对备课组备课实绩考评模式如下:

集体备课组的成绩=集体备课过程得分+备课组的成果得分+备课组的教学成绩得分。

1.集体备课过程管理评价

备课组集体备课过程得分等于备课组内所有教师个人集体备课过程得分的平均分。这样能更好调动备课组每一位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潜质,实现共赢。所以首先我们加强了对备课组教师个人集体备课过程得分的评价。

教师个人集体备课过程得分=主备案得分+个性备得分+“研究主备案记录”得分+听、评课得分+(集体备课组奖分-个人罚分)

具体操作:学校成立由校长牵头的“学校集体备课督导评估小组”。采取学科领导平时检查督导,教务处月查和期末检查督导相结合的方式。平时由学科领导具体负责对日常集体备课的行为进行监督,对集体备课质量,对听、评课反思情况进行评估。集体备课的行为主要观察参与研讨的过程和参与效果。集体备课质量主要评价书面教学设计,为此我们制定了有效的备课评价标准。听、评课采取填写联系卡和学科领导预约,听、评课后,学科领导及时签字。每学期期末督导评估小组根据学科领导平时检查和教务处督导检查的结果为每个备课组设立集体备课奖分,并对不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的个人进行罚分。

2.集体备课成果管理评价

学校为备课组设立“集体备课成果奖分”,如教案、论文、优质课、教学能手评比等。备课组团体备课成果的管理评价,促进了每一位教师自觉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3.教学成绩管理评价

集体备课的效果,最终是教学成绩的提升。我校把备课组团队的教学成绩作为对备课组评价的终极指标。从两个方面评价:

备课组教学成绩=校际评价得分+校内评价得分

校际评价:备课组教学成绩与其他五所规模学校的同学科联考成绩对比,按名次赋分进行评价。

校内评价:对同学科的三个备课组的教学成绩的方差按名次赋分进行评价。

小学生研学课程设计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审计教学;教学模式

审计学是一门应用型的经济学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是审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专业培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审计教学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的现代应用型审计人才。审计教学既要重视理论的探讨,又不能忽视实践的训练。要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独立科研的能力,就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课堂灌输的教学方式,必须采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研究性教学方法。研究性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并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

一、本科审计学教学采用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意义

审计学作为一门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独特的教学规律。审计学采用逆向思维解决“怎么样”以及“为什么”的问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既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交流,又严重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导致学生不能尽快适应社会需要。研究性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1.审计学课程的特点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审计学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都较强的学科,它以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知识为基础。与会计学相比,其主要不同点是:审计学尤其是社会审计部分,由于是注册会计师从业的基本和最为重要的执业指导和规范性学科,因而涉及到的定义、术语、规定、技术等条条框框的东西更多,对初接触者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客观上在学生那里就形成了对审计学科的枯燥、难懂、学不透的印象。靠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事倍功半。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必须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主动学习、分析学习、实践学习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2.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很多缺陷和局限性

首先,就审计教学的方式来看,当前大学的审计教学基本上局限于课程讲授,老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审计课程从性质上来看与其他相关课程(如会计)有较大的区别,它是一种逆向思维,它要解决的是“怎么样”(会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是否真实、公允)以及“为什么”(以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支持所作的审计结论)。而现行的审计教学方式对学生审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1]

其次,在大学的整个审计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所缺乏的东西很多,其中缺乏必要的案例是很重要的方面。

最后,就教学内容来看,大学教育中审计学的课程教学教师必须考虑教学大纲、学时(学分)的要求,因为教学内容大多以教材为主,而教材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很难及时随着有关审计法规、准则等的变化而做相应的修改。因此在大学教育阶段很难保证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的需要完全衔接。

3.建立研究性审计教学模式是当代审计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现代审计的内容和方法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审计由传统的财务审计不断扩展到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经济效率、效果审计,内容不断丰富;审计方法由传统的详细审计发展到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到现代的风险导向审计。审计的不断发展,要求学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大学他们不仅要学到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仅靠课堂讲授远远达不到提高他们学习能力的目的。必须改为研究性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现代社会中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为其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本科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

研究性教学起源于美国,早在1916年,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就从理论上论证了科学探究的必要性,并创立了“问题教学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研究性教学已经“成为欧美国家综合性实践类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明确提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研究性教学注重训练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其实质是将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训练其研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要特征:强调“基于问题”,引导学生在对实际的或真实性问题的解决中主动建构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导演”,学生做“演员”;强调学生参与研究,凸显自主探究、“做中学”。[3]

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是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目标设计。在准确把握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将学习内容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运用“集中授课”和“小组合作研讨”穿行的教学方法,以案例和实践性项目带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在整个课程教学中,教师先将案例展示给学生,同时提出需要其思考的问题,从而引出教学内容。以案例为中心,通过教师启发式教学逐步解决提出的问题,并将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讲解。随着知识点的展开,要求学生建立正式的学习小组,选择教师设计的案例或实践性项目,通过课上讨论和课后团队学习,逐步完成课程每一阶段的任务,使学生在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中建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本科审计学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措施

1.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审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应用型高级会计和审计专门人才所需的审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就是通过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审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审计的流程、方法及其在具体审计项目中的实践应用,使学生能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计专业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

2.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内容的优化是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应根据教学改革思路和课程教学目标,构建基于研究性教学的审计学课程教学内容框架。课程将教学内容优化为几大模块和若干子模块。每个模块都明确学习目标、内容提要、重点难点、案例选择、小组讨论、实训项目、阅读平台等。不同知识模块的划分为实施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提供了基础。整个教学内容穿插了审计案例,满足了教学引导、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研讨的需要。优秀的审计案例通常是一个矛盾的、复杂的问题情境。选编审计案例、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学习”的重要内容。[4]

3.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开展研究性教学,教师在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上比传统教学可发挥的空间更大,同时,根据课程的特点灵活运用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也变得更为重要。通常可采用“集中讲授与小组合作研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1)启发式的互动教学法。教师在“集中讲授”中,要通过提问、设疑等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同时应要求学生做较多的书写和口语表达上的沟通,将思考问题、表达意见的权利交给学生。(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的运用主要有三种形式:①引入案例。在“集中讲授”中,教师通过“引入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②相关案例。“相关案例”就是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案例。它使知识点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能增加感性认识,帮助理解课程知识。③综合运用案例。“综合运用案例”适合小组合作研讨。通常在每一学习模块的授课内容结束之后,安排“综合运用案例”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讨,教师提前公布案例研讨题目,要求学生小组分工合作,查找资料,然后进行课堂讨论和交流沟通,发表不同看法,最后教师负责点评。(3)实践教学法。实践教学有多种形式,如模拟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等。实验教学以综合性、开放性的实验项目为主,并根据审计实务的特点设置若干的“审计陷阱”,让学生综合运用审计方法对“审计陷阱”进行判断、分析讨论,撰写实验报告。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加审计实习和社会调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5]

4.实施综合性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侧重“终结性评价”,学生成绩评定主要以期末闭卷考试的成绩为主。这种评价方式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知识,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其他素质的客观考核,具有片面和局限性。为了克服“终结性评价”的弊端,必须建立与研究性教学相适应的“综合性评价”机制,把“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结合进来,将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创造能力等均给予评价,以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激励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四、审计学研究性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研究性教学的泛化与神化,设计合适的案例和问题

研究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其宗旨是培养创造性人才。但不能机械地将研究究性教学理解为整个学习过程必须完全由学生自己去分析研究和解决每一个问题。案例和问题设计是否合适直接影响研究性教学教学效果。设计案例和问题应基于以下原则:首先,设计的案例要来源于审计工作的实际,并具有学习和研究价值;其次,问题必须以课程目标为基础,保证有一定的难度、深度,既能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又能发展能力;第三,问题是开放的,即能容纳不同的教学策略和学习风格,便于学生自主活动,注重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2.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素养

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要求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与灌输者,转变为学习资源的设计、提供者,以及学习的引导和促进者,而且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在整个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具备足够的驾驭能力,善于从学生的观点和结论中发现存在的不足,进行归纳、分析和指导,从而保证课程进展顺利,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3.应循序渐进引入研究性教学

实施研究性教学,教师必须实现由传统单纯地传授知识,向创新教育的转变,而学生需要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和独特性学习。因此,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研究性教学都需要一个过程。应有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的过程,先激发兴趣,再追求提高各方面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伟龙.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2,(9):89-93.

[2] 徐向真,陈振凤,吴兰飞.我国大学审计学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改革措施〔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1):80-82.

[3] 王丽,王秀萍.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学研究性教学的运用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94-99.

小学生研学课程设计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科学探究;控制变量;钠燃烧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5)2C0036C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翻转课堂,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提供以微课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学习微课并完成进阶练习或相关任务,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中,教学组织形式从“课堂授课听讲+课后完成作业”转变为“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协作探究”。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翻转课堂是一种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设计[1,2]。我们认为,作为理科课程的翻转课堂,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微课学习知识点,课堂上巩固强化知识),更要关注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获取知识。翻转课堂的教学中如果都是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那科学探究就会被淡化。而化学学科有很多知识是通过探究获得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也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在翻转课堂课题研究中,我们探索了知识传授型、科学探究型和习题训练型三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主要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现象、结论与解释等要素构成,而表达与交流、反思与评价则渗透在上述各要素的发生过程中。传统课堂上,面对一个真实的探究过程,要在短短的一堂课中完成探究的全过程,通常很难实现。即使是勉强完成,也可能是点到为止,学生很难发生高品质的思维活动和高质量的交往与互动。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课前围绕微课提出的问题完成部分探究过程(如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等),课堂上则能围绕核心问题在互动基础上进行余下的探究活动。本文拟以“探究钠燃烧实验中黑色产物的成因”为例,研究基于翻转课堂的科学探究基本模式。

1 微课的设计及教学基本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已学过钠的相关知识的高二学生,学生在学习《化学1》时都知道钠燃烧时生成淡黄色过氧化钠的事实,但实际上钠燃烧时还有大量的黑色物质出现(详见人教版教科书插图)。本课题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解决这一认知冲突。

1.1 课前――观看微课、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师制作的微课(见表1),观察到钠燃烧后产物中有较多的黑色物质。为探究黑色物质是什么,学生根据教师在微课中提出的4个假设,自主地上网查询相关信息,设计实验方案。

1.2 课堂――完成科学探究

1.2.1 交流、研讨、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研讨各自设计的实验方案,然后各组在班级交流。全班同学针对4个假设逐一讨论相关的方案,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共识。

1.2.2 进行实验、观察现象、结论与解释

学生分组各完成一个假设的验证实验。各小组在班级汇报交流各自的实验现象、结论与解释。

本节翻转课堂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各要素及其行为主体结构如下:

2 翻转课堂主要教学过程

2.1 课前观看微课,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课前在翻转课堂平台上自主观看微课,在网上获取金属钠和石棉网的成分,针对教师提出的4种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2.2 课堂完成探究,得出结论

2.2.1 展示和研讨,形成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研讨各自设计的实验方案,然后各组在班级交流本组讨论后确定的实验方案。全班同学针对4个假设逐一讨论相关的方案,最后优选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如表2所示。

在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教师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相关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价,如针对假设3,学生共提出三种方案:

方案1:将除去表层的钠置于玻璃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点燃金属钠,观察产物颜色。

方案2:将除去表层的钠分别置于玻璃管中,将空气和纯氧分别通入试管中,点燃金属钠,比较燃烧后产物颜色。

方案3:将除去表层的钠分别置于玻璃管中,将空气和除去二氧化碳的空气(将空气通入碱石灰)分别通入试管中,点燃金属钠,比较燃烧后产物颜色。

教师根据上述方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反思和评价:

验证假设3的三个方案中,哪些方案不合理?哪个方案最优?说明理由。

学生分组讨论后,对这三个方案进行了如下评价:

方案1只能证明Na能在纯的CO2中燃烧,但并不能表明Na能和浓度约为0.03%的空气中的CO2反应。该方案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控制好实验的变量,方案中出现了气体成分和浓度都不同的两个变量。

方案2也没有控制好实验的变量。纯氧和空气比较,除了不含二氧化碳外,其氧气的浓度也不同,出现了气体成分和浓度都不同的两个变量。

方案3较好地控制了实验的变量――两种气体中唯一不同的是二氧化碳含量。如果黑色产物明显减少,则表明黑色产物与CO2有关。

再如有同学针对假设1~4提出了一个总的验证方案:将除去表层的钠在通有氧气的玻璃管中加热,如果没有黑色物质出现,表明假设4不成立,假设1、2、3中可能有一种或多种假设成立;如果产物中有黑色物质出现,表明假设4成立,假设1~3不成立。

此时,教师适时点拨学生进行思考:针对黑色产物,教师只提出了其中的四种假设,可能还有更多的假设,如物质聚焦状态、高温下颜色的改变等等。在此基础上学生认识到在假设未穷尽的情况下,用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设计方案可能会出现错误,从而引导学生辩证地对该方案进行了如下的评价:

(1)该方案中,如果无黑色产物出现,不能证明假设4成立,也不能证明假设1、2、3中可能会有一种或多种假设成立,因为假设没有穷尽,黑色物质还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的。

(2)该方案中,如果有黑色产物生成,不能证明假设4成立,理由同上;也不能排除假设1、2或3,因为产生黑色物质的原因可能不止一个。

2.2.2 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解释现象,得出结论

学生分4个组分别完成验证假设1~4的相关实验,然后分享各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验证假设1: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论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探究结论后强调:通过上述探究,我们验证了假设1~4,表明黑色物质的成因较复杂,与石棉网、钠表面的煤油、空气中二氧化碳和钠中含有铁元素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且还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如高温下过氧化钠的颜色、物质的聚焦状态等等。

3 反思

3.1 翻转课堂让科学探究更精彩

因为有了翻转课堂的课前微课学习,使得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和设计实验等过程前移,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课前实施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设计实验。该环节需要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与思考,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要求较高。从教学过程可以看出,学生能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围绕相关假设,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出科学、严谨的实验方案。这种基于个体知识和经验的方案经过小组的分享与讨论,有的被否决,有的被修改。各小组的方案经过全班同学的讨论后臻于完善。在全班讨论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方案的优劣,筛选出可行的实验方案。接着,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并进行解释。

在本节课的科学探究过程中,设计实验方案,论证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及解释等主要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习了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提升了思维的品质,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化学实验与探究的能力。应该说是一节基于翻转课堂的科学探究典型案例,对化学教学中高效实施科学探究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3.2 翻转后的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

因为学生已经在课前设计了实验方案,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展示、交流、研讨实验方案,这个过程是以小组合作和全班讨论的方式进行的,课堂上充满了鲜活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场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如在讨论假设3的三个实验方案时,教师以画龙点睛式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让学生运用控制变量和设计对比实验的思想,通过积极的互动,分析方案1和方案2中存在的问题,形成了完善的实验方案,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这种高效的互动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了学习参与度,促进了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思维能力,提高了合作与交流素养。

3.3 翻转后的课堂拓展了教学的开放性

翻转后的课堂,不仅让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前和课后,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教学的开放性,给教师教学也带来了挑战。因为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课前获取信息、设计实验方案,课堂上会呈现出形形的实验方案,学生评价方案时也会展露出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这既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又要求教师课前要充分做好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样才能应对各种不同的教学生成。如学生针对四种假设提出了用一个实验验证四个假设的方案时,因为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受限,导致学生错误地认为黑色产物只可能是四种假设中的一种,其实这种黑色物质不仅可能是四种假设中的多种,还可能是其他因素产生的。这种情况下,教师适时地捕捉到这些生成性要素,设计出开放的、深层次的问题启迪学生思考,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也把探究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有进一步探究的空间(提出并验证其他假设)。正是这些高质量的开放性教学情景,让翻转课堂模式下的科学探究邂逅了无法预约的美丽生成,构成了促进学生发展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