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798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2分钟。
学科融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PBL 工程案例 实践实验 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Methods
Based on Combination with Projects and PBL
LV Chao, LI Qingjun, LIU Shuang, CHEN Leilei
(College of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036)
Abstract Based on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in my undergraduate course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proposed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Projects and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combined. Project to build the library, and the PBL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d, better able to solve a single problem encountered in PBL teaching methods. This method can provide help and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of other discipline s and academy.
Key words PBL; engineering case; practice experiment; teaching methods reform
1 现状分析与问题总结
通过对我校学生学习方面的调研,发现在问卷调查中有多数学生承认具有主观能动性与自控力差的问题,而且不愿意自发地去改变。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学生学习兴趣热情低、课堂互动效果差、自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弱。针对上述问题,面向实践课程,本文提出了基于工程案例与基于PBL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方法。
国内外学者针对基于PBL的改进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有研究将教学科研项目融合到PBL教学中,分析了在计算机课程中实施步骤、考核方式以及取得的效果。研究者以面向工程基于项目的形式展开的课程改革方法,应用在计算机、土木以及交通等工科专业。有学者对信息系统专业提出了面向能力培养的实践课改方法。有研究者针对教学内容设置进行了分析,进而从观念模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课改分析和探讨。有研究者将PBL方法应用于实验实践课改中,取得一定效果。文献分析显示,现有方法中有些对于执行操作有一定难度,有些对于PBL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较难实施和解决。
综合上述分析,可见基于工程案例与基于PBL的方法各有优缺点。各自的缺点限制了效果的发挥,而采用两者结合的方法可以较好地充分地发挥两者的优点,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高自我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培养学生沟通表达等综合素质。依托物流系统仿真实践课程,应用本方法,对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 基于工程案例与PBL结合的教学改革方法
首先构建合适的工程案例库,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理论课程综合案例,教师团队科研项目,产学研基地实际企业需求。以工程案例库为依托,结合PBL教学方法,依据实际情况,将PBL教学方法包括的几个基本组成要素结合教学环境条件,加以改进。方法实施步骤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针对现存的主要问题因素入手,分析解决其关键因素的方法,并结合实际状况加以调整。理论课程内容结合实践案例,调整工程案例,便于方法应用。结合科研项目等综合案例,建立课程考核备选题库。(2)讲授过程中,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实际案例并加以分析,使得学生初步建立完成案例任务的基本思路,可融合所学相应知识,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3)实施过程中为学生讲解主要注意点与自主学习的方法,利用简单初步案例,学生自学并完成初级案例,规定在时限内完成,教师适当启发式指导。此阶段为全班级执行,不分组。观察初级案例的完成者顺序,表现优秀的选为分组小组组长,进行划分组别,分发综合案例题目。(4)学生组别之间相互讨论,组员问题需组长解决,教师做适当启发式引导,纠正公共错误和注意点。全程观察实施效果,并记录数量变化。(5)实时跟踪方法实施效果,通过分析调查问卷,改进方法与实施方式,完善相应的实施过程和方法。(6)将改进的方法结合教学案例内容资料,进行多次实施,分析使用的效果,总结主要问题,对方法加以改进,补充完善教学实施方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工程案例。
3 工程案例库构建
在构建工程案例库的过程中,主要是注意将案例进行重构,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避免案例题目过难或过于简单。收集整理各个案例与需求,并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调整,遇到综合问题较为复杂的,可以将之划分为多个子项目,并通过分别解决子项目案例的方式,最终综合整合完成复杂大型案例。以多通道仓储物流系统优化工程案例为例,可将多通道转化为少通道,进而再进一步分析。
4 应用实施分析
结合本文提出的方法,通过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在短学期实践课程中得以实施,时间为2周,每周8学时,适用人数60人,观察实施效果发现:(1)运用所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工程案例相结合,丰富并及时更新了课程案例内容,体现了课程内容的时效性,避免盲目更新课程内容。(2)工程案例的融入,让学生真正了解企业实际需求,更新了理论课程知识,真正做到了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在新思维的激励下更易投入学习与实践中,因此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显著。(3)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设置组长的方式能够较好解决PBL教学方法中师资不足的缺点,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互动,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每人的作业报告在融合集体思路的基础上,较好地提升了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4)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超过90%的学生觉得方法具有较好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方法使用过程中工程案例的补充及其划分也较为重要,否则会影响实施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该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课程教学。
5 结论
本文提出的基于工程案例与PBL结合的课程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较好地解决学生面临的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沟通表达的综合素质。以问题案例引导,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工程案例式、小组讨论式、相互监督式以及开放式等多模式结合的实践课程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授课过程,可提升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上海海洋大学教学改革项目(A102091403 0021)
参考文献
[1] 王立强,王晓萍,杜立辉. 基于项目学习和实践的课程改革创新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4):114-116.
[2] 左建勇.面向工程的实训教学模式与案例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7):157-161.
[3] 陈宇.基于项目学习模式在计算机软件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2011.8:181.
[4] 马万经,杨晓光.基于项目学习模式的交通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3):105-107.
学科融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金融学 应用
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让我们看到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更加复杂化,社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单纯的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必须加以创新。《金融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金融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中应当突出传授理论、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三个重点。笔者认为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应引入案例教学法,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同时满足现代金融市场对人才的实用性和创新性的需求。
金融学这个学科具有显著的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等特点,因此,如果只是凭借一本教材按部就班进行理论教学,脱离现实性的案例研究,可以说,对金融学的学习,就只能是不得要领,似是而非,难以掌握其精髓。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缺憾,从而提升金融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金融学课程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1.案例教学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
案例教学法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互换,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使学生成为主角,有足够的空间展示自己的才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案例教学将理论知识寓于案例之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案例教学法还大大缩短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差距。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具体而又逼真的现实情景,这对于缺乏金融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无疑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思考、积极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锻炼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案例,可以帮助学生从具体、生动的实际出发,从个案中归纳分析出一般结论,而并不只是书本上纯理论的堆砌,并且能够及时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案例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众多案例,都来源于复杂的金融实践,通过对现实市场过去发生的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启发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
案例教学是形成师生互动的一种有效手段。组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组成案例讨论小组,根据教学班级的规模,每组可由4~8人组成。对案例的讨论,往往不会形成唯一的答案,因此讨论后还需要针对要点问题的不同观点展开进一步的探讨、争论。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成了主角,通过小组讨论的沟通形式参与案例分析的各个环节,教师只是通过适时引导、简单评论和沟通方式来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分析,这既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也有助于学生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同时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的能力。
2. 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本人也是大有裨益的,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收集、整理及时、生动的案例对教师的授课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讲好金融学课,必须建立在充分的占有、熟悉和理解案例的基础上,否则,就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了给学生提供最及时和最生动的案例,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而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金融业务操作,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和理论研究的前沿。而关注金融理论前沿不仅使教师对案例有更深的认识,也是开展科研工作必不可少的积累。另一方面,在进行科研工作中的部分实践内容也可编写成案例用于教学,从而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可见,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使教师积累了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增强了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了科研水平。
二、案例教学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案例教学需要教学双方积极地参与和配合。为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须要对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整体的设计和组织,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课前准备阶段
(1)教师的准备
教师的课前案例准备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成败,因而必须对其高度重视。具体来说,在进行案例教学前,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明确教学目标
确立教学目标是案例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只有在教学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才能准确准备教学。要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紧密结合教材,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设计时处理好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内容的比例,不能脱离教学大纲。
(3)精选案例。案例教学的基本条件是要有合适的典型案例,教师必须搜集、选择、整理教学案例,并使之适应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精选案例是成功进行案例教学的第一步。实践中的金融案例非常多,但并不是所有的案例都适合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案例选择方面下功夫。选择教学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及时性。即尽可能选择实践中的最新案例,以使案例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笔者讲解资产证券化时,选取了2007年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学生对案例本来就有所耳闻,有话要说,课堂讨论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很高。
第二,针对性。针对学生现有的金融专业知识、能力、知识结构与专业要求进行案例设计。同样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案例,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增强信心。实践中的金融案例往往比较复杂,对财经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分析起来往往难度较大。对此,笔者认为,可对现实案例进行适当的取舍和改编,使之能够符合学生能力范围。
第三,适当性。案例教学并非案例越多越好,盲目堆积、滥用案例于事无补。所选用的案例应与所讲授的知识紧密相关。与教学内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案例即使社会影响很大,也不宜选用;所选案例还要难易适中,案例太难,就会让学生无所适从而产生畏难情绪,打击其学习积极性,太容易,则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应尽量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案例,如国内新近出现的热点问题,可收到更好的效果。
(4)分析案例。在将案例交给学生之前,教师自己必须先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提出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也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并进行总结。
(5)制作案例课件。在课堂案例教学中,如果仅是单纯地依靠教师口述有关案件事实,则既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又显得不够直观生动,而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克服这一不足。通过多媒体课件或录像等视听资料的运用,能够将案例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有效地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制作案例课件应成为课前案例准备的一项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想方设法搜集有关视听资料,如电视台有关财经栏目所播放的一些典型案例,以提高案例教学的生动性和实践性。
2. 学生的课前准备
案例教学更多地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因此,学生的课前准备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应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这样做有助于展开案例讨论以及课后评分工作的顺利进行。可以按照自愿的原则自由结合。其次,教师可以把要讨论的案例提前布置下去,让学生先熟悉内容,并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必要的自主思考和分析,并形成自己或小组的观点。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有备而来,才能有效地参与到案例教学中去,从而有效地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并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如果缺少这样的环节,案例教学的互动性就差,那么课堂案例讨论就有可能流于形式。
3.课堂实施阶段
案例教学法成败的关键在于具体的课堂实施环节。《金融学》课程若想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就要注重案例教学法的灵活应用。
在课堂教学的初期,应主要以一些简短、典型的案例为主,采用教师讲解、举例、分析的方法,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刚刚接触到的金融概念、金融原理,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可以通过对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的分析引出资产证券化的概念。一般来说,这种案例的课堂教学组织比较简单。到了课堂教学的中后期,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此时就可引入复杂的、综合性案例。一般而言,可按照以下步骤实施案例法:教师介绍案情并提出讨论问题――确定讨论形式――让学生发表意见――教师进行小结或讲评。例如可以结合我国目前的物价及经济现象,分析判断是否属于通货膨胀并分析形成的原因,国家应采取的货币政策,并根据现实评价政策效果,进而提出自己的建议。这种案例的课堂教学相对复杂,笔者认为,这里需要特别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精心组织课堂讨论。作为课堂讨论的组织者,教师要注意:(1)尽量营造自由讨论的良好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成为案例讨论课的主角。尽量做到学生参与的广泛性、发言的代表性。可采取个人发言、小组讨论以及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畅所欲言。即使认为学生的观点不正确,也不必在讨论阶段急于反驳。(2)倾听学生发言,时刻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不要过早表明自己的观点,以避免约束学生的思维空间。当讨论陷入僵局时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避免出现“冷场”的情况。(3)讨论时应紧紧扣住案例展开,要保证课堂讨论的秩序和效率,不要在细枝末节的问题上浪费时间。
其次,认真进行案例小结。课堂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有必要进行小结。一要总结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二要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恰当与否、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当与否、表达清晰完整与否等。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从中取得经验,逐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4.课后整理阶段
在每次案例分析课结束后,教师应该及时地进行课后整理。对于在课堂讨论中学生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思考、完善。教师不仅要不断收集案例,而且要及时的修改、补充,形成案例集或案例库等教学资料,供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参考。
三、案例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尽管案例教学好处不少,但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 必须紧扣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难点、重点。应当强调的是运用案例教学法的中心目的是为了阐释理论、讲清问题,因此必须与理论教学相配合。切不可把案例教学当成讲故事,凡是与案例有关的人和事都讲,这样,学生常常听完了,也就忘了。金融学课程可以结合案例进行分析的教学内容相当多,如果处处举例,不仅浪费教师精力和教学时间,而且会淹没重点,忽略难点。
2. 教师上课前对案例应有一定的研究和思考,切不可“为案例而案例”。只是把案例提供给学生,教师自己都没有认真研究过,交给学生议论一番,不评价,不总结,当然没有理论深度,也不可能出现应有的效果,达不到教学目的。
3. 案例教学中反对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手段。利用案例的讲解过程中,要善于提问,不要先下结论,让学生自己思考,留下悬念和一定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边听边想,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判定,甚至提问讨论,以获得正确的结论。
4.教师应避免从书本到书本的状况。值得一提的是,高校教师大都直接来自于高校毕业生,缺少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为了搞好案例教学,教师应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或多或少的实际感受。通过深入实践,与金融界的人士加强交流,或者直接聘请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作为指导教师来共同进行案例教学工作,都是解决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缺乏实践而导致的纸上谈兵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郑金洲. 案例教学指南(第3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期
[2]张丽梅. 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教学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年3期
[3]王青梅 赵 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3期
学科融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范文第3篇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课题研究,现将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概述
“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是指充分利用“班班通”软硬件资源,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适时、适当、适度地运用于学科教学,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之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促进学生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班班通”“通硬件”是基础,“通资源”是关键,“通方法”是灵魂。本课题研究将依托我校已经初建起来的校本教学资源库,实施常态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教学,将“通方法”作为“班班通”的落脚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探索信息化教学策略与模式,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提升“班班通”项目实施效益。
二、研究工作进程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保障课题研究。
为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王斌、徐大梅、马昌福等组成;设立了以县教研室、中心校专家组成的课题研究顾问组,庐江县教研室主任刘典松、庐江县电教馆馆长马春霖、教研室副主任张正标、教研室副主任程昌生、电教馆副馆长贺建军、庐城镇中心校校长余韶华、庐城镇中心校教研员钱梅等作为顾问亲自指导课题研究工作,给课题研究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持与帮助。经过课题组成员充分酝酿、讨论,制定课题奖励制度、考核制度、考核细则等管理制度,保障课题研究工作有效开展。2014年3月,吸收了周春林、王东霞、刘青山、刘朝户、张伟、林园丁等青年骨干教师加入到课题组,壮大队伍,充实课题组力量。
(二)加强培训与理论学习,支撑课题研究。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课题组成员一直坚持理论学习,采取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现代教学理论、理念,并将理论学习与平时教学相融合。课题组负责人在网上购买了大量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供课题组成员借阅学习,凡课题组成员获取的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优秀文献资料,均共享学习,相互交流;凡能帮助课题研究的书籍,课题组成员均可自行购买,凭发票报销。课题组还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整合专题学习、研讨,印发了信息化课堂教学结构理论供教师自学,还召开了翻转课堂理论和策略专题学习会议,这些举措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使课题研究工作始终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提高了教师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整体认识,使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得到了更新,从而促进了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为保障课题研究工作,加大研究性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提高课题组成员信息技术素养,先后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校级培训、PPT知识培训、“班班通”畅言智能语言教学系统软件使用培训、课件制作专题培训、学科主题社区教学应用专题培训、云平台教学应用专题培训、资源搜索培训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练兵等培训活动,想方设法提高课题组全体成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还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安徽省电教馆举办的“2014年全省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视频课例大赛”培训会、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等,要求课题组成员参加培训之后,撰写培训心得,挂在校园网上,供课题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
通过各种信息技术理论学习与应用能力的培训,多渠道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有所增强,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有所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运用能力有了相应提高。
(三)扎实开展研究工作,推进课题研究。
1.开展调查研究,收集分析数据。在课题开题之前,以庐江县城南小学为例,开展“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状问卷调查,对庐江县城南小学“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具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访谈、考察等形式,为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料,分析并探索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或建议,力求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让信息技术真正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从而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整体提升,并为该县乃至刚步入教育信息化的学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按时举行开题报告,有序稳步推进研究。2013年12月1日,我校隆重举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会;开题后,立即召开课题计划、方案研讨专题会议,制定课题研究工作进度表;2013年12月,开展“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讨课活动;2014年1月,召开课题研究学期总结会。
在2014年上半年,着重进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究。扎实开展以下课题研究教研活动:参与互动课堂教学视频课例大赛;开展课题研究专题会议;与庐江县泥河镇沙溪小学、合肥市黄山路小学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召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细化、分解暨课题研讨课活动安排工作会议;课题组成员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围绕课堂制定的目标重点进行实践探索,定期开展组内公开课、校级公开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课、教师信息化大赛等活动;召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教学评议会议;在城南小学云平台开展组内公开课、校级公开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课教学评议,在此过程中注意收集教师制作的优秀课件,不断丰富学校课件资源库,供全校教师使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相继召开课题研究学期总结会议、课题研究推进会议等。通过开展上述活动,推进课题研究有序、有效地稳步进行。
3.制订课题计划,记载课题研究进程。课题组制订详细的课题研究计划,加强课题组教科研的开展。每个学期一开学就由课题负责人拟定教研活动,提出课题组的研究计划,明确本学期课题研究的重点与进度,然后课题组全体成员根据总计划安排,根据教学学科与年段在个人课题记载册上有针对性地制订个人的课题计划,以便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层次开展教学,完善个人课题记载册,要求课题组全体成员平时注意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探索“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课堂教学策略,认真撰写教学研究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典型案例和反思等,把课题研究工作和课堂教学常态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做好课题改进阶段性研究总结,为课题研究工作做好实验数据和资料积累。
4.积极参加信息大赛,催生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以国家级课题《“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研究为契机,积极开展了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作品申报、评比活动,共有8件作品在2014年全县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奖,张雁老师执教的课例《大自然的文字》获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课评比三等奖。2014年8月,共推荐24件学术作品、3个个人空间参加庐江县2014年电教学术作品评审。
(四)开发学科社区,建立互动平台。
我校开庐江县乃至合肥市先河,依托课题研究,建立了基于开源软件Word Press的庐江县城南小学学科主题社区,学科主题社区运行于新浪云计算平台(简称SAE)(浏览地址:http:///),该主题社区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是一个综合学科主题社区,师生可非常方便地进行注册与站点后台管理,师生、生生能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活动,多学科交叉,具有综合性、交互性、智能性等特点,模块管理功能强大,有“教师频道”、“学生频道”、“书香校园”、“互动平台”、“协作学习”、“在线投稿”五大功能模块,能实时发表文本、音频、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主题社区有着强大的邮件管理系统,能实时发送提醒邮件,实现有效交互。学生可通过“网络课堂”、“在线学习”、“答疑解难”等,实现师生、生生、学生与媒体等互动,学生可通过观看视频、学习学件、答疑解惑等开展探究性学习、协作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学生还可以通过在线投稿发表习作、日记、数学小论文、英语短文和提出疑难问题。学科主题社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新颖,页面精美、大方、清新,实用性、参与性较强,成为师生共成长的对外展示交流互动平台。该学科主题社区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学科主题社区类唯一的一等奖。
三、研究工作成效
通过问卷、调查、谈话等方式研究城南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状,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对策:初步建立了校本教学资源库;逐步提高了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能力;多渠道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多途径进行练兵活动,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行动研究;建立了基于Wordpress的专属校本学科主题社区。
通过本课题研究,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积累了一些有效整合教学案例,正在探索“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策略,努力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截止到2014年8月,课题组第一负责人李斌研究论文《追寻充盈智慧的数学课堂》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课例类二等奖;课题组第二负责人卢凡在2013年全市中小学教师多媒体应用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获二等奖,建立的学科主题社区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学科主题社区类唯一的一等奖,制作的课件《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课件类二等奖,《“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现状调查分析》研究论文获县一等奖。课题组成员近10篇研究论文在县、市学科论文评审中获奖。课例、课件、学科主题社区、博客等10件作品在庐江县、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奖。张雁老师执教《大自然的文字》课例荣获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课评比全国三等奖。
四、研究工作反思及努力方向
(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一切以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恰当运用多种媒体,开展师生、生生互动式教学。
(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演示工具,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高层次地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之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评价等。“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体现在将信息技术适时、适当、适度地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之中,以能否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有效”的唯一检测标准,杜绝任何形式的“机械电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不可演变为单一的计算机课件演示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主体是学科,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抹杀学科教学的特点,什么内容用,什么时候用,怎么用,完全由教学的需求确定,应避免“技术本位”的目标取向,杜绝任何形式的滥用,信息技术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不能“为用而用”,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信息技术要与传统教学互补,取得最佳效果。
(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提高教师整合素养的核心,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应涵盖目标的确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学习效果的考察。
(五)无论是当前还是今后,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能不用、不得不用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不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不能不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只有让信息技术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强有力工具,让信息技术适时、适度、适当地融合于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让信息技术真正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整体提升。
学科融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统筹教育;实验创新;通用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嘉峪关市第一中学“实验技术创新统筹教育中心”,自2015年5月成立以来,在理科实验、技术教育和创新活动这三项工作的统筹运作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用创新的理念、技术的方法扎实开展科学课程实验,推动科学课程和技术课程教学,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基于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达到了“技术推进学科教学,创新驱动整体教育”的目的。为了继续探索和常态化开展统筹教育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有必要不断完善统筹教育的具体内容及运作措施。今后,三项工作要在如下具体内容和运作措施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一、理科实验――实验创新常态化
1.仪器、实验室、实验员配备达标。(1)教学仪器登记准确且将报废仪器及时下账。(2)实验室、仪器室配备达标且设施完善无损。(3)实验教师必须专职且熟悉业务、爱岗敬业。
2.应开实验百分之百开出、开全。(1)学校审定的应做实验要有明细表。(2)每学期要预定实验开出计划表。(3)每学年排一次学生实验座位表,并督促学生实验时对号入座。(4)实验开出过程要在相关记录表上详细记载。(5)所有应做实验实行学生监督制(在实验开出情况一览表上打√或打×)。
3.融合技术思想和方法开展科学课程实验。(1)用技术的思想和方法改进教材上较难操作的实验装置。(2)用创新理念和技术方法改进欠理想的物化生教学仪器。(3)用技术设计的思想方法研究制作物化生实验教具。
4.探究、创新实验常态化开展。(1)教导处统一排定高一和高二各班实验课表。(2)物化生三科教研组长负责组织科任教师,每学期给两个年级的物化生学科各拟好18个实验。(3)实验教师要提前准备好实验,而且必须和任课教师共同管理实验。(4)实验开出过程必须记录,实验报告任课教师及时批阅。(5)鼓励学生自行设计、自己管理兴趣探究实验。(6)鼓励学生结合通技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自制教具。(7)积极运用“三D打印机”技术,解决自制教具和科技创新作品中一些结构复杂零件难以加工的问题,大大提升作品质量。
5.推进技术融合科学课程教学探索工作。(1)物化生三科教研组长带头研究技术融合本学科的实施方法。(2)所有物化生老师每学期上一节技术融合学科的课。(3)信息技术教师自由选择学科,每学期至少上一节学科融合的课。(4)技术融合学科教学的教案在期末统一交教导处装订存档。
二、技术教育――国家课程校本化
1.通用技术必修理论课每周开一节(含2课时内容)。(1)通用技术两册必修课必须由专职教师教授。(2)要有科学合理的两课合一的通用技术两册必修课的理论课教案。(3)每个教案中至少含物、化、生实验创新成果各一个案例。
2.通用技术必修实践课集中5天进行操作训练。(1)编写内涵通用技术必修1、2教学目标的实训教材,2016年暑期开始使用并逐渐完善直至正式出版。(2)高一学生暑假集中5天在酒钢职大实践,制作錾口榔头并参观车间设备。(3)在实践中让学生亲历技术设计过程和体悟一般的技术思想和方法。
3.通用技术选修课7个模块最少各开1个班。(1)通用技术选修课应当由具备技术特长的其他学科教师兼职开出。(2)教导处排定7门(每门至少1个班,每班至少15人)选修课课表。(3)开设选修课场所由教导处统筹协调解决,无需专门教室。
4.通用技术课程应结合科学课程实验教学实施。(1)必修理论课讲解技术理念时多选用科学课实验创新成果作案例。 (2)必修实践课训练学生操作技能时要渗透点拨技术的思想和方法。(3)每学年高一学生进本校通用技术实践室2~3次,提倡制作教具。
三、创新活动――校本活动课程化
1.各种创新性活动按原方案常态化组织实施。(1)部分活动应升华,使其不断逐渐课程化。(2)各类活动必须精心设计并且要有计划安排表。(3)各类活动实施情况要如实记录并附照片佐证。(4)各类活动要及时总结和奖励,并将花名册和照片存档。(5)组织评奖要公开、公正、严肃、认真,且必须有评委。
2.创新作品产生于通用技术必修1的项目驱动教学过程中。(1)高一第一学期开学伊始,通技教师给学生布置本学期实践“作业”。(2)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收集作品(附“实践创新作品登记表”和“学生作品信息卡”)并及时评价、打分。(3)评价后仍将作品及其表、卡退给学生本人保管,要求在寒假继续完善。
3.高一级学生每年在5月份参与一次创新成果竞赛。(1)高一第二学期4月征集班上挑选的一定数量作品,并按相关规定组成评委评选优秀作品;同时,收集科学和技术学科教师的教具和科技创新作品参评。(2)高二级学生原则上不再参与本次竞赛,有好作品的同学亦可自愿参加。(3)入选的校级奖作品和班级奖作品,均择期以隆重仪式由校领导颁奖。(4)统教中心或教研室保存作品获班级、校级奖励结果明细表。
4.给全体师生创造参加市、省、国大赛的机会。(1)升到高二的第一学期(11月份),向市上推荐上报参加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优秀作品,并统一组织积极参赛。(2)到高二的第二学期(4月份),市上推荐的部分优秀作品参加全省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3)获得省级一等奖的作品在同年8月参加全国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4)用喜报形式嘉奖荣获全市、省、国所有作品的师生,并将其奖状复印件存档。(5)将优秀的科技创新作品收到学校,在校科技成果展室展览,以启迪后届学生的创新意识。(6)鼓励各科教师积极辅导学生研制创新作品并参与各级科创竞赛活动。
四、工作拓展――统筹范围扩大化
1.研究性学习被纳入统筹教育的工作范围。要求学生将创新理念和技术设计方法渗透到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最终形成研究成果;对辅导教师有计划进行提升能力的培训,有效实行研究性学习导师(教师)负责制。
2.将技术渗透融合的学科拓展到数学学科。信息技术教研组长蔡军兵老师研究出“用可视化编程工具Scratch实现高中数学算法”,还建立了“用可视化编程工具Scratch来实现高中数学算法专题网站”,率先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融合教学策略。
[1] 邵艳秋.“统筹法与图论初步”的教学设计与实验研究[D].贵州师
范大学,2008.
[2] 吴艳.重庆统筹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机制研究[D].重庆师范大
学,2010.
Research on the Specific Content and Operation of Overall Education Planning in High Schools
SHANG Yu-hu
(Jiayuguan No. 1 Middle School, Jiayuguan Gansu, 735100, China)
学科融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定向师范生;课程融合;课程实施
据全国妇联2014年5月最新调查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据重庆区县教委统计和笔者实地调查发现,农村偏远地区小学60-70%%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能否科学教育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农村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内容,而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特别强调职前职后一体化,重视理论和实践学习相结合,留守儿童问题自然的成为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中的重要内容和主题,而面向农村定向师范生培养中更需要关注留守儿童教育。
2013年,重庆市在全国率先招收四年制本科学历的免费农村小学全科教师,面向农村乡镇小学及村小和教学点定向培养。这些师范生未来的教育对象绝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因此,师范院校就应该积极引领小学全科师范生在职前教育中高度关注和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课程融合”是小学农村全科师范生关注留守儿童最佳方式
师范生该如何来关注留守儿童,才能有效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的相关素养?一般师范院校通常是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展专题讲座和培训、开展志愿者帮扶、暑期短期支教、暑期社会调查等方式关注和了解留守儿童,这些方式时间较短、内容缺乏系统性,对于那些非定向师范生是恰当的,而对于农村定向师范生是远远不够的。
农村全科师范生应该在大学学习中全程全面关注留守儿童。从农村定向师范生进入大学那一刻起,他们的人生就已经和农村留守儿童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儿童发展为本的今天,小学教育应该抛弃一切世俗功利的目的,赋予一个公民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素质”,如果师范生眼里没有真实的孩子,没有明确的对象意识,在师范学习中满足于知识堆积和简单的技能训练,在入职后就无法胜任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而占农村学生总数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和方式决定了其身心发展过程和教育要求的特殊性,农村师范生应该充分全面的掌握留守儿童的特性、问题、需求、规律、教育策略等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唯有如此才能为其他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如何才能够让全科师范生全程全面关注留守儿童并提高相关素养?除了开展上述的一般师范院校的关注行为外,更需要把留守儿童教育纳入培养方案和课程实施之中,这样可以实现留守儿童教育与传统师范课程的多角度、多层次有机融合,使留守儿童问题贯穿在师范生培养过程始终,并通过多样的课程实施渠道和方法来落实。
二、留守儿童教育与定向师范生培养的 “四级”课程融合模式
通过学习留守儿童相关课程,师范生需要形成哪些专业素养?既要了解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宏观的社会背景,又要了解学校微观的现实状况;既要了解普遍特点和问题,又要形成个案分析和教育的能力;既要有情感的培养,又要有实践技能的提升。要实现上述全面的学习目标,我们认为不能仅仅开始一门专门课程,而是要通过“开设留守儿童教育独立课程、教育类课程开设相关专题、学科教学法有效渗透、课外校外实践活动积极介入”等“四级”融合课程模式来落实,这样的课程设计保证了内容的全面系统性、时间的全程持续性、空间上校内校外统整性,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一级是开设留守儿童教育专门课程,实现课程和其他教育类专业课程的融合,该课程是一门实践导向、问题中心课程。该课程应该在学生系统实习开始以前的三年级开设,这样能够充分运用头两年所学的基本原理,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具体而言,该课程应包括以下主要板块:留守儿童产生的宏观社会现状和趋势;发展的规律和突出的问题;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及特殊教育需要;留守儿童教育涉及的主要内容;学校班级教学、个别教学、班队活动、生活关怀、心理疏导等方面的方法和策略;社会支持体系、家校合作等支持体系建立与用作等专题,通过系统学习,让学生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形成科学理念,掌握扎实的技能技巧,同时建立起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的自信心。
第二级融合模式为在教师教育专业基础课程中实现“专题融合”。在前两年开设的教育类专题基础课程中,通过开设和课程相关的专题讲解,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获得关于留守儿童的专题性认识,为后期的系统学习奠定基础。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在小学教育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小学生健康教育、小学班队活动、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中开始相关专题。小学教育学主要从教育与社会角度切入,让师范生认识了解留守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发展趋势;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以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问题为切入点,让师范生把握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和需要;健康教育课程将以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为主要切入点,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现状成因和解决途径,通过模拟实训,学生掌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般疏导方法;小学班队活动课应以“学校关爱留守儿童的支持体系、社会服务支持体系建立、班队活动设计实施”等主题展开,引导师范生重视集体活动对留守儿童成长的引导作用和弥补作用;教育科研方法课程应引导师范生以留守儿童为关注点设计研究课题,制作调查问卷,开展调查走访等,掌握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一般研究方法。通过上述专题学习,师范生可以从多角度对于留守儿童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并形成初步的教育能力。
第三级融合模式是在学科教学法和实践课程中渗透式融合。小学农村全科教师要学习小学各个学科的教学法,通过与留守儿童相关的知识点的讲解,教育案例的选用等方式,侧重加强师范生对留守儿童开展教育的实践教学能力。
具体而言,在品德生活、品德社会课教学法中,要引导师范生关注留守儿童品德发展的问题和需要,重点掌握加强孩子(特别是寄宿制留守儿童)自立自强品质培养和自律生活习惯的养成;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法中,要充分考虑到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缺乏现状,引导师范生掌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在作业设计和布置等方面注意和非留守儿童的区别;在体育健康课程教学法中,要引导师范生关注留守儿童身体发展特点,掌握培养留守儿童体育兴趣的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法中,要引导师范生结合留守儿童特点和需要设计各种积极有效的实践活动,引导孩子健康发展。总体而言,要让师范生在学科教学法学习中系统掌握让留守儿童爱学习、会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理念、方法和技巧。
第四级融合模式是在第二三课堂积极介入留守儿童教育。在师范学校的课外活动中,通过开展“农村教师的使命”主题征文、“区县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科研实践活动、农村同学撰写“农村留守儿童个案分析报告”等课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留守儿童。见习和实习要引领师范生做好留守儿童的观察研究、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案教育;在暑期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中,引导定向师范生回到区县农村小学,利用学校条件,通过开展各种可行的兴趣活动,和“未来的学生们”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同时通过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了解孩子们的需要,形成初步的教育教学技能。
通过上述“四级”课程融合,实现了全科师范生对于农村留儿童教育多角度、全方位、系统化的关注,保证了学生在入职之前形成较强的留守儿童教育专业素养。
三、建构留守儿童教育课程实施的“四级立体平台”
上述“四级”课程侧重从不同角度培养师范生留守儿童教育综合素养。不同课程形态和存在方式决定了实施途径和方式的差异性,针对“四级”融合课程,需要构建留守儿童教育课程实施的“四级立体平台”,为课程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形成师范生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的系统综合能力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上述一二三级课程目标的实现所依赖的主要渠道就是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要充分考虑到课程体系的融合关系,要注意内容的侧重点,要强调一级独立课程的专门性、二级教育类专题融合课程的理论实践结合性,三级学科教学法课程的实践性。在方法上要重视学生主体参与,多用案例和事例,联系重庆实际,从而总体上实现课堂学习和未来工作实际的紧密集合。
(二)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师范生主动关注留守儿童的意识和习惯
学校要为学生开展上述课外实践活动创建平台,学校要为农村定向师范生购置专业图书期刊,为学生开展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活动提供条件支持和经费保障;专业教师要为学生的社会调查和个案观察等学术性实践活动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学生管理部门要对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提出具体要求。通过上述努力,在定向师范生中形成关于留守儿童,关注未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习惯。
(三)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搭建交流平台,培养师范生关爱农村教育的情感
由于小学农村全科学生采用的是订单式培养,他们未来的就业去向已经明确。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来源集中的特点,在暑期社会实践中,组织同一区县的学生选择2-3所留守儿童集中的小学,在每个小学建立一个“行知学堂”,把那些无法和父母团聚的留守儿童组织起来,开展兴趣培养、课业辅导、安全讲座、心理辅导、科普知识讲座、拓展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通过这个方式,让全科教师更早的接触农村教育,了解留守儿童,从而培养他们“倾心于农村教育、热爱农村儿童的思想情感,形成深厚的农村情感”
(四)通过“四年一贯递进式”实习实训,促进认识深化和能力提升
见习实习是学生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现状,直接接触留守儿童并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时机,师范生在实践中获得的直接经验将丰富学校所学的关于留守儿童的认识,又为后续学习指明的方向和目标。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第一年,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校,对于见习班级和学校的留守儿童状况有一个初步了解,注重面上的宏观把握,撰写简单的调查报告。第二学年,从整体关注转向个体关怀,引导从事助教的师范生自主观察学生个案行为表现,记录留守儿童相关事件,对班主任和老师的开展访谈,深入细致的了解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养成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和问题,对于未来的教育对象做到心中有数。第三学年,学生通过试教试做,撰写试教试做日志,分析留守儿童在教学方面和班级管理方面的特点、问题和应对策略等。第四学年,学生将有一个学期集中实习,这将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并开展系统的教育活动。实习教师要以小组形式带着留守儿童研究的小课题进入实习学校,在实践中研究预设问题并最总形成研究报告;实习教师要从专业角度发掘留守儿童典型个案,并要制定促进留守儿童改进提高的行动方案,特别是帮助问题留守儿童在学业上,行为和心理上的健康发展,最后形成文字档案;鼓励实习教师在实习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做好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与咨询的记录,要求实习教师在班上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1-2次班队主题活动,并通过家校合作帮助孩子成长;同时要求学生在实践中记录和整理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和困惑,带回学校在最后一个学期做深入研究。
通过上述平台的协同运作,农村全科教师在入职之前就已经充分了解留守儿童,真心关爱留守儿童,细心研究留守儿童,并形成做好留守儿童专业教育能力和信念。在这样模式下培养成才的农村全科教师必将成为实现农村教育发展的新动力,成为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生力军。
上一篇:学院信息化建设方案{推荐5篇}
下一篇:学科专业调整方案{优选5篇}